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想要安慰別人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的窘境?
這是一本讓你免於詞窮的書!多國語言翻譯,撫慰全球百萬人心!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健康檢查報告出爐,確定他罹患了癌症;大學同學正經歷婚變,準備離婚;好朋友的媽媽得了帕金森氏症,打電話向你訴苦;岳父突然過世,你的老婆因為來不及見其最後一面而抱憾;長輩在聚會上聲淚俱下訴說與孩子的衝突……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世的變遷,我們經常會碰到欲言又止或不知道該說什麼的窘境。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眼看著周遭親朋好友痛苦或不安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我們常想趕快解決這個人的問題,也許自己出面處理,也許找人幫忙,不管怎樣都要讓他們立刻好過一點。然而,有時說了一堆話,卻只是讓彼此感覺更糟糕,或者有些人為了避免說錯話,乾脆選擇什麼都不說。
面對這些傷痛或難堪,我們到底能幫上什麼忙?應該幫忙嗎?怎樣幫忙才有效?要幫到什麼樣的程度?當朋友痛哭無語時,我們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心聆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該如何適時求援?
本書提供一些指導方針,幫你架起溝通的橋樑,讓你更容易表達出自己的關切。當你想要安慰別人但又不確定要說什麼或如何去做時,本書內有關療傷對話的指導方針,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面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戰、轉變和失去時,不管是工作、家庭、情感,本書都是實用的引導,幫助你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你也將因此得以給與、要求或接受慰藉。
作者簡介:
南絲.格爾馬丁(Nance Guilmartin)
南絲.格爾馬丁是位曾獲愛美獎肯定的廣播記者,擅長於體會報導故事中的精髓和感情。她曾任美國西屋廣播的資深主管,並協助推動全國性的社區自覺方案,包括「指定駕駛方案」、「為了孩子之故」以及「關懷時刻來臨」。她曾經是美國麻州參議員保羅.充格斯的媒體祕書,並幫助他贏得參議員的席位。今日的南絲是個商業顧問,幫助領導者突破創造的瓶頸並看出不可能中的可能性;她的方法是讓他們學習說話和聆聽的技巧,加強他們最弱的環節:溝通。
南絲常受邀發表演說、帶領大家進行研習會,或是安排度假活動。她以自己在聆聽的藝術、時機的力量和勇敢的對話等方面的見解,協助組織的進行改變。你可以透過郵政信箱和她聯絡:P.O. Box 796, Rowley, MA01969;或是經由以下的網站:www.nanceguilmartin.com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業,曾任路透新聞編譯與伊甸基金會海外公關,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陌生貴人》(方智出版)《天使遺留的筆記》《中國怎麼想》《自由寫手的故事》《不專業偵探社》《蘇格拉底的咖啡館》《療傷的對話》《創業致勝的第一本書》《是你,製造了天氣:全球暖化危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透過真實的生命故事,格爾馬丁帶我們瞭解如何成為對他人有幫助且具安慰效果的資源,如何傾聽與對話,以及如何在難熬的時刻尋求慰藉。
―─紐約時報
◆這本書我看了兩次,愛不釋手,留在身邊作為自助助人的小聖經書,可以隨時翻閱。不論你是專業助人者或業餘助人者,你都會發現這是本終生受用的好書,協助他人度過難關,幫助自己成長。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林蕙瑛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可以誘發心靈中那些美麗、良善、貼心的話語,讓受傷的心得到釋放、轉化與解脫。
―─身心靈整合工作坊訓練師葉服明
◆這本小書真是太好用了。假如每當我有需要時都能在口袋裡發現這本書,書頁現在一定已經翻到爛掉了。
―─湯瑪士.葛傑(Thomas L. Goodgame),CBS電視集團名譽總裁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如果早點出版,我可能已經把它用上百次了。凡是身邊有朋友正在痛苦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它直指問題的核心。
―─理查.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別為小事抓狂》作者
◆本書是份極為特殊且內容豐富的藍圖,指引讀者面對每日的弓箭與弩石,以及充滿壓力、有時還很受傷的人生。舉凡離婚、憂鬱、悲傷、分離、憤怒和失落等各種情形,各有不同的「療傷的對話」。本書予人相當大的慰藉。
―─傑佛瑞.福克斯(Jeffrey Fox),《立志當老總》作者
◆本書針對如何幫助有困難的人,提供了正面且慈悲的方法。這個方法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到安心,也讓我們能做好準備,對於疾病採取人性的面對方式。醫生、護士、病人和他們的家人都需要這本書,而且現在就需要。
―─魯迪.安斯巴赫(Rudi Ansbacher),國際人道醫療研究促進學會會長
名人推薦:◆透過真實的生命故事,格爾馬丁帶我們瞭解如何成為對他人有幫助且具安慰效果的資源,如何傾聽與對話,以及如何在難熬的時刻尋求慰藉。
―─紐約時報
◆這本書我看了兩次,愛不釋手,留在身邊作為自助助人的小聖經書,可以隨時翻閱。不論你是專業助人者或業餘助人者,你都會發現這是本終生受用的好書,協助他人度過難關,幫助自己成長。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林蕙瑛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可以誘發心靈中那些美麗、良善、貼心的話語,讓受傷的心得到釋放、轉化與解脫。
―─身心靈整合工作坊訓練師葉服明
◆這本小...
章節試閱
◆拜託,不要問我好不好,除非……
↓展開一場療效對話↑
「你好嗎?」
我們常把這個問題掛在嘴邊。它通常是個禮貌性的小小問候,只是說嗨的另一種方法。然而,我們可能沒有發現,這個聽起來無傷大雅的問候,卻可能對陷入低潮的人造成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在問這個問題時,是否真的想要聽到答案,不管答案是好是壞。
我曾經和一位面臨母親病重的人有過一場難以忘懷的對話——瑪莉亞的父親在幾個月前已經過逝,現在母親也病得很重,已經簽下了生前預囑(Living will),拒絕最後的急救。瑪莉亞的弟弟並不同意這項決定。她一整天不是握著弟弟的手、就是在安慰媽媽。在這當中,大家卻在問她:「你好嗎?」
「這是你心裡的想法嗎?」瑪莉亞解釋說,「你真的想知道我好不好嗎?那我就告訴你我好不好。我覺得我都快要不能控制自己了。我想對著我弟弟尖叫,對著醫生尖叫。我覺得很悲傷而且空虛。我必須面對醫療政策、保險、醫院行政人員、家人、我媽,以及夾雜在這中間的,我所謂的正常生活。所以,告訴我,我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跟你說真話嗎?還是像大多數人一樣微笑或小露個苦瓜臉,然後嘆息著說:『喔!還好,我還撐得下去。』每次說到情感上難以承受的地方,我是否還要繼續說下去?」
瑪莉亞繼續說明,當別人想要知道她好不好的時候,她很不曉得該怎麼回答。「我知道他們是好意,但你知道常會發生什麼情形嗎?如果我開始告訴他們我真正的感受,他們就會打斷我的話,然後告訴我一些故事,試著讓我好過一點。有時他們想要我的同情;有時候他們給我一些建議;有時候他們想幫我解決問題;有時他們說個:『喔!』然後就轉移話題了。」
「困難的是,我想我可以對那些不熟的人說:『我很好。』,因為我覺得把事實的重擔加在他們身上是不公平的。但對親近的朋友,我想有話直說;可是相反地,有時我卻覺得,我有義務讓他們不要因為我的事而太難過。大多數的日子,我盡量少說話,而且猜想沒有人真的想知道我的感受。真相令人太沮喪,聽到的人不是想走開就是想幫我解決問題。而我真正要的,不過就是有個人聽我說說話。不要解決問題;不要給我建議;暫時不要告訴我他們的故事。就當個我可以避風的港灣,可以在裡面翻來覆去,直到最後平靜下來。」
有時候人們需要談話,把所有正在發生的、無法抗拒的、害怕和令人沮喪的事通通說出來。有時候人們則寧願和你相對無語。還有的時候,他們會這麼跟你說:「我現在還不想談這件事,也許晚一點吧!謝謝你的關心。」
倘若你開始掙扎是否要問「你好嗎?」這個問題時,你就會發現,在說什麼和不說什麼之中,選擇多到令人驚訝。你原本一定以為,避免問一個人「你好嗎?」如此開放且答案可能包羅萬象的問題只是件小事情。為了表示你不只願意聽到像「還好」這樣無力的回答,你可以試著問:「你想談談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嗎?」或是,「在經歷這樣的一天後,有什麼是我可以幫你的?」或是,「我現在不知道要說什麼,但我希望你知道我很關心你。有什麼事情是你想談談的嗎?」
若是你不去追問處於困境的人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他們會很感激你的。這就是為什麼問他們此刻的情形比問他們好不好還要簡單。把焦點放在小一點的事情上,他們就可以告訴你:「我現在還好,但昨天很難過。」或者,他們可能直接了當地說:「我現在想小睡一會,而且希望有人幫我按摩一下脖子。」
另外一種問候的方式則是讓他們知道你很關心,還有,你一點都沒有要從他們那裡得知任何訊息的意思。你可以跟他們說:「我一直掛念著你。」或是,「我希望能在那裡給你一個擁抱,幫你打包,帶你去任何你要去的地方。」或是,「我一直在想辦法協助你,如果……幫得上忙嗎?」
雙方開始談話後,你可能會想,接下來該說什麼呢?記得喔!談話不見得總是一來一往,輪流說和聽。這可不是你安靜一下,然後就可以說出你在聽對方說話時自己腦中所想的事。療傷的對話是停頓以清楚聽到對方的需求或想說的話,還有就是,如果對方想聽你說話,此刻他想聽到的是什麼。此外,療傷的對話也讓彼此有安心分享靜默時刻的空間。
當你想要進入療傷對話的下一個階段,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你和對方的關係。有時候因為彼此熟識,所以對方會比較放心地有話直說。奇怪的是,有時這反而會讓人覺得太容易受責難。不要以為你知道別人會有哪一種感受。有時當你和對方並不熟的時候,你實際上反而能夠提供對方最需要的:懷著慈悲心聆聽,並且不做任何批判。如果你不確定和一個不太熟的人要談得多麼深入,那就停頓下來,坦白地說:「我不是很瞭解你,雖然我不是很確定我能做什麼,但我想盡我所能地幫助你。我願意試試看。」若是你和對方非常熟稔,你或許會把談話帶到下一個階段,方法就是深思你所察覺到的對方感受,而不只是他說過的話。
朋友有難時,我們常開口就問:「你還好嗎?」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才能開始談話,而且也顯示出我們的關切。這裡提供你另一個看法:如果你試著安慰面臨困境的人,而且不把「你還好嗎」當成第一個問題,他們會因此而心存感謝。問問他們的工作、家庭或任何其他的事,讓他們喘口氣,不用一再地解釋他們在經歷這些事時,心裡有多難受。他們希望被當成完整的人看待,而不是被落難者的角色給取代了原先的自己。或許在仔細聆聽一陣子後,你甚至不用問他們好不好,因為他們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你了。
◆只要聽就好
↓有人突然過逝了↑
他聲音中的溫暖透過電話柔柔地傳過來。我們已經幾個月沒見面了。曾經,在我發生車禍受傷後,他幫我解開心中的結,迫使我面對生活的現實面。
今天,他是打電話來道歉的。「真對不起,」他說,「我跟你說我會把報告送到你的保險公司,讓你的按摩治療可以獲得理賠。可是,我老婆流產了,她那時正在打單據……所以,報告到現在還沒有送出去。」
「達倫,」我說,「你現在一定很難過,寶寶那時多大了?」
「十一週大,」他立刻回答,還因為我說的話而有點驚訝。「醫生告訴我們寶寶有很多問題,而且,呃,我想上帝知道祂在做什麼。」
「真令人難以相信,」他繼續說,「我老婆辦公室的人知道她發生的事後,全都避開她。她前天回家時說,她覺得自己身上好像有瘟疫似的。沒有人想靠近她。他們好像是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才會躲著她,可是這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你一定很難受,你希望她的同事能夠理解,但卻聽到她告訴你工作上有多麼不愉快,」我說,「我想知道失去寶寶對你的影響,達倫,」我補充說。我向他解釋,有個老朋友曾教我,因為老婆流產而失去寶寶的丈夫也需要和別人談談。
「那已經是十年多以前的事了,可是到現在,他還在為了失去那個他從沒有抱過的兒子而哀傷。」
「是啊!是啊!」達倫說,「大家應該要知道:只要聽就好。男人也需要談一談。」
達倫的故事提醒了我,當朋友、同事或家人在碰到難過的事時,一開始時會非常痛苦,需要找人傾訴,這時我們不應該覺得自己有說很多話的必要。然而,倘若我們坐著不動,難過地不說話,也害怕說話,那對他們也不是好事。可能幫得上忙的,是讓他們說說自己心中的憂慮。以流產後的情形來說,他們害怕的也許是永遠無法生小孩。他們或許在想,再試一次可能不是個好主意。我們總是馬上就想跟他們說,問題總是有解決的辦法,或是失去寶寶是有理由的——而且試圖抗拒我們這種衝動可能會很困難。他們可能會問:「為什麼是我?」這是個合理的問題。但我們不需要提供答案。相反地,我們可以把他們話中所透露出來的感受反映回去。
當朋友問你:「為什麼是我?」你可以說:「是啊!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一定令妳很難受。」她可能會回應:「對,我覺得這都是我的錯。」這時你可以把她說的話換句話再說一遍:「聽起來,要是你能瞭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就會好過多了。」她可能會說:「我就是不明白。這太不公平了。」這時你或許會發現她其實是很憤怒的。果真如此,那就溫和而不帶批判地跟她說你的觀察,例如:「你好像在生氣。」然後停下來,接著她也許會說正是如此,或者會讓你知道她另一層的感受。她可能會說:「沒有。我一開始時是很憤怒,但現在我只是很悲傷,非常非常悲傷。」
藉著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說的話,以及你所察覺到的、他們的精神能量,你可以讓他知道,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即使你無法知道他在經歷這件事時真正的感受。讓他們覺得,不管他們有什麼感受都沒關係,而且也無須擺脫這種感覺。他們也許會接著告訴你,他們對小孩有些什麼希望,還有他們對自己一點一點愛上的那個小東西懷有些什麼夢想。
你也必須瞭解,不是每個流產的人都願意立刻談這件事。有人告訴我,她流產後的第一個反應是:「我不是失去一個小孩,那不過是個十一週大的胚胎罷了。」幾年後她才瞭解,把流產當成一個醫療狀況和把小孩叫做胚胎,都是她試圖阻擋失去小孩的痛苦和失望的方式。過了幾年她才有辦法說出內在的傷痛。這就是為何在談話時,注意你所察覺到的、對方的精神能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人們正在難過的時候,你不知道他們是否想即刻找人傾訴。有些人可能想談,其他人則覺得沒有人真的想聽他們的感受。「畢竟,」他們會想:「沒有人可以改變事情,所以幹嘛找人家談?」然而,當某個人走進你的生命,讓你覺得,對他來說唯一重要的就是和你的談話,那個片刻真是令人覺得充滿祝福。
◆拜託,不要問我好不好,除非……
↓展開一場療效對話↑
「你好嗎?」
我們常把這個問題掛在嘴邊。它通常是個禮貌性的小小問候,只是說嗨的另一種方法。然而,我們可能沒有發現,這個聽起來無傷大雅的問候,卻可能對陷入低潮的人造成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在問這個問題時,是否真的想要聽到答案,不管答案是好是壞。
我曾經和一位面臨母親病重的人有過一場難以忘懷的對話——瑪莉亞的父親在幾個月前已經過逝,現在母親也病得很重,已經簽下了生前預囑(Living will),拒絕最後的急救。瑪莉亞的弟弟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