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dy Bennett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ISSN:9574450473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59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中文版序
尋覓流行音樂的「文化聲音」
以流行音樂作為社會常的研究主題,正如英國學者Simon Frith 所言,是「上帝的恩賜」:因為既可「享受」音樂,與他人分享你的音樂品味,又可將個人的聆聽經驗拉高到抽象思考的層次。但是,一般相信,有主見; 耳朵挑剔的樂迷是不太需要社會學這門學問的,反倒是社會學者或樂評人該好好訓練他們的耳朵;站在會學者的角度,倒過來批評好像也成立。這樣的對峙源自於一個不容易處理的問題:音樂的美學感知力與當代流行文化形塑間的關聯性。對研究者或樂評者而言,這是個嚴肅的議題,對於一般的樂迷亦是如此,不管你偏愛特定音樂類型或是個音樂雜食者,當你與他人爭論或評判音樂的好與壞時,不也是嚴肅待之嗎?
本書作者不直接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反之,他以讀者熟悉的音樂類型演變做為起點,從歷史座標中整理出這個關聯性。做為社會學式的教科書,本書的優點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線性時間流中,去尋找社會─文化的作用力,並以描繪其塑造流行音樂文化的立體圖像。作者的初衷,是要讀者從個人的音樂品味中,去感受並思索「集體性」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以「集體性」就是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群體感。
自二十世紀初起,英美流行音樂的感染力便無遠弗屆。它總是帶著「現代化」的啟印,伴隨著世界各地都會消費文化的發展而流竄著。由於它所帶領的消費風潮以及被當地音樂創作傚仿與挪用的樂風,誠如作者所言,使得英美流行音樂可以「有效地在非英美」的環境中『本土化』」,因此作者也相當盡買地論及非英美地區的音樂概況。對於台灣的讀者及樂迷而言,書中論及的脈絡,從戰後五○年代貓王的rock and roll,六○年代的rock,及至於重金屬、龐克、雷鬼,一直到晚近各式各樣的電子舞曲與嘻哈音樂類型,應該不會感到生疏才對。由於音樂載體的科技發展,使得這些音樂類型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脫離既有的社會脈絡而在新的脈絡中流傳,創新。以本書第六章談論的饒舌樂為例,繞舌音樂既承接了美國黑人流行音樂文化,而在新的都會生活的社會經濟與數位科技的創新利用下,形成了新的類型。這是一普遍化的趨勢,亦即,每一種音樂類型的崛起與被接受,必然是從既有的音樂傳統,科技中介(樂器使用、音樂錄製與閱聽人接受方式)與音樂的社會屬性中產生。但另一方面,音樂又是一個非常易變、流竄的媒體,所以作者在每章中不忘提醒讀者,音樂與形塑文化消費、社會集體性意義的生產之間的關係是因地制宜的,並藉此將嚽讀者的視野拉到音樂作為社會性酵媒這個特質。
本書有意突破傳統英美觀點,亦不乏世界各地實例,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之餘,不妨進一步探索非洲裔的英美國人與流行音樂的文化關聯,以及創作領域的社會分析。總的來說,這是一般讀者入門英美流行音樂相當有用的工具書,也是一本介紹流行音樂中的台灣樂迷,本書論及雷鬼、饒舌及邦加拉音樂的篇章更是深化音樂視野的養分。
何東洪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系助理教授、樂評人,
專長為流行音樂產業研究,
曾任「水晶唱片」與「公視」記錄片製作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