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
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濕病四季盛行,盛夏尤其慎防濕害為患
糖尿病、高血壓、中年發福、暈眩、水腫、便秘、濕疹、腸胃不適、呼吸不順、睡不著、腰痛,都和體濕有關。
「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
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但當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供給運用時,就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最讓中醫頭痛的就是濕。濕邪形成的快,但是想要趕走它便是非常麻煩的。
作者是中國研究濕氣的國醫大家,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將畢生心血集結為一般人都能簡單理解的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警訊有哪些?【警訊一】濕在關節→換季變天容易腫脹疼痛、風濕、關節炎
【警訊二】濕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慾,大便稀糊黏膩,腹瀉。
【警訊三】濕在四肢→雙手、足部易水腫,水分代謝不佳
【警訊四】濕在皮膚→濕疹、汗皰疹,淋巴循環阻塞
【警訊五】濕在腦部→肩脖痠痛、頭痛、暈眩、睡不好、睡不醒
【警訊六】濕在子宮→白帶多、異味重、生理痛嚴重
【警訊七】濕在脾胃→體內津液代謝不通暢,積在身體裡產生痰濕,容易造成肥胖
你有濕病嗎?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口舌易上火,口腔潰瘍
濕疹、痤瘡、足癬,皮膚病不離身
腹瀉、便祕是脾濕引起
痰多、咳嗽與肺濕有關
失眠多為中焦濕熱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濕重
濕毒日積月累易成慢性病,日常調理關鍵在於三分治病七分養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 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 損傷脾胃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哪種人容易引濕上身?1、愛吃冰飲涼食
2、口味重
3、睡不夠、睡眠不好
4、不運動
5、喝酒
6、經常站著或坐著
作者簡介:
中南海首席國醫
中國中央保健工作頒授《突出貢獻獎》與《傑出專家》
CCTV《中華醫藥》、BTV《養生堂》特邀嘉賓
獲首批中國衛生部「國醫大師」稱號
中醫藥管理局授予「終身成就獎」
在中國中醫界備受尊崇的雜病聖手,擅長內外合用、針藥並施、食藥配合與身心同治。上承濕病理論和臨床證治經驗,抓住濕病要害,創新性提出「北方亦多濕」論,提出「百病皆由濕作祟」主張。治療理念強調輕靈活潑,恰中病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目錄
第一章濕邪入侵,現代人健康大敵。
1. 90% 以上的人,曾因濕邪致病。
現代人常見的睡不醒、疲乏、身體沉重、 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可能是「濕邪」作怪。
◎濕氣有內外之別,太過就成邪了。
*健康檢測站—多濕、多燥
◎ 氣候變天了,關節可別變天。
◎ 濕邪與外邪勾結,病症多變難治。
2. 濕邪入侵沒?看身體訊號就知道。
想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過重,從舌頭、四肢所呈現的現象就可知
道。
◎ 伸伸舌頭,濕氣多少一看便知。
◎ 4 個肢體信號,暴露濕氣過重。
3. 北方也多濕,千萬別輕忽。
別以為只有南方多濕,其實北方也有五種濕氣入侵的原因,不可不防。
一、 飲酒習慣導致體內濕熱
*飲酒防濕小妙招
二、 冷飲解暑反致濕氣不出
三、高油高脂高糖就積濕
四、運動少濕氣排不出
五、精神緊張增加代謝負荷
4. 濕邪體質,胖瘦有關係。
太胖,不一定是營養吸收好;太瘦,也不一定是吃太少;問題很可能就是出在「脾」身上。
*養陰清熱小妙招:
第二章調好肺、脾、腎, 濕邪就無路可進。
1. 築好脾這個「水堤」,濕氣不氾濫。
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要維護它的健康,就不能讓它太操勞,另外,也可以利用「吞津法」來養脾補腎。
◎脾運化水濕的兩大輸送功能
◎那麼,該如何保養我們的脾呢?
*吞津法
2.「中年發福」,脾胃弱惹的禍。
「發福」不是福,倒是健康拉了警報,脾胃弱跟牙齒、消化酶以及腸胃蠕動力有關係。
◎脾胃功能減弱 三 大原因:
一、牙齒的咀嚼能力減弱
二、消化酶的減少
三、胃腸蠕動力不足
* 健康檢測站:脾虛
◎ 山楂化食散––強化胃腸蠕動
*山楂化食散的作法
◎ 三蒸大棗––健脾又養血
*三蒸大棗的作法
3.氣機上順下暢,脾胃不壅塞。
人體氣機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有升有降,不能錯亂。脾胃的升清降濁尤為重要,它們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 脾胃是人體氣機中軸
◎ 經常摩摩腹––氣機調和胃腸好
*摩腹法
4. 肺好,水道運行才暢通
肺為水之上源,若水分充足,五臟六腑都能受其恩澤;若是它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病就來了。
◎ 肺嬌易傷,怕寒怕冷。
◎ 消寒祛涼, 喝碗蔥白生薑湯
*蔥白生薑湯作法
5. 腎陽充足,水濕才能動起來
水液在人體的輸送和排泄,主要就是依靠「腎陽」的推動。腎功能好,將體內的水代謝出去,反之,體內就會充滿水濕。
◎ 金匱腎氣丸–– 補腎陽的代表方
◎ 冬天一碗羊肉湯,溫補腎陽。
*當歸生薑羊肉湯的作法
第三章八個家庭祛濕方,讓您輕鬆得健康。
1. 薏苡仁,除濕、健脾、補肺妙用多
「薏苡仁」利濕的作用是剝絲抽繭式的,會緩慢地將你身體裡的濕邪一點點滲利下來。
◎薏苡仁妙用多,生、炒各不同。
*黃芪薏米飲的作法
2. 赤小豆,利水、消腫、可食療
赤小豆氣味甘酸平,入心、小腸經,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使濕熱下泄。
◎「赤小豆」非紅豆,藥用歷史久。
*赤小豆粥的作法
3. 醋泡生薑,能解打嗝、不消化。
生薑溫胃,醋能活血,搭配季節、時間食用,健胃消化好。
◎吃薑有學問,早吃晚吃差很大。
*醋泡生薑的作法
4. 冬瓜,消暑濕、治水腫、老少宜。
不管是炒食、 生醃、鹹食,冬瓜作法花樣多,冬瓜子還能補腎呢!
*荷葉煲冬瓜的作法
◎或炒或醃或鹹食,從皮到籽各有千秋。
5. 參苓白術散,養氣育神藥力久。
此藥平和,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久服還能養生美容又保健。
*參苓白術散組方
◎小劑量、棗水送服更有效
*參苓白術丸服用法
◎ 腫瘤患者放化療副作用能改善
*扁豆蓮子薏苡仁粥的作法
6.夏季去濕,荷葉綠豆、三仁粥都好用。
夏天養脾胃去濕熱,冬瓜、薏苡仁、赤小豆、綠豆、白扁豆、蔻仁等,都是養生好食材。
◎長夏伏天,是養脾胃、 祛濕邪的時節。
◎ 荷葉綠豆飲,解暑又醒脾。
*荷葉綠豆飲的作法
◎ 雨水多的日子,要喝三仁粥。
*三仁湯組方
*三仁粥的作法
7. 藿香正氣散,祛除濕邪千年良方。
這味源自宋朝的藥方,主要由廣藿香、蒼術、蘇葉、白術等十味藥組成。
◎ 藿香正氣散,專治寒濕感冒。
◎ 「正氣水」、「軟膠囊」,該用哪味?
8. 艾葉,除寒濕的「純陽之品」。
艾蒿有祛寒、除濕、通經絡的 作用,而它的葉子就是艾葉,有溫經散寒的功效。
◎泡腳除濕,還可溫經絡。
*艾葉浴足方
◎艾灸驅寒邪,也可治急症。
第四章九大常見疾病,自我調治法。
1.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依靠清陽之精氣的滋養,才能使頭腦思維敏捷,神志正常,
◎痰濕、痰濁,各有病因。
*三仁茶服用法
◎每天梳梳頭,健腦又提神。
2. 熄滅嘴唇、舌頭上的「火山」
「口腔潰瘍」與脾胃相關,除了控制飲食,也要清利濕熱。
◎半夏瀉心湯,清利濕熱養脾胃。
◎ 粗茶淡飯,神清氣爽最養生。
◎涼拌馬齒莧,食療小偏方。
*涼拌馬齒莧的作法
3.皮膚病,其實是身體在排濕。
常見濕疹、痤瘡和足癬,大多與體內濕熱過重有關,治病要從根源處著手。
◎ 濕疹急性發作,可用蘆薈止癢。
*蘆薈止癢方
◎去「痘」養顏,內外齊下。
◎預防痤瘡,日常生活開始。
◎治足癬,請用蛇床子劑洗腳。
*痱子粉輔助療法:
*蛇床子劑
4. 腹瀉,脾濕止瀉要平和。
濕在「脾」和濕在「胃」的外在表現是不一樣的,腹瀉、 便秘等,多是濕邪在脾引起的。
*健康檢測站––濕在脾、濕在胃
◎ 茯苓 + 白術,健脾止瀉。
*茯苓白術茶的服用法
◎ 益脾餅,為孩子健壯脾胃。
*益脾餅的作法
5. 清除便祕,是「乾」是「濕」搞清楚。
別以為上火才會便秘,濕邪一樣會引起便秘,看看大便是否黏膩細軟,便知道體內是否太濕了。
◎ 治好慈禧便秘的「萊菔子」
*萊菔散的服用法
◎ 老年便祕,三個特效食療方。
*麻仁蘇子粥
*芝麻蜂蜜飲
*草決明茶
6. 痰多、咳嗽,肺與大腸相表裏。
肺除了呼吸作用,還有往下降氣的作用。大腸得氣後才能正常運轉,若肺氣不宣,就會影響到大便的排泄。
◎ 三子養親湯,老人保健祛痰飲。
*三子養親湯的服用法
◎二子二仁湯,理氣又化痰。
*二子二仁湯的服用法
◎ 陳皮薏仁飲,止嗽助消化。
*陳皮薏仁飲的服用法
*關於「痰」的名詞演繹
7. 失眠,找對病機不吃藥也可以。
失眠的病因,有的是中焦濕熱,有的是肝胃失和,有的是心腎不交,心情、飲食與作息都與它息息相關。
◎喝酒、生活不規律,易傷脾胃。
◎濕阻中焦,茯苓大棗可安眠。
*茯苓大棗粥的作法
8.肥胖?其實是脾虛濕重。
許多人變胖,不是營養過剩,甚至吃的比瘦人還少,「喝口涼水都長肉」時,不妨吃點化痰化濕的食物。
◎胃口好,不代表脾的運化好。
◎ 自體「減肥」,五穴位讓你瘦下來。
*尋找穴位隨身量
◎ 掌握三原則,體重就能不反彈。
9.婦科疾病,「帶脈」健康很重要。
按摩「帶脈穴」或者艾灸,有調經止帶的作用。很多腰腹肥大者,都與帶脈功能下降有關係。
◎月經與帶下,是女性獨有排毒通道。
◎解鬱、少冷飲,身心都健康。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 慢性病調理法。
1. 治眩暈, 「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若是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 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濕困三焦,就用三仁湯吧﹗
◎血壓太低,就喝生脈飲。
◎血壓高者,菊花枸杞降火氣。
*菊花枸杞茶的飲用法
2.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清熱化濕,治本不能急。
*胃潰瘍散劑的服用法
◎ 胃病不難治,飲食習慣為首要。
◎怎麼吃?中醫說給你聽。
◎ 飯後不用腦,放鬆胃就好。
◎ 熬點陳皮粥,把胃口打開
*陳皮粥的作法
3.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 損傷脾胃
,所以要保護好脾胃,否則再好的藥也發揮不了作用。
*健康檢測站––肝膽濕熱的常見症狀
◎ 茵陳大棗湯,肝膽濕熱的代表方。
*茵陳大棗湯的服用法
◎ 「天麻」,緩解肩背緊張好放鬆。
*健康檢測站––精神緊張的表現
4.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
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 老年患者,化濕排石不宜峻攻。
◎ 養膽護膽,需守三項生活守則。
5.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
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三大病因,如何判別?
◎高血壓的艾灸療法
*痰濕中阻型高血壓的艾灸法
◎ 不著急,血壓就能降下來。
6.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
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 一陰天下雨就胸悶,多半是濕邪引起的。
*藿荷蔻仁鯽魚湯的作法
◎冠心病患者,吃多不是福﹗
7.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
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現代糖尿病,多與代謝疾病相伴隨。
*健康檢測站––「濕熱內阻型」糖尿病的特點。
*荷葉決明飲的飲用法
◎ 得了糖尿病,怎麼吃才恰當?
◎ 扁鵲三豆飲,「糖尿病」的輔助療法。
*扁鵲三豆飲的飲用法
8.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
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通則不痛,「公孫穴」是積邪所在。
*痛風的熏洗療法
9.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
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 治風濕,風、濕、寒痹別搞錯。。
◎ 濕痹,可在關鍵穴位拔上一罐。
*濕痹的拔罐療法
◎ 簡單熱敷法,祛除關節寒氣。
*陳醋蔥白外敷法
10.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 「腎著」、「腎虛」腰痛和「腰椎病」的區別
*健康檢測站––「腎著腰痛」的四大特點
◎ 「腎著腰痛」的內服方:宣木瓜茶
*宣木瓜茶的飲用法
◎ 「腎著腰痛」的外敷方:中藥熱敷包
*熱敷藥方
11.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
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 你不怕癌,癌就怕你。
◎ 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
第六章 治濕病,關鍵就在生活細節裡
1. 一天八杯水,不是人人適用。
水喝多少 要因人而異,不同人由於代謝能力的不同,對水的
需求也存在著差異。
◎喝茶不豪飲,品茶才養生。
*三花茶的飲用法
◎ 早中晚三杯茶,養護脾胃。
2. 霧霾天,外毒可排內毒不可生。
霧霾致病多襲人皮膚腠理,或經口鼻而入肺。環境因素雖然無
法改變,但人體有強大的排毒力,心理健康很重要。
◎自我保健,擋外也要化濕。
◎ 護鼻、嗓,按摩、湯飲來幫忙。
*青龍白虎湯的作法
3.手腳動一動,陽氣來濕邪走。
現代人的濕邪多是內濕,這種濕只靠藥物還不夠,最好還是
多運動,讓陽氣通達四肢,濕病就無可趁之機。
◎ 起床後,請花幾分鐘乾洗臉。
◎ 晨間運動,練練八段錦。
*預備勢
*第一節:雙手托天理三焦
*第二節:左右挽弓心肺朝
*第三節:調理脾胃須單舉
*第四節:雙掌撲地固腎腰
*第五節:側身顧盼能健腦
*第六節:回首望踝和帶蹺
*第七節:俯仰壯督通沖任
*第八節:背後九顛百病消
*收勢
◎ 飯後散步,一小時請慢行。
4 心能靜,保持愉悅就能不生病。
心情不好, 氣機就會鬱結,影響到臟腑功能,使得血脈運
行、水液代謝失常。因此,只要心靜氣和,病就好了一大半。
◎情緒好不好,跟臟腑健康正相關。
◎柔和的音樂,怡情養性好養生。
*五音五行與五臟的關係表
*六字訣與臟腑的對應表
5.亂吃藥,小心吃出濕邪病。
有些中醫動不動就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卻不知僵化的思維、
盲使用寒性藥物,容易使病人的身體雪上加霜。
◎點滴別亂打,身體沒好反致病。
◎不當進補,身體越補越虛。
6.夏季保健,食衣住行多思量。
高溫高濕的氣候,讓人忍不住想吃點涼的,但若不衡量身體狀況,就容易病從口入,其他生活方面也要多留意。
◎濕衣別自乾,出汗要擦乾。
◎飲食少生冷,綠豆薏仁可除濕。
*綠豆薏苡仁粥的作法
◎空調別太低,小心關節酸。
◎外出要防曬,香囊可化濕。
第一章濕邪入侵,現代人健康大敵。
1. 90% 以上的人,曾因濕邪致病。
現代人常見的睡不醒、疲乏、身體沉重、 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可能是「濕邪」作怪。
◎濕氣有內外之別,太過就成邪了。
*健康檢測站—多濕、多燥
◎ 氣候變天了,關節可別變天。
◎ 濕邪與外邪勾結,病症多變難治。
2. 濕邪入侵沒?看身體訊號就知道。
想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過重,從舌頭、四肢所呈現的現象就可知
道。
◎ 伸伸舌頭,濕氣多少一看便知。
◎ 4 個肢體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