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訂定學習的約會│完全或部分在家自學
直到當了媽媽多年之後,我才逐漸體會到:父母,的的確確是世界上最艱鉅的職位──從食衣住行到教育,沒有一項是不需掙扎吵鬧的。教育層面廣泛深遠,智育反倒是相對容易的一環。
氣到跳腳時我懷疑自己:究竟是哪種失心瘋,讓我當年選擇了生孩子?不過,多年來她賜予我的欣喜與歡笑,亦是數說不盡的……
坐月子時,我把電視遙控器按了又按,發現盡是些購物推銷,或是那種在比基尼女孩胸罩內放個記震器,濃妝女孩們跳個不停,計算胸震次數來排名的節目。當時的眼力無法看書太久,連最愛的小說都被剝奪了……分天做完了補習班的帳,反覆聆聽德、中、英文兒歌,邊輕搖著還不會互動的悅彤小寶寶,才到了第三週,我就快被逼瘋再也忍不住,央求浩哲帶我們上班。於是,悅彤可說是不足月就開始上課的呢!
悅彤8、9個月大時的某日,我帶著學生反覆唸單字,每當她聽見無聲子音p, t, ks等,便噗哧笑出聲,屢試不爽,持續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逗她就不靈了。
1歲1個月,洗完澡我把她放在大床上,打開了房間的燈,她指著天花板的燈,字正腔圓地說著:「燈!」終於不是牙牙學語胡亂猜測的聲音了。
不過,這距離學會3種語言還很遙遠。高速公路上看著川流的車,幼兒椅座上,她牙牙學著爸爸的德文歡叫著「Auda」,無論糾正幾次是「Auto」都沒用,發育不全的喉嚨還發不出來。中文音也是亂的。
每天我念著圖畫書給她聽,逐漸,1歲10個月的她雖不理解,卻能覆誦書中的語句,每每我故意停頓,待她等不及了,便會鸚鵡學舌般繼續把故事講完。後來她2、3歲後,還會抱怨我沒唸完……手指到哪,我就得唸到哪,她看不懂卻對圖有印象,亂念的話她會生氣不依。此外,她還會嚴正要求不准疏漏,連ISBN都不放過。
聽了無數歌謠,她也能熟記歌詞唱歌跳舞──當然,這離學會3個語言仍是遙遙無期。
1歲11個月,我們搬上了帆船。打包行李時,我塞了補習班用的ABC課本,準備為幼教之旅翻開新的一頁。
教育從出生開始
我曾以為只要父母堅持原則便很容易,但始料未及的是,日復一日,分分秒秒,意志力都在被蠶食著。
4歲半,旅行到了萬那杜維拉港,當地整條街都是中國商店,每家店老闆聽見了她童稚標準的中文,立即融化在濃濃的鄉愁裡,於是總堅持送她小禮物。隔了幾天,散步回家時她突然撒野一屁股坐在街上,哭喊著:「今天都沒有人送我禮物!」
原來連這樣的小事都得當心……我推拒不了的「垃圾」小玩意兒,是她新奇的玩具,也是她上街的期待。
所有教育層面中,我覺得「德育」最為困難。教了她禮節,可是她拒絕和大人打招呼要怎麼辦?吉里巴斯總統手都伸到她面前了,她居然把臉撇開,躲到了我的身後。然後餐桌禮儀:不得挑食,不可插嘴,禁止製造噪音,不許在船上蹦蹦跳跳或扔東西玩球,必須幫忙整理船艙和玩具,晚上睡覺不准拿LED頭燈偷偷看書……媽媽全天兼任糾察隊,從未做過如此疲累的工作。
回想起當年自己指責學生家長的情景,暗自羞愧得無地自容。
海上的自學生活
4歲2個月,開始正統智育課程。當時她已認得全部字母,跟小朋友玩耍時也說英文,所以我們在Calvert School 註冊自學課程時,原是希望她上大班的。但是幾度郵件往返,學校希望她從中班上起。
回想起補習班生涯時對某些家長略為感冒,他們總希望孩子上比較高的班;事實上,我們學費是按時數計的,學生上哪個班,對於收費並無影響,可是對於奠基卻有。於是最終,我們決定聽從學校的建議。
也幸好如此,教材一來我慌張失措,居然有那麼多東西要準備!不只有字母,還包含了大量她從未接觸過的字彙。聽完故事要表達感想,當然應該全英語(註冊前,我們還真是沒想透徹,一種語言,哪能侷限在認字母,和玩耍時用到的幾個句子?)……尋找韻詞要搜索枯腸,但她的枯腸中大多是中文,課本上的職業大多沒聽過,帆船生活很少看到市長、警察和消防隊,反倒是海關、港務官、大使,甚至有時見得到總統……
所幸課程非常生動。例如:學習與動物相關的動詞,就看見我們母鴨小鴨在甲板上,邊quack邊waddle;韻文更是幼童強項,唸著唱著比著動作,也就記了起來(還好帆船與帆船間並非雞犬相聞,否則這彩衣娛女的行徑,看在別人眼裡免不了會覺得這女人不大正常……)。
到了學習字母的時候,每個字母都有自己的一首歌──配上耳熟能詳的兒歌。先把字母和對應的發音練得純熟而字正腔圓,下一步的拼字就像拼注音符號般容易。
學會了3~4個字母的簡單詞,開始學一頁一句的圖畫書。寫句子也是如此,重複寫著像是“I like ___. ”這樣的簡單句子,最後的詞讓孩子畫圖來表達。一直到小一都反覆用不同方式與遊戲複習著字母,每個字母必須想出至少3個例詞,字彙就這樣逐日累積下來。
此外,科學課程不斷以問題來引發孩子們的好奇心,也強調動手做。我們孵綠豆,發芽後剖開觀察,放在暗室及光明處比較;成長一段時間後把它倒置,觀察根和莖葉往哪裡繼續生長;把紙盒切開個小縫隙,讓小豆芽在裡頭閉關,每天早上,猜測著葉片是否會從縫裡擠出,和我們打照面。
我們也做過「人造雨」,把鍋裡的水煮開,鍋蓋積了足夠的「雲層」,撐不住重量就一滴滴下起「雨」來。
為了證實空氣的存在,我們做了降落傘──把塑膠袋四角黏上毛線,4條線拉下來黏住乒乓球;控制組則是另一個乒乓球。看不見的空氣,能撐起降落傘使它飽滿所以證明有「體積」
,繫上降落傘的乒乓球掉落較慢,則證明了空氣也有「阻力」。
磁鐵的魔術讓她理解磁力的基本原理。厚紙板下的磁鐵,能夠吸引腳踏磁鐵的紙偶旋轉跳舞,倒過來也可以把他逼得四處逃竄。把磁鐵移近駕駛區的羅盤,指針立刻偏移;輕而易舉讓她明白自動導航之所以能把船航行到我們指定的地方,是因為地球就是個「大磁鐵」。
我們記錄月亮東昇的時間和形狀,用手電筒製造日月蝕;研討鳥喙形狀和它食物的關聯;用不同滑輪組測量能夠拉起書本的拉力,她用小手拿長尺測量,並寫下了每條繩子的公分長。
孩子不需要寫什麼背什麼,大多開心地做實驗並以圖畫記錄結果,或許最後只教她一個句子寫結論。就這樣,我們一步步到了小學三年級,她就開始讀起文字書。沒有任何一個單字是用背的,日記也寫得頭頭是道,太開心的還會超出頁數。
父母只要願意,絕對能比老師做得好
直到悅彤日漸長大,我才豁然醒悟,自己是多麼幸運從她小時候就建立了上課模式。她知道媽媽就是她的老師,從不質疑我這方面的權威。10歲上學有了學校老師,她卻認為媽媽比老師擁有更多的「密技」。
說真的,我才佩服小學老師:要有多大耐心才能把不同資質的學童一一教好?我盡力因材施教,激發悅彤所有潛能,因為我僅有一位學生,只需考慮她的福祉。但在課堂上的我卻做不到,因為要把整個班級帶到成功,最前面和最後面的孩子,我實在無法也無力激發他們最大潛能與興趣。
為人父母,只要願意,絕對能比老師做得好。因為老師有很多學生,你只有一兩個。你沒有專業訓練,但只要有完善的教材,就能一步步帶領孩子進步。更重要的是,你對孩子的愛,絕對比老師對學生的愛來得深廣。
如果想用英文上課,卻又擔心自己口音不夠好,可以讓孩子多聽正統發音,網路上很容易找到。悅彤沒有德國或台灣腔──她很幸運的是,在跟著我們航遊世界的過程中,連玩耍都在學英文。這種環境無法強求,但是只要有網路,就能夠下載各式益智遊戲和歌謠,而我們在船上,卻連電力都不足。
談到口音,我們累積下來的學生也算為數不少,雖然浩哲為德籍,卻沒有教出一個操德國口音的。青春期前的孩子只要能大量接觸正統發音,並跟隨練習,就很容易學舌;各地之所以有跟外地不同的口音,也是當地人耳濡目染互相學習而來的嗎?反倒是讀寫能力,不可能不經由帶領,就讓孩子自然而然跟上;因此,一定要慎選自學方式和教材,至於口音,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彌補的。
如果只是因為對制式教育不滿,才想在家自學,那麼更容易,時間更充裕。而且現在網路上還能找到很多自學團體,分享各種資源。幼稚園和小學的課程,完全不必那麼死板,最重要的是傾聽孩子的意見,讓他發揮想像力,多做少寫。少寫怕他記不得嗎?熟能生巧是工匠、是藝術家,而工匠和藝術家都是成人的工作,不是孩子的。有了興趣,他將來願意自動自發,才是長久之計。高年級和國高中的課程更是不需拘泥,去除那些必須死背標準答案的考試,學生將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自己的性向與興趣。
不過有個很重要的但書:萬萬不可在孩子覺得太辛苦時,允許他放棄。堅守住方針:可以容許孩子改變方式反覆練習,但絕不能容許不練習。只要不放棄,奠基是滴水穿石的。
在船上的歲月,沒有特殊緣由的日子,就有固定課程,就算是過年,假使沒有特別的活動,我們還是一起學習。
幼童們學得快忘得快。從經驗中我體會到,放一週假等於兩週,因為重新上課時,幾乎得花同等時間複習。於是我寧可在沒時間的日子裡,讓她自己讀1、2個小時,只是為了紀律和滴水穿石。
媽媽這個職位是全年無休的,上一點點課也沒差,尤其是幼兒課程,就當邊陪她玩邊學習,只要不強推,效果超出想像。
用「聆聽」創造出良好的雙向溝通管道
大多現代家庭雙親都必須上班才足以維持生活品質,在家自學畢竟是個奢侈的選項。那麼或許忙碌父母能夠做的是退而求其次,教孩子重要的觀念。
從幼兒時期就培養他們聽父母說話的習慣。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以身作則,自己也認真聽孩子說什麼。童言童語本來就很可愛,但是更重要的是:聆聽才會創造出良好的雙向溝通管道。
我們長期念故事給悅彤聽,她的書評有時頗耐人尋味。當她聽到我唸「誰能從龍的街市救出麗姬公主,朕即召他為駙馬」時,突然不以為然地說:「那如果是一個女的救出公主怎麼辦?」我被她問得一愣,也赫然明白了:原來她在聽故事時,心裡早就把自己設定成了書中的英雄。
為什麼不呢?我們先暫停念故事,討論著這種結局的可能性。Calvert教小朋友解讀故事,也有一個類似的方式。看完了主角敘述的故事,請你跳入書中當個配角,用你的角度重說故事。這多有趣呀!想像著配角的個性,同一個故事說法居然不同了。對大人或許僅是有趣,對孩子卻是啟發。
像是唸書或談話這類活動,既是和諧的親子時間,又是發揮想像力,或把你想灌輸的觀念傳達給他的好機會。訂下固定的唸書或交談約會,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大概是唯一可行之道;否則,在上班烹飪清掃採買食物等等雜事之後,時間早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約會也是越早訂越有利,讓它成為雙方的一種習慣;幼稚園孩子會很開心跟父母訂約會,到了青春期,大概就給你白眼了。
培養孩子自發學習
7年8個月的航海生涯,我最意外的收穫就是自學。
其實父母原本就天天在教孩子,把家庭教育系統化並不難。國內外都有許多自學團體,團內的家庭採互助教學,有專長的家長們各自開課,組成小班級的學生們,不僅有老師也有同學。這方式其實也適用於校外的輔助或彌補教學。
補習班、安親班很類似養雞場。究竟是把知識捏成飼料、餵養孩子,還是教孩子如何自行覓食比較好呢?由你自己來取代補習班、安親班吧!國小課程不難,就算有些科目實在力有未逮,也請盡量把補習減到最低。即使把學科全交給學校老師,父母辛勞點,忙碌之餘仍可指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式。小學是培養孩子自發學習的好時機:先引導他在國小時期培養出好習慣,自國中起,父母就可以進階到監督的角色了。
培養孩子自發學習的能力很不容易,但這將使他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