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話裡,總是有種種不同典型的人物登場。譬如喋喋不休的老婆、什麼東西都不對頭的悲觀主義者、喜歡鬥嘴且錢包扣得緊緊的吝嗇鬼……可說是應有盡有。換句話說,他們也正是誇張人類特性之後的產物。在往昔,笑話裡出場的人物種類比較少,性格也比較單純,不過到了這些年來,卻變得相當複雜。
民眾的生活一旦產生變化,笑話的登場人物也會跟著變化。中古世紀時,農業生產是生活的主要基礎,所以動物的擬人化很流行。例如伊索寓言或中世紀的寓言裡,就出現了狡猾的狐狸、勤勉的螞蟻以及貪心的狼等等。
不過,在產業革命以後,隨著民眾的生活場地遷移到都市,動物的擬人化也失去了力量,到了今日,也只在象徵的標誌上面留下一些痕跡而已……
笑話登場人物,大都基於民眾的真實生活而誕生,是故能夠很有力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百態以及文化。
金錢是大家最熟悉的東西。不過,「它」至今仍有「妾身不明」之處。
因為金錢是很「抽象」的東西之故。
例—『仟元』紙鈔跟『拾元』硬幣是很具體的東西,但是,當有人問我—仟元與拾元是何物時?我們往往會為之語塞。金錢固然是人人必要的東西,但是這種「必要」的含義,跟衣食方面的「必要」,卻不見得相同。又—遇到山難快要餓死的登山家,他口袋裡的一千元紙鈔等於沒有價值的廢紙。而對肚餓的小貝比來說,價值十萬元一枚的金幣,也絕對比不上一瓶牛奶。
金錢的抽象性,有時也可以說成幻想性。
金錢是一種幻想,這也是金錢的「魔性」所在。
對平凡的庶民來說,手中握著大量金錢,將給予他們一種充實,什麼都能夠做到的「錯覺」。他們相信,只要擁有億萬之富就可以「為所欲為」!
金錢的魔性,往往會把潛伏於人性中的「貪欲與吝嗇」引導出來。我們時常嚷著沒錢而煩惱,縱然一朝變成富翁,還是擺脫不了苦勞。環繞著金錢的悲喜劇,自古至今,不斷的在被重複著。我們不必搬出莎士比亞,只要環顧一下四周,就不難找到笑話材料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