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楊双子當爸媽過了65歲張忠謀村上春樹蔡康永韓江制度基因讀冊選讀孫翠鳳聯經暢銷66折起心靈工坊全書系屁屁偵探神奇柑仔店最透明的故事假仙女絕望者之歌
放入購物車

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6-08-11

ISBN/ISSN:9789869253994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44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在窯爐熄火之前,記錄半世紀來的臺灣玻璃故事
再現老職人的記憶與窯口玻璃的技藝


★ 視覺閱讀入門,精彩的攝影宛如親臨現場
★ 文字深入淺出,他們的人生使玻璃時代絢彩奪目
★ 玻璃小知識,生活大哉問
★ 承先啟後,文創產業經驗全公開
★ 參考文獻、全臺玻璃工廠,不藏私解密

如果在臺灣做一支玻璃杯?
沒有幾十萬的訂單,無法啟動全自動的大型機具
沒有幾十萬的資本,無法自己蓋窯雙手慢工細活
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型產業——窯口玻璃。

但這些玻璃,承得住窯爐的高溫,面對得了時代的變遷嗎?這些老師傅會先退休?還是窯口先熄火?

臺灣早期曾有著「聖誕燈泡王國」的稱號,佔據全球14%的產能,甚至能生產美國沃爾瑪超市七成的聖誕燈飾。三十多年前全盛期時,在苗栗竹南有上百間的玻璃工廠群聚同一條街上,全年無休的窯爐炙熱的燃燒著,如今,不管是在新竹、苗栗,問起在地人哪裡有玻璃工廠,得到的都是「現在沒有人在做了啦!」的回應。

玻璃產業面臨的,不只材質日新月異的取代;自動化當道,每日數十萬的產量,使得玻璃工廠一間間的外移、關門;另一方面,政府扶持轉型的玻璃藝術品,個人創作的工作室興起;但介於兩者之間的中型產能工廠,透過窯爐熔融與半自動化的生產模式,能保留量產的可能與客製化的彈性,卻被大環境所忽略,也找不到與現代需求接軌的方式。

行人文化實驗室費時數個月地毯式搜索,找到全臺僅存的八卦窯玻璃廠,雖然不再有八個窯口都啟動的盛況,工廠裡多是年過半百的老師傅邊做邊等著退休那天;本書帶著攝影師、採訪記者深入工作現場,貼身採訪一群年資數十年的老師傅,從他們口中道出這半世紀來發生的故事;豐富的影像也完整紀錄「窯口玻璃」的製作方式。

三年前行人以《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完整紀錄活字印刷產業,也串起設計與老產業的關聯;這本《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也肩負相同責任,在臺灣僅存的幾座八卦窯熄火前,透過紀錄與再現,呈現臺灣經濟輝煌的過去、職人一生的執念;也採訪當今活用玻璃材質的設計品牌,經驗分享、再續產業可能。

作者簡介:

企畫團隊/行人文化實驗室

通常我們是一間出版社,但更常我們在做一些實驗,例如,假裝我們也是作者。用打群架的方式,找到一個目標對象(議題/主題),再找來一群堅強的夥伴(採訪/攝影/設計......),我們不被時間牽著鼻子走(所以不是定期出刊),我們只在乎打一場有把握的勝戰。為議題/主題找到新的觀點、思考方式、甚至是讓它延續與存在的可能。過去作品有《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臺灣妖怪研究室報告》。

文字/錢麗安

曾任職於平面藝文類雜誌多年,喜歡有溫度的事物,深愛土地、環境與人交織出的質樸故事,努力做個稱職的文字農,日日勤耕文字田。

攝影/翁子恒

1985年生,台北人,清華材料所畢業。因學生時期對攝影、藝術、社會的興趣和關注,2011年告別半導體,帶著家人的支持(和擔憂)以及指導教授的追夢金,轉個彎,開始以平面攝影為職志。為求物質與心靈的溫飽,必須無所不包,跨足各種能被相機記錄的題材;尤其喜歡跟著編輯們上山下海,訪拍各式人文項目,旁聽人生課程,補充精神食糧。期許作品能像時光膠囊,被遺忘後又能被意外開箱,成為未來對過去的參照與想像。http://www.sherbetphotography.com/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走過五十幾個國家

早年玻璃大多是外銷,出口必須透過貿易商,邱文虎在站穩腳步後一改傳統作法,直接在中經社的外銷刊物《臺灣燈飾雜誌》(Lighting)上刊登廣告,找來國貿系畢業生做直接貿易。此外,他也開始實地到各國考察,觀摩各國的玻璃產業。

但當時臺灣被視為仿冒王國,要參觀相關展業並不容易,「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島Murano參觀,就是透過一位客戶引介,假裝成日本人。」他略帶尷尬的說。他看著島上乾淨、悠閒的工作環境,五彩繽紛的玻璃樣式,內心也五味雜陳,「美國人老說只有歐...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序 編輯室報告

透明的起源

當玻璃杯不小心從桌面掉落的時候,我們大概會輕呼一聲,隨即安慰自己:「沒關係,再買一個。」這樣的安慰有其道理,因為一般的玻璃杯很便宜,不到二十元就可以買到一個中國大陸製的簡單水杯。

不過,如果我們稍微試著心痛一點,稍微不要從價格的角度來思考、試著從玻璃碎片滿地可能割到腳的擔憂中跳開,想像一下:如果這是玻璃的最後生命,它眼前閃過的一生,應該會是怎樣的畫面?

他會不會想起玻璃一族誕生的時刻:閃電意外落在利比亞沙漠上,雷擊的高溫造成矽沙熔解,玻璃因而首次出現?或者,他想起自己成...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編輯室報告

第一部 記憶,走過臺灣窯口玻璃百年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從老物件看過去的生活樣貌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師——陳錦輝
那些來自世界的經典杯
司爐人——曾通農
圖解窯爐
模具口吹師——王春輝、徐文光、許明安
當設計遇上製技

第二部 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
三點水
林靖蓉
紅琉璃
厝內
樂玻璃

附錄一、寫在這本書以前——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這裏只是起點——參觀與體驗
附錄三、在臺灣,製作玻璃——工廠名冊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