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
江漢聲 輔仁大學醫學院教授
李國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
楊錦聰 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用音樂來養腦的奇招
輔仁大學醫學院 / 江漢聲教授
這是一本我所喜歡的養生智慧書。
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跨了三個我最喜愛的專業領域:老化的健康、音樂療法與紓壓。綜合了這三個領域的現代醫學證據,它提供實際可行的做法,使人耳目一新。
每個人都怕老,大家都談「抗老」;我頗不以為然,每個人都會老,為什麼要「抗」?是要「老而健康」,甚至「愈老愈健康」;對大腦而言,絕對確定!老人在最後的三大腦部病變──中風、阿茲海默失智症、巴金森氏病,都是因為腦部神經已衰退,而起因是血管病變、缺氧。什麼方法能「補腦」?千萬別相信補品、補藥,那只會使血管更硬更窄,現代醫學的證據是「保持大腦的運動和神經元的活化」,那就是「大腦的體操」。怎麼做呢?一是讓大腦平靜下來,用專注來冥想;另一個方法是手腦並用(或許是身體和大腦協調的運動),打牌、畫畫、書法、手工藝和本書裡的唱歌、彈琴都是「大腦的體操」。
大腦是最可能愈老愈聰明的人體器官,美國老人醫學專家Gene.D.Cohen提出許多醫學的證據,證明老人的某些大腦功能更勝於年輕人,例如,對於記憶的整理,一般年輕人用左腦的海馬迴區域做大腦新皮質(Neocortex)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連結,而老人右腦的這部分功能也加入了。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獎得獎人Sperry就提出人類左右腦分掌不同的功能,右腦一般是感性、情緒、藝術,當然也就包含了本書所提的各種音樂體操;主要是活化右腦,使右腦更聰明。老人的右腦,從生活經驗的累積,能啟發更多感性的記憶,也活躍連結左右腦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如果從小有音樂的素養,持之以老,這些身體和腦的協調、兩邊大腦的共同功能一定比別人好;這或許也是防止腦部神經元衰退,防止腦部三大致命疾病的一個方法。
音樂療法是我多年來鼓吹音樂與醫學結合的一個現代醫療,它是人類一個很原始的自我療癒方法,像以音樂助眠、以音樂激勵士氣;爾後,它被定位是一種另類、輔助療法,像幫助一般人紓壓、增強病人的抵抗力等;但到今天,有一部分音樂療法是實證治療,因為它的現代醫學證據愈來愈明顯。從心律變因性的改變看壓力減輕,從腦波的改變,看一個人的身體進入放鬆的狀態,目前更由功能性核磁共振看顳葉(特別是右腦)的活躍性增加、左右腦的連結頻繁,可以證明音樂在大腦的「體操」。而這音樂體操對一般人的人生素養而言,可以學習放鬆、可以使人更感性、更聰明;對病人的治療而言,可以讓昏迷的人醒過來,可以止痛、可以復健、可以幫助各種發育或生理障礙的病童,可以用來安寧、用來增強醫藥無法痊癒病人的免疫力。目前很先進的一個例子是用音樂療法來治療「失語」(Aphasia),就是把大腦的音樂體操發揮到極致。
我很佩服作者在書中把各種音樂結合到大腦不同的體操,更不容易地是設計出一些練習題,除了讓讀者能實際運用和評估成效以外,也可以集結統計做為音樂療法的醫學證據。現代醫學是需要實證基礎的,我以前認識一些音樂治療師,只有興趣做音樂治療,並不重視效果評估和證據蒐集,這就無法說服大部分醫療人員把病人轉介給他們;對一般大眾也是一樣,坊間許多養生保健書籍,不管是食療、美容或各種功夫,有些甚至有名醫代言,但多缺乏實證基礎;如果民眾有現代觀,應持保留態度。這本《大腦的音樂體操》,讀者應該親身體驗,在練習中寫下您的感覺,如果覺得有幫助,那就持續做下去,久而久之,效果才更明顯。
我在「紓壓」的演講中提到現代人要有兩種運動,一種是有氧的運動,一種是靜態修養的運動──那就是平靜下來、讓大腦冥想的運動。音樂,都可以輔助這兩種運動;而在音樂中專注冥想,更是音樂療法中的一種精髓──在音樂中進入想像來治療身心(Guided Imagery and Music;GIM);本書在大腦的音樂體操中做更多的延伸,基本上就是靜態音樂紓壓的一個多重運用,一方面也是以專注冥想來養腦的另一種做法。
我很欣賞這本書的跨領域創意,作者又能以淺顯的語言、實際的做法來帶領讀者;所以我樂於推薦本書,以普及到我們的社會大眾。
二○一一年十二月於輔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