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學開除後,我必須加快腳步成長。也許在這粗暴的過程中,我失去了大部分的青春……」
故事裡的「我」,其實是作家格納齊諾的化身。在這本自傳色彩小說中,他敘述十七歲少年維岡被學校開除後,因緣巧合下過著奇妙的雙重生活。白天,他是工廠學徒,夜晚,幫當地小報社採訪新聞。這個一無所有的夢想家,原本只盼望人生能擁有三樣東西:一個女人,一間房子和一本自己寫的小說。但隨著最要好的朋友自殺,他發現自己雖然活著,卻像混泥土攪拌機一樣空轉……
國際書評家一致讚譽,這是德國最幽默文學大師格納齊諾代表作之一。他將傳統題材的成長小說,融入獨特的觀看世界的角度:輕盈、奇特、充滿巧思,語言獨具一格,又深情感人。
作者簡介:
威廉.格納齊諾
2004年德國畢希納獎得主。畢希納獎素有「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於1923年設立至今,德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擘,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波爾、葉利尼克等人,都是該獎項的得主。
格納齊諾於1943年出生在德國南部的曼海姆市,寫作生涯以自由撰稿記者為起點,曾擔任過報刊編輯,1971年起決定專事文學創作,完成《阿布沙弗》三部曲小說,以銳利激進、批判色彩濃烈的風格受到文壇矚目。
1989年格納齊諾發表《污斑.夾克.房間.痛苦》時,風格丕變,轉向關懷小人物的生活與心理狀態;《一把雨傘給這天用》與《女人.房子?一本小說》更是他文學生涯的頂峰之作。除了最高榮譽畢希納獎之外,格納齊諾曾榮獲不來梅文學獎、柏林藝術獎等重要獎項。
格納齊諾曾說:「這些年來,文化幽默可說變成了一種嘲諷,我對這種嘲諷始終非常忠實。沒有嘲諷,我甚至不能寫作也不能生存。」而這種忠於幽默和嘲諷的風格,是他獲得畢希納獎的主因,評審說:「我們認為他是德國最獨特、最幽默的作家之一。這在德國文學裡並非理所當然,我們有許多思想深刻的作家,卻沒有幽默的作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格納齊諾再次以不可思議的冷靜筆觸,向我們展示生活像流動的默片,像紙摺的模型街道,這像是不那麼童話的卡夫卡。生活像灰色的沙粒覆蓋住我們迷惑張望的眼睛。他寫出一種集體的,灰濛霧罩的美;他寫出了某種美好教養黃金昔時被摧毀後,像我們這種貧瘠靈魂之青年藝術家,彷彿失聰者的無聲悲鳴。 ——駱以軍(小說家)
格納齊諾筆下的主角就是會把你捲入小說的現實世界,去感受非日常性的哲學探索。那些隱伏於字裡行間乍現的狂喜,燃起你埋藏在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情。我們看見一個白天是搬運工,夜間在報社兼職的見習生,或說是藝術家,如何用他的眼睛見證人性的崇高與卑微,努力尋找存在的價值。 格納齊諾的文字冷靜犀利,將小人物心中壓榨出來如斯細瑣的各種念頭雕塑成藝術品,無與倫比的美麗!同時他又是個不折不扣的懷疑論者,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抱持戒心。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展,讀者也全程參與一部小說誕生的經過,以為作者分享了最私密的寫作經驗,其實我們已經掉進他精心布置的陷阱,面對虛妄的人生,能有一顆誠懇而自省的心是必要的,而格納齊諾一再暗示我們,人生就是一部真實的小說。——銀色快手(新生代詩人)
《女人.房子.一本小說》是一本令人激動的小說,或許是這位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正常與正常的分支、「生活的怪異總和」(見《一把雨傘給這天用》)的編年史家至今最令人激動的小說。——法蘭克福廣訊報
格納齊諾在這本光明的書中……對我們敘述一名傾聽與觀看真實的人,他的態度就像一位只聆聽與查問生活現象,並以永恆的熱情把一切轉化成藝術作品的人。——新蘇黎世報
格納齊諾在自己的新小說中勾勒出一位身為生活學徒的藝術家的完美肖像。——法蘭克福全視報
這回,我們又讀到一位新的格納齊諾,不多不少。這些年來,他已成了一個可靠的品牌,保證我們會有幾個鐘頭脆弱的喜悅。——時代雜誌
格納齊諾是德國安靜的大編年史家,這位不多話的海德堡人在這本小說中再度展現自己是德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明鏡週刊
格納齊諾的《女人.房子.一本小說》是顆真正的寶石!——世界報 當代作家中,少有人有這種簡潔精確的調子。——每日鏡報
格納齊諾在《女人.房子.一本小說》中,召喚出過去的聯邦德國。 ——法蘭克福廣訊報週日特刊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格納齊諾再次以不可思議的冷靜筆觸,向我們展示生活像流動的默片,像紙摺的模型街道,這像是不那麼童話的卡夫卡。生活像灰色的沙粒覆蓋住我們迷惑張望的眼睛。他寫出一種集體的,灰濛霧罩的美;他寫出了某種美好教養黃金昔時被摧毀後,像我們這種貧瘠靈魂之青年藝術家,彷彿失聰者的無聲悲鳴。 ——駱以軍(小說家)
格納齊諾筆下的主角就是會把你捲入小說的現實世界,去感受非日常性的哲學探索。那些隱伏於字裡行間乍現的狂喜,燃起你埋藏在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情。我們看見一個白天是搬運工,夜間在報社兼職的...
推薦序
推薦序
痛楚.細節.一名作家◎鍾文音(小說家)
《女人.房子.一本小說》是我近來讀起來十分暢快的小說,且常感到心有戚戚焉。因為格納齊諾表面上寫的是一位想要成為作家「之前」的生活,但其實卻是直探「小說」的本質,甚至還可將本書視為「如何成為作家」的《舊約》。
這本書對我的啟示不是小說的本身,反倒是書中主人翁對生活與寫作的見解。
我尤其喜歡小說裡的「女人」——琳達,想寫作卻永遠也沒有寫成、寫作老是被生活與感情徹底吞噬而走向上吊自殺的琳達,多像是我們近代小說家的啟示錄。
琳達說:「寫作是一種讓我們熟悉痛楚的活動。」又說:「作品總是比寫作者的生活更加清晰……生活應該不斷追隨作品……」揭竿的是生活模仿藝術而不是藝術模仿生活,這也成了格納齊諾想要表達的創作底蘊:作家應該要盡可能地寫你想寫的。於是本書結尾,想成為作家的男生寫道:「我周遭的細節讓我高興起來,捲入其中,讓我像是置身在小說般的生活中。」「私人和公眾的生活輕柔地碰撞在一起。」
隨意指出都是「作家的行話」。
置身在小說般的生活中,於是作家是熟悉痛楚的行業,經歷痛楚才能涉入人性深處。小說裡的氛圍顯得淡然且言簡意賅,展現了格納齊諾作品裡那種帶著靜默與幽默的駭人力量。 我只能說,格納齊諾又把我的小說眼界向前推了一大步。
推薦序
痛楚.細節.一名作家◎鍾文音(小說家)
《女人.房子.一本小說》是我近來讀起來十分暢快的小說,且常感到心有戚戚焉。因為格納齊諾表面上寫的是一位想要成為作家「之前」的生活,但其實卻是直探「小說」的本質,甚至還可將本書視為「如何成為作家」的《舊約》。
這本書對我的啟示不是小說的本身,反倒是書中主人翁對生活與寫作的見解。
我尤其喜歡小說裡的「女人」——琳達,想寫作卻永遠也沒有寫成、寫作老是被生活與感情徹底吞噬而走向上吊自殺的琳達,多像是我們近代小說家的啟示錄。
琳達說:「寫作是一種讓我們熟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