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部門數據大改造!讓你一眼看懂臺灣社會的變化★★
★★知名資訊圖表設計公司Re-lab全新著作★★
由年輕人發起的實驗性計畫
歷時一年蒐集彙整公部門與國際組織報告
用數據力與設計力,讓臺灣變得更好
—
▍在圖表中,尋找改變的力量!▍
數據不只是數字,
折線的背後,是我們生活的高低起伏
『這二十年來,你過得好嗎?』
『臺灣,你好嗎?』
──────寫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著臺灣的你──────這些事,也許令你擔心……
.兒虐案件逐年減少,但因為兒虐死亡的孩子卻不減反增
.各縣市皆宣示要拆違建,但歷年累積的違建卻愈來愈多
.農耕土地面積減少了,但平均農藥使用量卻反而增加
.禁供塑膠袋、吸管…….限塑推動十六年,塑膠袋產量卻沒有減少
.民主選舉超過二十年,但每到地方選舉年賄選案件卻仍居高不下
但這些事,也反映臺灣正在進步……
.犯罪率逐年降低,過去十年竊盜案件更大減70%
.勞動法規逐年完善,超時工作者的比例逐年減少
.不只失業率降至二十年的低點,失業者中長期失業超過一年以上的比例也創十年新低
.實質薪資停滯二十年後,近五年再次出現成長趨勢
.工業及養豬廢水漸受管制,2002年以後河川嚴重污染比例大幅下降
這是最好的臺灣,也是最壞的臺灣
採【雙面書封設計】
你可以從頭從尾開始翻閱
自始至終不要放棄愛這座島嶼的心
◎ 瞭解臺灣必讀的懶人包──────三分鐘看懂一個數據、明白一個議題2020年我們即將選擇的,不只是總統和立委,更是對臺灣未來的想像,如果我們對過去與現況不夠了解,就容易造成偏見或誤解。因此,一群由22歲到32歲、從小生長在臺灣的年輕人組成資訊圖表設計團隊,翻遍公部門和國際組織報告,將100個重要議題自2000年以來的發展,彙整成一目瞭然的圖表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幫助我們跳脫個人意識或經驗,看見更完整的全貌。
讓改變,從瞭解開始。
◎ 關心臺灣不是說說而已──────一個議題延伸一道思考題,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b團隊從健康疾病、社會照顧、自然環境、文化休閒、教育研究、經濟發展、居住條件、公共安全、國際關係9大主題,引導讀者看見數據背後錯綜複雜的成因,並提出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索解決方案。書中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把探索的過程整理成100條線索。
讓改變,從思考開始。
◎ 找到一起守護臺灣的夥伴 ──────從線下到線上企劃,開啟不一樣的對話《臺灣數據百閱》只是小小的起點。掃描書中QRcode,會帶我們找到更深更廣的國內外評論與成功案例分析,以及藉由聊天機器人,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持續關注有趣的臺灣數據和現況。除此之外,只要回答線上問題,就有機會跟各領域的專家或意見領袖共桌吃飯,用一餐飯的時間討論你感興趣的議題,開啟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交流。
讓改變,從對話開始。
▍專文推薦
吳琬瑜 │天下雜誌總編輯
李怡志│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各界人士好評推薦
Hauer │臺灣吧執行長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李取中 │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巫彥徳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邵璦婷 │文化銀行共同創辦人
林以涵 │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林冠廷│台客劇場導演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助理教授
胡采蘋(Emmy Hu)│財經媒體人
施光訓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柯伯麟 │玖樓共同創辦人
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楊斯棓 │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創辦人
顏澤雅 │作家/出版人
蘇仰志│雜學校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Re-lab團隊
熱愛臺灣的資訊圖表設計顧問公司, 成立於2011年,使命是為有價值的資訊「簡單說好故事」,提供溝通策略顧問服務與圖表設計製作,一天到晚透過創新的溝通專案探索更多可能,同時驗證資訊設計的成效,在每一次的實驗中不斷進化。創業精神是用資訊設計「防止世界有代溝、守護世界的平等」!
成軍八年,為超過300個資訊說出好故事,客戶包括:台積電、台達電、鴻海、世紀奧美公關科技、中國信託、施羅德投信、美盛投顧、摩根資產管理、國泰人壽、Sanofi、資策會、工研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中區國稅局、台北市社會局等等。除了商業客戶,團隊也持續與各種非營利組織合作,協助推廣理念。
代表作品
出版《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分享資訊圖表設計原理和案例
成立 Hello Taiwan 粉專推廣臺灣廟宇、臺灣茶等特色文化
成立資訊改造實驗室粉專致力於讓複雜但重要的數據能被看見、看懂
成立一年半以來,針對許多臺灣的數據進行改造,誕生了一張張簡單易懂的圖表
出版《臺灣數據百閱》和你一起從數據出發,關心臺灣
除了商業專案,我們也做了很多圖表改造與社會實驗計畫:
2012 史高維爾辣度表
2012 臺灣十大癌症報告書,與info2act合作
2014 「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與關鍵評論網、劉家熙合作
2014 溫室氣體排放清冊,與環保署合作
2015 一百種法案的死法,與關鍵評論網合作
2015 社群媒體觀察季報,與QSearch合作
2016 臺灣小吃解剖實驗
2016 臺灣電影髒話大全,與台味誌合作
2017 日日好果 - 臺灣水果年曆,與上上芊食尚顧問合作
2017 三百六十行,行行按穴道,與中醫說說看、毛醫師、TAAZE讀冊生活合作
2018 流行音樂展覽數據展牆,與臺北文創記憶中心、Plan b合作
2018 中華職棒30週年特展大數據展牆,與中華職棒大聯盟、INCEPTION啟藝合作
2018 台北霞海城隍廟資訊圖,與台北霞海城隍廟合作
2019 茶言觀色14種臺灣比賽茶資訊圖表,與茶葉專家陳俊良、Justfont合作
2019 臺大林堉璘獎學金推廣互動測驗,與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合作
案例成果閱覽www.behance.net/Re-LAB
官方網站www.relab.cc
臉書粉絲專頁 @ReLAB.cc
章節試閱
【兒少受虐Child Abuse】
▍受虐兒少是家庭問題中最無辜的受害者
隨著相關組織的倡導與媒體的關注,2004年以來愈來愈多兒虐案件浮上檯面,一路攀升至2010年與2012年的高峰。雖然沒有找到相關研究直接說明原因,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家中經濟惡化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可能為其一原因,相關的社福團體以及相關人權組織都擔心因此衍生更多家庭問題*1,紛紛在2009年提出擔憂與提醒。另外,國人對於兒童受虐的意識抬頭,也可能是造成統計數據上升的原因)。
▍「責任式通報」有效嗎?第一線社工人力不足、公權力有限,有心無力
責任通報)數量逐年大幅增加,但開案數量卻不增反減,同時通報後兒虐死亡人數也持續成長。可見若想改善通報成效,還需要更多共識,而且大量的通報案件增加了第一線社工人員的調查負擔,讓後續處理機制無法完全接住受虐兒童,也因此無法真正減少死亡,這是必須持續關注與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美國,兒少保社工個案比約是1比20,「但公部門兒少保社工個案量沒有限制,平均在35案上下,有時會到50案。」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於《今週刊》訪談中透露。位於第一線服務的社工,面臨如此龐大的個案量,該如何有效地給予個案完整的服務、拿捏介入深度及轉介機制?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社工的公權力往往不及警察,當兒少在第一時間面臨危險時,社工並沒有正當公權力介入臺灣家長管教孩子的權力,也因此社福相關部門作為責任式通報的主責單位時,無法使公權力走進家門,有效保護兒童少年。
▍2013年起推動的分級分類制度改善了保護的效率,還是漏接了求救的聲音?
重大虐待或殺子自殺案件約3成有保護案通報紀錄,若只以「受害者個人」為案件主體處理,通報後還是很難管控後續風險,唯有以「脆弱、高風險家庭」為主體,及早發現危險因子,並整合社福資源提供協助,才有機會預防不幸。
另外,針對所有兒童照顧的基礎「親職教育、育兒指導、諮詢輔導服務」也需要完整的規劃與落實,才能從根本預防兒童虐待的發生。
▍減少受虐兒童只是政府的事嗎?
最後再看一眼兒童受虐通報數量圖表,雖然總通報數量大幅增加,但「一般通報」的數量並沒有成長,顯示民眾的關注只停留在鍵盤上,社區及親友間的安全網絡尚未建立。要接住無助的兒童,就要先接住墜落的家庭,要接住墜落的家庭不能只靠政府,我們必須共同關心暴力事件背後的原因,鄰里間的互助網絡比加重刑罰有效。
【詐欺Fraud】
▍反詐騙政策奏效,讓詐欺案件逐年減少?
從2006年開始,詐欺案件數及財損金額皆開始顯著下降。主要原因可能為2005年底,165專線和全國警察機關建立「警察電信金融聯防平臺」,讓相關單位的平行合作更加緊密。不過,在警政系統逐年提升破案率的績效要求下,是否存在吃案以美化數字的問題,值得討論。
▍偵辦的詐欺件數,為何較警政署統計的詐欺發生件數多?
2006年以來,地檢署偵查終結的詐欺罪案件皆較警政署公布的詐欺發生件數多,2018年地檢署偵查終結64,222件詐欺罪案件,較發生件數多出四萬件。對此,法務部統計處回應,雖然詐欺罪屬於非告訴乃論,多數發生案件應直接由警方移送地檢署,然而實務上也存在許多提起刑事告訴的單純民事案件,而其起訴率低於其他詐欺案件。因此,若觀察歷年起訴件數,就會較接近警政署統計的發生件數。但隨著近年詐欺犯罪型態轉往較難查緝的跨國詐騙集團,詐欺案件實際發生的數量是否真的受到控制仍有待商榷。
▍詐欺少年犯人數持續上升,多擔任底層、高風險角色
2009年後詐騙定罪人數雖然持續下降,但少年犯的人數卻不減反增,十年來增加了一倍多。少年犯在集團中通常擔任底層的「車手」、「收簿手」,替集團收購親友存摺、到提款機前提領詐騙款項,因此被逮的風險也最高。
詐騙集團多利用金錢誘惑、「未成年被抓到會輕判」等理由吸收少年成員。而少年加入詐騙集團,除了同儕拉力、物質慾望驅使,更多是來自高風險家庭:年紀尚輕卻得自立生活、甚至是賺錢養家。
負責領錢工作的少年如同免洗筷一般,遭詐騙集團利用完即丟棄,任由少年去背負刑責。除了從源頭消滅詐騙集團、提升少年對犯罪刑罰的認識外,社會安全網如何接住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孩子?不只是行政機關,身為社會一員的我們也可以思考,是否有更溫柔的方式去對待犯錯的少年回歸社會,讓他們不會走上回頭路?
【兒少受虐Child Abuse】
▍受虐兒少是家庭問題中最無辜的受害者
隨著相關組織的倡導與媒體的關注,2004年以來愈來愈多兒虐案件浮上檯面,一路攀升至2010年與2012年的高峰。雖然沒有找到相關研究直接說明原因,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家中經濟惡化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可能為其一原因,相關的社福團體以及相關人權組織都擔心因此衍生更多家庭問題*1,紛紛在2009年提出擔憂與提醒。另外,國人對於兒童受虐的意識抬頭,也可能是造成統計數據上升的原因)。
▍「責任式通報」有效嗎?第一線社工人力不足、公權力有限,有心無力
責任通報)...
推薦序
「臺灣,你好嗎?100 組改變的線索」──吳琬瑜(天下雜誌總編輯)
你對於2020 年總統大選是否感到失望?候選人們的選舉話術把臺灣弄得面目模糊。例如,某一件事的表現是退步,還是進步?說法天壤之別。因為分析數據之前先有立場,因為說話是為了攻訐對方,數據完全失真。
十月的臺灣秋高氣爽,我收到了一本《臺灣數據百閱》,在烏煙瘴氣中呼吸到一絲新鮮的空氣。一群20到30 歲的年輕人為他們所在乎的臺灣,製作了這本書。要獻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臺灣的你。
他們選出了100 組數據,一半是臺灣正在進步的事,另一半則是臺灣令人擔憂的事,刻劃這一代年輕人所經歷的 2000年之後的臺灣,他們用新世代擅長的語言──資訊圖表設計──化繁為簡、整合圖表,繪成動畫,讓人們從數據的折線中看見臺灣二十年來的高低起伏。數據,再也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這二十年來我們的快樂與傷痛。
《天下》雜誌也在這幾年大量運用資訊圖表說議題。包括每一期的「數字會說話」,以幾組數據聚焦說一個現象,總是讓人恍然大悟。或是以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導,從「農地上的世界冠軍」、「九合一大選選舉地圖」、「輿論戰爭 @ 臺灣」、「誰替臺灣換上假藍天」,都是擲地有聲、獲獎無數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以大數據所尋得的證據,讓當事人即使生氣,也無言以對。
記者有時承受政治人物、事件關係人的憤怒、攻訐或抹黑,但是數據本身會說話,終能明白我們的無畏,是來自追求一個美好公平社會的初衷。
我們並不寂寞,一群年輕人創立資訊圖表公司,同樣以新的語言發揮議題影響力,關注臺灣發展。
臺灣 50 組正在進步的數據中,我比較意外的是環境。空氣污染、河川污染、地層下陷、森林破壞、溫室氣體、垃圾回收都有緩慢改善。我想是民眾、媒體、環保團體長期努力,有了漸進的改善。
臺灣 50 組令人擔憂的數據中,有繼續惡化的貧富差距,最富和最窮的綜合所得差距倍數,二十年來從 40 倍已經擴大到 112 倍。也有幽微致命的暗光是身心健康。從慢性病、自殺率、憂鬱症的惡化數字,赫然發現這些個人說不出口或亟欲隱瞞的狀況,但卻已經蔓延成你我所不知道的社會挑戰。
這 100 組數字既挑出臺灣社會的重要問題,也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參考方向,挑出具有未來性的數據。
數據,當然有侷限。有時受限於原始資料,有時得在彼此矛盾的數據中,加上質化的調查、採訪,才能獲得真相。
但至少這 100 組數據是,開放給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改變臺灣的線索,以民間共創的力量,讓探索不停歇,讓改變看得見!
「快速掌握臺灣的樣貌,同時兼顧深度與廣度!」──李怡志(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臺灣是一個變動很快速的社會,不論政治、經濟、社會、健康等層面,在過去幾十年中都有很大的變化,有些領域項目變動之快,在短短二十年間彷彿是兩個不同的社會一樣。
在這麼快速變動的社會當中,光靠親身體會,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環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也很難察覺變化幅度大小。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一口氣快速掌握臺灣的樣貌,同時兼顧深度與廣度呢?答案或許就是這本《臺灣數據百閱》。
這種用圖表來呈現一個社會概況的書籍,很多國家都有,例如TED創辦人Richard Saul Wurman在二十年前出版的《Understanding USA》,在一本書中用了大量不同的資訊視覺化技巧來呈現美國的樣貌;或者失野恒太紀念會的《日本國勢圖會》,從1927年開始出版迄今已經77版,用大量的統計圖表來介紹日本的局勢。不同於《Understanding USA》的花俏或者《日本國勢圖會》的複雜,本書採用了一個大膽而簡單的方式來呈現資訊,那主要圖表完全只採用William Playfair在1786年發明的折線圖。作為量化數據視覺化的始祖,折線圖在這兩百多年來都一直很好用,一個軸是時間,一個軸是數量,雖然資訊視覺化的方法在最近幾年千變萬化,但我們還是經常繪製折線圖,也經常看到折線圖,不過很少有機會一口氣看到100張與我們周遭生活息息相關的折線圖。
在過去的十五年之間,我在國內外不同企業、學校與政府部門開設了無數的資訊視覺化訓練課程學員從大一新生一直到上市公司總經理、董事都有。早年我發現臺灣人的問題是不會畫圖表,但後來發現問題可能是不會說故事,所以我近幾年開始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數據故事」(Data-Driven Story)上,希望學員能夠講述好的商業數據故事與數據新聞故事,畢竟圖表不是目的,透過視覺化的方式讓讀者產生數據感才是重點。
《臺灣數據百閱》中有足足100個數據故事,超過100張經過反覆推敲、修正的圖表,每個精挑細選的故事可以各自獨立閱讀,又可以彼此相連,串成一個個更大的數據故事。除了按照書本的順序來閱讀之外,我覺得這本書也很有參考書的潛力,就像從昭和 2 年出版至今的《日本國勢圖會》一樣,會出現在非常多人的書架、辦公桌上,只要想到臺灣局勢,就會拿起來翻一下,透過這100個已經說好的數據故事,來擴充你想說的新故事。
紐約時報在2017年時推出了一個線上版的故事,叫做〈You Draw It: WhatGot Better or Worse During Obama’s Presidency〉,讓讀者自己先畫折線圖,猜猜看不同的指標在歐巴馬任期內與布希任內相較,有什麼樣的變化。
《臺灣數據百閱》提供了100個這樣的機會,建議你先看看目錄,心中猜想看看這些數據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會是如何變化,然後再把書打開,會覺得更有意思。我自己覺得這種「玩法」很棒,也推薦你試試看。
這本書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期望後續在臺灣能不斷看到新的作品,用數據與圖表來說出一個個讓我們有感的臺灣故事。
「臺灣,你好嗎?100 組改變的線索」──吳琬瑜(天下雜誌總編輯)
你對於2020 年總統大選是否感到失望?候選人們的選舉話術把臺灣弄得面目模糊。例如,某一件事的表現是退步,還是進步?說法天壤之別。因為分析數據之前先有立場,因為說話是為了攻訐對方,數據完全失真。
十月的臺灣秋高氣爽,我收到了一本《臺灣數據百閱》,在烏煙瘴氣中呼吸到一絲新鮮的空氣。一群20到30 歲的年輕人為他們所在乎的臺灣,製作了這本書。要獻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臺灣的你。
他們選出了100 組數據,一半是臺灣正在進步的事,另一半則是臺灣令...
作者序
前言──站在 100 個數據上,可以看見什麼?
「你覺得臺灣這二十年來變好還是變壞了?」
這本書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我們把自己探索答案的過程整理成100個線索和大家分享。
這個計畫的執行團隊是由一群22到 32 歲、從小生長在臺灣的年輕人組成,對於我們而言,近二十年來的臺灣就是我們有記憶以來的臺灣,為了跳脫個人經驗看到更完整的面貌,我們翻遍了公部門和國際組織的報告,看愈多數據,讓成員們愈謙虛地思考,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都找到了比答案還要更珍貴、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也想把這過程留給你探索。
如果你心中沒有浮現一個清晰的答案,可以翻翻這本書,找出幾個你有興趣的線索,作為思考的起點。整本書整理了 100 個重要的數據,其中一半是臺灣正在變好的面向,另一半是臺灣正在變壞的面向,在你搭車通勤的時候、洗澡的時候、排隊買電影票的時候 ……,花三分鐘看一個數據,你就離臺灣更靠近了一點。
如果你心中已經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用急著抗拒,這本書並不想說服你改變答案,而是為了打開討論的空間,畢竟,我們都希望臺灣變得更好,不是嗎?唯有瞭解現狀,才能知道我們能為這片土地做點什麼,不是嗎?
「選出 100 個數據的三步驟?」
你一定很好奇,這 100 個數據如何選出來的?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秘密,三個步驟告訴你:
Step1
參考歷年主計總處公告之社會指標統計及國民幸福指數、以及聯合國所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具體目標,選取重點指標並決定 8 個主題類別。
Step2
搜尋數據依各主題領域至政府部會統計、相關國際組織資料庫(WHO、ILO、 OECD 等)搜尋統計期間截至 2018 年有至少 10 年資料的數據(部分統計僅公布至 2017 年)。
Step3
撰寫數據導讀將篩選出的數據分類為 50 件正在進步的事,以及 50 件令人擔憂的事。最後,觀察數據趨勢並諮詢各領域專家,撰寫數據內容導讀。
前言──站在 100 個數據上,可以看見什麼?
「你覺得臺灣這二十年來變好還是變壞了?」
這本書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我們把自己探索答案的過程整理成100個線索和大家分享。
這個計畫的執行團隊是由一群22到 32 歲、從小生長在臺灣的年輕人組成,對於我們而言,近二十年來的臺灣就是我們有記憶以來的臺灣,為了跳脫個人經驗看到更完整的面貌,我們翻遍了公部門和國際組織的報告,看愈多數據,讓成員們愈謙虛地思考,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都找到了比答案還要更珍貴、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也想把這過程留給你探索。
如果你心...
目錄
50件正在進步的事情
推薦序│「臺灣,你好嗎?100 組改變的線索」──吳琬瑜(天下雜誌總編輯)
前言│站在 100 個數據上,可以看見什麼?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癌症
吸菸
兒童疫苗
學生近視
器官捐贈
自然環境 Natural Environment
空氣污染
河川污染
地層下陷
森林破壞
溫室氣體
垃圾回收
文化休閒 Culture & Leisure
職業棒球
國片
圖書借閱
藝文活動
藝文補助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中輟
就近入學
學貸
學術論文
研發經費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對外貿易
長期失業
工作時數
勞資爭議
卡債
地下錢莊
保險申訴
居住條件 Housing & Living Environment
停電
上網
公園綠地
公共運輸
火車準點
公共安全 Public Safety
犯罪
酒駕
職業災害
意外死亡
詐騙
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際會議
來臺旅客
留學簽證
社會照顧 Social Well-being
棄嬰
獨居老人
身心障礙
失蹤人口
貧窮
其他 Others
女性參政
兩性薪資
貪瀆
流浪動物
50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推薦序│「快速掌握臺灣的樣貌,同時兼顧深度與廣度!」──李怡志(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前言│站在 100 個數據上,可以看見什麼?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健康餘命
慢性疾病
過重肥胖
憂鬱
自殺
愛滋病毒
高齡產婦
食品中毒
自然環境 Natural Environment
生物多樣
路殺動物
沿岸漁業
極端氣候
農藥
檳榔
木材自給
電力
人均用水
減塑
文化休閒 Culture & Leisure
音樂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補習班數
校園暴力
高教入學
版權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貧富差距
中小企業
薪資
創業
糧食自給
政府負債
居住條件 Housing & Living Environment
房價
違建
污水處理
公共安全 Public Safety
火災死亡
毒品
性侵
再犯
道路肇事
國道車禍
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外交
社會照顧 Social Well-being
單親
遊民
兒少受虐
家暴
其他 Others
賄選
能源依賴
消費爭議
人口販運
失聯移工
監獄死亡
廚餘
50件正在進步的事情
推薦序│「臺灣,你好嗎?100 組改變的線索」──吳琬瑜(天下雜誌總編輯)
前言│站在 100 個數據上,可以看見什麼?
健康疾病 Health & Diseases
癌症
吸菸
兒童疫苗
學生近視
器官捐贈
自然環境 Natural Environment
空氣污染
河川污染
地層下陷
森林破壞
溫室氣體
垃圾回收
文化休閒 Culture & Leisure
職業棒球
國片
圖書借閱
藝文活動
藝文補助
教育研究 Education & Research
中輟
就近入學
學貸
學術論文
研發經費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對外貿易
長期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