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又怎樣!
我/男孩/女孩/你/妳/她/他
L/G/B/T/Q/+
你喜歡的是女生嗎?你喜歡的是男生嗎?你自己也弄不清楚嗎?你覺得你的性別、你的身體不太適合你嗎?你對你的人生和你的性向感到困惑……卻又不敢跟身邊的人談起嗎?還是身邊有某個男生或女生朋友現在正屬於這種情形呢?
這本書可以帶給你一些答案。我們的身分,不是用我們所愛的人來決定的,也不是用對方的性別來決定的。你想要當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當什麼樣的人。沒有誰能禁止你。
身分認同如此重要,但,你不用急著下決定,也可以隨時改變,只要誠實的面對自己。
書中有採訪了很多人的現身說法,在決定「做自己」前的困惑以及所經歷的困境,分享給大家。
「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缺陷,人可以既是同志又幸福快樂喔!」──達米安
「我們想要當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當什麼樣的人。」──克莉思黛
「假如你想看看美好的人是長什麼模樣,就自己站到鏡子前面吧。」──馬可
「你將會幸福快樂又能活得精采……要有耐心,並要有信心。」──賽巴斯汀
「一切都會很順利的。」──艾倫
「你只能活一次,所以就盡情去活,無論如何都要快樂。」──那努
「還有很多很棒的人等著和你相遇呢!」──阿札雷
「你身邊的好朋友比你想像中更多。」──朱力安
「別人的看法會傷你的心,但它們並不重要。」──安潔
「為了顯得『正常』而叫自己妥協,這樣絕對是行不通的。」──歐斐麗
「我們愛的是一個人,而不是這個人兩條腿之間的東西。」──妮儂
「你很正常。」──瑪蒂爾德
「要誠實面對自己。」──賈維
「你並沒有做任何壞事,不該為了別人而改變自己。」──諾克斯
歷史上的名人:
幾個方格就能重現很多人的一生,譬如法國亨利三世(Henri III)或瑞典克莉絲汀娜女王(Christine de Suède)等君王;詩人韓波(Rimbaud)、科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西多妮-加布里葉・柯蕾特(Colette)或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等小說家;皮耶・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或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等導演;畫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辛西亞・尼克森(Cynthia Nixon)或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等演員;奧運冠軍格雷格・洛加尼斯(Greg Louganis);舞蹈家金龜子(Coccinelle);拳擊手馬克・勒杜克(Mark Leduc);時尚名設計師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主持人魯保羅(RuPaul);模特兒依涅絲・侯(Inès Rau);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甚至還有政壇的冰島總理約翰娜・西古達朵提(Johanna Sigurdardottir)、盧森堡總理貝特爾(Xavier Bettel),又或是德州紐霍普鎮的鎮長傑斯・賀布斯特(Jess Herbst)。
並以七個不同凡響的人物用簡短漫畫來替他們發聲,希臘莎芙〈奠定基礎的人〉、愛爾蘭人奧斯卡・王爾德〈有口難言〉、藝術家達文西〈重大祕密〉、演員茱蒂・佛斯特〈低調的人〉、歌手佛萊迪・墨裘瑞〈我想要掙脫束縛〉、運動員艾梅莉・莫海斯摩〈先鋒〉、運動員凱特琳・詹納〈遲來的接納〉。
作者簡介:
榮米榭・畢里吾 (Jean-Michel Billioud)
文字與漫畫劇本。1964年出生於法國馬賽。主修新聞和歷史,畢業後投入到新聞傳播與出版領域。自1997年以來,出版了許多童書和紀錄片作品。
蘇菲・南德依 (Sophie Nanteuil)
企劃構想。1980出生,法國人。目前為自由編輯和作家。
德凱・李斯貝 (Terkel Risbjerg)
丹麥人,主修哲學和電影。畢業後,移居巴黎,從事動畫與童書插畫工作。
薩兒妲・宗克 (Zelda Zonk)
法國人插畫家。她現在更喜歡說自己是個平面設計師而不是插畫家。她擅長鉛筆繪圖,她認為鉛筆繪圖就如同她的書寫作品,將她對人事物的想法和觸動,用繪筆表達出來。
譯者簡介:
梁若瑜
東吳大學心理系畢業。以翻譯為職,以文字為樂。譯有《給7-11歲孩子的哲學大哉問》、《如果巴黎的色彩消失了》、《我也來做一回貓》、《那隻見過上帝的狗》等六十餘本。
聯絡信箱:escadore@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傾洪荒之力推薦
呂秋遠(律師)
林育苡(律師╱性平委員╱性別專家)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顧問)
秦夢群(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
陳建榮(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領袖)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曾寶瑩(性心理博士╱性教育專家╱本書審定專家)
褚士瑩(作家╱NGO工作者)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樣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勇敢做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天命!
――陳建榮
從2019年5月到2020年3月,台灣有3500多對同性伴侶結婚,也就是有7000多人去登記同性結婚耶!他們很可能就生活在你身邊。就和本書裡現身的男男女女一樣,他們一定都很想跟你說:「一切都會很順利的。」做自己不簡單,但絕對值得。請好好長大,好好生活。不管有多麼「不一樣」,你絕對值得為自己感到驕傲,更值得為自己活出一個美好人生。
――曾寶瑩(性心理博士╱性教育專家╱本書審定專家)
本書色彩繽紛、圖文並茂、有趣易讀,不同於坊間正經八百的性別論述,它是用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漫畫、現身說法,帶您進入LGBT+的世界。期待有一天,台灣社會看待一個人喜歡男生或女生,可以像看待一個人愛吃蘋果或芭樂一樣,簡單自然。
――林育苡(律師╱性平委員╱性別專家)
名人推薦:傾洪荒之力推薦
呂秋遠(律師)
林育苡(律師╱性平委員╱性別專家)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顧問)
秦夢群(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
陳建榮(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領袖)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曾寶瑩(性心理博士╱性教育專家╱本書審定專家)
褚士瑩(作家╱NGO工作者)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樣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勇敢做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天命!
――陳建榮
從2019年5月到2020年3月,台灣有3500多對同性伴侶結婚,也就是有7000多人去登記同性結婚耶!他們很可能就生活在你身...
章節試閱
現身說法
在青少年時期,他們經歷過和你一樣的事情……
「我從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比較喜歡男生。在青少年時期,我表面上很快樂,但內心很痛苦。這種痛苦的感覺經常使我自問:『繼續活下去真的值得嗎?』
20歲的時候,我愛上了一個男生。我先是告訴一些很熟的好朋友,然後才跟我妹妹說,最後才告知我爸媽,而且是分成兩個階段:先是跟我媽說,然後才跟我爸講。我爸媽的反應一模一樣,他們倆都跟我說:『好險,我們還以為你得了愛滋病。』不知不覺中,沒說出口的話也等於已經說出口了:他們把出櫃和生病劃上等號。我明白他們心裡的意思其實是:『好險,你沒有我們想像中病得那麼重。』當然,我爸媽口頭上沒有這麼說,但我對這件事情的感受卻是這樣。今天,疑慮通通消散了,看到我很幸福,我爸媽也很高興呢!」
──侯曼,建築師,28歲,巴黎市
「我從很小開始,就知道吸引我的是女生。一直到6歲的時候,我才知道『這樣是不好的』。整個青少年時期,我都把這個念頭塞到腦袋的角落,努力說服自己相信自己喜歡的是男生。我還不至於不快樂,但我也並沒有做自己。我不願和別人聊這件事,因為在我出生之前,我虔誠信奉天主教的爸媽,在一場不幸意外中,失去了一個9歲大的女兒。我很怕,要是坦承自己是同性戀者,會令他們失望,會傷他們的心。我覺得我是個用來療癒他們的乖寶寶,所以我凡事都必須一百分。而我哥哥也是同志,除了跟他聊以外,這件事我沒有其他人可以講。
我在就快要和我的第一任男朋友上床時,接受了自己的同志性向。終究我沒有和他上床,因為我發現假如和他發生關係,光是用想的,我都覺得難過。他的身體並不吸引我,我完全沒動力,我想要的是女生的身體。
所以我決定不再跟自己過不去,不再欺騙自己,也接受了自己本然的模樣。
後來我在我18歲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了我爸媽,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再在家裡裝模作樣了。結果這樣反而讓我們感情變得好很多喔!」
──瑪麗,製作人,30歲,巴黎市
「我一向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打從國小起就是這樣……但自己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因為我們家裡從來不聊這種事情,除非是在罵同性戀者。因此,我對這種事一點概念也沒有!我沒辦法談,因為我爸媽和家人不論說什麼也不會接受的。
我和我孩子們的媽媽,一起度過了將近十五年的典型異性戀生活。但35歲時,我不想再自欺欺人了。我從此不再隱瞞自己的同志性向,目前和我的伴侶非常幸福。」
──傑洛姆,教師,48歲,瓦斯凱爾市
#常見問題
#所有你想知道的事
許多同志機構每年都會進到國中和高中進行輔導。我們集結了同學們最常問起的問題。
人能不能選擇自己的性向?
──朱爾,14歲
不行,性向不是自己能選擇的,它是天生的。人不能硬要自己變成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有一天,人會發現自己的性向,而唯一能做的選擇,就是決定是否要做自己。
各個宗教是怎麼看?
──瑪儂,14歲
三大一神論宗教倒是難得看法一致喔!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齊聲撻伐同性戀或非異性戀者。神父、拉比或伊瑪目所不認同的,並不是當事人本身,而是當事人的性行為。簡單來說,各個宗教能夠接受非異性戀者……前提是他們必須禁慾,也就是不能談戀愛也不能從事性行為!
如果自己是異性戀,算正常嗎?
──索拉雅,12歲
完全正常,非常自然,正常自然的程度就和其他性向沒有兩樣。
非異性戀者能靠治療矯正嗎?
──亞歷希雅,15歲
性向為什麼要治療矯正呢?它並不是一種疾病呀。異性戀者需要接受治療矯正嗎?不需要吧?那麼其他人也不需要。可惜從前有太多人以為需要進行治療,他們有些人認為同性戀或雙性戀是一種病,有些人則認為是一種罪。服藥、電擊、化學去勢、腦額葉切除術、矯正治療等等,歷史上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粗暴手段。
從來沒有誰因為這樣就改變了性向,但有很多人卻因為這些不人道的待遇而喪命。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列表中撤除了。終於呀!
偏見、刻板印象……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我找到真命天女囉!
算你好運!
之所以是女同志,是因為沒找到真命天子
那一般會不會問異性戀女生,她們是不是沒找到「真命天女」呢?就像很多時候一樣,這種刻板印象是源自主流的異性戀榜樣,認定交往就一定是一男一女!
跨性別者就一定是同志
才不是呢。跨性別者可以是異性戀者、雙性戀者,也可以是同志。性別和性向是兩碼事。
雙性戀者或同性戀者不如異性戀者那麼專情
專情程度和異性戀者並沒有差異。這又是一種以異性戀為中心的思維,認為只要不是異性戀的人,就可能比較不可靠,甚至是變態。這種刻板印象的源起,也是因為多年來唯一能看得到(且能夠被看見)的同志形象,是一種呆板且誇張的「花心愛玩」同志形象。
一對女同志之中,一定有一個扮男生
既然是愛上一個女人,怎麼還會想要她「扮」男人呢?由此可再次看到,這種既定成見又是主流異性戀樣版下才會有的思維。女女戀或男男戀之間並沒有特定的性別角色分配。
所謂雙性戀,就是一半異性戀、一半同性戀
根本不是這樣的。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候,人有可能比較偏好男性,過了幾年後,又比較偏好女性。或在同一個時候,在性慾上喜歡某種性別,在情感上卻喜歡另一種性別。愛情並不是數學公式呀!
現身說法
在青少年時期,他們經歷過和你一樣的事情……
「我從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比較喜歡男生。在青少年時期,我表面上很快樂,但內心很痛苦。這種痛苦的感覺經常使我自問:『繼續活下去真的值得嗎?』
20歲的時候,我愛上了一個男生。我先是告訴一些很熟的好朋友,然後才跟我妹妹說,最後才告知我爸媽,而且是分成兩個階段:先是跟我媽說,然後才跟我爸講。我爸媽的反應一模一樣,他們倆都跟我說:『好險,我們還以為你得了愛滋病。』不知不覺中,沒說出口的話也等於已經說出口了:他們把出櫃和生病劃上等號。我明白他們心裡...
作者序
你會翻開這本書,是因為你對你自己、你的人生和你的一些慾望感到困惑,或是因為你想幫忙你身邊一些似乎心情不好的親朋好友。你翻開這本書,也可能單純只是覺得好奇,並想多了解LGBT+同志文化方面的議題。
首先要知道,你的身分並不是用你所愛的人來決定的,也不是用你的性別來決定的。你的身分,指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過去、你的性格、你的文化等等。
令你困惑的疑問,在你之前也有其他人困惑過,而且他們或她們將會在書裡談到這些問題。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以漫畫呈現的一些名人生平,會有一個章節是關於一些機構走入國中校園輔導時最常被問到的一些問題,書中會介紹目前世界上和媒體上LGBT+者們的現況,以及很多其他資訊。書中還有許多建議將教你如何保護自己,或在有需要傾吐心事或尋求建議時,各地區的機構名稱和聯絡地址。
最後,在每一頁的最下面,你都能看到一些小語,都是由願意參與這項企劃的人所寫的。不論是智慧結晶或忠告,重點是這些小語都非常正面積極。
在本書中,我們將使用LGBT+這個縮寫(L指女同志,G指男同志,B指雙性戀者,T指跨性別者;依各機構的不同用法,「+」可指:酷兒、盟友、泛性戀者、雙性人、無戀者、無性者、無性別者)。
你會翻開這本書,是因為你對你自己、你的人生和你的一些慾望感到困惑,或是因為你想幫忙你身邊一些似乎心情不好的親朋好友。你翻開這本書,也可能單純只是覺得好奇,並想多了解LGBT+同志文化方面的議題。
首先要知道,你的身分並不是用你所愛的人來決定的,也不是用你的性別來決定的。你的身分,指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過去、你的性格、你的文化等等。
令你困惑的疑問,在你之前也有其他人困惑過,而且他們或她們將會在書裡談到這些問題。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以漫畫呈現的一些名人生平,會有一個章節是關於一些機構走入國中校...
目錄
07 前言
09 推薦序
12 現身說法
20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22 常見問題
30 兩情相悅
34 媒體上的刻板印象
40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42 歷史上的名人
54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56 世界上對LGBT+的仇恨
58 世界上LGBT+所享有的權利
60 你呢,你有被辱罵過嗎?
62 他們為什麼要說這種話?
64 恐同症的攻擊侵害
68 台灣一些諮詢資源
71 名詞釋義
77 後記
怎麼看待這些「不一樣」
你喜歡蘋果?還是芭樂?
07 前言
09 推薦序
12 現身說法
20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22 常見問題
30 兩情相悅
34 媒體上的刻板印象
40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42 歷史上的名人
54 讓我們來檢視一些既定成見吧!
56 世界上對LGBT+的仇恨
58 世界上LGBT+所享有的權利
60 你呢,你有被辱罵過嗎?
62 他們為什麼要說這種話?
64 恐同症的攻擊侵害
68 台灣一些諮詢資源
71 名詞釋義
77 後記
怎麼看待這些「不一樣」
你喜歡蘋果?還是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