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陳永綺醫師陪醫師爸爸抗癌的故事,也是所有癌末患者及其家屬的故事……
在台灣,每八分鐘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對癌症病友及其家屬而言,從被告知到接受治療,是一段相當漫長、煎熬的歷程。如果不幸是癌末患者,更必須面對生死交關的難題。此時,家屬及醫護人員的支持、陪伴與照護,便成了這場抗癌聖戰最重要的後盾。
作者坦率披露陪伴爸爸抗癌的過程,因為癌症病友從被告知到治療、照護、醫病關係、人性尊嚴等等的疑惑與困境,大多有相似之處。儘管書中主角的病人和家屬都是醫師,也難以避免會發生一些令人無奈、無助的插曲——「每月輪替的新手住院醫師,讓爸爸每次抽腹水時,吃盡苦頭;當爸爸呼吸不順、胸部悶痛,遲遲不見有人趕來處理;甚至有幾次,醫護人員堅持書本所學和檢查數據為治療依據,卻讓爸爸病情變得危急……」
現代醫療環境確實有許多地方值得反省。身為病人的家屬以及醫療體系的一份子,作者除了激勵身陷病痛的癌友和家屬,應珍視與親人共處的每一天,提供減輕患者疼痛的照護心得和方法之外,並提出個人對現代醫療體制、醫病關係缺失的觀察與反省,希望喚起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畢竟,這樣的故事,你我都可能發生!
作者簡介: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擁有中西醫執照;住院醫師期間多次前往榮總、台大醫院受訓。並遠赴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丹納法博癌症中心擔任研究員,研究血液腫瘤醫學。之後,在台北和平醫院、中興醫院的小兒科及臨床病理科,經歷總醫師、主治醫師等過程的洗禮。現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以及台大進修部法律系學生,希望以法學新視角,審視醫師這一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陳瑞三 (台大醫院教授)
張玉山 (網球教練)
黃建賓 (逢甲大學副教授)
李詩應 (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名人推薦:陳瑞三 (台大醫院教授)
張玉山 (網球教練)
黃建賓 (逢甲大學副教授)
李詩應 (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章節試閱
【上篇】緣起不滅
父女兩代醫師情
之一:我是爸爸的小女兒
這三個月和爸爸日夜相處的日子裡,對我來說是一生中最難得的寶貴時光,也只有在此時此刻,我才能仔細看著他那歷經歲月風霜的臉龐,才能緊緊握住他那厚實粗皺的雙手,才能陪他一起笑、一起痛、一起面臨生離死別……
能夠照顧爸爸,真好
我真的覺得,天底下沒有幾個人像我如此的幸運,在家人最需要的時刻放下一切,全心全意為家人做一點事情,而且能親自陪侍身旁直到最後。這也正是爸爸對我的教誨。
前不久,聽聞和我同在醫院任職的一位男醫師,他的父親因故生病在急診室等待住進加護病房,而這位善體人意的男醫師自己卻不希望叨擾他人,繼續留在工作崗位。這也許是男女之別吧!
身為女性,家人有事便可以立即請假陪伴,這似乎已經是女性的天職,不但理所當然且天經地義,更可說是毋庸遲疑。如果身為男兒,要他停下手邊的工作,日以繼夜的陪在家人身邊,似乎就有點說不過去。
儘管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雖然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是可笑的想法,但是這樣的社會風氣依然存在。但不管如何,我覺得自己身為女性是很幸運的事,能夠不用顧慮生活家計,可以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一心一意的照顧時日不多的爸爸。
我才不是爸媽「加生的」的!
曾經一度以身為女性而深惡厭絕,也許是因為自孩提時起媽媽便不斷告訴我,我是「加」生的,當女孩子很苦,最好不要生女兒,因此每生出一個女孩子,媽媽就哭了好久好久,非常的不甘心。
我們家,共有五個兄弟姐妹,三女兩男。我和二姐都是媽媽想生兒子,無奈卻誤生了我們,因此常被媽媽有意無意戲謔的提及是『「加」生的』;尤其是我,從小就喜歡在爸媽身邊打轉,這樣的話語宛如時鐘的滴答滴答聲,不經意時就忘了它的存在,可是一旦靜下來時就會從腦海中浮現出來。
總之,這件事不知何時已經內化到內心深處,成為揮之不去的聲音,而且如影隨形變得不以為然了,不加細想還會認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曾幾何時,可能有十幾年之久,爸媽只是偶爾稍微的提一提,我則是不在乎的一笑置之。
可是最近兩三年,爸媽的觀念卻有驚人的改變。
有一次回家過節,很高興的回憶起此事,並且自己笑得超開心,以為爸媽也會像往昔般的哈哈大笑,但事實卻相反,爸爸的臉色沉重、無言,一旁的媽媽尷尬的以微笑回應。當下的我不以為意,順勢轉變了話題帶過。
誰知第二天早晨,陪爸爸去花園散步澆花時,爸爸突然挺直了身子,以很久沒有出現過的表情,而且非常嚴肅的對我說:「永綺,我跟妳說,妳不是『加」生的,妳是計畫內生的。』我霎時的愣住,不知如何回答。只覺得心中湧上了一股熱氣,迷霧了眼,隨即忍住滿眶的淚水,回答:「爸,講笑的啦!我知道,我沒事。」而我暗忖以後再也不提此事了。
【上篇】緣起不滅
父女兩代醫師情
之一:我是爸爸的小女兒
這三個月和爸爸日夜相處的日子裡,對我來說是一生中最難得的寶貴時光,也只有在此時此刻,我才能仔細看著他那歷經歲月風霜的臉龐,才能緊緊握住他那厚實粗皺的雙手,才能陪他一起笑、一起痛、一起面臨生離死別……
能夠照顧爸爸,真好
我真的覺得,天底下沒有幾個人像我如此的幸運,在家人最需要的時刻放下一切,全心全意為家人做一點事情,而且能親自陪侍身旁直到最後。這也正是爸爸對我的教誨。
前不久,聽聞和我同在醫院任職的一位男醫師,他的父親因故生病在急診室等...
推薦序
陳瑞三(台大醫學院教授)
得知忠純兄愛女永綺醫師為懷念敬愛的父親之為人與事蹟,並記載陪侍父親住院心得,以至親兼職業醫師的雙重心境撰寫一書,以供社會參閱。本人有幸得以先覽手稿,書中所提的有關醫療知識和醫病關係必受注目。
陳家乃醫師世家,三代連同女婿共有六位醫師及一位護士。其中三位主持診所,三位在醫院服務。永綺身為醫師,陪伴同為醫師的父親住大醫院治療重病末期的經驗與心得,的確與一般此類著作有異。
------------------------------------------------
張玉山(網球教練)
衷心地推薦本書,因為可以從中窺見台灣過去醫療資源缺乏,上一代老醫師仁心仁術的行醫風範;而追隨父親走上行醫之路的陳永綺醫師,在勞心勞力照顧病中父親之餘,仍克盡職守前去任職醫院看診;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忍住了父親離去的悲慟,深切反省並坦然表露醫病關係與人性尊嚴的兩難,相信必能提供增進病人、家屬、醫師三方良性互動的契機。
-------------------------------------------------
李詩應(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本書處處自然流露的日常生活小節,特別是吃的部分,可以體會到內人對其父的用心之殊勝。他們父女倆的共通點,就是在對於事情的執著與堅持不懈,不求名利,不為人知,腳踏實地去做。偉大的人、事並非靠喊出來的,而是許多如同他們的所謂的平凡人物,從日常平凡細微的事情所做的,終可成就不凡之人與事。這絕對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是不斷努力,嘗試、失敗、不氣餒,與思索再三,才能擁有的。這也是為何我近乎殘酷虐待的不斷鼓勵內人,務必忍痛寫下來。寫本書與欲成立的基金會,所為的並非為了一己之榮辱,而是希望發揚這種體認與人性光輝之共善。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的人,因為內容足令讀者在故事當中,得以預先面對並考量人生中四大事中的「老、病、死」,這是所有人終須本身或為人家屬而面臨,如果不願正面預先思索,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未雨綢繆,他日避免雨淋的受惠者,亦是自己。而正陷在其中所苦的人,讀本書可以有許多借鏡與助益,不至毫無方向,孤單無依。
這本書,亦是獻給已經或預備成為醫護人員的人,除了辛勞工作外,能夠更深切感受病患及家屬之痛,了解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能給人帶來多大慰藉,或反之,多大的傷害。
雖然書中主角,病人與女兒都是醫師,造成醫病的人,被醫的人與照顧病人的人,三方均是醫師的特殊稀有性,但所面臨的事,卻是人類所共同必須面對的。作者更因為兼具醫師與病人家屬的身分,不僅更能透徹了解整個事情經過,而且可以成為橋樑,疏通醫病關係的鴻溝。內舉不避親,因為我所站的角度非常特別得窺全貌,在此誠摯推薦本書。
---------------------------------------------
黃建賓(逢甲大學副教授)
欣見永綺醫師本書付梓即,含著淚水,抑制情緒,逐頁逐字,一一細讀,有讚詞、有不捨、有趣事、有溫馨……等,相信展書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對這對素昧平生的兩代父女醫師情也深受感動,因為它觸動大家內心想及時對父母敬孝道的衝動;以及對深陷癌症的病友和親人們,產生一些療傷止痛和照護提醒的作用,並以此勉勵攜手走過無憾的人生。願大家可以從中得到心靈上的撫慰,化為具體積極的行動,勇於熱愛生命。
陳瑞三(台大醫學院教授)
得知忠純兄愛女永綺醫師為懷念敬愛的父親之為人與事蹟,並記載陪侍父親住院心得,以至親兼職業醫師的雙重心境撰寫一書,以供社會參閱。本人有幸得以先覽手稿,書中所提的有關醫療知識和醫病關係必受注目。
陳家乃醫師世家,三代連同女婿共有六位醫師及一位護士。其中三位主持診所,三位在醫院服務。永綺身為醫師,陪伴同為醫師的父親住大醫院治療重病末期的經驗與心得,的確與一般此類著作有異。
------------------------------------------------
張玉山(網球教練)
衷心地推薦本書,因為可以從中窺見台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