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耿領導」,即是硬直而耿介的領導。「硬直」者,堅決直道而行,不屈不撓;「耿介」者,堅守志節,不與人苟合。 自古以來,客家籍政治領袖的共同特質究竟有無族群文化基因上的意義?為什麼許多呼風喚雨的政治領袖都被認為是客家人?他們備受客家人景仰,他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客家人?他們是不是具備一些客家人的獨特性格?
《硬梗領導──客家籍政治領袖的志節與功過》以客家人千餘年來從中原輾轉遷徙的歷史為敘事源頭,以文天祥、孫中山、鄧小平、李光耀、李登輝、馬英九等六人為考察核心,將其經國之道與領導風格概括為「硬耿領導」,兼談胡耀邦、蔡英文等客家籍政治領袖。陳國祥以多年豐富的新聞經驗,論述並歸結當代台灣所需的經國濟民之道,並指引讀者細細品賞朵朵燦開的潔白桐花,綻放花朵見證了不苟合於凡俗濁世的卓絕堅持。
全書耿概
緒論 硬耿領導:六位客家籍領袖經國濟民之道
「硬耿領導」,即是硬直而耿介的領導。「硬直」者,堅決直道而行,不屈不撓;「耿介」者,堅守志節,不與人苟合。從文天祥到孫中山、鄧小平、李光耀、李登輝,再到馬英九,都可見識他們堅持信念、直道而行的人格特質;他們堅守志節,絕不苟合。這正是歷來客家人所追求的精神與崇仰的典範,且是經國濟民不可或缺的領導素質。
1、文天祥:寧死不屈 在客家搖籃譜寫壯烈史詩
挺身赴難,顯現了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這種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以及大義凜然、以身殉國的堂堂正氣,震古鑠今,譜寫了一曲光耀千秋的正氣之歌。他堅決要為國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即使死了,也要「為厲鬼以擊賊」。力挽狂瀾,直到最後一息。有如他喜愛歌頌的梅花一般,「耐寒白如玉」、「清貞堅百煉」;他的壯烈義舉,直穿透歷史長河,萬古而長青。
2、孫中山:百折不撓 推翻帝制掃除軍閥敗而不餒
基於「如置一星之火於枯木之山矣,不必慮其不焚也」的信心,他將武裝起義視為革命首要工作,敗而不餒,屢敗屢戰。這種堅定不移的頑強意志,鮮活地表現他意志堅決的倔強性格。他既能中和又能創造,不直接搬用現成的學說與制度,不侷限於西方的或中國的單一文明來源;既能具體實踐又能建構思想,全方位扮演革命家的多元性角色,成為促成中國千年大變局的革命家。
3、鄧小平:堅毅務實 搏擊左右而又被左右夾擊
敢想、敢闖、敢幹、敢鬥,勇於豁出去,也勇於承擔責任。三次被打倒,三次再復出,最終取得近乎獨攬的大權,主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在「十年浩劫」帶來的悲慘世界中,力圖撥亂反正。他把握人生的最後機緣,將實事求是的一貫務實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有時衝撞左翼,有時突擊右翼,在經濟領域中衝出改革開放路線,徹徹底底改變了千千萬萬人世世代代的命運。
4、李光耀:擇善固執 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國家
如果諾貝爾有「治國獎」,他是全球最該得的人。只做他認為正確、該做的事,而不屑做他人或國際輿論會鼓掌叫好而他卻不以為然的事,他說:「我總會做到凡事正確,但卻不是政治上正確。」只把事情做對,不迎合人民一時的喜好,也不刻意媚俗謀求短暫的政治利益。他的睿智而堅毅的領導,使新加坡以小國之身享經濟強國盛名。
5、李登輝:堅忍不拔 落實民主卻激化兩岸關係
他在威權統治下隱忍內斂,掌權後奮起應戰挑戰者,一路過關斬將,往權力顛峰挺近。他戮力實現自我,為國民黨奠立本土化基石、為台灣鋪平民主大道,同時為台灣的「主體意識」砌牆築堡的過程。然而,兩岸政策在實踐中證明不見容於國際現實,且遭來對岸強烈壓制。面對中共,他確實勇氣過人,但有何智謀藏諸其內,卻未能在實踐成果中彰顯。
6、馬英九:貞固致遠 奠立和平發展的百年基業
他對原則與是非的持守堅貞而固執,處事果決但不專橫,且習於正面思考,喜於以折衝協商方式管理衝突,行事把持穩當。他的完善人格與行穩致遠作風,與兩位前總統截然不同,而能獲取信任與善待,在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大三角關係中暢行順達。他開創兩岸經濟大合作、大交流的新世紀,在此基礎上推動十年發展大計,為和平發展打造穩固的百年基業。
作者簡介:
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班。曾任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現為中央通訊社常務監事、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著有《青年呼聲》、《新青年與現代中國》、《台灣報業四十年》、《透視風雲人物》等書,另編《哭泣的台灣》一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伯雄(國民黨榮譽主席)、呂芳上(國史館館長)、金惟純(商業週刊創辦人)、黃肇松(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蔡詩萍(文化評論家)、陳文茜(媒體評論家)、蘇起(淡江大學講座教授)重量推薦!
名人推薦:吳伯雄(國民黨榮譽主席)、呂芳上(國史館館長)、金惟純(商業週刊創辦人)、黃肇松(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蔡詩萍(文化評論家)、陳文茜(媒體評論家)、蘇起(淡江大學講座教授)重量推薦!
作者序
潔白桐花的見證與啟示
自小在苗栗縣南庄鄉偏僻的客家庄成長,附近兩三個鄉鎮絕大多數居民都是客家人,直到讀中學時才接觸到客家以外的族群,因此我的客家族群認同非常清晰而強烈。
隨著接觸面的擴大,逐漸感受到客家族群在台灣社會處於弱勢地位。幼小的心靈陸續湧現一些關於客家族群的問題,例如:客家人為什麼都住在鄉下?客家人為什麼都務農?客家人為什麼比較貧苦?客家人為什麼被普遍認為節儉甚至吝嗇?閩南人為什麼多不喜歡甚至看不起客家人?客家人為什麼沒有當大官的?
客家人在台灣處於邊陲地位
這些令人不快的問題,在在侵蝕著身為客家人的族群自尊心和榮耀感。那個年代到都市求學或謀生的客家人,由於自感族群地位低落,多半掩藏自己的客家身份,因之被稱為隱形客家人。同時,由於脫離客家聚落,被拋入異質而疏離的都會中,從而與原鄉的文化臍帶幾乎完全斷裂。在主流社會中,客家文化和客家話顯然處於邊陲地位,加上政治與經濟處於低下,因此都會中的客家人多半存有自卑情節。
隨著台灣的自由化與民主化的胎動,各個領域的社會運動蓬勃興起,積極爭取自身利益、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一些客家文化人跟著投入社會運動的洪流中,疾呼「還我母語」及搶救客家文化,隨而集資客家雜誌,為客家人發聲。我也是其中一份子,雖非先鋒,更非鬥士,但在客家權益的爭取上也未置身事外。後來,由於台灣的民選制度逐步落實,選票的份量愈來愈重,因此權力鬥場上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為了爭取客家票,也越來越重視客家權益。許多客家電台播音了,客家事務機構成立了,客家電視台開播了,候選人紛紛提出客家政策白皮書,大學也紛紛成立客家研究的科系與學院。客家人頓然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地位顯著提升,客家文化得到呵護與發揚,客家人的各項權益也得到扶助。
許多政治領袖都是客家人
二○○八年總統大選,我參與馬英九客家政策白皮書的擬訂,偕同一些學者專家所提出的政策主張多被馬先生採納,後來成為馬政府客家政策的主軸,同時經由《客家基本法》的制訂,而融入國家法典中。自此而後,我對客家問題和客家人的命運發展更加關注,投入一些心力研究探索。我心中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許多呼風喚雨的政治領袖都被認為是客家人?他們備受客家人景仰,他們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客家人?他們是不是具備一些客家人的獨特性格?這些問題備受客家人關注,因為對於族群榮耀感不足的客家人而言,那些政治領袖的客家身分確可光耀客家,增長客家自信,同時豐富客家精神資產,豎立學習典範。基於客家文化人的使命感,我感到義不容辭,應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且提出解答。
在當前的台灣,客家籍傑出政治人物備出,更引起人們關切客家族群的「政治基因」有何特出之處。不知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蔡英文確定取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資格的同日,馬英九獲國民黨提名競選連任。這兩位下屆總統候選人都具客家人背景。蔡英文的父親是屏東縣坊山鄉客家人,馬英九的客家籍祖先從陝西輾轉遷到福建,宋朝末年時移居湖南,他是湘潭祖籍地開基主的第二十二世子孫。馬、蔡和前總統李登輝一樣,身上留著客家人血液,只因為成長過程的生活背景並非客家人聚居區,所以不諳客家話,也不熟悉客家文化。
儘管如此,他們的人格特質與政治風格,似乎都帶著客家人熟知的「硬頸」之氣。這種氣質固然並非客家人獨具,但是如果將歷來具客家背景的政治領袖的行事風格加以歸納,似乎都有這種硬頸氣質,這或許和客家族群獨特的歷史命運脫離不了關係。
客家領袖普具堅毅而執著的硬頸性格
南宋出身江西客家村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帶領以客家人為主力的義軍奮勇作戰,寧死不屈,最終壯烈成仁。咸信具客家背景的孫中山,發動革命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留下硬頸精神的典範。中共改革開放的領導人鄧小平、胡耀邦都具客家背景,他們的祖先都是從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外移,胡耀邦更是在湖南瀏陽客家移民聚落成長,他們都體現了客家人堅毅、執著的硬頸性格。海外擔任國家領導人的客家人,最富盛名的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和泰國前總理塔信。他們都是硬直的領導人,執著信念,堅定貫徹己見,絕不向國內外挑戰力量妥協。
李登輝在落實民主制度、鞏固權力地位、爭取台灣主權地位以及和中共的對抗上,處處表現執著、倔強、堅毅的性格,至今仍然錚錚鐵漢一條。馬英九的硬頸之氣,同樣表現在他原則的堅持、理念的固執和目標的落實上,例如他在法務部長任內查察賄選、偵辦貪污和打擊黑金的執著上,也表現他擔任總統後頂著「親中賣台」的帽子,堅決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蔡英文的硬頸之氣表現在她一路以來對中共的抗斥上,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到否定九二共識、反對ECFA,她一以貫之,堅持不變。
這些客家籍政治領袖的共同特質究竟有無族群文化基因上的意義,尚待研究考證,但其中反映的政治領袖的實然與應然問題,卻值得探索。
硬殼、硬頸與硬耿意義不同
從客家文化的視角來看,跟硬氣有關的概念有三個:硬殼、硬頸、硬耿。「硬殼」的意思是固執己見,是負面語言。「硬頸」,按照客家文化宗師鍾肇政的解釋,即是對於不公不義的事不屈服、不妥協,亦有「擇善而固執」之意。另外,在客家作家李喬於客家人台灣開拓歷史小說《寒夜》中所詮釋的「硬頸精神」是指樸實正直、沉穩內斂、吃苦耐勞、堅持原則、關照全局、勇於承擔,是清代遷移台灣山區墾拓的客家人普遍具有的品性。至於「硬耿」,則指涉個性的剛強與弘毅。依據客家籍作家曾逸昌在《客家通論》的解釋是:「一種擇善固執的表現,而這種堅強的意志力,他除了來自於困苦環境的磨練,為了求生存必須堅持到底外,另一方面就和客家人重視讀書人的氣節有關,只要是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就會產生強烈主觀,不輕易妥協、放棄的情緒或性格的表現。」
為了理解那些具客家背景的政治領袖的共通性格,我從南宋的文天祥研究起。文天祥是震古鑠今的民族英雄,一直被客家人視為客家豪傑,奉為重氣節的典範。我跟許多人同樣好奇,文天祥何以被認為客家人?研究後發現,文天祥的祖先漢朝時期從中原到四川做官,南北朝時先人參軍打戰,到江西住了下來,後來遷到蘆陵,這個地區當時是中原南遷客家人的聚居地,文家在這裡住了三百多年後生下文天祥。據中國大陸在當地的學者考察,文天祥的故鄉現在還是客家庄,據此更加證明文天祥為客家人。這些論據當然不夠堅實,孫中山和鄧小平的情況亦乎如此。至於李光耀、李登輝和馬英九的客籍背景,因為有家譜為證,他們的自我認同也如是,因此非常確鑿。
探索這些政治領袖客家籍背景的緣由,必須從他們祖先的遷徙路徑著手,也就必須掌握客家人遷徙的歷程,而客家人千餘年來從中原輾轉遷移歷史,當然也是漢族遷徙使的一環。中華民族的遷徙歷程,基本上是為了求生存,也就是為了安身立命。歷來的政治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就是回應人民安身立命之所需,提出經國濟民之道並予以實踐。他們的經國濟民之道及其所展現的領導風格,對人民禍福影響重大,因此描繪與評價他們的性格與作為,理所當然地成為本書的重心,而客家元素隨而退居次要地位,成為一個敘事由頭罷了。
硬直而耿介的領導性格
既然是以「客家籍政治領袖」把他們串在一起,就必須探討他們共通的領導風格。經過比較與歸納,我將其概括為「硬耿領導」,而不採取俗常使用的「硬頸」概念。主要考慮是「硬頸」比較強調客家人對於外來壓力的對應之道,著重於堅強不屈的意涵,意義比較偏窄。至於「硬耿」,意涵則比較寬廣,既硬直又耿介,較能涵蓋他們共通的領導性格。
寫這本書原本是從客家關懷出發,但我的核心關照點還是經國濟民。因此,這本書雖以客家為由頭,卻絕非「客家學」之作;雖以領導特質為書名,卻也非「領導學」之作。正確地講,這本書是針對客家籍政治領袖的人物論述,述其經國之道與領導之風,論其政治作為之功過。最重要的是從論述中歸結當前時代所需的經國濟民之道為何?囿於學養與見識,本書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只不過是個人探索治國方略與領導統御的粗淺之作。
油桐樹見證客家人堅毅性格的養成
身為客家子弟,固然懸念著族群的興衰與榮枯,但這畢竟不是凌駕於國族之上的核心關懷,因為只有國強民富,其下的各個族群才能真正分享資源與榮光。儘管客家人千年以來為求安身立命而流離遷徙,其步調多是繼踵其他族群之後,因此只能在偏遠山區開墾耕種,其經濟地位隨而始終居於弱勢,但是比起台灣原住民被漢民族驅趕到從崇山峻嶺中掙扎營生,大陸族群多半飽經戰火摧殘而逃難求生,在台灣的客家人還算是處於安逸,而且早已取得生存憑藉的。只是自小成長在貧困的農村中,耳濡目染盡是困乏與艱辛,因此內心深處總是惦念著客家族群的發展問題。
在農村的貧苦環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存憑藉,絕大部分的生存資源和財富都是從泥土長出來的。就以油桐樹來說,它是當年許多經濟作物中的一種,但經濟價值偏低,樹幹不值錢,油桐仔也賣不了幾毛錢。即使如此,小時候卻常看見鄰近農民砍伐油桐樹、挖開油桐仔去換取一丁點的生活所需。正由於經濟價值低,後來就放任油桐樹生長,到了春夏之交,油桐花滿山遍野盛開,數大便是美,卻也頗具觀賞價值。每到桐花漫爛季節返回原鄉途中,望著桐花,一方面有釋然之感,慶幸現在鄉親終於不再需要從油桐樹身上討生活了,另一方面也頗有冰清玉潔的情懷,因為潔白的桐花象徵潔淨無瑕的心念與人格,細細品賞,涵⒢其味,或可砥礪心性,提升人格境界。
油桐花近十年在客家行政當局的膜拜與宣揚之下,已然成為客家的精神圖騰,其中隱含的一個意義,或許是油桐樹伴隨著客家人艱苦營生,見證了客家人堅毅不屈性格的形成歷程,而高大樹身燦開的潔白桐花,更引領客家子弟欽慕高節、清亮的人格情操,以及堅行正道而不苟合於凡俗濁世的卓絕堅持。這也是我從多位客家籍政治領袖的作為與性格中得到的驗證與啟示。
潔白桐花的見證與啟示
自小在苗栗縣南庄鄉偏僻的客家庄成長,附近兩三個鄉鎮絕大多數居民都是客家人,直到讀中學時才接觸到客家以外的族群,因此我的客家族群認同非常清晰而強烈。
隨著接觸面的擴大,逐漸感受到客家族群在台灣社會處於弱勢地位。幼小的心靈陸續湧現一些關於客家族群的問題,例如:客家人為什麼都住在鄉下?客家人為什麼都務農?客家人為什麼比較貧苦?客家人為什麼被普遍認為節儉甚至吝嗇?閩南人為什麼多不喜歡甚至看不起客家人?客家人為什麼沒有當大官的?
客家人在台灣處於邊陲地位
這些令人不快的問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