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玩積木,我們可能會說:「這樣好嗎?」
然後忍不住動手:「來來來,我教你!」
有時,因為我們太愛孩子,所以剝奪了他們該有的學習體會。
因為愛太多,影響了他們體會生活的樂趣。
因為愛太多,所以有些態度與能力,我們忘了他們其實可以從小培養。
※ 爭執也是一種學習:何時介入?如何介入?7個步驟,讓孩子學到解決問題、接受別人不同想法,與尊重別人的能力。
※ 分享是學習人際成長的第一步:隨時告訴孩子分享的好處等6個妙招,讓孩子樂於分享。
※ 培養孩子明辦是非:利用「隔離與談天」技巧,讓孩子了解是非觀念是在內心,不是屈服於權威。
※ 善用互動與聆聽,啟發孩子潛能:生活處處是與孩子分享的好知識,好奇心更是學習的最佳動力。
※ 給孩子勤勞的機會:準備小掃把、抹布,在大人可照看的範圍內,讓孩子參與家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被信任以及自動自發的習慣。
※ 愛與親密,玩出大能力:利用有趣的小遊戲,與孩子一起看天空、看小花,學習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
※ 學習專注與安靜:每天安排10分鐘,從播放輕音樂開始,和孩子一起上一堂聆聽安靜聲音的課程。安靜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專注訓練。
※ 別怕孩子受挫:只要爸媽陪伴在旁,挫折反而是生命最大的養分。
教養並沒有公式,也不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而是一段與孩子相處,並時時自省與調整的時光,但這段時光是幸福的,也唯有幸福,才能教出快樂、自信與愛學習的孩子,TJ老師讓我們看見這樣的幸福。
作者簡介:
TJ老師,本名吳亭儀。
出生於鄉間的TJ老師,雲林是她的第一故鄉,而嘉義是她的第二故鄉。
喜歡鄉間的寧靜,不愛城市的喧囂;喜歡隱藏自己,卻又不善隱藏自己;生活可以簡單,生命卻需要豐富。
她說,寫作是對自己的反省,思考是對自己的承諾,她不斷運轉的頭腦,裝著許多的天馬行空。
她是公立幼稚園的老師,也是一對從兒童重症病房搶救回來的早產雙胞胎母親。
自言成長歷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讓她也不斷的被要求與挫折相處,學習應對與面對。在雙胞胎母親,以及幼稚園老師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拿捏平衡,是TJ老師現在重要的人生功課。
平凡的她,在身兼老師與母親的兩種角色歷程中,因其有過獨特的成長經歷,讓她更能設身處事的體會孩子的心情,設想孩子的想法。她的思緒總是不斷的轉換,她的步伐總是不斷的在調整,她的文字充滿省思與包容,她的教養想法滿溢關愛,她身體力行,並樂在其中。
其作品曾收錄於幼改家電子報,多篇文章曾入選中時嚴選,也曾獲2008第四屆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入圍決選、2009年第一屆教育部落格大賽,家長部落格組初選入圍,以及2009第五屆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初選入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家同(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陳松根(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教育主委)、蘇明進(《希望教室》暢銷書作者、國小老師)推薦!(依筆劃順序排列)
名人推薦:李家同(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陳松根(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教育主委)、蘇明進(《希望教室》暢銷書作者、國小老師)推薦!(依筆劃順序排列)
章節試閱
給孩子體驗的機會──不會吃雞腿的孩子
手指黏膩、髒污,只要洗手就好,而地板有水漬,只要擦拭即可。面對孩子的許多問題、疑問,我們的大驚小怪,可能也會讓孩子跟著大驚小怪。
今年的班級滿不一樣的。有一半的孩子讀過幼稚園,有一半的孩子未曾讀過,有部分的孩子是因在之前的幼稚園適應不良,也有部分的孩子是領有特殊手冊,其中還有兩對雙胞胎,一男一女,最重要的是,班上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小男生,哇,小男生通常都是較小女生還要活躍很多很多的。
因此,我想今年應該會是很有意思的一年,因為感覺是熱鬧滾滾,精采萬分啊。
開學以來,每天的氣氛都算熱鬧,孩子也都很不怕生,開學的第二天,甚至還會來跟老師我比劃兩下說,這是功夫拳。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一群小可愛。
不過今天遇到讓我有點錯愕又好笑的事。
午餐,學校供應了好吃的小雞腿,通常多數的孩子都會很喜歡這類的配菜,但是卻有五個孩子拒絕了,理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吃雞腿。
啊???我的頭腦閃過許多問號。
「不會吃雞腿?」我以為我聽錯了,趕忙再問孩子一次。
「老師,你可不可以幫我剝雞腿肉下來?」孩子點點頭,很認真的說著。
「不行,老師不能幫你剝雞腿肉,不過我可以教你怎麼吃雞腿。」
我一邊回答,一邊抓起孩子的手,教他用他的手抓雞腿末端小骨頭,直接用嘴巴啃食著。
「這樣就可以吃到肉了。」我一一的教這五個不會吃雞腿的孩子怎麼吃雞腿。
「老師,我的手會黏黏的,不舒服呢。」其中一個孩子很不習慣的對我說。
我忍不住要笑出來,原來他們不會吃雞腿,是因為不喜歡手上有黏膩的感覺。
「黏黏的,等下洗手就好了,別擔心啦。」我一邊說,一邊誇張的表演洗手的動作。有了老師的保證,這群孩子才放心的啃食雞腿。
教書多年,這還是第一次遇到不會吃雞腿的孩子。我想著,如果孩子不會吃雞腿,那真是剝奪了許多學習與享受的樂趣啊。
用手抓雞腿,體會黏膩的感覺,不是一個生活體驗嗎?而學習用牙齒啃食雞腿,怎樣將肉咬下吞食,不是一種生活本能嗎?最重要的,享受吃食的樂趣,喜愛食物,享受美食,不正是一種生活樂趣?怎麼現在的孩子連最原始的學習與享樂,都不會了呢?
我惋惜著,也感嘆著。
也許我們都為孩子做太多,因為愛太多,而剝奪了他們該有的學習體會,因為愛太多,而奪去了他們原始的生物本能,也許我們的愛,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也許該將一些愛讓孩子自己釋出,也許該將一些愛讓孩子自己付出,而不是無止境的為他們做他們本應要做的。
看這些孩子學會了吃雞腿,看他們啃食時的表情,我想,他們已經學會怎麼吃雞腿了。最重要的,我想他們應該也知道了,如果手的感覺是黏膩的,只要洗一洗就好,沒有什麼好擔憂焦慮的。
如果孩子感覺不舒服,我想應該是要告訴他們,舒服是一種感覺,不舒服也是一種感覺,都有可以解決的方法。
手指黏膩、髒污,只要洗手就好,而地板有水漬,只要擦拭即可,面對孩子的許多問題、疑問,我們的大驚小怪,可能也會讓孩子跟著大驚小怪。
但事實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對錯絕對的問題。動動頭腦,事情一定有辦法可以解決的。
培養自動自發──懶媽媽與勤勞寶寶
媽咪會將紙拖把跟吸塵器的頭弄短一點,一支給恩恩,一支給愛愛,兩個小娃兒就這樣在家裡非常忙碌的大掃除。
聽說當媽咪太勤勞,會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因為大人做太多,小人兒就會藉機偷懶。
我想在一歲七個月的小人兒身上,這樣的情形並不難發現。因此,身為一個媽咪,在懶與不懶之間,就要發揮一下媽咪的智慧了,否則,被聰明滑頭的小娃兒給「吃夠夠」,大概是可預見的。恩愛媽是一個喜歡「使喚」小孩的懒媽媽。說來有趣,最近發現當懶媽媽也不錯呢,至少孩子會知道要「自立自強」。
◎收玩具時
當恩愛玩完玩具,又被轉移注意力,想要玩別的玩具時,我這個懶媽媽就出動了。
一邊唸著:「收玩具啦!玩具是恩恩愛愛的,不是媽媽的,你們要自己收啊。」
一邊身先士卒的示範一下。通常,想要「落跑」的兩個,都會再回頭配合媽咪一起收拾。
不過聰明的愛愛,常會藉機假裝忘記收拾,站在一旁看「古意」的恩恩跟媽咪收拾。懶媽媽怎麼會讓小娃兒偷懶呢?當然是拉著愛愛的手一起收拾囉。
就這樣,懶媽媽一點一滴的「設計」要恩恩愛愛成為勤勞收玩具的孩子。
◎吃飯時
當恩愛吃完飯飯,桌上菜渣飯渣灑滿桌時,懶媽媽就出動了。
「嘿嘿,將桌子擦擦,要擦乾淨喔。」媽咪一邊說一邊抽出兩張濕紙巾(有時是擰兩條抹布)給恩愛,姊弟倆開始勤奮的擦拭著桌子,雖然越擦越髒,不過也無妨,等一下媽咪再總整理好了。
懶媽媽輕輕鬆鬆的在一旁觀看著兩個小娃兒努力整理,這真是快樂的一幕啊。
◎吃飯時
恩愛吃完飯飯,通常媽咪會讓兩個人再吃一點菜菜。
「恩恩,你吃完了。把碗碗拿進餐廳跟阿嬤說要吃菜菜。」懶媽媽又在發號施令了。
不過,通常恩恩愛愛都很樂於接受這樣的指令,因為他們可以自己捧著碗,想辦法打開進餐廳的紗門,將碗碗拿給在廚房的阿嬤,阿嬤通常會事先接收到媽咪的指令,等著為阿孫們添加一些青菜。
懶媽媽不用走路,孩子一樣自己走去廚房裝好菜菜吃。
◎拿東西時
換尿布時,恩恩愛愛會很雞婆的拿尿布跟濕紙巾給媽咪。
隨著年紀越大越懂事,現在有時一聽到有一個要嗯嗯,另一個就會很雞婆的馬上捧著小馬桶出現在媽咪身邊。
如果忘記了,懶媽媽只要一喊:「誰幫媽咪拿小馬桶來好嗎?」恩恩愛愛就會很快的拿著馬桶出現。
真是勤勞的好寶寶呢。懶媽媽又一次的大獲全勝。
◎散步時
散步是恩恩愛愛最喜歡的活動。只要阿嬤阿公或媽咪喊一句:「走,散步去。」
兩個小傢伙就開開心心的抓起自己的帽帽、圍兜兜,等著大人拿鞋鞋,然後自己坐在地板上讓大人為他們穿好鞋子、圍兜。恩恩愛愛會自己拿一樣喜歡的玩具丟進推車,然後帶著去玩。
現在懶媽媽不抱兩個人上車了,故意要他們兩個自己爬上推車(坐雙人推車時)坐好,扣好安全帶,讓恩恩愛愛自己戴帽帽,大人再事後整理。
如果今天是坐傳統推車出門,媽咪會抱兩個人上車,然後要他們兩個自己扶好扶手,這樣才不會跌倒。
◎喝牛奶
記得他們約八個月大時,開始試著讓他們練習拿奶瓶喝ㄋㄟㄋㄟ。慢慢的,不知何時起,他們兩個人就開始很順手的自己拿奶瓶了。
約一歲五個月時,媽咪開始讓兩個練習用茶杯喝ㄋㄟㄋㄟ,至今依然持續中。
懒媽媽希望孩子早點戒掉奶嘴──讓自己更獨立。
◎幫忙做家事
有時懶媽媽會拿著紙拖把拖地,這時恩恩愛愛會跟前跟後的當媽咪的小跟屁蟲,就是想要媽咪手上的那一根紙拖把。
媽咪會將紙拖把跟吸塵器的頭弄短一點,一支給恩恩,一支給愛愛,兩個小娃兒就這樣在家裡非常忙碌的大掃除。
懶媽媽只要在一旁注意兩個小娃兒的安全就好啦。至於清掃,只好等一下囉。
◎幫忙做家事
有時,大人在揀菜,恩愛會在一旁吵著要幫忙。這時懶媽媽會拿一點青菜,鋪上報紙,讓恩恩愛愛用他們那小小胖胖的手指捏著菜菜,一邊撕,一邊放進一旁的小茶杯。當然他們兩個人撕的菜菜是沒辦法煮的,不過趁機練習一下小手指運動也是不錯的。
懶媽媽只要在一旁看著兩個娃兒也幫忙揀菜,避免吃進嘴巴即可。
◎洗澡
現在洗澡時,懶媽媽只要說:「洗澎澎囉,誰要先洗?」
兩個娃兒就會自動站起來,走到浴室門口,媽咪根本不用抱,手臂可以有好好休息的機會。
進到浴室,恩恩愛愛會自己站著,手舉高高讓媽咪幫他們脫衣服,洗澎澎,自己扶著媽咪的手手進浴缸泡澡,現在容易腰痠的媽咪已經不用抱著恩恩愛愛洗澎澎了。
懒媽媽真的懶嗎?我想,當懶媽媽其實也不太容易。必須願意給孩子學習的機會,事後還要花更多時間整理家務,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媽咪會發現,孩子越做越順手,媽咪越來越輕鬆。生活,其實就是孩子最好的導師呢。
與其當一個每天跟著孩子團團轉,忙個不停的媽媽,我還是比較樂於當一個懶媽媽呢。
孩子教我的事──感受旁人的情緒
兩歲多的孩子,對情緒感受的敏銳,有時會讓我覺得,他們比較像是來教我的。
那天忘記為了什麼事,我跟爸爸有了一些小衝突。生氣的我,一句話也不說。
「媽咪是怎麼了?」坐在後座的愛愛突然問。
「媽咪是怎麼了?」恩恩探著頭也問著。
我還是不說話,我知道孩子感受到了,但是正在氣頭上的我,一點也不想說話,我沒有回應孩子。
「爸爸,媽咪是怎麼了?」愛愛又一次關心的問。
「媽媽生氣了,等一下就好了。」爸爸回答著。
他也生氣著,但是他沒像我一樣固執的拉不下臉。我們倆就這樣無聊的僵持著。
我一點都不想說話,但是我的心裡有一點小聲音,暗暗的提醒著,孩子感覺到我的生氣了。
恩恩愛愛很乖巧的不再發問,不過我知道,他們很認真的,偷偷的,觀察著媽咪的表情。
我必須承認,自己脾氣拗起來還真的是很拗。這不是第一次,恩恩愛愛感受到媽咪的情緒。
從他們在我肚子裡時,我就知道我的喜怒哀樂,孩子都能感覺到;從他們出生後,我的情緒起伏,也深深影響著他們處事的想法與態度。
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我明顯的感受到,他們在面對大人情緒不定時,表現的智慧勝過自詡多吃了許多年鹽巴的成人。
「媽咪笑咪咪。」遊戲時,恩恩愛愛會捏著媽咪的臉,很開心的說。
「爸爸笑咪咪。」他們也會抓著爸爸的臉,捏出一個笑臉。
「阿公阿嬤笑咪咪。」他們看著一旁的阿公阿嬤,也會說。
恩恩愛愛也笑咪咪的。
其實孩子的敏感度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對事件的發生,對環境的改變,對成人的感受,他們的雷達敏銳度之高,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我們以為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都知道。我們以為他們不懂,但是他們卻都明白。
有一天,恩恩愛愛坐在車上,音樂唱到恩恩最喜歡的一首歌。
「弟弟,大寶耶。」愛愛說。她要提醒弟弟,這是弟弟最喜歡的歌。可是恩恩不理她。
「弟弟,弟弟,大寶耶。」愛愛不死心的繼續向弟弟發聲。恩恩還是不理她。
我跟爸爸知道為什麼,因為剛剛上車前,恩恩不小心尿濕褲子,整條褲子都濕了。
因為沒帶褲子,只好臨時向恩愛的堂姊借了一條短褲穿。
穿著大孩子褲子的恩恩,其實有點害羞又有點生氣,不會表達的他,正用他的方式表達他的情緒。
「弟弟,弟弟,大寶在唱歌了啦。」愛愛大喊,一邊歪著頭看著恩恩。
恩恩依然將頭轉到另一邊,不理姊姊。
「媽咪,弟弟生氣了。」愛愛轉而跟媽咪說。
兩歲多的孩子,對情緒感受的敏銳,有時會讓我覺得,他們比較像是來教我的。
他們對於事件的感受與處理的智慧,真是比我好太多了。
他們不計較,不記恨,感覺生氣的時候,就像風一樣,過了就沒了。
他們會關心,會表達,安撫的笑容,就像花一樣,令人喜悅。
儘管孩子會有讓大人感覺不安的時候,但是更多時候,我想應該是大人會讓孩子感覺不安吧。
孩子的情緒牽扯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情緒牽扯著我們做事的想法與態度,而我們做事的想法與態度卻又牽扯著孩子的情緒,這是一種循環,一種很奇妙的因果關係。
我常想,他們是來渡化我的,我是要被渡化的。
他們感受旁人的情緒,接收我們的正向與負向的能量,進而間接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我們接收到了嗎?
讀懂孩子的語言──我願意被打?
孩子發出的警訊總是各式各樣,如果不能及時察覺,是不是就會造成大人對孩子的誤解,而讓孩子蒙受委屈呢?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語,只是用大人的思考模式思考孩子,是不是也會造成一些傷害?
騎三輪車的愛愛,被恩恩推倒在地,愛愛哭了。
阿嬤看見了。恩恩被阿嬤帶到一旁訓話。「為什麼把姊姊推倒?」「你知道姊姊會痛嗎?」
噘著小嘴的恩恩,倔強的什麼也不說。
「你把姊姊推倒,你應該要去跟姊姊說對不起。」
「不要。」恩恩開口了。
「你把姊姊推倒,害姊姊跌倒哭哭,你要去說對不起。」
「不要。」恩恩很堅持。
「不要跟姊姊說對不起,那阿嬤要生氣了喔。」阿嬤半威嚇的試探著。
「好。」恩恩很乾脆的回答。
倒是阿嬤嚇了一跳。
「阿嬤沒有跟你開玩笑,阿嬤生氣會修理人。不跟姊姊說對不起,弟弟不乖,阿嬤要修理人了。」
「好。要給阿嬤打打。」
恩恩依然很堅持不說對不起,他願意被打。
所有的一切都被一旁的小舅媽看在眼裡。原來那三輪車原本是恩恩騎著的,但是愛愛跑過來,一下子就將弟弟推倒,搶走了弟弟的三輪車。
弟弟在一旁生悶氣了一會兒,終於出手憤怒的將姊姊推倒。
而推倒姊姊這一幕,就恰巧被阿嬤瞧見。而一旁的小舅媽則成了目擊者。
「姊姊來。」阿嬤說,「你有沒有搶弟弟的三輪車?」
「有。」姊姊回答得倒是乾脆誠實。
「妳自己有一台車車了,為什麼還要搶弟弟的?」
「因為我想要騎弟弟那一台車子啊。」
「想要也不可以用搶的啊。」阿嬤說。
「弟弟不乖,姊姊也不乖,姊姊搶弟弟的車子,也要說對不起。弟弟推姊姊會痛痛,也要說對不起。」
仲裁者阿嬤,很有條理的分析給兩個娃兒聽。兩個娃娃聽完,乖乖的,不敢反駁。
「姊姊跟弟弟說對不起。」
愛愛摸摸弟弟的頭,「弟弟,對不起。」
「弟弟也要跟姊姊說對不起。」
很堅持不說對不起的恩恩歪著頭想了一想,他也摸了摸姊姊的頭,「姊姊,對不起。」
這是發生事情那晚阿嬤轉述給我聽的。
我驚訝的是,這孩子這麼的倔強,但又感到歡喜的是,孩子似乎開始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了。
我知道,他們倆已經長大了,他們進入開始要學習思考,學習判斷的年紀了。
這也給了我一個警惕。
孩子發出的警訊總是各式各樣,如果不能及時察覺,是不是就會造成大人對孩子的誤解,而讓孩子蒙受委屈呢?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語,只是用大人的思考模式思考孩子,是不是也會造成一些傷害?
感謝阿嬤,很有耐性的發現兩個孩子爭執的原因,而不致造成孩子對是非的混淆。
原來我認為不懂事的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把尺。那把尺,規範著他對自己的規範,他認為的「社會公平」道理。
孩子的自律感,對規範的觀念,並不是如一般我們所想的,不須引導示範,長大自然就會了。有時多一點觀察,多一點時間,反而會意外的發現孩子內在的自律規則。這樣的自我醒覺的種子,在他們年幼時,就應該撒下。
因此,當恩恩說,我願意被打時,其實他並不是真的想要被打,他是在發出警訊。
我不高興,我生氣,我憤怒,我在告訴你,事情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子。
如果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忘記以他們的高度看事件,也許會錯過一些隱藏身後的警訊。
恩愛又給媽咪上了一課。
徜徉故事海
漸漸的,我發現到當我看書時,他們也看書;阿公跟阿嬤看書報時,他們也跟著看書報;他們學我們看報,學我們看書,原來潛移默化也可以讓孩子增加對書本的興趣。
我不常說故事,但是我會陪他們看故事。我不喜歡強迫自己一定非得唸故事給孩子聽,我的想法是,當孩子坐不住時,我怎麼可以要求他乖乖的一定要坐好聽故事才行呢?
當聽故事變成一種強迫時,我不相信孩子能夠真正的享受聽故事的樂趣,體會閱讀文字的樂趣。我比較希望的是孩子會自己有意念的想要聽故事,主動的要求大人說故事,甚至自己說故事。
當他們六個月大時,我讀了他們生平的第一本故事書《唉唷唷唷》,他們躺在小床上,咿咿唔唔的睜大眼睛看媽咪,也不知道這兩個孩子是否真的聽進去了,媽咪只是自顧自的樂在其中的唸著,偶爾夾雜著跟恩愛的對話,跟家人的對話,閱讀故事依然繼續進行,但並沒有每天持續,斷斷續續的唸了約兩個多月,恩愛的臉開始會對著書中大大的笑臉微笑。
開始進入喜歡爬行探索世界年紀的恩愛,他們將書本當成玩具,他們的書就擺在他們垂手可得的高度,他們一本一本的啃書、咬書,也丟書,對他們來說,一本本的書暫時沒有知識的功能,而是一件件有著鮮豔圖案的玩具,書櫃上一本一本的書,就像玩具一樣的,任他們翻翻看看,咬咬抓抓。
一歲兩個月後的他們依然將書當成玩具,只不過他們開始發現到書中的圖案是有意義的,於是他們開始將書一本又一本的,從小書櫃中拿出來一本本的翻過,一本本的瀏覽圖案,也一本本的往旁邊扔,就這樣他們會將整個書櫃的書翻完,然後再一本又一本的回歸原處,每天都重複著這樣的動作,他們不厭其煩的,似乎感到非常的有趣。
我從不干涉他們看書翻書丟書的興致,也不刻意坐在他們旁邊指導他們聽故事或看圖片,我只要求他們,看完書一定要收拾乾淨。因此他們看書丟書,我也看書看報,阿公阿嬤也看書看報;他們要收拾書本時,我跟阿公阿嬤也一定跟著他們一起收拾。
我們每天都重複這樣的看書時光,但也重複著這樣的收拾動作,雖然我也曾經懷疑這樣的閱讀方式與看書習慣,是否真能培養孩子喜歡看書的興趣,還是只有建立孩子收拾整理的習慣。
撇開這樣的懷疑,每天我們依然是斷斷續續的,讀一些簡單有趣的書籍或文章給他們聽,不刻意挑選繪本,也沒有特定的書本,我們連報章雜誌也一樣讀,只要他們願意聽,順著孩子的興趣,我們看報紙,也看雜誌。
我會指著報紙的新聞說:「這是報紙。這是照片。你看小朋友在吃午餐。」
有時看著雜誌時,他們湊過來一起看,我就會說:「這是《漂亮家居》。你看房子好漂亮喔。」
有時我在看書,他們也好奇的想看看媽咪看什麼,我也不吝惜的翻給他們看:「這是哈利波特。很勇敢的小男孩。」
當我看漫畫時,他們也好奇的想看時,我會指著漫畫圖案說:「這是《哆啦A夢》,未來的機器貓咪喔。」
他們好奇大人的書籍,好奇著有什麼樣的內容,能如此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也努力的模仿大人,大人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注意學習的榜樣。於是,他們煞有其事的學我們翻閱書本,也翻閱報紙,漸漸的,我發現到當我看書時,他們也看書;阿公跟阿嬤看書報時,他們也跟著看書報;他們學我們看報,學我們看書,原來潛移默化也可以讓孩子增加對書本的興趣。
一歲五個月後的恩愛,他們開始懂得要求,他們拿書本給大人,要大人唸給他們聽。他們拿給媽咪,要媽咪唸的第一本繪本是《雨小孩》;他們拿書給阿姨阿丈,神遊在《綠野仙蹤》的情境裡;他們也拿書給阿公阿嬤,專注聆聽翻閱《零歲書》中一張張的圖片語詞。
他們最喜歡翻閱的書籍是有著大大圖片的《唉唷唷唷》;他們喜歡翻閱的遊戲書是艾瑞•卡爾的《棕色的熊》;他們喜歡玩《小老鼠吱吱叫》的小喇叭;也喜歡把玩著《面具書》,假裝自己是牛牛或小豬;他們也很愛立體書,《快樂農場》和《恐龍》,都是他們喜歡玩的。
直到恩愛一歲十個月,媽咪驚訝地發現,他們開始會一邊翻著書本,一邊咿咿唔唔的唸著,大聲地讀書。他們開始能唸出圖片的語詞,儘管可能文不對圖,但是總是一種進步。他們指著零歲書中蘋果的圖片說:「蘋果。APPLE。」他們指著繪本《好餓的毛毛蟲》裡的圖畫說:「毛毛蟲。葉子。蝴蝶。」媽咪也發現,他們會翻著《月亮,晚安》,然後嘴裡唸唸有詞的說:「月亮,晚安。」
媽咪感受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開始提高,他們開始比較能靜靜坐著聆聽故事了。
雖然他們要我們唸書給他們聽,但是冗長的故事卻不太能吸引他們。於是我們看圖說故事,運用誇張的動作、清晰的聲音與抑揚頓挫的音調,來吸引他們的注意。
有時我會用這樣的方式說故事,但更多的時候,我會用像平常一樣的音調與動作來說故事,適度的誇張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每一次都要這樣,累壞的反而是大人,而影響了自己說故事的情緒。
我只謹守一個原則,說故事或唸誦語詞時,速度不要太快,清晰的語調,反而可以讓孩子情緒平穩而更專注。因為是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所以儘管每一次故事情節是相同的,但因為每次說故事的方式與心情不同,我們反而在其中享受了不一樣的故事樂趣。
於是,我們讀了《永遠愛你》,媽咪最喜歡的繪本;我們讀了《愛吃水果的牛》,因此而認識了好多水果;我們也讀了《家》,沉浸在楊喚的優美童詩裡;我們還讀了《紅龜粿》和《指甲花》,享受一邊翻書,一邊聽兒歌的樂趣。
最近,具有故事性的繪本也開始吸引我們的注意了,最近我們閱讀《小火車做到了。》,媽咪開始嘗試著不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而直接敘述原作者的文章來說故事,配合精彩鮮豔的圖片,我們開始學習享受閱讀繪本的真正樂趣。
我必須承認,我實在不是一個勤勞的媽咪,我並沒有每天閱讀故事給孩子聽,但是孩子想聽故事的話,我們從不拒絕,孩子想要陪著閱讀時,我們也從不推諉。
我們家沒有學者鼓勵的床前故事,睡前是我們聊天唱歌與說話的時間。書籍與玩具都是玩樂與趣味的工具,房間是單純睡覺的地方。因此,我們的閱讀,是白天的,是自發的,也是主動的,事實上,這也許是懶惰的我為自己找的懶惰藉口吧。
將滿兩歲的恩愛,他們喜歡自己翻書,也明顯的開始喜歡聽有故事性的繪本,他們也會發問,他們也會敘述,有時媽咪會故意假裝不會說故事,要恩愛說給媽咪聽,他們也煞有其事的用他們的嬰兒語音,夾雜著似懂非懂的語言,來述說故事給媽咪聽,儘管可能有聽沒有懂,但是我想這也是增加孩子閱讀興趣的一種方法吧。
回顧恩愛的閱讀歷史,在他們滿兩歲之際,這樣的回顧給了媽咪一些檢討反省的機會。我發現不勤於唸故事的媽咪,也可以藉由日常生活的習慣,培養孩子閱讀的喜好。
雖然我不知道恩愛將來是否真會繼續保持這樣閱讀的習慣,但無論如何,我衷心期盼這樣的種子能撒在他們的心中,期待他們將來能真正的徜徉在故事海裡,體驗文字閱讀的樂趣,這才是我真正期盼的。
給孩子體驗的機會──不會吃雞腿的孩子手指黏膩、髒污,只要洗手就好,而地板有水漬,只要擦拭即可。面對孩子的許多問題、疑問,我們的大驚小怪,可能也會讓孩子跟著大驚小怪。今年的班級滿不一樣的。有一半的孩子讀過幼稚園,有一半的孩子未曾讀過,有部分的孩子是因在之前的幼稚園適應不良,也有部分的孩子是領有特殊手冊,其中還有兩對雙胞胎,一男一女,最重要的是,班上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小男生,哇,小男生通常都是較小女生還要活躍很多很多的。 因此,我想今年應該會是很有意思的一年,因為感覺是熱鬧滾滾,精采萬分啊。開學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