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變化多端的世界,面對「華人世紀」的關鍵時刻,
關於兩岸的未來互動,我們有什麼樣的想像?
關於台灣的未來景況,我們有什麼樣的計畫?
關於市場的未來變化,我們有什麼樣的應變?
關於文化的未來進展,我們有什麼樣的嚮往?
關於企業的未來責任,我們有什麼樣的期許?
馬英九、何大一、朱經武、郝龍斌、李開復、劉宇環、南方朔、
余秋雨等二十位各領域的傑出華人領袖,
針對兩岸互動、台灣發展、市場創新、文化版圖及企業責任,
從所屬的專業領域出發,分享自身長期的觀察與經驗,
勾勒兩岸華人的想像地圖,提供美善的未來願景。
作者簡介:
王力行 主編
高希均 引言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何大一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經武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奈思比 趨勢專家
朱立倫 行政院副院長
郝龍斌 台北市市長
沈世宏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李開復 創新工場總裁
張亞勤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杜書伍 聯強國際總裁
丁紹曾 凱基證券總經理
劉宇環 美商中經合集團總裁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總監
南方朔 文化評論家
余秋雨 文學家
鄭崇華 台達電子董事長
周俊吉 信義房屋董事長
馬玉山 冠德企業集團董事長
孔祥輝 飛利浦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章節試閱
從「被遺忘的中國」 談全球防疫
何大一
何大一先生發明治療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舉世矚目。
一九九六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被譽為「人類在對抗愛滋病之戰中扭轉乾坤的真正英雄」。
以卓越的醫學貢獻,獲得多項榮譽勳章和獎項,
包括美國總統勳章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及太空總署成就獎,以及哈佛榮譽博士等。
現任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膺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也是美國百人會會員。
由於個人長期專注在傳染疾病醫療防治科學研究,過去十年,我跑了不少中國城鄉,進行AIDS、SARS和流感等傳染病的研究工作,我所看到的,和中國光鮮亮麗的經濟發展成果不太一樣,關注的點自然也有不同。
近幾年,中國的經濟改革實力,已經具體反映在上海等一級大城市的天際線和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我相信,中國會愈來愈強大,變得愈來愈好。不過,從我的專業觀點來看,如果能讓那個「被遺忘的中國」一起變好,就更理想了。
因為,生活在「被遺忘的中國」裡的人民,每天只能賺到一、二美元,他們不但難以溫飽,而且沒有任何健康照護,大陸AIDS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就是這樣的世界。在我看來,沒有健康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繁榮的經濟。
中國的人口這麼多、發展這麼快,使得傳染病的威脅更加嚴重。之前愛滋病、H1N1、SARS等病毒大量散播時,在貧窮的農村,因醫療設備資源不足,造成的傷害更大。我衷心地盼望能夠把我這方面的經驗分享出來,喚起更多人關注「被遺忘的中國」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傳染病的禍害,我們應該投注更多心力與關懷,設法降低這樣的威脅。
傳染病防範為當務之急
愛滋病毒是人類面臨最恐怖的病毒,一九八一年發現至今,快速地擴散,二十八年來,已有二千五百萬人因此死亡,三千五百萬名愛滋患者存活,但如沒有妥善照顧,可能會面臨死亡。每天仍有七千多個新的感染案例發生,每年增加二百五十萬個新感染者。
其中非洲是嚴重的疫區,中國大陸也無法倖免,一九八五年出現第一個病例之後,九○年代開始快速傳染開來,大部分集中在雲南南部與河南。前者可能因為是海洛因集散地,許多人注射毒品而感染;後者則因當地人窮困,約有一億農民每日所得還不到一美元,為了生活,只好賣血維生,因為共用針頭,不少人因此得了愛滋病。悲哀的是,甚至有個村莊,十人當中有九人死於愛滋病,婦女、兒童感染率比男性還高。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大家原先都以為愛滋病是非洲或美國其他地區的問題,或是性行為不當才會導致,然而,就是這種心態導致愛滋病在大陸快速擴散。二○○二年,世界衛生組織甚至預測到了二○一二年,中國大陸會有一千萬個感染病例。所幸,這個預測並不準確,這主要拜二○○三年SARS疫情快速擴散之賜。
香港是最先被確認出現SARS病症的地方,世界衛生組織在二○○三年三月對SARS病毒的傳染提出警告,隨著疫情快速擴散,全球約三十多個國家都淪為疫區,其中中國大陸最為嚴重,導致大陸和香港經濟受到嚴重衝擊。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也開始認知到,對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公共衛生與健康,尤其是傳染病的防範,在政府政策中應列為當務之急,因此緊急妥善規劃,採取防範行動。所以,即使還沒有研發出新的疫苗,到了當年夏天,SARS就被控制住了。這段期間總共出現了八千個病例,其中有八百人死亡,致死率僅十分之一,和其他傳染病比起來,還不算太嚴重,主要關鍵就是政府適時採取了有效一致的因應行動。由此可見,如果政府能負起最大責任,採取正確做法,即可適時遏止傳染病的蔓延。
相對於SARS的容易傳播、致死率僅一成,HIV、AIDS屬於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但中國大陸在這兩方面的防治狀況明顯不佳,致死率高達九十九%。看到數字的強烈對比,中國官方高層終於覺醒,開始改變對這兩種疾病的態度與政策,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高度的專注力及熱情」,動員政府機器強力採取多項措施。其中包括成立國務院愛滋病協調辦公室、展開大規模的檢測、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提出疾病預防計畫等。這種種的改變,終於有了初步成果,愛滋病毒的傳播逐漸減緩,感染者的數目控制在百萬人以內,而不是世界衛生組織原先預估的千萬人。
不過,這種疾病仍在持續傳播中,仍有許多挑戰待克服。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多頭馬車、無法貫徹執行中央的政策,太過偏重硬體而疏忽軟體投資,以及缺乏適度的財務資源執行防疫政策等。雖然中國政府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可是能享受這項福利的人有限。愛滋孤兒雖然可以享受免費治療,但每人只有一百元人民幣的額度,這麼一點點補助,實在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更令人憂心的一大挑戰是,中國大陸醫療系統與設備非常不足,一旦有下一波像流感這種傳染病毒出現,將更突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病毒不斷變種 大中華區招架得住?
回顧過去一百年,人類曾遭遇三次流感病毒的侵襲,第一次是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一年半之內就死了四、五百萬人,創下有史以來最高流感死亡人數的紀錄,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只有現在的六分之一。接下來是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八年的兩次流感大流行,也分別造成了上百萬人的死亡。
到了二○○三年,出現了H5N1病毒流感,這種病毒現已廣泛流傳到大陸、印尼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禽鳥身上,甚至有不少人感染,致死率約六成。近幾年出現的H1N1,病毒來自豬的身上,很容易傳播,在美國和許多地區都有人感染,幸而致死率只比一般的流感略高而已。
不過,未來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的,不一定是H1N1或H5N1,而是一種未知的新型態病毒,關鍵是,大中華區準備好了嗎?
針對這個問題,兩岸三地各有優勢和劣勢。
優勢包括,中國大陸已有對抗SARS的經驗,也有全國動員防疫能力的優勢和經驗。近幾年,中國大陸全力專注創新研發,所以,派了許多科學家出國研修,期能在生技方面領先。兩岸政治大和解之後,台灣經過多年的爭取,已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成為觀察員,一旦有任何狀況發生,可以得到其他國家的協助。
然而,兩岸三地也各有劣勢;首先,大中華地區很可能會是下一波流感病毒攻擊的第一個地區,或者更早出現疫情。而且,在健康與衛生基礎建設方面仍有待加強,再加上疫苗和相關藥品的產能有限(如台灣),對相關疾病的研發創新不足(如香港),整個大中華地區在長遠的防疫計畫,以及防疫資金、疫苗等物資的準備仍要加強,才能防範於未然。
比起中國大陸,台灣的愛滋病患相對有較好的醫療照護,但是,近年來,健保給付拉高相關標準,這樣固然可以減少政府短期的醫療財務壓力,但是,反而可能忽視長遠的防治工作,而且,提早給患者藥物,可提升其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對可以減少其他醫療支出。
台灣生技研究佳 但國際經驗不足
過去台灣在生技製藥上缺乏真正的創新,我擔任董事的宇昌生技所研發的治療愛滋病新藥TNX-355,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拿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的新藥。目前已完成第二期a的臨床實驗,正進入第二期b的臨床實驗,並將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包括台灣)進行臨床實驗。
這表示台灣生技製藥已能被國際接受,每年全球愛滋病治療產值高達六十億美元,成功的新藥往往能拿到數億美元生意,潛力可觀。而且,亞洲將是醫療產業的大市場,中國、印度人口眾多,醫療需求非常大,尤其中國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中產階級,對醫療會更為重視。台灣應該把握機會,好好耕耘這個市場,但是,政府發展生技業的策略和做法,必須有別於過去發展資訊通訊產業,不能盲目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
台灣資訊通訊產業的成功,是因為台灣在六○到七○年代,有大量的人才到國外深造取得學位後,回到台灣發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全力扶植,才讓整個產業發展起來。
生技業和資訊通訊產業一樣,必須長時間投入才會有成果。但是,比較起來,生技業在研發和人才培育方面,需要投入更長的時間和更多資源,耐心更是不可或缺,在成功地踏出第一步之後,再一步步往前走。
而且,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條件發展生技業,以美國為例,之所以多半集中在波士頓、聖地牙哥等幾個地方,就是因為當地有一流的學校和研究機構。
現在太多國家、地方,包括中國的江蘇、雲南等地,發展生技的方式,是投下一大筆資金,強力發展,希望一步到位。事實上,這樣是不可行的,生技產業不會因為政府有強大的意志和運作就能成形。每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條件,找出正確的策略。
美國在生技業擁有絕對領先的地位,台灣缺乏美國的資源與基礎,生技產業發展又處於嬰兒時期,尤須穩健、長時間經營,不能貿然複製美國的成功經驗。不妨務實一點,先做出一、二個成功的指標案例或營運模式,例如TNX-355新藥的推出;或先從小公司開始做,找出機會點切入,有了成功先例,接下來就能吸引更多人才及資源繼續發展下去。
除了選對產業發展策略,比較起來,我更擔心台灣的人才養成問題。過去,到美國進修的台灣科學家很多,他們也多能在自己專業的領域中有一定貢獻。但是,近幾年,在美國只看得到來自中國、印度等地方的人才,在美國進修的華裔科學家人數未減,但多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人數已超過以前占有一席之地的台灣、香港科學家,來自台灣的非常少。
這可能是台灣資訊通訊產業發展得太好,人才多半都留在本土發展的後遺症。但是,要成為一流的科學家,最好還是能在先進大國接受更完整的訓練並開拓視野,在生技產業方面,美國仍是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當然,現在的人才自主意識更強,台灣政府無法像過去一樣有計畫地派人才出國進修,再要求他們回國貢獻所長,如果要引導或吸引人才,就得把機會展現給他們看,讓人才自己選擇。如何規劃、營造產業環境,建立產業藍圖,打造願景,有賴政府訂出正確的產業策略,展現落實的決心。
台灣市場規模小,生技產業的發展,必須和中國、美國結成夥伴關係,因為,唯有取得經濟規模,才有可能國際化。不過,目前中國品質的國際名聲不佳,醫療水準也有待發展,台灣如果要和中國合作,必須先設法克服這樣的挑戰。
注:本文擷取《遠見》雜誌彭漣漪專訪稿以及《聯合報》專訪部分內容
(王家英 採訪撰述)
創業家的致勝法則
李開復
李開復先生於二○○九年創立創新工場,
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曾在Google公司擔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
目前亦為美國百人會會員。
人生是很多捨與得的選擇過程,以我個人的經驗,「追隨我心」的選擇,才能激發最大的潛能,全力朝目標奮進拚搏。過去二十年,我在人生和事業上多次重大的選擇,都秉持這個理念,結果往往印證了從心選擇的力量。
最近的一次重大選擇是,二○○九年九月我決定放棄在Google優渥而安穩的專業經理人工作,自行創業成立創新工場。這個選擇也是基於發自內心深處、日益清晰明確的聲音──創辦一項能幫助中國年輕人圓夢的事業,和優秀的年輕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術奇蹟。
心之所向 扮演華人創新事業催生者
畢竟,身為一個在台灣生長,美國受教育,長期在跨國企業發展事業的中國人,總盼望有一天能夠主動出擊、掌控全局,善用自己在全球頂級企業工作累積的專業與能量,協助中國年輕人實現自我,開創更多新技術與事業,進而提升華人對世界的貢獻與影響力,那怕是一種枝微末節的改變也好。
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再加上過去十一年在中國工作的經歷,在我心中醞釀已久,但真正浮現出來,讓我認真思考,卻是在二○○九年六月,當時我身體不舒服住院,躺在病榻上的在這段期間,突然多了一些空白時光,我開始檢視自己的事業生涯,思考自己下一個階段要做什麼?
當時,內心的直覺告訴我,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接著我自問,什麼才是我想做的事呢?回顧我的生活經歷,我發現,經過蘋果、SGI、微軟、Google這四家世界一流企業的歷練,我內心漸漸充滿能量,常會冒出許多奇想,但是,這些想法往往被龐大的工作壓力淹沒。在微軟的前二年,反而是我事業生涯中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因為當時一切從無到有,每天都在忙著創新創業。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來,我的事業和夢想一直與中國青年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因工作關係,許多在美國工作多年的優秀華人,在我的邀請下回到中國。他們和中國當地年輕人的熱情、才智、創造力,以及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深深觸動了我。
於是,我知道,我接下來的人生新選擇,應該是找出一種事業模式,既能滿足創新創業的需求,但規模不要太大,以免天天都在開會,而且,我要扮演創業教練的角色,協助中國年輕人尋找機會和資金,去實現他們的創業夢想。
我相信,這個模式,能夠讓我找回當年那種從無到有的熱情,發揮我過去二十年在科技研發和專業經理人生涯積累的經驗,並善用我對中國和中國青年人的了解,以一個可持續、規模化的模式,更直接地幫助他們走出一條路。於是,我就勇敢地做了這個抉擇,成立創新工場,積極奔走尋求企業和創投業者的支持。
很幸運地,這個創業計畫得到很多迴響,率先投資的是劉宇環先生創立的中經合集團,其他投資者還包括財富一百強企業、知名創投業和中美精英人士,其中包括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柳傳志先生、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等,預計未來五年,創新工場將投入八億人民幣。
以上幾位創業家,已表示願意共同輔導青年創業者,他們的加入,將使創新工廠如虎添翼,他們的參與,也將使寶貴的創業精神,得以透過一批批創業者綿延不絕地傳遞下去。
全方位創業平台 鎖定三大趨勢領域
創新工場是一個全方位的創業平台,不同於一般概念的創業投資,它兼具創投、人才培育、軟體開發及獵人頭四項特質,不但不只有一個資金來源,也不急於追求回報,或像一般人熟悉的天使投資(初創投資),專門把錢投入看好的項目。以大陸為例,資金很多,但投資標的多半是即將上市的公司,而且每個案子投資金額都很高,很少有投資金額少、細水長流式的投資模式,而提供資金加上教練輔佐式的「超級天使」創投模式,尤其欠缺。我們要做的是從無到有的投入、輔導、追蹤,讓創新事業羽翼豐滿,獨立經營,而後股票上市。也正因如此,除了尋求有意創業的優秀工程師,我們也會尋找具發展潛力的個人或公司。
至於創新創業投資的領域,創新工廠將鎖定資訊產業最熱門的三大領域:電子商務、行動網路和雲端運算,並選擇相關技術作為創業的起點。網路發展已經改變個人生活模式及商業模式,未來進入雲端運算時代,軟體都在某個國家的伺服器中運行,而不直接裝在終端設備,用戶只要指定網站,就可以進行軟體升級及運用,這樣的運作模式,將改變人類生活型態。我認為創新工場可以在這三大科技發展趨勢中,找到許多機會。
以行動上網趨勢為例,3G時代來臨,運用手機上網的人口和需求一定會快速成長,而且在像鴻海集團這種強調成本優勢的經營模式之下,行動上網手機的應用服務,一定會愈來愈便宜。
中國有七億支手機,在3G時代來臨後,會有更多軟體與服務需求,手機上網的應用和軟體開發,正好是我的專長,也將是創新工場很好的機會。除了瞄準中國大陸市場的潛力開發,我們也可以結合台灣高科技廠商如鴻海集團的製造優勢,在這個領域取得領先。
至於雲端運算趨勢,這方面的技術應用在搜尋引擎方面,已相對成熟,未來在移動化及個人化的用戶介面,例如手機應用等,雲端是一個大平台,相當適合中華電信、微軟等大公司來做;我認為創新工場應把握這個趨勢,善用別人的資源和平台,認清自己的角色,順勢而起。所以,我們看好的是,未來行動運算的雲端應用發展,希望在巨人平台上發展小的應用。
電子商務方面,中國大陸已開始興起,未來會有二百倍的成長機會。這三大趨勢科技領域,未來都會有爆發性成長,目前看來,空窗期約僅二年,現在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機會就是別人的了。
創業家對成功要志在必得
人才機會則是另一個吸引我自行創業的誘因,目前大陸有很多人才,過去我在微軟、google,也曾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這帶給我很大的成就感。我第一天宣布自行創立創新工場時,立刻收到四萬封履歷,其中七千封具工程師資歷,即可證明這是一個絕佳的人才選擇機會。
創新工場第一階段先在北京設立公司,目前已著手進行人才招募,將從已有的四萬封求職履歷中,挑出四十名員工,未來也計畫在台灣設立分公司。
現階段我們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創業者與工程師、產品專案經理等,選才的條件是一流的工程師技術人才,願意每週工作八十小時以上,另外就是必須具備創業家的特質,這種特質,從履歷上是看不出來的,那是一種對創業成功的渴望、自信、堅忍、客觀理性與絕佳的判斷力。創業者如果太過執著,往往會失去客觀性。
我們將從這七千封履歷中挑選出四十位工程師,加以培訓,再帶領他們進入上述三大趨勢領域,將資金提供有心創業的人。
從公司商業運作的角度,我們會從中選出二十個創業者,了解他們的創意,希望每年能從這二十個創業者中,培育創建出三到五家公司,輔導協助它們成長,甚至誕生幾個影響世界的中國品牌;從投資者的角度,我們希望在幾年之後,就能夠對投資者有優厚的回報。
假設可以如以上規劃發展,十年下來,創新工場即可成立五十家公司。除了在初期提供資金、協助它們把創意落實為可行的商業模式經營,我們也會協助它們募集外部資金,輔導它們獨立經營,並讓股票公開發行上市,屆時若能順利推動三家公司上市,我們就可讓創新工場的資金提供者獲取豐沛的回報。
致力幫台灣年輕人圓夢
許多台灣媒體都關心,創新工場何時要在台灣設立分公司。這是可能的,但目前時候未到。我認為做事情或經營事業,都要按部就班。我在台灣出生,對這塊土地有相當的感情,也有心協助台灣年輕人圓夢。
台灣年輕人有很多優點,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例如,就創業而言,台灣年輕人比較理性,訓練出來的工程師思路清晰、分析力強,但可能不如中國大陸青年那麼有企圖心、那麼努力。
誠如日前我在台灣出版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從心選擇的人生》寫給台灣讀者的一文中所說,台灣的年輕人相當有潛力,但從二十一世紀人才的特質來看,在誠信的價值觀、多元化的成功定義、快樂積極的人生觀,以及勇於追求夢想的心之外,更需把世界觀當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衷心盼望台灣青年學子能據此個人實力,逐步展開人生藍圖。
然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年輕朋友也要把中國的崛起當成一種難得的機遇,而非一味地視為挑釁,形成一種負面情緒的積累,更要避免心靈蒙塵,訓練自己看清前景,增強潛力發揮的靈活度。
百年來,華人首次可以在一個富足的土地上共創未來,無論是住在台北、北京或美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彼此間應互相學習與扶持,共擔責任、共創未來。大陸製造、台灣運營開創,就是一種創造未來的合作模式。
不論是在我過去工作過的領域,到未來行動上網領域中的手機硬體製造和服務內容,兩岸人才與企業有許多互補的合作機會。在網路方面,大陸比較領先,已有許多好公司及創新服務出現。它們的優勢是嗅覺靈敏,能聆聽客戶需求,對市場敏感度高,並且快速調整回應。規格化及執行力是台灣的強項,堪稱世界一流,有能力控制成本,做到最佳價格優勢。在手機硬體製造、品牌及流程方面,台灣在全球都是領先的。兩岸企業應該結合軟、硬體優勢與所長,互補整合,創新工場就是希望能扮演牽線的角色,共同打造出強勁的世界級華人品牌。
(王家英 採訪撰述)
學習蘇格蘭人的大智慧
南方朔
南方朔先生為文化評論家,
呈現閱讀和寫作的光與熱,被喻為「最用功的民間學者」。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
以及《新新聞》總主筆。
全世界的人,我最喜歡蘇格蘭人,這跟以下這個蘇格蘭的故事有關,而這個故事,也跟台灣有關,甚至跟台灣的每個人,以及台灣現在最難對付的兩岸之間的發展、ECFA等,好像也有關。
今天,若要研究「現代」,就不可能不談到英國,而只要談到英國,就不能不談到蘇格蘭人。進一步深究的話,更會發現今天以英美為主導的現代文明,幾乎都離不開蘇格蘭人。
到底蘇格蘭有何特別之處?其實,蘇格蘭不只有眾所周知的蘇格蘭裙、蘇格蘭威士忌、蘇格蘭高爾夫球或蘇格蘭風笛。這個在中世紀歐洲最野蠻落後的窮鄉僻壤,自宗教改革之後,就開始追求教育、知識與胸襟的擴大。簡而言之,蘇格蘭人在克服自己的限制裡,把自己變得偉大。
跨領域的傑出貢獻 啟迪近代文明
哪些蘇格蘭人對整個人類社會及十八世紀以後近代文明貢獻很大?包括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一七二三至一七九○)、十八世紀啟蒙現代主義的大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六)、發明蒸汽機的瓦特(James Watt,一七三六至一八一九),以及最早發明腳踏車的麥克米蘭(Kirkpatrick MacMillan,一八一二至一八七八)。另外,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綜合型紡織機器、建造人類史上第一條高速公路(高速驛道)、開鑿第一條人工運河的,也都是蘇格蘭人,蘇格蘭人的豐功偉績不勝枚舉。
蘇格蘭人移民到美國後也出了許多偉人,像是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一八三五至一九一九)、電話電報的發明者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一八四七至一九二二)。卡內基不僅創造出現代鋼鐵工業文明,造就了一個很大的產業,更偉大的是,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也最熱心公益的大資本家。他到臨終都認為,帶著如此巨大的財富到另一個世界,是最大的恥辱。他為有錢人創造出一個最偉大的典範。
今天全球教育典範的「長春藤體系」,也是蘇格蘭人所建立。古代的蘇格蘭雖不富有,卻是最早追求知識的社會,有四所大學(英格蘭只有二所),擁有優良的大學制度,不只是訓練專科人才,最重要的是要訓練出知識分子領袖、公共服務人員領袖。
早年,其中一所大學校長,調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校長,他把蘇格蘭這套注重古典、經典、通識和領袖氣質的教育方式帶過去,最先是在普林斯頓實驗,由於效果非常好,結果,美國東岸著名的貴族大學全都向普林斯頓學習,這就是長春藤盟校系統的起源。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蘇格蘭人,今天的「英美時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蘇格蘭人的貢獻,不止於此。像是公共衛生領域大量使用的盤尼西林,就是蘇格蘭人佛來明(Alexander Fleming,一八八一至一九五五)發明的;近代電磁學之父麥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一八三一至一八七九)也是蘇格蘭人。
在人文方面,蘇格蘭也出了許多開創性人物,例如詩人柏恩斯(Robert Burns,一七五九至一七九六),他出身農家,家貧沒錢唸書,靠著自修學會拉丁文、法文,後來成為十八、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行者,帶動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歷史小說的祖師爺史考特(Thomas Scott)也是蘇格蘭人。
今天研究哲學的人都知道《心靈》(mind)期刊,這本全世界最高水準的哲學期刊出自蘇格蘭。第一本《大英百科全書》,也是在愛丁堡編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從亞當斯密那一代一直發展下來的蘇格蘭啟蒙運動,對人類政治制度史及社會的發展影響甚鉅,因為,蘇格蘭啟蒙運動強調知識、效率、自由、民主與博愛,這也正是從十八世紀至今的所謂現代社會、現代世界的特性。這些特性,後來被學者們稱為「現代性」(modernity)。也就是說,從十八世紀開始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其實都一直活在蘇格蘭啟蒙運動所造成的影響之下。
以宗教和教育改變腦袋 創造社會動力
不過,遠古時候的蘇格蘭人卻非如此精采。從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brave heart)中,就可發現中古世紀的蘇格蘭是非常貧窮的,甚至是全歐洲最窮的地區。由於位處高地,蘇格蘭沒有什麼天然資源,土地小,約是英格蘭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人口更少,即使到今天,人口也才一百多萬,沒什麼增長。如此貧窮的一個地區,為何能在十八世紀以後,這般飛黃騰達?
答案其實很簡單──知識就是力量,蘇格蘭的百姓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發明能量,是因為注重知識,而知識正是一個社會提升自己、提升人類的最大動力,有知識、有全球視野,心胸就會變大,可以改造自己,也可以改造別人,一起達到最好的境界。
歐洲在宗教改革之後,各國之間殺伐不斷,後來蘇格蘭出了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洛克思(John Knox,一五○五至一五七二),他是蘇格蘭長老教會的奠基者。他學習瑞士喀爾文教派(Calvinist),把清教徒的那套信仰帶到蘇格蘭,要求蘇格蘭人不可以賭博、亂花錢,要過勤儉有紀律的生活。除此之外,他也強化教育,曾寫了一本《紀律之書》,指出教育是讓一個社會持續成長的動力。他在世時,蘇格蘭一村一校,而且都是專業教師在教課,所以,儘管蘇格蘭很窮,教育卻非常發達。
十七世紀時,蘇格蘭的識字率已高達七十五%。根據研究指出,第一個全國都識字的社會就是蘇格蘭,後來,英格蘭拚命追趕,到一八八○年才追上蘇格蘭的教育普及率。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把整個社會以知識做為成長動力的,就是蘇格蘭。
蘇格蘭人不是只讀《聖經》而已,十七世紀時就有租書店。蘇格蘭人讀的書,一半是聖書,一半是通俗書,其中包括禮節書、科學書、自然史書、社會風俗書。
「合併法案」的簽訂 化解長期衝突
然而,儘管蘇格蘭社會如此追求上進、知識與紀律,但跟英格蘭比起來,畢竟國土比較小,這兩個國家爭戰不斷,一直打到十七世紀,愈打對雙方愈不利。一七○七年,蘇格蘭跟英格蘭簽訂了「合併法案」(Act of Union),徹底改變了蘇格蘭的命運。
一六○三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逝世,她沒有子女,王位傳給了蘇格蘭人,但兩國之間仍不和平,雙方之間為了宗教衝突、為了誰服從誰,水火不容、互不相讓,戰亂不斷、動盪不安。可是,到了一六八九年,他們之間的關係卻突然變好了,因為,英格蘭的海洋勢力在全世界快速擴張,他們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等新世界獲得廣大的殖民地,甚至進入亞洲地區。殖民地擴大,財政經濟勢力隨之擴張,短短幾年內,進出口貿易成長兩倍。整個英格蘭在經濟發展之下快速成長,蘇格蘭漸漸地就比不上了。
當時,蘇格蘭人很不服氣,一六九五到一六九八年蘇格蘭議會開會,決定不靠英格蘭,要自己去開創海外殖民地。負責領導蘇格蘭探險隊的彼特森(Peterson)三度前進新大陸。但是,沒有英格蘭的幫忙,這三支帶著滿滿財貨出發的探險隊到美洲之後,卻無人搭理;第一支探險隊,五艘船共一千二百人出去,活著回來的沒幾個,連彼特森的老婆都死在船上。後來的兩支探險隊,也都鎩羽而歸。
這表示,蘇格蘭想要憑自己的小小實力,打開一條大活路,是沒有機會的,非得靠英格蘭人幫忙才行。所以,一七○○年,蘇格蘭人改弦易轍,開始和有深仇大恨的英格蘭人合作,共同發展圖利。這樣的一個世界觀,深獲商人階級、新興中產階級的支持,但讀書人不太支持,老百姓則不置可否。到一七○六年,兩國議會終於簽了所謂的「合併法案」,以理性與貿易合而為一,蘇格蘭仍保有宗教和自己的司法體系。
雖然,蘇格蘭由於分配到的議會席次很少,雙方簽約之後,還是鬧了很久,但無論如何,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最後還是永遠在一起,結束了長達好幾個世紀的殺戮、鬥爭與糾纏。
事實證明,一七○七年之後,蘇格蘭增加了許多貿易機會,航海安全大為提升,中產階級、資本家有了信心,過去所累積的資本全部發揮出來。歷史學家說,一七四五年是英格蘭「文化和社會的大爆發時代」,前面所提的亞當斯密等人,都是一七四五年前後冒出來的,蘇格蘭原本就是靠良好教育及高國民素質來提升社會,一旦社會自我提升了,就有機會幫助英格蘭。
敞開胸懷 把全世界當作舞台
蘇格蘭人特別務實,識字率高,全國沒有文盲,科普、人文並重,司法制度也跟很多社會不一樣,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就有很不一樣的腦袋,所以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經濟學、哲學到文學,都有無比的創造力。
以卡內基為例,他是個窮光蛋,也是第一代移民,從小跑到美國,從送電報開始,看到用鋼鐵架設的鐵軌容易壞,火車經過很危險,於是就想做堅固耐用的鐵軌。同樣的問題大家都看得到,但想不到,他不但能夠發現問題,還想到解決之道,因此能從一個送電報的小孩,變成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富翁。
注重教育,認為一個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腦袋」,這就是蘇格蘭的文化特色。這種文化在一七四五年後快速發揚光大,蘇格蘭人是先透過自我改造,時機成熟後就有機會改造英國人;因為英國人口多、船堅砲利,蘇格蘭人就利用英國人的這套實力,把整個蘇格蘭的內在價值──自由、平等、博愛,由英國傳到美國,再散布到全世界。
我最佩服的,是像卡內基這一代的人,他們都是白手起家,賺很多錢,但都不忘本,畢生從事公益事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有非常多美國資本家從事公益事業。所以美國資本家早期曾說過很多大話,像是「美國是屬於我們的,不是屬於你們的」。華盛頓特區裡國會白宮那一大塊區域,博物館林立,那些全是資本家興建後送給政府的。熱心公益、熱心文化傳承、熱中知識、追求知識與博愛精神,都是蘇格蘭人非常傑出的現代性。
更難得的是,蘇格蘭人解決自己的宿命,充滿了高度的智慧,亞當斯密和休姆都曾寫過文章談一七○七年兩國的「合併法案」,他們都認為,從長期來看,法案對英格蘭、對蘇格蘭,甚至對全世界,都有無比巨大的利益。
事實上,「合併法案」簽訂之後,蘇格蘭與英格蘭真的都把那種負面內耗,甚至非理性的能量轉化成正面、開創的建設性能量。這讓只有百萬人的蘇格蘭人,得以將整個世界作為舞台。不但如此,這個民族在自我提升的同時,也和英格蘭一起提升,進而帶動美國的快速發展。
正向思考 台灣帶動新的中國
三百年前發生在英國的事,對今天的兩岸,特別是對台灣,應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今天台灣的種種,乃是中國積弱、內憂外患所致,因此論悲情,台灣的悲情是更大的中國悲情的一部分;今天的台灣,由於戰後有了較早的發展機會,但今天中國大陸,終究也抓住了機會開始發展。面對中國的新生,自認優越,除了暴露自己的偏狹外,其實毫無意義。
對於兩岸互動密切,獨派亟力反對,但阿扁早已說過「台獨不可能就是不可能」,高喊台獨除了可以嚇嚇馬政府外,可有任何意義?而馬政府既需要大陸給他業績,又要滿足獨派的要脅,在那裡玩著「兩國論」的遊戲,這種兩面手法很快也會黔驢技窮。正因如此,在這個兩岸互動頻繁,依存度日增的時刻,無論朝野政黨,都須將負向思考改為正向思考,不再無限放大自己的意識,用一種新的視野看待兩岸問題。
三百年前蘇格蘭的故事,可做為一個新起點。台灣是中國最不堪的時代被強行抱走的嬰兒,時代改變,台灣要有改變自己,並進而參與中國,替新的中國做出貢獻的雄心壯志。
台灣人要學習蘇格蘭人的涵養和智慧,否則台灣在目前這種一切能量都在糾纏中負面化的趨勢下,一切的品質只會沉淪,不應當分裂的社會也將更加分裂,甚或爆發動盪。我相信,台灣第一個能在這個問題上做出決斷的政黨,必將贏得未來的主導權。
(王家英 採訪撰述)
從「被遺忘的中國」 談全球防疫
何大一
何大一先生發明治療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舉世矚目。
一九九六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被譽為「人類在對抗愛滋病之戰中扭轉乾坤的真正英雄」。
以卓越的醫學貢獻,獲得多項榮譽勳章和獎項,
包括美國總統勳章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及太空總署成就獎,以及哈佛榮譽博士等。
現任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膺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