★一個台灣媽媽在德國教養孩子的故事
★一個台灣資優小孩在德國讀到醫學系的故事
★「輸在起跑點上」的德國教育特色
★解析德國教育制度,值得台灣借鏡
德國幼稚園不學認字、不教算術,小學只上半天課,
德國老師不論刮風下雨都帶孩子出去玩,任孩子玩沙玩得髒兮兮也不在意……
許多令台灣家長瞠目結舌的德國教育方式,楊荔蓮卻見怪不怪,
她深信,德國人這麼做一定有它的道理……
如今,她的女兒「妹妹」已經長大,就讀於科隆大學的醫學系。
這是她女兒的成長故事。
當台灣的孩子在升學主義中爭破頭,只為一紙大學文憑;
當台灣家長忙著將孩子送去補習班、雙語幼稚園;
當台灣的教育變了調,學校生活只剩下考試、考試、考試……
德國人卻大聲宣告:「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玩樂就是孩子的工作!」
德國的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單不打分數,老師用一篇完整的報告描述孩子的能力和表現。
德國小學四年級導師會和家長面談,推薦每位小朋友適合走升高中大學的路,還是走職業教育的路。
德國的考試不但有申論題,還有口試,這都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德國有哲學課、宗教課,比起鄰國的歷史地理,他們更重視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
德國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數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全國閱讀風氣盛行,學習是德國人終身的樂趣!
德國教育煞費苦心,只為不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只為更刺激他們學習的慾望。
受台灣傳統教育的楊荔蓮,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她的女兒「妹妹」在德國出生、長大,如今已是德國科隆大學醫學系的學生,本書是妹妹在德國受教育成長的故事,也是楊荔蓮啟發人心的教養實錄。德國教育到底有什麼妙處?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鏡之處?讓本書來告訴你!
作者簡介:
楊荔蓮,本名鍾淑芳,屏東客家人,東吳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碩士,主修社會學,副修哲學和漢學。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從事翻譯工作。一直喜歡做而且從來沒有停止的事是彈鋼琴、閱讀和在大自然中健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嘉珍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副處長 賴玉梅
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 蕭培麗
──感動推薦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嘉珍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副處長 賴玉梅
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 蕭培麗
──感動推薦
章節試閱
〈前言〉
──「回首孩子的童年,我十分慶幸,在一念之差下,就放手讓孩子『玩得盡興』!」
我的女兒(我叫她「妹妹」)今年二十一歲,在德國中部的歌城(Gottingen)出生長大,她出生那一刻,也就是我奮鬥了二十四小時之後,凌晨四點多,歌城悄悄的下了一場大雪,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樣,妹妹從小對雪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妹妹現在就讀科隆大學醫學系,她很愛說話、很愛笑,笑聲震耳欲聾,卻似悅耳的旋律,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有一次一個醫學系同學問她是不是昨天晚上去看電影,妹妹說是啊,心想,咦!你怎麼會知道?就問他,那你看到我怎麼沒有跟我打招呼?只見那位男同學不疾不徐的說,我沒有看到你啊,我是聽到你的笑聲。妹妹喜歡畫畫,熱愛看電影,一度想當影評人,嗜書如命,喜歡寫作,十四歲那年第一次參加社區圖書館舉辦的文學比賽,得到第一名,被報導在地方新聞版。
妹妹在六歲入學前,除了吃喝玩樂,就沒有做別的事,沒有學過ABC,沒有算過123,只因為我看到了德國人對於「起跑點」的冷靜,驚喜異常,生性慵懶的我立刻決定效法之(想說可以樂得輕鬆),而且效法得很徹底,不計任何後果。如果真要嚴格說妹妹在學齡前有「做什麼」的話,可以說,她一直很認真的聽故事、玩沙沙、排積木和畫畫;而妹妹認真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經過刻意的安排,只是因為她喜歡,只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妹妹幼稚園時期,正是她爸爸和我大學學業忙碌的時候,妹妹因此很熟悉我們俯首書桌用功唸書的景象,有一次,她把她的寶貝動物們一字排開,拿出唐詩三百首,一首一首唸(其實是背)給她的動物們聽,我問她:「妹妹你在做什麼呀?」她一臉正經的回答我:「娃娃正在考試唸書。」現在想來,這可能是妹妹上小學前最認真最嚴肅的事業了。
然後,小學開學當天,妹妹背著一個漂漂亮亮的,上面有很多馬的圖案的新書包,當然,還有抱著她自己做的,裡面裝滿了糖果和文具的「大甜筒」,高高興興的上學了,她坦蕩蕩, 我也坦蕩蕩。
妹妹一共上了兩個小學、兩個高中,學校對她向來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就已經圓滿解決,困難的倒是她在班級或團體裡面總是年紀最小的,這是自從她第一次跳級之後就一直存在的課題。所幸妹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總是不肯輕易就被擊倒,她也因此學得適應環境的可貴能力,後來她不管身處在什麼環境,總是能夠悠游自在、充滿自信。從來,妹妹都不覺得她跳級兩次有什麼特別的,每次身處陌生朋友圈,大家問起年紀時,妹妹總是不自在,因為大家先是驚訝,然後好奇,於是她就不得不說出她跳級的事實。有一個除夕,妹妹和好朋友薇拉、薇拉的父母以及薇拉父母的朋友吃跨年大餐,薇拉父母的朋友一聽到妹妹曾經跳級兩次,第一個反應就是跟妹妹說,那麼你的父母在你入學前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妹妹靦腆的說,他們什麼事也沒做,只有陪我玩。
別人或許羨慕妹妹從小功課好,但對我而言,更可貴的是妹妹對學習持續的興趣和熱情,還有她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在繁忙的醫學系課業之餘,她仍然一直持續畫畫和寫作,也從來未曾荒廢她最愛的電影和閱讀,並且善用課餘時間,走遍科隆和附近城市各個大小博物館,近來,她尤其喜歡現代藝術。
回首妹妹的童年,我真的非常慶幸自己「一念之差」,就放手讓妹妹玩得盡興!
〈娃娃的大學〉
──「我們了解她的挫折,卻絕不任她退縮,孩子可以感覺到,我們一直跟她站在同一陣線上。」
妹妹兩歲半的時候,得到大學托兒所的名額。
大學托兒所,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有小孩的大學生所設立的,它的地理位置緊鄰著大學校園。托兒所可以容納六十個年齡從半歲到三歲半的小孩,一共分成五組,每一組有兩位老師和大約十二位小朋友。因為僧多粥少,一位難求,很多人甚至一懷孕就立刻著手申請,就算這樣,也不能擔保一定能夠得到。
所以妹妹這個名額真是得來不易,但是我們高興之餘也不免有些擔憂,高興的是自此之後我們可以專心學業,而且對妹妹也有好處,在托兒所她有同伴可以一起玩耍又可以學德文,擔憂的是她適應的問題。果不其然,在家待久了的妹妹,一開始完全不能適應托兒所的環境。第一天,我們全程陪到底,妹妹看來幸福快樂,從第二天開始,我們就在老師的配合下,趁著大家在戶外玩耍的時候,神不知鬼不覺的偷偷離開,可是通常沒多久,我們就會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妹妹哭得厲害,要我們立刻趕去托兒所。當我們以消防隊救火的速度奔至托兒所時,總是看到妹妹涕淚縱橫,好像多麼委屈似的,她看到我們,有如久別重逢,甚是真情流露。有了我們再度陪伴,妹妹立刻恢復生機,玩沙、溜滑梯、盪鞦韆,快樂無比。
妹妹上托兒所之前,語言完全以中文為主,我看到鄰居一個韓國家庭,父母跟小孩之間只講德文,心裡就想,就算我德文講得再好,畢竟不是我的母語,如何真切細膩的對妹妹表達我的感情呢,而且,日後罵起妹妹來多彆扭啊,我一定會覺得有如隔靴搔癢,於是,我就跟妹妹從頭到尾講中文。我可能做得太徹底,以至於妹妹上了托兒所之後,就好像到了外國一樣。那個情況是她說什麼沒人聽得懂,別人說什麼她也聽不懂。有一次她的老師卡特雅緊張兮兮的問我:「『娃娃』是什麼意思?」她努力嘗試正確的說出「娃娃」兩個字,她說妹妹常常說這兩個字,她怕是什麼非常重要或是緊急的意思,卻因為她不懂就錯過或耽誤了,比如要上廁所之類的,我聽了忍不住大笑並立刻跟她解釋,「娃娃」是妹妹從小的自稱,卡特雅聽了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迷人的笑容。
妹妹在托兒所如何學德文、學得如何,我其實都不擔心,坦白說,我的第一要務是盡快幫助她適應環境。妹妹仍是每天哭,根據老師的描述,在我們離開的半小時之內,她常常哭得聲嘶力竭。回家之後問她:「你明天還要不要上學啊?」她又總是自信滿滿的點頭說要。也許,她在托兒所已經慢慢找到一種和父母相處時得不到的樂趣,雖然她仍害怕與父母分離,但是同時她也理解,父母一定會來接她回家。
為了減少妹妹在托兒所的害怕,我們在家花很多時間跟她聊有關托兒所的話題。由於托兒所就位於大學旁邊,我們便利用地理位置的接近來增加她的安全感。後來我們之間常有這樣的對話:
「娃娃今天有沒有哭啊?」
「娃娃今天一直哭哭哭。」
「娃娃為什麼哭?」
「因為爸爸媽媽不在。」
「爸爸媽媽為什麼不在?」
「因為爸爸媽媽去上學。」
「爸爸媽媽學校在哪裡?」
「在托兒所旁邊。」
好讓她知道,當我們離開之後,其實並沒有走遠。
喜歡排積木的父女也常常用積木排出托兒所和緊鄰的大學,更模擬真實生活情境,把老師和小朋友也排進去,妹妹好喜歡這個遊戲。
三個星期之後,妹妹的哭聲雖然明顯減少,卻還未完全停止。有一次去接她,老師說她在戶外玩得不錯,中午十一點進入教室準備吃午餐時,妹妹好像想到什麼,悲從中來,嚎啕大哭,連午餐也不吃了。那一天,妹妹嗓子都哭啞了,原來清嫩的聲音變得好低沉。載她回家的路上,我還在想,這個送她上托兒所的決定究竟是對是錯,妹妹卻在後座天真的跟我玩猜謎:「娃娃今天一直哭哭哭,因為娃娃怎麼了?」
雖然如此,妹妹回到家,活蹦亂跳,一點兒也看不出上午經歷了任何悲痛。談到托兒所,神采奕奕,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如數家珍,還會鉅細靡遺報告今天誰拉了她的頭髮、誰搶了她的玩具,若問她明天還要不要去托兒所,我總得到一句清脆高揚,拖得長長的「要—」
此後大約一週,妹妹哭聲漸緩漸息,我們也不再需要陪伴她,有一天早上,我親了她的小臉頰,跟她說了再見轉身要離去時,只見她對我揮手,沒哭!我好驚喜。
這段期間,在心疼妹妹擔憂妹妹之際,雖有高低起伏的心情,我們未曾有過放棄的念頭。反而藉著加強和老師的聯繫以及不斷的溝通討論,一直試圖找出對妹妹最有助益的方法。中途輟學,再把妹妹留在身邊,雖然個人時間相對減少,也的確可以省去不少麻煩,但是對妹妹卻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這段時間以來,妹妹應該可以感受到,我們一直和她站在同一陣線上。換句話說,我們了解她的挫折,但是絕不任她退縮,而是幫助她面對和克服。也許,妹妹已經隱約感受到我們的堅持吧。最重要的是,我一直深信,我們和妹妹之間開放又親密的關係,不但足以使她能夠承受在外面受到的挫折,並且也是她能夠自信獨立、拓展自我天地的有力後盾。
暑假期間,每每騎車或開車經過托兒所,唯恐我們不知似的,妹妹在後座一定興奮的大叫:「爸爸媽媽你們看!這是娃娃的大學啊!」而每當週六中午帶她去大學餐廳吃飯,她一定要求先去看一下「娃娃的大學」才甘心。妹妹小小身影站在籬笆前面,深情而又專心的注視著沙坑和滑梯。面對空蕩的遊樂場,無限眷戀。
〈前言〉
──「回首孩子的童年,我十分慶幸,在一念之差下,就放手讓孩子『玩得盡興』!」
我的女兒(我叫她「妹妹」)今年二十一歲,在德國中部的歌城(Gottingen)出生長大,她出生那一刻,也就是我奮鬥了二十四小時之後,凌晨四點多,歌城悄悄的下了一場大雪,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樣,妹妹從小對雪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妹妹現在就讀科隆大學醫學系,她很愛說話、很愛笑,笑聲震耳欲聾,卻似悅耳的旋律,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有一次一個醫學系同學問她是不是昨天晚上去看電影,妹妹說是啊,心想,咦!你怎麼會知道?就問他,那你看到我怎麼沒...
推薦序
〈推薦序1〉
孩子都是老靈魂
──陳嘉珍 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讀著書中主人翁娃娃的成長過程和經歷,我心底不斷出現自己孩子小時候的種種情景,時而會心一笑。
作者是我大學時代的好友,自從她去了德國深造之後,我們很少連絡,但就我對她的認識和了解,德國真是一個很對味兒的選擇,如同她在序中一開始就提及的,德國人對孩子教養的觀念是「孩子要輸在起跑點」,所以她開心又放心的陪著孩子玩耍,透過遊戲,引導孩子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她甚至不教孩子德文,只和她說中文,並幽默的說這是因為她怕罵人的時候無法盡興。看她描述女兒震耳欲聾卻又悅耳的笑聲,說真的,我卻是一直聽見這個母親的笑聲也不遑多讓,她在大學時,就是一個容易開懷大笑、喜歡大自然、熱愛音樂藝術和新奇事物的人,娃娃多麼像她呀!
孩子會沾染父母的特質,倘若,父母是個憂愁又悲觀的人,大家可想而知,孩也會深受影響!娃娃精彩的成長過程,一再印證了我自己多年來在「賽斯教育基金會」學習與推廣的新時代兒童教養觀,而娃娃正是一個鮮明又令人讚嘆的例子。
有人說,孩子都是老靈魂,出生時攜帶了大量轉世的記憶,他們並非一張白紙,而是透過新生兒的肉體,再次來到地球經驗與學習。從這個觀點來看,真的不需刻意教導孩子什麼,只要按著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提供安全又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每個孩子自然都能跟著屬於他自己成長的節奏快樂的長大。
有句話說得好:「所謂蠢才只是放錯位子的天才。」天底下沒有一個沒用的人,也沒有一個所謂的蠢材,中國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這個意思。
我常常跟父母們說,孩子的潛力是需要具有慧眼的父母引導出來的,然後提供適合的環境,所以,孩子會長成什麼樣的人,父母要擔負很大的責任。
娃娃長大了,回首一看,今日的她是有軌跡可循的。一路以來好友的用心細心耐心和以身作則,都是娃娃最好的學習對象,而娃娃每一個成長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好友都能很有智慧的面對,這本書無疑的也是一本很好的教養指南。
今日娃娃已經是個醫學院的學生,一路的學業也優秀的令人驚嘆,不過我最認同這位母親所說的,她最在意的就是孩子的創造力與熱情,以及廣泛的興趣。
是啊!孩子實質上的成就,其實遠不如孩子特質中熱情和創造力來的重要,這是人最重要的品質,而這樣的品質,恐怕也是現代父母自己本身要不斷持續保有的部分。
〈推薦序2〉
愛河的風已遠颺
──賴玉梅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副處長
二○一三年初夏某日,拜臉書所賜,淑芳與我在失聯數十年後,竟然奇蹟似的重新聯絡上了!於是,就這樣藉著電子郵件,我們每天頻繁的重新認識彼此。我們的話題從高中時期她在週記上跟老師打筆戰的趣事,一直聊到她旅居德國二十多年生兒育女的媽媽經。往往聊到關鍵處,淑芳就說,唉呀!這說來話長,以後再慢慢講給你聽。幾次以後,我受不了了!心裡想,哪裡有人這樣講故事的!於是我非常用力的要求她把豐富有趣的德國經驗寫出來與讀者分享。
淑芳一路從小學、國中、高中都跟我同學,大學也跟我同校;我們考進同一所高中,被分在同一個班級,也住在同一間寢室,說是資深友人也不為過。記得高二那年,距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發生「美麗島事件」,社會氛圍一片肅殺,課堂上歷史老師慷慨激昂的說著台北沸沸揚揚的「愛國牆」、「民主牆」,台下的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搞不清楚怎麼回事,而淑芳早已忙著執筆為文,投稿報社發表文章論述自己的見解了!在宿舍裡經常看到她埋首書堆猛k新潮文庫的小說,要不就看她抱著吉他自彈自唱,我們樂得大飽耳福,但往往唱到一半她突然想起什麼好笑的事就停下來說給我們聽,所以呢,寢室裡常常在傳出伴著吉他的悅耳歌聲後,有一陣靜默,緊接著就爆出不計形象的如雷笑聲……如今想來,高中時期的淑芳已然是個「文青」了(套句現在的說法)。
愛思考、上課愛問問題的淑芳,曾經讓高中老師頗為困擾。但是對於淑芳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個性、勇敢做自己的堅持,我可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她在德國讀書、工作和養育兒女這二十多年,還是不改她對當地社會、文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以及嚴肅批判的生活態度!讀著初稿,我不斷的在妹妹身上看到當年那個裙裾飛揚笑聲朗朗的淑芳,也不斷的看到一個夾在台灣文化與德國文化中間的媽媽教養女兒的理性與感性。恭喜淑芳終於出書了!我們且看淑芳怎麼用她的生花妙筆說妹妹在德國的成長故事,以及德國教育所帶來的啟發,最後,我們也要感謝妹妹不吝分享她的故事給讀者!
〈推薦序3〉
一本很不一樣的教養故事書
──蕭培麗 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
我在大學時候最好的同學淑芳,終於完成她自己的「夏山學校」,她永遠是說話充滿熱情、笑的大聲、對生命不俗氣面對的人,在人生另一個階段,她仍然不俗而且有想法的、自然的讓孩子在德國受教育成長,終於讓我們分享到如何教養孩子,體會如何在尊重與自由,輕鬆與信任,全心與放心之間做好一個母親的角色。
德國固然是不太能夠接納外國人的地方,但是當孩子在班上的表現優異卻受到打壓時,淑芳為了孩子仍出面與老師論理的那段文字,令我感到汗顏,台灣的教育讓孩子不敢正面以理據爭,我的孩子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但是我們為了孩子不要再受為難,只好跟孩子說妥協,我們說社會上有許多人與事有時候就是這樣需要妥協,因為台灣的老師大多數不願意接受學生家長的以理據爭。
德國還是一個學前教育值得稱讚的國家,以玩樂啟發為主的教育,小學甚至天天只上半天課,孩子接觸的課程居然還有哲學、宗教,強調藝術與社會歷史,這些對孩子有創造力及生命能量的課程,讓書中出色的妹妹發展出她多樣的才華,她潛在的藝術文學細胞活躍起來。淑芳流暢的文筆,對事情臨場感式的詞語,使得文字躍然紙上,彷彿讓讀者成為在場的一員,跟著一起感受,一起喜悅,也讓身為母親的我再一次回憶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我想一個擁有優秀文學能力和藝術才華、數學資優、好人緣的孩子除了自己的天賦外,最需要的是有一位全心投入孩子教養的母親吧!曾經跟淑芳問到她怎麼教養孩子時,她說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個半職的學生、全職的媽媽,幾乎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於是當我看到書中她寫出妹妹小時候在歌城大學附設幼稚園上下課時,她天天用自行車載著妹妹上下課,兩人在車上的對談,我就想把她倆的畫面畫下來,她們緊密的情感令我羨慕。
當她問什麼是自由?妹妹立刻說自由就是沒有爸爸媽媽管她的意思,妹妹又說,悠惜兒喜歡自由,他要像森林裡的狐狸一樣有自由。(淑芳曾經對妹妹說過「狐狸和狗的故事」,狗天天有東西吃但卻要被主人用狗鍊栓在家,狐狸雖然有一餐沒一餐,但是牠不願意為了吃失去在森林裡到處跑跳的自由。)妹妹喜歡假藉小動物們來表達她的想法再看父母的反應。淑芳在書中說,自由是她和妹妹之間永不枯竭的話題,不但陪伴她的成長,也不斷衝擊著她對妹妹的教養態度。
這一段段自行車的對談,我想是她們對自由觀念互相尊重的養成開始,妹妹的幼小腦袋裡巨大的思想沒有被壓抑,還不斷的長大,終究成為現在優秀的科隆醫學院學生。
我想我的好友淑芳是要告訴我們,做一個父母不要急著在幼稚園時候讓孩子學英文、學寫字、學這個、學那個,而是要增加孩子與自己相處對話和玩耍的時間,在玩耍間、在和同學相處之間去開展自己的特質,然後我們做母親的信任孩子,讓她快樂的不受限制的思考和提問。
這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教養書,她不說大道理,不是用教導式的文字,更不是告訴你方法,像一部德國的櫻桃小丸子,又像一位母親對你說故事,甚至可以一篇一篇念給孩子聽的德國成長孩子的床邊故事,在台灣習慣用主觀方式談如何教養的型態書裡,我想會是一個很好很值得閱讀的「教養故事書」。
(本推薦序作者蕭培麗,曾任中天新聞台財經新聞主播、東森新聞部副主任、財經組長、晚間新聞、製作人、中廣新聞部記者、立法委員國會助理、卓越雜誌編輯顧問、華夏投資顧問及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etweb顧問、台灣民俗村顧問、新超科技行銷副總經理。)
〈推薦序1〉
孩子都是老靈魂
──陳嘉珍 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讀著書中主人翁娃娃的成長過程和經歷,我心底不斷出現自己孩子小時候的種種情景,時而會心一笑。
作者是我大學時代的好友,自從她去了德國深造之後,我們很少連絡,但就我對她的認識和了解,德國真是一個很對味兒的選擇,如同她在序中一開始就提及的,德國人對孩子教養的觀念是「孩子要輸在起跑點」,所以她開心又放心的陪著孩子玩耍,透過遊戲,引導孩子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她甚至不教孩子德文,只和她說中文,並幽默的說這是因為她怕罵人的時候無法盡興。...
目錄
推薦序1 孩子都是老靈魂by陳嘉珍(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2 愛河的風已遠颺by賴玉梅(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副處長)
推薦序3 一本很不一樣的教養故事書by蕭培麗( 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
前言
part1 學前教育
起跑點上不在乎輸贏 專心玩樂就是孩子的工作
娃娃的大學
兩大「嗜好」
ABC麵麵
吃喝玩樂的幼稚園
自由
畫作
第一部電影
節慶
共讀的樂趣
玩沙的童年
玩具醫生公事包
part2 小學
創造零壓力的學習情境 放眼快樂的終身學習
格林兄弟小學
安親班
告別歌城
轉學科隆
艾曾克莫爾太太
好朋友漢娜
part3 高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充實的課業與課外生活
選擇市立高中
發言比賽
雷姆克太太
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好朋友蕾亞
第一次跳級
轉學的決定
儒家在德國
好朋友桃樂蒂
在書店實習
懶人哲學
第二次跳級
part4 畢業成年
重視人文與哲學思考的全人教育 朝向未來勇敢追夢
如果相遇
海德外勒先生
艾希曼先生
打工
專題報告
威尼斯之旅
格言週
畢業考
畢業典禮
萊茵河畔手機響起
醫學系新生
後記
附錄:關於德國的教育制度
感謝
推薦序1 孩子都是老靈魂by陳嘉珍(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2 愛河的風已遠颺by賴玉梅(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副處長)
推薦序3 一本很不一樣的教養故事書by蕭培麗( 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
前言
part1 學前教育
起跑點上不在乎輸贏 專心玩樂就是孩子的工作
娃娃的大學
兩大「嗜好」
ABC麵麵
吃喝玩樂的幼稚園
自由
畫作
第一部電影
節慶
共讀的樂趣
玩沙的童年
玩具醫生公事包
part2 小學
創造零壓力的學習情境 放眼快樂的終身學習
格林兄弟小學
安親班
告別歌城
轉學科隆
艾曾克莫爾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