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工作,不討厭也不喜歡,我還要撐多久?」
「不換工作,我怎麼增加收入和人脈?」
「我的人生絕對不只現在這樣!」
所以,你需要
馬上讓你擺脫現狀的「循環人」工作竅門。
作者清水克彥在四十多歲時,被調到不擅長也不熟悉的單位,在工作上面臨尷尬局面。但他不浪費時間抱怨「為什麼是我?」而是抱著「擺脫現狀」的想法,善用「循環人」工作竅門」,重新設定目標,以創造轉機。日本媒體封他為「超級上班族」,成了職涯逆轉勝的最佳案例。
所謂「循環人」是指:能將知識、時間與人脈多重串連,循環活用在原本看似不相關的目標上,然後將這些串連再運用於另一個工作上。
每個上班族都會遇到五個問題,只是遲早問題。
清水克彥擺脫現狀的具體方法就是:
1.你現在還沒冒出頭嗎?這表示維持現狀只會更糟。
擺脫現狀的方法:你得有個「可達成」目標。
例如「五年後成為○○專家」的目標,不是要你重新來過,而是發揮現有專長。至於那些跟你新目標無關的事,做到70分就可以了。
2.忙得沒意義,自己時間都被占滿?這表示
你得調整做事習慣。才可能擺脫現狀。
遇到困難的事別悶著頭幹,先問出上司的答案,然後
「要做」什麼前,先決定什麼「不做」,並且
用「關鍵路徑分析法」,讓你該做的事一件不漏,你就會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3.求好心切?難怪你做不出成績。
擺脫現狀的方法:你要掌握滿分與停損的做事竅門。
按上司的標準過關,絕對勝過拿滿分,所以
你知道上司最重視什麼工作嗎?此外
如果你懂得根據公司「範本」來做事,就不必老從頭來過。
4.你幾歲了?還跟年輕人一樣一步一腳印?
擺脫現狀的方法:你要一次行動、收三倍效果
先當「T型人」,
然後變身「循環人」,接著,
同時設立三個目標,大腦運轉更有效。然後
想辦法把五天工作四天就做完,你就多一天投資自己。
5.年輕時「拖延」是壞毛病,現在
懂「延後」卻是大智慧。幫你立刻擺脫現狀。
公司裡那些不能靠你一人搞定的事,延後處理,特別是
人際上的煩惱全可以「暫時不處理」;
至於那些你不喜歡、不擅長的事,只要別變差就可以,
把力氣放在你「五年後成為○○專家」的目標。
「都想試試看」、「再觀察一陣子」、「我還沒準備好」——這不是你可以抱持的心態。
「我可以學到更多」,這種話更不能說(老闆等很久了,你何時用出來?別只說「想學」)。
完成現有的工作,還同步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你最迫切的需要。
作者就是利用本書提到的這些方法,又工作、又養家,還順利達成自己的三項目標。就算四十多歲了都能突破現狀,出人頭地。
作者簡介:
清水克彥
1962年生於日本愛媛縣。早稻田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畢業。曾在文化廣播公司擔任政治與外交線記者。後來赴美留學,回國後曾任新聞主播、節目製作人,以及江戶川大學講師等工作。
作者在四十歲出頭時,被調到不擅長也不熟悉的單位,在工作上面臨尷尬局面。但他不浪費時間抱怨「為什麼是我?」而是抱著「想擺脫現狀」的想法,勇於設定目標而創造轉機。結果,他扭轉劣勢,成為受人矚目的成功人士。除了在本業重新回到原來部門之外,還完成「研究所進修」、「大學講師」與「暢銷書作家」的目標。作者的故事被媒體封為「超級上班族」,成為媒體採訪職涯逆轉勝的最佳案例。
現為文化廣播公司新聞編輯部主管,並且身兼「南海放送」廣播公司政治評論人,以及育英短期大學講師的工作。著有《40歲,非做不可的事》、《擠出時間的好方法》(以上書名暫譯)等等。
章節試閱
變身「循環人」
說到「循環」,一般人最快聯想到的可能是環保領域的應用,為了減低「廢棄物」的產生,環保人士鼓吹盡量再次利用廢棄物,讓廢棄物再次成為「有用的東西」,這就是一種循環的概念。
一個社會總是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是用一次就丟掉了,就是一般人說的「循環社會」。
我延伸去思考,如果套用這個理論,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循環人」。
以我的例子來介紹一下「循環人」的定義。
我前面提過,我同時在廣播公司、出版社、大學等不同領域,身兼許多不同工作。我兼職的項目和本業的廣播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也因為如此,在其他領域上往往能夠得到新的啟發、新的刺激,並發展職場外的人脈關係。
「清水先生,你怎麼能一次兼顧這麼多種工作?」
我經常在演講場合,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過程是有訣竅的。
舉例來說,廣播節目製作人、作家、大學講師這三個身分,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和關聯性,但如果你用心,其實這三者能夠串聯出一個互相循環的軌道。
‧在廣播公司得到的知識,以大學講師的身分傳授給學生。
‧將大學教職員同事提供的各式情報,活用在出書題材上。
‧透過在出版社結識的關係,邀請名人長期來上固定單元的節目。
諸如此類的例子。我就是利用在這三個職場獲得的知識、經驗和人脈,再次運用於另一個工作上。
串聯、再互相應用
這三個工作之間,表面上看確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如果真的這樣想,出版和教學就只是兩個普通的副業,或是日常生活外的休閒活動。所以我並不是這樣想的,我會盡可能串聯起異業間的情報和人脈,再次利用在其他工作上。這麼一來,我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
換句話說,我在一份工作投入的時間、體力與各項成本,所得到的知識與人脈,也能再次運用在其他職場上,並提升其他職場的工作成果。
平常我透過節目的機會結識了不少當紅的文化人,他們也非常善於多方應用得到的人脈與知識。像電視名嘴—關西大學的白石真澄教授,他會把在學校研究的主題應用於電視、廣播節目中,並將在節目中得到的情報,活用在演講、授課等其他工作領域上,十分擅長活用工作上得到的資源。
新潮社的總編輯中瀨由香里小姐,也經常在電視、廣播節目中分享她身為編輯才知道的事,並將在節目中獲得的情報運用在出版工作上,她也是成功串聯起不同工作領域的有用情報。
所以,你也可以想一想,在即將開始一項新計畫時,即使看起來和現在的工作毫不相干,也應該先想想「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
即使到中年才開始學習外語、定期參加異業交流研討會,或是埋首鑽研新的興趣,這些行動乍看之下可能和你原本的工作毫無相關,但從其中得到的新知識、情報、人脈,很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你在辦公室裡進行新企畫時的強大助力。
如果在辦公室裡培養的技能、知識,在其他領域也能發揮作用,必定能為你帶來全新的動力與活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你也會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循環人」。
同時三個目標,大腦運轉更有效
「我現在了解『循環人』,對工作和自我提升的好處了,可是事實上,根本沒有時間能讓我這樣做……」
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心聲,事實上,我自己採訪大公司的工作場所時,也能深深感受到和我同年齡層的上班族有多忙碌,每個人手邊總是有接不完的電話或訊息,似乎每一天都被工作追著跑。
「除了現在的工作,還要計畫學習新的東西、找新的興趣,這根本就像在說夢話。」
看到這裡仍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我在這裡還是必須對這種想法提出反對意見。
人是非常奇妙的動物,如果要在現有工作之外追求另一個目標,總會覺得很困難;但如果想達成的不只這兩個目標,而是三個或更多,最後往往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是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是,如果心裡想著兩個目標,人就會意識到「要夠努力才能夠兼顧兩邊」,所以會更加賣力,結果卻浪費了時間和體力,也不符成本。但如果想追求的目標有三個或更多,大腦就會自然啟動「分辨重要性」這個動作,做事就會更有效率。
拿我自己來說,中年以後的我,總是擁有三個或更多的目標。我的經驗是,如果只想把兩件事做好,時間和計畫上就容易產生空白,就容易偷懶或拖時間;但假如有三個以上的目標,無論如何就必須妥善安排行程和時間,否則就無法順利達成。
「廣播工作得在六點前告一段落,不然趕不上研究所第六堂課啊。」「預計三個月後就要出新書了,今天能寫盡量寫,晚上十點沖個澡轉換一下心情,再來準備明天要用的教學講義。」
像這樣在心裡面盤算時間的分配和運用,才能整理出最有效率的行程表。當然,一開始任何人都會覺得很辛苦,不過只要持續一到兩個月,就會習慣這樣忙碌的自己了。
比如說,你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努力之餘,下班挑戰有興趣的外語,同時要定時去健身房運動以遠離代謝症候群。
也可能是這樣,除了課長的職務之外,也同步進行研究所的進修計畫,取得企管碩士學位,平日不忘「拈花惹草」,從事原本就有興趣的園藝活動。
像這樣訂定至少三個目標,就必須下定決心進行有效的時間規畫,相信當你習慣這份忙碌之際,三個目標也已陸續上了軌道。
資深上班族的生活中如果只有工作,畢竟令人乏味。除了專業及為人處世的成熟,也要擁有屬於個人的興趣與未來規畫,才能開拓不同領域的視野。所以,同時追求三個目標,將帶給人意想不到的好處,希望各位都可以嘗試這個方法。
一份工作,但至少保持兩種技能
「你現在從事的工作,是自己當初最想做的工作嗎?」被問到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會回答「不是」。
我也經歷過類似的狀況。在採訪政治新聞的經驗方面,我算是全公司最資深的記者,當初也滿懷衝勁,「想為報導貢獻自己的力量」、「就算邁入四十歲,我也想以政論家的身分,繼續發揮自己的專長」。但是上班族很難避免人事上的異動,哪一天就被調到自己不想待的部門,也是可能發生的事。我在四十歲出頭時,就是被調動到其他部門,之後持續在八年當中,我都必須做我比較不擅長且陌生的工作。
現在手裡拿著這本書的你,或許也可能遇到和我一樣的處境。如果一直心不甘情不願地想著「為什麼是我被分派到這個部門?」,心態上會更難以適應,在新工作上也無法取得認同。遇到這種時候,應該先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靜心等待未來的轉機。
但是,只坐著等待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為了創造數年後重返本業(或理想工作)的機會,你必須在離開本業的幾年當中,繼續自我提升,原來本業需要的技能都不能生疏或鈍化。如果你真的因為被調離而對工作漸漸生疏,未來更不可能再調回原單位。所以,萬一你現在被調離最愛的本業,請記住:
● 無論被調到哪個部門,都要維持在原本領域得到的人脈及知識。
● 思考現在的工作,有沒有能活用「本業」知識與技能的機會。
● 選擇專校或研究所進修、增加閱讀量,熟習語文或電腦技能等等,在辦公室的工作外,請繼續培養自己在「本業」上的技能。
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至少必須做到以上幾點。
一般人換了部門,每天要忙著適應新工作,先前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可能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忘。工作上接觸的同事、客戶都和以前不同,以往辛苦建立的人脈關係也將漸行漸遠。
前面列舉的幾點當中,就算是最簡單的事,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就當作是給自己的一些考驗,除了努力適應新的工作,也要加把勁,不要讓以往的資歷和經驗掉漆或生鏽,要有隨時保有另一份工作技能的心態、這份技能就像你的「第二本行」。在盡可能的範圍內努力,當數年後還有機會回到原本部門時,才能馬上發揮自己應有的工作水準。
你知道你上司最重視什麼工作嗎?
選擇性地達到最低標準,抓準開始與結束的時機,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技巧。
但不能忘記,有些工作要盡量追求高標,例如足以左右公司命運的企畫案、會影響職位升遷的案子、關係到人命安全的工作,或是希望讓更多客戶感到滿意的服務等等,就不能只求達到最低標準。
我個人在遇到關鍵性的重要工作時,也會選擇不惜時間與精神,極力排除其他計畫,專心處理這些工作。
我主要會透過下列四個標準,來判斷工作的重要程度。
VRIO分析法,找出高價值工作
●V(Value):判斷這件工作本身具有價值。
●R(Rarity):在公司裡的稀有程度偏高。
●I(Inimitability):難以模仿、可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I也可替換為「個性」(Individuality)。
●O(Organization):對組織有益或重要度高的工作。
稀有、可發揮特長的事,高標達成
這個方法又叫「VRIO分析法」,也就是取這四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策略管理學者巴尼(Jay B. Barney)所提出,原本是用來分析企業優勢的理論,但我個人也用來作為判斷工作重要程度的指標。
我舉個例子:
「這個工作如果成功,就可以得到特別獎金」就是V(Value)
「以前在公司沒負責過的工作」則是R(Rarity)
心裡覺得「這件工作我應該能適任」就是I(Inimitability或Individuality)
「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則為O(Organization)
對於符合以上這些標準的工作,我都會盡全力去完成。別說是達成「最低標準」了,最好要創造出九十分以上的成果,才能讓眾人認同你的工作態度,並進一步支持你的決定。
以我的工作為例:
‧V(有價值的事)是「完成奧運特別節目」
‧R(具稀有度)是「報導歷史性的政黨輪替選舉、擔任小組製作人、負責製作特別節目」
‧I(個人特長)是「活用美國留學的經驗,出國採訪總統大選」
‧而O(最組織有高度重要性)則是「負責製作收聽率可能吸引贊助商的長時段節目」
事實上,就是因為這些重要工作已經盡全力完成,其他工作的結果就算只有七、八十分的程度,也比較能夠被接受,至少上司記得在重要的工作上,你已經拿出了成績。所以面對關鍵工作的時刻,請活用過去的經驗,全心全力應對。
在公司,任何人都不可能單純只負責一樣工作。專注在其中一件上,別的工作就只好延後處理,在這種時候,分辨工作的重要程度依序處理,是相當重要的步驟。
就像講話要有抑揚頓挫一樣,工作也要適當分配力道的輕重,正確的心態才能讓你一次同時處理多項工作。
變身「循環人」
說到「循環」,一般人最快聯想到的可能是環保領域的應用,為了減低「廢棄物」的產生,環保人士鼓吹盡量再次利用廢棄物,讓廢棄物再次成為「有用的東西」,這就是一種循環的概念。
一個社會總是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是用一次就丟掉了,就是一般人說的「循環社會」。
我延伸去思考,如果套用這個理論,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循環人」。
以我的例子來介紹一下「循環人」的定義。
我前面提過,我同時在廣播公司、出版社、大學等不同領域,身兼許多不同工作。我兼職的項目和本業的廣播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
推薦序
推薦文一
四十歲才進設備業,我讓技師來追趕我
文/黃奕華(南京天加能源數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本書作者在四十歲左右,被公司調到一個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單位。遇到這種狀況,大多數的人可能就摸摸鼻子,低調地想:年紀不小了,就這樣撐下去吧。或者想:即使很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尋求更好的機會,但每天都忙死了,又不能把工作辭掉,哪有時間專心進修?但作者可不是這樣想。
遇到不滿意的工作狀況,他決定設定目標讓自己擺脫現實的不愉快,一來為自己準備翻身的轉機,二來也讓自己生活更充實。他設定了多項目標,並在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的生活中,應用一套所謂的「循環人」工作法,將之是、人脈、時間的運用高度效率化,同步達成多項目標。具體方法包括:把工作分類,重要工作高標衝刺、非重要工作過關就好;活用不同領域的人脈與知識,讓每一次行動,都能收到相乘的效果;還有各種找出更多時間的實際方法。
在八年期間,他一邊工作、一邊養家、還完成了自己的三個目標,也成功調回自己喜歡的單位。讓人對他的精神與毅力,感到佩服。
運用強項,在現有工作做出成績
一邊看他的故事,一邊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職場生涯,現在回想起來,也和作者有類似的作法。
我在接近四十歲左右,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產業,身邊同事幾乎都是工作十幾年以上的資深專家,對於這樣的現實,我常常有危機感。如何有所表現?該怎麼存活?這是我當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我想,我和許多工作十多年的資深工作者一樣,在人前得露出自信的笑容,轉過身,繼續懊惱昨天、擔憂今天、恐懼明天。
到這年紀了,早就失去了任性換工作的機會,當時唯一的選擇就
是在現有工作上做出成績,才有機會升遷或迎接更大的機會。
在現有工作上怎麼做出成績?我想的是,利用原有的強項。
工業設備產業講究專業,更講究低調保守,我大膽帶進了之前的媒體經驗,我認為那是我的強項,也是我能為公司帶來不同價值的地方,所以帶着十多個人的團隊,一起努力把公司的行銷活動做得更生動亮眼,兩年後,我從行銷經理升上新事業發展總監,工作算是有了點成績。
有價值的事,再忙也要花時間投資自己
但專業仍然是我最大的弱點,我也不希望自己總是停留在行銷工作之中,於是我開始關注節能主題,並且從這個角度推廣品牌和產品。
越深入了解就越有概念,我發現設備效率取決於廠房設計,設計品質的影響甚至超過設備本身。當時在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了全新的概念——綠建築,沒經過幾秒鐘思考,我就知道,自己要在這個產業裡有發展機會,
就要拿到綠建築領域中影響力最大的執照LEED AP,只有這樣,我這個外行人才能和那些已經深入這個行業十幾年以上的人,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因為當時在台灣,拿到執照的人不過就是幾十個人,卻有幾千個資深機電空調技師。我沒有機會追趕技師,不過卻有機會讓技師來追趕我。
我認為這是一項極有價值的事,值得我在工作之餘,盡全力去達成。
為了通過考試,我在公司附近找了個地方讀書,幾乎有半年的時間,在下班後繼續花幾個小時專心研讀專業資料,然後搭最後一班捷運回家,直到半年後通過考試。考慮到單一的資格其實沒有太多優勢,應該繼續鞏固,順着這樣的思路,我又繼續取得「能源管理」和「碳管理」的資格,這才算真正進入能源服務業。又經過幾年,我終於能在業界為自己創造出更大的機會——規畫一整個城市的能源管理。
年紀越大,越擔心改變與失敗,但我的危機意識總是提醒我,保持現狀風險最大。所以我選擇不斷跨越,才有機會為自己創造新局面。
只是,這年紀了,要擺脫現狀,一定要拿出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參考作者的「循環人」工作法,一定能成功逆轉人生。
推薦文二
當媽媽、當總編,還能攻讀EMBA
文/林筠騏(《理財周刊》前總編輯)
周刊工作的節奏,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截稿時間常常是以小時為單位的作業模式,總之就是超級地忙碌。但我在周刊總編期間,通過了財務規劃師證照考試,並攻讀EMBA課程,還是一個孩子的媽。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作者,鼓勵資深工作者,設定自己的目標、聰明工作時,我非常理解為什麼我會受邀來為本書推薦,因為我正是過來人。
忙碌,絕對是我生活的寫照。
身為職業婦女,我必須打理好家庭,更需打拚我的事業。
當了母親之後,才知道母親的辛苦,除了讓孩子溫飽,更需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還得擔心課業學習,我認為,要當好一個媽媽,就足夠花掉一天二十四小時。
但我還有另一件事要操心的,那就是工作,身為總編輯,除了雜誌出刊內容要督導記者編輯,發行銷售、廣告業績都是我必須承擔的責任,這份工作,老實說,一天
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可是我和大家一樣,一天並沒有四十八小時,沒有夠多的時間資源,就只能善加管理利用。
越忙,越要有效率
我常形容我的腦袋運轉是七百二十度,在做一件事情時,可以很快地將相關事情組織整合在一起,排出先後順序,用最快的方式完成。效率化讓我可以一天做兩天的事。每天進辦公室前就會把今天一天的事情在腦海中彩排一遍,再秉持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把工作延到明天。這些原則都和作者經驗類似。
接任財經雜誌總編工作然後知不足,為了把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我利用星期假日參加了財務規畫師的課程訓練,並考上人生第一張專業證照。接著,我又做了人生一個重要的決定:重返校園。但須面臨筆試關卡,所幸自己長久訓練有不錯的文筆,但專業的部分可是一點都不能馬虎,我買了考古題,就在公車上、在馬
桶上、在煮菜等水滾的時候,利用所有我能找到的零碎時間,讀完考古題。
準備考試的時間還可以自己控制,但說到上課,每天努力出席去上課,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每週一到六都排了上課時間。老實說,遲到早退避免不了,但我盡量做到不缺席。就像作者說的,有些事「做到這樣就可以了」,不要拿滿分要求自己,事情反而可以持續進行下去。就像人家用二年完成EMBA課程,我就規畫四年修完,既達到提高學歷的目的,又能累積豐厚的人脈。
忙而不累,累而不癱,癱而不廢,我編輯雜誌,也編輯我的時間,我自詡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一定和諧的平衡,我才能在擔任周刊總編輯期間,還能扮演好學生與媽媽角色。
最近,我為了剛上國二的女兒辭掉周刊工作,一來是為了多多陪伴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二來是重新找回小時候的夢想。當記者,是我國中時期的夢想,念新聞系,是考大學時的第一志願,現在,與其說是轉職,不如說我找回了自己。
我心中充滿無限期待去面對未來,但面對不再獨享的辦公室,不再主導的會議,面對必須親自上第一線採訪,面對從頭開始學習製作電視新聞的技術,我必
須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放空。
只有放空自己,我才能學得更多、更快,所以不恥下問是轉職最重要的事,儘管對方的位階比你低,但他在這一行懂的就是比你多。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協助你,幫助你更快進入新的行業。
但,因為自己畢竟不是剛畢業的新鮮人,在專業上也必須展現自信,人家才看得起你,所以,該有所表現時完全不能吝嗇,這時候就是展現老子所說外圓內方的時刻。放下身段學習,又必須抬起頭表現,中年轉業,這是最大的原則。
人到中年,正是走在人生的三叉路口,有彷徨、有矛盾都是正常的。但很多人想改變卻總覺得找不到時間,就覺得改變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改變現狀,又不能放下工作,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讀它,你一定會得到啟發。
推薦文一
四十歲才進設備業,我讓技師來追趕我
文/黃奕華(南京天加能源數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本書作者在四十歲左右,被公司調到一個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單位。遇到這種狀況,大多數的人可能就摸摸鼻子,低調地想:年紀不小了,就這樣撐下去吧。或者想:即使很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尋求更好的機會,但每天都忙死了,又不能把工作辭掉,哪有時間專心進修?但作者可不是這樣想。
遇到不滿意的工作狀況,他決定設定目標讓自己擺脫現實的不愉快,一來為自己準備翻身的轉機,二來也讓自己生活更充實。他設定了多項目...
作者序
前言
我四十多歲才開竅
在職場上,你對現在的工作感到滿意嗎?
關於薪水和職位,或是在工作表現方面,你是否希望能突破現狀?
四十幾歲的人,常常對現狀感到不滿意。我們來看一個調查就知道。
日本內閣府(按:即日本中央行政機關,相當於台灣的行政院)每年都會進行「國民生活滿意度調查」。在這個調查中,會問民眾「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度」。
根據二○一二年四月發布的報告,回答「不滿意」(合計「不滿」和「略有不滿」)的人數比例,以四、五十歲的年齡層最多。
哪個年齡層對現狀最不滿?
針對「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度」這個問題,回答「不滿意」(合計「不滿」和「略有不滿」)的人數比例如下:
● 二十∼二十九歲 25.6%
● 三十∼三十九歲 29.9%
● 四十∼四十九歲 40.4%
● 五十∼五十九歲 40.8%
● 六十∼六十九歲 33.3%
(編按:台灣也有類似的調查,根據行政院內政部進行的「一○一年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報告」,在「國民對目前整體經濟生活之滿意情形」問題中,回答「不滿意」﹝合計「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人數比例如下:
● 二十∼二十九歲 38.1%
● 三十∼三十九歲 43.2%
● 四十∼四十九歲 45.3%
● 五十∼五十九歲 43.9%
● 六十∼六十九歲 34.2%
也許調查項目不完全一樣,但仍可以看出來,台灣對經濟生活不滿的人數比例,在三十、四十、五十幾歲的年齡層都偏多。)
這種現象,每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那麼實際上,他們對生活有什麼樣的不滿呢?在調查結果中,他們主要是對於自己的「所得‧收入」、「資產‧儲蓄」、「居住環境」感到不滿意,甚至還出現對「自我成長‧提升能力」感到不滿的答案。這些不滿,其實就是「危機感」。
不討厭也不喜歡的工作,我還要撐多久?
同樣地,當被問到「對於現在生活的充實感」這個問題時,這個年齡層的民眾也有相當高的比例回答「覺得生活過得不夠充實」。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人大多正忙於教育子女,張羅學校、補習班等教育費用,如果再加上房屋貸款的壓力,家庭開銷自然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不僅如此,這個年紀如果在職場上擔任管理職,還必須承受來自上下兩方的壓力,一方面感受到自己職涯上的極限,另一方面又想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卻苦無自己的時間可以運用。
其實,我當年也有同樣的心情。當時我在東京的廣播公司負責主播和節目製作人的工作。在景氣低迷的時代,工作量和責任不斷增加,薪資卻遲遲沒有調升,實在令人感到無力。
「為什麼在工作上總是得不到肯定?我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
「雖然也不討厭現在的工作,不過似乎沒什麼進步空間了,我該就這樣撐到退休嗎?」
心裡總想著是不是該做些什麼?但若有似無的不滿與恐懼,總令人駐足不前。之後,一個契機讓我有了改變。在公司新一波的人事異動中,我突然被調到一個陌生的部門,我開始產生不同的想法:
「與其整天抱怨,不如趁這個機會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吧?」
「現代人都那麼長壽了,能活到八十幾歲的也不在少數,也不必因為工作就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只要放手去做,要改變自己的下半輩子,應該不是難事!」
我這樣一轉念,就開始計畫該怎麼充實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部分是因為透過採訪工作和報章媒體的報導,我經常接觸到幾位同年齡層的政治家和企業家。
民主黨的前原誠司(按:眾議員、曾擔任外務大臣,目前仍活躍在外交事務上。)和枝野幸男(按:眾議員、曾擔任官房長官,在二○一一年因冷靜處理震災,廣受民眾好評。)這兩位政治人物,都和我的年紀差不多。就算身處不同領域,看到他們活躍於政壇,總會帶給我良性的刺激。
另外,像四十幾歲就帶領和民集團成為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渡邊美樹,以及樂天集團的社長三木谷浩史,看到這些企業家的行動力,總讓人打從心底湧現一股積極的想法,我常想:「只要有自己的目標,試著去努力看看,總有機會成功吧!」
工作沒換,我怎麼增加收入和人脈?
美國的知名激勵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曾經說過:「幸福和你的身分或擁有什麼無關,和你想的是什麼有關。」
一代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有一句名言:「越是優秀的人,犯的錯就會越多,因為他會想嘗試新的事。」
另外,杜拉克也說到:「效率是把事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
這一句話尤其讓我深思良久。讓我想到,除了想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把工作做好,我考慮在廣播以外的領域,例如之前就很有興趣的出書和到大學教書計畫,開始投入心力,給自己新的挑戰。
於是,就在年齡邁入四字頭之後,我隨身帶著作品的原稿到出版社毛遂自薦,為了出書的夢想四處奔走。就算不被出版社採用,還是一試再試,絕不輕言放棄。因為這樣的堅持,讓我有幸在教育和商業這兩個領域,達成了出版暢銷書的目標,到現在總共出了三十多本書。
接著,或許是因為出書的關係,大學主動聘請我到校指導「時事評析」和「新聞與媒體」這兩門課,之後也頻繁地受邀去主講多場演講。
這一連串的機會,不僅增加了我的薪資收入;在知識和經驗、人脈上也有相當大的收穫;我負責的廣播節目也因為我的人脈增加,內容更加豐富多元。整體來說,我的生活過得比以前還要充實許多。
老實說,我不是什麼特別有才華、有天分,或是天生好運的那種人。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意外收穫,也是因為年過四十才開竅,不必被年紀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我自問:既然對現狀不滿意,那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然後,我回想起小時候學校老師總是稱讚我「很會講話」和「作文寫得不錯」,於是,我決定在自己有興趣的這兩個領域放手一搏。
說得更坦白一點,在認清了自己已經步入中年,並面臨工作上尷尬的立場之後,我重新描繪了後半輩子的夢想和目標,同時講求效率,一步步去實現。我認為,就算已經步入中年,甚至邁向四、五十歲,任何人都還是有改變現狀的機會。
如果你還希望能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挑戰其他領域、學習新技能,或是想花更多時間鑽研自己的興趣,都是很值得去努力的目標。
但這個年紀的人時間最有限,沒有時間凡事慢慢來,達成目標的做法也不能和以前一樣。希望我的親身體驗,能協助各位即使步入中年,也能成功突破不滿意的現狀!
前言
我四十多歲才開竅
在職場上,你對現在的工作感到滿意嗎?
關於薪水和職位,或是在工作表現方面,你是否希望能突破現狀?
四十幾歲的人,常常對現狀感到不滿意。我們來看一個調查就知道。
日本內閣府(按:即日本中央行政機關,相當於台灣的行政院)每年都會進行「國民生活滿意度調查」。在這個調查中,會問民眾「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度」。
根據二○一二年四月發布的報告,回答「不滿意」(合計「不滿」和「略有不滿」)的人數比例,以四、五十歲的年齡層最多。
哪個年齡層對現狀最不滿?
針對「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度」這個...
目錄
推薦文一 四十歲才進設備業,我讓技師來追趕我 /南京天加能源數據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總經理 黃奕華
推薦文二 當媽媽、當總編,還能攻讀EMBA / 《理財周刊》前總編輯 林筠騏
前 言 我四十多歲才開竅
第一章 還沒冒出頭?表示維持現狀只會更糟。你得有個「可達成」目標。
「沒什麼多餘時間」?你可能生活沒目標
人生要活七、八十,四十開始哪算遲
心裡想著其他目標,眼前工作會超有效率
四十幾歲才立志,幸好我自問三件事……
五年後成為專家,這幾年我該??
我維持動力的兩個秘訣
錢花在聚餐,不如這樣投資自己
《哈利波特》與《魔戒》教我的事
哪些事做到七十分就可以了
第二章 忙得沒意義?自己時間都被占滿?你得調整做事習慣
困難的事別悶著頭幹,先問出上司的答案
決定「要做」什麼前,先決定什麼「不做」
人永遠有「滿腦子不行動的理由」,所以……
重點在於「動手」,然後邊做邊修
詳細規畫,你哪有時間用腦?
規定自己每天早上處理完三件事
每週工作從星期四開始
用「關鍵路徑分析法」,該做的事一件不漏
每天要有不被同事或家人打擾的時間
比較級的行動模式
第三章 求好心切?難怪你做不出成績。滿分與停損的做事竅門
按上司的標準過關,勝過拿滿分
你得設定「時間上的停損點」
根據「範本」來做事,就不必老是從頭來
慢工出細活?一定被淘汰
說「我資料還沒收集完整」就死定了
你的經驗是讓你催油門,還是慢半拍?
你知道上司最重視什麼工作嗎?
第四章 幾歲了?還談一步一腳印?一次行動、三倍效果的方法
當個「T型人」
然後,變身「循環人」
接著,同時三個目標,大腦運轉更有效
當「週末作家」,至少有四個好處
五天工作四天做完,多了一天你投資自己
你的週末四十八小時,我卻有六十小時!
一份工作,但至少保持兩種技能
找出你的「最佳戰力時段」
不做兩件事,每天多出四小時
靈感通常來自車體廣告、鄰居閒聊
第五章 上司不讓你靠,因為他覺得你無法讓他靠。怎麼做大家會覺得你可靠?
讓人家欠你,才會先幫你──包括上司
上司當然笨蛋──他什麼都會,要你幹嘛?
被一路拔擢的人其實不需要特別才華
讓人喜歡你,有六種方法
把工作分出去,不然你沒空展現專長
做到小事就能累積信任感,別再忘記回電了
送禮、提供情報能贏得好人緣,關鍵是?
想說服別人,先想出三個理由
與年輕和異性同事打好關係,好處可多啦
你不在公司,怎麼讓工作有進度?
第六章 年輕時「拖延」是壞毛病,現在懂「延後」卻是大智慧
不能靠你一人搞定的事,延後處理
大多數的煩惱都應該「放著不管」
人際煩惱全部可以「暫時不處理」
不喜歡、不擅長的事,別變差就可以
「想做的事」不能越來越多
不會加分的事,讓出去還會得人緣
最後一件要延後的事……
結 語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必須做點什麼」,只不過……
推薦文一 四十歲才進設備業,我讓技師來追趕我 /南京天加能源數據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總經理 黃奕華
推薦文二 當媽媽、當總編,還能攻讀EMBA / 《理財周刊》前總編輯 林筠騏
前 言 我四十多歲才開竅
第一章 還沒冒出頭?表示維持現狀只會更糟。你得有個「可達成」目標。
「沒什麼多餘時間」?你可能生活沒目標
人生要活七、八十,四十開始哪算遲
心裡想著其他目標,眼前工作會超有效率
四十幾歲才立志,幸好我自問三件事……
五年後成為專家,這幾年我該??
我維持動力的兩個秘訣
錢花在聚餐,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