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入選世界30大重要建築!
一位來自異鄉的神父,
一群沒有血緣的外邦人,
一棟曾不為人知的殘破建築,
為臺灣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
也見證了有關愛、教育、建築與藝術的生命故事。國際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鄉臺東,早已矗立一棟與世界同步的重量級建築──公東教堂。
原本只想從建築的角度切入,范毅舜卻在訪談公東高工的老師和校友時,了解學校興學的初衷、辦學的困難,從而發掘其中許多動人的故事,而所有的一切,都歸因於白冷會在臺灣的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並帶領讀者親炙錫神父的所作所為,以及一群來自異鄉的白冷會士們為這塊土地貢獻超過一甲子的故事。
這座在建築界擁有「小廊香」的美譽,也是臺灣的第二棟現代建築,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走向富裕安逸的過程,保留了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專文推薦】(按來稿先後排序)
毅舜以其質樸中有調皮的細膩筆法、對神父們穿越時空的深遠感情,找不到第二個更適當的人描繪其美麗的故事,那些神父小小卻令人迴盪久久、久久的故事。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范毅舜的內在有種期待獨處安靜的性格,在孤獨中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所以他可以發掘出這座隱藏在東部的建築珍寶。作為臺灣建築的研究者之一,我們必須感謝范毅舜,幫我們發現公東教堂的價值!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一棟棟美好的建築,或許能讓一座城市變大,但是唯有白冷會這份跨越國界和族群的愛,以及展現小五純摯心意的書寫和攝影,才能像穿越進教堂的陽光一樣,深深撼動了您我的心。
──饒慶鈴.臺東縣縣長
公東教堂的美,是美在一群跟我們及這塊土地沒有一點關係的會士們,用生命、傾一生的愛孕育了它。謝謝范毅舜以細膩的心、鍥而不捨的精神追尋,將這具有生命及大愛的教堂,再現應有的光采。
──黃淑英.公東高工校長
【口碑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浩一、朱 平、李偉文、李復興、阮慶岳、何興中、吳繼文、侯世光、
施振榮、孫大川、陳立倫、張添唐、童子賢、黃秋永、黃俊傑、黃清泰、
歐晉德、盧俊義、蕭萬長、簡安祥、簡靜惠、龔書章
【盛情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唐秋鈴.崇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本書特色
1. 國際攝影師范毅舜創作生涯經典作品重現。2. 以愛為出發點,從人出發,充滿奉獻與關照的故事。究竟是甚麼原因,讓這座低調樸實的教堂,觸動了人們的心?在范毅舜的筆下,重點不在評比建築本身,而是回歸到人,讓無論有無宗教信仰、喜歡建築設計、愛好攝影,或是來自藝文界、媒體界和教育界,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一般人,都想來此朝聖、一睹風華,聆聽半個世紀前撼動人心的故事。
3. 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錫質平神父引進瑞士學徒制,堅持小班制教學,在公東高工開創「學用合一」的教育方式,成功將學徒制本土化,締造了獨樹一格的公東技職教育的模式,為臺灣培養了無數人才。
4. 出版後叫好叫座。二○一三年出版後,短短三、四個月內再刷五次,並榮獲當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好書大獎。也因為此書的暢銷,讓遠在臺東的這座小教堂,一夕之間成為東岸旅客最熱衷的參訪景點之一。
5. 明白生而為人的意義,施比受更有福。錫神父創辦的公東高工及他本身所展現的人格與成就,低調、沉默卻耀眼。這本書中留下了包括錫質平神父在內的瑞士白冷會修士,以及其他修士、修女對臺灣人民的付出與犧牲,讓人深感敬佩。
作者簡介:
范毅舜 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ian Coutu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近來更參與SWPA國際攝影大賽的評審工作。
美國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有收藏他的攝影作品。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公東的教堂》、《山丘上的修道院》、《野台戲》、《普羅旺斯的聖誕夜》、《臺南.家》、《焯焯光影》、《逐光獵影》、《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精裝版)》、《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等書。
章節試閱
新版序
《公東的教堂》出版距今已五年多,這座深受科比意美學影響,臺灣戰後第二座現代建築,昔日只有建築界人士知曉,直到本書問世,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仍記得創作此書動機,純為喚起社會關注,讓這座曾因危樓、差點被拆掉的教堂得以修復。然而當這棟建築成了臺東著名景點,吸引無數遊人到訪,甚至被新聞炒作為世界當代建築的臺灣代表時,卻依然沒有任何修復的動靜。極度挫折中,我只好把原本計劃書寫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第三部曲──《東海岸的教堂之旅》喊停,而將創作重心轉移了方向,因此有了《臺南.家》、《野台戲》等更深入本土的創作產生。
我曾在舊版序中清楚描述初見公東教堂的震撼與慚愧!而當《山丘上的修道院》主角,由科比意設計位於法國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及其他相關建築於二○一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永被保存時,對臺灣具有重要意義的公東教堂仍風燭殘年地佇立在東部的公東校園裡,著實令人汗顏!
為此,我更想念錫質平神父那代修道人的胸襟,我曾淘氣臆想:極富英雄氣、勇於任事、作為開路先鋒的錫神父,內心或許也會有人性亟欲征服與表現的虛榮面向,然而從幾個已過耳順之年的老學生在接受我的採訪時,當說起錫神父時數度哽咽、淚眼盈眶的眼神中,我才明白這位三十幾歲就來到臺灣,臨死前無論如何都要趕回臺東、將自己化為這塊土地肥料的修道人,對他們的影響竟是如此之深!也讓這本原為修復教堂募款的小書膨脹成四個章節,而為首的就是原未打算書寫的〈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
雖然我曾在書中第三章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公東的教堂,但我卻認為:唯有人的故事才能讓冰冷的建築物變得有溫度、有情感,甚至讓人樂意待在裡面汲取生命的靈感與養分。公東的教堂,恰巧為我們見證與保留一段有關愛、教育,建築與藝術的生命故事,放眼臺灣戰後的其他現代建築可能都沒有像公東這座建築蘊含著如此龐大的意義與能量。
年輕時自然喜歡從他人那兒獲得現成的生命靈感與方向,然而當人生不自覺地進入知天命階段時,我不禁駭然,我們能為別人留下的典範又是什麼?
公東的這座清水模建築,於一九五八年建立,在強調升學、士大夫氣息濃厚的文化環境裡,這座以技職教育為主的學校,早已自信滿滿地昂首屹立在海角平原上。那些從西部繞南臺灣一圈返鄉的遊子,只要從公車窗戶往外看到地平線上這座曾是臺東最高建築時,就知道快到家了。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公東這座複合式大樓早已被其他新建物團團包圍,再也不見昔日風采,然而畢竟是相當具原創力的建築,只要有機會走上精心設計的階梯,來到大樓頂層,進入採光極好的小教堂,神聖的氛圍瞬間迎面而來,右邊牆面上的彩色玻璃,隨著日光,依然放出絢麗光彩,而祭台後那展開雙臂的十字架仍歷久彌新地不斷釋出復活的喜悅訊息。在此小坐,我竟覺得這座建築及小聖堂是臺灣社會發展的一個隱喻縮影:當物質已不虞匱乏,我們的精神世界卻日顯貧瘠、不見提升,當我們被政客、媒體操弄到習慣以淺層意識形態來評斷所有人事物時,那曾根植於這社會裡的稚真溫柔恐怕也已一併消失。
一棟遲遲修不回去的建築,或許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社會的困境與盲點──我們是不是長期癱瘓在一個沒有目標、虛耗與空轉的環境裡而不自知?若我們能對這棟建築蘊含的精神,視若無睹、無動於衷?那可能比一棟殘破建築還來得更叫人心悸與心酸!
這書初版的二○一三年恰是白冷會士在東部服務滿六十年的重要年份,為此,我曾製作幾支小短片慶祝與紀念他們的到來,彼時,白冷會仍有七位神父、修士在臺灣。我曾在舊版書中提及在東河服務的葛德神父當年都已七十多歲了,仍騎著他的摩托車來往於東部的海岸山脈。而當這書重新出版時,白冷會只剩下五位神職人員,葛德神父也已經八十二歲了,卻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甚至每個月都還要從臺東舟車勞頓地去到蘭嶼服務當地教友。至於高齡八十七歲的魏主安神父,在書出版後幾年間竟惡性黑色素瘤復發,在大家的祈禱與積極治療下奇蹟似地復原,至今仍駐守在馬蘭天主堂。而八十四歲的于惠霖神父雙眼幾近失明,卻仍在高雄小港守候他的教友……
身在美東,我卻越來越能體會白冷會士從年輕時就一再強調臺灣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而臺東更是臺灣最美所在的感受。每個月的農曆十五日,只要天氣晴朗,銀色的月光會從東部的海面一路爬進海濱的屋子裡,而白冷會士服務這方子民的事蹟,可能一點也不遜於亙古月光帶給人們的感動。這一頁快成傳奇甚至傳說的歷史,若能藉著一棟曾不為人知的殘破建築,清晰而深刻地被保存下來,已屬萬幸,實在不應再被棄置不管。
夜深人靜時,我偶而會想起東河的葛德神父,有幾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我甚至會猜想此刻的他是否又會騎著那台老摩托車奔馳在海岸山脈的某段路徑上?我仍記得有回他自受困多時的蘭嶼歸來急著回東河,在得知我因挫折而信仰動搖時,竟刻意留下來陪我,他殷切地對我說,他日夜都在為這信仰受考驗,若我放棄,他會多麼孤單?
有回魏主安神父到臺北和信醫院去做化療,陪他來的教友懇請我在空無一人的教堂宿舍陪他,他們擔心藥物會讓神父恍神跌倒。入睡前,我開玩笑地對他說,他就是尿尿都務必把我叫醒,因為若有閃失,他的教友鐵定不饒我,我也不用活了!未料,第二天我睡眼惺忪地醒來,竟發現老神父早已端坐在宿舍的小教堂裡晨禱,竟是他守護了我一夜!
相較於他們的寬容與堅持,我曾有的小挫折,全然不值一提,而或許有天在讀者的齊心支持下,我們可以共同打造一條超越世俗教會的眼界、屬於自己的東海岸教堂之旅,一條可以經驗在地人情、飽覽美景,身心得到舒暢、心靈更得以提升與滋潤的朝聖之路!
在這新版書出版之際,請容我再度感謝昔日的合作夥伴,他們是我的總編輯喻小敏、編輯林毓瑜、美術設計楊啟巽,小楊更藉著這本書拿到該年的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成績有目共睹,他們的齊心努力也讓這本難以歸類的書籍發揮了遠超乎預料之外的影響力,甚至在出版如此不景氣的今天仍能再度重新發行。
身處急速變化的社會中,我竟感到當年有點膨風的宣傳文字:「邀請你,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竟是如此迫切與振聾發聵!
而這棟在東海岸已矗立一甲子歲月的教堂,在這價值觀渾沌的世代裡,不僅能為我們保留最動人的臺灣記憶,更能為我們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勇氣!
來自天邊的錫質平神父
從歐修士的描述中,
我猜想自己會害怕與這位以嚴格紀律著稱的神父成為朋友。
──摘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第二十八頁
多年前在寫《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有關錫神父事蹟時,我曾如此描述對他的
觀感。然而所有曾與這位公東高工創辦神父共事或受教的學子,迄今仍對這位有一百八十公分高的大漢懷念不已,更信誓旦旦地對外人說,影響他們這一生最深的人莫過於這位來自瑞士的神父。
很多公東校友雖已年過半百,但一提到過世逾四分之一世紀的神父,仍淚眼汪汪、不能自已。尤其是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那天下午兩點二十分,仍在校的師生自擴音器得知錫神父在臺東聖母醫院與世長辭,竟再也無法上課,哭成一團。
直到今日,仍有不少校友,每回由東部往西或由西往東來時,一定會到錫神
父位於臺東大武鄉南興村的墓園看看。對他們而言,這位一九五二年就來到臺東將自己全給了東部,還將遺體視為肥料、奉獻給這塊土地的異鄉人與他們的親人無異。
一九一七年十月七號,出生於瑞士東北部聖加侖(St. Gallen)附近的畢斯威爾(Bichwil)小城的錫神父,來自一個有十位兄弟姊妹的大家庭。一九三八年,二次大戰期間,二十一歲的錫質平加入了天主教體系的「白冷外方傳教會」。一九四四年,錫神父二十七歲時,晉升為神父。一心想到中國傳教的錫神父,由於亂世而無法前往,只好轉往瑞士的菲力堡大學攻讀中國文化、歷史及語言。
一九四六年,錫神父時年二十九歲,終於如願抵達北平,除了繼續攻讀中文,更準備前往東北的齊齊哈爾傳教。兩年後,左派勢力抬頭,無法北上的錫神父,失望透頂地返回瑞士。
一九五三年,錫神父三十六歲,他那位連「臺東」都不知在哪的長上應花蓮教區費聲遠主教的支援請求,權且派遣這位一心想來中國服務、能力超強的神父自瑞士到臺東「瞧瞧」,評估此地情況後,再看是否要安排會士來臺。沒想到正值壯年的錫神父一到臺東,未經瑞士長上許可,就單槍匹馬地在此大興土木,進行前所未有的傳教計畫。
白冷外方傳教會與臺東過一甲子的深情交會,就這樣揭開序幕。
在臺東渡過大半生的錫神父,在這裡完成了眾多影響深遠的不可能任務,其中一項就是造福無數東部學子,甚至為職業教育立下不朽典範的「公東高工」。
「辦學」從不是這位神父在這偏遠之地的首選,然而這一心想救人靈的神父卻太清楚,讓上帝子民改變窮困的利器不只是祈禱,而是教育。為照顧學子而建立的臺東市貞德宿舍、農校康樂宿舍、成功鎮的成功宿舍、大武與鹿野的學生宿舍,隨著錫神父四處建堂而同時興建,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眾多學生宿舍中,最知名的一座當屬位於臺東市的「培質院」,曾任臺北市副市長的歐晉德先生,入大專前就是住在這非常注重生活、品格教育的培質院內。
一九五三年來到臺東的錫神父,在眾會士與本地神父及當地教友的努力下,頭十年就在東部建立了四十三座教堂,其中十八座還以水泥建造。
一九五五年,同屬瑞士的聖十字架修女會來到臺東,她們為貧困者服務的診所,每日天亮前,就已有上百位病人在診所外等候。而曾接生東部無數新生兒的「臺東聖母醫院」更在數年後成立。
在臺灣生活七年後,錫神父這一心想修直上主道路的修道人,在長期與貧困教友相處中,深知唯有教育能徹底幫助一個人改變現況,也只有一技之長才能不為人所奪。
為此,當他有機會辦學時,能習得技術的職業學校,成為他的首選。
學子眼中的錫神父
公東學子,尤其是住校的同學,長期與錫神父近距離接觸,使他們有機會認識錫神父不為人知的一面。一般教友只敢仰望他,絕不敢想像,這位律己甚嚴的神父每晚會為他的寶貝學子蓋被子,為他們一一搓上他自瑞士帶回,治療頑強香港腳的藥膏,更無從料想這位被人尊敬的神長(天主教對神父的統稱),每回總親自帶領住校生清掃校園,打掃廁所。據說,那一如軍中坑道的廁所堵塞時,錫神父總會跪地、二話不說地下手就掏,讓旁觀學子瞠目結舌地不得不認真跟進。
傾心維護校園整潔的神父更會因學生攀折花木、腳踏草地,而大老遠地飛奔過來給學生一拳,那些曾被錫神父追著滿校園竄逃的校友,日後想死了錫神父那帶有無限深情的拳頭。有位校友甚至在錫神父的追思紀念冊上寫到,當年,當他看到錫神父靈柩自校門口進入校園時,竟悲痛萬分地巴不得能再挨神父一拳,再聽到神父一聲「不許踐踏草地」的吆喝。
錫神父對住校的學生究竟關愛到什麼程度?
在公東一直服務到退休的林一增教官說,他二十一歲那年因為轉服預官役來到公東,家住高雄的他一到偏僻的公東就想調離,然而就是錫神父的精神讓他扎根在臺東,甚至在這娶妻生子一直待到退休。
林教官仍記得,一到校,錫神父就叮嚀他:這些住校的孩子們,年紀這麼小就離家在外,沒有父母、親人的呵護,神父懇請教官,務必將學生視為己出,除了要嚴加管教,更要注意他們的心靈。
當年不過二十來歲的林教官,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不懂得照顧別人的大孩子,然而他一步步跟隨著錫神父,觀看他的一言一行。他記得神父總把好吃的留給學生,即使受邀作客,神父總會要求將剩菜打包,帶回給他的學生打牙祭。不管多冷的半夜,只要學生身體不適,神父總會騎著他的大摩托車,將學生載往醫院。
林教官說,他被這位老外神父的精神深深感動,後來即使成了家不再住校,他仍是習慣等到學生就寢才回家,天尚未亮,學生還未起床時,便又衝到學校查看學生的起居。
林教官彼時正值壯年,堂堂一表人才,又盡忠職守,錫神父愈看愈喜歡地竟動了鼓勵他修道、當神父的念頭。林教官笑著回憶,當他對神父說他是佛教徒,神父完全尊重他的信仰,再不提這事。
錫神父在公東的軼事,幾本書也寫不完,然而有些事仍得記上幾筆,所有被錫神父幫過的學子都記得錫神父如何教他們有尊嚴地掙自己所需。
畢業自公東的蘇智明回憶:自屏東前來公東就讀的他,剛到校的某個週末就硬著頭皮來找神父借錢,他難以啟齒地對神父說,下星期就要上製圖課卻還沒有工具。
週末過後,神父從抽屜裡拿出一套全新的德國製圖用具,嚴肅地對他說:
這不是給你的,你自己得想辦法把它賺回來。」
自那日起,在課餘時間就為神父打工的智明,說自己的工作不外乎週末清掃校園之類雜務,但錫神父給他的薪水,卻讓他在公東那幾年時光好不逍遙,然而更讓他銘記在心的是這些零用金,完全來自神父回收自廢牙膏條、廢紙,或瑞士恩人賙濟的奉獻金。
錫神父的身教與言教影響每一位曾與他共事的人,曾任公東訓導主任,現任國立臺東高商校長的江銘鉦先生就說,錫神父是影響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人,在他有生之年,除了忘不了他,更時時記著他的精神,在工作崗位上,一刻也不敢大意。
無私、負責、誠實、認真,堅強,只是一般人對錫神父待己、對人的表述,然而更多具體形容可能都不及他與學生間的慈愛互動。所有住過校的校友都記得課餘,工作做完了,他們最喜歡待在神父仄陋的房間兼辦公室裡,翻閱他收集的郵票、看他的書籍,甚至玩弄他的菸斗。這群隻身在外、正值青春期的大孩子們,可能從未知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錫神父竟是位可以仰慕的父親。
新版序
《公東的教堂》出版距今已五年多,這座深受科比意美學影響,臺灣戰後第二座現代建築,昔日只有建築界人士知曉,直到本書問世,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仍記得創作此書動機,純為喚起社會關注,讓這座曾因危樓、差點被拆掉的教堂得以修復。然而當這棟建築成了臺東著名景點,吸引無數遊人到訪,甚至被新聞炒作為世界當代建築的臺灣代表時,卻依然沒有任何修復的動靜。極度挫折中,我只好把原本計劃書寫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第三部曲──《東海岸的教堂之旅》喊停,而將創作重心轉移了方向,因此有了《臺南.家》、《野台戲》等更...
目錄
新版序
推薦序 一個代代傳頌的教育典範 嚴長壽
推薦序 公東教堂的傳奇 李清志
推薦序 有光有愛,幸福永在 饒慶鈴
推薦序 恩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黃淑英
寫在書前
序
前言
第一章 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
來自天邊的錫質平神父
公東創建由來
學子眼中的錫神父
從修道人到辦學者
葛德神父的回憶
硬漢柔情
一粒麥子若是不死
德仁的故事
入地的麥子
口技達人 葛德神父
第二章 升學教育體制的異數──公東高工
臺灣教育史上的一頁傳奇
公東高工創建的理念
打響機工科名號的一張訂單
時間如篩子,終能篩出精華
老道的故事 薛弘道修士
第三章 公東的教堂
公東校舍設計師 達興登
臺灣的廊香教堂
東海岸的一葉方舟
一切緣起於木門初開之際
有別於傳統的苦路圖
凝鑄一個時代的記憶與感情
仍創作不輟的達興爾先生
充滿活力的修道人 賈斯德神父
第四章: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與他們的教堂
傅義修士與他設計的教堂
林至柔修士與他的攝影
林至柔修士攝影專輯
史泰南神父
姚秉彝神父
孟淑貞修女與布素曼修女
池作基神父
李懷仁神父
胡恩博神父與費道弘神父
吳博滿神父
聖十字架女修院
蘇德豐神父
于惠霖神父與紀守常神父
賈斯德神父
魏主安神父
施少偉神父
臺東市的白冷會院
後記
附錄
各界推薦語 王浩一/朱平/李偉文/李復興/阮慶岳/何興中/吳繼文/侯世光/施振榮/孫大川/陳立倫/張添唐/童子賢/黃秋永/黃俊傑/黃清泰/歐晉德/盧俊義/蕭萬長/簡安祥/簡靜惠/龔書章
新版序
推薦序 一個代代傳頌的教育典範 嚴長壽
推薦序 公東教堂的傳奇 李清志
推薦序 有光有愛,幸福永在 饒慶鈴
推薦序 恩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黃淑英
寫在書前
序
前言
第一章 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
來自天邊的錫質平神父
公東創建由來
學子眼中的錫神父
從修道人到辦學者
葛德神父的回憶
硬漢柔情
一粒麥子若是不死
德仁的故事
入地的麥子
口技達人 葛德神父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