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商業書籍獎入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沈恩(Amartya Sen)、席勒(Robert Shiller)、聯準會前主席葉倫(Janet Yellen) 等經濟學大師共同推薦!
拉詹是當代少數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著名經濟學家。他曾擔任印度央行總裁、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不但曾被評選為年度最佳央行總裁,更是少數預言金融海嘯即將發生的經濟學家。如今他看到一個愈來愈兩極化的世界,使得戰後七十年來的和平與繁榮即將毀於一旦。
科技變革與全球化的貿易競爭引發大量人口失業與貧富差距加大,導致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的興起,自由市場與民主體制遭到破壞。拉詹回顧過往人類歷史,發現國家、市場、社區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三大支柱,如今國家與市場雙雙擴大影響力,社區功能式微。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旦選擇錯誤,人類經濟發展的列車就可能脫軌。
穩定發展的社會應該要讓三大支柱達成平衡,太弱或太強,都會引發社會不穩定
․市場太弱,社會就沒有生產力;市場太強,社會就會失去公平性
․社區太弱,社會就會傾向裙帶資本主義;社區太強,社會就會停滯
․國家太弱,社會就會轉為恐懼與冷漠;國家太強,社會則會變得專制
唯有強化地方主義、賦予社區權力,同時利用國家和市場的力量使社會更有包容性,才能讓三大支柱維持平衡,創造穩定的社會。
|各界推薦|
對想要找方法來維護民主的人來說,《第三支柱》是一定要讀的書。從拉詹嶄新的視角來看,成功的民主國家需要在競爭的市場、誠實的政府和健康的在地社區之間取得平衡。但是我們的社區受到全球化和資通訊科技革命的破壞。因此,恢復第三支柱是當今決策者面臨最重要的任務。珍娜‧葉倫(Janet Yellen)美國聯準會前主席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在地社區的失落與隨之興起的民粹式民族主義是全世界的問題。在逐漸國際化的世界,讓人訝異的是,解決問題的答案所要採取的形式是擁抱「附近的地方,也就是社區,而不是較遠的地方」。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釣愚》(Phishing for Phools)共同作者
很少有經濟學家能像拉詹那樣出色的橫跨政策和學術圈,而且更少人對世界經濟誤入的歧途一直有正確的看法。拉詹最新的書提醒我們在地社區的重要性,這是把在鄰近區域生活的人緊密連結的社會聯繫。他認為,我們不僅需要在國家與市場間取得平衡,還需要讓市場與國家和社區取得平衡。拉詹提出一個大膽原創的願景,讓我們對民主制度弊端的討論出現明顯的進展,並將討論轉移到新的領域。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教授、《全球化矛盾》(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作者
對資本主義的演變、根基與未來有獨到而驚嘆的見解。拉詹綜觀歷史,充滿說服力的指出,傳統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只劃分國家與市場,會忽視社區這根第三支柱的關鍵角色。因此,不論是擁護一個更大、更集權的國家,或是追求市場自由的保守分子,全都忽視建立繁榮而平衡社會關鍵的部分。這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深刻論述。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
《第三支柱》新穎、有見解,而且引人入勝,它提供出色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當今最重要、而且很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破壞的挑戰。他提出明確、有說服力的案例,不只是要保護弱勢團體。更重要的是,它還提到該如何增強整體社會的效能。穆罕默德‧艾爾伊朗(Mohamed El-Erian)《大衝撞》(When Markets Collide)作者
對於過度關注市場和國家所感受到的功效,卻忽視社區這個關鍵重要角色的懲罰做出精彩而深刻的分析。拉詹大聲而清楚的說明為什麼這種不平衡需要緊急糾正。阿馬帝亞‧沈恩(Amartya Sen)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但突然間,資本主義顯然生病了……幸運的是,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任教的印度央行前總裁拉詹提供無以倫比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我的父母經歷過大蕭條、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我以為我生長在一個以根本不同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世界。但我錯了,我們都需要馬上考慮這個問題。這本書就是起點。詹姆士‧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芝加哥大學教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作者
作者簡介:
拉古拉姆‧拉詹 Raghuram G. Rajan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傑出講座教授( Katherine Dusak Miller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of Finance)。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擔任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第23任總裁。《歐洲貨幣》雜誌(Euromoney)評選他為2014年最佳央行總裁。2003至2006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首席經濟學家。2003年與Luigi Zingales合著《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之後的著作《金融斷層線》(Fault Lines)榮獲2010年《金融時報》高盛最佳商業圖書獎。
譯者簡介: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章節試閱
顛覆性科技的影響
在過去,每項科技革命都有顛覆性,會引發社會反應,最終帶來社會轉變,因此使科技發揮最大的功效。一九七○年代初期以來,我們經歷資通訊科技革命(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拜微處理器及個人電腦之賜,巨量運算(mass computing)得以普及,才能促成這場革命。如今,這方面的科技囊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觸角更伸到國際貿易、基因療法等,使這些領域更加擴大。由於商品、服務、資本及人力市場日益融合,資通訊科技革命跟著傳播到世界各地。每個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顛覆,而且不時遭遇毀滅性的風暴,像是二○○七至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與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現在我們看到的則是極左派和極右派的民粹反應,然而必要的社會變革尚未發生,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對未來感到絕望。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旦選擇錯誤,人類經濟發展的列車就可能脫軌。
本書就是要探討支撐社會的三大支柱,以及如何讓這三根支柱保持平衡,社會才得以繁榮興旺。其中兩根支柱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國家和市場。探討這兩根支柱的書籍已經汗牛充棟,有些書認為國家最重要,有些則傾向市場很重要。但全都忽略第三根支柱:社區,也就是社會層面。我希望重新引起討論。如果科技的快速轉變或經濟災難(如蕭條)使其中一根支柱變得太弱或太強,那就會失衡,而社會必須找到新的平衡。過渡時期也許會很痛苦,但過去社會一次又一次的通過考驗。本書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我們如何面臨持續顛覆的科技和社會變革,讓三大支柱恢復平衡。
我認為,今日世界各地很多經濟和政治問題,包括民粹式民族主義和左派激進運動的興起,都可追溯到社區的式微。國家和市場雙雙擴大影響力與勢力範圍,相形之下,社區面對科技變革猛烈不均的衝擊力道根本招架不住。重要的是,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功能失調的社區恢復健康,而非箝制市場。如果使支撐社會的三根支柱恢復平衡,不但對社會有利,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由市場民主體制才能長治久安。
為何社區依然重要?
對遠古人類而言,部落就是他們的社會,他們的國家、市場和社區融合為一體。所有的活動都在部落裡進行,包括養育兒女、生產、食物與物品的交易、老弱病殘的救助等。能做與不能做的事都是由長老規定與執行,長老還會命令戰士保護土地。然而如本書第一部的描述,隨著時間流轉,市場和國家後來都脫離社區了。透過市場與遠方的社區交易,使人人得以專事自己所長、富足安康。國家握有來自國內眾多社區的權力與資源,不只可以管制市場,也能在管轄區內執行法律,同時保護領土,抵禦敵人入侵。
到了近代,市場與國家不只是與社區分離,甚至一再削弱傳統社區內部的連結。社區有些功能不再提供,舉例來說,過去在未開發的偏遠地區,產婦分娩都靠鄰居幫忙;今天,大多數的婦女在產兆出現時會住院待產,儘管鄰居樂於相助,她們寧可選擇專業的產科醫師。以日常生活為例,如果鄰居是沒車的老人家,必須出門採買東西,我們都很樂意載她一程;現在,她可以上網訂購日常用品。又或是從前有人家裡失火,街坊鄰居都會幫忙重建房子;今天,屋主會請領火災保險理賠金,請專業建商來重建住宅。事實上,根據已開發國家的建築法規,請鄰居幫忙重建房屋可能會違法。
在現代社會,社區依然扮演許多重要角色。這是緊繫每個人的真實人際網絡,讓人們有認同感,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也取決於我們對周遭人的影響。我們透過參與地方治理機構,如家長會、學校董事會、圖書館委員會、社區守望相助委員會,以及市長、議員、里長的選舉,而有自主的感覺,能直接掌控自己的生活,讓地方公共服務能做得更好。重要的是,儘管我們有公立學校、政府安全網、商業保險等正式組織結構,仍有許多漏洞需要由好心的鄰居來填補。例如住在我家附近的工程師利用餘暇當我兒子的數學家教、左鄰右舍為了貧困的家庭募集食物和衣物,這些都是社區彌補正式組織結構不足的實例。有鑑於社區日益重要,健全的現代社區努力強化社區連結(如透過社交聚會與社區協會),才能與市場與國家互相抗衡。
經濟學家申堤(Raj Chetty)與韓德倫(Nathaniel Hendren)試著計算小孩在良好社區成長對經濟的影響。他們檢測年幼時曾搬遷到另一個社區的人賺到的所得。具體來說,把較好的社區與較差的社區拿來比較。修正父母的所得條件後發現,在良好社區成長為永久居民的人,平均收入要比在較差地區成長的人高出一個百分點。申堤和韓德倫發現,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時從較差的社區搬遷到較好的社區,成長每多一年,收入就會比在較差社區長大的孩子多○.○四個百分點。換言之,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時就搬到良好的社區,直到孩子二十歲,與在較差社區長大的孩子相比,收入差異將高達八○%。
他們的研究顯示,搬遷到較好的社區(以未來收入來衡量)對子女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社區的確重要!除了生養我們的父母之外,影響我們經濟前景最大的外在因素或許就是社區。重要的是,申堤和韓德倫的發現可以運用在單一孩童的移居,畢竟讓整個貧窮社區的孩子遷移到另一個地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貧窮社區應該在原地努力尋求發展之道,盡可能留住最好、最聰明的人才。這就是本書要探討的一大挑戰。
健全的社區還有其他優點。社區自治機構可以作為盾牌,抵抗聯邦政府的政策,因此可以保護少數人士免受多數暴力的侵害,制衡聯邦政府的權力。美國與歐洲的庇護社區(sanctuary communities)為了保護無證件的移民,拒絕與國家移民當局合作查緝與遣返移民。而在前美國總統的執政下,亞利桑納州堅持反其道而行,對無證件的移民執行最嚴苛的移民法令。
如果每個社區只挑選偏好的法律來遵守,國家就不能運作。然而,聯邦政府若能下放一些立法權給社區則是件好事,特別是社區間意見嚴重分歧的法令。
社區在現代市場民主政體中的一個關鍵作用,就是讓有抱負的政治人物在此歷練。回想一下,歐巴馬就是社區組織者(community organizer),社區本身就是現成的政治動員結構。再者,國家巨獸和大企業可能狼狽為奸,衍生出貪汙和親信干政等弊病,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運動才能與之抗衡。其實,正如我們會在書中看到,健全的社區對採用市場經濟的民主政體至關重要。也許這就是為何像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極權主義運動,企圖以民族主義或無產階級主義來取代社區意識。
總之,即使我們今日身在人際關係疏離的大都會,即使身在重視個人主義的美國和西歐社會,仍不可小覷社區的影響力。即使經濟學家偏好用經濟成長作為衡量經濟績效的指標,一旦了解社區的重要性,就會明白強勁的經濟成長對一個國家而言依然不夠,國家裡各社區的經濟成長是否均衡也很重要。安土重遷者重視社區,會設法讓自己的社區經濟繁榮,不會輕易遷移。如果我們在乎社區,就無法忽視經濟成長在各地區的分布。
那麼,今天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衡!社會的三大支柱如果能鼎立平衡,社會就能為人民帶來福祉。現代國家一如既往在保障人民安全的同時,確保經濟結果的公平性,畢竟這是對民主政體的要求。為了達成這點,國家必須限制市場,同時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給人民。國家必須讓大多數的人有能力在平等的條件下參與市場,同時避免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競爭市場確保成功者有效率的利用現有資源來創造最大的產量。他們成功擁有財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國家獨立,因此有能力抑制國家的恣意行動。最後,工業化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積極參與社區行動,才能獲得社會和政治力量,與市場和國家保持必要的距離。如此一來,人民才能保有政治和經濟競爭力,使經濟不致於被當政者的親信或集權主義所把持。
任何一根支柱太弱或太強,社會都會動搖不安。市場太弱,社會就沒有生產力;社區太弱,社會就會傾向裙帶資本主義;國家太弱,社會就會轉為恐懼與冷漠。反之,市場太強,社會就會失去公平性;社區太強,社會就會停滯;國家太強,社會則會變得專制。達成平衡非常重要!
(以上摘錄自作者自序)
顛覆性科技的影響
在過去,每項科技革命都有顛覆性,會引發社會反應,最終帶來社會轉變,因此使科技發揮最大的功效。一九七○年代初期以來,我們經歷資通訊科技革命(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拜微處理器及個人電腦之賜,巨量運算(mass computing)得以普及,才能促成這場革命。如今,這方面的科技囊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觸角更伸到國際貿易、基因療法等,使這些領域更加擴大。由於商品、服務、資本及人力市場日益融合,資通訊科技革命跟著傳播到世界各地。每個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顛覆,而且不時遭遇毀...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三支柱
第一部 三大支柱的形成
第一章 債務的發展軌跡
第二章 憲政國家的崛起
第三章 市場起飛
第四章 社區作為平衡力量
第二部 三大支柱的失衡
第五章 承諾的壓力
第六章 資通訊科技革命
第七章 民粹狂潮再起
第八章 另一半的世界
第三部 讓三大支柱恢復平衡
第九章 包容性地方主義
第十章 國家與社區重新平衡
第十一章 讓第三支柱重新屹立
第十二章 負責任的國家
第十三章 市場改革
結語
致謝
各章注釋
自序
前言 第三支柱
第一部 三大支柱的形成
第一章 債務的發展軌跡
第二章 憲政國家的崛起
第三章 市場起飛
第四章 社區作為平衡力量
第二部 三大支柱的失衡
第五章 承諾的壓力
第六章 資通訊科技革命
第七章 民粹狂潮再起
第八章 另一半的世界
第三部 讓三大支柱恢復平衡
第九章 包容性地方主義
第十章 國家與社區重新平衡
第十一章 讓第三支柱重新屹立
第十二章 負責任的國家
第十三章 市場改革
結語
致謝
各章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