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名患者的病例現場、五名聖多美當地醫療從業人員的未來期待、聖多美普林西比風土走訪……建構起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在聖多美普林西比的行醫故事。
◎繼《白袍下的熱血》之後,這群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的醫師們再次用熱情與決心展現專業價值。
台北醫學大學自2008年12月與國合會簽訂「駐史瓦濟蘭王國醫療服務計畫」開始,秉持著「愛無國界」的精神,將這份大愛從南非的史瓦濟蘭傳遞到西非的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協助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與公共衛生,並協助培訓當地的醫護人員。
本書以感人、情感內在追尋、醫療核心價值、病醫關係、醫療人員的訓練與體會等…突顯北醫大醫療團的全球觀點、弱勢關懷與醫務人員廣度與深度的訓練。讓這份醫療之愛,在聖多美普林西比的人心中開出溫暖的花。
從北緯23.5度的亞洲之島
飛向0度赤道線上的聖多美普林西比
身披白袍的醫者,走入從零開始的世界
用熱情與決心,展現無盡的專業與愛
一同點燃對生命的期盼
「臺灣數十年前也經歷過醫療資源不足及貧窮落後時期,對於他們(聖多美普林西比)的處境,應能感同身受。如今我們已經由接受外國援助階段,蛻變為有能力對外提供援助,所以現在正是回饋國際社會最好的機會。」──外交部長 (上簽名檔)
「臺北醫學大學藉由本書傳達著令人難以相信的故事,同時傳達著最基本但是卻已被我們漸漸遺忘的普世精神與人生基本道德。希望可以鼓勵更多醫學界青年學子及醫界人士,發揮醫療無國界,深入世界各角落,散播國際醫療的種子,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做其他人的天使,溫暖人間。」──衛生署署長 (上簽名檔)
「十六年來,臺灣在聖多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協助,特別是在基礎設施、農業及衛生教育等方面。聖多美人民已感受到台灣政府的善意及人民的熱情,而《愛 從赤道零度開始》本書,正是對臺灣及聖多美普林西比兩國人民友誼與團結的良好見證。」──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駐臺大使 喬馬度 (上簽名檔)
「《愛 從赤道零度開始》一書付梓,將北醫在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的點點滴滴及動人故事呈現在大家的面前,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心得,可提供國內醫學教育最好的教材。」──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上簽名檔)
「透過一群有愛心的醫療典範能夠親自參與國際醫療團隊,身體力行地走入醫療相對缺乏的國度,在偏遠地區從事醫療人道關懷與救援,實在是最能展現出臺灣豐沛的愛心並直接與世界連結的一個最佳管道。」──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上簽名檔)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終身義工 孫越 《文茜的世界周報》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感動推薦!
作者簡介:
林進修
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曾任中華民國醫藥衛生記者聯誼會會長,於記者生涯中曾獲兩屆曾虛白新聞獎、兩屆新聞金鼎獎及三屆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現為聯合晚報醫藥暨科技記者。
著有《白袍下的熱血—台北醫學大學在非洲行醫的故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從零開始的絕佳詮釋
「零」是奇妙的,雖然一切都需從零開始,但零卻代表無限可能性及延伸性,就像《愛 從赤道零度開始──臺北醫學大學醫者烙印非洲之旅》一書內容對「零」所做的絕佳詮釋。當各位讀者翻閱此書,可感受到臺北醫學大學接受我國政府委託,組派醫療團隊遠赴位於赤道(零度)的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協助執行醫療服務計畫的事蹟。在過去兩年多的日子裡,臺北醫學大學籌組的醫療團隊,已經診治了聖國許多病患的疑難雜症,大幅提升民眾衛生福祉,並獲得聖國朝野各界人士的肯定及感謝。
本書的每一篇動人小故事,其背後都有我醫療團隊充滿愛心的關懷與付出。其中,本人就曾經在聖國兩位遭受嚴重燒燙傷兒童費南多(Fernando)及阿吾雷利歐(Aurelio)來華就醫痊癒出院那天,前往萬芳醫院探視,看到那兩位友邦孩童在我國醫護人員細心的醫療及復健照料下,健康出院返國,實在是一件值得欣慰及感動的事情。
另外,在本書每個篇章中,可以感受到駐外醫療團隊人員所做的努力,如何絞盡腦汁解決一些在臺灣無法想像的問題,而故事中的聖國人物角色,更是平凡如你、我,他們所擁有的醫療資源不多。臺灣數十年前也經歷過醫療資源不足及貧窮落後時期,對於他們的處境,應能感同身受。如今我們已經由接受外國援助階段,蛻變為有能力對外提供援助,所以現在正是回饋國際社會最好的機會,本人誠心盼望臺北醫學大學在聖國所作的醫療服務,除在當地播下充滿愛與關懷的種子外,閱讀本書的讀者,也能感受到我國醫療團隊從事國際關懷與援助的甘苦,讓從赤道(零度)開始的愛,能夠無限延伸。
最後,謹向所有對我國醫療外交做出貢獻的人員,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並希望國人繼續秉持奉獻精神,讓臺灣在國際關懷與救助的舞臺上永不缺席。
外交部長 楊進添(簽名檔)
[推薦序]
臺灣心,非洲情
「聖多美普林西比」──遙遠西非的國度,隱藏著令人心動的故事。國際化的社會,地球村的社區化,遠在一萬公里之外的西非小島,有著一群臺灣人在默默付出愛心。臺北醫學大學除了在非洲史瓦濟蘭王國進行醫療團服務,更籌組醫療團隊於被稱為世界的尾巴──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進行醫療團服務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承辦駐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醫療服務計畫迄今已兩年,看到許多病患是令人訝異並震撼,令人難以想像外傷傷口因為貧窮加上醫療物資等缺乏,可以伴隨病患長達十幾年,最後轉化為癌症。白內障病患因為聖多美沒有眼科醫師,導致近乎全盲。因此臺北醫學大學在常駐醫療團之外,期間陸續派遣許多醫療人員前往聖多美,提供更多的協助。
重見光明的喜悅,恢復行動能力的雀躍,亦同時感染到醫療團員身上。服務許多聖多美人民後,收穫最大的無非就是駐聖多美醫療團團員。在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團員們重新體驗到醫療的本質,不是為了那服務病人後的報酬,而是病人得到治療後,以淚水盈眶的感激眼神望著你,深表感激的話語類似天使的聲音,讓人心裡有著無限的溫暖與喜樂。
臺北醫學大學藉由本書傳達著令人難以相信的故事,同時傳達著最基本但是卻已被我們漸漸遺忘的普世精神與人生基本道德。希望可以鼓勵更多醫學界青年學子及醫界人士,發揮醫療無國界,深入世界各角落,散播國際醫療的種子,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做其他人的天使,溫暖人間。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謹誌
2011年12月
[推薦序]
臺聖兩國友誼與團結的良好見證
自一九九七年臺聖兩國簽署外交合作協議後,十六年來,臺灣在聖多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協助,特別是在基礎設施、農業及衛生教育等方面。聖多美人民已感受到台灣政府的善意及人民的熱情,而《愛 從赤道零度開始》本書,正是對臺灣及聖多美普林西比兩國人民友誼與團結的良好見證。
本書記錄了臺灣人民在面臨不同文化及社會經濟體制下,對聖多美所提供的協助及合作,如瘧疾每年在聖多美造成許多生命的消逝,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在臺灣政府的幫助下成立防瘧團,引進新的防疫技術及充足的資源,讓聖多美不再蒙上瘧疾肆虐的陰影,進而吸引更多遊客及外資進駐,促進聖國經濟發展。
臺北醫學大學於二○○九年承接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計畫後,雙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即是由臺北醫學大學派遣專科醫師及護理師所組成的常駐醫療團,於聖國中央醫院提供聖多美人民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派遣常駐醫療團外,也提供聖多美重症傷患外送之醫療服務,如二○一○年有兩名重度燙傷病危的聖國兒童在醫療團的協助下送往臺灣接受治療,現已平安康復返回聖多美。
當閱讀本書所記載的故事時,不論是已發生或是正在進行中,都可以讓讀者藉此了解聖多美種種風土人情,唯有加深兩國人民彼此的了解,才能進一步加強雙方人民的友誼。
聖國在醫療衛生領域上仍有許多地方需待努力,我們希望可以持續並拓展雙方良好的合作關係,以提供聖國人民更好的醫療服務,並提昇聖國醫療技術水準及培養民眾正確的醫療知識。
在此我們感謝所有無私奉獻參與聖國各項發展的臺灣人民,也由衷感謝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及醫療團所有成員。最後,我也代表聖多美政府及人民由衷期盼聖國中央醫院及臺北醫學大學可以維持並拓展合作關係。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祝賀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暨全體員工及所有臺灣人民心想事成,事業興隆。
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駐台大使
喬馬度(上簽名檔)
西非星空,愛在飛揚
醫學的本質是探討人類的生命、健康、疾病相關的問題,從事醫學工作應抱持尊重生命與醫療無國界的熱忱與情懷,透過醫療服務解除人們的苦痛,提升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
在臺灣醫療發展過程中,過去半世紀來,我們也面臨醫療資源匱乏與臨床醫療艱困的時期,當時先進國家曾對臺灣伸出友誼之手,協助國人改善醫療設備與技術,攜手推動公共衛生根除瘧疾等傳染疾病,造福臺灣民眾。如今,我們國家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不斷進步,醫療品質已達國際水準,行有餘力,許多醫界人士充分發揮人文關懷與人道援助的精神,前往世界亟需醫療援助與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提供當地民眾最佳的醫療照顧,挽救無數病人的生命,贏得當地民眾珍貴的友誼。
臺北醫學大學致力國際化,全面與世界接軌,近年來,率先跨足國際醫療,由北醫結合附醫、萬芳及雙和三家醫院,派出優秀醫護人員,前往世界各地,提供優質醫療,默默工作,他們上山下海,深入偏遠落後鄉間,愛心付出,無怨無悔,這種犧牲奉獻情操令人感動。
最特別的是自二○○八年,北醫派遣醫療人員常駐非洲史瓦濟蘭王國,拓展臺灣醫療在非洲的知名度,隨後二○○九年又組織醫療團前進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為醫療無國界盡最大心力,獲得無數非洲民眾掌聲與肯定。
如今,《愛 從赤道零度開始》一書付梓,將北醫在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的點點滴滴及動人故事呈現在大家的面前,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心得,可提供國內醫學教育最好的教材,相信這本書的問世,能鼓舞更多年輕學子和醫界菁英,踴躍投身國際醫療工作,提供人道援助,為臺灣醫學發展留下最美麗精彩的一頁!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閻雲(簽名檔)
[推薦序]
醫者的震撼教育
十多年前,我看到一群由臺灣年輕醫師、護士及社會工作者組成的臺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 結合社會資源、透過醫療及各項專業服務走向藏北、泰北、印度及非洲等國度,當時的我除了由衷感佩外,也成為了他們的夥伴,總是在一旁為他們鼓掌,同時我也更加深信國際醫療志工是臺灣醫師養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近來隨著國際志工的觀念逐漸在臺灣成形,愈來愈多的醫療工作人員相繼自發性或組織性地走向國際,我個人除了深受鼓舞外,也非常予以肯定。做為一個醫者除了專業之外,更需具備仁心仁術的胸懷,偏偏這卻是臺灣正規教育中最欠缺的部分。透過一群有愛心的醫療典範能夠親自參與國際醫療團隊,身體力行地走入醫療相對缺乏的國度,在偏遠地區從事醫療人道關懷與救援,實在是最能展現出臺灣豐沛的愛心並直接與世界連結的一個最佳管道。
由於臺灣外交的緣故,醫療團隊來到這個人口不到二十萬的聖多美,雖然是如此一個遙不可及的小地方,但卻一樣能從「做中學」學習到對弱勢的關懷與感同身受的付出,這對醫者來說不啻是一場震撼教育,也是一種自我重新洗鍊的絕佳機會,歷經這樣的過程再返回臺灣,相信每一位參與的夥伴,將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條件更懂得心存感激,同時也更懂得如何謙卑。
謹在此向所有正在從事、或即將從事國際醫療救援行動的醫護團隊致上最深的敬意!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上簽名檔)
名人推薦:[推薦序]
從零開始的絕佳詮釋
「零」是奇妙的,雖然一切都需從零開始,但零卻代表無限可能性及延伸性,就像《愛 從赤道零度開始──臺北醫學大學醫者烙印非洲之旅》一書內容對「零」所做的絕佳詮釋。當各位讀者翻閱此書,可感受到臺北醫學大學接受我國政府委託,組派醫療團隊遠赴位於赤道(零度)的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協助執行醫療服務計畫的事蹟。在過去兩年多的日子裡,臺北醫學大學籌組的醫療團隊,已經診治了聖國許多病患的疑難雜症,大幅提升民眾衛生福祉,並獲得聖國朝野各界人士的肯定及感謝。
本書...
章節試閱
1-1
好福氣的卡多尼
卡多尼是個有福氣的人。他不僅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有穩定經營的咖啡工廠,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貴人,而且不只一個,有兩、三個。
卡多尼個頭不大,頂多一百五十幾公分,自從他左腳受傷後,走路不像以前那麼快捷,加上這些年來又有點駝背,看起來更矮,但這並不影響他樂觀的個性。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的早上,臺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的所有成員,除了那天上午還得到聖多美市中央門診中心看診的團長江明哲外,全員出動,開了三輛四輪傳動的車子,到山上拜訪卡多尼。
才剛抵達,卡多尼一個箭步往前,緊緊抱住醫療團前團長張裕泰,「他是我的大恩人,也就是我的爸爸。」
「別聽他亂說,我哪是他爸爸!」張裕泰雖極力撇清,但語氣間卻是充滿了自信與驕傲。
難以癒合的傷口
「他是我最好的病人之一,」張裕泰說,卡多尼原本在電力公司上班,十幾年前有次外出工作時,一個不留神,從兩層樓高的地方摔下來,右腳的腳踝內側受傷流血,雖立即送醫治療,但傷口就是好不了,一直不斷地感染發炎,最後只能選擇退休,轉行種起咖啡。
卡多尼的咖啡種在海拔七、八百公尺的咖啡山,從聖多美市開車沿著三號國道往西開,大約二十幾分鐘就可扺達。說是國道,卻是雙向各一線道的小路,只要對面有來車,有時還得開慢一點,讓一讓,免得不小心對撞了。
更扯的是,整條國道坑坑疤疤的,開車上路得左閃右閃不說,還要隨時留意走在路上的行人。醫療團家庭醫學科醫師梁約翰記得,有次為了閃避行人,不小心撞到路上的一個大洞,全車人都彈起來撞到車頂,痛得大家哇哇叫。
臺灣醫療團進駐聖多美普林西比規模最大的中央醫院後,卡多尼慕名前來求診,張裕泰按部就班地用藥治療,但傷口卻時好時壞,未能徹底痊癒。他當時就覺得怪怪的,心想也許是卡多尼的血液循環較差,才導致傷口始終收不了口,於是安排抽血檢查,果然找出原因。
「都是鐮刀型紅血球貧血惹的禍!」臺灣醫療團牙科醫師祁力行解釋,一般非洲國家的鐮刀型貧血盛行率約在一成上下,聖多美普林西比卻高出一、兩倍,平均每十個人裡面,就有兩到三人有此毛病。
顧名思義,患有這種先天性血液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現狀況,紅血球就會變形,由原先的圓球狀,變成彎彎的鐮刀型,怎麼看都怪怪的。這種模樣怪異的紅血球,一來容易堵住血管,造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二來也會讓肢體末梢微血管的血液循環變差。
祁力行把傷口底下的組織比喻為土壤,當醫師把傷口清理得乾乾淨淨,就像是整理出一塊良田美地,不管在上面敷藥或植皮,傷口都會逐漸痊癒,剛植上去的自體皮膚也會長得很好。然而,這些鐮刀型紅血球貧血的患者,由於血液循環變差,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既影響植皮的成長狀況,傷口也時好時壞,很多患者的傷口潰爛發炎,一拖就好幾年。
因為這種病患實在太多了,二○一一年五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蔡豐州曾來到聖多美普林西比,選在中央醫院進行短期的主題式醫療計畫。經過他觀察發現,這些患者的傷口不是流湯泛液,就是潰爛發臭,狀況相當差,有些較嚴重的患者二、三十年延宕下來,早已成為反覆發病的慢性傷口。
卡多尼就是個典型例子,確診是鐮刀型紅血球貧血患者後,張裕泰除定期幫他清創及敷藥外,也不忘再三叮嚀他,千萬不要太勞累,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儘可能把發病的機率壓低。這些醫囑,卡多尼都聽進去了,這些年來逐漸把咖啡事業交給兒子處理,少了誘使發病的危險因子,腳踝內側的傷口控制得還不錯。
眾人合力植新皮
不過,卡多尼的人緣實在太好了,大家都關心他腳上的慢性傷口。好不容易,他終於下定決心接受植皮手術,希望能夠早日擺脫傷口潰爛的困擾。
聖多美中央醫院安排卡多尼在九月二日的前一天就住院,先輸血改善缺血的老毛病,再進行植皮手術。
「邦第亞!」早上八點,準時踏進中央醫院手術室,迎面而來的就是一聲葡萄牙語「早安」的親切問候。原來卡多尼已穿上半透明的綠色手術衣、戴上同色帽子,靜靜躺在推床上。一看到一般外科醫師張渭文、護理師余天佑、醫學役男朱子宏、吳孟哲及醫工役男宋政時,大老遠就熱情地打招呼。
這時候,古巴籍女麻醉師也走進手術室,開始準備麻醉作業。「怎麼辦?這裡的護士說整個醫院都沒有靜脈留置管了,那怎麼開刀啊!」
負責準備手術耗材的宋政話才說完,大家就像木頭人一樣,全都怔住了。「不會吧!靜脈留置管這種再普通不過的耗材,哪可能一個也沒有?」
回過神,余天佑趕緊打開從醫療團帶來的幾個醫藥箱,「糟了!今天我們也忘了帶。」眼看還有一點點時間,他掏出車子鑰匙,自告奮勇開車回醫療團拿。
「這也未免太扯了吧!」張渭文搖搖頭,靜脈留置管是稀鬆平常的醫療耗材,住院病人和急診病人都要用,而中央醫院竟然一個也沒有,真是匪夷所思。
吳孟哲也是一臉苦笑,「也許知道是臺灣醫療團要用,這裡的護士才說全院都沒有吧!」
果然如他所料,才過幾分鐘,一名護士就找出一個靜脈留置管,當場解決問題,張渭文趕緊打手機給余天佑,要他把車掉頭,不用回醫療團了。
卡多尼右腳踝內側的慢性傷口面積並不大,張渭文便以手動取皮刀處理。因為手動取皮刀的刀片一只才臺幣十元,與自動取皮機一只就要臺幣九百元的價差相較,兩者相差近百倍,同樣都是用完即丟,當然是能省則省。更何況卡多尼的傷口不大,手術所需的植皮並不多,殺雞焉用牛刀,手動取皮機就綽綽有餘。
手術完成後,最重要的還是術後的照護。卡多尼住在專收男病患的二樓病房,接受臺灣醫療團醫護人員們的細心照料。畢竟卡多尼是患有鐮刀型紅血球貧血的慢性傷口病患,傷口底下的組織狀況原本就很差,張渭文也不敢奢望卡多尼的植皮能百分之百長上去。一日一日的換藥檢查,掀開層層紗布,發覺植皮雖不是長得很理想,至少不算太壞。只要中間部位能長好,這些新的植皮以後就有機會往外擴展,進而把整個傷口覆蓋住,那就阿彌陀佛了。
真誠的醫病互動
在張裕泰借調期滿、重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任職後,照護聖多美普林西比這些病患慢性傷口的工作,也就交給梁約翰及朱子宏、吳孟哲這兩位醫學替代役男接手。
就在那時候,醫療團看上一處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立於咖啡山的老醫院。那裡已有上百年歷史,花點錢重新粉刷後,雖未能重拾往日繁華景像,至少不再一片荒煙蔓草。醫療團就利用重新整修出的一個診間,每週一及週四分別開一個上午診,卡多尼從此就近在那裡看病,少了下山的舟車勞頓之苦,方便多了。
在梁約翰眼中,卡多尼是個超級好人,也是他最窩心的病患之一。他記得有次看診完後,開車下山途中,才驚覺將隨身皮包忘在診間的桌子上。他隨即打手機給卡多尼,請他到半山腰的診間看一看。結果人才回醫療團不久,卡多尼的大兒子卡多尼歐已把他的皮包送來,原來卡多尼怕他擔心,就叫卡多尼歐搭計程車飆下山,將皮包送過來。
「一趟路至少半個小時哪!」且計程車來回兩趟得花聖多美普林西比幣四萬元,合臺幣約八十元,對經濟狀況並不好的卡多尼來說,也是筆不小的負擔。
梁約翰見狀,差點當場飆淚,當下放下碗筷,開車送卡多尼歐回到海拔七、八百公尺的家。「再怎麼累,也不能讓他再花錢搭計程車回家!」
梁約翰無限感慨地說,良好的醫病關係,絕對是醫療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全民健保開辦十幾年來,臺灣的醫療已逐漸變成一種商業行為,醫師與病患之間那種出於真誠的互動,愈來愈淡薄,醫療糾紛也愈來愈多。
沒想到,那種出於真誠、在臺灣幾已消失不見的醫病關係,竟在遙遠的非洲國度重現,怎能叫梁約翰不感慨再三!
「你真的很難形容那種感覺,」臺灣醫療團護理師余天佑說,他每次和吳孟哲、朱子宏、宋政這些替代役拎著醫藥箱走進聖多美市中央門診中心時,坐在診間走道兩旁椅子上的病患,都會拚命地鼓掌叫好。
「有點像在走星光大道!」吳孟哲飄飄然地說。雖然這種比喻稍嫌誇大了些,卻很傳神。衝著這些熱情及對醫事人員的無比尊重,梁約翰誓言不管再苦再累,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些病患的慢性傷口治好,否則就太對不起他們了。
1-6
三個瑪莉亞
瑪莉亞(Maria),一個在西方世界相當常見的名字。走在聖多美普林西比,也是處處都可以遇到瑪莉亞。而在這回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所遇到的病患中,至少就有三個瑪莉亞。
廚師瑪莉亞
瑪莉亞最近非常煩,煩到她晚上常睡不著覺。
瑪莉亞是個廚師,這在聖多美普林西比是個還不錯的職業,雖然賺不了很多錢,至少餓不死,但這種情形,直到半年前開始出現變化。
那是一場意外,她不小心觸電了。兩百二十伏特的電流從右手臂、手肘、手腕,一直貫穿到手掌,再從中指穿出。被電倒時,她的手掌及中指裂開,像是被一顆掌心雷炸到一樣,血肉模糊。
雖僥倖撿回一命,那天卻也是她噩運的開始。聖多美普林西比的醫療資源不足,兵荒馬亂中,瑪莉亞先是草草用最簡單的方法止血,再輾轉到醫院就診。
急診室的醫師看了看,眉頭皺得更緊,簡單做了手部的局部麻醉後,就幫她縫合傷口,縫完就叫她回家休息。
休息?哪能休息啊?!瑪莉亞還是得切菜、洗菜,但慣用的右手受傷,根本就動不了,她只好勉為其難地改以左手操作,結果是一團糟。
速度慢不打緊,切出來的菜,更散得滿地都是,讓她十分挫折。
更讓她傷心的是,大約過了一個多禮拜,拆掉包在右手掌的紗布,這才發現中指的第一及第二指關節繃得緊緊的,中指也向手掌心彎曲,伸不直。
試著拿起菜刀,才發現一切更是糟糕。除了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握住刀柄外,也完全使不上力,她只能無助地放下菜刀,放任淚珠成串地從眼眶爬了出來。
「我到底造了什麼孽啊!」擦乾淚水,瑪莉亞不斷問自己。為了一家生計,她還是得勇敢站起來,除改用左手外,也積極就醫,看看會不會碰到奇蹟。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上午,瑪莉亞首度掛臺灣醫療團一般外科醫師張渭文的號,「聽說他的醫術不錯,對病人又客客氣氣的,也許可解決我的問題。」
張渭文仔細檢查發現,瑪莉亞右手中指攣縮變形得相當嚴重,就算施以外科手術,也不見得能明顯改善,這隻手指的功能,恐怕很難再恢復到往日水準。
儘管如此,張渭文還是仔細地檢查一遍,再把拍下來的手部特寫照片傳回臺灣,請專攻手外科的整形外科醫師會診。
「這已超出我的專業了。」他坦承自己雖然在腸胃消化道、痔瘡、甲狀腺、乳房及疝氣等一般外科的領域相當拿手,但在面對手指攣縮這種症狀時,還是要多聽聽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的意見,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看著一臉愁容的瑪莉亞,他清楚知道,不管再難,這個手術是開定了。姑且不論開刀後究竟能恢復幾成,但他也只能盡力了。
「超級任務」瑪莉亞露易莎
瑪莉亞露易莎(Maria Luisa Rosario)蜷曲著雙腳,靜靜躺在聖多美中央醫院外科大樓三樓病房最靠窗的那張床上。
走進一看,她的左腳從腳踝到腳後跟處,全都紮上厚厚的紗布,雪白中透點暗紅色的血漬。「她是個很奇特的病人,」臺灣醫療團一般外科醫師張渭文有點不捨地說,「她被其他醫師給放棄了。」
根據中央醫院另一名醫師的轉述,家住在羅卡(Roca Pinheira)的瑪莉亞露易莎,左腳後跟幾個月前被狗咬傷,雖有敷藥,傷口狀況不僅未見改善,還感染發炎潰爛,「簡直和一團爛肉沒有兩樣!」
大老遠轉到中央醫院就醫,值班醫師稍做檢查,認為她的傷口可能已經變性而癌化;換句話說,那團看起來很噁心的爛肉,有可能就是不斷增生的腫瘤組織。
這些醫師擔心,若施以外科積極性治療,萬一癌細胞擴散出去,瑪莉亞露易莎就「再見了」,因此只肯幫她換藥。然而,每次一打開紗布,看到血水汩汩滲出來,他們就強烈懷疑又是癌細胞作怪,草草塗藥後,再度包上紗布。
就這樣,瑪莉亞露易莎足足在病床上躺了一個多月,負責的醫師既不治療,也不讓她出院。張渭文二○一一年八月開始在中央醫院看診時,那名醫師即如釋重負般地將這個燙手山芋丟給他。
突然接下這個「超級任務」,張渭文倒也甘之如飴,隨即趕到病房探視。詳細檢查傷口後,他不排除瑪莉亞露易莎後腳跟那塊爛肉,確有癌化的可能。雖然情況不容樂觀,他還是認為應全力醫治,儘可能改善她的症狀,好讓她正常過日子。
打定主意後,張渭文立即行動,動刀挖掉那團爛肉,並清理好傷口,外面再覆蓋從臺灣帶來的「柔觸濕敷料」。
「這個可貴了。」醫療團護士余天佑說,這種皮膚觸感超柔超輕的濕敷料,雖每片才直徑五公分大小,成本卻高達新臺幣三、四百元以上。在臺灣,大約每八小時換一片,如今場景換成聖多美普林西比,則是一天才換一片。
雖是這樣,瑪莉亞露易莎所受到的傷口照護品質,卻已遠遠超過她的同胞了。
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八月二十五日早上,張渭文、余天佑和替代役宋政帶著翻譯阿米爾頓(Hamilton)去巡房時,剪開瑪莉亞露易莎後腳跟上的紗布一看,傷口裡的肌肉呈鮮紅色,且又沒有太多滲出液,顯示已初步將傷口控制下來。
如果情況持續好轉,張渭文打算一、兩個禮拜後,再幫她植皮。「沒辦法,她那傷口太大了,加上她的年紀又大,很難自行癒合。」他認為,自體植皮手術應是最佳的選擇。相信在眾人細心的照護下,這項「超級任務」縱使無法完美完成,但也應該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
噸位過人的瑪莉亞露迪絲
為期兩個禮拜的整形外科主題手術,進行得還算順利。和往常一樣,九月一日早上七點多,醫療團一般外科醫師張渭文、護理師余天佑、醫工役男宋政及醫學役男朱子宏就準備妥當,打算開車出門。
沒想到,車子竟在這個節骨眼再度鬧彆扭,引擎雖可順利發動,後車廂的門卻卡住了,怎麼也打不開。有過幾次類似經驗,大家倒也習慣了,朱子宏拿出螺絲起子,沿著小小的車門縫,小心翼翼地撬。還好,這次比較幸運,沒幾下就搞定。
為了趕時間,大家七手八腳趕緊把三、四箱醫療器材搬上後車廂,但不把車廂門關上,免得再度卡住。就這樣一路飛奔到聖多美中央醫院。
聖多美醫療器材及耗材嚴重不足,幾乎是要什麼沒什麼。好不容易才「喬」到一間手術室,而且一用就用兩個禮拜,醫療團當然得好好掌握這難得機會,多開幾檯刀。
為了避免橫生枝節,也為了節省時間,從手術器械、鋪巾、縫線、彈性繃帶、紗帶、優碘到生理食鹽水,全都自備。到了醫院,大家就拎著醫療箱進手術室,隨即進行術前準備作業。
這天安排四檯刀,兩檯是慢性傷口的植皮手術,另兩檯則是局部傷口處理,預計中午前完成。主刀的是張渭文,刷手護士是余天佑,宋政充當流動護士,至於朱子宏則不進手術室,到二、三樓的男女病房,為前幾天接受植皮手術的患者換藥。
整個聖多美普林西比,只有中央醫院這兩間手術室。張渭文比較他曾使用過的手術室,馬紹爾較好,海地最差,聖多美普林西比介於兩者中間,只不過設備遠遠不如臺灣齊全及先進。
俗話說,「無魚,蝦也好。」他認為,在這種國家能有這種手術室可用,已經要偷笑了。
早上八點半,第一個被推進手術室的是個相當有「份量」的瑪莉亞露迪絲(Maria de Ludes Umbelima),她的右腳靠近腳踝處,有一大片潰爛發臭的慢性傷口,必須從大腿取皮來補,才有癒合的機會。
古巴籍麻醉科女醫師帶著她的聖多美男助理走進來,看著躺在手術檯上的瑪莉亞露迪絲,邊走邊搖頭,嘴巴還碎碎念,一副「長得這麼胖,血壓不超高才怪」的神情。果然,自動血壓計一量,收縮壓超過一百八十毫米汞柱,已超過麻醉的安全標準,「不能麻!」
宋政見狀,立即趨前安慰瑪莉亞露迪絲,要她放輕鬆,並要求麻醉科醫師再量一次。這招果然奏效,改用手動式血壓計再量,血壓明顯下降。
「OK!」她比了個手勢,轉身準備麻藥。張渭文領軍的手術團隊也馬上行動,他進去另一個房間刷手,余天佑把自動取皮機、手術刀、手術夾、剪刀及紗布全都備妥,整整齊齊地放在推車上,余政則忙著調整手術燈,並檢查所有器械是否齊全。
八點五十八分,開始動刀,張渭文以自動取皮機從瑪莉亞露迪絲右大腿取下一片片的皮膚,余天佑隨即接過來,逐一放進生理食鹽水中保存。
取下足夠的皮膚後,兩人接著聯手清創,以最快速度把慢性傷口的潰爛組織清理乾淨,直到露出鮮紅色的組織為止。「接下來,就是手工藝時間啦。」
余天佑解釋,植皮手術是把取下的健康皮膚,就像拼布或貼磁磚那樣,一片片貼在慢性傷口上,他們才戲稱是在做手工藝。
張渭文說,取的皮愈薄,移植到傷口的成功率也愈高。這次取來移植的皮,除最外面的表皮外,還包括底下一層薄薄的真皮。這些皮植到傷口後,四周再以手術自動縫合釘固定,增加和傷口組織的接合度。
手術後,從慢性傷口滲出來的血,會往上滲到植皮上,源源提供這些植皮所需的氧氣及養分;而植皮產生的廢棄物質,則反方向輸送到底下的組織,被組織吸收,或是被血液循環帶走。
因此,術後一、兩週是決定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期,張渭文也都會再三提醒患者,儘可能待在病床休息,不要到處「趴趴走」。如果非得上洗手間不可,下床走動時,腳步也應放輕放慢一點,避免植皮和傷口組織間密合度變差,降低植皮成功率。
手術順利完成後,為了換藥與照護,瑪莉亞露迪絲便住進病房,與古希兒莎同一個房間。每次幫這兩個病患換藥,總是有著戲劇化的差異。
有一回「換藥雙人組」同時出動,朱子宏在幫古希兒莎換藥時,吳孟哲也動手處理瑪莉亞露迪絲的傷口。這兩個住在隔壁床的病人,不僅體型可說天差地別,古希兒莎瘦小,瑪莉亞露迪絲卻又肥又胖。連換藥的反應也是大不同,古希兒莎總是大呼小叫、像是要弄出人命似地;瑪莉亞露迪絲則是安安靜靜地配合,最多也只瑟縮一下,或是皺皺眉頭。
先前躺在手術檯上的瑪莉亞露迪絲,肚子上的肥肉就像座小山,聳立在身體的正中央,讓她無法一眼看到腳趾頭。雖然皮下脂肪多到往下垂,卻增加了不少養分供應,使得她右腳上的植皮,狀況比古希兒莎好很多。
即使如此,吳孟哲也不敢掉以輕心,還是相當仔細地檢視植皮狀況,再換上新的親水性纖維敷料,增加植皮存活的機率。
大家比較好奇的是,中央醫院外科病房雖然具備全院僅有的一部電梯,卻因尺寸不合,塞不進電梯間,購入後從未曾運轉過,電梯門口還以幾片木板封住。瑪莉亞露迪絲少說也一百多公斤,術後到底是怎麼上三樓的?
有人說,可能是幾名壯漢合力扛上來的;也有人說,搞不好是她自己忍著痛、一步一跳地從樓梯間跳上來。不管過程如何,她畢竟是已經順利安穩地躺在病床上。而她到底是怎麼移動到病房的,恐怕就成了世紀之謎了。
1-1
好福氣的卡多尼
卡多尼是個有福氣的人。他不僅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有穩定經營的咖啡工廠,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貴人,而且不只一個,有兩、三個。
卡多尼個頭不大,頂多一百五十幾公分,自從他左腳受傷後,走路不像以前那麼快捷,加上這些年來又有點駝背,看起來更矮,但這並不影響他樂觀的個性。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的早上,臺灣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的所有成員,除了那天上午還得到聖多美市中央門診中心看診的團長江明哲外,全員出動,開了三輛四輪傳動的車子,到山上拜訪卡多尼。
才剛抵達,卡多尼一個箭步往前,緊緊抱...
目錄
愛,從赤道零度開始--臺北醫學大學醫者烙印非洲之旅 目錄
[推薦序]
從零開始的絕佳詮釋 外交部長 楊進添
台灣心,非洲情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臺聖兩國友誼與團結的良好見證 喬馬度
西非星空,愛在飛揚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閻雲
醫者的震撼教育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序幕]
臺灣醫療團,在聖多美普林西比
醫者在他方──臺北醫學大學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全員簡介
地球的起點──聖多美普林西比
Part 1. 走進零的世界
01.好福氣的卡多尼
02.飽受折磨的寶琳娜修女
03.醫療團專屬漁夫──阿爾發佐
04.「Bom」聲連連的伊莎貝拉
05.怕痛冠軍古希兒莎
06.三個瑪莉亞
07.害怕開刀的阿得里歐
08.重獲美麗的芙蘭達
09.熱油紋身的費南多
10.害羞的阿吾雷利歐
Part 2. 一切從零開始
01.防瘧之父楊日清
02.只可遠觀的世外桃源
03.神奇的民間藥用植物
04.社區巡迴醫療協助員──法蘭西里諾
05.有夢最美的伊塞戴
06.醫護的期盼──柯希瑪與馬丁荷
[終章]如果你到聖多美普林西比
愛,從赤道零度開始--臺北醫學大學醫者烙印非洲之旅 目錄
[推薦序]
從零開始的絕佳詮釋 外交部長 楊進添
台灣心,非洲情 衛生署署長 邱文達
臺聖兩國友誼與團結的良好見證 喬馬度
西非星空,愛在飛揚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閻雲
醫者的震撼教育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序幕]
臺灣醫療團,在聖多美普林西比
醫者在他方──臺北醫學大學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全員簡介
地球的起點──聖多美普林西比
Part 1. 走進零的世界
01.好福氣的卡多尼
02.飽受折磨的寶琳娜修女
03.醫療團專屬漁夫──阿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