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台灣與世界接軌的抗暖化必讀手冊!
全球暖化、全球正在暖化、全球繼續暖化中!抗暖化無國界,台灣是高排碳國更不應該置身事外!但是,我們卻一再錯失解決暖化問題的時機,原因在於:
暖化知識力,是片斷、零碎與錯誤的!以為地球暖化是臭氧層破洞造成的;北極熊滅絕及冰山融化與人類的關係很遠;暴冷暴熱的氣候現象只是一時的……
抗暖化行動力,成效不彰且不夠全面!認為「節能減碳」就等於「全球暖化」問題得到解決;既然種樹是減碳妙藥,就可以不斷地再開發……
抗暖化態度,過於恐懼、冷漠且無力感深重!氣候災難景象太過震撼,陷入了恐慌與擔憂;知道氣候異常很嚴重,想採取行動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現在,我們必須徹底的覺醒,認真面對「暖化新世界」!
本書作者葉欣誠教授為第一線環境教育學者,以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與事實告訴大家:全球已經暖化,並且就是人類使用石油及煤等過量又頻繁造成的!更精闢分析,抗暖化的關鍵在於長期採取節能減碳的減緩作為之外,更要有短期應因氣候衝擊的調適行動。
尤其,在氣候災難頻傳之際,更必須立刻採取調適行動,降低氣候失控造成的危機,舉凡國土規劃、產業政策、能源供需、環境與公民教育、國防安全等各方面,都要從現在開始啟動,這才是台灣的自救之道。
書籍特色
1.第一本台灣與世界接軌的抗暖化新知手冊
關於全球暖化的書籍之中,絕大多數是引薦翻譯書,有從歷史角度、災難角度、氣候角度、政經角度等切入;也因此,相當欠缺關照台灣本土觀點看全球暖化的科學論證、國際現實與趨勢,以及關鍵知識與危機應變等。換言之,這是專為台灣人而寫的一本與世界接軌的暖化新知手冊。作者為第一線的環境教育學者,長期關注影響地球深遠的全球暖化環境議題,提供台灣全面抗暖化的建議書。
2.提出重大抗暖化缺失,獨到精闢的減碳與調適並重論述
本書指出「節能減碳」只是設法降低現在與未來氣候衝擊的方法,並不是「節能減碳」就「可以避免」全球暖化或是氣候變遷。作者認為面對暖化的諸多威脅與破壞,政府必須趕快擬定「調適」作為,舉凡國土規劃、居民安置、產業政策、能源供需、基礎建設、社會福利、環境與公民教育、國防安全、國際關係等各方面,都必須從現在開始啟動。一個為所當為的政府,應該帶領民眾勇於面對「地球暖化了,台灣怎麼辦?」的事實真相與當急之事。
3.最能夠釐清混淆不清的暖化迷思
地球暖化了,所以現在是地球熱的時候?北極冰一旦融解,海平面就會上升?樹木只要種在那裡,就可以減碳了?減碳隨自己高興,只要做了就好?節能減碳,就能救地球?台灣的一度電碳排放,跟世界各國都一樣?只要發展低碳的再生能源,暖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國際攜手減碳的作法緩不濟急,而地球工程法就是救人類的萬靈丹?……許多關於暖化的困惑、迷思、盲點,相信都可以在本書中獲得最佳解答。4.正本清源提供暖化知識力,無憂無懼以正面態度抗暖化
在許多抗暖化的資訊中,多半是極端的陳述:「氣候災難啟示錄式的極悲觀描述」vs.「未來低碳生活的烏托邦想像」。氣候的災難的確可能發生,只是嚴重程度如何尚不得而知;然而,風調雨順的低碳烏托邦絕不廉價。處於暖化新世界,不過分悲觀,亦不過分樂觀,而且更需要擁有面對暖化的正確知識與態度,無憂無懼以正面態度抗暖化。
作者簡介:
葉欣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在環境領域中,從「最硬的」到「最軟的」均有涉獵。大學部讀的是土木工程,學習工程基礎學科與思維;碩士班讀的是環境工程,以理化處理與微生物學為研究工具;到美國後轉往環境規劃與管理領域,使用經濟學與數學作為研究工具。
近年來,在環境教育領域發展,設法將科學、管理與教育進行對社會最有貢獻的結合。水資源與全球暖化是近年的主要研究項目,尤其在全球暖化領域,是少數能夠將學理、問題點、國際趨勢、台灣現況與個人行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清楚的新一代學者。
在擔任教職後,更不斷持續投入民間團體活動,經常四處演講,宣揚環境保護的理念。過去數年以來,光是與全球暖化相關的演講,已經超過上百場,聽眾涵蓋國中小、大學的老師與學生、公務人員訓練、宗教團體與寺廟、大型與中小型企業主管與員工等。
章節試閱
Part Two [抗暖化行動關鍵]
抗暖化行動的六大核心關鍵
「全球暖化」不是個簡單概念,身為暖化時代的人類,必須具備與暖化相關的關鍵知識、建立對於抗暖化的積極態度,也同時要具備對抗暖化的技能與行動力。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千變萬化的新聞、不同觀點的論述、推陳出新的技術、眾人矚目的活動..隨時提醒我們暖化的重要性。然而,大量的資訊也造成我們腦袋的混亂,不知抗暖化該從何著手?
哪些議題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的呢?就是以下這六大議題:
光合作用、能源供需、綠色經濟、調適作為、超越減碳、馬上行動!
這些議題看似關係不密切且各自獨立,但事實上,卻是全球暖化概念架構中最重要的支柱。
2-1 光合作用
先懂光合作用,抗暖化才奏效!
為什麼燒煤炭的排碳量比燒木柴來得高?老森林中的樹木一直種在那裡就會減碳?「光合作用」與「全球暖化」有什麼關係?許多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事實上,如果不瞭解「光合作用」,我們是不可能瞭解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的。在抗暖化行動的六大核心關鍵中,「光合作用」看似一個單純的、在小學時代就學過的概念,但卻是地球生命起源與發展,以及扭轉人類社會現在可能面臨毀滅的關鍵!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了暖化的成因與衝擊,瞭解全球暖化主要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導致地球均溫上升有關,這種說法尤其關注在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經濟型態。目前人類使用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石油、煤炭與瓦斯等,這些化石燃料蘊藏在地球幾億年,吸收日月精華後,被開採使用,然後釋放出吸收自大地的元素,提供人類所需的能量。這種看似單向的過程,卻因為一項關鍵的能量與質量轉換程序,使地球運轉不息至今,我們稱此程序為「光合作用」。
誠如大家所知,「光合作用」是植物成長的關鍵原因,但其實在地球發展的初期,正因為光合作用的存在與運作,以及萬物的推進演化過程,才有了今日人類的文明。過去,我們以為地球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在大自然開始反撲的暖化時代,這種想法已經被完全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對於人類過度開發資源的覺悟,並在瞭解萬物運作的法則下,彌補過去因人類自私行為而衍生出一連串氣候問題的決心。在這裡,希望透過介紹地球生命的運作法則,包括光合作用與碳循環等概念,引導大家走入抗暖化的正確方向。
太陽,地球生命的源頭
在1920 年代,科學家提出類似「原始湯」的理論,認為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照射地球上的「原始大氣」,因而形成胺基酸和醣類等化合物,再逐漸堆積在早期的海洋中,使當時的海水成為充滿有機物的液體(像加熱的高湯),生命就是在這種熱的有機湯中形成。
太陽所產生的光和熱,帶給地球多采多姿的生態的原動力。因為有太陽源源不斷地向地球傳遞能源,含有葉綠素的藻類與綠色植物才得以進行光合作用,將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並進而驅動接下來的一切複雜的生態循環。因此,太陽就是地球的生命源頭,我們今天在地球上使用的所有能量形式,都是太陽能轉換的結果。
就算到了現在的工業化時代,使地球和人類的建築物保持溫暖的熱,有99 %是由太陽所提供,其餘的1%才是來自於燃燒化石燃料等其他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太陽持續向地球傳遞能量,地球的平均溫度會降到零下240 ℃,大部分的生命都將無法繼續生存。在所有古文化中,幾乎都可以觀察到人類奉太陽為神祇的痕跡或記載,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太陽的能量也啟動了地球上大氣層中的熱交換與對流,因此有水文循環與各種元素與營養物質的循環,讓地球生態系得以發展與延續。下圖為地球表面的能量流示意圖,由太陽入射地球表面的輻射強度為每平方公尺342 瓦,其中168 瓦被地表吸收、67 瓦被大氣吸收、77 瓦被雲層與大氣反射。被吸收的能量再驅動不同的反應,構成了完整的能量流動。地球的大氣層在能量平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吸收與反射來自外太空的太陽輻射與來自地表的長波輻射,下圖右方即標出各種能量流動的瓦數。不論以地表或大氣層的角度來看,能量的進出都是平衡的。
地球表面的能量流示意圖[1]
目前人類在地球上的電力需求約為16 兆瓦,到2020 年時,預計會增加到20 兆瓦。以太陽入射的吸收輻射強度換算,地球的陸地總日照共約12 萬兆瓦,若能妥善運用太陽能,幾乎可以說是源源不絕的再生能源。在太陽能熱水器與光電板還不存在時,大自然演化出來的光合作用就在高效率利用太陽能,可以將無機碳(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生物體),促成生命循環的關鍵。
光合作用,萬物初始的關鍵
如果說太陽提供了生命形成的機會,那麼光合作用便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成的關鍵程序。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若以英文的字面意義來看,就是「用光合成」的意思。在地球生命發展的初期,綠色植物便演化出一種吸收碳的特別程序,就是利用陽光提供的能量,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除了少數像豬籠草的特例,可以直接攝取別的有機碳。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關鍵角色,就是植物細胞內的葉綠體(chloroplast )。葉綠體含有許多葉綠素(chlorophyll),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由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醣類的最基本單位—葡萄糖,同時釋放氧氣。第79 頁圖呈現一個葉綠體中的各主要單元與化學作用,類囊體又稱為類囊膜(thylakoid membrance),堆疊形成葉綠餅(granum),在充滿了各種化學物質的基質(substrate )中行化學作用,太陽光成為重要的「卡爾文循環」(Calvin Cycle )的輸入能量,觸發重要的ATP (三磷酸腺.)-ADP (二磷酸腺.)與NADP+-NADPH (輔助.)循環反應,產生生物體所需的能量,也合成碳水化合物(葡萄糖)。
綠色植物就像是自然的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能源轉換效率約為30∼40%;反觀,目前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能源效率,大約只有10∼20%。
光合作用示意圖[2]
光合作用打通了無機碳(二氧化碳)與有機碳(植物身體)的關卡,也就是開啟了「生命之窗」。植物有了成長的條件,便演化出以植物為食物的動物、吃動物的動物等,搭配上分解者,將死亡的動植物分解,讓碳重回自然界與大氣中,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以能量的觀點來看,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植物體內的化學能,並且在後續的食物鏈中,再度轉化為動物體內的化學能,也驅動了生態系的運作。
綠色植物就像是自然的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化為其他能量的形式。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目前的能源效率大約在10.20% 之間;在大自然經歷億萬年演化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能源轉換效率大約在30.40% 之間,比人造的太陽能光電板要好得多。
在大氣中的碳,包括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中的碳,是釀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因此,讓碳成為氣體逸散於大氣中,或被「固定」在生物體與非生命體中,就成為溫室效應強度有多大的關鍵。
暖化新知
化石燃料?石化燃料?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化石燃料(fossil fuels )是古代生物死亡後,其遺骸經泥沙掩埋沉積,長期受到細菌與地底高溫高壓作用,逐漸形成的衍生物質。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其中煤炭是使用量最大者。
不過,在許多媒體中,甚至教科書上,常會聽到「人類燃燒石化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樣的說法!如果看「化石」(fossil )與「石化」(petroleum-chemical )的實際意義與英文,就會知道,這「混用」事實上是「誤用」!
「石化」是「石油化學」的簡稱,一般比較常看到的是「石化工業」。由於「石化」與「化石」恰好是二個中文字的前後不同組合,所以常被「混用」。所以,當在討論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時,不要再說成錯誤的「石化燃料」了!
認識光合作用的原理與程序之後,有助於對全球暖化的基本原理有更正確的認知,譬如為什麼燃燒化石燃料會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這是因為億萬年前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重新被釋放回到了現在的大氣中;而為什麼種樹能夠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那是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原子,因為光合作用重新被固定在植物的身體裡。
碳與碳循環的奧妙
誠如之前的說明,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啟動了萬物生命的能量循環。此外,植物老死後,也會傾倒於土地上,最後腐壞、分解,產生甲烷等含碳氣體,將有機碳回歸自然。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或燃燒作用也都會產生二氧化碳。這種碳元素以不同的化合物的型態在自然界中不斷轉換的現象,稱為「碳循環」。第82 頁圖為碳循環的簡圖,實質上的碳循環內涵比這還要複雜許多。
碳(carbon )是一種非金屬元素,是地球上常見的元素之一,在地球上以多種型態廣泛的存在。在自然界中,碳是我們舉目所見的生物體與非生物體的主要成分,包括岩石、土壤、石油、煤炭、瀝青、天然氣,而樹木、昆蟲、動物與人體的主要成分也是碳。我們看不見的空氣中,也有含碳的氣體,且大多以我們熟悉的「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因此,碳有時存在大氣中,有時存在於陸地上與海洋中。在大氣中的碳,包括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中的碳,是釀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因此,在碳循環中,讓碳成為氣體逸散於大氣中或被「固定」在生物體與非生命體中,就成為溫室效應強度有多大的關鍵。
碳可以固定,也可以釋放
在碳循環中,讓碳留在非氣態的形式,也就是可以固定住碳,讓碳不至於成為溫室氣體,以阻止地球繼續暖化。關於固定住碳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一、綠色植物(生產者)進行的光合作用,會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和澱粉等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則再轉化成其他不同形式的生物質量。
二、動物(消費者)以植物為食物,並將植物組織的含碳有機物消化,產生能量,以維持生命所需,並將部分碳轉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同樣的,動物也會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將獵物(prey )身體的碳轉化為掠食者(predator )身體的碳。
三、植物或動物死亡後,身體組織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與掩埋,加上數萬年或更長時間地層或水的壓力及地底的高溫作用,產生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並以化石的形式儲存於地底。
相同的道理,這些固定在生物體內與地底化石中的碳,當然也會透過其他的方式轉化為氣態的碳,釋放回大氣中。這些作用主要包括:
一、植物、動物、細菌和真菌等生物均需要吸收氧氣,進行呼吸作用,將身體中的碳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出來。
二、細菌和真菌在地面上或土壤表層,將生物的屍體分解,並釋放出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氣體,讓碳返回大氣中。
三、將植物、動物燃燒,或把化石燃料由地底挖出燃燒。燃燒作用會產生大量的熱,並將生物體內的碳與化石燃料的碳轉換成二氧化碳,同樣讓碳重返大氣[3] 。
碳的固定量與釋放量,決定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量與濃度。目前全世界的大氣中儲存了800 億公噸的碳,幾乎均以二氧化碳的型態儲存。在陸生植物中的碳儲存量與大氣中的碳儲存量相比略少,約為720 億公噸。不過,這兩處所儲存的碳量和海洋的儲碳量相比,可真是小巫見大巫!目前估計海洋的含碳量(海水與海洋生物)約為4兆公噸,超過大氣的50 倍。下圖為碳的儲存量、固定量與釋放量的流量簡圖。
碳的儲存量、固定量與釋放量的流量簡圖
碳,左右地球的溫度
全世界,每年約有6.3 億公噸的碳,因為化石燃料的燃燒或水泥製造而排放到大氣中,還有2.2 億公噸的碳因土地使用的變更(譬如砍樹)排放至大氣,合計約8.5 億公噸。同時,每年也有2.9 億公噸的碳因土地使用變更(譬如種樹)回到陸地上,2.4 億公噸的碳被吸收回海洋中,合計約5.3 億公噸。這也就是說,目前每年約有額外3.2 億公噸的碳留在大氣中,讓地球增溫。
在過去地球漫長的歷史中,已經證實越多的碳釋放到大氣中,代表了溫室效應越強,也表示地表均溫越高。相反地,若越多的碳被固定或封存在地面、地層或海中,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就越低,地球的整體氣候就越冷。
由於大氣層中的碳每年以超過3億公噸的速度增加,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約280ppm 增加到2010 年的390ppm ,並且持續增加中。然而,燃燒化石燃料與水泥製造是非常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這是現代工業化社會的一種重要特徵。人口眾多、高度消費、高度仰賴化石燃料,並且持續擴建水泥叢林,這樣的生活型態若沒有革命性的徹底改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持續上升,全球暖化也將加速進行。
根據「物質不滅定律」的理論,在任何物理與化學變化的過程中,物質都不會被憑空創造或徹底毀滅,只是會從一個型態轉變成另一個型態,元素間重新排列組合,成為新的物質。遠古世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遠古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為植物與動物身體的有機碳,爾後被封存在地底。但在億萬年之後,好事的人類把這些已經變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含碳化石挖掘出來燃燒,也就是「用古老的太陽,照亮現在的夜晚」,又把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還給等待已久的大氣,而氣候終究會回到當時的高溫情況。
暖化新知
樹種在那裡就可以減碳?NO!
在樹木成長的過程中,光合作用的固碳效應大於呼吸作用的釋碳效應,所以兩相抵銷後,淨效應仍然是固碳,也就是我們說的「減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總量與濃度會因此降低。
不過,當樹木漸趨老化,成長的速度漸趨緩慢,就像小孩長大成人後,總有一天會停止成長。此時,樹木依然行光合作用固碳,但與呼吸作用釋碳的效應完全抵銷。也就是說,這樣的成樹或老樹,事實上並沒有在「減碳」。所以,我們要記得一個原則,根據「質量平衡」或「物質不滅」定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碳若被植物吸收與固定,植物一定會長大。反之,若植物或樹木沒有長大,就代表沒有在減碳!
國際防止森林濫墾的合作協議
全球森林的減少是暖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 年峇里島氣候會議決議了「降低森林砍伐與森林劣質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REDD )的新方案,對開發中國家保護森林提供信用貸款,由富國協助窮國保護其森林,並取得碳減量信用額度。
例如美國銀行計畫將在印尼亞齊省協助保育大片森林,出資協助印尼政府加強執行森林法規,並提供替代生計給非法伐林者,目的是為了取得部分的REDD 碳額度。即使聯合國還不承認這些REDD 減量額度,因此購買這些減量額度者多為自願推動減量組織。另外,許多保育人士與金融人士也已經開始自行設計各項拯救森林的行動概念與計畫,這反映了民間團體發起的減量倡議,有可能刺激行動緩慢的政府磋商加速行動[4] 。
不過,REDD 的制度設計也造成了一些副作用,就是若干已開發國家為了要在開發中國家「種樹」,以取得碳減量信用額度,所以將既成的森林給徹底砍伐(clear-cut),將林木販賣後,再種樹賺取碳減量信用額度。這樣的作法違反了REDD 希望已開發國家協助開發中國家保護森林,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原意。
Part Two [抗暖化行動關鍵] 抗暖化行動的六大核心關鍵「全球暖化」不是個簡單概念,身為暖化時代的人類,必須具備與暖化相關的關鍵知識、建立對於抗暖化的積極態度,也同時要具備對抗暖化的技能與行動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千變萬化的新聞、不同觀點的論述、推陳出新的技術、眾人矚目的活動..隨時提醒我們暖化的重要性。然而,大量的資訊也造成我們腦袋的混亂,不知抗暖化該從何著手?哪些議題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的呢?就是以下這六大議題:光合作用、能源供需、綠色經濟、調適作為、超越減碳、馬上行動!這些議題看似關係不密切且各自獨立...
目錄
Part One [暖化的現實與想像]
暖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末日景象] 充滿驚嘆號的氣候事件
極端氣候頻繁,荒蕪的大地不斷擴大 / 暖化不等人
[科學共識] 全球暖化,是真?是假?
全球暖化如何成為世人的共識? / 究竟什麼是全球暖化?成因又為何? / 暖化的誤解 / 暖化真假之辯 / 不要讓現在成為「愚蠢的年代」
[全面衝擊] 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全球暖化的連鎖效應 / 全面衝擊的序曲 / 一種緩慢卻永久的變遷! / 全球暖化到底會有多嚴重? / 走向全面衝擊的過程 / 升溫2℃是最後底線
[暖化警訊] 奮力一搏,還來得及嗎?
奮力一搏:調適與減緩 / 另類思考:拯救地球B計畫 / 布朗的拯救地球B計畫 / 拯救人類,刻不容緩
【暖化新知】
台灣暴熱、暴雨常態化 / 是誰發現地球正在暖化? / 現在是地球最熱的時候嗎? / 反對全球暖化的主要論述 / 北極海冰融化,海平面會上升? / 造成糧食危機的因素有哪些?
Part Two [抗暖化行動關鍵]
抗暖化行動的六大核心關鍵
[光合作用] 先懂光合作用,抗暖化才奏效!
太陽,地球生命的源頭 / 光合作用,萬物初始的關鍵 / 碳與碳循環的奧妙 / 碳可以固定,也可以釋放 / 碳,左右地球的溫度 / 森林消失代表地球暖化與生態浩劫 / 「種樹減碳」有爭議!? / 不要糟蹋了老天給的禮物:光合作用
[能源供需] 高能源效益與低碳綠能要並進
驅動這個世界需要多少能源?/ 台灣無自產能源,碳排放量也驚人 / 抗暖化也須從提升能源效率著手 / 再生能源未來面臨的挑戰 / 發光又發熱的太陽電力公司 / 生質燃料,是寶藏或地雷? / 生質燃料隱憂多 / 認真面對能源供需的現實面
[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抗暖化的強心針
舊有經濟模式,有嚴重瑕疵 / 綠色經濟已是必然趨勢 / 要綠色經濟,戒掉化石燃料吧! / 暖化驅動綠色新政與綠色經濟 / 成為有遠見的企業 / 走在雲端的綠色經濟 / 北歐的再生能源島:珊索島的風車 / 台灣的綠色經濟落實中 / 海外台灣人的環保旅館:蓋婭那帕谷飯店 / 金融產業看見商機 / 哥本哈根會議後的綠色經濟前景 / 綠色新政百花齊放 / 共創台灣的綠色奇蹟
[調適作為] 抗暖化,我們準備好了嗎?
全球暖化概念地圖,看得更清楚 / 調適與減緩,熟輕?熟重? / 減碳不彰,採取調適作為做好萬全防範 / 持續暖化之下的調適策略 / 已開發國家的調適策略發展 / 面對暖化,台灣該怎麼調適?
[超越減碳] 愛地球,不是只有減碳
從碳足跡觀點看環境問題 / 暖化,讓環境問題提前到來 / 抗暖化並不是人類永續的唯一 / 暖化疑雲揮之不去 / 沒有暖化,就可不做改變? / 化石燃料的問題,不只有暖化 / 超越減碳,迎向永續
[馬上行動] 以知識和行動,抗暖化!
全球正暖化,「末日警鐘」滴答響 / 地球350 ppm,萬物共榮美麗再現 / 抗暖化,必須團結眾人生活實踐力 / 積極扮演減碳世界的公民角色
【暖化新知】
化石燃料?石化燃料?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樹種在那裡就可以減碳?NO!/ 國際防止森林濫墾的合作協議 / 什麼是初級能源、二級能源? / 1度電相當於多少二氧化碳排放?――台灣vs.冰島 / 從淨能源比例,得出能源投資報酬率 / 開發再生能源有疑慮! / 何謂全球暖化潛勢(GWP)? / 何謂雲端運算? / 由綠色經濟觀點,圖解世界減碳需求與減碳來源 / 台北市應邀出席哥本哈根的城市氣候論壇 / 什麼是「脆弱度」? /台灣正研擬暖化調適策略/ 打造一個「安全」的地球 / 屁稅」與「打嗝稅」 / 能量轉換率的考量 / 充分利用太陽能的整合設計:日本OM太陽能協會 / 電子書是減碳工具的新選擇? / 減碳數字的背後?
Part Three [暖化新世界]
迎接暖化新世界的四大核心態度
[儉樸生活與科學精神] 低碳生活,可以聰明輕鬆過!
美式生活是天堂?還是地獄? / 儉樸生活如何聰明過? / 聰明使用溫室氣體計算器
[減碳革命不簡單] 挑戰抗暖化的不可能任務
國際社會抗暖化的艱辛歷程 / 台灣排碳量居高不下 / 人類的私心與惰性難以撼動?!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減碳抗暖化,必須付出代價!
再生能源不便宜 / 碳補償不可靠 / 全球減碳熱潮中,台灣狀況特殊
[務實面對未來] 準備面對全然不同的未來
務實而從容地看待未來 / 企業與政府的低碳永續決策 / 讓成熟有智慧的公民主導未來 / 台灣2050,是真實?是狂想?
【暖化新知】
全球第一道曙光:吉里巴斯的美麗與哀愁 / 台灣家庭裝設太陽光電板的難處
Part One [暖化的現實與想像]
暖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末日景象] 充滿驚嘆號的氣候事件
極端氣候頻繁,荒蕪的大地不斷擴大 / 暖化不等人
[科學共識] 全球暖化,是真?是假?
全球暖化如何成為世人的共識? / 究竟什麼是全球暖化?成因又為何? / 暖化的誤解 / 暖化真假之辯 / 不要讓現在成為「愚蠢的年代」
[全面衝擊] 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全球暖化的連鎖效應 / 全面衝擊的序曲 / 一種緩慢卻永久的變遷! / 全球暖化到底會有多嚴重? / 走向全面衝擊的過程 / 升溫2℃是最後底線
[暖化警訊] 奮力一搏,還來得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