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價值培育的中間路線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詹志禹 教授
一個小朋友在馬路邊玩得很無聊,用力搖撼一根公車站牌。一個老師剛好從旁經過,對他說:「小朋友!這樣搖,會把公車站牌搖壞哦!」小孩的父親剛好從便利商店回來,聽到之後很不悅地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的孩子輪不到你管!」的確,相對於學校著重知識的教學,價值觀是父母教育孩子最能著力的地方,可惜,父母可能缺乏反思力、不關心或充滿無力感,而會想買本書的父母,卻是那些反思力較強、充滿關懷、希望有所為的人。
價值觀其實比知識還重要,因為知識通常沒有動力,只有加入價值之後,才產生動力。例如,孩子對「狗」可以擁有很多知識,包括狗的分類、形狀、叫聲或行為等,但這些知識並不決定其行動;如果孩子覺得狗的多樣化種類令人驚訝、形狀很可愛、叫聲很威武或行為很忠誠,他們才可能會飼養或保護一條狗;如果他們覺得狗的種類繁雜難分、形狀嚇人、叫聲擾人或行為愚蠢,他們可能不反對吃狗肉。
價值不只在知識當中注入動力,也是生存之所需。例如「環保」是為了生存環境之永續;「信任」是為了溝通合作,以提升全體族群之生存機率(包括許多鳥類、齧齒類和靈長類也都靠互相信任的溝通體系來警示危險);「服從」或「忠誠」是為了維持階層與秩序,以降低內部爭戰、和平分配機會與資源;不論這些價值的合理性如何,其來源都直接或間接與生存有關,並隨著演化而成為文化的核心,也隨著演化而不斷改變其意義與內涵。
價值雖然如此的重要,在學術界卻一直很難取得穩固的基礎。有很多學者認為價值只是人們主觀的偏好,是情緒上的好惡,是相對的,所以道德正如美感,無所謂真假對錯,只有品味,這就是所謂的「價值相對論」;此一立場往好處走,主張價值平等、互相尊重;往壞處走,主張價值沒有理性基礎,是任意獨斷的產物,結果只能靠權力解決價值衝突或價值排序的問題。
受到學術界的影響,教育界也常在「價值灌輸」與「價值澄清」之間徘徊。傳統的價值灌輸方式,無論是教師或父母,總是熱切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要求孩子接受並實踐,當孩子拒絕時,就威脅利誘之。另一方面,價值澄清主張尊重孩子的價值觀,利用傾聽、提問、促進反思等技術,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並做出自己的價值選擇,但主張儘量避免指導孩子,尤其忌諱讓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孩子。這種方式比較符合民主的潮流,但是,許多孩子在經過價值澄清之後,仍覺得茫然,因為,他們可能在所處的問題情境當中缺乏自己的價值觀,或是價值衝突難以抉擇。
本書作者在這些徘徊當中另闢蹊徑,她堅持「走民主式的教育路線」,以「互相尊重」為前提,以「文明的態度相待」,以「理性溝通」為歷程,主張「立下清楚合理的行為標準,不對孩子施加壓力逼他們照做,而是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因明理而身體力行」。建議當「孩子的行為不對時,不要只斥責孩子一句『不可以這樣!』然後就不管了,而是每次都要解釋為什麼不對,讓他們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給別人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這種講理的態度,代表了極大的耐性與尊重,並幫助孩子理解規範背後的道理,協助孩子發展價值選擇的能力。這種精神是我對本書最欣賞的部分。
本書作者並非只講理性,她也很清楚的指出「努力營造開放、信任與關懷的家庭氣氛,遠比亦步亦趨謹守書中所有建議來得重要。」孩子如果能在這種具有安全感與被愛的家庭氣氛下成長,親子就算發生衝突,也會成為學習尊重、同理心與表達情緒的機會。所以,本書雖然著重實用,對父母提出許多具體策略和建議,但是讀者只要掌握其理性(講理與尊重)和感性(愛與關懷)兩種精神,也能衍生出許多自己的良好策略。在各種策略當中,讀者可能最終會和作者得到同一個結論:最重要的教養策略無非「身教重於言教」。
從本書所列舉的價值觀和所評論的教養方式來看,德國與台灣之間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作者所列舉的二十二種價值觀,當前的台灣社會也非常重視。作者指出許多德國父母使用威權、打罵的管教方式,並且辯解說「我爸媽也是這樣教我的,對我也沒有什麼壞處!」最後孩子也只把大人所罵的話當做耳邊風。這樣的話語、這樣的戲碼,台灣社會也經常上演。所以,本書所指出的中間路線與教養策略,對於台灣的父母的確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本書在介紹每一個價值觀的培育方式之後,都會保留一小節來討論價值觀之間的取捨,這是一個特色,可惜處理得頗為簡略,這是因為作者刻意避開價值觀排序的複雜問題,將焦點放在實用策略。若真要深入處理價值衝突與取捨的問題,恐怕至少可以再寫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