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市場大改變 石油多到用不完!
頁岩革命使石油不再匱乏,打破「石油峰值」的迷思,
油價將因自由競爭而趨於穩定。
歐美綠能發展多年,無法克服不穩定及效能低落,
成本過高已經傷害經濟發展與民生。
德國全力推動綠能,電價高漲,企業出走,家庭改燒木材取暖,碳排量反增9%
英國承認綠能不足,補貼燃煤電廠重新發電,還要民眾看天用電
美國推動生質燃料,糧食價格上漲,全球飢民雪上加霜
環保關鍵不在碳排放,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管制,
唯有經濟增長才能開發更有效的降低汙染技術。
穩定便宜的能源將帶動經濟成長、提高就業機會、國家安全及全球穩定
美國即將在二○二○年成為最大能源出口國,
川普「美國優先」的經貿政策、歐洲綠能發展的困境,
將如何牽動未來國際局勢﹖
台灣能源部落格板主、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陳立誠 審定導讀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黃士修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 陳中舜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高銘志 專業推薦
推薦語
台灣社會極端缺乏介紹能源全貌的書籍,本書填補了這個缺口。
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吉興工程顧問公司前董事長 陳立誠
這是一本即將顛覆你對化石燃料看法的書。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黃士修
在參與全球治理的同時,國家利益該放何處?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國家安全又該如何抉擇?本書基於美國觀點,坦率揭示了川普政府能源決策的核心價值與思辯歷程,值得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人士與相關政策制訂者細細玩味。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 陳中舜
近期電業法導入非核家園時程後,瀰漫著一股「無核,再生能源將爆衝」的氛圍。殊不知「無核,即火」便是歐洲因應廢核的重要措施。
您我是否都不自覺地加入本書所稱的捍衛寄居於煤礦之再生能源及化石燃料的行列呢?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高銘志
關於能源,我們有許多誤解:
CO2是潔淨的「生命之氣」,「去碳化」就是自殺。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尚有爭議,一九五○年代以前氣候變化更極端。
太陽、水蒸氣的溫室效應大過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重點不是「碳排放」,而是汙染物控制。
歐美綠能發展多年,無法克服不穩定及效能低落,成本過高已經傷害經濟發展與民生。
頁岩革命使石油不再匱乏,打破「石油峰值」的迷思,油價將因自由競爭而趨於穩定。
人類脫貧、邁向繁榮的歷史事實:
能量轉換是人類文明躍升的必要條件,工業革命與化石燃料使人類脫離貧窮、打破馬爾薩斯陷阱,締造今日的生活福祉。
電力是現代生活的基本,要增加不平等、飢餓、疾病、汙染、營養不良、貧窮、剝削等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能源變得更昂貴,大多數綠能根本不「綠」,只是讓窮人愈窮。
環保關鍵不在碳排放,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管制,唯有經濟增長才能開發更有效的降低汙染技術
失去電力就失去一切,數位時代需要大量、穩定的電力,風力發電及太陽能辦不到,廢棄化石燃料,將是人類文明的倒退
面對今天:
國際能源市場大改變 石油多到用不完!
頁岩革命使石油不再匱乏,打破「石油峰值」的迷思,油價將因自由競爭而趨於穩定。
歐美綠能發展多年,無法克服不穩定及效能低落,成本過高已經傷害經濟發展與民生。
德國全力推動綠能,電價高漲,企業出走,家庭改燒木材取暖,碳排量反增9%
英國承認綠能不足,補貼燃煤電廠重新發電,還要民眾看天用電
美國推動生質燃料,糧食價格上漲,全球飢民雪上加霜
環保關鍵不在碳排放,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管制,唯有經濟增長才能開發更有效的降低汙染技術。
穩定便宜的能源將帶動經濟成長、提高就業機會、國家安全及全球穩定
美國即將在二○二○年成為最大能源出口國,川普「美國優先」的經貿政策、歐洲綠能發展的困境,將如何牽動未來國際局勢﹖
作者簡介:
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
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增長項目的傑出學者和《華爾街日報》的資深經濟學作家,他是川普的重要經濟智囊,最近與Arthur Laffer合著《國家財富的本質探源》。
凱瑟林‧哈內特‧懷特(Kathleen Hartnett White)
「德州公共政策基金會阿姆斯特朗能源和環境中心」傑出高級研究員和主任,美國第二大環境監管機構「德州環境品質委員會」前主席。她在史丹佛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德州理工學院修讀法律。為包括《富比士》、《國家評論》和《投資者每日商報》等媒體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章節試閱
開場白
失去電力就失去一切
幾年前夏季一場暴風橫掃了北維吉尼亞州,造成一百多萬戶家庭停電好幾天,其中一戶就是摩爾家。悶熱的七月天,氣溫大約華氏一百度左右(攝氏約37.7度),空氣潮濕到讓人覺得需要用鰓才能呼吸。
「的確,我們很不幸,」史蒂芬對他三個孩子開玩笑地說,「但往好的一面看,想想看我們減少了多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把這份經驗視為人生課題,探究綠色生活的意義」。孩子們並不覺得幽默,沒有臉書、體育頻道ESPN和冷氣空調,他們覺得自己好像放棄了基本人權。
某天晚上,全家人坐在沙發上邊流著汗邊聊天。剛開始,這是一場享受田野生活的冒險,他們在鐵架上燒烤食物、用燭光來閱讀書籍、在屋內玩手電筒捉迷藏。但新鮮感很快就消失了,「在電力時代之前,人們都做些什麼?」其中一名孩子問道。「我會殺了自己!」他半開玩笑地抱怨著。
電力,如同我們現代經濟和二十一世紀生活模式的中樞神經系統,幾天的無電生活告訴我們,回到前工業時代是多麼地容易。然而現在每一項所謂「綠色運動」的倡議,都試圖減少我們使用的電力,雖然他們從來沒有正面承認過。
大自然的威力導致停電,讓摩爾家對於驅動日常生活的電力,有了新的認識﹔但我們堅信,在激進環保分子阻礙政策發展的情況下,分區輪流供電的時候即將到來,特別在試圖仰賴不可靠綠能的加州地區。
綠色團體已經向煤炭宣戰。迄今,煤炭仍生產將近40%的電力,而歐巴馬政府聽取了建言,並讓煤炭生產急踩煞車。技術進步讓這種價格便宜且國內蘊藏豐富的能源變得更乾淨,但危言聳聽的全球暖化論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en),卻把美國載運煤炭的火車,比喻成運送猶太人到納粹集中營的「死亡列車」。
天然氣是我們第二大電力來源,水力壓裂法的技術奇蹟,為我們供應足以維持數百年的天然氣,這種清潔燃料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環保團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卻誓言終結天然氣。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對於甲烷(天然氣)的規範,可能嚴重損害我們所使用的天然氣。反水力壓裂法活動,頻頻散布(毫無根據的)汙染水源的恐懼,但如同摩爾家發現到的,停電時也經常會失去可飲用的水。
當然「大綠色組織」(Big Green,譯註:描述美國各大環保組織的貶義詞)也厭惡石油與核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並沒有在阿拉斯加的許多地區、或其他能源豐富的聯邦土地和海底鑽鑿石油,也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建造基斯頓XL輸油管(Keystone XL Pipeline)。但這樣的公共政策不僅遏制經濟增長,也威脅到我們的健康與安全。
遺憾的是,學童往往被灌輸以替代能源「拯救地球」的想法。如果全球暖化是威脅,單靠建造風車或騎自行車上班,也無法拯救我們,而是要應用先進的技術與電力,來尋求維持地球涼爽的方法,但那也不會因為聯合國或華府下了什麼命令規定,就會自動發生。
許多美國人相信綠色童話,認為過去的生活比現在好。確實,經濟已經疲軟多年,貧窮人口增加、薪資停滯不前,但七十二小時沒有冷氣、電視、洗碗機、吹風機,而Google也告訴摩爾家過去二十、三十、五十年社會進步了多少。今日低於貧窮線的人口擁有空調的比例,遠高於一九六○年中產階級家庭擁有空調的比例。
那些認為我們可從「清潔、再生」來源,如風力和太陽能,取得現代社會所需動力的人,生活在一個虛幻世界裡,因為在數百億美元的補貼之後,這些來源僅能夠提供我們4.3%的電力,其餘大部分仍然需要化石燃料。積極推展再生能源的德國,其零售電價是美國平均電價的三倍;一個十五兆美元的經濟體,也無法靠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來推動。
選擇能源就是選擇未來
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是一部關於低廉、豐富且多樣性能源的故事。化石燃料是人類切換到現代生活的開關,幾乎所有發明物,如蒸汽機、印刷機、救命藥物、微晶片、iPhone,舉凡你叫得出名字的,都是電力的衍生產物。電力充足的地方就有繁榮,電力缺乏的地方往往貧窮困乏。
幾世紀以來,人類都是仰賴現在所謂的「再生能源」,如風車、木材、水和太陽﹔說綠能「處於發展初期」是很可笑的想法,因為這些能源都可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在本書裡,經濟史學家最近彙集的數據顯示,風車與水車從未提供過大量的動力,直到人類使用化石燃料──主要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工業化才達成到前所未有的生產力。
化石燃料是充足的能源來源,具備再生能源缺乏的延展性與可靠性。如「企業競爭力研究機構」(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的研究員克里斯托弗‧霍納(Christopher Horner)喜歡說,你可以用鋼鐵來建造風車,但不能用風車來建造鋼鐵。如果動力來自於風車,鋼鐵大城匹茲堡不可能打造出美國的工業架構;如果利用太陽能發電,底特律的汽車也不可能取代馬匹(和馬糞)。
簡而言之,能源是人類偉大文明發展的泉源。
透過本書,我們旨在證明與解釋,化石燃料如何大幅改善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讓全人類脫離貧窮與不幸。幾乎所有人類維持生命的一切,食物、熱能、衣服、住所,都取決於能量的取得與轉換。以碳氫化合物作為燃料的生產力,加上經濟自由,讓歷史上首次出現持久的中產階級。
在工業革命數百年後的今日,大多數人仰賴化石燃料所供應的能源,佔使用能源的比例高達80%至90%,至少未來幾十年仍會延續現狀。美國即將耗盡石油與天然氣的長久迷思,已經被最新的頁岩油氣革命所推翻。
縱觀歷史來看,菁英們當然享受豐裕的財富。他們有錢負擔得起昂貴的能源,不缺光、熱、交通、足夠的食物或休閒時間,有人為他們從事勞累又耗時的工作,婦女與兒童每天花費幾個小時到河裡取水;但除了非常富裕之外,生活在沒有化石燃料以前的日子,其實相當艱難。沒人想像得到,廉價能源竟縮小了生活水平差距。
然而現在能源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還要充足,卻飽受嚴厲無情的抨擊。今日關於能源政策爭議中的利害關係,不僅是經濟也包含道德問題。歐洲已開始去工業化,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的政府開始要求,儘快從燃煤能源轉向無碳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和生質燃料,但風力與太陽能固有的侷限性非常棘手,使我們正退回到前工業社會能源有限的局面。
從未有過統治者故意讓社會退回到能源稀少、更加昂貴且效率不佳的境地,每次能源轉變,都應該使電力和運輸燃料變得更便宜且更有效﹔但所謂的綠能革命,將會是現代史上破壞能源可靠性的頭一遭,同時電價抬高恐怕會讓家庭財務更加吃緊。這些人卻自稱是「進步者」!
綠能政策假設,集中控制能源的來源、生產與消耗,這也意味著所有經濟活動與消費者的選擇權,將被集中控制,指定使用並不經濟實惠、也不可靠的能源所製造的產品。由看似無所不知的「地球管理者」(planetary managers)所指導,聯合國官僚制定「明智的(能源)節約計畫」,這不只讓我們繁榮的物質生活面臨危險,自由的本身也受到威脅。
本書提供兩個能源路徑選項,事實就擺在你眼前,相信你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開場白
失去電力就失去一切
幾年前夏季一場暴風橫掃了北維吉尼亞州,造成一百多萬戶家庭停電好幾天,其中一戶就是摩爾家。悶熱的七月天,氣溫大約華氏一百度左右(攝氏約37.7度),空氣潮濕到讓人覺得需要用鰓才能呼吸。
「的確,我們很不幸,」史蒂芬對他三個孩子開玩笑地說,「但往好的一面看,想想看我們減少了多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把這份經驗視為人生課題,探究綠色生活的意義」。孩子們並不覺得幽默,沒有臉書、體育頻道ESPN和冷氣空調,他們覺得自己好像放棄了基本人權。
某天晚上,全家人坐在沙發上邊流著汗邊聊天...
目錄
導讀
推薦序
前言
緒論:失去電力就失去一切
一、 被蒙蔽的能源真相
「頁岩風潮」帶來樂觀的景象,讓許多大膽的企業家擺脫了「石油峰值」和「永續性」的惡夢,而且無需政府大規模的計劃方案或補貼政策。另一邊則是政府官員制定且預計實施的氣候政策,這些政策將減少使用,佔世界能源比例80%至90%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與頁岩革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環保人士、政治家、官員和「專家們」所推動的氣候聖戰,他們唯一的戰術就是透過政府力量。氣候政策的所有假設,都要求集中管理能源生產與消耗,因此無可避免地,經濟成長和人類自由將受到限制。
二、 不可不知的頁岩革命
雖然頁岩革命的前景非常樂觀,但聯邦政府仍處處阻擾超凡的頁岩能源。透過私人市場競爭,美國就能於二○二○年前成為「世界能源的主導國」,不需要偉大的聯邦政府計畫。如果繼續將稅金用於低效的「綠能」,如風力和太陽能,就無法充分發揮美國的能源優勢。經過數十年揮霍的綠能補貼與政策,現在該放手讓再生能源在自由競爭市場找到自己的定位。
三、 化石燃料讓美國經濟枯木逢春
北達科他州、德州因頁岩革命而快速復甦,加州卻因擁抱綠能難堪落後。俄亥俄州、西維吉尼亞州、賓州、匹茲堡及鐵鏽地帶的製造業,因水力壓裂技術所帶來的便宜能源而回暖。除韓國以外,美國的電價比任何主要工業競爭國低廉;美國工業支付的電價是歐盟工業支付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美國家庭的電費也只要德國家庭的三分之一。歐洲則因採行錯誤的綠能,從二○○九到一三年德國電價快速增加54%,碳排量上升9%以上,但美國碳排量只上升1.3%。
四、 打破去碳迷思走向永續繁榮
「雲端」始於「煤炭」。談論經濟「去碳化」,彷彿談論「去現代化」;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會危害氣候,何況碳是所有已知生命的化學基礎,怎麼可能成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沒有豐富、實惠、穩定與多用途的能源,經濟將無法順利增長﹔人類近代能源大爆發──即俗稱的工業革命,其所實現的生產力將被剝奪,貧窮會增加、中產階級會逐漸減少,只有菁英階級不受影響。
五、 被遺忘的能源暗黑時代
兩百多年前尚未使用化石燃料時,人類社會仰賴供應有限且變動性高的能源,透過每年一度的穀物收成取得能源。無論是充沛的糧食供應,或是生存必需的一切事物,過去人類都須任憑天氣與土地生產力的擺佈。加熱燃料是家庭與所有生產工作的基本需求,其源自於樹木與木本植物;食物、衣服與住房來自於植物或靠植物生存的動物;農業與一切產品所需的機械能,來自於人力和獸力。雖然水車、風車等其他創新設施在某方面強化了機械能的可用功率,但其貢獻都相當有限。
六、 再生能源拯救貧困緩不濟急
若非化石燃料內蘊的豐富能量及多元功能,個人經濟持續成長和改善人類福祉的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事實上,目前我們所說的工業革命,或許更適合稱為「能源大爆發」,隨著化石燃料實現能源爆發,歷史上首度出現穩定持久的中產階級,並將全體人類從赤貧生活解救出來。地球上有數十億人口仍無法獲得電力,困在悲慘的貧窮之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能源貧乏,很可能比前工業社會的狀態更糟。
七、 化石燃料才是真正的綠色革命
二十世紀全球人口數量上升了3.7倍,以全球糧食作物收穫計算,糧食供應增長了七倍;農業產量驚人地躍進又被稱為「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若沒有豐富、經濟實惠的化石燃料就不可能發生。綠色革命不過是工業革命所依賴的能源革命之續篇。如同瓦特蒸汽機帶動了工業革命,蒸汽機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而高產量糧食作物將化肥中的化學能轉換成食物能量。要有效增加不平等、飢餓、疾病、汙染、營養不良、貧窮、剝削等,就是讓能源變得更昂貴,因為能源一旦變貴,其他事物也會水漲船高。大多數的綠能根本不「綠」,只是讓窮人愈窮。
八、 脫韁的綠能大夢終將債遺子孫
當前自由運作的市場,綠能不可能與化石燃料競爭﹔唯獨國家干預,綠能才有市場。同單位的發電量,當石油和天然氣領到一塊美元補助時,風力發電約六十美元,太陽能約八百美元,但至今太陽能仍無法在市場上競爭;更別提在電動車、生質燃料提供大量補貼後,還達不到聯邦政府預期的目標。連Google都聲明:「事實很清楚,對於數據中心營運商而言,結合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發電的電力網是非常有用且重要的工具,以目前技術單靠再生能源不足以供應數據中心的電力。」
九、 荒誕愚昧的綠能政策讓歐洲重回黑暗時代
現在德國和英國消費者要面對比美國平均零售貴兩至三倍的電價,國內工業則紛紛外移到電力廉價的國家。多數綠色政策所增加的成本,尤其傷害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家庭,強制窮人必須為富人貼補綠能成本,等於是從帶動工業化與現代中產階級崛起的進步中倒退。為避免停電,德國必須補助燃煤電廠,讓它們重新回到電力生產線上,為讓風力與太陽能取代化石燃料,歐洲正拼命燃燒更多煤炭與木材,荒謬到了極點!
十、 扭曲的「氣候正義」扼殺化石燃料榮景
美國環保局讓民眾相信,除非實施前所未有的「反碳」計畫,否則大家將面臨一場全球性的災難。不久前環保局跳過國會,逕行發布其成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法規。二○一五年秋天通過的《潔淨電力計畫》,嚴重逾越了美國國會依法授予環保局的監督權限。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遵守管制規定漸漸成為企業的優先事項,而非創新和盈利。歐巴馬執政期間環保局不顧任何權限,越趨強硬地頒布在數量、範圍、嚴格度和成本方面都前所未見的法令。這些規定中很多對公共健康並沒有什麼助益也欠缺可靠科學的支持。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環保局底下一些科學顧問小組甚至尖銳批評歐巴馬任內大部分管制規定背後,弱化及操弄科學的不當手段。
十一、化石燃料讓山姆大叔成為世界能源共主
利用現有技術開採聯邦陸地與離岸的所有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未來二十年至少可生產一兆五千億桶;以目前每桶三十五美元的價格計算,未來二十年將使GDP增加五十兆美元。能源是國家經濟命脈,如果能源豐富且價格合理,經濟就會繁榮。幾乎一切事物都與能源脫離不了關係。促進經濟成長的能源政策,是產業快速成長及提高全球市場競爭力的跳板,仰賴效率低落的能源,將傷害窮人,剝奪他們提升生活水平的機會。
致謝
導讀
推薦序
前言
緒論:失去電力就失去一切
一、 被蒙蔽的能源真相
「頁岩風潮」帶來樂觀的景象,讓許多大膽的企業家擺脫了「石油峰值」和「永續性」的惡夢,而且無需政府大規模的計劃方案或補貼政策。另一邊則是政府官員制定且預計實施的氣候政策,這些政策將減少使用,佔世界能源比例80%至90%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與頁岩革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環保人士、政治家、官員和「專家們」所推動的氣候聖戰,他們唯一的戰術就是透過政府力量。氣候政策的所有假設,都要求集中管理能源生產與消耗,因此無可避免地,經濟成長和人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