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巾紙燈的前世
「只要是紙,就可以創作」。
是堅持以廢紙創作楊賢英發出的豪語,就像她應邀到印尼演講拒絕主辦單位事先準備好現成的材料。
「當然要先到當地觀察日常生活尋常的材料,然後就地取材」。
材料,攸關環保創作者的尊嚴。
因此,也讓她吃盡苦頭,就像利用餐巾紙做燈罩一樣讓人匪夷所思。
餐巾紙燈的前世是一樣身世奇特的發票燈。
長期擔任創世基金會義工,楊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發票、無數的發票、無數對過獎卻沒中的發票,製作出足以凸顯創世的藝品。有精神象徵的發票火把,有強調實用、馬市長穿過的發票背心和發票棒球帽......,幾乎每年一次,楊老師接受挑戰、見招拆招。發票燈是楊老師的自創項目,而且越玩越有趣,開始嘗試各式各樣不同的紙質—包括衛生紙。
餐巾紙的豐富圖案是燈光絢爛多樣的變化精髓,氣球的形狀則是燈罩造型的靈魂。檯燈、夜燈、吊燈,甚至美術燈(楊賢英還在實驗中),燈座結構的方便和穩固也是楊賢英砌而不捨的重點改良,包括紙藤編法和竹籤卡榫。
別小看氣球、餐巾紙、竹籤和紙藤,和曾經一閃而過的突發奇想。
東京的天空—媽媽留學記
滿頭白髮的老奶奶背著雙肩包驕傲的對著海關說—去留學!
信用卡公司用老奶奶花了四十年的時間完成夢想的故事告訴我們—年輕就該完成夢想。
楊賢英的留學夢在三十歲那年出發,她說—不管幾歲,只要想做,永遠都不晚!
結婚十年,一對雙胞胎女兒才小學二年級, 楊賢英毅然的行為, 在二十,更激烈的說法應該是「拋夫棄子」。
剛結束一段電器行老闆娘的生意,或許感覺到財來財盡、人生無常,或許是處在忙碌許久突然停頓的真空狀態,或許相夫教子十年累積的倦怠,當時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應該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拿保險單貸款,楊賢英真的飛到了東京,因為語言不通、回答不出到哪裡過夜、更不知如何填寫入境單,光是通關就困了三個小時,後來還是有樣學樣、跟著觀光客隨便填了個飯店名稱,才渾身發抖、不知所措地走出機場。
從出關的第一個震撼教育開始,出國留學往前的每一步都像是冒險,楊賢英三十歲因此學習—完全獨立。
從此,她每隔一、二年必定到日本做短期進修,開始了人生的新走法。不但和先生的信任加深,連小學二年級的一對女兒也學會自己洗衣服、做飯,更重要的是,她的行動告訴所有裹足不前、心存顧忌的婆婆媽媽—為自己勇敢,很重要!
娃娃屋夢想
排除萬難、到日本進修,楊賢英懷抱著一般人以為幼稚的、童年的最愛—娃娃屋夢想。
其實從小手巧的她小時候就會自己做娃娃,「雖然很醜、很舊(當然她用的是廢布)
,只要心情不好,對著娃娃說說話,再大的委屈彷彿就能得到慰藉」。日本娃娃的的精美細緻引發了楊賢英跨海尋夢,從此......
第一名、第二名從缺—第三名的覺醒
從此以後,公主和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的Ending總是Happy、心想事成、如願以償。回台偶然參加廢物利用工藝比賽的楊賢英卻因為比賽的結果,改變了故事的結局。
楊賢英用女兒小時候的舊毛衣、舊衣服創新巧思,拼貼成新玩偶,初試啼聲,成績相當不錯—得了第三名,她於是好奇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作品,得到的答案是第一名、第二名從缺,第三名雖立意甚佳、創意十足,可惜材料太過老舊。
真的生氣的楊賢英從此將日本學來的精美娃娃、紙偶束諸高閣,只願意使用廢材料和舊材料製作手工藝。工藝的好壞怎可用新舊論斷,楊賢英以接下來數十年的身體例行和無數的作品堅持廢物利用的精神—化腐朽為神奇—我辦到了!
好心情才有好臉型—熊寶寶造型術
對手工藝示範極有自信和耐性的楊賢英,即使面對拍攝期間的反覆和瑣碎依然和顏悅色,即使因為拍攝條件不佳,同樣的動作必須重拍許多次,不論間隔時間多長多久,她都可以精準地「再來一次」。
唯獨拍攝熊寶寶和布偶示範,她會不時念念有辭—好心情才有好臉型……
起初,我也不以為意,以為是創作者特有的神祕執迷,就像有的畫家需要酩酊大醉,有的作家需要清晨空腹。
仔細觀察才知道,熊寶寶、猴寶寶、貓咪或狗兒的臉型和五官,必須經過仔細輕柔的揉捏、細看,再度揣摩……,經過手指的觸感、眼睛的直覺和經驗的累積,才能慢慢塑造小動物臉上特有的表情和魅力。臉頰澎一點,太胖;嘴巴嘟一點,太呆……。一點一滴的細緻變化,不是精準的步驟可以一次練就的,所以,「好心情才有好臉型」是一種不疾不徐,更是一種關於微細的觀察和體會。
毛衣保溫袋
楊賢英堅持不使用不環保的插電式熱水瓶,於是,她把水壺、茶壺穿上女兒的毛衣,做出新的造型,讓貓咪幫忙照看水壺的溫度。
對於拼布,她非常堅持—舊布拼貼,對坊間購買嶄新高級布料做拼布十分不以為然。關於這項女性獨有的魔術早在阿嬤的時代就已經發展純熟—誰家孩子出世了,物質匱乏的年代,街坊鄰居每戶送塊舊布,在婆婆媽媽的巧手下縫成照護的百衲被,象徵嬰孩在眾人的祝福廦蔭中平安長大。
這項技藝並未失傳,只是擁有太過便利,精挑細選的圖案和材質取代了拼布藝術的精神和精髓。
我的襯衫和室友的睡褲,搖身一變可愛又實用的貓咪水壺保溫袋,不禁想念起我曾擁睡的那件獨一無二的百衲被,和也喜歡縫縫補補的母親。
雜糧麵包的代價—牛皮紙零錢包
律己甚嚴的弘一大師強調:一日不勞動,一日不吃飯。某日他的弟子不忍大師日漸年邁的身體,擅自幫他洗了衣服,弘一大師當天只好餓了肚子。
牛皮紙零錢包的起源也和吃有關,不是拒吃,是想吃。
追求環保精神的楊賢英偏愛雜糧麵包,特別是一種昂貴的麵包。
看著越積越多的雜糧麵包牛皮紙袋,她擔心的不只是體重的問題,還有廢物利用,於是想方設法做出了質感和構造都有牛皮質感的零錢包。
因為想吃,吃得心安理得、了無愧疚,所以創作。
「吃一個雜糧麵包,做一個牛皮紙零錢包」。
因為想吃,吃得越來越多,依然心安理得、了無愧疚,用更多牛皮紙創作的方形包包也擠身紙藤創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