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要上班就心情低落;每天下班都累到想哭……
這些都不是你的錯!
當職業倦怠發生時,
不是你自己太脆弱,也請不要責備自己,
大聲告訴自己,「我的健康與幸福才是更重要的!」
放下讓你痛苦的一切,讓身心好好休息。
「在一個病態的社會適應良好,稱不上真正的健康。」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下班的前十分鐘主管才通知要開會;每天為了應付其他同事的需求,永遠把自己工作的優先順序往後放。
․資深員工的能力已經過時,卻任性又愛發脾氣;身為後輩因為職稱差異,不能反駁,只能默默忍耐他們的不合理。
․每天都被數字跟業績追著跑,明明社會整體經濟下滑,但公司卻認為每年業績數字都會成長。如果沒達到業績目標,甚至要在公開會議中被羞辱。
․下班時累得想哭,回到家頓時鬆了一口氣;上班前的通勤路上想著,如果從月台上跳下去,是否就不用進公司了……
■為什麼工作越努力,生活就越痛苦?
作者安珠延是韓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在書中他提到,前來就診的患者最常提出的問題是:「我做了什麼會得職業倦怠症?」當我們身心俱疲時,往往先責怪自己,認為是自己的抗壓性不夠、太脆弱、與他人相比不夠認真努力,所以才過得不好。然而事實上,一個高度壓力導致過勞的社會,問題並非來自於個人,而是公司與社會交織形成巨大的壓力。我們活在一個過勞的社會,這個還社會鼓勵我們做到倒下前不能喊累;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理直氣壯地照顧自己。
■不是只有工作量大才會產生職業倦怠
雖然一般認為導致職業倦怠的主因是過多的工作量,但也不一定是工作量本身造成的:
工作表現越好,就會被交付更多工作;業務責任過於廣泛模糊,分不清楚權責;主管干涉太多,缺乏自主權而無能為力;過多的工作量卻沒有適當的補償,補休和加班費不成比例……
職業倦怠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工作或社會環境的問題。
越是想適應病態的社會,身體和心靈就會消耗殆盡,開始對工作感到厭煩、乏味,開始覺得一切人事物都毫無意義,甚至變得憤世嫉俗。
■每個人都有資格好好照料自己疲憊的身心
沒有所謂的「喊累的資格」或標準,無論是誰,都要擁有照顧自己的時間與態度。
安珠延表示,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因此都應該好好受到守護。先從照料自己開始,擺脫「必須獨立而有效率地生活」,才是踏出讓整個環境改善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以溫和中肯的語句點出職業倦怠的發生成因
◆從生理、心理與社會學三種角度切入理解職業倦怠造成的影響
◆詳細解釋職業倦怠量表的特色,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症狀
◆了解自己的低落與疲倦並非個人因素,而是社會與公司
◆書中附有寫給中高階主管的章節,提醒高層防範職業倦怠的重要性
◆幫助你打造專屬自己的急救處方籤,在過勞的時候隨時能夠救急
◆以呼吸法、書寫治療及行為治療,幫助建立界線,改善職業倦怠
■預防職業倦怠的十項建議
1. 消除產生倦怠的原因
2. 讓身體休息
3. 逐漸增加讓身心健康的活動
4. 不要追求完美
5. 請重新安排生活
6. 請解決睡眠問題
7. 請避免觸發壓力或情緒
8. 請調整掌控感
9. 請感受投入感和創造性
10. 請尋求專門醫生的幫助
■名人推薦
少女老王|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陳夏民|出版人
張慧慈(小花媽)|《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安珠延안주연
精神科醫師,成均館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Mind Mansion醫院代表院長。善於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三個層面探討憂鬱症與適應壓力障礙等相關疾病,並與患者一同解決問題。希望藉由探討工作、人際關係、家庭等人生重要價值之間的矛盾與困難,進而撫慰人們的心靈與日常生活。
譯者簡介:
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學畢業,韓國首爾大學兒童家庭學系碩士畢業,移居韓國已逾十年,兼職譯者。愛好動物,喜歡透過閱讀與更寬廣的世界相遇。譯作有《喵星人玩具雜貨手作指南》、《整理力就是學習力》、《韓星狂練!打造零贅肉S曲線的芭蕾伸展操》、《某天,突然青春期》、文學小說《洞》等。
聯絡信箱:solarjh@gmail.com
章節試閱
【各式各樣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
我們什麼時候會有身心具疲的感覺呢?各位什麼時候會覺得徹底筋疲力竭呢?厭倦過多的工作量,覺得連恢復的力氣都沒有時,會認為這是職業倦怠嗎?儘管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應該是因為過多的工作量導致的,但也有可能不是因為「工作」本身。
首先,對工作的高標準要求是導致職業倦怠最大的原因,尤其是所謂的頂尖人才,即工作表現出色的這些人,更容易陷入職業倦怠之中。上司總是會將任務率先交付給工作表現好又態度佳的員工,而優秀的員工也會毫不推委地接下工作,所以不管員工怎麼做,事情都不會減少,做著做著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感到疲倦,下班後也沒辦法多花心思在家人、朋友或伴侶等親近人的身上,繼續這樣的話,最終很容易在體力、精神方面到達極限而倒下。
雖然工作量太大也是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承擔了多少工作責任,自己負責的職務、承擔的範圍到哪裡,很多時候都是模糊不清的。有些公司根本不告知業務範圍。要做的事情太多,責任範圍卻不明確的話,當然會覺得相當痛苦。
過度廣泛的工作範圍也會導致職業倦怠,特別是實習生或新進職員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公司希望新進員工能夠迅速掌握所有業務,但實際上非常困難。他們往往一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即使再忙、再累,如果能有成就感的話,或許還能撐得下去;但若是如同工廠零件或是資源一樣,被到處叫來叫去,處理各式各樣的業務,不僅無法掌握職務內容,只會備感壓力。公司不去考慮一個人的執行力、或是他能執行的業務範圍,便逕行分配工作,甚至是不考慮當下狀況就下指導棋,才會造成這樣的事情發生。
上司過分控制也是問題,如果上司事事都要干涉,不僅會剝奪員工的自主性,就連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機會全都被剝奪了。當然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和上司與同事一起確認,但是獨自一人可以做到的事,也要一一受到上司的確認與干涉,那麼這個人就很難有嘗試錯誤的經驗。過度的掌控會損害個人的自主性,自然而然也會讓人產生「主管不信任我嗎」的想法,甚至失去自尊心。
沒有決策權也會讓人感到疲勞。自己負責的職務有獨立解決的權限,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也可以得到成果,並且享受相對應的收穫,這樣的工作才會讓人感到有意義。無論再累、再疲倦,只要做出令人滿意的成果就行;或者就算是失敗,在自己工作上可以掌控的範圍內盡全力,也可以從中汲取教訓。
以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而言,在工作中感到效率極佳被稱為「工作旺盛感」(thriving at work),如果有工作旺盛感的話,就可以抵銷部分心理上的耗盡。可是韓國的組織結構很難感受到工作旺盛感,只要是上司交代的事情,不管自己的意見為何都必須執行,而且事情進行順利的話,功勞被上司搶走的情況也很多。實際執行工作的人無法獲得成就,或找不到減少耗盡的契機,感覺被視為附屬品,就會產生「我有必要這麼辛苦地工作嗎」的念頭。在掌控權或決定權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很容易與周邊的人產生摩擦或內在矛盾,這種情況本身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另外導致職務壓力的環境因素是什麼呢?業務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也是問題。試著想想看,一周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個小時,但卻沒有相對的加班費;誠心誠意地接待顧客,卻連一句「辛苦了」的問候都沒有時;與同樣職務、做類似工作的同事比起來,我的薪水卻低很多時,像這樣得不到適當的報酬,就很容易導致職業倦怠。
在推動工作時,難免會和團隊或公司的想法不同,但還是得看上司的臉色,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當公司或上司和自己的價值觀對立時,也會造成很大的壓力。與之相似,團隊裡存在著不合、工作分配不平等、想要發展的方向與業務內容有所衝突、周圍同事的支援不足等,全都是誘發有害壓力反應以及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與此相反的概念有「工作涉入」(job involvement)一詞,在工作上不被冷落、有適度參與空間時所使用的詞彙,也就是說保障員工在業務上的自主性、可以表達個人意見、有同事支持,可以彼此交流溝通、或是在情感上有所支持,都可以預防職業倦怠或是減緩職業倦怠的症狀發生。
當身體與心理消耗殆盡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採取防禦姿態。各位是否有過在工作時,不知不覺中以不好的口氣頂撞對方,或是無意間說出讓人不愉快的話呢?是不是總以不帶感情的方式回應說廢話的老闆,或者想辦法無視說冷笑話的主管?剛開始工作時的熱情逐漸消失,也不在意成果的好與壞了,只想尋找扛最少責任的方法。
尤其是情緒能量不足時,很容易會忘記對方也是個人,也會有他的情緒與感受。如果曾經因為太過疲倦而沒顧慮到他人心情的話,那並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自私,是因為過度的情緒耗盡,在不知不覺間阻斷了自己的感受,這是身體為了保護自己的反應。而當感到自己真的要倒下時,往往得靠著「沒辦法再顧慮別人」的想法,才能勉強堅持下去。
我們偶爾會遇到用非常機械式態度應對我們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服務業者。說不定他們也陷入職業倦怠的狀態中。「如果還要投入更多情緒勞動,就會倒下了吧。」於是把對方當成另一個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個體看待,自然就不可能親切應對了。當然也有可能本來就是一個缺乏責任感或能量不足的職員;但如果平時不是這樣的人,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就請注意這個人是不是耗盡了。
【給或許正看著這篇文章的主管們】
最近在社群網站上看到以大學生為對象的招募海報上,大大寫著「意志力也是一種證照」,我感到很大的衝擊。大學生已經為了要滿足韓國社會要求的GPA(學業成績平均點數)四分,多益九百分,越多越好的證照等高標準而忙得不可開交了,但是這句文案卻讓人有「只有這樣怎麼
行?精神健康要怎麼辦?連這個也得兼顧,才有可能在這激烈的競爭之中生存下來」的感覺。
在最近新創產業的招聘廣告中,也可以看到「不會職業倦怠,具有良好恢復彈性的人」的徵人條件。這跟前面提到的海報讓我有一樣的感受,年輕人在激烈廝殺的競爭中,為了滿足學經歷、眾多證照的要求,在開始工作前就已經陷入倦怠了;但是讓他們陷入這樣處境的企業與社會,卻希望年輕人擁有不會陷入職業倦怠的「意志力」,這難道不是既矛盾又殘酷嗎?
當然,不是完全無法理解企業或是管理者的立場。前文提到的學者馬斯勒表示,職業倦怠不僅會影響到員工的生產力,還會影響團隊工作的成果,危害整體職場氣氛。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的調查顯示,比起沒有職業倦怠的員工,飽受此困擾的員工辭職尋找其他工作的可能性高出二點六倍,請病假的可能性高了百分之六十三,去急診室的可能性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在這種情況之下,還要在全世界普遍低迷的經濟成長中生存, 因此更需要有能力且健康的人才。
但是(請仔細聽清楚),不管選用意志再怎麼堅定的人才,也很難從根本阻擋職業倦怠。想要預防職業倦怠,理所當然必須從根本原因改善,因為原因不在於個人,而在於組織。從引起工作壓力的諸多原因來看,可以明確地發現,職業倦怠的確起因於公司及組織。身為臨床醫師,我可以談論個人要如何在這職業倦怠時代中生存;但是事實上,預防與治療職業倦怠的主要重點還是職場與組織,因此組長級以上的主管、CEO、人事主管,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希望有人能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二○一九年十一月的一場訪問中,馬斯勒提到了煤礦裡的金絲雀的故事。從前的礦工如果要進入礦坑深處時,會帶著金絲雀一起去,因為金絲雀對氧氣相當敏感,也比人類脆弱,所以當金絲雀停止歌唱或死去時,就代表此地不宜久留,礦工們必須趕緊離開。在進入礦山之前都還很健康的金絲雀,進去之後不再歌唱或死亡,難道會有人說「金絲雀怎麼那麼脆弱」嗎?不會的,沒有人會這樣說,因為答案非常明顯,問題不在金絲雀,而是礦坑的環境啊。我們正從錯誤的角度攻擊問題。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將職業倦怠歸類為導致疾病的危險因子,馬斯勒表示憂慮,「當世界衛生組織將職業倦怠歸類為疾病,會讓人產生問題根源不在於公司,而是個人的錯覺。」當職業倦怠成為疾病,人們就會認為生病的人應該接受治療,也很容易會認為問題不在環境、也非雇主或組織的責任,而是他這個人。
我們不該把員工精力耗盡的責任單純歸咎於個人,而是應該向組織追究原因。身為主管或老闆,請捫心自問,是什麼原因讓職員不健康?為什麼現在的職場環境會讓他們消耗殆盡?又該如何才能保護每天在這裡工作的人?
觀察員工們工作環境與條件,仔細檢查數據,此外,最重要的是請向員工提出幾個問題:他們在公司時因為哪些事情而感到挫折?什麼樣的情況會激勵他們?並請傾聽他們的答案。領導者與主管對工作環境正確認知與改善,可以減輕員工的壓力。
以公司的角度而言,為了讓一個人能恢復彈性,提供瑜伽、冥想、諮商等支援當然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改善不合理且不受控的工作環境與組織結構,因為這才是造成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請讓員工們感受到公司正在改變。
【各式各樣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
我們什麼時候會有身心具疲的感覺呢?各位什麼時候會覺得徹底筋疲力竭呢?厭倦過多的工作量,覺得連恢復的力氣都沒有時,會認為這是職業倦怠嗎?儘管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應該是因為過多的工作量導致的,但也有可能不是因為「工作」本身。
首先,對工作的高標準要求是導致職業倦怠最大的原因,尤其是所謂的頂尖人才,即工作表現出色的這些人,更容易陷入職業倦怠之中。上司總是會將任務率先交付給工作表現好又態度佳的員工,而優秀的員工也會毫不推委地接下工作,所以不管員工怎麼做,事情都不會減少,做著做著...
目錄
你有職業倦怠嗎
職業倦怠是什麼
我究竟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
大腦耗盡與情緒耗盡
要求情緒勞動的職場
不安與壓迫感引起職業倦怠
各式各樣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
如果沒辦法立刻辭職的話
給或許正看著這篇文章的主管們
千禧世代,職業倦怠的世代
效率至上主義釀成的悲劇
消耗殆盡的環境,持續不斷壓榨的自我
當我們的身體亮紅燈
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身體的節奏被破壞
以呼吸法來釋放壓力
觀察自己的身體與內心
書寫五感日記
停止看自己的臉色
寫下專屬自己的急救處方簽
守護自己的界線,堅持自我主張
說出自己想要事物的方法
恢復的最後階段:人與人的連結感
我們必須彼此守護
預防職業倦怠的十項建議
譯後記 你在韓劇上看到的,都是真的 梁如幸
你有職業倦怠嗎
職業倦怠是什麼
我究竟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
大腦耗盡與情緒耗盡
要求情緒勞動的職場
不安與壓迫感引起職業倦怠
各式各樣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
如果沒辦法立刻辭職的話
給或許正看著這篇文章的主管們
千禧世代,職業倦怠的世代
效率至上主義釀成的悲劇
消耗殆盡的環境,持續不斷壓榨的自我
當我們的身體亮紅燈
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身體的節奏被破壞
以呼吸法來釋放壓力
觀察自己的身體與內心
書寫五感日記
停止看自己的臉色
寫下專屬自己的急救處方簽
守護自己的界線,堅持自我主張
說出自己想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