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版長銷5年,再版21刷。
解開糾結的家庭關係,關鍵就掌握在你手中。
唯有告別自我苛責、適時說出真心話、擺脫負面思考……等七種心理轉變,
你愛的家人才有可能改變。
家庭治療師催光鉉以心理學角度切入,分析一篇篇撼動人心的臨床案例,
讓你了解你的家庭問題。
你或許曾經這麼想過:
為何總是忍不住對最親近的家人發脾氣?
為何自己很努力表現了,家人卻還是挑剔自己?
為何總是說出互相傷害的言語?
為何想脫離家人?
為何會沒來由地感到悲傷與孤單?
為何努力建立美好的新家庭,卻又重演原生家庭的傷痛?
其實,家人對你的那些苛責、要求、忽視與冷戰,
是他們太愛你的表現。
或許,你會問,那為何每次鼓起勇氣親近他們,從父母、另一半那邊,換來的卻不是想要的溫暖與呵護?
原因就是,他們付出的愛,並不是你要的愛:
父母認為「關心你的飲食習慣、關心你的財務狀況、關心你的工作薪水」就是愛孩子的表現。
丈夫認為「工作上努力賺錢、幫忙做家事、買大房子」就是愛老婆的表現。
太太認為「煮營養均衡的晚餐、照顧你的父母、努力帶孩子」就是愛老公的表現。
孩子認為「在有名氣的大企業上班、送昂貴的禮物」就是愛父母的表現。
其實,你只是想要,心受到呵護和理解。
但你卻習慣用對方是否給予「你期待的愛」來判斷是否被愛;卻不曾說出,想要對方如何對待自己。
認為對方應該要「感應到」、「主動發現」你的需求,才是愛你的表現。
然而,啟動幸福的關鍵,就在你的身上。
◆互動平淡的A家庭,太太覺得丈夫只會工作賺錢,從沒有對自己噓寒問暖。
A家庭的太太,了解先生因父母影響才不懂表達愛,她開始卸下敵意,化被動於主動,透過具體方法讓先生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懂得給予先生所期待的肯定與稱讚。
◆三代同堂的B家庭,爸爸總是對奶奶欺負媽媽的狀況沉默,孩子便用自殺的手段引起關注。
B家庭的爸爸,因女兒自殺未遂,才正視母親角色越線帶來的嚴重性,他開始拒絕母親的過度干涉,讓妻子和孩子都能有自在的家庭生活。
◆和父母疏離的C女生,總是戀愛失敗,因不明原因而與對方分手。
C童年因被父母送到祖母家生活,導致埋下「萬一被拋棄怎麼辦?」的焦慮感。當她放下多餘的不安,才真正感受到他人的溫暖。
撫慰過去受到冷落與傷害的心,傷口便會漸漸癒合。讓我們重拾因父母教養方式,或是傳達的扭曲訊息,所喪失的平靜、自在與勇氣。
★七種心理練習,將你們彼此拉近
練習1:告別自我苛責,才能好好愛自己
開始學習正面思考,透過自我肯定一點一滴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練習2:離開父母獨立,家庭就越幸福
認知到「父母無法代替自己過人生」,越獨立自主,越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會擁有和睦的家庭。
練習3:以溝通的力量治療心理傷痕
真誠的對話能使受傷的心復原,看似無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練習4:適時說出真心話,才能讓人了解你的想法
不再勉強自己符合父母或他人的期待,試著說出你的真正想法,才能讓人理解你的心。
練習5:不再讓愛單向通行,用無負擔的愛互相對待
和家人之間平等地付出與接收,持續累積充滿愛與信賴的關係存摺,才能化解每次的衝突與危機。
練習6:擺脫負面思考,調節不安的情緒
用理性、客觀的角度面對壓力和危機,就能控制與調解自我情感。
練習7:學習當「好的父母」,適當地讓孩子體會拒絕與挫折
好的父母並非一味保護孩子,而是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本書特色
1.梳理家庭裡的各種問題,掌握原因來自何處、該如何解決。
2.不再複製父母的錯誤教養和婚姻模式,給子女更健康的家庭生活。
3.撫慰內在小孩的傷痕,能夠與配偶建立良好的溝通,懂得正確表達愛與溫暖。
4.正視你和父母之間的糾葛,開啟真誠、正向的對話。
5.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了解「你為何會變成這樣的人」,並透過各種案例的介紹,用全新的視線來看待家人與自己,體會你從未發現的家庭面相。
6.榮獲各大獎項:2012年文化體育觀光部優秀教養圖書、2012年5月Naver推薦圖書、2013年釜山市推薦好書
★讀者好評
◆為了讓這個家庭幸福,我終於意識到,我的內心必須改變。如果你不能擺脫你童年的傷痛和憤怒,那麼你別無選擇,只能把你的傷口和憤怒拖入現在的家庭。
◆身為家庭治療師的作者,透過這本書的個案告訴我們,各種家庭正在經歷什麼樣的問題,並且因此受到何種傷害。在看書的同時,我了解到,不只是我,還有許多人在家庭關係中受傷。這本書也幫助我正視自己的問題,獲得治癒。
◆這本書買不到一個月,但我已經讀了三次。我回想起過去遺忘、深藏內心的許多事情,而我終究得再次與它們相遇。很謝謝這本書。
◆《家人的第二張臉孔》為我帶來很多幫助。它讓我知道,在心理學的層面,「家人」的意義為何,也讓我開始思考家人何以做出某種行為。這是一本現代人與家人相處時必備的書!
◆家人問題比我想像的更普遍。特別是,我感受到自己處在父母的三角關係中,在這本書得到解決方案。我認為家庭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取決於你們如何相處。
◆身邊的人強烈推薦的書。感覺所有人都需要讀一次!
作者簡介:
催光鉉
韓世大學諮商研究所教授暨創傷家庭治療研究所所長。延世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於德國波昂大學取得家庭諮商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在波昂大學附屬醫院擔任臨床諮商師,並於Ruhr家庭治療中心擔任家庭治療師,接觸到歐洲各國無數家庭的衝突與傷痛。回到韓國後,在創傷家庭治療研究所替無數問題家庭諮商,並致力於創傷家庭治療的普及、幫助人們治癒心靈。其他著作包括《家庭的發現》、《我想拋棄男人》、《玩偶治療》、《組織家庭治療》。
在多元的家庭治療方法中,作者尤以鑽研創傷家庭治療為主。作者表示,留在我們內心最深的傷口,大部分皆與家庭有關。長期研究家庭問題的他認為,不只家庭內經歷的問題,生活中的不幸、低自尊感、不良的人際關係等的根源均存在於家庭內。創傷家庭治療的焦點,在於彼此懷抱著原生家庭傷痛的夫妻,在組成新的家庭時,隨著複雜情感的交織,互相造成傷害。
創傷家庭治療研究所 www.traumafamilytherapy.com
譯者簡介:
簡郁璇
社會系畢業,曾任廣告文案,現為專職譯者。期許自己能夠展現豐富多元的文字臉孔,並藉由文字的療癒力量,使人們得以迎來「一加一大於二」的加乘人生。臉書交流專頁:小玩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
名人推薦: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
章節試閱
回歸原生家庭
夜空稀微閃爍的星光,其實並不是今日才反射出來的光芒。正如同遠在數十萬光年外的星芒,直到今日才抵達地球般,家庭目前展現出來的樣貌,亦是源自於遙遠的過去,因此家庭關係都擁有經歷數個世代的循環模式(recurring pattern)。家庭問題與衝突之所以未能在單一世代結束,延續到下個世代,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結婚前,我曾在拜訪太太娘家時借用了廁所,然後見到了我家沒有的東西。並排的牙刷旁放置著牙膏,下方還扣著擠牙膏器。不久後,我和太太結婚了,太太按照自家的樣子布置了新婚房的廁所,重現了當時我看到的廁所模樣,就連我深感神奇的擠牙膏器也出現了。
但很不巧的,我並不是規規矩矩從牙膏下方往上擠的類型。不管是下方也好,上頭也罷,手抓到哪就從哪邊擠,因此太太總是神經兮兮地發起脾氣,問我為什麼放著擠牙膏器不用。為了微不足道的習慣差異,我倆當天便大吵了一架。這事雖小,但新婚初期發生的牙膏事件,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吵架,而是彼此不同的家庭文化下所造成的文化衝突。
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心都會嘗試回到自己成長的家庭,即便那個家悲慘不堪,總是令人孤單不安,那仍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地方。
出生於1950年代的匈牙利,引領家庭治療運動、促使家庭治療成為專門領域的宗師之一伊凡納吉(Ivan Boszormenyi-Nagy)曾說,新組成的家庭並不是一張白紙的狀態。夫妻無法擺脫已然根深蒂固的家庭傳統與文化,獲得自由。因為雙方會將原生家庭的文化與傳統帶到新組成的婚姻中,不論是好的方面,抑或是不幸的種子。
不自覺地對家人造成傷害
數年前,我曾在銀行遇過這樣的事情。當時正好是月底,銀行人滿為患,有一位母親領著看起來約莫五歲的孩子站在我身旁。隨著時間流逝,開始感到無聊的孩子便纏著媽媽哭鬧。見媽媽對撒嬌攻勢不為所動,孩子像是向媽媽抗議似的,敲打媽媽的大腿,不停地耍賴。就在此刻,媽媽板起臉孔,甩了孩子一個巴掌。臉頰突然被摑的孩子開始嚎啕大哭,意識到周圍目光的媽媽感到慌張不已,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手勁變得更為用力了,結果在場的所有人,只能心疼地看著不停挨耳光的孩子。
那位媽媽,難道是忽視孩子、對孩子施暴的壞母親嗎?倘若有人向孩子的媽媽詢問,「您不愛孩子嗎?」,對方肯定會火冒三丈地說:「別亂說話,我可是把這孩子當成我的全部」。其實,要是孩子陷入了危險,在銀行的眾多人群之中,會挺身救孩子的也只有那位母親。疼愛孩子的媽媽,以及毫不猶豫地甩孩子耳光的媽媽,究竟兩者之間何者為真呢?答案是「兩者皆是」。
愛爾蘭的托尼‧亨弗瑞斯(Tony Humphreys)是享譽全世界的知名家庭心理學家,著作有十二本,在全球被翻譯成二十五種語言。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替無數暴力與虐待的問題家庭諮商。他曾經表示,自己從未見過一名刻意想傷害子女和另一半的人,幾乎大部分都是在不自覺的狀況下犯錯,對子女和另一半造成傷害,令家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與衝突。
就連隨心所欲地使喚、操縱、訓斥家人,輕易對家人發脾氣的人,一開始也不是有意如此。那麼,為何這種人會為所欲為,不自覺地對另一半與孩子造成傷害呢?那是因為他自己在童年時期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家庭危機與問題,會讓那個家庭的侷限性表露無遺。家庭的侷限性,是由成長的家庭環境所決定。如果去檢視那些面臨危機的家庭,便可以發現,有許多人不由自主地延續了上一代的不幸,而且現在的家庭也擁有與上一代相同的侷限性。
父母的不幸再度上演
小時候,父母離異後便遭到拋棄,在艱辛的環境中長大的男人,偶然在網路聊天室遇見了一名女性,他在交往期間向女友吐露真心:「我因為父母離婚而被拋棄,但我絕對不會拋棄家人,不會過著跟我父母相同的人生。」男人想組成家庭的渴望打動了女友的心,於是她不顧家人的強力反對,堅持與對方結婚,然而這場婚姻的下場卻十分悲慘。原本婚前不常喝酒的男人,每天喝得醉醺醺地回家,除了怒罵太太,還對她與兒子施暴。之後更變本加厲,用菸蒂燙傷太太的身體。但太太不敢將如此緊急的狀況告訴娘家的家人,這是她不顧家人激烈反對所選擇的婚姻,因此只能默默承受。
這位女人終究在結婚十五年後,費盡千辛萬苦離了婚,卻在六個月後罹癌過世了。女人對夢想組織家庭的男人深信不疑,與他步入了婚姻,最後換來的卻是不幸的人生與癌症。認為父親是怪物的兒子,也拒絕與父親同住,毅然決然地跑去投靠外婆。
從小身為孤兒的男人,最終卻與自己的願望背道而馳,重現了自己童年的家庭環境,這就等於他再度成了孤兒。不管是在痛苦的婚姻中罹癌過世的妻子,或是埋怨父親的兒子,所有人都離他而去。
童年經歷不幸家庭關係的人,成年後也會不自覺地重現過去的經驗。在不幸中成長的子女,小時候自父母身上承襲了過多的影響。痛苦的家庭關係所造成的壓力與不安感,成了一種慢性疾病,導致身處負面狀態時,反倒會令自己更自在。正如同等待鞭子落下時會感到惴惴不安,直到挨打的那瞬間,才鬆了一口氣般,當他們感到開心、幸福時,又會在不安之餘,刻意去追求不幸與痛苦。帶著想擺脫不幸家庭關係的意識,終究卻又如同物歸原位般,下意識地反覆著不幸。即便是看似正常的人、學識淵博的人,也同樣會在未察覺家族流動的世代枷鎖下,重複扭曲的家庭關係。
如何阻止家庭問題延續至下一代呢?莫瑞.包溫(Murray Bowen)表示,面對問題的人有必要以客觀角度來檢視童年時的家庭,回顧自己的婚姻是否重現了兒時父母的生活,或者自己是否重現了父母的行為,像是生氣時沉默不語、火氣爆發、以挖苦的語氣回應、口出惡言、與他人比較、威脅的說話口吻等。你必須回到小時候,正視身為孩子的自己所經歷的恐懼、羞恥心、憤怒、無力感等。藉由這個過程,你會領悟到,自己正不經意地出現小時候習以為常的行為,並且為子女和配偶帶來相同的悲慘感受,而你必須下定決心,不再讓任何人承襲那樣的經驗。
看見家庭的完整面貌,就能看見問題
系統觀點認為,問題的原因不在於個人,而在於個人身處的環境,它可說是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全面性視角。即便看待家庭問題時,也會將視角從個人擴張到整個家庭來看,並且認為,與其將家庭問題與衝突歸咎於某一成員,不如說是圍繞著他的家庭環境所致。
系統觀點將家庭視為一個系統(system),而且家庭成員會互相影響。人不是孤立的動物,而是社會的一個組成分子,會與他人持續不斷地互動。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是被環境所包圍的,同時也是環境的一部分。而家庭便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這種家庭系統就像一個床邊的音樂鈴。大家試著想一下掛在嬰兒床頭、由形形色色的小玩具所組成的音樂鈴,然後用一根手指頭戳一下能讓嬰兒停止哭泣的小玩具。明明只是碰了一個小零件,但整個音樂鈴都會跟著搖晃。
讓我們用系統觀點來觀察金代理的家庭吧,如此就能得知,音樂鈴的小玩具如何對彼此產生反應並影響到整體。
那一天,金代理回家時的腳步格外沉重,因為他在公司被直屬上司狠狠罵了一頓。平時金代理會以宏亮的聲音喊著:「老婆,我回來了」,但那天他只帶著陰沉憂鬱的表情,無聲無息地進了家門。看見丈夫的那一刻,太太心想「發生什麼事了」,有些放心不下。準備好晚餐後,太太試著在吃飯時講各種話題來轉換氣氛,但丈夫仍面色凝重地默默吃飯。原本打算去洗碗的太太終於爆發了。
「老公,你到底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跟我說個話啊!」
聽見太太的話後,丈夫同樣升起一股怒氣。
「哪有什麼事?還有,不就是吃飯時沒說話,何必發神經?我不能安靜吃個飯嗎?」
面對回嘴的丈夫,太太也大為光火。兩人唇槍舌戰好一陣子,最後在彼此都未消氣的狀態下結束爭吵。察覺到氣氛變凝重的老大,悄悄地回到自己房間;老二卻渾然不覺,繼續看著電視。看在方才結束爭吵的太太眼中,老二的樣子格外討人厭。
「你功課都做完了嗎?」
老二沒好氣地回答媽媽:
「看完這個就去做。」
聽到回答之後,媽媽變得更神經質了。
「功課也不做,到底在做什麼!你為什麼每次都這樣?」
老二覺得自己平白無故被牽連,生氣地回到自己房間。當小狗波比跟過來時,他便用腳踢無辜的小狗,一邊喊著:「吼,走開啦!」
受到外在刺激的人雖是金代理,但對整個家庭都造成了影響,太太、子女、就連小狗波比都受到了外在壓力的波及。家庭系統是一個有機體,彼此會不斷互相作用,因此家庭出現危機與衝突時,不會只在某個家庭成員身上找到問題。因為問題日趨嚴重,最後求助於諮商的人們,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把家庭問題歸咎在某個人身上。
「我爸就是個問題,只要我爸改變就行了。」
然而,諮商持續進行下去,就會知道另外還有一個總是附和爸爸的話、持續造成衝突的家人。
戀母情結與家庭秩序
美國家庭諮商師傑‧海利(Jay Haley)曾經就「夫妻間的權力遊戲乃是家庭問題」的觀點進行觀察,並以此為基礎,創立「策略性家庭治療模型」。他說過,當家庭權力鬥爭太過激烈,或者一方對於不平等的力量分配忍無可忍,家庭的位階秩序便會崩毀,造成嚴重問題。
暑假即將到來,哲秀一家人正在計劃要到哪玩。爸媽對休假地點的意見分歧,爸爸提議去山上,可以在溪谷泡腳,享受清新的風,媽媽則說要去遊憩設施完善的海邊,兩人的意見僵持不下。此時,哲秀插嘴說道:
「爸爸,去年不是去了智異山,結果下起雷陣雨,搞得很狼狽嗎?差一點就要因為被困在大雨中,登上電視新聞了。今年就去有度假村的海邊吧。」
原本維持平衡的爭論,因為哲秀加入了意見而傾向媽媽那邊,所以爸爸只好打消念頭。這是任何家庭都會發生的平凡小事,但從權力的觀點來看時,這正是家庭內位階秩序出現混亂的瞬間。
家庭內存在著自然形成的位階秩序。子女與父母的世代均各自維持一定的位階秩序,且會按照來到家庭的順序來決定位階。以時間的順序來排序,最先出發的孩子要比後來出生的孩子位階高。
在哲秀的家中,比父母位階低的子女扮演了決策者的角色,導致秩序出現了混亂。當母親與子女親密依附、疏遠父親,或是子女代替父母配偶的角色時,位階秩序也會出現混亂。儘管在大部分的家庭內,這種混亂只是一時的,但如果變成了常態,便可能演變為可怕的家庭紛爭。
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也是與家庭位階秩序有關的議題。有人預言伊底帕斯往後會殺死父親,因此伊底帕斯小時候曾與死神擦身而過,最後雖免於一死,但仍遭到了遺棄。伊底帕斯長大之後,在流浪途中失手殺了某個人,沒想到那人正是自己的父親。伊底帕斯後來又與失去丈夫的王妃成了婚。伊底帕斯作夢也沒想到,王妃會是自己的母親。然而不久後,真相終於大白,身為妻子與母親的王妃大受打擊,以自殺結束了性命,伊底帕斯則自行挖出了眼睛,走上流浪之路。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的神話展現了古代人的視角,違逆位階秩序之人會招來悲劇性的結局。越是早期的古代社會,越會依據年齡來排序,並形成位階秩序。這樣的位階秩序是團體為了生存下來所必要的條件,若是有人違反此,人們便認為他威脅到整體的生存。
佛洛伊德曾說,擁有情緒問題的人,乃是生存於此時代的另一個伊底帕斯。佛洛伊德視為人類內在衝突根源的伊底帕斯情結,便是以這種秩序法則為前提。他假定了人類面臨秩序問題時會產生衝突與絕望,而人類如何克服、解決秩序問題,則決定了家庭是否幸福。
有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極為平凡的家庭。丈夫勤奮工作,在職場上乘風破浪,太太則很熱衷於宗教活動。從某些角度看,可稱得上是模範家庭。他們來諮商的原因令人驚訝,是因為大女兒企圖自殺。丈夫從小是母親獨自帶大的,因此總是對母親心懷歉意。丈夫之所以選擇太太,也是因為母親的勸說與牽線,要他和這個善良的女人交往看看。夫妻兩人結褵十六年,但至今家裡的大小事仍由丈夫與母親商議後決定。扮演丈夫配偶角色的不是太太,而是母親。母親與丈夫之間,始終沒有太太介入的餘地。丈夫下班回來,最先去迎接的人,還有早上替丈夫準備公事包的,都是母親。角色越線的情況沒完沒了。但抓著兒子不放的婆婆仍不滿足,甚至越權當起孩子的媽。對媳婦的教育方式不滿的婆婆,總是話中帶刺。若是上小學的孫子不聽話、無理取鬧,婆婆像是做給忙著安撫孩子、不知所措的媳婦看似的,上前甩孩子一巴掌,並破口大罵:「怎麼可以任孩子這樣胡來?」
婆婆認為,她是在示範如何教導孩子。而家裡即便變得一團亂了,丈夫仍時時袒護母親,或者保持緘默。感到無力的太太,選擇皈依宗教來逃離令人窒息的家庭。然而,最難忍受這個情況的,其實是孩子們。孩子從學校回來後,總得聽奶奶發牢騷。他們開始討厭奶奶,也減少了從房門出來的次數,進了各自的房間後就不出來。認為自己辛苦拉拔孫子的奶奶,對於老是站在媽媽那邊、不認同自己的孩子感到失望,也越發覺得他們沒禮貌。無形之中,奶奶與孫子間的衝突日趨嚴重。
「奶奶,拜託不要再欺負我們和媽媽了。」
最後大女兒忍無可忍,寫了一封信後,企圖自殺。幸好救回一命,但全家人也因此大受衝擊。
這個家庭的問題,在於家庭的位階秩序被擾亂了。失去丈夫之後,一直倚賴兒子,即便兒子結婚之後,依舊無法放手的寡母比比皆是。然而,權力的慾望是無窮盡的。無法滿足於兒子的太太角色,想進一步佔據孩子母親角色的奶奶,使整個家庭搖搖欲墜。最後,奶奶的支配慾望,造成了家庭位階秩序的崩塌。配偶的角色,就該由夫妻兩人來扮演,而祖父母就該處於祖父母的位子上才對。
即使只有一人破壞位階秩序,整個家庭都會陷入混亂。解決此家庭衝突的方法,在於恢復世代間的位階秩序。為了建立起適當的位階秩序,就必須設定明確的界線。最好讓丈夫站到妻兒的陣線,並將奶奶隔離開來。然而,因為長久以來的習慣,奶奶要完全回到自己位置上肯定不容易。因此,丈夫必須先採取行動。只要丈夫改變態度,使秩序得以穩固生根,陷入混亂的家庭就能再度恢復穩定。
回歸原生家庭
夜空稀微閃爍的星光,其實並不是今日才反射出來的光芒。正如同遠在數十萬光年外的星芒,直到今日才抵達地球般,家庭目前展現出來的樣貌,亦是源自於遙遠的過去,因此家庭關係都擁有經歷數個世代的循環模式(recurring pattern)。家庭問題與衝突之所以未能在單一世代結束,延續到下個世代,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結婚前,我曾在拜訪太太娘家時借用了廁所,然後見到了我家沒有的東西。並排的牙刷旁放置著牙膏,下方還扣著擠牙膏器。不久後,我和太太結婚了,太太按照自家的樣子布置了新婚房的廁所,重現了當時我看到的廁所模樣...
作者序
前言
家庭的問題是1+1
家就如同母親的懷抱,是隨時都能回去的溫暖巢穴,是無條件愛我的地方,但是如今這樣的家究竟有多少呢?比起舒適自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家是一種枷鎖。家既是我的力量,也是我的包袱。親密的關係背後藏著微妙的衝突,而無限的愛也帶來了無限的恨。家就像這樣,擁有兩張臉孔。
在長期負責家庭諮商的過程中,我遇見了眾多身上帶著源自家人的傷痛、被害意識與創傷的個案。過去,我是在德國攻讀家庭諮商,後來擔任家庭治療師。2002年夏天回韓國後,我在大學教授家庭心理學,也負責家庭諮商。藉由這樣的經驗,我接觸到韓國與歐洲各國的無數家庭所經歷的創傷,同時明白了原本應當彼此珍惜、擁抱、相愛的家庭,倘若稍不留意,就可能成為萌芽不幸的溫床。
建立健康幸福的家,不是單靠意志就能成功。若單憑意志,反倒可能使家庭成員更有負擔、更痛苦。佛洛姆(Erich Fromm)曾說過,愛情是一門藝術,建立健康幸福的家庭,也同樣需要學習。
婚姻生活不美滿的人都有相同的特徵。我們到大型超市時,會發現有許多買一送一的活動,這是一種1+1的行銷策略,而對於置身痛苦之中的夫婦與家庭而言,1+1也同樣適用。夫妻關係越不良,就越容易互相推卸責任,像是彼此性格相差太多、遇人不淑、太過自私、太過貪心等,彼此不停將箭靶射向對方。婚姻之所以不幸,其中一項便是造成對方失望與傷害的行為,不過我們無法單憑此完整說明不美滿的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的原因。我再補充一點,那是因為夫妻倆曾各自在童年時期經歷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以及傷痛,兩者合起來變成1+1,如今才會形成這個充斥不滿、煩躁、憤怒的扭曲家庭。
如果只顧著從對方身上尋找問題,那麼心中的幸福家庭將漸行漸遠。有必要檢視自己過去所經歷的傷痛。人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若是為了改變對方而耗費所有精力,就如同將水倒入破洞的缸子裡。有時,檢視自己所擁有的「1」,並試著做出改變,反倒來得更有效。
我在替問題夫妻或家庭治療之前會有個前提,就是讓所有人明白「家庭的問題是1+1」。先讓夫妻倆發自內心去認同、尊重彼此童年時期的傷口及其帶來的影響,此時真正的變化才會到來。
諮商時每每感受到的沉痛心情,逐漸轉變成「想撰寫一本家庭心理指南書,讓從未學過心理學的一般人理解」的想法。儘管家庭心理學與家庭諮商理論的相關著作不在少數,但多半是寫給相關研究者或專家看的。我認為需要以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水準、更大眾化的方式來說明家庭心理學。再來,雖然目前夫妻或家庭問題逐漸增加,但有時因環境使然,使得人們無法自在地接受家庭諮商。顧及這一點,我想大眾需要一本能代替諮商的家庭心理學書籍。
我想向此書付梓前,在我身旁仔細閱讀、修正原稿的太太表達感謝。撰寫原稿時,我和太太討論、對話了無數次,如今回首,那些成了我們夫妻倆無比珍貴的時光。我也想對兒子說聲謝謝。希望未來兒子在閱讀此書時,能明白「對爸爸而言,沒有比他更能帶來力量的人」。
「兒子,謝謝你出生在世上。你讓我成為父親,也令我明白,什麼是完整的家。
前言
家庭的問題是1+1
家就如同母親的懷抱,是隨時都能回去的溫暖巢穴,是無條件愛我的地方,但是如今這樣的家究竟有多少呢?比起舒適自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家是一種枷鎖。家既是我的力量,也是我的包袱。親密的關係背後藏著微妙的衝突,而無限的愛也帶來了無限的恨。家就像這樣,擁有兩張臉孔。
在長期負責家庭諮商的過程中,我遇見了眾多身上帶著源自家人的傷痛、被害意識與創傷的個案。過去,我是在德國攻讀家庭諮商,後來擔任家庭治療師。2002年夏天回韓國後,我在大學教授家庭心理學,也負責家庭諮商。藉由這樣的經驗,我接觸到...
目錄
作者序 家庭的問題是1+1
Part1 回顧小時候的我
影響現在人生的內在小孩
像自己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 尋找代替父親的丈夫
即便與親愛的家人在一起,仍感到孤單
我總是感到孤單 | 結婚就能解決孤單的問題嗎?
小時候曾經感到孤單的丈夫
受傷時會去找誰?| 難以在家人身上獲得歸屬感
心靈的創傷會在身體留下痕跡
傷口烙印於身體上的記憶 | 創傷越多,對壓力就越敏感 | 替心靈的傷口綁上繃帶吧
習以為常的不幸
害怕被拋棄的不安心理 | 延續過去痛苦的強迫症 | 與自己對話
丈夫之所以冷漠的祕密
為了忘掉現實,陷入了幻想 | 主張兄友弟恭的家庭催眠
回歸原生家庭
不自覺地對家人造成傷害 | 父母的不幸再度上演
家庭心理café #1家人與創傷
越是隱藏、否認,傷口就越大
Part2 選擇配偶背後隱藏的原因
受到與我相似的人吸引
她之所以拋棄績優股的原因| 太太是我的黑騎士 | 若想擺脫歸鄉症候群
想避免受傷,結果卻遇上更大的創傷
難以談愛情的女性 | 用書寫與內在小孩對話
我可不是你媽
重度依賴彼此的關係 | 媽寶男與爸寶女 | 切割獨立乃是婚姻的全部
Part3 互相傷害的家人
家庭是一個系統
看見家庭的完整面貌,就能看見問題| 夫妻之間應如何化解? | 改變家庭體質,變化就隨之而來
面對真相的時間
喚起羞恥心與罪惡感的家庭祕密 | 承認祕密的瞬間,就能解開線頭
是誰掌握著權力
夫妻吵架原因百百種,但根源只有一個| 戀母情結與家庭秩序
問題家庭必有代罪羊
家庭代罪羊的機制,問題兒童vs.英雄 | 「都是因為爸,我的人生才會一塌糊塗」| 用來因應緊急狀況的家庭代罪羊
壓榨家人的怪物
使家人痛苦之人 | 潛意識企圖解決過去傷口的惡性循環
在外面偷吃的丈夫
愛家的丈夫之所以偷吃的原因| 妻子不過是家人罷了 | 外遇會留下深刻的傷口 | 配偶背叛自己的創傷
家人之間看不見的三角關係
越是不安,越想靠三角關係解決 | 「媽,妳現在可以離婚了」| 我們家也存在著三角關係
想超越父親的兒子
帥氣魅力男的共同點 | 無法受父親肯定的兒子
不是遺忘了,傷口就能復原
不自覺啟動的防衛機制 | 把家人當成自己的化身? | 為行動模式賦予名字
家庭心理café #2家庭與防衛機制
童年的傷痛會留下痕跡
Part4 創造幸福家庭的7種練習
練習1:告別自我苛責,才能好好愛自己
愛自己能戰勝所有悲傷 | 健康的自愛,與自尊感有關 | 我的體內存在著「苛薄鬼」| 能夠恢復自尊感嗎?
練習2:離開父母獨立,家庭就越幸福
時候到了就需要獨立 | 無法讓兒子離開的母親 | 可能連婚姻都會搞砸 | 阻止子女獨立的原因
練習3:以溝通的力量治療心理傷痕
開始對話的小奇蹟 | 父親的眼淚
練習4:適時說出真心話,才能讓人了解你的想法
表露矛盾情感的溝通 | 肯定自我情感的勇氣
練習5:不再讓愛單向通行,用無負擔的愛互相對待
夫妻之間的關係存摺 | 當愛只是單向通行,就會破壞關係
練習6:擺脫負面思考,調節不安的情緒
情緒健康的人vs.不健康的人 | 自我分化低的夫婦 | 化解緊張與衝突的鑰匙在我手中
練習7:學習當「好的父母」,適當地讓孩子體會拒絕與挫折
僅走平穩之路的孩子 | 朝著世界前進的力量
結語
越努力就越幸福的家庭
作者序 家庭的問題是1+1
Part1 回顧小時候的我
影響現在人生的內在小孩
像自己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 尋找代替父親的丈夫
即便與親愛的家人在一起,仍感到孤單
我總是感到孤單 | 結婚就能解決孤單的問題嗎?
小時候曾經感到孤單的丈夫
受傷時會去找誰?| 難以在家人身上獲得歸屬感
心靈的創傷會在身體留下痕跡
傷口烙印於身體上的記憶 | 創傷越多,對壓力就越敏感 | 替心靈的傷口綁上繃帶吧
習以為常的不幸
害怕被拋棄的不安心理 | 延續過去痛苦的強迫症 | 與自己對話
丈夫之所以冷漠的祕密
為了忘掉現實,陷入了幻想 | 主張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