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的感染力我不是想死進擊的巨人讀首詩中年之路與自己和解長照京都新時代運動逛美術館我不做英雄幸福的鬼島更新粒線體柴門文
暫不供貨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駱昭東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10-17

ISBN/ISSN:9789570531718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36

書況:良好

備註:蓋藏書章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一帶一路」來自中國記取歷史的教訓!

「一帶一路」是近年中國主導的重大議題,舉世關注,並影響全球政經貿易版圖。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展現了中國記取歷史教訓的態度,釐析在世界舞台成敗的關鍵。


十五世紀明初之際,中國與西方各自形塑出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的不同貿易體系,
明清之所以潰、西方諸國之所以成,差別就在國家的態度。
以全球經濟的視角重新解讀明清與西方的貿易之爭,
在新的時代中,那一把劍又將何去何從?
十年磨一劍,古往今來,都是值得細細一探的歷史!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使得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

在全球貿易的發展中,中國當然也沒有置身事外。隨著海外需求的增長,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大量銷往海外,中國還一度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窖藏地。但隨著歐洲的崛起,中國國際貿易地位漸漸發生了大逆轉。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曾經的世界最大淨貿易出口國淪為淨進口國。

本書從全球史的視角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擺脫歷史學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開關—閉關」模式的窠臼,也突破了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比較優勢理論的束縛,提出「仗劍經商」才是西方國家占據國際貿易優勢地位,並進而成為世界強國的祕密武器;而中國歷來不重商業目的的朝貢貿易政策,不懂保護本國商人才是明清逐漸喪失全球市場主導力量,並最終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

駱昭東 

現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福州大學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南開學報》和《金融時報》上發表多篇文章。參與撰寫《中國經驗:內生道路與持續發展》、《全世界一盤棋:從絲、茶、瓷在全球生產貿易中壟斷地位的喪失看中國在第一次世界經濟全球化中的失敗》等著作。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大約從十五世紀開始,傳統中國政府與西方國家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貿易秩序。歐洲國家依靠國家暴力擴展貿易,維持商業壟斷。其貿易的發展與否取決於國家對商業的保護和競爭對手的強大與否,政府在軍事方面擊敗了競爭對手就意味著獲得了商業地位。在歐洲貿易世界中盛行的是弱肉強食、征服與被征服的原則。相反地,傳統中國依靠自身經濟和文化吸引力建立和維持著自己的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的發展取決於政府的控制力與和平的商業貿易,這個體系所要確立的是「華-夷」關...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前言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尤其是全球化中「國際貿易」的擴展,使得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歐洲國家的國際貿易擴展到非洲、美洲和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形成了繁榮的大西洋三角貿易;歐洲將手工業品運到非洲,非洲將奴隸運到美洲,美洲為歐洲提供農礦產品和工業原料。同時,歐亞之間大規模海上貿易開始發展,美洲大陸與中國之間形成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美洲金銀的開採解決了歐亞貿易支付問題,隨著美洲金銀的流動,亞洲的棉紡織品、絲綢和瓷器等流向歐洲...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第一節 歐洲國家的海上貿易擴張
第二節 明政府構築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貿易圈
第三節 中西貿易政策比較

第二章 中西初遇:明末清初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清政府的應對
第一節 明代後期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政府的應對
第二節 西方商人叩關與清初的對外貿易政策

第三章 中西貿易新階段:清朝開海後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中西貿易進入發展新階段
第二節 清朝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十三行制度

第四章 從國際貿易競爭的角度看明清對外貿易政...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