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rome Bruner|譯者:宋文里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7-10-01
ISBN/ISSN:9789573242505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書況:普通
備註:附修訂表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本書包括了幾篇關於教育的論文。但所談的卻不限於通常那種關於教室和學校的教育。因為,就一個文化之能引導其年輕成員進入其典律的方式來說,學校教育當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確實的,學校教育和文化之引導其年輕人進入社群生活的必需條件來說,甚至可能會背道而馳。我們這個變遷的世代有個顯著的特色,就在於一直要猜測:我們到底要期待學校為那些志願以及強迫入學的學生「做」什麼?──或說,在某些給定的環境條件下,對於此事,學校到底能夠做什麼?學校的目的究竟應該是複製原有的文化,讓其中的年輕人都被「收編」(這是當今人人嫌惡的字眼)為小美國人或小日本人就好嗎?然而像收編、吸納這類概念一直到本世紀之初還是各文化之毋庸置辯的信念。或則我們可以轉口說,我們所活著的世界已經發生過種種革命性的劇變,那麼,學校是否就應該花更多心思來因應這險峻世局,或把學生推向唐吉訶德式的尋夢之途,以便讓他們在這多變的世界中仍能優游生活?但是我們怎麼決定將來的變化會產生什麼結果?這世界對他們的要求又會是什麼樣子?這些都已經不是抽象的問題了:我們已經天天都面對著這些無端的變化,而教育的論辯也就環繞著這些境況而在世間反覆迴響著。 在這些論辯之中,愈來愈清楚的是:教育並不只是傳統學校裡的那些玩意而已了,譬如課程、標準、或測驗之屬。我們在學校裡所應該作的究竟是什麼,只當放在更廣大的脈絡中,來思考社會對於年輕人所挹注的教育投資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然後我們才能據以理解。我們最後終會認清,對於教育之理解,乃是對於文化及其目的之理解,的一個函數──當然,文化的目的是包含著文化所宣稱的部份,也包含未加言宣的部份在內。 我的預設是:人類的心理活動既不是一場獨腳戲,也不是完全孤立無助的行為,即便是發生在「腦袋裡」亦復如此。我們是能夠用顯著有效的方法來教學的唯一物種。心靈生活乃是和他人一起過的生活,是依能溝通的形式而形塑,並且是仰賴著文化的符碼、傳統等等而得以展開的。但這些事情的發生會延伸到學校之外。教育不只發生在教室裡──在晚餐的餐桌上,當全家人一起想把當天發生的事情一起弄明白時,或當兒童聚在一起想搞懂大人的世界時,或當一個徒弟和他的師傅一起參詳他們的工作時,教育就此發生。所以,要考驗某種文化心理學的話,再合適不過的方式就是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