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衛.賽文-薛瑞柏醫師,自從發現罹患癌症之後,著手研究以科學為根據的自然抗癌療法,寫下百萬暢銷書《自然就會抗癌》;他所主張的人文生態學,認為人類自身的健康與社會群體、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為療癒我們的身體之前,應著手先治療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地球。
暢銷書《自然就會抗癌》作者,大衛.賽文-薛瑞柏
抗癌19年、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真摯書寫
訣別教人悲傷,但不教人悲傷更可怕。
如果今後我們再度相遇,我願意帶著一樣的歡喜與悲傷再說一次再見。
二○一○年,賽文-薛瑞柏醫師癌症復發,情況相當不樂觀,但他並未放棄,決心嘗試新的醫學療法,加上《自然就會抗癌》書中所主張的注重營養、身心平衡,並以瑜伽與冥想來持續對抗癌症。
《自然就能抗癌》一書裡所寫的方法,究竟有沒有效果?如果連作者自己都會癌症復發,是不是證明該書的方法沒有用?「不!」賽文-薛瑞柏醫師強調,絕不是該書的方法無效,他坦承是自己並未完全遵守該書中所寫的方式。自己對工作的熱愛,使他忽略身體的極限,因此導致癌症重新來襲;他以朋友的例子再次強調,若能確實遵守自然的方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尋求正確的方式與醫療協助,癌症確實可以被抑制。
在本書中,賽文-薛瑞柏醫師寫下了這段與死神拉鋸的心路歷程,他再次省思重要而基本的生命課題:健康的生活、正面的思考、家人與朋友的愛與支持、面對人生目標的勇氣與希望;他也重新思索了陪伴他整整十九年的癌症在他生命當中的意義,認為他豐富的人生風景裡頭也包涵了癌症在內。
這是一本給認真思考生命旅程真諦的讀者的真摯禮物。
「我常想,人生便是為這最終一瞬間所做的漫長準備。儘管我們放棄跟病魔對抗,卻還有另一場硬仗要打:圓滿完成死亡;向該道別的人說再見,原諒該原諒的人,獲取我們需要獲得寬恕的人的原諒。……對我而言,能圓滿完成死亡,也是一潭希望之泉。」
作者簡介:
大衛.賽文-薛瑞柏
David Servan-Schreiber, M.D., Ph.D.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法國。賽文-薛瑞柏是一位神經科學醫師與研究員,創辦美國匹茲堡大學整合醫療中心並成為該中心的主任,也曾任匹茲堡大學醫學系的精神科臨床教授,並擔任「無國界醫師」組織義工前往伊拉克。一九九二年發現罹患腦癌,至此開始研究以科學為根據的自然抗癌療法。賽文-薛瑞柏醫師的第一本書《癒合的本能》在四十個國家出版,成為國際暢銷書,而另一本著作《自然就會抗癌》,已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在五十個國家出版,銷售百萬冊,並在歐美等國造成極大迴響。賽文-薛瑞柏醫師與癌症對抗十九年,遠超過醫學上的預後值,於二○一一年七月逝世。
譯者簡介:
陳蓁美
自由譯者。譯有《斷線》、《愛情沒那麼美好》、《巴黎?愛情?匆匆》、《冬季街區》、《瑪麗的真相》、《狼蛛》、《喀布爾之燕》。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 董事長
王念慈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吳永志 《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作者、美國自然療法及營養學博士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坣 娜 坣瑜伽負責人
姚建安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孫 越 終身義工
許達夫 資深腦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癌症自然療法專家
趙可式 安寧緩和療護之母
楊定一(長庚生技、長庚大學、明志科大、長庚科大董事長)
薛瑞柏醫師不僅是位傑出的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勇敢的抗癌鬥士。在三十一歲那年不幸發現罹患腦瘤,本著醫師與科學家的研究精神,薛瑞柏醫師深入鑽研癌症相關的各種研究,彙整抗癌的自然保健方法,為癌症的防治提供紮實的科學基礎,並出版其前一本著作《自然就會抗癌》。此書在世界各國都引起極大迴響,並被翻譯成三十五國語言於五十個國家出版。書中強調,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潛伏,但造物者同時為身體設計了精密的防禦機制,只要透過營養、運動、心靈等調整就能啟動這機制。巧合的是,薛瑞柏醫師的觀念與我多年來推廣的預防醫學完全相同。除了飲食、運動、呼吸、睡眠、壓力等種種生活習氣的調整,我個人認為健康的關鍵,還是在心念轉變。當我們以轉變的心念重新去理解世界或幫助他人時,其實才真正踏出自我療癒的第一步。
與癌症和平共存了十九年之後,薛瑞柏醫師發現腦瘤復發且情況不樂觀。即使如此,薛瑞柏醫師仍勇敢面對,除了配合專業醫療協助,也持續運用營養、瑜伽和打坐冥想等方法積極對抗病魔。在本書《我們能說好多次再見》中,薛瑞柏醫師真誠地自我省思,多年來由於對工作的熱愛而忽略身體極限。長時間強忍時差、與體力透支在世界各國奔波,過度勞累導致身體節奏紊亂、癌症復發,但他與癌症多年共存的經驗遠超過醫學上的預後值,也早已是成功抗癌的最佳範例。事實上,疾病受到體質、環境、遺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疾病的復發也不代表努力付諸流水。健康要靠自己主動積極追求而得,並非被動等待而來。如果不能深入檢視及調整生活習氣,則我們離應有的圴衡和諧只會越來越遠。
薛瑞柏醫師運用率真細膩的筆觸陳述對抗病魔的無助、恐懼,脆弱時家人朋友如何成為最有力的後盾,真摯的文字刻劃觸人心弦。難能可貴的是,薛瑞柏醫師以自身作為示範,分享在生命的關鍵時刻如何平和且心存感恩,同時不放棄任何可能痊癒的希望,讓親友與自己的道別不會是生命的最後一次再見。如此樂觀與豁達的態度也正是本書希望傳達給所有讀者的。在我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也見到許多類似的實例,在面臨重大疾病打擊時,能夠樂觀且不放棄希望的病患往往會有較好的預後效果。即使面臨生命的威脅,正向的病患把每個當下都視為上天所賜予的禮物,謙遜並坦然面對人生的恒常與無常。相反地,以憎恨埋怨的負向情緒面對疾病的病患,往往把生病的責任歸咎他人,不僅治療的效果不佳,離開人世時也可能抱持沉重的遺憾。
面對未知,我們不免感到恐懼,對於疾病的不安有如塵埃覆蓋心靈。放下恐懼,最好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回到慈悲。慈悲的力量至柔卻也最剛強,唯有抱持感恩慈悲的念頭,我們才能無條件接受生命的原貌。當我們心存法喜且從容面對順逆境,正向樂觀的態度會為我們帶來韌性與勇氣。對於課業、工作、或生活的一切,我們總是做好準備功課。事實上,如何坦然面對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準備的心靈功課。人生是持續成長與淨化的旅程,種種經歷都是幫助修鍊琢磨的課程,生命終點,只是旅途的最後一個導師。
生老病死或種種人生旅程,好比天空下雨,雨珠落到樹葉,滴下入川,川流入海,蒸發後終究又回到大氣中。生命循環就如同花開花謝、四季輪替那般自然。生命中的每次行進、每個轉彎,都雕塑我們的心靈與智慧。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曾為維護健康,盡力實踐均衡與和諧,以最好的準備迎接每一天?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曾珍惜所有緣聚,不留遺憾,且不虛此行?生命中的許多疑惑,在《我們能說好多次再見》中都能找到解答。此次薛瑞柏醫師卸下醫師的身分,以病患的角度闡述與疾病摶鬥的心路歷程。雖然他在書中表示自己並無宗教信仰,但字裡行間不難發現,謙虛地傾聽自然,活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榮耀,就是薛瑞柏醫師奉行的信仰。
「道別」是一門功課
作者用他的生命經驗,為我們見證:當面對無人可以倖免的死亡時,如何準備「說再見、說許多次再見」;以平靜的心、持續的希望,圓滿完成這門人生必修的功課。
──王念慈(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心安,人就平安!
心安人就平安!你也許無法理解,這話的深遠處究竟可到哪裡?但事實呈現出:身體有病者,確實可藉由心的安定,轉化與減緩身體的疼痛!
這是一本重量與深度並重,可鼓舞現代大量癌友的好書!
作者在書中說的「正壓力」,是所有努力工作的專業人士們,特別未謹慎使用的致癌之因。作者除了醫學的專業,整本書中,我不斷地嗅覺到詩的美與憂傷;恐懼中又看到勇敢的力量。面對後才好準備!準備後才好自在!
願此書:能增強健康與非健康的每個人,讓大家都能即刻重新擁有,人生的某重要狀態。
──坣娜(坣瑜伽負責人)
不知死,焉知生
作者一位精神科醫師,罹患腦瘤在接受手術切除後靠自己的生命力活過十九年,他發大願走遍歐美國家,輔導癌症病人無數,卻讓自己積勞成疾,腦癌復發,他無懼於再次面對死亡,令人感動。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我說:不知死,焉知生。作者能面對死亡,勇敢把自身感受抒發出來,即使最後還是難逃一死,但無懼於死,死得很榮耀,死得很安詳,更死得很健康!十年前我罹癌後寫下遺囑努力重生,如今活過十年,我立下遺囑死後捐大體!
無懼就是生命力!活多久不重要,快樂感恩活在當下最重要!
──許達夫(資深腦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癌症自然療法專家)
力量、勇氣與毅力
作者大衛和我,我們兩人不單是同命相憐,而且是志同道合。同樣都是醫生卻得了癌症,而我還是末期;他的著作《自然就會抗癌》和我的著作《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都是暢銷書,也是提倡自然身心療法;我們也都到世界各國去推廣正確的健康理念,助人無數,只可惜作者自罹癌後只多活了十九年,我卻比較幸運,到現在多活了四十五年,還比以前更健康、更年輕,因為我是百分之百相信及澈底實踐自然身心療法。很可惜我和大衛認識太晚,不然一定邀請他一起到世界各國共襄善舉,提倡讓世界回歸自然,為造福人類而努力,那將會多有意義。
我很敬佩大衛,因為他與多數的正統醫生不同,他很開放、包容,能接納自然另類療法,而且勇於認錯,承認自己沒有澈底按照他自己所提倡的自然療法來生活,不然將會活得更久。
本書最後,大衛和家人道別的段落更是感人,能在有生之年寫出這本書獻給他的病患,給他們力量、勇氣與毅力,也可留給後人警惕與借鏡。大衛以一位正統西醫過來人的觀點來告訴大家,癌症除了正統西醫治療方法外還有第二條路可走,如果加上自然療法更能事半功倍,會有更好的效果。臨終前,他如此勇敢無私地說出心裡的話,真是功德無量,值得讀者參考。
願上天祝福他的家人和癌症的病患,還有祝福千千萬萬的讀者健康、平安、快樂。
──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作者、美國自然療法及營養學博士)
名人推薦: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 董事長
王念慈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吳永志 《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作者、美國自然療法及營養學博士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坣 娜 坣瑜伽負責人
姚建安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孫 越 終身義工
許達夫 資深腦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癌症自然療法專家
趙可式 安寧緩和療護之母
楊定一(長庚生技、長庚大學、明志科大、長庚科大董事長)
薛瑞柏醫師不僅是位傑出的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勇敢的抗癌鬥士。在三十一歲那年不幸發現罹患腦瘤,本著醫師與科學家的研究精...
章節試閱
腳踏車的考驗
步出放射治療中心的那天,我決定騎腳踏車回家。我很喜歡在巴黎騎腳踏車,我一直特別珍愛這段路程。若依照我剛得知的消息,我最好還是搭計程車回家,像我這種狀況的人實在不適合在凹凸不平的馬路上騎腳踏車。然而,正因為我剛得知的消息,我更需要透氣。
那是去年六月十六日,我做了核磁共振攝影(MRI),報告結果不樂觀,圖片顯示出一個布滿血管的大型球狀物,填滿多年前我動了兩次手術,在右前額葉挖出的坑洞。我的腫瘤科醫師猶豫不決,但他不認為是腫瘤復發,而以為是最近一次放療的副作用所引發的腦水腫,不過他不能完全肯定,必須等候放射科醫師的意見,但放射科醫師過兩天才會回來。
無論是腫瘤或是腦水腫,這個在我右前額葉蓬勃發展的東西直接威脅了我的性命。由於它體積龐大,壓迫我的頭顱,只要體內承載的壓力稍有變動,例如一個突如其來的搖晃或撞擊,我便有可能瞬間喪命或半身不遂,當我想到我才剛剛結束的美國三日行,格外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任何空中亂流都有可能引爆我頭顱裡那顆像是拔掉保險栓的手榴彈,讓我當場死亡。
離開放射治療中心時,我打了一通電話給我妻子,我告訴她:「情況不好。」便痛哭起來,我聽見她在電話另一端號啕大哭。我扯心裂肺,實在無法把自己關在車廂裡,背負如此沉重的心情穿越市區,於是我不顧頭顱裡有顆隨時可能引爆的手榴彈,逕自騎上腳踏車。我很清楚自己所冒的風險。
當我和朋友聊到這件事,他們都瞪大眼睛看我,不能理解。他們知道我並不絕望,也不至於氣餒,但我究竟被什麼沖昏了頭,讓自己瀕臨如此重大的危險?我有自殺的衝動嗎?或許我突然有個「浪漫」的念頭,想死在巴黎街頭?還是我想為還得忍受好幾個月的痛苦和焦慮做個了斷?
通常,我會半開玩笑地回答:「我總不至於就這麼丟掉我的鐵馬吧!我很寶貝這部腳踏車,它是我的『旋風125』。我們怎能想像蒙面俠蘇洛將他心愛的座騎拋棄在荒郊野地呢?」雖然我的腫瘤科醫師告訴我這是腦水腫,即使我很想相信他們,但我知道我得做最壞的打算。我心裡真正的答案其實是:我已經無路可退了。我突然有一股需要,需要「測試」我的勇氣,看我面對這場關鍵戰役能否動員像前兩次手術一樣多的魄力,如今我多了二十歲,腦裡長了一顆更大的腫瘤(如果真的是腫瘤的話),我需要更多的勇氣與冷靜。
雖然我似乎很瘋狂、很莽撞,但「腳踏車的考驗」讓我體認到我對生活的熱忱絲毫未減,我仍然懷有堅定不拔的意志力,我也知道我不會輕言放棄。
生命俱樂部
埃米爾陪在我的身邊之外,我的另外兩位弟弟法蘭克林、愛德華也陸續來到,帶給我慰藉,他們的陪伴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非常疲倦,思緒不清,又有許多實際雜務得處理;除了辦理住院手續之外,也得跟醫師討論接下來該採取的措施,我和那些照顧我的人該如何因應?是因為腫瘤造成的壓力嗎?我感覺腦筋停止運轉,我不能思考,無法做決定,我需要完全信任的人給我精神上的支持。
我的妻子有孕在身,不能如她所願經常來科隆看我,況且我開完刀後,大腦植入放射粒子,我身上發出的幅射線可能危害她肚子裡的寶寶,我們只好以長途電話聊以慰藉兩地相思之苦,而我們互通的情意讓我的心情平靜不少。
我像得到上天的眷顧,獲得親朋好友的協助,而我又何其有幸出身於成員眾多的家族(四個兄弟,二十多個表姐弟,而且大家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所有人瞬間聚集在我身邊,他們不辭舟車勞頓,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我住在科隆醫院期間,我的弟弟們輪流照顧我,避免讓我獨處,每個晚上,他們總有一個人睡在我身邊的低矮行軍床上。我記得有一天夜裡起來上廁所,把當晚值夜的守護天使吵醒……因為我倒在他身上。虛驚一場後,我們放聲大笑。
我們雖然經歷一場重大的手術,但終究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早晨聆聽音樂,晚上觀賞影片,白天欣賞嬌美的德國護士,這個活動令人生氣蓬勃,我極力推薦。幸運的是,我住院期間正巧遇上世界杯足球賽,我看得如癡如醉,同時體認到我一直把全付心力投注在工作上,長期忽視這個古老的嗜好。
醫院提供的食物則讓人不敢領教,經常只是一片吐司外加密封在保鮮膜裡的火腿片和乳酪,簡直就是最佳助癌食物。我母親和當地一家可口的義大利小餐館的老闆娘結成好友,她們特地為我做了許多地中海好菜寵愛我。
我十五歲的兒子沙夏也來看我。因為他跟他的母親住在美國,我們不常見面,我們的關係一片空白。我們每天通電話,我感覺到他很憂慮,不只擔心我的健康,他也暗地害怕我因為生病變了樣子。他抵達後的第一個晚上,我們共度愉快的時光,夜裡他和我的母親睡同個房間,他跟她做了感人的表白:「我現在感覺好多了,因為爸爸沒有變,還是同一個人。」
我搬到療養院後,我的弟弟們安排懇親會,讓親友們輪流來看我,他們有時在療養院過夜。這可不是一樁小事,因為在那兩個月期間來科隆看我的親友非常多。
在健康方面發生過重大問題的人都很清楚,生病時、身體功能出現障礙後,人很容易感到孤單,躺在床上不能翻身,不能坐在椅子上,不能打電話,也不能回電子郵件,失去自理功能不僅難以生活,同時讓人失去尊嚴。我依稀記得在醫院時,我時常覺得身體發出臭味,即使護士每天幫我洗澡時態度很親切,但我真想趁她們來到之前先沖個澡,好讓她們不必面對一個發出惡臭的病患。無論如何,能被許多親友團團圍繞真是莫大的幸福,對病患來說,如果有人照料他洗澡、刷牙、吃飯、更衣、上床睡覺或下床,他的生活將截然不同。
當然還牽涉到感情面。人病得越重,越覺得孤單,也越感到焦慮和沮喪。相反地,病患身邊越多人,越能和生命保持連結,也越能引起生存的欲望。要達到這個目的很簡單:觀賞影片、玩玩牌、聊聊天、追憶往事、為週末或度假訂定計畫等。病患雖然得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但仍需要感覺自己是「生命俱樂部」的一員;「能做許多事」,「繼續過生活」。
我一點也不後悔
我的弟弟法蘭克林和愛德華問我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四年前有人告訴你,你若照這種步調生活下去,一定癌症復發,而且會長出更惡毒的腫瘤,你會選擇過不一樣的生活嗎?」
我很誠實地回答他們:「不會。滿奇怪的,但真的不會,雖然這種步調把我推到斷崖邊緣,瀕臨危險,但我還是寧願選擇這樣的生活。」
我的回答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你承認自己嚴重忽略身體的基本需要,你也說願意改變一切,但你還是寧願選擇這條險路!」
我承認,我很矛盾,甚至昏了頭,我的兩個弟弟無法理解我的抉擇,責備我沒有好好照顧我的身體。他們的確是對的,不過我的立場其實沒有表面看來那麼矛盾,我的確知道我已經無路可退,我下定決心大幅改變生活,我也開始付諸行動。不過當我回想起這幾年的種種,我怎能忘記我曾經多麼喜愛我的工作,我怎麼無視我從中得到畢生難忘的滿足感?我又怎能放棄這股衝勁,儘管它可能引發癌症復發?
我試圖藉助我最喜愛的運動來解釋我的抉擇,例如衝浪、滑翔傘、泛舟、滑雪等我稱為「憑運氣」的運動,我喜歡這些運動,不只因為可以藉此徜徉在大自然裡,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得順從海浪、風、水流等自然的因素,這些運動都得向大自然低頭。一旦我們投入水裡或空中,我們便交到大自然的手中,絕對不可能聲稱可以掌握自然,正因為這些運動因為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以及必須聽憑「神的旨意」,因此深得我心。我也接受這類運動不可知和衍生的意外,這些運動都包涵一種精神:接受並適應世界原來的樣子,甚至向它屈服,這個精神─即使考量到中西文化相互的差異─讓我聯想起東方哲學家偉大的直觀。
我必須坦承,我有時將我的復發看成一種全新的挑戰,這個挑戰既引發我的熱情又讓我更有生氣,就好像一道巨浪撲到我身上,猛然打斷我原本的行進,把我捲進波濤洶湧的大海裡,這時我不得不思索最基本的問題,做最澈底的反省,探索「處女地」,同時與海浪搏鬥,好讓頭露出水面,無論結局如何,這場冒險勢必非常驚險刺激。
不過也不能因此斷定我並不懼怕,其實我怕得要命,不過同時,我又很亢奮,或許我對激烈的情感上了癮,我也愛上它刺激人體造成荷爾蒙大量分泌的感覺,由於我長期必須面對所謂的不治之症,我一生都在奮鬥,我也像那些「戰勝死亡」的病患一樣曾經快樂得飄飄然,不過那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然而生死決定權最後還是回到大自然手上,忘記這一點就太狂妄了,不過由於一而再的與病痛搏鬥,讓我對極限考驗與「難以忍受的經驗」情有獨鍾。
從比較知性的層面來看,我為了捍衛《癒合的本能》、《自然就會抗癌》二書的立場而投入時而火爆的論戰也培養這種嗜好。這些論戰名符其實地賦予我的人生更豐富的意義,讓我自以為不斷地處在插電狀態,我的生活能如此「充滿」意義確是獨一無二的經驗,教我無法割捨。
現在我必須回答這些令人不太舒服的問題:我是不是「得寸進尺」?我的確做了優先該做的事?我所建立的人生真有價值嗎?它值得繼續下去?在什麼條件下?如果我應該改變人生,我該從哪裡開始著手?希望我還有時間找出答案。
心懷感恩
瑞秋‧雷門(Rachel Naomi Remen)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她在《廚房餐桌智慧》(Kitchen Table Wisdom)一書裡描述一位罹癌的女病患單獨去做化療,她離開腫瘤治療中心後,有時難受得必須把車停在路邊嘔吐。瑞秋問她:「妳為何不找個朋友陪妳?」「我的朋友裡沒有醫生也沒有護士,他們都不懂癌症。」這個女病患回答:「打擾他們也無濟於事。」瑞秋卻回說:「當然有用啊!他們可以協助妳面對孤獨與悲傷,就好像一個小孩膝蓋擦傷,母親為了安慰她,對傷口親一下。或許小孩更需要消毒水和繃帶,親吻雖不能止血,卻能治療孤獨和痛楚。」
在科隆那段我剛開完刀恢復體力的暗淡日子裡,許多朋友來探望我,和我這個正在復元的病患一起用餐,共度幾個鐘頭甚至一天的時光。他們不是醫生,不過他們的陪伴對我很有幫助,與一位跟病魔抗戰的人聊天並不難,只需真心傾聽並簡單地告訴他:「我為你的遭遇感到遺憾,我很難過,但我希望你趕快好起來,告訴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肢體接觸,譬如將手放在他的手上或肩上,便足以讓他感到溫暖,這個小動作已經很直截了當的表示:「我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你很痛苦,對我來說,能陪在你身邊是很重要的事。」
我還記得開完刀幾天後,我的表姊巴斯卡琳打了一通電話給我,但是我還很疲倦,正在睡覺。不過由於她從地球遙遠的一端打過來,我的弟弟決定叫醒我,我跟她長話短說,但她說的每一個字都打進我的心坎裡:「我希望你多加保重,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好起來,因為我愛你,我需要你繼續活在我的生命裡。」這段話不長,但恰到好處。
當病患身體功能出現障礙,不能自理生活,將越來越不容易維持尊嚴,他們變得很依賴,連換件內褲這種芝麻小事都得靠人幫忙。他們必須經常光著身體面對他人,這個時候,要學會說些很簡單的話:「如果我做這或做那,會不會讓你感到不舒服?」當然,有時候必須速戰速決,比方說趕緊替病患沖個澡,因為午餐已經送來了,但要提防陷阱:別掉進機械化的過程裡。對於一個赤身裸體的人來說,沒有一個動作是機械化的,他最擔心的是被當成一個嬰兒或一隻動物。
就病患而言,他也不該把這些照顧事宜看成一般家務事,沒有人會習慣替成人洗澡或協助他上廁所,即便這位病患是照顧者的丈夫、兄弟或母親。照顧病患的家屬,他們的隱私也需要受到保護,他們的付出也需要獲得肯定。
當「家庭禮節」受到病患和家屬雙方的尊重,病患自覺受到良好的關照,灰心喪志的可能性便會降低。今天最創新的心理學專門研究一種非常有益身心,但長久以來被忽略的心理狀態:樂觀。我個人保持樂觀的祕訣是只看好的一面,我每天重新回味每一件事,大小不拘,只要令人愉快,帶給我喜悅、歡樂或者只是好笑,我在心裡道謝。我也用心培養感恩情,其實做來並不費力,譬如我愛吃,喜愛「美味」的食物,我很慶幸餐餐吃到可口美味又能抗癌的好料理,它們都出自莉莉安之手,而莉莉安照顧我們全家的生活已經五十年了。我也喜歡聽音樂,我喜歡觀賞並重新觀賞某些電影,我喜歡認識新朋友和再見到某些朋友,我每天都為自己找樂子,而且一天好幾次。我真的很幸運。
腳踏車的考驗
步出放射治療中心的那天,我決定騎腳踏車回家。我很喜歡在巴黎騎腳踏車,我一直特別珍愛這段路程。若依照我剛得知的消息,我最好還是搭計程車回家,像我這種狀況的人實在不適合在凹凸不平的馬路上騎腳踏車。然而,正因為我剛得知的消息,我更需要透氣。
那是去年六月十六日,我做了核磁共振攝影(MRI),報告結果不樂觀,圖片顯示出一個布滿血管的大型球狀物,填滿多年前我動了兩次手術,在右前額葉挖出的坑洞。我的腫瘤科醫師猶豫不決,但他不認為是腫瘤復發,而以為是最近一次放療的副作用所引發的腦水腫,不過他不...
作者序
後記
法蘭克林‧賽文-薛瑞柏訪談(作者大衛‧賽文-薛瑞柏之弟)
編輯:為什麼書寫《我們能說好多次再見》這本書,對大衛來說很重要?他希望讀者從這本書獲得什麼訊息?
法蘭克林:他想透過這本書向他的讀者說再見,並分享幾個有關末期疾病的議題,感性的和實際的都有。他寫到夜裡產生害怕狼人這種非理性的恐懼,也寫到他死時可能會有一道白光迎接他,他寫到如何維持尊嚴、懷抱希望,並提到比較實際的問題,譬如確定他的後事已經安排妥當。
這本書是既是醫師又是病患的大衛,面對重病時所寫下的獨一無二的見證,他希望對病人和看護都有幫助。
編輯:透過《自然就會抗癌》,大衛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好,你是否認為,大衛有意透過《我們能說好多次再見》告訴讀者如何好好的死?
法蘭克林:這本書並非教人如何死得好,而是活得好,而且直到最後一刻。
大衛協助過無以計數生命走到盡頭的病患,而他本身也是癌症患者,由於身兼醫師和病患兩種身份,因此對死亡很熟悉。在這本書裡,他告訴我們面對恐懼時如何保持希望,當身體功能出現障礙無法自理時,如何付出愛並感受到愛,每天除了疲倦之外,如何賦予生活更多意義。
編輯:許多人面對罹患末期疾病的親友,不知該怎麼做或說些什麼,你認為在那段艱苦的時期大衛最喜歡聽到的話是什麼?對他幫助最大的舉動又是什麼?
法蘭克林:親朋好友的造訪是大衛最大的支助,並讓他覺得仍是「生命俱樂部」的一員。他不虛偽造作,反而讓原本不太自在的探病者放鬆心情,至於病患喜歡聽到的話,大衛寫道:「和一位跟病魔抗戰的人聊天並不難,你只需真心傾聽他並簡單地告訴他:『我為你的遭遇感到遺憾,我很難過,但我希望你趕快好起來,告訴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他對那些以為來說最後一次再見的親友說:「我們能說許多次再見。」打破可能發生的尷尬場面,而這句話也成為我們朋友之間的信條,甚至變成法文版書名,書出版時他還在世。末期病患對於時間和人情世故的認知,不同於前來探病並祝福病患早日康復的人,而允許並尊重這個差異很重要。
編輯:雖然治療無效,身體狀況明顯惡化,大衛在人生的最後一年如何保持樂觀的態度?他每天如何享受生命?
法蘭克林:大衛盡力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找到快樂,譬如朋友的來訪、聽音樂、看電影、一有機會就外出,以及吃,他寫道身體復原的徵兆之一是恢復食慾。他愛開玩笑,也被我們的笑話惹得哈哈大笑,讓我們感到很自在。當我們在照顧他的時候發生不幸的小事故,他會選擇包容,甚至苦中作樂。由於他的態度,和他在一起和照顧他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雖然身體狀況惡化,大衛仍然充滿希望,相信可以被治好,不過他同時料理後事。要在事實和希望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你必須不斷地調適,而他告訴我們打坐協助他到達這個平衡。
編輯:大衛寫道他沒有完全遵守他在《自然就會抗癌》提出的建言,特別是他工作繁忙,操勞過度,經常到海外出差,上美國媒體談《自然就會抗癌》。他是否後悔人生最後幾年工作得如此賣力?
法蘭克林:他一點也不後悔,即便死前數週的最後一次訪談,他也這麼表示。為了幫助癌症病患有重新掌控生命的新體認和工具,他所展開的論戰對他意義重大。他說他寧可完成他所做的但只活到五十歲,也不願一事無成地活得更久。他非常喜歡結交新朋友,和聽眾溝通,發現新療法,他的人生很完滿,他為此感到很快樂,他唯一的遺憾是不能陪伴年幼的孩子長大。
編輯:在《我們能說好多次再見》一書裡,大衛寫道:「我可以感受到你對覆盆子和青花椰菜的信心已經開始動搖……我聽見你喃喃嘀咕:『如果自然抗癌療法的最佳代言人大衛,如果以自然抗癌的思想、吃飯、走動、生活的大衛自己都病倒,那麼《自然就會抗癌》還足以借鏡嗎?』」不過他仍然說他完全支持他在《自然就會抗癌》所提到的方法。他為何這麼說?為何這些方法沒防止大衛復發?
法蘭克林:大衛覺得他的復發可能會導致某些讀者誤以為《自然就會抗癌》所鼓吹的理念無益,當他想到有人不願採納他推薦的方法,只因為一個看似有理但不合邏輯的念頭,將他所寫的東西一筆勾消,他就感到痛心。對他來說,這就好比你不願做化療,只因為化療對別人沒用,數以千萬的癌症病患做過化療後還是死了,但是一般人面對癌症時,不會拒絕這個痛苦至極的療法。
作為《自然就會抗癌》的化身,大衛覺得他的死很可能引起巨大的負面效果,就像吉姆‧費斯(Jim Fixx,於一九七七年推出了一本名為《The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的書,提倡跑步對健康的好處,不過他本人卻於一九八四年跑步時心臟病發猝死。)在一九八四年跑步時心臟病發猝死,因此他寫這本書清楚重申他支持所寫的每一件事,甚至寫到他坦誠面對絕症,毫不掩飾。他希望藉由此書安撫和協助癌症病患,並繼續鼓勵他們為生命奮鬥。
終究只是一個臨床案例而不是一個科學實驗,他覺得有必要強調他的建議有堅固的科學證據做基礎,的確有益健康,而且不會產生不良副作用。大衛最初的預後頂多六年,但卻活了十九年,若說他從他的療法得到許多好處也很貼切,而他想將這些好處分享給他的讀者。
編輯:在《我們能說許多次再見》一書裡,大衛提到你和其他兩位弟弟一直堅如磐石地陪在他的身邊,因為你們讓他安心,跟他保證他的病沒有讓他產生太大的變化。那段期間裡,你們還在哪些方面給他慰藉?
法蘭克林:很幸運的是,我們四個兄弟感情融洽,隨時互相扶持。十九年前他第一次診斷出腦癌時,我們就在他身旁,二○○○年他第一度復發,我們也和他在一起,而這次我們很自然地陪伴他。當你病得很重,你需要喜愛的人協助你一起做繁瑣的決定,尤其是和醫療有關的重大決定。此外,也得處理比較實際的問題,如家庭、財務、身體疼痛,或更平凡但未必較不要緊的日常瑣事,如吃得好和睡得好。
而生病時有喜愛的親友陪在身邊,在心理上也很有幫助。比方說,大衛到了夜裡很怕吸血鬼和狼人,他雖然明知自己的恐懼不合理性,但仍然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於是我們睡在他的病房裡好教他放心。當我們不能陪他時,我們央求表兄弟或朋友陪他,我們很幸運有個感情很好的大家庭。
編輯:大衛在這本書花了許多篇幅提到他的三個小孩,你覺得這本書多少也是寫給他們的一封信嗎?
法蘭克林:想到他將撇下孩子離開人世便讓他很傷心,他和他的長子沙夏有過多次感性的談話,當時十五歲的沙夏很想陪在他的身邊。不過另外兩個孩子;兩歲的查理和七個月的安娜,將對他們的父親沒有任何回憶。對大衛來說,能告訴他們離開他們讓他感到多麼難過是很重要的,他想留下一些回憶好教他們記得他。
編輯:大衛希望在既有的療程裡加上一個新型療法:為他的腫瘤量身製造一種「疫苗」,而你發現一個病患曾在比利時魯汶做過這種療法並改善病情,於是你帶大衛到魯汶做嘗試。你認為大衛盡可能嘗試各種另類療法,在心理上對他幫助?
法蘭克林:你必須一直抱著治癒的希望。腦癌一開始的預後便很糟糕,所以病患不覺得走投無路是非常重要的。大衛肯定不認輸的好處,不過必須有證實有效的新型療法做為後盾,而比利時魯汶的馮古爾教授所研發的腫瘤疫苗療法,的確產生一些壽命延長又沒有副作用的案例,所以值得一試。
在巴黎腫瘤醫師的建議下,大衛做了另一種療法:注射「癌思停」(Avastin,抗血管新生藥物),抑制供給腫瘤養份的微血管生長。這一次給他希望的是一些嚴謹的醫學研究證實該療法能幫助某些病患。不幸地,從臨床角度來看,這兩種療法對大衛都沒有奏效,不過卻讓他自覺擁有重新主宰自己的能力,能更積極對抗疾病。
後記
法蘭克林‧賽文-薛瑞柏訪談(作者大衛‧賽文-薛瑞柏之弟)
編輯:為什麼書寫《我們能說好多次再見》這本書,對大衛來說很重要?他希望讀者從這本書獲得什麼訊息?
法蘭克林:他想透過這本書向他的讀者說再見,並分享幾個有關末期疾病的議題,感性的和實際的都有。他寫到夜裡產生害怕狼人這種非理性的恐懼,也寫到他死時可能會有一道白光迎接他,他寫到如何維持尊嚴、懷抱希望,並提到比較實際的問題,譬如確定他的後事已經安排妥當。
這本書是既是醫師又是病患的大衛,面對重病時所寫下的獨一無二的見證,他希望對病人和看護...
目錄
推薦語
推薦序/楊定一
第一部
腳踏車的考驗
疲勞過度
大地震
在科隆的病床上
生命俱樂部
重回水族箱
魯汶的吸血鬼
澆了一盆冷水
五十歲:大象、頭顱和微風
第二部
「這一切只落到這種結果?」
《自然就會抗癌》還能引人借鏡嗎?
內在的平靜
先後順序
完成橫渡
走過死蔭的幽谷
我一點也不後悔
訓練膽識
最佳戰友
最佳處方:大笑和打坐
心懷感恩
珍愛的時刻
露德的誘惑
觸及禁忌
艾蜜莉的氣息
白光
愛情
生命力的互動
微風輕拂你的臉
後記訪談/法蘭克林‧賽文-薛瑞柏
推薦語
推薦序/楊定一
第一部
腳踏車的考驗
疲勞過度
大地震
在科隆的病床上
生命俱樂部
重回水族箱
魯汶的吸血鬼
澆了一盆冷水
五十歲:大象、頭顱和微風
第二部
「這一切只落到這種結果?」
《自然就會抗癌》還能引人借鏡嗎?
內在的平靜
先後順序
完成橫渡
走過死蔭的幽谷
我一點也不後悔
訓練膽識
最佳戰友
最佳處方:大笑和打坐
心懷感恩
珍愛的時刻
露德的誘惑
觸及禁忌
艾蜜莉的氣息
白光
愛情
生命力的互動
微風輕拂你的臉
後記訪談/法蘭克林‧賽文-薛瑞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