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廢核?為何不廢核?
第一本台灣本土核能報告書
帶領你重新思考零核電,以完整的知識決定你的立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關注台灣土地超過20年,
關於核電存廢爭議,他們以本書提供最新、最完整的數據和資料,
從非官方的角度,為你一一解答!
˙實地採訪受核電廠影響的台電員工、貢寮、蘭嶼居民,收錄最貼近威脅核心的人物故事
˙真實陳述世界各國在日本福島事件後的廢核趨勢
˙要錢,還是要命?台灣核四,隱藏了多少風險?
˙台電沒告訴你的核電真實成本
˙反核四,不反核?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
˙少了核電,台灣會不會缺電?
˙核能、風力、火力、水力、太陽能……誰是最佳替代能源?
台灣少了核電廠並不缺電,核四並沒有繼續興建的必要。
揭開你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309反核大遊行,全台灣有超過20萬人民上街頭響應,成功讓政府看到人民反對核能發電的立場。促成這場成功遊行的主辦單位之一,正是為了台灣環境安全奮鬥20年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本書為台灣第一本非官方核電報告,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你詳細說明:
➢ 若核四投入運轉,全民將再付出至少1兆1256億元代價,這還不包括除役時土地復原成本,以及如果不幸發生核災的天價損失。
➢ 國際核電營運公司及金融集團,已紛紛表示核電成本昂貴且不符經濟效益,然而台電在國內仍堅稱核電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 國際權威研究報告均指出,廢核和減碳絕不衝突。且由於核電對再生能源具有排擠效應,只有不將核電做為減碳的選擇,再生能源比率才能提高。
➢ 2025年的電力結構,綠盟提出的核四替代方案與官方既有方案比較,可以減少53%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有較低的發電成本及住商電費漲幅。
➢ 核四不運轉,非但不會缺電,還可以在「電力需求零成長」的電力結構規劃下,達成非核家園及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兩大目標。
➢ 「電力需求零成長」的行動策略。
作者簡介: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是一個台灣民間的環境倡議組織,持續關注並實質監督台灣的核電問題、河川流域議題、廢棄物處理政策長達20年(連同綠盟前身)的時間,始終秉持「議題結盟、社區串連、公民行動、永續社會」的理念,推動以環境正義和社會公平為目標的社會行動。
311福島核災發生後,綠盟投入大部分的組織人力和資源,進行國內外核電及能源議題的資訊追蹤和研究,並號召、籌辦多次展現民間社會力量的倡議行動,強力監督政府部門和電力公司的相關政策,期盼台灣早日免於核能災變的威脅。
綠盟針對台灣的能源政策提出了「歸零」的思考方向,除了要求評估核電歸零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政府應立即研擬以「電力需求零成長」為目標的能源及經濟政策,降低高耗能產業、提升用電效率、停止補貼工業用電、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用電零成長絶對是邁向永續社會必須達到的目標。
綠盟官網:http://gcaa.org.tw
綠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caa.org.tw
(本書內文作者群)
賴偉傑
現任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曾任綠盟秘書長、台灣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監事、2002南非地球高峰會議台灣非政府組織行動聯盟(TANGOs)副領隊、環保署署長室簡任秘書、核四環境監督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城市固廢項目顧問、「綠色和平」(Greenpeace)東亞分部北京辦公室污染防治項目主任。
趙家緯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曾獲選第一屆《遠見》雜誌台灣環境英雄。
房思宏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永和社區大學講師。研究議題包括氣候政治、環境治理、碳交易、及能源民主等。
徐詩雅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碩士,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曾任職於國際環保組織,推動無基改農業和綠色金融議題研究。
王舜薇
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2008年加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整理撰稿╱蘇鵬元
政大經濟系、清大經研所畢業。
曾為財經媒體記者、編輯、研究員,目前為文字工作者。
Email:h9437@yahoo.com.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灣各界人士 一致正義推薦
Akibo (藝術家,設計師)
九把刀 (作家)
小S (職業婦女)
小野 (電影人,作家)
王塗發 (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周美玲 (電影導演)
周桂田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幸佳慧 (童書創作研究者)
林子倫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林文印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生祥 (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林志玲 (知名藝人)
柯一正 (導演)
范玫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郝廣才 (格林文化發行人)
張典婉 (作家)
莊秉潔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郭力昕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吉仲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陳海茵 (東森新聞主播)
陳曼麗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魚蹦興業 (劇團)
傅大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馮建三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楊力州 (紀錄片導演)
楊斯棓 (「擁核、反核,公民如何思辨做抉擇」一人環島演講、醫師)
廖本全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劉黎兒 (旅日作家)
蔡康永 (主持人,作家)
蔡雅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賴榮孝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錢文南 (台灣教授協會副秘書長)
駱以軍 (小說家)
戴立忍 (導演)
戴秀雄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謝和霖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謝雯凱 (低碳生活部落格執行編輯)
鴻鴻 (詩人,導演)
魏玓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羅品喆 (廣告導演)
*以筆畫順序排列
正義推薦
各界學者名人聯合發聲
(以推薦人姓氏筆畫排序)
這本書值得「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國民詳讀。這本書讓我這個反核20多年的老兵,看到了未來台灣「非核家園」的一絲新希望。「核電不安全、不永續、不經濟」,是我20多年來對核電的研究結論;本書也說明了這樣的結論。──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王塗發
國際上,科技政策的民主化浪潮,屢屢揭露科技專家與政治菁英的盲點,看重公民社會的洞見。在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長期深入核電議題,提出不同於官方版本的核四成本效益分析、國際核電趨勢、以及在地電力結構規劃。台灣社會何其有幸,有這樣來自民間團體的深度知識生產,為政策辯論累積堅實的基礎,並開創新穎的非核家園路徑。讓我們以精讀、思辨、投入討論來回饋綠盟報告,據此一起壯大公民參與科技政策的能量。──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吳嘉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出的這份代表公民知識觀點的報告,不但顯示台灣民間社會的公民認識論逐步成長,也促使政府與公民社會建立決策對話、夥伴關係的契機。台灣今天面臨的挑戰與困境,無論是電力成長、再生能源評估、替代方案、產業轉型評估與未來20年的經濟能源永續社會的模擬情境,都需要各界長期、系統性的溝通與對話,而揚棄數十年的對峙與對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周桂田
這份報告點出了核四並非沒有替代方案,透過用電需求零成長的低碳策略,台灣可以達到兼顧能源安全,非核家園與低碳社會的目標。
這份核電解密報告提醒了執政當局,與其替充滿爭議的核電找藉口,不如為台灣的永續能源願景找方法。──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林子倫
今天台灣的反核行動,結合「知識與理性的真」、「親情與公益的善」、還有「藝術與文化的美」,當「真善美」藉著反核化身在台灣,就是台灣文明蛻變提升的契機,也是社會力獻身領導國家永續發展的典範。──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文印
既然我們的國家已決定穩建廢核,就不要作半套,連帶一併停建核四。其中尤其是「用電需求零成長方案」,可以促使減緩國內貧富懸殊加大的問題。希望可以作為後核四之台灣新能源政策。──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莊秉潔
「綠盟」的反核研究報告書,和他們所統籌的廢核遊行,證明了這組年輕世代社運知識份子的論述力與行動力,是同樣強大的。他們用功的做研究,以此為廢核運動的理性依據,並從而擴大、深化台灣公民社會的政治參與。所有希望台灣繼續存在的人,應該人手一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郭力昕
綠盟這篇報告有幾個重點值得全民注意,這也是從經濟面反核四的主要原因:
1.核四發電的成本高於其他方式的發電成本,若核四投入運轉,全民將再付出至少1兆1,256億元代價,折算成每度的發電成本,絕對高於目前火力的發電成本。且這尚未考量到核能發電所產生安全疑慮時的成本,因此將核能發電的所有外部成本計算,核能發電成本是高於其他發電的成本。從成本面考量,不值得支持核能發電。
2.廢除核能發電不會影響到經濟發展,反而有助於經濟發展。當思考各種替代能源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遠高於核能發電之效益。
3.產業結構的調整(即不在往高耗能產業發展)即可避免廢核後所造成電價上漲之可能性。
4.減讓溫室氣體不是依賴核能發電來取代火力發電,而是
從電力需求的最終端—產業結構的調整做起。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陳吉仲
台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才知道已經有3座核能電廠在台灣,而且核四廠正在興建中。看到美國、烏克蘭、日本紛紛發生核電廠爆炸,後患無窮,核廢料半衰期要24,000年,台灣人更擔心受怕。我們看到每個人為了自己,也為了子孫站出來。希望廢核成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曼麗
我從20年前的清華,就認識了一些綠盟的學生元老,到20年後我在陽明推動STS,更了解到綠盟是今天台灣反核的知識重鎮與行動主力,甚至讓我重新拾起「台灣人是有能力反核的」之信心。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綠盟加油!──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傅大為
認知核能真相,需要感性,更需要理性。如果地狹人眾、地質脆弱、地震颱風多、核能無法絕對安全,是廢核的感性與理性訴求,這本報告就是理性,讀後,讓人更有能力對親友、對猶疑的人說,核能昂貴不便宜,廢核才可節能減碳,才可讓再生能源,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馮建三
如果台灣像澳洲鈾礦的儲存量世界第一,如果台灣的領土比現在大100倍,如果台灣並非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如果台灣有法國的核電水準,我都還不樂見台灣發展核電。
公民要思辨,你我絕對不要錯過綠盟的故事。──「擁核、反核,公民如何思辨做抉擇」一人環島演講、醫師 楊斯棓
瞭解和夢,是選擇的基本前提。當政府以隱藏、錯誤、扭曲、誤導的訊息與方式阻止我們瞭解,再以經濟發展的信仰操控我們的命土與世代大夢,這種選擇不僅背離民主,更是國家霸權的展現。這本書讓我們瞭解,讓我們有夢。──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廖本全
核電的本質是輻射與謊言;政府及核電業者在核災災前災後都會說很多謊言,尤其是製造安全神話,核電一直是黑盒子作業,台灣核電不但全球最危險,而且也是最不透明,讓綠盟的解密報告來打開這個黑盒子。
綠盟是我最親愛、最心疼的年輕夥伴,也懇請每個人為了自己,為了這塊土地的未來,用具體的行動,支持綠盟!──旅日作家 劉黎兒
徹底了解台灣核安真相,核四公投前必讀的一本好書。──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蔡雅瀅
民國102年3月9日超過20萬人上街頭表達反核的訴求,這次活動是台灣邁向成熟公民社會的重要里程碑,而成熟公民社會的指標就是資訊透明和公民參與。《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台灣的核四真相與核電歸零指南》這本書正是我們期待的,我要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維護永續環境根本正義的朋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賴榮孝
當核四論戰一直被推向所謂專業對民粹,技術對恐懼之爭,一般人往往因為欠缺對於能源與核能相關事務的了解,而迷失在資訊與傳言之中。本報告將相關能源與核能相關資訊做了宏觀性的整理與分析,正是不諳此中知識但有心關注此一重要課題者,入門能源與核能議題領域的最佳導航。──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戴秀雄
核電並非穩定電力來源,本書揭露核電在安全與財務上的高風險性,並嘗試提出低碳的發展路徑,讓大眾理解綠色經濟並非虛幻的口號。──低碳生活部落格執行編輯 謝雯凱
值此核四公投箭在弦上之際,我們比過去20多年中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更需要看到替代性的非官方論述,開闢一個資訊更完整的思辨空間。因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這本書就具有關鍵重要意義了。反核也好,擁核也好,做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公民,都應該花點時間來好好讀一下,再做出下一步決定。──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魏玓
名人推薦:台灣各界人士 一致正義推薦
Akibo (藝術家,設計師)
九把刀 (作家)
小S (職業婦女)
小野 (電影人,作家)
王塗發 (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周美玲 (電影導演)
周桂田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幸佳慧 (童書創作研究者)
林子倫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林文印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生祥 (美濃山下民謠歌手)
林志玲 (知名藝人)
柯一正 (導演)
范玫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郝廣才 (格林文化發行人)
張典婉 (作家)
莊秉潔 (中興大...
章節試閱
前言
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311福島核災已經過了2年,直至今日,輻射外洩的種種汙染和傷害,依舊持續影響著土地和災民。即便如此,台灣執政當局仍然沒能從這個災害中學得教訓,依然不願果決地停下運轉中的核電廠,以及興建已超過14年的核四廠。
在國際媒體及權威研究中,台灣屢屢被點名為全世界有最高核災風險的國家。像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就指出,全球34個建造在地震高風險地區的核電機組中,日本和台灣就占了30個,而且台灣的6個核電機組都建造在主要斷層地震帶附近,另外還有核四的2個核電機組正在興建。
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也指出,核電廠旁30公里疏散區的居民數排行榜,排名第一是巴基斯坦的Kanupp核電廠,有820萬人,第二則是核二廠的550萬人,第三是核一廠的470萬人。核一、核二廠的疏散區還緊鄰台北都會區,如果真發生核災,後果不堪設想。
過去政府總拍拍胸脯保證台灣的核電廠離斷層帶有一段距離,不會受地震的影響。但是近期許多地質調查發現,台灣的核電廠距離活動斷層超近,有些甚至設在斷層帶上。
像是2009年,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發現,經過金山海岸的山腳斷層,距離核一廠7公里、核二廠5公里;另外,2013年5月,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直指核三廠底下就有一條活動斷層,而且距離核島區反應爐只有700多公尺。
還沒運轉的核四廠,外海80公里內有70幾座海底火山,而且活火山有11座,最接近的火山離核四廠只有20公里。
更大的問題在於核廢料。自從1996年低放射性核廢料不再運到蘭嶼貯存場存放以後,無處去的核廢料只能存放在核電廠內。到2012年底為止,核一廠存放的低放射性核廢料有44,387桶、核二廠50,175桶、核三廠8,194桶,總計超過10萬桶低放射性核廢料就在核電廠內,而且還在繼續增加當中。
這還沒有算蘭嶼貯存場的100,277桶低放射性核廢料。
這些核廢料雖然號稱低放射性,但要經過300年,放射性才能達到安全值,在那之前一有處理不當,輻射就有可能擴散。
至於用過的燃料棒,也就是高放射性核廢料,截至2013年3月底為止,有16,343束存放在核一、核二、核三廠。高放射性核廢料得經過數萬年才能讓放射性達到安全值。超量存放的結果,是讓核電廠附近的民眾有如坐在核彈上,面對核災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
台灣真的很大膽,核電廠離首都是如此的近。核一廠、核二廠、核四廠分別距離台北市21公里、16公里、37公里,而福島核災的疏散範圍是半徑20公里。如果核一、核二發生核災,台北市居民就很有可能被迫撤離。
而核四看似離台北遠了一點,不過離翡翠水庫卻很近,只要核四發生核災,6小時就會影響翡翠水庫,屆時台北市用水就會出問題。
然而對於核能安全的各種質疑,政府及台電卻採取迴避態度,以訴諸經濟的謬論繼續為核四辯護。拿「核四不商轉有限電危機」、「核四不運轉漲電價」為由恐嚇台灣人民,要求大眾接受核四廠繼續興建。
然而,政府與台電準備好了嗎?2013年初,住在疏散區的淡水居民收到一張由新北市政府消防局製作的防災避難地圖,地圖上竟然出現淡興路、興化路、新市十路、新市十一路等完全不存在的道路。原來這些道路都是規劃中淡海新市鎮二期的道路,對住在核電廠疏散區的淡水居民來說,如果現在就發生核災,根據這樣的地圖,該怎麼逃?
如果日本政府避免核災發生的支票都跳票了,台灣政府難道有辦法保證未來不會發生核災?
其實在311福島核災以前,全球核電業者已經面臨成本高漲的財務困局。福島核災只是更加確定全球核電產業的黯淡前景。國際各大金融集團紛紛在福島核災後表示,從投資觀點來看,核電業早已是個夕陽產業,只是台電至今仍宣稱「核電最便宜」,恰恰與國際趨勢大相逕庭。
311福島核災後,包括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士、立陶宛等國,都展現堅定的廢核決心,訂出廢核時間表;半世紀以來全力擁核的法國,也在去年提出,到2025年,核電依賴比率將從75%下降至50%,足足少了1/3,同時拉高再生能源的發展比例,及大規模增進能源效率的政策工具,來達成減核願景;保加利亞也在2012年正式宣布終止已經興建25年的核電計畫。然而這些核電政策的劇烈變化,卻被台電誤導成這些國家「依舊擁核」,此種不負責任的作法,令人不齒。
難道就不能有其他的方案來替代核四嗎?我們認為有的。在面對核災風險、化石燃料枯竭以及氣候變遷的三重挑戰下,台灣應該走向電力零成長的經濟成長路徑,才能迎向非核低碳願景,成為零核災風險的綠能之島。
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第一章
為什麼要廢核
311福島核災後,災難還沒結束
核災之後實地走訪
在距離出事電廠70公里的福島市,一切作息如常,也沒人帶口罩,但測出的輻射劑量仍舊比一般接觸到的輻射劑量高出許多。很多人都知道,雖然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輻射,但是長期、過量的輻射卻會對身體有害,輕則罹患癌症,重則死亡。
距離出事電廠40公里的飯館村,看到的是更悲慘的景象。
因為風向的因素,飯館村測得的輻射劑量超級高,因此雖然不在電廠周邊30公里的疏散範圍裡,居民仍被迫在災後1個月後全部撤離,直到現在還無法回去。如今村裡20個區域都得自行找到汙土臨時堆置場,用來堆放被輻射汙染的土壤。除汙的費用估計平均每個人5,000萬日圓(約1,500萬台幣),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除汙的方式是先將農地上的土全部清走後,再換一批新的土進來。因為只對居家20公尺的範圍內進行除汙,很多人覺得效果不大。從政府架設的輻射偵測器來看,已經除汙完成的地方,數值看起來還算正常,但離開偵測器幾步以外的輻射劑量卻高出很多。而飯館村有將近75%是山區,山區基本上不進行除汙,因此那些帶有放射性的輻射物質會不會隨風飄散、隨雨雪流動,讓已經除汙完成的土地再次受到汙染,這誰也說不準。
對世居飯館村的佐藤先生來說,這樣的除汙方式並不好,因為新的土壤跟原本的土壤不同,造就的生態就會不同。20多歲的他無奈地說:「我從來沒買過菜,我們採香菇,採野菜,大家以物易物,喝的都是井水和泉水,雖然沒什麼錢,但過得很富足,現在卻得要到超市買菜。我父親是個獵人,冬天本來都會去打獵,包括獵山豬,不過311福島核災之後,捕到的野豬輻射劑量超高,大概再也無法打獵了。我們被迫離開家鄉,但卻不能搬到福島之外的地方,否則就沒有補助。我們原來的那種生活,大概就這樣毀滅了,有可能,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佐藤先生苦笑:「前天官方數據說飯館村平均是(1小時)0.7(微西弗),比福島市還低,你們相信嗎?」到了村裡,拿起輻射偵測器一量,1小時2.6微西弗,大幅超出官方數據。
如果出事電廠是核四廠,那麼飯館村的位置大概是台北的西門町。
第二章
核四爭議
錢坑核四
核四的一筆爛帳
想要算清楚核四的真實成本,光是成本認列就會引起爭議。
在1991年的最初版本,核四投資總額是1,697億元,2004年、2006年、2009年3次追加預算,讓總投資金額增加到2,737億元,與原來的規劃相比,投資金額已經增加超過60%。
但是從1999年核四動工開始到現在已經超過14年,完工時間仍遙遙無期,三不五時還會爆出事故與弊案。2012年,台電提出要再增加102億預算,甚至在2013年再度追加數百億預算,這次終於因為民怨反彈,2013年3月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宣布將興建核四的決定交付公投,在公投完成前不予追加預算。
有媒體估計,要讓核四廠開始運轉,還要追加462億元,將使核四總預算增加至3,300億元以上,而且台電也無法保證這是否會是最後一次追加。
這可能還是低估的數字,因為除了無止盡的興建預算以外,還有後續的核燃料、運轉維護、除役、核廢料處理等成本,最保守估算,如果核四投入運轉,至少還要付出1兆1,256億元。
經濟部說,核四廠已經花了2,838億元,所以停建核四將造成平均每位國民浪費12,340元,卻沒有告訴我們,繼續興建核四,未來全民還要付出高達1兆1,256億元的代價,等於平均每人還要付出48,939元的費用。這還沒有包含除役時的土地復原成本,如果意外發生核災,天價損失不是我們可以負擔。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計,311福島核災的復原成本將達2,500億美元(約7兆5,000萬元),大概是台灣一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0%。而法國核能研究所估算,若福島核災發生在法國,經濟損失更將達到5,800億美元(約17兆4,000萬元),是法國一年國內生產毛額的20%,更高於台灣一整年的國內生產毛額。
但是台灣呢?如果311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經濟損失是多少?經濟部完全給不出任何數字,只是一直說核電一定安全。如果核電真的安全,那福島核災、車諾比核災、三哩島核災又怎麼會發生?
以台灣目前的核災賠償法規,核災賠償上限只有42億,遠不及核災產生的損失。若不幸發生核災,就算只影響生活在核電廠周圍30公里的600萬居民,平均每人也只有700元的核災賠償,這600萬人可以說是隨時都活在生命財產可能立即失去的恐慌中,我們對於核災的評斷難道不該更小心?
第三章
世界各國廢核趨勢
德國
發展再生能源,2022年達到非核家園
德國之所以敢朝非核家園的目標前進,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準備。
早在1986年的蘇聯車諾比核災之後,德國社會就開始反思核電的安全問題,非核與廢核的民意也逐漸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聲音。
因此,德國政府在2000年通過「再生能源法」,鼓勵企業投資,並訂定目標,要求2010年再生能源的供電量占總發電量12.5%。實際上,到2011年上半年,再生能源已能提供20%左右的供電量。
在福島核災後,德國之所以有條件一口氣關閉8座核電廠,與過去10年間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減少電力需求等政策的努力不無關係,而這些政策同時也是為了讓德國可以達成其嚴峻減碳目標:在202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40%,2050年減少80%至95%;也希望藉此發展再生能源技術,提升綠能與節能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預期2020年把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拉高到35%至40%,2050年上升至80%。
德國電價上漲的主因是傳統能源價格飆升
另一個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則是廢核後的電價究竟會不會上漲,這樣的假設前提是核電是最便宜的能源,減少核電的供電比例必然增加整體發電成本,帶動電價上漲。
根據德國能源及水產業協會(BDEW)的統計,2012年的德國的民生電價的確比2011年高,但漲幅約只有2%,2011年相較於2010年則有將近6%的漲幅,但這主要是因為在電價附加費部分有著將近10%的成長。電價附加費包括再生能源的附加費與消費稅,如果不計再生能源附加費的話,過去3年內的電價幾乎沒有任何變動。工業用電部分,2012年的電價甚至比2011年還要微幅下降。
實際上自2000年以來,不管是工業用電還是民生用電,德國電價都是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根據聯邦經濟與科技部以及環境、保育及核安部的解釋,電價上漲的主因是國際能源價格的攀升,至於用以投入再生能源發展的饋網電價及其他附加費,自2000年以後一直維持占最終民生電價約40%的比例,即使過去2年增加至45%,但並未讓民生電價大幅上漲。
換言之,傳統能源價格飆升是德國電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關閉8座核電廠後民生電價的確有微幅上漲,但此一漲價與廢核關係甚微,「廢核後電價必然大漲」的情形並未在過去一年中的德國出現。
廢核不至於嚴重動搖經濟
伴隨著「廢核後電價必然大漲」的想像,就是恐懼「廢核將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只是雖然2011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占了20%,經濟成長率卻維持3%。即便是2012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至21.9%,經濟成長率也有2%。在被歐債風暴襲擊的歐元區國家中顯得特別亮眼。
當然一部分原因是德國政府透過各種補貼措施,使工業電價不至於較其他歐盟國家高出太多,讓德國工業維持一定的競爭力。
再者是德國長期發展再生能源,讓再生能源工業成為全球市場中的領導者,並且在2011年底創造出約38萬個工作機會,這數字是2004年的2倍,比起2010年則持續成長4%。換言之,德國目前的廢核進程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因為過去的準備,使得再生能源產業成為德國重要的經濟支柱。
於此同時,儘管德國工業電價略高於其他歐洲國家,但德國工業更重視提升生產效率。針對受影響最大的高耗能產業,德國政府也以減免電價附加費的方式減少衝擊。儘管調整能源結構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且正反效應皆有,但德國政府並不是一頭熱地投入轉型,反而是在擁抱再生能源並廢核的同時,持續維持經濟競爭力,並成為國際間綠色成長的典範之一。
電力零成長已是全民共識
德國也清楚知道再生能源不夠穩定、發電效率不高的問題,因此德國持續投入興建輸電網路,改善既有電網,並研發儲存再生能源的方法,例如透過水力發電廠和太陽能及天然氣混合發電的電廠來達成這個目標。
像是德國政府與主要電網經營者達成共識,決定在2022年前投入200億歐元興建總長度約3,800公里的電網。2011年確定非核進程後,德國國會也通過包括6個法案及一項行政命令的「能源包裹」,作為德國能源結構轉型的法律依據,搭配自1990年代初為發展再生能源而陸續制定的十幾項法案,加上德國政府嚴肅面對其政策目標,才得以在開啟廢核的同時,一方面維持強勢經濟成長,一方面又繼續減少碳排放量。
另外,為了發展再生能源產業以及自由化的能源市場,德國鼓勵一般民眾也可在自家住宅興建發電廠,將自家的超額發電賣回給電廠營利。徹底落實建築節能的結果,讓德國的人均用電約只有台灣人均用電的7成。而自家住宅可以興建電廠的結果,讓售電不再是電力公司的專利。以2011年來說,德國再生能源發電中只有約17.5%來自傳統電力市場上的大公司及銀行,其餘部分有40%來自一般家庭,14%來自社區計畫,11%來自農民。
儘管電價較其他歐洲國家高,不過除了世界核能協會的報導外,多數調查皆顯示,至少6成以上的德國民眾願意以較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而且每度電價與總電費支出並不必然等比例成長,各種節能措施加上立法對節能建築的要求,讓數十年屋齡的老屋也願意投資改進節能設施,使電力消耗成長趨緩甚至呈現負成長,顯然,電力零成長已經成為德國民眾的共識。
每年省下74億能源進口成本
德國非核家園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受到重大損失的能源公司正提起鉅額賠償訴訟;也有德國媒體報導廢核後電價上漲,導致1成家庭付不出電費,突顯出非核過程帶來的社會分配不均問題。
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是否有不當補貼、如何減少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對弱勢者的衝擊、轉型過程中該由誰負擔成本,這些都是德國社會在已有走向非核社會擁抱再生能源的共識下,持續反省修正的議題,絕不是「廢核→漲電價→衝擊產業及民生」這種單面向思考能理解。
德國與台灣相同,天然能源都需要進口,但是在德國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發展下,每年已經讓讓德國省下74億歐元的能源進口成本。德國展示了一種廢核及減碳並行的可能,也讓我們看到自1990年代以來讓經濟發展與能源使用脫鉤的努力成果。
第四章
非核家園的光明之路
工業浪費用電才是問題關鍵
如果仔細看細部資訊,會發現台電的預估中,用電增加的最大來源來自工業部門,增加幅度是需求增加總量的78%以上,但是工業部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幅度只有23%。這意味著,台電在進行電力需求預測時,仍舊以發展舊有的工業、製造業作為拚經濟的手段,沒有考慮到現在台灣的經濟已經是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型態,而政府念茲在茲的產業轉型,在這個規劃裡面完全沒有實現。因此產業界才會不思轉型,持續利用便宜的能源,反而讓台灣陷入環境、經濟、社會的三重危機。
每每談論到節能與抑制用電成長等議題時,政府常見的回應就是台灣電價在國際上是數一數二的低。只是這樣的說法常引來諸多批評。像是國營企業的營運效率不彰、尖離峰的差異以及備用容量率導致電力設施的閒置投資、民營電廠購電價格過高等等。
然而,從台電每年的決算書所揭露的成本結構可以發現,燃料成本就占了7成。國際能源總署甚至分析,2010年,台灣在電力的燃料補貼高達3.4億美元(約100億台幣)。因此,當前電價的確沒有反應成本,而政府間接提供了龐大的補貼,只是全民都不知道。
如果從台電預算書來加以分析,工業用電售價每度比發電成本低了0.4元左右,成為台電虧損的主要來源,而這些虧損未來都要由全民買單。換句話說,全民的納稅錢,就透過用電折扣的方式,補貼給高耗能產業的業者。
這樣的電價結構,突顯政府仍在放任產業繼續抱持既有的耗能生產模式,掠奪全民資產。而低工業電價的後果,就是讓這些用電大戶不知節制的耗電,工業用電量自然也就不會下降。
可是政府總是恐嚇用電量不到3成的民眾說,有本事就不要吹冷氣,不然不該反核。殊不知低電價的最大受益者並非一般民眾,而是產值不到3成的工業用電大戶,讓一般民眾白白背了這個黑鍋。
因高額工業電價補貼,導致台灣的產業結構傾向耗能產業,也使得耗能產業缺乏提升能源效率的動力,因此台灣整體經濟體的用電效率,極為低落。從2012年國際能源總署的資料計算顯示,台灣的電力密集度是丹麥的3倍、日本與德國的2倍以上,甚至比韓國都多出了12%。電力密集度是指這個國家每賺1美元(每增加1美元國內生產毛額)所耗費的電力,這意味著台灣比丹麥、日本、德國甚至韓國多耗費更多電,才能創造相同的經濟績效。
因此,未來是否缺電的關鍵在於能否抑制用電需求,尤其是工業大戶的用電,而非台電與政府刻意誤導的用不用核電。以經濟部的電力需求成長預估,就算不廢核,蓋了 10座核電廠還是不夠用。維持台灣電力供應穩定的真正關鍵,在於走出電力需求與經濟成長掛鉤的假設估計,並抑制毫無節制成長的用電方式。
分散式能源系統才能提供台灣能源安全
就因為台灣只有獨立電網,所以我們認為,開放各家各戶都能建置發電裝置,採取分散式能源系統,更能解決能源安全的顧慮。
在依賴核能及其他火力發電的集中式能源系統下,試想:我們沒有其他國家或電網的支援,一個颱風、一場天然或人為的災害,使發電系統的單一環節出錯,台灣可能立即失去電力。因此集中式能源恰恰是確保台灣能源安全的錯誤答案,甚至可能是讓我們步入更大危機的能源選擇。
我們更需要的是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相互支援,而再生能源剛好適合小規模、區域性的發展。鹽寮自救會前會長吳文通就提到,如果一家四口住在一戶透天厝,屋頂拿來蓋太陽能板,假設用電量1小時最多3瓩,只要投資2瓩的太陽能板,春天、秋天和冬天沒有用冷氣的時候,有剩餘的電可以賣給電力公司,甚至不在家的時候,沒有用電,太陽能板還在繼續發電,繼續賺錢。
除了發電以外,蓋了太陽能板以後還可以降溫,讓水泥建材的房屋內部變得更涼爽,用電量自然更省。
而當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發電系統,一個天災來襲,就算損害部分發電機組,還是有很多機組可以使用,不像核能或火力發電廠,一遇上天災發生,如2011年的福島核災,或是九二一大地震,不是發電廠停止供電,就是電廠沒問題,但是電送不出去,反而造成缺電危機。
而從產業來看,核能電廠的投資金額龐大,只有大財團有能力投資,還會排擠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相反的,由於再生能源產業的投資門檻較低,小至家家戶戶都可以投資。再生能源的原料供給雖然不穩定,但是源源不絕,對能源無法自給的台灣來說,才是降低能源進口依賴,真正完成「能源安全」的可能途徑。
前言
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311福島核災已經過了2年,直至今日,輻射外洩的種種汙染和傷害,依舊持續影響著土地和災民。即便如此,台灣執政當局仍然沒能從這個災害中學得教訓,依然不願果決地停下運轉中的核電廠,以及興建已超過14年的核四廠。
在國際媒體及權威研究中,台灣屢屢被點名為全世界有最高核災風險的國家。像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就指出,全球34個建造在地震高風險地區的核電機組中,日本和台灣就占了30個,而且台灣的6個核電機組都建造在主要斷層地震帶附近,另外還有核四的2個核電機組正在興建。
國際...
作者序
推薦序
差不多與不知道
文╱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以前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胡適說他是中國最有名的人,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後來差不多有個兒子,青出於藍,勝於藍,叫不知道先生。他在台灣有名、有利、有權,不知道先生與差不多先生的相貌相差不多,差不多有一雙眼睛,但看不清,不知道也是一雙眼睛,但該看清的就看得清,不想看清的就自動看不清。差不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不知道也是兩隻耳朵,但該聽明的就聽明,不想聽明的就自然聽不明。
不知道先生知道游泳好,不知道水母沒有腦。
他知道一個便當吃不飽,不知道學生鈔票少。
他知道打瞌睡不能被拍到,不知道字條要收好。
他知道餐後要吃香蕉,不知道物價在飆高。
他知道勞保、健保快要倒,不知道還有軍公教。
他知道人死要哀悼,不知道默哀不用讀秒。
他知道關廠勞工的血汗錢要追繳,不知道財團的罰款不用交。
他知道貪汙除罪怎麼搞,不知道人民會氣爆!
我感覺這些都還好,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先生堅持要蓋完核四,卻不知道怎麼處理核廢料?
他不知道燃料棒的儲存槽已經塞爆,不是擠擠就好。
他不知道核電廠廢廠的成本要多少?
他不知道核四的鋼筋被剪掉,寶特瓶裡還有尿。
他不知道未來頁岩氣是個寶,煤已經不重要。
他不知道先進國家的再生能源是主角,以為是跑龍套。
他不知道核能價格最高。
他不知道核能最不環保。
他不知道輻射塵拍不掉。
他不知道台電偷工減料,發電有一半都丟掉。
他不知道台灣是個地震島,地方小,核電出事沒地方逃。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先生不是一個人,他是「他們」,是一群。他們知道如何設局,把原本好好的公投,用題目來扭曲,不是問你「要建」、「不要建」,選哪樣?而是設題為「不要」,結果你投「贊成」才是「不要」,你投「反對」卻是「要」,這是什麼亂七八糟。加上個50%的門檻,不來投的等於「要」,這是妙招嗎?不,是賤招。
不知道先生以為台灣人民都不知道,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看書、看資料,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誰說的可以相信,誰在胡說八道!
差不多先生當年生病,要請醫人的汪大夫看病,結果找來醫牛的王大夫。差不多認為汪跟王差不多,結果一命嗚呼。
差不多先生害死自己,但現在他的兒子們,不知道先生們會害死我們,我們所有台灣人,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也要讓不知道的人知道!
*************
推薦序
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
文/彭明輝(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核四公投前政府應該要提供可靠的完整數據供全民參考,事實上政府的數據不完整而有蓄意誤導全民之嫌。因此,綠盟的這本書值得大家認真閱讀,以便做出最適合台灣的選擇。我也再補充一些本書遺漏的關鍵事實,供大家參考。
台電鄭金龍處長退休後在部落格寫過一篇文章〈台電韓電日本電力公司負載成長與長期預測之比較〉,其中圖七「2001-2012年台電長期負載預測比較曲線」顯示2個
重要事實:
1.台電經常高估未來經濟成長率與電力需求,
2.金融海嘯後台灣與全球已經進入二次衰退,因此台電在民國101年8月再度大幅下修未來經濟成長率與電力成長需求。以2022年為例,尖峰負載下修288.6萬瓩,超過核四發電總量的270萬瓩。但經濟部對外公布的卻都是98~100年的舊資料。
影響電力需求的第二個要素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消費者習慣的改變。根據工研院和臺綜院的最新簡報〈能源開發政策總體需求面推估〉,「台灣的GDP與能源消費逐漸脫鉤」,能源消費從「過去20年平均成長率為3.78%」降為「過去10年平均成長率為2.10%。」因此未來台灣的電力成長需求還有機會比台電在民國101年8月的預測更低。
此外,根據台大、中華經濟研究院與麥肯錫顧問公司在2013年完成的研究報告《溫室氣體減量的成本曲線估計》,2025年時台灣的減碳潛力是1.44億噸,其中核四的貢獻僅僅只是0.18億噸(12.5%)。雖然有些減碳手段需要投資,但是節能可以省下巨額燃料費,因而減碳的總結果是減少1,086.75億美金的支出!
最後,我在部落格裡寫了一篇〈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指出台電的「斷然處置」就是國際上研究長達15年的 Intentional depressurization,但卻忽略國際研究的重要結論:洩壓速度必須適中,避免因洩壓太快而造成負面效果或破壞反應爐零組件,而使得局勢提前惡化且失去後續的應變彈性。台電的「斷然處置」比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所建議的速度快將近6倍,意味著台電、原能會與清大相關教授沒有在注意過去國際上著名的相關研究成果,也沒有能力在核電廠發生「超出設計基準的事故」時有合宜的應變能力。因此,我認為台灣沒有資格使用核電。
*************
作者序
反核不是戰役,而是一份勇敢的承擔
文╱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有時我常想如果有一天你們老了,發現一生所堅持的反核理念是錯誤的,會不會自殺?」
這是2005年5月,國際擁核勢力蓬勃、反核聲勢低迷時,一個自稱曾在台電工作的網友在綠盟網站的留言。他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會愈來愈需要大量能源,他質疑「除了核能還有別的嗎?」
這還算是客氣的了。但我們認為台電公司有很多值得敬重的員工,就算理念不同,也可交換意見。之前是這樣回應的:「台電是國營事業,本來就肩負公共性,就算台電想發展核能,也是要以買方市場監督核電廠商,但現在,台電部分員工把自己幾乎當作是核能工業的推銷員,遇到問題還幫核能大廠圓場,簡直角色錯亂……」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努力打拼,盡量承擔。綠盟也一樣,就像是開創一個志業,其實從來也沒人教我們該怎樣反核才對。但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來:陪伴偏鄉弱勢的朋友,他們不放棄、我們就不放棄,一批一批新的年輕人想了解,我們就帶他們去貢寮向鄉親學習,向土地大海學習;政府或專家掩蓋事實我們就想盡辦法去挑戰,去揭露。
311福島核災像是敲醒一記響鐘。核四陸續爆發的弊案,以及核一、二、三廠的重大瑕疵及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置,終於有更多人關心。2013年的309遊行,超過20萬人上街頭、各界陸續湧入關切的行動。
核四應該是聽擁核專家,還是反核專家?我們在貢寮,看到與這天地海共生的鄉民,對這裡生態、自然、潮汐、洋流、風險的熟悉和敬畏,大家都有生活經驗,也都有獨到的看法,甚至足以挑戰諸多教授之言。
這種精彩,在311福島核災事件後,有了新的意義與延伸。因為我們一直以為石門、金山、恆春、貢寮、蘭嶼才是「核電廠與核廢附近居民」。但現在,整個台灣都是與核為鄰,也因此這兩年來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的朋友,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歷練、源源不絕的創意,與集體的智慧,來面對擺脫核依賴的決心與行動。
我們都被核能綁架太久了。「有核四才會有電,有電才有經濟成長」的迷思禁錮了我們的從容,於是一直躲在上個世紀的思維,不敢勇敢邁向新的發展局面。
政府的守舊,其實不斷弱智化了社會的集體智慧,我們只是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不一樣的思考點,更重要的是試著讓它成為支點,撬動並共同迎接非核後的海闊天空與嶄新局面。
感謝很多老朋友、新朋友的協助與促成,當歷史機遇再起,那就做出我們這一代的努力與承擔。
推薦序
差不多與不知道
文╱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以前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胡適說他是中國最有名的人,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後來差不多有個兒子,青出於藍,勝於藍,叫不知道先生。他在台灣有名、有利、有權,不知道先生與差不多先生的相貌相差不多,差不多有一雙眼睛,但看不清,不知道也是一雙眼睛,但該看清的就看得清,不想看清的就自動看不清。差不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不知道也是兩隻耳朵,但該聽明的就聽明,不想聽明的就自然聽不明。
不知道先生知道游泳好,不知道...
目錄
推薦序:差不多與不知道╱郝廣才
推薦序: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彭明輝
作者序:反核不是戰役,而是一份勇敢的承擔╱賴偉傑
前言: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第一章:為什麼要廢核
311福島核災後,災難還沒結束
核電不是安全能源
台灣核電廠都不符合選址標準
發展核電,不再是執政黨說了算
第二章:核四爭議
錢坑核四
不安全的核四工程
台電的核電謊言
第三章:世界各國廢核趨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國際核電政策轉向(法國、德國、日本、南韓、英國、保加利亞)
台灣是少數在福島核災後仍執迷不悔的國家
第四章:非核家園的光明之路
節能,不是降低生活品質
核四替代方案
突破經濟成長迷思的綠色經濟
結語:重新思考零核電
附錄:關於核電的9個關鍵問答╱國際能源與核電政策專家 麥可施耐德(Mycle Schneider )
推薦序:差不多與不知道╱郝廣才
推薦序: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彭明輝
作者序:反核不是戰役,而是一份勇敢的承擔╱賴偉傑
前言: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第一章:為什麼要廢核
311福島核災後,災難還沒結束
核電不是安全能源
台灣核電廠都不符合選址標準
發展核電,不再是執政黨說了算
第二章:核四爭議
錢坑核四
不安全的核四工程
台電的核電謊言
第三章:世界各國廢核趨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國際核電政策轉向(法國、德國、日本、南韓、英國、保加利亞)
台灣是少數在福島核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