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氣部落客,最具剖析力、說服力、感動力的教養達人。
先調教、後快樂,給孩子享受人生的真本事!
別說「長大再告訴你」,現在,就成為孩子與社會間的橋樑!
我們無法期待孩子一進入社會就突然變成大人。
所以,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更需要形塑他們獨當一面的人格與價值觀。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保障,就是自己打造「出社會前的先修課」,讓他們不至於面對五光十色的環境、複雜的人性、多元化的挑戰卻措手不及。這就是「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
番紅花的教養心法
──當你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卻沒有為自己留一些,你的形體或思維難免會逐漸耗損枯萎,缺乏好東西的滋潤,人不會精采。
──金錢的重要性不應該被誇大,但也不需要被妖魔化。應當節儉的時候,務必要維持勤勉,需要花用的時候,就要在心裡先盤算它的代價和所創造出
來的價值。
──人想要好好活著,最基本的,就是擁有品嘗各式食物的幽默感和想像力。對食物寬容的孩子,更容易覺得,人生值得好好活下去。
作者簡介:
番紅花
台北人,大學主修大眾傳播。8歲時,因為覬覦高額稿費,投稿大量文章刊登在《國語日報》。
國中時,文章散見於《聯合報》和《光華雜誌》。16歲,獲得第一屆全國學生文學獎高中散文組佳作。
高二高三時,寫了很多小品文披露於台視深夜談話性節目「圍爐夜話」和「飲冰室夜話」。
經過了20年重新提筆,獲得2009年公車詩文大賽成人組第一名。
曾經在廣告企畫和精品時尚圈打滾十餘年,是個精於業績毛利和成本計算的品牌管理人,沒刷睫毛膏和穿上三吋高跟鞋絕對不出門的忙碌OL。
2008年決心揮別職場,現在每天蹬著夾腳拖,和兩個讀小學的女兒,一起學習過慢慢的日子。
目前一家四口窩居在台北內湖的一座小山坡,一家人喜歡一起爬山散步,每天聽巴哈和蕭邦,認為教養孩子很美,像是永遠在旅行的路上。
從2009年11月成立部落格,一推出就獲得「2009年中時嚴選優格」,2010年更獲「親子天下精選部落格」「2010年中時嚴選優格」「親子窩小天才精選部落格」等獎項,僅8個月點閱人次即破20萬人次,留言板人氣沸騰不下,是許多人父人母心中最優雅、最說進心坎裡、最有個人獨特觀點的兩性婚姻和親子教養部落格。如今部落格點閱人次已超過90萬。著有《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獲2010博客來親子教養類Top50、博客來與金石堂親子類銷售冠軍,以及2010年度「親子城市」市長票選冠軍。部落格:番紅花的愛人日記www.wretch.cc/blog/bachbug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李偉文
《旅人的食材曆》作者 洪震宇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共鳴推薦
孩子就是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飲食作家與創意人 洪震宇
每天清晨,我固定早起工作,如果沒有遠行的演講,我通常會在工作告個段落後,出門跑步,接著去市場買菜,回家準備早餐、切一大盤水果,一歲多的小女兒醒來後,我抱起她邊親邊逗邊換尿布,接著叫醒熟睡的妻子與三歲半的大女兒,一起在餐桌上用餐聊天。
如果是假日,我會帶大女兒上市場逛逛,抓著她的小手去觸摸當令蔬果,辨別外型顏色,並述說特色與故事。在餐桌上,妻子和我也會用故事來引導孩子多吃蔬果,「多吃蔬菜小奇兵就能踢走便便怪獸」,孩子笑得合不攏嘴,大口吃下妻子用心烹煮的菜餚。
這是我住在女生宿舍平凡且重複的一天,我喜愛這種日復一日的平凡。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說:「人類的時間不會走圓圈,都是直線前進,這是人類得不到幸福的原因,因為幸福就是渴望重複。」
相信番紅花一定也很珍惜這個小小的幸福,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淬鍊精華,以誠懇細膩的文字,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思維,句句打動讀者的心,牽引我們沉思與共鳴。
社會學祖師Max Weber說:「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他用召喚(calling)來形容人找到自己的志業與熱情,母職(或父職)不就是一種召喚與志業嗎?
志業不是說說就算,也非花錢送孩子去學一堆才藝就了事,而是如番紅花所說,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自由的靈魂,獨立的意志,樂觀的個性」才算盡責,她的兩個小天使像一對被粗放的土雞,活得比較輕鬆自然、自由堅強。
沒有自信與樂觀,很難去適應未來多元且多變的世界,只有自在自然的心靈,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空間。未來的競爭力,不在腦力,而是快樂力,因為快樂成為稀有財,真正的競爭在於不爭,創造唯一,而非第一。
純真的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讓我們回到日常生活重新學習,重新看待這個世界,例如從食物的故事引發孩子不偏食的興趣,從食物的節令創造孩子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感受,從食物的分享引導孩子重視同理與珍惜之心,一切的一切也讓父母重拾書本,重塑觀察能力,重返幼年的純真歲月。
為了創造孩子的快樂,我們也學習感受單純快樂。
番紅花的《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也是召喚我們親職志業的必修班,與其趕著接送孩子往返才藝班、安親班,不如多花點時間從日常生活找到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泉源。
伊索寓言有個故事,一個人吹噓在羅陀斯島有極高的跳遠能力,只要找到羅陀斯島的人就能證明,旁人說:「這裡就是羅陀斯,就在這裡跳躍吧!」要他不要說大話,就在我們面前跳跳看吧。
後來德國哲人黑格爾巧妙改寫為「這裡就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每個人既然跳脫不出身處的世界,就好好把握當下,盡情跳舞吧。
孩子就是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本文作者著有《旅人的食材曆》,主持「虛構的抒情筆記」部落格:blog.yam.com/yucw)
名人推薦:「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李偉文
《旅人的食材曆》作者 洪震宇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共鳴推薦
孩子就是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飲食作家與創意人 洪震宇
每天清晨,我固定早起工作,如果沒有遠行的演講,我通常會在工作告個段落後,出門跑步,接著去市場買菜,回家準備早餐、切一大盤水果,一歲多的小女兒醒來後,我抱起她邊親邊逗邊換尿布,接著叫醒熟睡的妻子與三歲半的大女兒,一起在餐桌上用餐聊天。
如果是假日,我會帶大女兒上市場逛逛,抓著她的小手去觸摸當令蔬果,辨別外型顏色,並述說特色與故事。在餐...
章節試閱
不僅僅是,不挑食
當我們樂意為還綁著圍兜兜的孩子,說起那些食物的種種故事時,微小的食物情感,便會在孩子心中和家裡的餐桌上,於焉發酵了。
這是春天將到的季節,正是你可以牽著你的小幼兒,參加各種青蔬嫩芽迸發的天地盛宴之時機。我便很喜歡帶著孩子參加作家韓良露小姐一手策畫「南村落」的食物探索聚會,康青龍師大生活圈所散發的節氣吃飯韻味,層層疊疊的,在繚繞的庶民氣息裡,帶給孩子最真實親切的食物甜美體驗。
飲食書寫這幾年在國內外的生活美學上波瀾興起,全球都在米其林或在地田野工作者的圖文報導下,了解到「食物」,那真正的食物,所能帶給我們的生命的風華。且先不提這感性的層面,養育我們的孩子時,供給他們安全潔淨、多樣化、豐美的食物,這重要性是絕對超脫在才藝培養或聰明智慧之前的。嗷嗷待哺的黃口小兒,其健康堅強之軀幹,仰賴的正是我們所烹給之一切飲食。
食物正在為我們孩子的情緒和智商打底,食物背後所意涵的文化和文明,也引領著孩子朝向一個有滋有味的人生。
我們若未能讓孩子理解感受到食物在舌尖上的變化美妙,其實是很可惜的錯過,也是教養的遺憾。
這些年我在餐桌上見到許多幼小的孩子,對一桌豐富的佳餚失去起動口咀嚼的興致,對食材沒有探索的好奇,對酸甜苦辣欠缺品嚐看看的樂趣,孩子不是長得過重或過瘦,並且在浮浮躁動的舉止中,看不到活著的每天三餐,其實應當是很快樂的。
我不得不欣慰,儘管自己的手藝不若餐廳大廚的俐落、細緻、精采,但這些年我確實啟發了Milla和Nana對食物的感受力,她們在餐桌上不僅僅是不挑食,並且體現了食物所能帶給她們生活的歡愉和想像力。
孩子每天要遇到的學習挑戰何其多,至少餐桌上的那一個鐘頭可以療癒他們的心情,吃飽了打個嗝,好像那些數學或社交上的小麻煩都不那麼惱人了,又可以生出勇氣繼續面對學下去。
這是多麼棒、又多麼簡單的福氣。每一個人應該都要有的。
就說說我為Nana準備的中午便當吧。
今天Nana的便當盒一打開,是洋蔥、毛茸茸秋葵、新鮮帶刺小黃瓜、金橘色胡蘿蔔,拌豬肉絲炒的一大碗胚芽飯,圍觀的同學們看了一陣譁然:
天啊,Nana,你媽媽好虐待你喔,竟然叫你吃洋蔥和紅蘿蔔!還有裡面那個綠綠毛毛一圈一圈的,是什麼怪東西啊?看起來超噁心的!?
Nana心情很篤定,絲毫不受同儕影響,她不疾不徐地把秋葵撈出來送到嘴巴裡吃給同學看。然後跟同學們說:
不愛吃洋蔥的是傻瓜,這就是社會課本上寫的,屏東車城種出來的洋蔥,又甜又軟又好吃!這秋葵是日本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常常看到的啊,滑滑甜甜的,黏液很保護胃,比洋蔥更好吃咧!你們怎麼都這麼挑食,怎麼都不吃吃看啊?不吃你怎麼知道好不好吃??
每一種食材,Nana都可以說出那麼一小段故事。有故事,使得食材不只是可吃可不吃的東西而已,並且在孩子的小心靈裡,產生了一種深刻的連結和意義。
Nana因為對各式生鮮食物有常識有見解,心理內在所產生對食物的堅強信心,可以使她從容地去化解其他孩子對食物的誤解與排斥。
白露到了該吃些什麼?立冬到了該喝些什麼?打從她唸幼稚園開始,就隨著我翻圖鑑書、上菜市場到處探看去了。
她知道自己愛九層塔、芫荽的香氣,並不奇怪。那些挑食的同學們,每天三餐錯過那麼多種食物的層次,每天中午只能對著學校的營養午餐嘆氣,才真是太可惜。
孩子挑食,一直是許多父母親心中的最大苦惱事,別說孩子們在嬰兒繈褓期,我們是多麼奮力追逐著生長手冊的曲線圖百分比,我們總是憂愁地和醫生叨唸著孩子這麼瘦小、長不高長不胖怎麼辦。
孩子離乳之後,我們更是竭心盡力地依照副食品食譜,南瓜泥雞肉泥香蕉泥蘋果泥鮭魚泥吻仔魚大骨湯什麼都學、也什麼都試,只因為我們如此渴盼珍愛的孩子,經由新鮮食物的滋養,可以一天又一天,長得健康高壯有抵抗力!
我們甚至更進一步地想望,那食物緩緩地穿喉入肚啊,可以讓我們的可愛小寶貝,智慧提升、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學習力增強。
不管是精神層次的滿足、亦或肢體生存的燃料,食物對孩子來說,實在是最不可懈怠的教養之一環。
人想要好好活著,最基本的,就是擁有品嚐各式食物的幽默感和想像力。對食物寬容的孩子,更容易覺得,人生值得好好活下去。
最近有許多好看的飲食書,像是《蝸牛食堂》《食記百味》《裸食:好食。好日。好味道。》《旅人食材曆》《韓良憶的音樂廚房》《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等等,都在國外或台灣的書市引起熱烈地注目與討論,可見以食物療癒人心,是許多成年人的心靈偏方呢!心情低潮憂思的時候,你不一定可以馬上跑到海邊,海天一色,對著銀色洶湧的潮來潮往大聲呼喊,但你至少可以下班後衝到超市大肆採買,回到家捲起袖子鑽進廚房,燉一鍋百里香蔬菜牛尾湯吧?不然一個人慢慢走到氤氳的小餐館,點一客濃鬱香氣的松露油燉飯,或是開車到基隆廟口點一碗乳白稠密的四神湯配燒賣,人生的苦惱總是可以暫時忘卻到腦後的。
食物就是有一股無法言喻的解憂力量。所以我們如此孺慕母親的廚房背影。
這種內心的滿足,是夜店狂歡和KTV狂歌給不了的。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Milla和Nana,這輩子可以實實切切去感受所謂「完整食物(Whole Food)」的好滋味,從小就陪伴她們,共同打造一個成熟品味的味蕾感官。不僅僅是被爸爸媽媽逼著不可以挑食,而且是很容易就吃出來:這食物是真的好吃呵!
國內外許多美食家總會聊起他們的童年,父母正是導引他們這輩子追隨熱愛食物的啟蒙,正是父母給小孩的耳濡目染,默默地在孩子純真的舌尖上,開啟煎煮炒炸、酸甜苦辣的殿堂。
英國主廚Jamie Oliver從小就愛看父親做漢堡;國內的生活作家韓良露和韓良憶姊妹,更是常常緬懷她們的父母親和奶奶,在那些年的漫漫孩提,為其心靈所種下的西餐或家鄉菜等各種食物的感官探索,一輩子至今,點點滴滴都未能磨滅。
可見孩子挑不挑食,或孩子對食物有沒有熱情的想像力,父母親掌有絕對的影響性,只是做父母的我們,必須點燃那一可愛的火炬。當我們樂意為還綁著圍兜兜的孩子,說起那些食物的種種故事時,微小的食物情感,便會在孩子心中和家裡的餐桌上,於焉發酵了。
盡興吃吧!孩子,這就是我們美好的人生!
談「家境」
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滿足愉悅的笑容。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黑格爾在「尋找一首詩」裡,曾寫下如此簡單動人的語句:
這裡就有玫瑰花,
就在這裡跳舞吧。
我在這段文字裡,捕捉到一種單純生活的意象,教養生活或婚姻狀態的是否如玫瑰花芬芳,果真不是以金錢和物質就可以衡量的。更多的感官滿足,應該是來自理解過後的細微處讚嘆。
有時候我帶著孩子們撿拾幾朵飛落地上的雞蛋花,湊近一聞香氣仍然在,Nana將它們帶回家放在小水碗裡,置於浴廁內洗手檯旁,因此陳設出一個家境的安康。家境,其實不僅是物質面,也是既精神、又形而上的。
Milla和Nana每學年開學初,都會帶回一張「家庭狀況調查表」,藉由這張表的填寫,來協助老師了解班上每個孩子的生活基本概況。
表格裡的問題設計與答案選項,多年來皆未曾改變,但是,針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所自行圈選的答案,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演進,而年年有著不同的看法。
通常我賦予孩子們完全的自由來填寫這張表而不代勞,只會在他們圈選後、我簽名前,瀏覽一下她們所劃的答案,這些答案,或許可以幫我勾勒浮現出、我的孩子們當下心中對「家」的感受與觀察。
低年級的時候,在父母的管教方式欄,Milla總是圈選「媽媽是嚴厲型、爸爸則是民主型」的管教方式。確實,在孩子們正年幼時,我對她們紀律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鍛鍊,是非常貫徹到底的,不應該鬆的地方我絕不讓孩子們鬆,因此,Milla認為我是個嚴厲的母親,這形象我並不意外。
時光荏苒,今年升上小六的她,突然轉了個彎,填上媽媽和爸爸都是「民主型管教」的答案。
是這些年我變慈愛了嗎?是這些年我隨著孩子的年齡身心變化,彈性調整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嗎?
還是,不變的是我,變的是Milla,是因為她長大了,體會到所謂母親的「管教」,是來自媽媽對紀律的堅持、不輕易放縱他們的任性呢?
而丈夫倒是這麼多年,始終滿心歡喜享受女兒頒發的「民主式教養」光環,孩子感到自己的爸爸是個有商有量的長輩,這樣也很好。我始終希望這個世代的男人,可以走出威嚴、霸氣、拘謹的傳統包袱,把教養孩子的心情放輕鬆,盡情去散發溫柔爸爸的慈暉。
這張表格還有個欄位是詢問孩子家中經濟情況的。可以圈選的答案,總共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貧困。我一直感覺這問題的設計有缺陷,關於富裕、小康、或貧困,究竟釐清的標準和界線在哪裡?而那些身陷貧困家庭的孩子,又是否願意打開心房,公開勾選一個清寒的選項給老師呢?
果真Milla和Nana雖然享受同一個屋簷下的滋養,在家境的認知上,姐妹倆所圈選的答案就不一樣。
九歲Nana覺得我們家裡當然是富裕的,Milla卻覺得「唉唷,我們家只是小康而已啦。」
供養孩子吃穿的我,不禁覺得,這是好有趣的現象!
我笑著問才剛升上小四的Nana,
「寶貝,哇,你覺得我們家很富裕嗎?這種感覺是打哪兒來的呀?」
Nana的聲音清脆好聽,口齒又很清晰,她一本正經的回答說:
「我們家這麼大,有四個房間、有鋼琴、還有一個小院子,大白(家裡的七人座老休旅車)也很大,你有時候會帶我們去住飯店、我們去過兩次東京迪士尼,爸爸也會帶我們去吃buffet和聽音樂會,家裡很多書、CD和玩具,唉唷,這樣就是很有錢了啦!我們家當然是選『富裕』啊!」
姐姐Milla即將是個青春小少女,果真吃過的飯比較多、世面見的比妹妹廣,她對自己家境的判斷就很不一樣。小少女不以為然的對Nana說:「我們家一點都不富裕好嗎?!你沒看到我們社區每家鄰居的車庫一打開,幾乎都是停兩三台賓士或BMW嗎?
「你沒看到我們鄰居的房子,都是一家住一棟好幾層樓的,院子都不知道是我們家的幾倍大!我們班某某某說今年暑假全家要去瑞士或西班牙玩,
「還有那個某某某幾乎已經踏遍全歐洲了,歐美機票那麼貴,我們家還要繳房貸,把拔馬麻說我們還去不起。所以我覺得我們家應該是填小康,不能寫富裕。」
真難得聽到自己的兩個小傢伙,以視野有限但天真的比較法,辯論所謂「富裕」的定義。
我和丈夫聽了她們的見解,不禁面面相覷,這似乎沒有對與錯、也沒有標準答案。成人被制約的想法,如何能跟這兩個小小心靈表述:我們覺得我們的家境,連「小康」都談不上,只是「普通」而已呢?是要像Nana那樣滿足點很低、還是要像Milla那樣務實比較好?
我們的房子雖不小,但可是跟銀行貸款七成買的呢,在貸款還未完全清償之前,我和爸爸其實一直都有著欠債的不心安。
至於為我們服務的大白,雖然很大一台很舒服,可是它已經是個十多歲的老爺車了。爸爸一直很想換,媽媽一直在擋著,因為大白還能開、還能用、還能跑,換新車要很大一筆錢、會減少家裡的存款,我們家好像還沒有到財務這麼自由的程度。
而你們很想去的紐約、洛杉磯、巴黎蒙馬特,嘿,如果可以,爸爸媽媽比你們更想去日本和西班牙long stay呢,不然,無憂無慮的去法國酒鄉窩半年,也不錯。可是,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因為我們都得好好地認真工作,養家養小孩呀。所以,我覺得我們目前「小康」都談不上,我們的家境叫「普通」比較適當。」
Nana依然不同意大人說的這個答案,她覺得她過得很富裕。我也因此看到了成年人因為不容易滿足,所帶來的世故。
九歲的孩子,像個參透的小哲學家,這麼容易就滿足於自己的家境是富裕的。十一歲的孩子,經過一番觀察比較周遭同學的生活方式後,卻把自己的家境下修成「小康」。
過了四十歲的中年三明治父母,則不認定自己供養的家庭是「小康」,覺得還是選「普通」才恰當。
其實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住同一所房子,吃一樣的東西,往一樣的旅途方向,卻在心中激發出不一樣的價值判斷。
可見孩子們的心地和眼睛,是比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所以他們可以那麼容易就漫漾出,滿足愉悅的笑容。
我開始想要學習孩子的心思,勾一個更知足的答案。
間接、婉轉,幸福的力量
我幾乎不對我的孩子刻意說,你看,你有多幸福!你有多好命!你應該要好好珍惜你的生活等等,因為我認為這樣略帶強迫性的語句,不僅直擊不到孩子天真的心裡,並且,還讓人感到一股被隱隱責備的侵犯,孩子認為自己幸不幸福,並不是爸媽說了就算,他們心底是否深刻的認同到自己被幸福的對待與愛寵,才具有意義。
因此,當我們好幾次在大馬路上,驕陽毒日或寒風冷雨中,看見年邁的老者與幼童,吃力地推著滿載資源回收物的鐵板車,在川流不息的車陣中,緩慢的匍匐前進時,我不會轉過頭對緊握我雙手的Nana說,你看看你不用為生活發愁、放學不必像這個小朋友一樣,還得去幫忙做資源回收,你可知你有多幸福!
他人的生活辛苦,不應當是我教養孩子的比較教材,孩子親眼目擊到這底層生活的景象,必然已有慈憫之心,慈憫本身已是珍貴溫潤的美德,此時我若突然冒出「可見你有多幸福」的姿態,氛圍就整個反轉到一個八股的情境,不僅欠缺感動孩子的力量,並毀壞了他其實正默默觀察著的震撼。
有一次放學後我們直接到馬偕醫院看病,就診結束時刻已近黃昏,在密閉的大醫院裡熬了好幾個小時走出來,終於呼吸到新鮮流動的空氣,爽颯流離的天光使我們振奮些,Milla和Nana各自背著大書包和便當袋美勞袋、我也背著我的沉沉老筆電,母女三人頗疲累了,Nana 嘟著嘴說:媽咪我好餓啊,但我們仍然互相打氣著五十分鐘過後的公車,就可以把我們帶回貓咪在等待著的家。
此時,等候紅綠燈的我們,看到一位八十歲左右的老者,推著厚重到幾乎要翻覆的鐵板車,卡在大馬路中間動彈不得,身邊的小孫子漲紅著臉、氣喘吁吁,有一刻我真的以為他們永遠都過不了這個路口,喧囂繁華的中山北路,高貴氣派的精品店林立,不耐煩的喇叭聲此起又彼落,更顯得這兩位老小的吃力勞動,在林蔭大道下,是如此的滄桑不忍。我輕嘆低語著,這世上就是有人要這麼受苦嗎?
約莫過了三十秒,我們母女三人共同決定,何不就把筆電和書包擱置在樹下,到大馬路上幫他們推車,以解決這卡在半路、難以進退、即將淹覆的窘境呢?
這推車的報紙和寶特瓶重量,很是驚人!Milla和Nana協同陌生的老者小孩,把鐵板車緩步推過穿梭的如水車流,再回頭背起自己的書包,擠上顛峰時間的沙丁魚公車,抿著嘴唇默默無言中,正體會自己的生活,原來如此溫暖安定吧。
此時,我要自己千萬別說出「這下子你知道你有多幸福了」這樣徒具形式的話,我不想要把別人生活他方的辛苦,當作我教養的體裁,我也不要我的孩子厭倦這種流於形式的叨絮。
更多的時候,實踐與行動,便千萬雷霆萬鈞於語言了。
我也不愛在餐桌上對孩子說,非洲小孩很窮很可憐都沒飯吃了,你這麼幸福,還不懂得惜福,還不快快把飯吃完!
因為這樣的話語,除了責備之意,聽不到任何的慈憫或積極性,孩子聽多了這隱含負面感的言詞,久而久之,甚至對非洲兒童的處境更無感。因為被爸媽無意、無心的濫用了。
所以我嘗試著用另外一種角度,與孩子溝通第三世界的問題。大抵我會談世界展望會這些年在非洲做了哪些慈善義舉,微軟富豪比爾蓋茲、捐出大筆金錢研發疫苗來救助這些落後國家的生命,或者,台灣的農耕隊在非洲貧瘠的土地上,慷慨捐輸了我們數十年來自身累積的知識與技術,給非洲農民帶來實質生活上的改善與希望。每一個孱弱的生命,都是我們世界公民的責任。
當我在為孩子述說這種種來自富裕或已開發國家,所給予第三世界的積極性援助,配合那麼多國際新聞的真實感人攝影,其實已在無形中,訴說不盡他們的童年小日子,原來這般靜定富足。
間接,婉轉,更具有勸說的力量。
與其對孩子把話說的太粗糙,無如多想想,真誠細緻的話的極致美。
那麼,我的孩子們,是怎麼知道自己有多幸福的?
是誰讓她們放學後在餐桌上,對我感恩言謝的?
是孩子們同學的無心之語呢。
Milla和Nana的同班同學,幾乎每日無比羨慕、天真無意地說:
「你好幸福喔!你媽媽每天都做早飯給你吃!我已經吃了好幾年的三明治和御飯糰!」
「你好幸福喔!你每天的午餐看起來都好讚,讓我吃一口好嗎?」
「唉,我每天晚餐都吃安親班的便當,我家連禮拜天都包外面的自助餐!」
「你今天為什麼可以穿短袖?啥!你每天可以自己決定你要穿什麼衣服上學?你好幸福喔!」
「你爸媽晚上都不上網看電視嗎?你真是太幸福了!我媽很少陪我聊天講話,她只要我趕快寫評量!」
「放假在家好無聊,我就一直玩Wii打電玩,不像你們家都可以一起出去玩!好羨慕你!」
同學們的無心之言,讓Milla和Nana知道,竟然他們過的簡單家庭生活,就是同學眼中的溫暖美好,這種來自同儕之間的肯定,遠比我的八股說教,強上百倍。
這也是我初始沒預料到的,我只是細細的去營造我的教養家庭生活,把我給孩子的愛與風格,滲透到日常的對話和飲食裡,卻也被孩子身邊可愛的同學們給嗅了出來。
於是Milla和Nana,透過同學心羨的稚語,真真感受到生活裡如此多的小確幸。我因此有時多準備了一些小食物,讓孩子們帶到學校去與好友分享,幸福這東西是有溫度的,是可以與他人共度的,爐火的意義即為照耀,把我給孩子的受羨物質,點點擴充到他們好友的身上,漂亮的漣漪勝過孤芳自賞。
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裡,讓孩子享受到生存的快樂,看到自我的權能,讓孩子們學習在心靈上自我安頓,如此,他怎麼能不感到自己是這般的受愛寵與幸福呢!
懂得感恩的孩子,日後就是成熟穩重、不須父母操心、可在社會上立足的大人了。
不僅僅是,不挑食當我們樂意為還綁著圍兜兜的孩子,說起那些食物的種種故事時,微小的食物情感,便會在孩子心中和家裡的餐桌上,於焉發酵了。這是春天將到的季節,正是你可以牽著你的小幼兒,參加各種青蔬嫩芽迸發的天地盛宴之時機。我便很喜歡帶著孩子參加作家韓良露小姐一手策畫「南村落」的食物探索聚會,康青龍師大生活圈所散發的節氣吃飯韻味,層層疊疊的,在繚繞的庶民氣息裡,帶給孩子最真實親切的食物甜美體驗。飲食書寫這幾年在國內外的生活美學上波瀾興起,全球都在米其林或在地田野工作者的圖文報導下,了解到「食物」,那真正...
作者序
愛而嚴謹,無可取代的禮物
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篇章,是藉著在咖啡館的移動,慢慢敲下鍵盤寫出來的。那感覺,好似在熬煮一爐濃郁又回甘又略苦的中藥湯,我持家教養的心路,約莫就是這樣的。Milla和Nana這兩個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很甜美,不過隨著長大一天又一天,挑動我神經元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
而不管怎麼努力寫啊寫,婚姻和教養卻始終還是我當下的人生,最無可忽視的首要位置。
回顧這段寫書的日子,如果那一天,我想去里仁商店買點有機芫荽、香椿饅頭和金色花椰菜做點丈夫喜愛的晚餐,那麼我就到北寧路口的星巴克去寫個不停。如果那一天,我得去為Nana挑選一盞桌燈或是她愛的彩色製冰盒,那麼我就抱著筆電到IKEA那家星巴克。若是遇到下雨天,我感覺是為家裡的小庭院添購蘭花的好時機,那麼我便到內湖花市對面的星巴克去捱著寫著。有時候因為得找一些Milla特別想吃的食物靈感,便會把筆電給移到東湖誠品旁邊的老舊星巴克,寫累了,就溜到書店裡的沙發上讀幾頁詩或出奇漂亮的食譜,來過渡那寫書的思緒翻攪。
看起來,決定我今天是在哪裡的咖啡館寫書工作,永遠和我的丈夫與孩子脫離不了關係!讓家庭的氛圍保持舒服,鍛鍊孩子成為認真、善良、獨立的個體,這些工作永遠在我的文字之前。
做為一個敬仰思考的女人,每一天的教養生活,我總是提醒自己要提高愛的覺知,在那愛而嚴謹的腳步裡,鋪陳織就家庭的風景。
因為認定教養是非常徐緩的點滴滲透,婚姻是不斷內省的自我對話,這些年來我努力地邀請丈夫,與我一起給予孩子豐富而深化的時光。我很少鬆懈的過日子,我常想,只有讓我自己先成為一個既用功且滋潤的女性,我才能夠去潤養我的孩子們,賜予她們幸福生活的必須。
就像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句: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黃樹林中有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兩條都走。
可不是麼?我們或許會去觀看大部分的人走向什麼樣的路途,但你我的孩子具皆如此獨特,這時候我必須忠於我的本質,與孩子交流,透視孩子眼眸深處的欲求。我沒有走向捷徑,我的教養路是一條曲曲折折的羊腸小徑,偶爾走得挺累挺喘,可沿途總有白色如雲的蒲公英,綿綿的飄絮逗我歇口氣、感受樸素美麗的氣息。
從幼兒時期日月星辰的緊緊陪伴,到現在小學生的獨立鍛鍊,對於我的Milla和Nana,我究竟說了什麼又怎麼做,都收錄在這本書裡。這世間不須有完美的孩子,但因為愛而嚴謹,我但願我的孩子學著為她的未來負責;我但願她可以燦爛熱情擁抱她的小日子;我但願她從最簡單的吃食物開始,就展現了品味與感恩。
如今孩子面對學校的考試,我總是交由她們自己來決定準備的高度。孩子每天的各科功課,三秒鐘我就瀏覽完畢、微笑簽名。要不要練習鋼琴、複習英文,可不可以讀小說或畫畫玩遊戲,那也是孩子可以自己安排思考的。我繼續埋頭苦幹我煮飯理家的步調,而孩子則以她們優異的五育成績、用她們經常處於感謝狀態的笑容,清晨自己打理儀容書包和水壺,學著去做別人友善溫暖的友朋,尊重即使偶爾會犯錯的師長,是這樣用他們穩定又天真純潔的心性,回報我這黎明即起、努力工作的身影。
感謝孩子能夠勤勉獨立於讀書這件事,使我可以把大部分的教養時間,專注在創造力與品格的培養。是因為孩子主動認真的生活態度,使我們的家庭生活可以從容緊密的相依。
我想,是因為幼兒時期,就堅持給予Milla和Nana嚴謹的常規生活吧。是因為從她們小一開始,就堅持自己要當一個嚴謹但充滿愛的母親吧。
我對孩子的慈愛沒有盡頭,但我嚴嚴謹謹的展現出我的愛,因為只有在他律時期,為她們奠定好獨立負責的基礎,我才能安心地與她們一起迎接,在孩童的自律時期,落實那自我的紀律。
Milla和Nana還是個孩子、還小呢,她們心智的跳躍成長,給我每天不同的喜悅與挑戰。文字寫不盡教養的掙扎、迷惘和曙光,每當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就一個人出去走走,回想她們小手掌在我手上的餘溫,回溯起養育孩子的初衷,就是讓她們成為一個獨立快樂的人,那麼該如何做的輪廓,也就隱隱浮現。
說到底,愛而嚴謹,已包容一切我欲給予孩子的禮物了。
愛而嚴謹,無可取代的禮物
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篇章,是藉著在咖啡館的移動,慢慢敲下鍵盤寫出來的。那感覺,好似在熬煮一爐濃郁又回甘又略苦的中藥湯,我持家教養的心路,約莫就是這樣的。Milla和Nana這兩個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很甜美,不過隨著長大一天又一天,挑動我神經元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
而不管怎麼努力寫啊寫,婚姻和教養卻始終還是我當下的人生,最無可忽視的首要位置。
回顧這段寫書的日子,如果那一天,我想去里仁商店買點有機芫荽、香椿饅頭和金色花椰菜做點丈夫喜愛的晚餐,那麼我就到北寧路口的星巴克去寫個不停。如果那一...
目錄
推薦序 這裡有玫瑰,孩子就在這裡跳舞吧 洪震宇
推薦序 幸福不功利的教養 林嘉熙
推薦序 兩個小女孩教我的事 呂(竹函)□
自序 愛而嚴謹,無可取代的禮物
第一章 夾心世代的智慧
生養孩子,放手追求
當你不喜歡公婆給孩子的食物時
第二章 與牽手肩並肩的溫暖
男人所創造的,家庭風味
那片刻,我不是母親
關於「夫婦的覺悟」(上)
關於「夫婦的覺悟」(下)
第三章 給孩子好奇的權利、嘗試的勇氣
科普第一步,孩子怕蟲嗎?
被放大看的,掃廁所力
不僅僅是,不挑食
關於那貓兒
小小背包客,節制的行旅
第四章 關於才藝,我是這麼想的
小人兒,上台的勇氣
寫作前,孩子生活的感動
關於英語老師,我的堅持(上)
關於英語老師,我的堅持(下)
第五章 生活的寬裕,心靈的富裕
無形的美好
孩子,我們今天享受錢!
談「家境」
素樸、也依然真情的慶生會
第六章 好教養,造就孩子的素養
有時候,把最好的留給自己
那些珍貴好吃的飲食
做一個友愛溫暖的孩子
間接、婉轉,幸福的力量
推薦序 這裡有玫瑰,孩子就在這裡跳舞吧 洪震宇
推薦序 幸福不功利的教養 林嘉熙
推薦序 兩個小女孩教我的事 呂(竹函)□
自序 愛而嚴謹,無可取代的禮物
第一章 夾心世代的智慧
生養孩子,放手追求
當你不喜歡公婆給孩子的食物時
第二章 與牽手肩並肩的溫暖
男人所創造的,家庭風味
那片刻,我不是母親
關於「夫婦的覺悟」(上)
關於「夫婦的覺悟」(下)
第三章 給孩子好奇的權利、嘗試的勇氣
科普第一步,孩子怕蟲嗎?
被放大看的,掃廁所力
不僅僅是,不挑食
關於那貓兒
小小背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