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布克獎得主、《美的線條》作者 最新力作
2011年英國國家圖書大獎
入圍2011年曼•布克獎
這是兩個年輕男子,禁忌情感的故事。
故事原本可以更美好,如果其中沒有另一個女孩。
西希爾一把攬住喬治的手臂,把他拉得更近一點。
「你十六歲的時候不是也有那種最邪惡的念頭嗎?」
「我在遇見你之前,從來就沒有任何邪惡的念頭,」喬治望著西希爾,
「或者應該說,至少在我看到你隔著草地,如此大膽渴望地盯著我看之前。」
愛會消逝,記憶會模糊,
在每個人有限的記憶中,
再多的追索,是否終究只是徒勞?
一首暗藏密語的長詩,
串連起後世數十年的文學追索……
西希爾,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年輕詩人,才華洋溢。
喬治是他在劍橋大學的同學、好朋友,也是祕密情人。
喬治帶他回家,介紹他認識自己的家人——
他的母親、哥哥,還有,十六歲的妹妹。
在他們共度的那個週末,
西希爾寫下他詩人生涯中最著名的詩——〈雙畝園〉。
這首後世傳頌不已的詩作,影響了英國數個世代的文壇,
卻也成為喬治與妹妹心中化不開的祕密。
數十年後,眾人皆垂垂老矣,誰還能記得當年的真相……
作者簡介:
艾倫.霍林赫斯特
Alan Hollinghurst
畢業於牛津大學,曾擔任牛津大學與倫敦大學講師、《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副主編。文風深受作家亨利.詹姆斯影響,熟稔古典音樂也熱愛建築,他對文學的知識更是豐富得驚人。
著有《美的線條》、《游泳池圖書館》、《折疊的星》和《迷咒》等作品,其中《美的線條》獲得二○○四年曼•布克獎。其餘獲獎紀錄包括英國國家圖書獎、毛姆小說獎、布萊克小說紀念獎等,三度入圍曼•布克獎,現居倫敦。
譯者簡介: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近二十年,譯作有《四的法則》、《死亡房間》、《德古拉》、《不死傳奇》、《裴少校的最後一戰》等二十餘本。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得獎紀錄
曼•布克獎得主、《美的線條》作者 最新力作
2011年英國國家圖書大獎
入圍2011年曼•布克獎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優美的文字、企圖心旺盛的結構與規模,再加上充滿信心的展現方式,《陌生人的孩子》是文學創作中的大師之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霍林赫斯特深入探討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經過傳記作家的刪節與扭曲之後,如何變成充滿疑雲的傳記人物……他專注沉浸在各個年代的氛圍之中,以流暢的筆觸與完美無瑕的音符,編織出一首完整的交響史詩……是一本文字優美、觀察細膩、技巧純熟的小說。」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霍林赫斯特的行文風格輕鬆優雅,帶有卡萊•葛倫的低調謙遜魅力。半是社會史、半是風俗喜劇,結合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陌生人的孩子》具有小說必備的所有特質,卻又看似信手捻來,絲毫不費功夫。」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霍林赫斯特的文字有亨利•詹姆斯的味道,但卻不至於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他那華麗優美的文句,精準刻劃出人際關係之中那種細緻幽微的差異,但是又不忘勾勒出更宏觀的社會背景。」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在霍林赫斯特的想像中,他堅稱如果沒有同志文學這股暗流,我們的文學傳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枯竭……《陌生人的孩子》不但充分展現出霍林赫斯特過人的企圖心,同時也繼承了這個祕密的文學傳統,成了這股暗流的登峰造極之作。」
──吉奧夫•戴爾,《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出色……大膽……充滿新奇與朝氣。」
──湯瑪斯•馬龍(Thomas Mallon),《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霍林赫斯特是說故事的高手……無論是大膽的布局,或是字裡行間不斷迸發出來的火花與烈焰,《陌生人的孩子》都值得珍藏擁有。」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不但有經典文學的氣息,同時又兼具討喜而顛覆的現代感……是一本令人驚豔、著迷的藝術巨著。」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太精采了!……霍林赫斯特真的繼承了(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那種鞭辟入裡的洞察力……在當代仍然持續創作的小說家之中,堪稱首屈一指。」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讓人忍不住會心、著迷的傑作。」
──《克里夫蘭老實人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技巧純熟……心理描寫鞭辟入裡……霍林赫斯特是優秀的風俗小說家,而《陌生人的孩子》最傑出之處,就在於描寫出仇恨與祕密如何扭曲歷史。」
──《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博學、時尚又非常有趣……霍林赫斯特這個小說家有歷史學家對於過往的那種專注,又有書評家對品味與鑑賞的敏感度;他對英國文學傳統深深著迷,在《陌生人的孩子》書中的每一個面向,都流露出那種炫學的書呆子氣與痴狂。」
──《書壇雜誌》(Bookforum)
得獎紀錄:得獎紀錄
曼•布克獎得主、《美的線條》作者 最新力作
2011年英國國家圖書大獎
入圍2011年曼•布克獎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優美的文字、企圖心旺盛的結構與規模,再加上充滿信心的展現方式,《陌生人的孩子》是文學創作中的大師之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霍林赫斯特深入探討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經過傳記作家的刪節與扭曲之後,如何變成充滿疑雲的傳記人物……他專注沉浸在各個年代的氛圍之中,以流暢的筆觸與完美無瑕的音符,編織出一首完整的交響史詩……是一本文字優美、...
章節試閱
「正是,」西希爾雖這麼說,態度卻緩和下來,伸出手來攬住喬治的手臂,把他拉得更近一點,兩人一起並肩大步向前。「你十六歲的時候不是也有那種最邪惡的念頭嗎?」
「我在遇見你之前從來就沒有任何邪惡的念頭,」喬治說。「或者說,至少在我看到你隔著草地,如此大膽渴望地盯著我看之前。」這是他們兩人最喜歡的場景與主題,也是他們緣分起始的小小傳奇,其中人為的成分讓整個故事增添一點情欲的魅力。
喬治拉著他沿著布滿泥濘的船臺走,有個戴著布帽的粗野小女孩正要把一艘玩具船淹進水裡。喬治說:「這是第一座池塘,」
西希爾看著那一圈黃褐色的水和綠色的浮萍,噘著嘴,心不在焉地笑著。「我想,就連我也不想在這裡脫衣服,」他說。「旁邊就是別人的住家,還有其他什麼的。」
「哦,我們不會在這裡游泳啦,」喬治說。「我還有其他更漂亮的地方,而且講到這個,那裡也比較隱密。」
「是嗎,小喬?」西希爾問,語氣中夾雜了寵溺、魯莽與質疑,因為他喜歡凡事自己規劃。
「有。這裡有三座池塘,村子裡的年輕人都會在這些樹後面的大池子裡游泳,你要不要去看看他們……?」
西希爾憐憫地看著那個小女孩,她還太小了,不知道船是浮在水上航行,而不是沉在水底;只見那艘小木船在水上載沉載浮,濕透的三角船帆也翻來覆去地想要站直起來。「可是碰巧,」他疏遠地說,「我只想看你。」說完,他轉頭對著喬治燦然一笑,彷彿讓這句話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朝著更顯著、或許也更有價值的目標前進,然後美妙地正中標靶。
他們繼續穿過空地,往林子裡走;此刻他們已經不再手挽著手,於是西希爾一如往常的習慣,又再一次走到前面,於是不過短短一分鐘前才發生的美好而且確切的幸福,彷彿又讓人質疑是否真的發生過。這小小的距離讓喬治感覺起來好像預先嘗到隔天早上即將發生的事:他打算跟西希爾一起搭貨車去車站,然而光是想到那個情景,就已經讓他慌亂悲慘起來了,到時候一定沒有時間、沒有機會……真的,一切都只能指望今天下午了。「等我一下!」他說。
西希爾放慢腳步,微笑轉身,那笑容如此外放燦爛,卻又如此的內斂私密,彷彿許下了什麼承諾,讓喬治幾乎要暈厥。「我等不及了,」西希爾說,臉上一逕笑著。然後他們兩人並肩而行,一句話也沒說,就在這種奇特的緘默中,他們朝著相同的目的前進。喬治看著成排參差不齊的橡樹在眼前出現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和脈搏跳動;他已經完全被自己的感覺吞沒,因為興奮而手腳發軟,彷彿浮在半空中飄向那些樹,連地面的景色都成了抽象的象徵。在他們右側遠方有一對陌生的中年夫妻,帶著兩隻邊嗅邊鬥嘴的小獵犬,也在慢慢地靠近林地;他確實看到他們,但是又沒有他們真實存在的現實感。那位女士的穿著寶藍色上衣,頭上一頂低垂的褐色帽子,上面還插了一根羽毛;男的則是一身鄉村法蘭絨襯衫,戴著跟西希爾一樣釘了鈕釦的便帽,他還微微舉起手杖,友善地跟他們打招呼。喬治點頭示意,然後加快腳步,半是因為罪惡,半是因為忍不住的狂喜。他可以輕易地避開這些人,因為在林子裡散步的其他人會選擇的路徑都可以預期得到:沿著林子邊緣那裡有一條一英里多的騎馬道,還有其他連接林間空地、貫穿整座公有林地的小路。至於藏在低矮樹枝底下的狹窄小徑,則是鹿走出來的。喬治低身鑽進其中一條小徑,像是穿透橡木與山毛櫸樹苗的一條綠色隧道;連西希爾也只能跟在後面,發出奇怪的咳嗽聲表示認輸。「看得出來,你對這裡很熟門熟路。」他說。
其實喬治從小就在這個林子裡跟他哥哥、妹妹一起玩了好多年,長大之後,也常常一個人來。他花了許多光陰屏息攀爬、大膽冒險,而學會了如何在沒有人協助的情況下,爬上林子裡的幾棵大樹;林子裡也有他藏匿或是掩埋東西的地方,把這些祕密跟西希爾分享,就等於是揭露自己有跟劍橋、跟社團非常不一樣的這一面。走到了隧道盡頭,他在一塊小空地上站直了身子,然後伸手到後面拉了西希爾一把,趁他站到背後時擋在他前面。
西希爾忍住他一貫短促尖銳的笑聲,拍拍喬治的側腰,用力抓緊他的前臂,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又不放手。他抬起頭,好像聽到什麼,眼睛謹慎地瞟來瞟去,姿勢非常不自然。他們聽到那兩條狗互相吠叫打鬧,聲音就在近處;有一、兩秒鐘的時間,還可以看見那女人的藍色上衣從樹葉縫隙中閃過。那男子大喊著:「瑪麗!瑪麗!」喬治一度以為是那個女人的聲音,可是過了一會兒,那女人也喊著同樣的名字。一隻取名為瑪麗的狗!這件事有種莫名的可笑──或許是以皇后的名諱來命名的吧。他站在那裡,忍不住偷偷笑了起來,手臂上因為西希爾抓得太緊而發疼,但是跟他大腿後側受到逗弄的痛苦以及胸口滿溢的緊繃感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因為此刻西希爾健壯的肌肉正緊貼著他,雙唇也發出噓聲要他安靜,再加上他很明顯地性欲高漲。喬治忘情地喘氣、嘆息,心跳加速。然後他們又聽到了狗吠聲,這一次離得稍遠一點,也留意到那對夫妻彷彿在交談,但是卻沒有聽到言詞內容,只有老夫老妻那種奇怪的平淡語調。西希爾謹慎地在滿地落葉中走了幾步,手裡依然緊緊地抓著喬治的手臂,維持一定的距離,目光灼灼地四面張望。他們很靠近林地的邊緣,從山毛櫸樹葉交錯形成的綠葉屏障底下,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外面開闊的原野。不過西希爾的舉動還是有點荒謬──畢竟,若是瑪麗的主人想起他們來,應該是他們一直默不作聲而且又突然消失,才更令人感到困惑、也更顯得更奇怪才是。
「我們走遠一點。」西希爾說。喬治嘆了一口氣,跟在他後面走,滿腹牢騷地揉著手腕。他覺得這齣謹慎為上的默劇斧鑿痕跡太深,無非是西希爾一貫想要當老大的作風,即使是喬治一手策劃的場面,他也想要接掌控管。好吧,與其說是計畫,不如說是夢想、記憶,再加上一些他們想要做卻始終沒做、也可能永遠都不會付諸實現的瘋狂念頭罷了。其實,在其他的情況下,西希爾的大膽甚至可能到魯莽的程度。喬治讓他在前面帶路,只見他一路撥開樹枝向前走,卻完全沒有想到扶住樹枝替後面的朋友開路,好像他自己會照顧自己似的。這是一個全新的經驗,欣喜中夾雜了負面情緒的成分,有點受傷又有點矛盾,似乎這一切都跟對方明示接納的眼光一樣,也都是愛情的一部分。他望著西希爾的背影,寬鬆的灰色亞麻布外套,從帽緣溜出來的黑色鬈髮,突然間有一種跟在陌生人後面的感覺。他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心裡的欲望彷彿蒙上一層憂慮的陰影,因為西希爾不但很強勢,有時甚至還有一點暴力。他們走到一棵傾倒的巨大橡樹旁邊──其實喬治知道一條捷徑,可以帶他更快到達這裡。這棵大樹在幾年前冬天的一場暴風雨中倒下,經過了這些年,他看著大樹壓在殘株斷枝上逐漸下沉,像是長滿樹瘤的怪物臥病多年,最後終於在自己的殘骸中腐化枯朽。西希爾停下腳步,欣喜地聳聳肩,脫下外套,掛在頭頂一根向上翹起的樹枝上,然後轉身,迫不及待地伸出手來。
「剛剛真是不錯,」西希爾已經站了起來,低聲說道,然後走遠幾步,粗魯地抹平身上的衣服。他站在那裡,看著低矮濃密的蔓藤樹叢,對著一隻松鼠溫柔地微笑,一邊還左右扭扭脖子,伸出一隻手來梳理頭髮。他有那種完事後立刻抽離的本事,像是藉由假裝什麼事都不曾發生,來抹滅方才那種陰暗而失去理智的悲哀片刻。他在一頓差強人意的餐敘後可能會繼續談論它,但是心思卻早就飛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頭。他挺直了肩膀,一邊笑著一邊帶著鼻音說話,那松鼠搖著棕色的長尾,一溜煙地爬回樹枝上,又回頭看他;或許牠早就看到了他的整場表演吧,似乎還舉起一雙小手用力鼓掌叫好呢。喬治還躺在樹葉上,看著他們兩個。每一次,他都忍不住對西希爾的疏離感到震驚,不能確定這究竟是他的優點還是缺陷;或許西希爾反倒認為喬治這麼容易因為這種事心情激盪並不是一件好事。喬治從激情中慢慢復原的微妙喜感,在粗暴交歡時無力的畏縮與抗議的呻吟,他都無動於衷。有一次在學院裡,他甚至在一分鐘之內就回到自己的書桌旁,繼續寫他沒有完成的報告,過了一會兒之後,回頭發現喬治還躺在床上,甚至幾乎露出困惑的表情;那個時候的喬治像現在一樣,仍然疲憊而充滿柔情,渴望他耐心的撫摸,以及心有靈犀的簡單微笑。
「好玩的小東西。」西希爾莫名所以地說。
「哦……謝謝你。」喬治說。
「不是你啦。」西希爾說著,抬起頭來,模仿松鼠咬嚙的反覆動作。
喬治慘然一笑,坐起來雙手抱膝。他希望能夠讓西希爾知道他的感受,但是又擔心他的感受是錯的;就算現在跟他說了,也等於是在稱許他,因為他在他身上引發了如此狂野的效果。「扶我起來吧,先生。」他說。
西希爾走回來,握住喬治伸出來的手,將他拉了起來。這一會兒,他沒有那麼疏離──他吻了喬治,這個一、兩秒鐘的吻,足以當做情感的保證,又不至於再次引燃情欲的烈火。
「正是,」西希爾雖這麼說,態度卻緩和下來,伸出手來攬住喬治的手臂,把他拉得更近一點,兩人一起並肩大步向前。「你十六歲的時候不是也有那種最邪惡的念頭嗎?」
「我在遇見你之前從來就沒有任何邪惡的念頭,」喬治說。「或者說,至少在我看到你隔著草地,如此大膽渴望地盯著我看之前。」這是他們兩人最喜歡的場景與主題,也是他們緣分起始的小小傳奇,其中人為的成分讓整個故事增添一點情欲的魅力。
喬治拉著他沿著布滿泥濘的船臺走,有個戴著布帽的粗野小女孩正要把一艘玩具船淹進水裡。喬治說:「這是第一座池塘,」
西希爾看...
推薦序
導讀作者名 朱偉誠
導讀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過去與未來的不可知──《陌生人的孩子》導讀
(本文涉及書中劇情,請讀者自行評估是否閱讀)
艾倫‧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是少數我有在持續關注的作家之一,這緣自我寫博士論文時,就分析過他的第一本小說《游泳池圖書館》(The Swimming-Pool Library, 1994)。我當時的研究主題是現當代(主要是英美)文學中呈現的跨種族同性戀關係之種種複雜幽微的互動政治,而《游泳池圖書館》的內容不僅直接相關,且極富啟發性。因為小說的主角是個迷戀勞工階層黑人的英國中產階級白人男同志,同時書中透過一本舊日記所揭露並行的故事線,敘說的則是殖民時期一名英國官員與他的黑人男僕之間的同性關係。兩相交錯,相互映照,既增添了故事的歷史縱深,也點出當代同性欲望看似海闊天空底下仍難擺脫的歷史與種族框限。不過霍氏此書非常受到歡迎與肯定,主要是因為其文筆優美,極富浪漫情欲的想像力──光看那充滿創意、激發人無限遐想的絕妙書名即可見出一斑。總之,霍氏此書把細膩的小說美學與煽情的情色書寫非常巧妙平衡地結合在一起,讀來格外引人入勝,相信是讓一般讀者感到高度興味之所在。
這樣的閱讀經驗基本上延續到霍氏之後的作品中。他每隔四到六年方有新作問世,至今共有五本小說:《游泳池圖書館》之後,分別是《折疊的星》(The Folding Star, 1994)、《迷咒》(The Spell, 1998)、《美的線條》(The Line of Beauty, 2004;有中譯)、以及現在這本《陌生人的孩子》(The Stranger’s Child, 2011)。《折疊的星》延續《游泳池圖書館》觀照同志愛戀執迷主題與「當代+過往」雙線縱深的情節安排;《迷咒》則另辟蹊徑,寫的純粹是英國「當代」(指九○年代)同志文化的一個切面(用藥),也或許因此,一般的評價較不理想。其實霍氏始終念茲在茲的還是八○年代,《游泳池圖書館》中的「現在」故事線屬之,《美的線條》也還是描繪這個時期(只是稍晚一些)。另外在《美的線條》中,霍氏也回到他比較擅長的、將同志次文化置放到更大脈絡中以勾勒彼此綰合交織的描述重點,只是此書的更大脈絡並不是《游泳池圖書館》與《折疊的星》中以同志過往為主軸的歷史縱深,而是同時期(保守黨柴契爾執政)的英國上層社會與權力政治網絡。
而他的這本新作《陌生人的孩子》則可說是他從事小說創作以來,布局最宏大、意義也最深邃的作品,因此說實在話,閱讀起來並不特別容易。雖然讀者自己耐心地慢慢拼湊發掘其來龍去脈本是閱讀的重要樂趣之一,但在此還是提供一基本梗概的嚮導,好讓大家在感到困惑時能有所依循而不致廢然而嘆。
故事開始的第一部分讀來或許有些似曾相識,那就是:因為大學(牛津或劍橋)同學關係結識的階級較低的好友,在放假時被帶回貴族莊園與家人相見,因之產生了種種面對差距撞擊的故事,這在英國現代文學中其實是頗為常見的(雖然在當代小說中變得較少,但霍氏的《美的線條》也還是類似的故事)。如果更聚焦於其中的情欲關係,則很難不令人想到此中的經典,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被改編成電視電影好幾次的《重返白莊》(Brideshead Revisited, 1945;最新版電影在臺上映時譯為《慾望莊園》),因為描述的同樣是兩位男主角潛在的同性情欲,也同樣曖昧地牽涉到其中一位的妹妹。當然仔細看故事也還是有明顯差異,主要是與上述所說一般的階級模式相反,在此是來訪的西希爾階級較高(上層社會),而喬治與黛芬妮家(雙畝園)則是中產階級;同時男男的同性情欲不能說是潛在的暗流,而是熱烈但未公開的祕密。不過霍氏的書寫手法倒是非常神似那個時期的氛圍(即所謂的「愛德華時期」,雖然故事設定為稍晚的一九一三年):他一反之前作品中對於同性場面的露骨描寫,此處寫來十分掩藏,大半時間的描述花在大家行禮如儀的家庭社交場面和角色彼此的言語試探與內心波動上,所以其敘述步調以今天的閱讀習慣而言難免有些過於緩慢,且容易有不明就裡的感覺。
故事稍有開展便到了第二部分,讀者一開始可能更感困惑,因為大體同樣的角色,卻已人事全非,時空也快速改變(一九二六年)。本來以為是主角之一的西希爾竟已經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身亡,而黛芬妮與喬治也已分別嫁娶,過著看似正常的家居生活。但是西希爾其實並未真正消逝,他留下的關係與詩作還是把大家串在一起:一方面黛芬尼嫁給了西希爾的弟弟杜德利,住在他們的可麗莊(西希爾就葬在其中的小教堂);同時因為有人想要為現已成為重要詩人的西希爾作傳而來訪,因之又在對他的回憶與懷想中,把兩家人帶到了一起。然而儘管因此被觸動而回想起來,那樣充滿愛戀牽扯與禁忌激情的過去,卻明顯湮沒在「作傳」這樣正式的記憶書寫中,甚至反而造成它的抹去──喬治與黛芬妮的母親因為擔心這次來訪對於過往祕密的挖掘,燒毀了西希爾當年寫給喬治的親暱信件,便是很具代表性與象徵性的舉措。同時新的關係線路也已然發展出來:這一部題為「雷維爾」(Revel),主要是又一個如西希爾般雙性戀藝術家的名字,也是黛芬妮因為婚姻不幸福的偷情(乃至後來再婚的)對象;不過此字一般意為「享樂歡慶」,應也是準確地反映了當事人在新關係中的心境。
從第二到第三部之間的時序場景與人物變化更大,已經到了二次戰後社會急遽變化中的一九六七年,故事主角也全然不同。一對彼此戀慕而初識的年輕人,保羅與彼得(霍氏故意把兩個奠定基督教開展最重要使徒的名字放在一起,調侃意味明顯),前者是銀行行員,後者是中學老師,卻都喜歡西希爾的詩,且透過不同的方式跟他產生了關聯:保羅主管的太太正是黛芬妮與杜德利所生(只是黛芬妮後來兩次改嫁而成為此處的賈克布太太),而彼得教書的中學就位在當年西希爾家的「可麗莊」。因著這些因緣際會的關係,保羅和彼得與上述重要的當事人都有所接觸,然而他們卻主要是透過自身的同志身分,直觀地觸及到當年潛藏的真相,即西希爾的同性情欲。
第四部的時間又向前有所推進(一九七九年),但人物基本上延續前一部。現在的主角是年紀稍長的保羅,他成了有一定地位的作家(但沒有跟彼得在一起),因為也想要為西希爾作傳,所以與黛芬妮等人有了更深的連繫。他開始利用各種機會接觸訪談現在還在世的當事人,並蒐集閱讀種種有關的文獻資料──因為小說中「第一手」呈現了這些資料,所以我們讀者等於是跟隨著保羅一同進行了這樣的追索過程。只是所謂「戲劇式的反諷」或對真相湮沒的感嘆卻如影隨形,因為讀者可是「親歷」過當年發生事情的「真相」的,所以感覺上便比如此上下求索的保羅知道得更多,也難免覺得他費盡心力的徒然──不過同時我們也逐步意識到自己所知也非全部的真相,因為儘管保羅的挖掘似乎在很多關鍵處隔靴搔癢,但還是補充了不少之前敘述中未曾觸及的部分。
就這樣來到了小說的最後一部,此部的時空(二○○八年)與主角又有轉換,成了與上述角色關係更不確定的一個叫羅伯的人(也是同志)。保羅更老了(在此部中因為非其視角所以有時以其姓布萊恩相稱),而彼得已經過世,故事便在眾人參加彼得葬禮時展開。時代也有了更大的不同:同性戀不僅不再是禁忌的祕密(其實在上一部已經如此),且同性婚姻在英國也成為可能。儘管保羅的西希爾傳已經寫出(且因其對於當年祕密的揭露引發了不少爭議),但追索歷史真相的過程並未就此結束,也許是命運的巧合吧(所謂文物有靈),羅伯在不經意間竟知道了關於當年更多的祕密……
如此綜觀全覽,小說所要述說的主題應該已經呼之欲出,霍氏自己在眾多訪談中也說得十分清楚,無非就是「過去之不可知」和「未來之不可知」。這說來無甚高論,但小說幾百頁、時序近一世紀這樣幾代人的故事多方流轉通讀下來,才能真正令人感慨系之,發出深深的共鳴與喟嘆。而從霍氏整個的創作生涯來看,此書可以說是突破了他既有的寫作窠臼,完成了一部極其細膩但又視野恢宏的大著;事實上,如前所述,複雜的歷史縱深本來就是他敘事之所長,此書可以說是得到最好的發揮。只是讀者讀來可能有些辛苦,雖然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都會有如登山歸來般的體悟收穫。
小說的書名典故來自其中人物與霍氏都非常喜愛、公認是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詩人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的經典作品《悼念A.H.H.》(In Memoriam A.H.H.)。這部由百多首短詩組合而成的抒情長詩,是他哀悼並持續多年懷念他早夭的同窗好友亞瑟‧海稜(Arthur Henry Hallam)的感人之作。其中的第一○一首(已到全詩的後半),寫到丁尼生即將搬離他自出生以來居住的地方,頗感不捨地想像周遭的熟悉景物在他們走後,「沒人看顧」「沒人鍾愛」地兀自存在變換……直到有一天,「一種新的聯繫綻放/年復一年景物逐漸/熟於陌生人的孩子」──說的正是小說中那種「景物依在,人事全非」的、對於時間長流的感嘆,但同時詩人對世間的洞察也知道,過去的儘管過去了,新的、與我們毫無干係的「陌生人的孩子」卻還是會建立他們自己同樣親密的聯繫。
小說最後一部分的開頭引用了當代蘇格蘭詩人米克‧伊姆拉(Mick Imlah, 1956-2009)〈悼念丁尼生勛爵〉的諷刺詩句「根本沒人記得你」,當然也是旨在點出時間逝去一方難免的落寞與孤寂,但是否新的一代真的「根本沒人記得你」呢?答案應該說是,也不是。大家到今天畢竟還是沒忘記丁尼生,對於他跟海稜充滿熱情的「友誼關係」也充滿興味。因而整本小說的開頭也以同樣的語法悼念題獻給伊姆拉這位英年早逝的詩人,這在全書重重互文編織的指涉中,很難不引發一些遐想。雖然根據霍氏在英國《衛報》上的悼念文章說,伊姆拉是他在牛津教過的學生,他極欣賞他的才華,且提到伊姆拉的女友們……但這在這本小說前述相關故事為背景的狀況下,又能代表什麼呢(何況霍氏說他自己有時同她們一樣為他的詩作打字……)?換言之,對於這本小說的忠實讀者而言,還真是很難不懷疑這此中是否藏有密語。這或許不過是文壇八卦,但仔細想想不也正是這本小說的主題?只是真相如何,或許就跟故事裡所寫的一樣,只能留待後世來猜想或證實了。
導讀作者名 朱偉誠
導讀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過去與未來的不可知──《陌生人的孩子》導讀
(本文涉及書中劇情,請讀者自行評估是否閱讀)
艾倫‧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是少數我有在持續關注的作家之一,這緣自我寫博士論文時,就分析過他的第一本小說《游泳池圖書館》(The Swimming-Pool Library, 1994)。我當時的研究主題是現當代(主要是英美)文學中呈現的跨種族同性戀關係之種種複雜幽微的互動政治,而《游泳池圖書館》的內容不僅直接相關,且極富啟發性。因為小說的主角是個迷戀勞工階層黑人的英國中產階級...
目錄
第一部 雙畝園
第二部 雷維爾
第三部 「穩著點,孩子們,穩著點!」
第四部 詩人二三事第五部 老友
第一部 雙畝園
第二部 雷維爾
第三部 「穩著點,孩子們,穩著點!」
第四部 詩人二三事第五部 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