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 ---- 京都的妖怪會在節分時出現
「妖怪」可說是夏季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了。
從百鬼夜行到狐狸妖怪,以及每個時代的怨靈等等,從古代開始京都就少不了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如果說到現代也會登場的妖怪,那就是在隆冬時節最重要的節日──節分中出現的「妖怪(日文音同"變裝")」了。在節分的夜晚,男生會反串成女生、舞妓會辦成巡迴演出的藝人等,是類似變裝遊行的活動。
節分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從冬季轉變為春季時交替的那一天,在古時候這天被視為新年的開始。在這天因為「惠方(順應干支轉換的吉祥方位)」的改變,眾人深信怪物們會趁著神明遷移方位時現身作亂。因此在這天晚上要藉由變裝成別人的樣子來交換靈魂,這也就是「妖怪祭」的由來。
明治維新之後改用陽曆,節分因此不再被視為新年的一部分,「變裝」的習俗也漸漸地式微。
「妖怪祭」過去勉勉強強以花街的特殊風俗習慣的型態傳承了下來,但是近年來透過電視和報紙大肆的報導,最近商店街和學生團體成為了主辦者,並招募大眾參加,現在已經變成宛如萬聖節的遊行一樣地盛大舉行。在節分這天,前往觀賞傳統灑豆驅邪活動中的鬼怪雖然很應景,但在城鎮內尋找各種變裝後的「妖怪」說不定也滿有趣的。
節分的時候,要朝著那一年的吉祥方位把沒有切過的捲壽司一口氣吃掉,這樣的習俗至今仍是全國性的活動。聽說有人們為了要面向那一年的惠方,到能夠轉動方向的神泉苑惠方社前面吃惠方捲。祭典或儀式的活動型態,也是會隨時代而改變的呢!
在京都,提起「妖怪」的話還有一樣著名的東西,那就是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繪卷』描繪著破掉的鍋釜、雨傘、古琴、琵琶、鞋子等等破舊的器具們化為妖怪(付喪神),遊行在京都鎮上的模樣。遊行的場地是現在的一條通大將軍商店街一帶。就連這樣的歷史居然也能與現代有所連結,或許就是京都讓人覺得敬畏不已的地方吧。
而商店街,則思考著要如何將這段傳說在現代發揚光大。
與全國相比,京都的商店街雖然大部分仍蓬勃發展,但因為時代的潮流,拉下鐵門歇業的店家也不斷地增加,有些商店街甚至面臨無法存續下去的問題。大將軍商店街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運用與百鬼夜行地理位置上的關連性,並透過京都嵯峨藝術大學的協助,一條通搖身一變化為「妖怪街」,讓小鎮復甦、再度活絡起來。
五金行的話就是以金屬器具為主題發想;陶器店的話就是與陶器相關,每間商家會將手工製作的原創妖怪塑像裝飾在店門口,甚至開始販售起妖怪的周邊商品。此外每年十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會在商店街舉辦以「一條百鬼夜行」為主題的活動,打扮成妖怪的人群會聚集在這裡遊行。而大將軍八神社境內則是會有以妖怪為主題的跳蚤市場。
夏天時跟嵐電合作舉辦的「妖怪電車」的活動非常地受歡迎。平常成人要兩百一十元日幣的車票,若裝扮成妖怪的話,就可以用五十元日幣的價格搭乘。在燈光被調暗的車廂內,人跟妖怪並肩而坐的畫面非常不可思議。每年的妖怪裝扮都越來越逼真,說不定有一隻(?)真正的妖怪混在裡頭也不一定……。
利益神社 ---- 什麼都拜什麼都不奇怪
只要是人就會有希望達成的心願。為了應對各式各樣的欲望,也開始有些神社寺廟對某種特定的心願格外靈驗。像這樣的神社,在京都大家會親暱的稱之為「利益神社」。如果目標是要讓願望達成,那麼去找特別靈驗的利益神社許下自己的願望就是首要任務了。
如果是要許有關金錢方面的願望的話,最近特別有人氣的就是恰如其名的「御金神社」。但是不是唸「おかね(okane)」而是唸做「みかね(mikane)」。迎接信徒的鳥居也是金黃色的,外觀就相當有說服力。
這裡的祭祀的神明叫做金山毘古,是掌管礦山、金屬等等相關事物的神明,因此也被視為刀劍、農具等等器具的神明來信仰著。
御金神社的附近過去曾有過鑄造金幣的「金座」,町的名字也就叫做「兩替(換匯)町」,在在顯現出這個區域和金錢有很身的淵源。正因為如此,所以也廣受金融、證券產業的相關人士的信奉。
神社本身非常地小而雅緻,是「內行人才會知道」的神社,但在不知不覺間因「御金」這個名字讓人產生與金錢相關的聯想,不管是想存錢還錢的、來是想中樂透的,越來越多人為了諸如此類的願望前來參拜。
神社裡的神木銀杏樹如果葉子轉為金黃色的話就是提升金運的象徵,因此這裡不管是繪馬還是御守都是做成銀杏葉的形狀,非常地有人氣。
想結婚,尤其是想要嫁給金龜婿的話,應該去拜訪今宮神社。和比自己地位高或有錢的男性結婚,俗語稱為「搭上玉轎」,這個典故由來的故事女主角就跟這個神社有關聯。
西陣的果菜店的女兒玉(後來的桂昌院),不但讓德川家的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對她一見傾心並被立為側室,此後還生了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成為在大奧之中握有權勢的女人;從現代的角度來說的話可說是灰姑娘般的故事。在得到極高的官位之後,心裡依舊掛念著故鄉的今宮神社,常常一有機會就捐獻,並協助神社祭典的復興。
因為這個玉的故事,今宮神社出現了「玉轎御守」,御守上有京野菜的圖案,顏色甚至有十種,可愛到就算不急著嫁人也會想要擁有。
另一方面,位於祇園的安井金比羅宮以斬斷惡緣聞名。一進到神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貼著密密麻麻的符紙、高約一點五公尺、寬三公尺的巨大石塊。石塊底部有一個洞,從前面穿出來代表斬斷惡緣,從後面穿出來則表示締結良緣。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有一些想要徹底根除飲酒、抽菸、賭博等惡習的人,會前來此處許願。
因為要先斷絕惡緣才可以締結良緣,所以無論如何都「想斬斷惡緣」的願望格外迫切。有時候也會看到「希望○○可以和老婆離婚」、「希望○○不要靠近✕✕」等等的文字被寫在繪馬上。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有點背脊發涼,但對當事人而言是是為了追求幸福奮力許下的願望。石頭的表面已經被符紙貼到看不見的程度,而貼得厚厚的符紙正是安井金比羅宮長年來實現大家的心願的證明。
泉涌寺塔頭的即成院中,因『平家物語』裡以高竿的箭法射下懸掛於海上船隻上的扇子的故事聞名的那須與一皈依於此,其墳墓也修建在此處。因此人們紛紛前來參拜,希望可以像那須與一一箭射穿扇子一樣,心願都能順利地實現。除此之外,據說還有很多希望能乾脆離開人世的人也會前來參拜。
或許是因為寺廟的名字「即成院」有可以馬上(即)成佛的含意,所以人們才會懷著這樣的心願前來吧!但即成院本身是在世間重現菩薩接引眾生的寺廟。主神的阿密陀如來佛四周圍繞了二十五尊菩薩像,立體地呈現出前來接引眾生的模樣。
在十月舉行的「二十五菩薩練供養」是將本殿比擬為極樂淨土、地藏堂為世間,戴著黃金菩薩面具的男女走過跨越兩邊的橋上,重現解救眾生的樣子。如果想許願死後能到極樂世界,可以到即成院來參拜。
電電宮位於以十三參拜聞名的嵐山法輪寺境內,廣結家電、通信、資訊等相關產業的人士信仰。在蛤御門之變中被燒毀後,就沒有再重建的「明星社」原本是以對雷和雨等自然現象的信仰為主的神社。電器產品在一般家庭逐漸普及之後,電力公司和電視台等在一九五六年(昭和三十一年)一同建造了電電宮。愛迪生、亥姆霍茲等,許多偉大的科學先驅的人像也都被放在寺內供奉。
正如同愛迪生和亥姆霍茲也被祭奉一樣,只要有祭拜的價值,就算不是日本自古以來的神明也沒有關係。藥祖神祠(MAP E-30)也是其中一個例子。藥祖神祠位於過去聚集許多京都藥店的二條通上,除了來自中國的神農氏、日本的大己貴命(大國主命)和少彥名命,此外還有西洋醫學之祖希波克拉底也被放在寺中供奉著。
為了讓心願成真,不管是不是西洋傳來的,也不論時代的新舊全都大方地接納,這種毫無堅持的態度,也是京都人心理的其中一個樣貌。
京都的日常食 ---- 重口味而方便的
說到京都食物的話,給人的印象大多是爽口而清淡的,這或許是受日式飯館的調味和精進料理等的影響,但事實上京都人的喜好還滿重口味的。
所謂「重口味」並不是像家庭料理的煮物那樣,加了醬油燉煮到"顏色變深",而是用高湯和鹽加重調味過。用來配飯的小魚山椒、香菇昆布等等,口味也都偏濃。(可以用很少的菜去配很多的飯,也被說是"節儉"的京都人的一種生活智慧……),京都人喜歡的料理大多不會缺少七味和山椒的調味。
調味料的話印像中大多是使用醬油和醋,但是意外地當地調味的醬造商地位依然屹立不搖。
調味醬味道的特徵是清爽的辣味。大阪燒和章魚燒的名店林林總總,大阪燒的原型「一錢洋食」或是使用九條蔥的「蔥燒」等等,重視醬汁的飲食文化相當盛行。日本國民購買調味醬的總金額,在全國消費產品中佔第四名。(總務省平成二十五年~二十七年的「家計調查」平均)
最能代表京都這種重口味文化的就是拉麵了。
現在只要提起「京都拉麵」似乎就會被歸類於重口味的食物,但其實一直到十幾年前,「京風拉麵」這個詞都還是主打清淡不油膩、女生可以很優雅地吃的拉麵。但實際上京都的拉麵都還是以用雞骨、豚骨、豬背脂等等煮成的白濁高湯的「濃厚感」為特色。
還有,提到拉麵的話就不得不提它的好搭檔煎餃。餃子連鎖店「餃子的王將」的發祥地鄭是在京都,這點或許會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在剛剛提到的總務省調查中,年度的購買金額總數是全國第三名。除了便宜之外因為只要煎了就能吃、有肉也有蔬菜的便利性就是它受歡迎的原因。可樂餅會位居全國第二據說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
京都從古代開始就有很多做生意或是在工作的女性,因此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很快做好上桌的食物對她們而言相當重要。
在熟食店買現成的烤魚或煮魚、在雞蛋店買煎蛋捲、在配菜店買配菜等等。京都是不容許「偷工減料」的,因此購買專業店家做出來的好吃料理給家人吃,或許可以說是件「很棒的事」。
外送很發達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招待客人的料理與其讓外行人花時間做,不如交給專家來,不僅色香味俱全,還可以讓妻子把時間放在其它迎接客人的準備上,非常合情合理。
早餐也是麵包類比飯食更受歡迎。麵包食品的購買金額和消費量是日本第一(前面提到的總務省「家計調查」)。
除了可以一邊做事一邊利用空檔吃之外,也很方便拿取。受學生和喜歡洋派的年輕丈夫喜愛,同時京都從以前開始就有很多講究的美味麵包店。甚至只要女性聚在一起就一定會互相交換好吃的麵包店和蛋糕店的資訊,京都人愛吃麵包由此可見一斑。
早餐時為了要省時能吃到好吃的早餐,當然就只好去外面吃。京都就連「好喝的咖啡」也是交給專業的店家,而非自己在家煞費苦心,因此有很多歷久不衰的知名咖
啡廳。
有情調的老人家們從早晨就開始享受一個人的早餐,這樣的情景在京都處處可見。對丈夫們來說,過去早上和下午的咖啡休息時間甚至被認為是是重要的情報交換場合,足見咖啡對京都人生活的重要性。
如果來到京都,除了賞心悅目的京料理和京菓子之外,希望大家有可以去接觸京都重口味和洋風的飲食文化。其它還有燒肉、中華、各國料理等等,有各種豐富變化的食物。這也是京都的其中一面。
掃家門 ---- 規則是相互間的默契
清掃自家的玄關或是家門前的小巷,在京都稱為「掃家門」。雖然是每天早晚習以為常的事,但能不能掌握好其中的奧妙,對京都人而言是個會影響日常生活好壞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公寓增加,從前那種小巷子漸漸減少,過去那樣掃家門的習慣也已經逐漸消失。即使如此,掃家門依舊可以說是京都人彼此交流的重要代表。
掃家門困難的地方是,該從哪裡掃到哪裡。
一般人通常會覺得是掃家門口到和鄰居之間的分界點為止,但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會被這樣說。
「那家的太太覺得只掃自己家門口就好了耶,算準準地除了自己家前面之外的地方都不掃。」
但是相反地,如果你把隔壁鄰居家前面也全部掃乾淨的話會怎麼樣呢?
「搞得好像我家都沒在打掃一樣感覺好差喔。為了表示歉意明天我要早一點起床去掃,他們家的也要都掃一掃才行。」
因此就變成了要搶先對方早點開始打掃的一場競爭。所以清掃家門的禮儀就是,掃到超過家門口、一直到鄰居家門前面一小部分為止。
掃除的範圍該哪裡為止才好,是無法用數字來明確回答的。除了要看鄰居的個性之外,還要考量住在那裡的年數長短,以及清掃的道路寬度等等各種要素。京都流就是要不斷一邊試著往前踏、再往後退,慢慢地找到最恰當的距離。 這個距離感就成為了與鄰居之間相處方式的主軸。
雖然沒有明確地規定「從哪裡到哪裡」或許會比較輕鬆,但相對而言,也會成為強制性的「一定要掃到這裡」。這樣的壓力不但會「讓人鬱悶」,有無確實做到也會成為吵架的原因。
將這些規則當成一種默契,是避免掉沒必要的麻煩的訣竅,這是在人群來來往往、進出激烈的城市中,長年生存下來的京都人所培養出來的智慧……聽起來很不錯,但實際情又是如何呢?還是有點撲朔迷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