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雜誌兩本79折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AI五十強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灣路上臺北文學季尖端漫畫大賞春季暢銷5折起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放入購物車

奇人館裡的活骷髏(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艾倫‧布萊森|譯者:林靜華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ISSN:9789862132418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8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最驚人的表相,暗藏著最不可告人的祕密
獨一無二的主題‧意想不到的結局‧紐約秀場裡不堪的驚人內幕


他知道他的身體不是用來享樂的,而是注定要在舞台的聚光燈下,供人觀賞。

擁有驚人稱號「活骷髏」的巴索羅繆‧佛圖諾,可說是世界最瘦的男人,六呎高六十七磅重,佛圖諾相信他異於常人的身體是一種天賦。他是秀場大亨菲尼斯‧泰勒‧巴納姆所經營的美國博物館的明星,那裡除了展出可怕的動物遺體、令人摒息的戲劇表演,還有巴納姆從世界各地挖掘出來的奇人。在這樣一座花花綠綠的博物館,沒有一個人能抗拒它的魅力,佛圖諾宛如一件神奇的藝術品,在舞台上盡情的發光發亮,達到演出事業的頂峰。

直到一天深夜。一輛馬車趁著暗夜的遮蔽,悄悄的來到博物館外,下車的是博物館的老闆巴納姆,以及一名戴著面紗的神祕女子,佛圖諾的好奇心被挑動了。當巴納姆要求佛圖諾跟蹤那名女子,並報告她的行蹤後,他的世界從此天翻地覆。巴納姆為什麼對這位女子如此著迷?她又是何許人?為什麼她能緊緊抓住圍繞在她左右的人的心?更重要的是,原本心無罣礙的佛圖諾無可救藥的愛上她時,那個禁錮在畸形軀殼的內、渴望人間情愛的靈魂突然被喚醒,隨之而來的爆發力不但傷了愛他的人,更狠狠毀了他自己。

一八六五年的紐約市,那是一個馬車轔轔行經石板路、碼頭擠滿喧鬧的妓院、美國舉國上下都在哀悼林肯遇刺的時代。《奇人館裡的活骷髏》是一本敘述紐約市傳奇故事的小說,作者艾倫‧布萊森優美的寫作手法,加上動人鮮明的角色描述,將這個故事氣氛凝聚成一幅獨一無二的畫作,讓我們得以一窺偉大馬戲團的堂奧。

作者簡介:

艾倫‧布萊森(Ellen Bryson)

不折不扣的吉普賽人,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長大,但在曼哈頓住了十五年。布萊森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文學士學位,及華盛頓特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階學院文學創作碩士學位。她同時也是一位現代舞者,曾與她的夫婿移居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學習探戈,不久前返回美國定居。《奇人館裡的活骷髏》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譯者簡介:

林靜華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獲六十九年兒童圖書著作金鼎獎,曾任聯合報系歐洲日報編譯組副主任,現專事翻譯。譯有:《深夜小狗神秘習題》、《黃昏老爸的煩惱習題》、《魔女的復仇》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奇人館裡的活骷髏》將十九世紀紐約市的『巴納姆美國博物館』生動的展現出來,並將館內的奇人與怪胎逐步轉化成令人心疼的人。布萊森是一位精彩的作家。」——《毀滅天使》與《失竊的孩子》作者凱斯‧唐納修(Keith Donohue)

「艾倫‧布萊森的《奇人館裡的活骷髏》是一本敘述紐約市傳奇故事的感動人心、扣人心弦的小說。」——《紐約大火三部曲》作者凱文‧貝克(Kevin Baker)

「艾倫‧布萊森找到一個出色的故事題材,而且把故事說得精彩動人。真摯、精準、討喜——本書讓我們得以一窺偉大馬戲團的堂奧。」——《章安兄弟》作...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上場的鈴聲響了,我在頭上抹了一點髮油,快步下樓往我的小表演廳走去。到了後台,節目主持人薩度斯˙布朗一把抓住我的手臂。他是個矮胖的人,一雙粗短的腿,桶狀的身材,走起路來身體往前傾。薩度斯沾滿香煙尼古丁的粗硬手指緊緊掐著我的骨頭,我不由得皺起眉頭。

「瘦子,你遲到了。」

我用力掙脫我的手臂,「我這不是來了嗎,拜託。」根據時間表,我的節目排在埃里後面,而埃里此刻仍在台上,我還有充裕的時間。

我從衣夾上取下我的表演外套,把長褲穿在我的紅色緊身褲外面,然後透過布幕往表演廳內偷偷瞅一眼。說不定巴納姆的神祕女...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小說背後的故事

我寫《奇人館裡的活骷髏》這本書的原動力來自於一張圖片,那是六個長鬍鬚的姊妹在一座馬戲團帳篷內拍的照片。那時我剛讀完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馬戲團之夜》(Nights at the Circus)——書中把開黃腔的滑稽婦女寫得維妙維肖——昏沈沈的睡著了,半夜三點突然醒來。我在夢中看見六個奇特的姊妹排成一個半圓形,長著鬍鬚的她們一致抬頭望著帳篷穹頂,一個接一個大聲喊出她們的名字,投射燈照亮她們的臉頰和性感的鬍鬚。

今天,我只記得其中兩個名字:一個是艾絲梅拉達,一個活潑的小女孩,不斷在我耳邊呢喃叫...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