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長期從事婦女運動、婦女研究,她不只是一個研究學者,也是實踐者,親身參與許多婦女運動,甚至到菲律賓、肯亞奈羅比、俄羅斯聖彼得堡參加國際會議,與世界各地婦女討論女性議題,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追求女性平等而努力。在偶然的機緣中知道「女書」,這個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還走訪發源地。不論女性主義是主流或非主流,顧燕翎仍堅定的實踐自我核心價值,走出一位女性主義者不凡的行腳。
顧燕翎將女性主義精神實踐在生活中,化身為俠女,仗義執言,在學校為學生爭取權益。當擔任政務官時,她既溫柔又剛強,改變辦公環境,並深入社會底層,關心弱勢、遊民與老人,還關注殯葬這個人人迴避的領域,近身探觸死亡,貼近生命的核心。
她也回歸自身,透過文字找回對文學的初戀,舞動身軀、開口唱歌,體現自在生活,面對疑似生病虛驚的考驗,讓她在生命的細縫中求生,因她最愛的外婆胸懷壯志在時代和性別的因素下,被迫被綁小腳,扮老,侷限人生,這讓顧燕翎更堅持把握每一天豐富自己的人生,開出美麗的花朵。
本書特色:
★作家平路;名家王瑞香、朱恩伶、范情;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黃長玲、高雄醫學大學語言文化中心講座教授蘇其康 聯合推薦
★顧燕翎以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切入,用文學的筆寫下生命歷程中不同的經驗,不論是與學生相處、受邀進入台北市府擔任政務官,或是參與女性主義活動、面對病痛的考驗,都可看見她獨樹一格的觀點。
作者簡介:
顧燕翎
生於南京,成長於岡山,求學於台北、美國,長住於新竹。
一九七○年代開始投身婦女運動、任教交通大學,曾協同創辦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大婦女研究室、女書店、台灣銀領協會等民間團體。一九九六年及一九九八年分別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性主義經典》獲得聯合報十大好書獎。之後任職台北市政府,擔任公訓中心主任及社會局長,自此熱衷從不同社會角度整合公共政策。二○○六年獲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頒贈家庭價值獎,二○○九年獲得梁實秋散文獎。
章節試閱
生命的縫隙
生命循著既定的軌跡往前轉動,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直到有一天,環環相扣間出現了縫隙,光線透進來,照射出新的可能……。
早上九點,天色灰濛濛的,太陽尚未露臉,台北初冬如一貫陰鬱。我提著簡單的行囊,走出公寓大門,馬路對面停著灰色的休旅車,友人們已經辦好了來台北的事,順道接我回南庄小住。暫別這個熟悉的城市,或者,嘗試任何一件新鮮事,似乎都可以讓我從健檢陰霾中暫且脫身。
離開台北,一路南行,雲層漸開。在頭份下了高速公路,迤邐穿越三灣小鎮,過中港溪大橋,左轉駛入田間細徑。稻作剛收成,尚未翻土,休耕的田裡長滿了紅、白、粉色的波斯菊,間或夾雜著大片黃色向日葵、紫色霍香薊。彩色花浪隨風翻轉搖曳,恣意拍打著疏落其間的紅瓦屋。重疊深淺的藍色山脈,在遙遠的盡頭橫觀靜臥,不為所動。上帝的畫筆潑灑出生命的自然美好,將水泥叢林中的隆隆戰鼓隔絕於天地之外。
休旅車在綠蔭覆蓋的泥徑上跳躍前進,山路漸行漸窄,幾經轉折,四隻毛色發亮,黃的、黑的、花的的狗兒,又跳又叫,從山壁奔竄而下。W熟練地彎過一個長長的上坡,車子駛入綠蔭密布的庭院,我的山居生活就此開始了。
居停主人W的先生曾是血癌末期病患,西醫已不抱希望,他卻相信大自然的療癒力量,嚮往山林生活,「死也要死在山上」。賣掉所有,遷居南庄,終於重拾健康。夫妻兩人一切從頭學起,種植蔬果,建造生態溝、卵石坡坎,把滿地煤渣、寸草不生的谷地打造成鳥語花香的生機農園。W原本是時髦的都會上班族,留著蓬鬆的法拉頭,自此不僅剪掉長髪,脫下高跟鞋,揹起打草機,打理內外,也因先生生病而練就了開車的本事,成為家中的駕駛。
我的身體一向不錯,作息正常,飲食節制,朋友們戲稱為健康寶寶,每年健康檢查都輕鬆過關。這年做完例行健檢,照舊束諸腦後,不疑有他。不料我的胸部X光片發動了小小的叛變,出現了一個可疑的陰影,只好再做電腦斷層掃瞄,醫師從黑影那張牙舞爪的鋸齒形狀和成長的速度(與去年的檢查相比)判斷是惡性腫瘤。我接到電話,雖略感沮喪,卻也懵懂,照樣繼續熬夜開會,繼續處理公務,繼續哈啦。多年公務生涯的訓練,讓人永遠上緊發條,不輕易放鬆。
即使有工作為屏障,腫瘤的陰影卻揮之不去,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一片輕薄的電腦CD主導了我的生活。醫生未見過我,根據CD判定病情,立即安排住院,預備一系列侵入性檢查。我不願太快將命運交給一個電腦影像,決定換一家醫院,聽聽其他意見,也期望醫病之間更密切的互動。身體是我自己的,豈能早早放棄自主權,聽命於人!
第二家醫院採取個案管理和團隊決策模式,符合我的管理理念。醫師鼓勵我和陪同的友人發問,他耐心講解,態度輕鬆,減輕了不安的氣氛。他沒有用腫瘤這個名詞,而稱之為結節,也少了威脅感;他說,結節很小,即使是惡性,也屬初期,可以用內視鏡處理,不必開刀。也因為小,所以暫時不必做支氣管鏡檢查,但仍需做穿刺,門診即可。取出組織後,若化驗是惡性,再進一步做正子掃瞄,檢查有無轉移他處。我接受了他的建議,掛好了下次門診。但心底卻有個聲音輕輕說,在命運的判決來到之前,應該先給自己放個小假,去過兩天渴望已久的山林生活。即使被送進屠宰場,也要再看一眼藍天!
未料,上山之後,醫師會議根據那片CD綜合判斷,決定延後穿刺時間,我得以在山上多待了一陣子,生命因而峰迴路轉。
今天在台灣,肺癌已躍居女性癌症頭號殺手。肺結節不論是否惡性,都可能毫無症狀,卻因肺部血流充沛,轉移快速,等到出現不適,往往已是肺癌末期了。女性患者人數比男性增加快,而且年齡下降,原因不明。我的肉體未有病痛,卻因為科技發達變成了病人,排山倒海的資訊和關懷更提早把我推進患者的情境:要去那家醫院?要不要安排輔助治療?如何安頓以後的生活?女人長期背負著照顧家人的重責,無從盼望被照顧,一旦生病,每一天的生活現實成了比治病更迫在眉睫的問題。其次是父母年事已高,不想讓他們憂心,但也不希望他們毫無心理準備。種種即將來臨的轉變和有待安排的生活細節使得生病這件事變得越來越真實,心情逐漸沉重。人生不斷面臨抉擇和承擔後果,至今到了生死關頭,卻仍不免要問,怎樣才能做正確的決定,又從何知道所做的決定終究是正確的?
不過,到了關鍵時刻,生命的優先次序自然顯現,許多過去以為重要的資訊和價值倏地失去了優位。白天我閱讀討論生命和健康的書,幫主人做家事、拔草,追著陽光練功和走山路,唯恐太陽晒得不夠,收音機裡販賣美白的廣告聽起來顯得分外荒謬。和W一起在廚房煮食,她一聲令下我便拿起盆子到園中去摘取肥美健碩的有機菜葉,就著庭院的水槽清洗,任水排放到花叢,濕潤土壤。冬天山中日照短,下午四點左右天色開始暗下來,三點就要收回晾晒的衣物,到了晚上八、九點,除了一、兩聲虫鳴,天地漆黑靜寂,人與動物都早早安眠了。
山中歲月讓我感受到放下一切的輕鬆。風在吹拂,鳥在鳴叫,花草各展芳華,所有的生命都如此奮力活著,我的生命力也跟著綻放,生病這件事變得遙遠、無足輕重了。
然而,我的滯留不歸卻急壞了山下的親友,沒有人認同我的決定,科技掛帥的今日,生病就該看醫生,相信專業判斷,及早治療,癌症尤其不該拖延。先生從新竹開車過來,苦口婆心勸我回台北,方便就醫。我拉著他走上心愛的屋頂陽台,想與他分享對面象山頂上綿延的原始林,和林中山羌與飛鼠的秘密騷動,他卻頭也不願抬,看也不願看。大概在心底更加確定他妻子行徑荒誕,本末倒置,到此時刻,居然看樹林不看醫生!兩人各自擁抱自己的信念,卻無法說服對方,都流下了眼淚,他獨自下山而去。
我留在陽台,望著近在咫尺的原始林,開始懺悔過去,同時也就記憶所及,在心中將今世的一切恩怨放下。浩瀚宇宙,個人渺小如沙,但人體的精妙何嘗不是宇宙的縮影。佛就是我,我就是佛,那麼所謂冤親債主是否也不在天上地下,而是自己那執著的心念呢?從身體觀之,當我們不知善待身體,細胞因缺氧而扭曲變形,從支持生命的「好細胞」變成奪命的「壞細胞」,不就成了冤親債主嗎?我彷彿聽到體內的細胞因長久被忽略而哭泣。對著太陽和樹林採氣時,我觀想細胞,讓陽光和能量源源注入,細胞個個圓潤活潑,生機勃發。上天創造精微奧妙的人體,必然也賦予它自我修復的能力。山林間那些自開自滅的野花,兀自蔓延的芒草,上下奔躍的狗,不都活得淋漓自在?一天我看見小黃狗正在嘔吐,滿地綠色汁液,想牠一定病得不輕,急著去找W,她卻輕鬆地說,牠大概是吃壞了肚子,自己去找了草藥吃,吐完就沒事了。看牠舒展前肢、大大伸個懶腰的從容模樣,我不禁笑了出來,是啊,何必杞人憂天!也終於學會了完全放下,置生死於度外,讓生命隨著花開花落,潮起潮滅,自己找尋出路吧。
都市的夜晚往往比白日還躁動,閃爍的燈光、推陳出新的聲色活動和不停的手機鈴聲,讓靈魂靜不下來。我剛到山上不久,一天傍晚獨自坐在小木屋,等到關了門想要回到主屋時,發現夜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降臨了,山和樹失去了身影,咶噪的竹鷄、愛吹口哨的畫眉、總是唱著進行曲的紅嘴黑鵯、嬌聲細語的綠繡眼也都沉默不語。W夫婦外出未歸,庭園內外沒有一點燈火、一息聲響。雖然屋子近在咫尺,在無光無聲的夜裡,失去了座標,卻一步也踏不出去。我在台階上坐下,伸出手來,凑近眼睛,卻看不見手的存在,再往下看,身體也消失不見了。一切都靜止下來,失去重力和速度,只有黑夜無邊無際地默默延伸。我被黑暗環抱著,靈魂在虛空中飄移,彷彿已沒有了自我,又彷彿已與萬物合一,感到前所未有的空無寧靜,喜樂自在油然升起,直到主人夜歸的車燈再度勾勒出現實的幻影。
獨自面對青山,我清楚意識到,生命的品質與長短若必須二者擇一,我寧選前者;心情上自始即抗拒侵入性治療。歸根就底,不論開刀與否,我都需要從本質上強化自己的免疫系統。然而面對親情敦促,卻也不忍放棄合乎常識的努力,於是我又捧著那張CD到了第三家醫院。這是一家著名的教學醫院,醫師極富聲望,仔細端詳片子後,他認為惡性的成份居多,判斷是肺腺癌,而且可能已經擴散了,於是立刻安排住院穿刺。但大醫院一床難求,仍然等候了一個多星期。
最後終於到了進行穿刺的時候,先生和同事陪著我,護工推著活動病床,一起乘電梯下樓。因為結節靠近血管,穿刺後可能會有氣胸和咳血,必須靜躺六小時,那張床就是院方為我預備的。穿刺之前需要再做電腦斷層掃描確定結節位置,之後才局部麻醉。我側躺在掃瞄器的大圓筒內,將自己完全交給醫生,順從地吸氣閉氣,什麼也不想。幾個回合之後,醫生的聲音傳過來:「顧女士,你的那個地方跟上次相比,明顯變小了,顏色也變淡了。我們再換個機器做做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敢太高興,換到另一個房間,改為平躺,再照一次,情況同樣令人喜出望外。於是放射科醫師決定暫時不需做穿刺,在眾人驚訝目光中,我走回病房。後來聽說,護工逛了一圏,回到檢查室,準備推我回房時,發現床是空的,病人不見了,大為驚慌,以為自己竟然弄丟了病人。
可是我仍不能出院,主治醫師不放心,第二天還要做支氣管鏡檢查或正子掃描。正子掃描很貴,需自費,而且會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的問題,醫師說,只要是陽性,因為無法判斷真偽,就得開刀。支氣管鏡則是經由鼻腔伸入支氣管病灶,鈎取組織,進行化驗。二者的正確率都不是百分之百,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有可能錯誤的風險,因此對我而言都如同一場有科學根據的賭博。我從來都不是賭徒,這次好運到了極點,得到了所能祈求的最好結果,還要再賭下去嗎?於是向醫生請求,可不可以兩者都不做,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再來追踪檢查。他沉思了一會,同意了。
我迫不及待地辦好出院手續,在密不透氣的醫院住下去,聞著刺鼻的消毒藥水,看著爬來爬去的蟑螂,聽到廣播說,後天病房要進行粉刷,我感到自己真的要生病了。住院醫師叮囑我千萬別忘了定期回來檢查,然後交給我一小包安眠藥,因為他記得,每天晚上十一點,我都會到護理站,可憐兮兮地說:「我睡不著,可以給我一顆安眠藥嗎?」
打包離開的時候,鄰床的老太太正要被送去開刀,她一路哀求不要去,卻沒有人真正和她對話,在她開口前,似乎所有的決定都早已替她做好了。
一個月後,我回醫院照了X光,醫生坐在椅子上審視電腦螢幕,接著站了起來,傾身向前,左看右看,最後告訴我陰影不見了。幾個月後,又照了一次X光和電腦斷層,與前幾月個相比,肺部明顯乾淨了許多,結節也消失得無影無踪。那麼,倒底那猙獰的影像曾經是什麼?他說:發炎。可是,若是慢性發炎,為什麼這麼快就好?若是急性,為什麼沒有症狀?若最初的電腦斷層掃瞄延後幾週,是否這一切曲折就不會發生了?儘管種種問題盤旋腦中,答案卻已無關緊要了。
生活的斷裂處或許正是生命的起始點。
生命的縫隙
生命循著既定的軌跡往前轉動,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直到有一天,環環相扣間出現了縫隙,光線透進來,照射出新的可能……。
早上九點,天色灰濛濛的,太陽尚未露臉,台北初冬如一貫陰鬱。我提著簡單的行囊,走出公寓大門,馬路對面停著灰色的休旅車,友人們已經辦好了來台北的事,順道接我回南庄小住。暫別這個熟悉的城市,或者,嘗試任何一件新鮮事,似乎都可以讓我從健檢陰霾中暫且脫身。
離開台北,一路南行,雲層漸開。在頭份下了高速公路,迤邐穿越三灣小鎮,過中港溪大橋,左轉駛入田間細徑。稻作剛收成,尚未翻土,休耕...
作者序
鐵杵磨成繡花針(自序)
活得長久(前提是也活得健康)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畢生的夢想。
因為對高齡社會公共政策的興趣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我對芬蘭這個國家的文化與制度一直很有興趣。讀了不少研究論文、結識了幾位來台訪問的芬蘭學者、自己也寫了一篇有關芬蘭照顧政策的論文之後,便打定主意要登堂入室,探個究竟。和朋友們談起,有同樣興致的人不少,但承諾同行的卻只有兩位,其中一位又只有寒暑假才可以,與芬蘭方面提出的五月在時間上有衝突。大部分的人都會問:要花多少錢?去多少天?去那些地方?這些問題我在實際規畫行程之前並無法確切回答。於是有三、四年的時間,芬蘭行始終停留在空中樓閣的藍圖階段。
直到遇到兩位行動力極強的新朋友,她們什麼也沒多問,便承諾同行,而且分擔了部分旅程的規畫,那位大學任教的也退休了,我有了基本的成員便積極連繫參訪對象、安排路程,也很快招募到理想的人數。在春暖花開、日照最長的五月天到了赫爾新基和優伏斯科拉兩個城市,參訪高齡社會公共政策的研究機構和照顧機構、老年住宅,與專業工作者深談,同時也以自助旅行的方式享受美麗的森林、湖泊、海岸、公園、古蹟和現代化國際都會,大家都深感不虛此行,美夢成真的感覺真好。
另一個比芬蘭夢歷時更長、一度被歲月埋藏的夢想便是我的作家夢。要不是妹妹提醒,我自己已經忘了在高中參加救國團的戰鬬文藝營之前,初中時代即是一家文學函授班的學員,足證我曾經多麼認真和多早想成為作家。成年後專注於書寫論文和評論,早早荒廢了文學的田地。但身為台灣第一代女性主義者,行走於學術、社會運動、公部門之間,有太多與前人不同的人生故事渴望分享,於是半世紀後重拾文學的鍵盤,花了數年時間,敲打下生命的音符,修修改改,不自量力地交給九歌出版社。九歌是歷史悠久、極富盛名的文學出版社,選稿嚴謹,對於我的嘔心瀝血之作並不全盤接受。回到家來,揣摩編意,再讀文章,覺得有些部分論述性太強,故事性太弱,需要在心靈、情感層面多做溝通,方能動人心弦。
我不想改變我的題材,特別是公部門生涯的冷暖點滴,現代台灣少有文學作品處理這方面的主題,但吳敬梓(《儒林外史》)、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黑澤明(《生之慾》)都曾經以小說或電影的形式從第三者的觀點或嘲諷或悲憫地述說官場的故事,悲觀地看到官場的黑暗和人性的軟弱。我想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文體、以不同的性別身分切入官場,看見轉變的可能。所以又花了一、兩年時間改寫,鐵杵磨得有點綉花針的樣子了,方才為九歌接受,也終於有機會出版此生第一本散文集。
慶幸自己仍然有能力快樂織夢,下一場大夢是出版婦運論文集。
顧燕翎 於二○一五年八月
鐵杵磨成繡花針(自序)
活得長久(前提是也活得健康)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畢生的夢想。
因為對高齡社會公共政策的興趣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我對芬蘭這個國家的文化與制度一直很有興趣。讀了不少研究論文、結識了幾位來台訪問的芬蘭學者、自己也寫了一篇有關芬蘭照顧政策的論文之後,便打定主意要登堂入室,探個究竟。和朋友們談起,有同樣興致的人不少,但承諾同行的卻只有兩位,其中一位又只有寒暑假才可以,與芬蘭方面提出的五月在時間上有衝突。大部分的人都會問:要花多少錢?去多少天?去那些地方?這些...
目錄
名家推薦
自序 鐵杵磨成繡花針
輯一 縫隙中看見生命
初戀文學
三十歲的老太太
足下
她的名字叫罔腰
媽媽桑
生命的縫隙
祈 禱
舞 緣
我舞故我在
乘著歌聲的翅膀
爸爸的老友
望德園便當
我愛台灣
公車上
消失的小火車
拎著水桶坐公車的女人
黃土高原散客行
古城芳鄰
小鎮大會
赤道上
星空的祕密
市場——生命的交會點
觀雲聽風山林間
輯二 愛上女性主義
愛上女性主義
女人、知識與書寫
飛向奈羅比
走過三世紀的老牌女青運動
千里紅線女書情
芝加哥之怒
聖彼得堡夏夜
「超越。愛」的見證0
山豬溫泉
環海公路
山在虛無縹緲間
綴連台灣的人
看見
無聲的吶喊
輯三 勇闖政治叢林
跳進兔子洞
生之慾
改變成真
武崗的春天
都市的漂泊者
我只是眼睛看不見
老吾老
與死神握手:創辦樹葬灑葬
驚濤駭浪中創辦海葬
不變的誓詞
酷吏與笨蛋
你也在這裡!
名家推薦
自序 鐵杵磨成繡花針
輯一 縫隙中看見生命
初戀文學
三十歲的老太太
足下
她的名字叫罔腰
媽媽桑
生命的縫隙
祈 禱
舞 緣
我舞故我在
乘著歌聲的翅膀
爸爸的老友
望德園便當
我愛台灣
公車上
消失的小火車
拎著水桶坐公車的女人
黃土高原散客行
古城芳鄰
小鎮大會
赤道上
星空的祕密
市場——生命的交會點
觀雲聽風山林間
輯二 愛上女性主義
愛上女性主義
女人、知識與書寫
飛向奈羅比
走過三世紀的老牌女青運動
千里紅線女書情
芝加哥之怒
聖彼得堡夏夜
「超越。愛」的見證0
山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