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的迷思――為什麼要有回家功課?
★ 中央大學學席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知名親子部落客 陳安儀 真誠推薦
長久以來,家庭作業的存在似乎是天經地義。
孩子放學回到家中,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常常是:「有回家功課嗎?」或是「作業寫完了沒?」即使不忍心看著孩子和堆積如山的作業奮戰,但父母總是安慰自己:「寫功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家庭作業一直被認為能幫助學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以及獨立自主的工作習慣。然而,如果這些都不是真的,還需要有家庭作業嗎?
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艾菲‧柯恩在這本書中對家庭作業的價值提出種種質疑。他仔細檢視相關的研究數據,也一一探索人們對學習常見的既定印象。現今關於家庭作業的討論,大多聚焦在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完成回家功課。柯恩則帶領讀者回到一切的原點,以犀利的觀點顛覆慣性思維,讓人們重新思考家庭作業存在的意義,並給予家長及老師們具體的建議,應該如何看待以及面對家庭作業,進而做出具體的改變。
如果家庭作業本身的存在是一個迷思,那麼我們應該還給孩子,一個以真相、以合理為基礎的政策。
作者簡介:
艾菲‧柯恩(Alfie Kohn)
艾菲‧柯恩在本書之前已經出版十本著作,其中包括《用獎賞來處罰》(Punished by Rewards)、《孩子應得的學校》(The School Our Children Deserve),以及《無條件的教養》(Unconditional Parenting)。這些著作形塑全世界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思惟。他也是受歡迎的演講者,目前,他和妻子、以及兩個子女居住在波士頓。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學碩士。譯有《當和尚遇見鑽石》、《拙火之樂》、《你可以更慈悲》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
二○○六年,庫柏及其同僚針對一些較新的研究進行回顧並發表結果。那些比較學生有無家庭作業的研究發現,學業成就和家庭作業之間有更明顯的關聯(相較於較早的研究結果),但是這些較新的研究是以測驗成績做為成就的測量標準,而測驗的內容也與學生的家庭作業類似。另一項關於「現在年紀更小的學生花更多時間寫家庭作業」的研究證實了學生做家庭作業所投入的時間,「和任何測驗成績的高低沒有相關。」相反的,孩童為了樂趣而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和更高的成績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
整體而言,現今的研究回顧結果仍是不確定的。在此章節之中,我將提出的重點是,仔細檢視研究數據會讓人質疑:對多數學生而言,家庭作業是否可以增進有意義的學習。下面我所提出關於研究限制的八個理由之中,前三個指出現存研究的重大限制,接下來三個指出這些研究發現為何讓人質疑家庭作業的價值,而最後兩個則提出其他反駁這些研究結果的數據證明。
研究的限制
一、多數關於家庭作業的研究,至多只呈現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統計學原則上不脫「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correlation doesn’t prove causation)的道理。某天早上,人們帶到工作場所的雨傘數量,將會和當天下午降雨的可能性有所關聯,但雨傘的出現並不會讓天空下雨。同樣的,我可以和你打賭:滑雪的孩子比不滑雪的孩子更可能進入一流的大學,但這不表示前者因為滑雪而獲准入學,或安排孩子上滑雪課,將提高他獲准入學的機率。雖然如此,多數支持家庭作業具有正面影響的研究,似乎皆奠基於以下的假設:做較多家庭作業的學生,成績會比較好,於是推論:他們之所以有較高的成績,乃是因為他們做了較多的家庭作業。
我們總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成功的學生可能寫了較多的回家功課,或是為什麼這些學生比同儕花更多時間在功課上。甚至連家庭作業的擁護者庫柏都承認,多數研究的相關數據顯示,「老師指派給成績較好的學生較多家庭作業⋯⋯或成績較好的學生花較多的時間在家用功讀書。」除了家庭作業、成績這兩個變數之外,第三個變數,如家庭的社經地位較高,可能也和測驗成績較高、做更多家庭作業(或就讀於指派較多家庭作業的學校)有所關聯。所以,如果我們只用相關數據就得到家庭作業將帶來較高成績,或者沒有家庭作業將帶來任何不利影響,便是不正確的。
有時候,要找出潛在影響「學業成績」和「做家庭作業的時間」的其他變數並不容易,也因此人們覺得這兩個變數具有因果關係。一九八○年代早期,提摩西.凱斯(Timothy Keith)發表的一篇研究,是家庭作業研究領域最常被引用的研究之一。凱斯針對數萬名高中生進行調查而得出結論:家庭作業和學業成績之間有正相關,至少對高中生是如此。但是十年之後,當凱斯和同僚檢視家庭作業和其他可能影響學習的因素,如教學品質、學習動機和學生班級,便有了有趣的發現。當所有這些變數的重要性都相等時,其結果「令人困惑而驚訝」:家庭作業對學業成績不再具有任何重要的影響。換句話說,雖然凱斯先前的研究結果仍持續且頻繁的被引用,並成為人們用來支持家庭作業能提升學業成績的重要文獻,然而,這些研究到頭來竟然是錯誤的。
有些研究甚至已經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或由老師評斷的學業表現)和「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或父母給予多少的協助)之間,存在著負相關。但是研究人員通常都得費盡唇舌解釋這樣的發現「不是用因果關係來解釋的。」
簡而言之,多數被引用來支持家庭作業是有用的研究結果,事實上並不足以證明真有此事。
二、我們真的知道孩子家庭作業的多寡嗎?那些聲稱家庭作業有所助益的研究,往往假設我們能夠正確測量作業數量和時間長短。但庫柏和他的同事檢視新近的研究報告發現,這些研究都是由學生告知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完成家庭作業。若研究採用父母估算的時間,結果便相當不同。在跨文化的研究之中,也出現同樣的矛盾結果(關於孩子得到父母多少協助,雙方的說法不一)。當研究者請學生和老師估算家庭作業的多寡時,也有相同的矛盾。我們不清楚哪個消息來源最準確,也不知道任何一方所提供的消息是否完全可靠。
這些瑕疵讓人懷疑多數現存的研究數據,而《教育研究百科》(Encyclopedia ofEducational Research)一書中也嚴格批判了這樣的現象:「整個世紀以來,針對家庭作業的研究,都透露了一個相同且根本的問題:它們過度依賴自(self-report),視其為蒐集數據的首要方式,並且過度依賴相關性來分析數據。」
三、家庭作業的研究結果,經常將學習成就與平常成績、大考成績混為一談。如同一般報導教育新聞的記者,大多數研究者在探討政策如何影響學生「成就」時,都不曾質疑研究中對「成就」所下的定義是否合理。所謂的「成就」到底是什麼呢?至少在我所見的家庭作業研究中,它主要是從下面三種分數估算出來的——隨堂測驗成績、老師打的平常成績,以及大考成績。這些分數最大的好處是,便於研究者蒐集和報告。然而,每個數字都各自代表一個嚴重瑕疵。
在關於隨堂測驗成績的研究中,有些學生有回家功課,這些功課通常包括複習某科目的大量內容。然後,有功課的學生和沒有功課的同學一起接受以家庭作業內容為考題的測驗,測驗結果和學生有無做作業或做多做少,有相當一致的關聯。這就好比要求你傍晚花些時間熟背美國歷任副總統的名字,然後以此做為測驗範圍。如果你死記大多數的人名,研究人員便認為:「在傍晚學習」是有效的。
在探討平常成績的研究中,不同科目的分數被用來決定家庭作業是否帶來不同成效。作家德瑞瑟(Dressel)很久以前曾說過,「以分數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有偏見且不明確的,它很難顯示學生對教材內容,到底理解了哪些部分,以及熟稔到什麼程度。」分數是主觀的,其結果也同樣沒有意義。兩個資歷相當的老師,可能會給同一份作業不同的分數,甚至同一位老師在不同的時間點審閱同一份作業,也可能會打出不同的分數。
打分數一般都不怎麼受到歡迎,但是用平常成績來評斷家庭作業的效用尤其不恰當。原因很簡單,老師既是出作業的人,同時又是打分數的人。那麼老師打分數的基準,通常是學生是否完成作業,以及做到什麼程度。因此,如果說較多的家庭作業和較好的課堂表現(用成績來度量)有所相關,那對證明家庭作業是否真的有用,並不具說服力。
最後,也是最常被用來評量學業成就的方法,就是大考成績。做為標準化的測驗,它被廣泛視為評估學業表現的客觀工具。我一再強調,我們有十分充足的理由相信,用標準測驗測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相當拙劣的。然而,標準測驗卻可以讓我們看出兩種不同的現象。第一是貧富差距:從統計數據看來,關於學校、社區、甚或各州之間的成績差異,百分之九○的情況下,只需知道家長的平均收入和教育程度,就能夠加以說明。此外,標準測驗同時也清楚呈現,特定團體的學生考試技巧有多麼好,以及更進一步得知老師花了多少課堂時間幫助學生準備考試。
以上這些只是簡短歸納出幾個理由,讓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不要將考試成績視為有意義的、足以看出孩子聰明與否,或是判斷學校優劣的依據。其實,平均考試成績很高或上升,可能值得憂慮。因為如果老師多花一小時幫助孩子準備考試,好讓他們有好成績,就等於少花一小時幫助孩子成為具批判性、充滿好奇和創意的思想家。這些考試的瑕疵這麼多,這麼嚴重,因此顯示家庭作業和高分有相關的研究,是很容易誤導他人的。
我不曾聽過任何研究提出以下問題:家庭作業是否可以增加學生理解的深度,或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更有意義的結果難以量化」,這樣的事實並不會讓考試或平時成績因而成為更具效力、更可靠或更有用的依據。對我們來說,如果孩子融會貫通的能力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家庭作業有助於孩子習得這樣的能力,那麼就算所有研究都顯示,要求孩子做更多家庭作業,成績會變好,也無關緊要了。
整體而言,現存的研究是按照「成就」來定義「具有好處」,並把「成就」定義為更好的分數或更好的成績。這些研究無法讓我們觀察孩子的學習是否真的有改善。
值得密切注意的研究發現
四、愈深入探究,家庭作業的重要性就愈小。針對家庭作業進行的研究時間愈長,結果顯示家庭作業具有的影響力就愈少。那些發現家庭作業具有最大效力的研究,調查時間都很短促,且較少捕捉到實際狀況。觀察孩子不具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似乎發現家庭作業對學業成就有貢獻,但如果繼續觀察下去,最終將發現那只是一場幻影。
五、即使家庭作業確實有用,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如我所說的,庫柏的回顧研究中,家庭作業只能解釋極小比例的學業成績差異。最近針對英國中學所做的研究調查也顯示,「每週多花數個小時在每個科目上的成效是微不足道的,而那些做較多家庭作業的班級,不代表就能獲得較佳結果。」如同某個學者所說,如果研究可以告訴我們任何關於家庭作業的事情,那就是「即使研究發現學業成績有所增進,但成績增進的幅度卻一直很小,尤其與師生所投入的工作量相比之後,更是如此。」
六、沒有證據顯示小學的家庭作業對學業有任何好處。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發現,對中學以下,甚至對高中以下的學生而言,家庭作業和學業成績(不論是用哪一種方法來測量)之間沒有整體的正相關。但是,這驚人的事實卻鮮少讓一般大眾知道。對年紀較小的孩童來說,家庭作業是否有好處最讓人質疑,然而這些孩子的回家功課卻一直以最大的幅度增加!
一九八九年,庫柏用一句話為這些研究做了總結。這句話應該透過電子郵件傳送到美國每個父母、老師和行政人員手中。「沒有證據顯示,任何家庭作業會提升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十年之後,庫柏重新回顧他的研究時,提到另一項他曾看過的大規模研究也發現,六年級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多寡與成績和測驗分數的相關性很微弱。三年級學生的結果則顯示,這兩者之間呈負相關:愈多的家庭作業與愈低的學業成就有關。
的確,我們找不到證據可以明確證明家庭作業「無法」幫助學生學習。然而,借用法律的一個概念,此處的舉證責任(the burden of proof)並非落在反對家庭作業的一方而是落在支持的一方,他們有責任去證明家庭作業是有用的,特別是去證明家庭作業的好處多到可以合理佔用孩子、老師和父母的時間,並彌補第一章中所探討的、家庭作業明顯的缺點。
多數支持家庭作業的人沒辦法說,任何家庭作業在各方面對孩子都有好處,反對人士也沒有立場為「家庭作業在各方面對孩子都沒有好處」辯護。也因為這樣,目前最常聽到的說法,似乎是「多數的家庭作業可能對多數的孩童有好處。」而普羅大眾也以此為前提,接受了家庭作業的存在。
我一直主張,任何家庭作業可能帶來的益處都是既微小且不普遍的,只限於某個年齡層和某種(可疑的)評量方法。再者,即使是證明家庭作業具有整體價值的研究,也不能證明更多的家庭作業,或任何家庭作業對大多數的學生有用。換句話說,沒有任何研究足以讓人們相信,在教學品質良好的課堂裡,老師給予極少的家庭作業或甚至沒有家庭作業,將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但是,除了探討學業成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好處,足以證明家庭作業的必要性?下一章就讓我們談談這個問題。
第二章 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二○○六年,庫柏及其同僚針對一些較新的研究進行回顧並發表結果。那些比較學生有無家庭作業的研究發現,學業成就和家庭作業之間有更明顯的關聯(相較於較早的研究結果),但是這些較新的研究是以測驗成績做為成就的測量標準,而測驗的內容也與學生的家庭作業類似。另一項關於「現在年紀更小的學生花更多時間寫家庭作業」的研究證實了學生做家庭作業所投入的時間,「和任何測驗成績的高低沒有相關。」相反的,孩童為了樂趣而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和更高的成績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整體而言,現今的研究回顧...
目錄
第一部:家庭作業的真相
1.失去的童年
2.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從嶄新的角度檢視證據
3.寫功課有任何課業之外的好處嗎?
第二部:家庭作業存在的六個原因
4.研究顯示……
5.沒有提出的問題
6.關於學習,我們還不知道的部份
7.「更嚴格的標準」在家庭之間蔓延
8.最好習慣它
9.無所事事的手……
第三部:找回理智
10.重新思考家庭作業
11.做出改變
第一部:家庭作業的真相
1.失去的童年
2.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從嶄新的角度檢視證據
3.寫功課有任何課業之外的好處嗎?
第二部:家庭作業存在的六個原因
4.研究顯示……
5.沒有提出的問題
6.關於學習,我們還不知道的部份
7.「更嚴格的標準」在家庭之間蔓延
8.最好習慣它
9.無所事事的手……
第三部:找回理智
10.重新思考家庭作業
11.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