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如同一艘船,在深淺未知的長河中逆流向上,渡過一次又一次激流與暗潮,要駛向更理想的彼處。一路上我們同舟共濟、拉起巨索準備面對下一波驚濤駭浪。
於是在奮鬥前行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值得記錄下來、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故事。想想論壇整理了2014年一整年的諸多故事及其思索對話,編成了第二本精選集,作為來年再度啟程的指南。
作者簡介:
【關於策劃】
小英教育基金會
「把一群人集合起來,一起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們打算成就的,不只事情本身,而是讓更多人相信,只要願意並且付諸行動,我們就會帶來改變!」——小英教育基金會創辦人蔡英文
基金會在2012年8月成立以來,積極架構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與農漁牧業轉型等產經新模式,探討台灣在中國崛起與影響下的國際定位與經貿策略,同時也實際投入偏鄉社區發展、規劃教育文化新方向等各種工作。
過去,我們已經結合了許多台灣在地的力量,共同驅動台灣繼續前進;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台灣社會力,與我們共同思索台灣的未來,研擬具體的發展對策,解決困頓台灣已久的沈痾問題。
我們深信,努力就會帶來改變;我們一起付諸行動,重拾台灣失去已久的信心!
【關於主編】
想想論壇
台灣社會如同一艘船,在深淺未知的長河中逆流向上,渡過一次又一次激流與暗潮,要駛向更理想的彼處。一路上我們同舟共濟、拉起巨索準備面對下一波驚濤駭浪。
於是在奮鬥前行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值得記錄下來、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故事。想想論壇整理了2014年一整年的諸多故事及其思索對話,編成了第二本精選集,作為來年再度啟程的指南。
這兩年來,700多名作者寫出3000多篇文章,在每個大事件的關鍵時間點,寫出了從教育、歷史、經濟、政策到文化,從國際視野到在地關懷、從民主自由到公平正義的精彩文章,為台灣社會開闢了一個討論公共議題的小小角落。我們旗幟鮮明,堅持站在進步意識的前端,或許台灣社會未必一步到位跟得上,但我們相信台灣一定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章節試閱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 ⊙張智程
從太陽花學運到各式街頭運動的蜂起,福爾摩沙之春透過媒體與網路的傳播,獲得了日本社會廣大的關注。自從 311 以後,日本人的目光焦點慢慢地轉向了這個地理與文化如此接近,卻長期不曾被日本社會所注意的島嶼。
4 月中在一場進步法律學者的聚會中,我與一群曾經活躍於 60 年代街頭,並從此一輩子致力各種社會改革的「學運老年」碰面,看到眼前這個來自台灣的「學運青年」,學運老年們無不興奮的與我討論當今台灣正在上演、那些令他們回想起青春年代往事的學生/公民運動。
我解釋台灣學運的前因後果,也盡可能的把台灣種種分析學運成因的世代戰爭、中國因素、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等論點解釋了一番,我說:「我不知道,在台灣我們這批 20 幾歲就起來奮力抵抗與行動的年輕人,可不可能改變台灣所面臨的殘酷命運,但越來越多年輕人起身投注心力於關注公共議題,而也真的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因為年輕人關注而得到改變的契機,這點,是跟我留學當下的日本社會氛圍所存在最大的不同吧。」
「作為日本人我們很羨慕你們。」
「日本人是不上街頭的!特別是日本的年輕人。」
學運老年們開始騷動了起來⋯⋯
終於抓到時機的我,立刻趁機拋出了自己這些年來的疑問:「這正是我最關心的問題,311 以後我在日本至少參加過五場社會運動,從東京、大阪到京都,最令我最意外的是,走上街頭的人群中幾乎沒有像我這樣二十幾歲的臉孔,反而多半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日本的年輕人不關心公共議題嗎?」
以永遠的文青自居、自嘲在 60 年代拿筆戰鬥、總是喜歡第一個發言的 K 師說:「你的問題要分很多層次來回答。首先,今天的日本的確是放眼世界民主國家中最難出現集會遊行的國家。」
「日本社會是一個前近代的集體主義性格仍然極為濃厚的社會,我們的社會是由各種大大小小的共同體組成的大共同體,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共同體中存在各種無以言喻的規則與秩序。」
「在同一個時空場域下,我們日本人只做同一種事情,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你必須要跟大家都一樣,不要給他人帶來『迷惑(めいわく,困擾)』,所以日本社會是很難出現不同聲音的。在這個前近代的共同體社會中,發出不同聲音或特立獨行通常會伴隨著遭到共同體社會排除的後果。」
「也就是說,在崇尚共同體規則與秩序的社會裡,若想發出不同的聲音,你就必須付出相對而言極大的代價。」
「很多台灣人喜歡日本的整齊與秩序,事實上他們只看到表面,通勤時間時你若從東京車站月台放眼望去,那個典型的日本意象就會出現在眼前—數萬名日本上班族永遠只有單調一致的穿著打扮,而擁擠的電車內可以卻萬籟俱寂,沒有人敢發出一點聲音。」
「從這個具有日本社會代表性的景象中,你能想像這個社會到底扼殺了多少個人的價值觀與多元性嗎?」
「還有,日本從公領域的都市景觀到私領域的居家環境處處崇尚潔淨與秩序,這個瘋狂擁抱法西斯美學的社會早已被內建了排除異質的控制機制。」
「除了共同體主義傳統,日本民主化的發展史也必須要特別注意」一旁抽著菸、在大阪做勞工律師 30 幾年的 T 師補充道。「日本人不上街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日本的民主化是放眼世界民主國家中極為稀有的經驗—一個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不是經由市民革命、就是透過與權力者的交涉讓步而取得,但日本的民主卻很弔詭的來自於『敗戰』,二次大戰戰敗後,佔領日本的麥克阿瑟與他的美國大兵們把憲法和民主塞給了日本,從此一夕之間我們從天皇的國度變成了跟西方一樣的民主國家,但我們的社會與人民卻不曾經歷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珍貴的社會衝撞與對話經驗。」
「所以事實上日本式民主的核心旋律從來都不是公民社會,而是官僚體制。」
「某方面而言,日本只是一個在憲政民主框架下,繼續由『お上(江戶時代庶民對於官僚或統治者的稱呼)』由上而下遂行治理的前近代國家。」
曾經在 60 年代擔任京都大學研究生學生會會長的 N 師點點頭接著說:「再來,或許是最重要的原因,集會遊行或者是所謂的社會運動的手段,因為日本過去的歷史而蒙上了陰影,其實我想澄清一個脈絡,事實上日本在戰後步入民主化開始一直到 60 年代,一般人民對於社運或集遊不但不反感、甚至人民對運動是抱持同情與支持的。」
「但是 70 年代以後一切都變了調,60 年代的學生運動到 70 年代開始出現偏差與失控,一部份的學運組織、乃至鼎鼎大名的日本赤軍採取了恐怖主義路線,事實上嚴重的打擊了社運在日本社會的形象。其中以創日本電視史上的收視率紀錄、1972 年 NHK 直播的淺間山莊事件最具有代表性,當大眾透過電視目睹原本懷抱社會改革理想的學運青年,竟然走向同伴相互虐殺、甚至對無辜人民發動恐怖攻擊的行動時,人民開始對社運產生了厭惡的心理。」
「『左派』、『社會運動』等詞彙漸漸在日本成為負面詞彙,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一系列變調的過程中,來自國家與他所操縱的媒體保守力量從中進行的刻意形塑,發揮了多麼關鍵的影響力。」
「70、80 年代,保守的國家官僚透過塑造一般人民渴求秩序的召喚,在社會各個層面加速排除反抗力量的作為,例如,一群由年輕的法律人組成、一路在戰後各個社運現場法律訴訟戰中發揮極關鍵影響力的『青年法律家協會』,就遭到國家全面的肅清,透過著名的『平賀書簡』事件,帶有進步與左派思想的青年法律人被徹底從司法官僚組織中清除。」
「與此同時,日本的司法判決更強力的召喚『秩序』,政治性言論、罷工、工人集體行動、學生運動等事件被司法嚴厲的鎮壓,當年日本憲法學權威蘆部信喜教授就曾經感嘆的說,當自由總是遇到秩序就必須屈服,那國家不過是徒具虛名。」
「不幸地,就在同一時間日本經濟步入高度成長期的時,我們日本人開始習慣相信國家與企業所創造的秩序與效率,人們以為那是帶給日本經濟成長與富裕的關鍵,誰也沒想到泡沫很快就在 80 年代開始崩壞了,日本就此走進了蕭條與虛無,但人們卻好像怎樣都無法想起該如何反抗與掙扎⋯⋯」N 師一邊徐徐地說著一邊點起了菸猛力的吸了幾口,眼神裡卻開始出現了黯然的神傷⋯⋯
在場唯一與我同樣是二十歲世代的 U 君這時開口了:「今天在日本年輕人集中的網路言論論壇,包括像是 2ch、以及 niconico 互動式動畫平台上,社運以及集會遊行,幾乎壓倒性的被日本年輕鄉民評價為『反社會的犯罪行為』,這意味著日本的年輕世代今天完全自我阻斷了走上街頭作為改變社會的方式。」
「我不認為日本年輕世代不關心公共議題,只是第一個,他們絕對不會在現實領域中站出來發聲,再者,就如同當下的網路言論生態,今天日本年輕人關心公共議題的趨勢是非常令人擔心的。」總是堅持 60 年代校園風格、課堂結束後堅持所有學生必須到研究室一起喝一杯日本酒的 K 師,說出他對日本年輕人的觀察。
「日本的年輕網路世代被冠上了一個新名詞—『ネトウヨ(網路右翼)』。這些出生成長於日本泡沫經濟後長期不景氣與低迷狀態的日本 20 歲世代,過往被認為普遍具有一種『遁世』的特質,非典型雇用與派遣勞動的猖狂,讓日本的年輕人處於工作貧窮以及迷惘狀態,這些在競爭中失敗的年輕人成為 NEET(尼特族),最近很多中年世代甚至開始稱年輕世代為『悟世代』,意思是這代日本年輕人不但不再關心社會、甚至連自身生涯、戀愛等事務都全部失去熱情,將自我封閉於孤獨與虛幻的網路與動漫世界,如同出家人般頓悟、開悟、遁入空門。」
「但『沉默』不過是僅觀察到年輕世代的外顯行為就妄下的評價,但一方面他們內心的不平與吶喊只會在網路上發出。對年輕世代而言,網路既可以匿名又不用與人們實際面對面,因此想真正了解日本年輕世代的真實聲音,你必須只能透過網路」,U 君說。
「然而,這些外表沉默卻在網路世界裡奮力出聲的年輕世代,卻在公共領域的討論中存在著一種高張的右翼氛圍,他們缺乏真實世界複雜的利益折衝與溝通交涉經驗,將對公共事務甚至人際相處的理解簡化為動漫劇情式的正邪對立,使用著仇恨與歧視性的言論,夾雜著憤怒與過分戲劇化浪漫憧憬的情緒在網路上蔓延,對於真實存在而日漸嚴重的社會問題,卻失去了視野以及批判反省能力,更不用期待年輕人會起身進入現實世界中著手行動改變社會了。」K 師立即提出了他社會學式的分析與批判。
「相反的,國族動員式的仇恨言論反而對年輕世代最具有號召力,日本社會儼然成為了法西斯主義蔓延的溫床。近來的選舉中已經有政治人物嗅出這樣的氣息,不斷發表挑動民族主義情緒的仇恨性言論以及鼓吹軍國主義復辟,後來我們發現,投票給這類候選人的大多是 20 幾歲的年輕人,這樣的現象對日本而言絕對是個隱憂。」
「那日本的未來該怎麼辦呢?」眼見話題即將結束,我做了一個人文社會科學討論中最不應該的動作—討取標準答案。
「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解答!」T 師說,「必須留給日本的年輕世代自己去尋找答案。」
「不過這一次,我倒建議願意積極思考的年輕人,去台灣吧!」N 師拍了拍 U 君的肩膀「或許這一次,台灣會先一步找到答案呢!」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 ⊙張智程
從太陽花學運到各式街頭運動的蜂起,福爾摩沙之春透過媒體與網路的傳播,獲得了日本社會廣大的關注。自從 311 以後,日本人的目光焦點慢慢地轉向了這個地理與文化如此接近,卻長期不曾被日本社會所注意的島嶼。
4 月中在一場進步法律學者的聚會中,我與一群曾經活躍於 60 年代街頭,並從此一輩子致力各種社會改革的「學運老年」碰面,看到眼前這個來自台灣的「學運青年」,學運老年們無不興奮的與我討論當今台灣正在上演、那些令他們回想起青春年代往事的學生/公民運動。
我解釋台灣學運的前...
作者序
序
2014 年,是精彩又動盪的一年。
台灣社會如同一艘船,在深淺未知的長河中逆流向上,渡過一次又一次激流與暗潮,要駛向更理想的彼處。一路上我們同舟共濟、拉起巨索準備面對下一波驚濤駭浪。於是在奮鬥前行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值得記錄下來、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故事。想想論壇整理了 2014 年一整年的諸多故事及其思索對話,編成了第二本精選集,作為來年再度啟程的指南。
翻開 2014 年的記事,我們可能會想起,這一年是從一個廣場的熱鬧誕生中啟程,最後在一隻河馬的死亡悲劇中落幕。中間交雜了諸多象徵的生成與衰頹,穿插了公民行動的奮起與失落,以及國際間兩次無法理解的空難和直直落的油價。
年初,成大南榕廣場爭議作為序幕,原先是成大學生為了紀念 20 年前自焚身亡的一名哲學家,鄭南榕先生為了台灣獨立與言論自由,在烈火之中將肉身化成大道。但成大校方忌諱南榕先生的政治意義,拒絕承認學生投票的結果—將廣場命名為南榕廣場,於是此事件成為了台灣轉型正義的進程中,極為諷刺的「難容廣場」鬧劇。
春天,三月運動爆發,如同 25 年前野百合學運在自由廣場燒的那一把火。一群青年因為服貿強制通過,憤而在黑夜中進佔立法院議場。國家無力回應人民的憤怒,顢頇的腳步跟不上人民對於民主自由與公平正義的追索。3 月 23 日當晚,國家機器出手對付於行政院廣場和平靜坐的人民,在警察鎮暴操與「退回服貿捍衛民主」的口號聲中,濺血的廣場激起了憤怒,人民不願意繼續保持沈默,島嶼漸漸天光,數十萬人站上街頭要求下一代的幸福與自由。
持續二十幾年的反核四運動,接在三月運動之後達到一波新的高峰,林義雄先生毅然決定禁食,以反抗政府不顧民意、興建核四的政策,聲援者也佔領火車站前的忠孝西路,以堅定的意志對抗警方的鎮暴水車。同時,社會各界也陸續發出不平之鳴,桃園航空城反迫遷、消防員協會、醫護工會、華隆自救會及國道收費員等團體,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之下,國家長期對於分配正義的漠視。這股聲音與憤怒,使得台灣人民開始注意到公共領域的問題,越來越多新的公民團體成立,企圖從政治、媒體及社會運動上推動各式各樣的改革,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從而影響了年底九合一選舉的結果。
夏夜,南方港都氣爆驚魂。不久,另一個港都—香港也動盪起來。秋天,香港市民不願意接受人民大會通過的普選方案,要求真正的提名與普選機制。勇敢地站上街頭,與強硬的中國政府對抗。在香港特區政府所在的金鐘,警察用催淚彈攻擊抗議的學生及市民,眾人忍著淚水,前仆後繼地前來保護艱難佔領的民主陣地。經過兩個月的堅持,最後雖然還是撤退了,但香港的勇氣卻感動了全世界渴望民主的人們,也無聲撼動了中國統治的合法性。
最後在九合一選舉過後,一時乍現的陽光馬上又因為議長選舉爭議而陰霾密佈。就在寒冷季風吹拂之際,再度發生了同性婚姻的論辯,以及牧場河馬「阿河」重傷而死的事件。這也讓我們意識到,關於多元性別、關於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其重要性絕不亞於檯面上諸多的政治爭議。台灣人若抱有理想國家之夢,就必須努力消弭一切不公平的歧視與權力關係。我們是小國小民,更是好國好民,不斷成為更好的人,是我們台灣人得以成為台灣人的必然之路。
而這些關於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的大事件,透過網路捲動了逐漸覺醒的人民,青年也透過網路組織串聯,將思想之火傳到各個角落。想想論壇就這樣靜悄悄、而又熱鬧地在網路上過了兩歲的生日。這兩年來,700 多名作者寫出 3000 多篇文章,在每個大事件的關鍵時間點,寫出了從教育、歷史、經濟、政策到文化,從國際視野到在地關懷、從民主自由到公平正義的精彩文章,為台灣社會開闢了一個討論公共議題的小小角落。我們旗幟鮮明,堅持站在進步意識的前端,或許台灣社會未必一步到位跟得上,但我們相信台灣一定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邁向 2015 年的前夕,想想論壇編輯再度選出了 2014 以來最精彩的數十篇文章與讀者們分享,封面設計特別採用太陽花般光輝的橙色。細心的讀者則依舊會翻開封面裏對照 2014 年的大事記。這是想想論壇第二本選輯,也 2014 年台灣社會在意識碰撞,價值求索之下的豐美成果,想想論壇希望能搭建一個公共領域的苗圃,讓台灣社會力在文化的土壤上生根茁壯。
新的一年,也要期待各位讀者的文章了。我們在網路上共同討論,在書房裏相互激盪。希望能為台灣未來寫下更多美麗而深邃的思想篇章,讓行動者有更加穩定堅強的方向。
序
2014 年,是精彩又動盪的一年。
台灣社會如同一艘船,在深淺未知的長河中逆流向上,渡過一次又一次激流與暗潮,要駛向更理想的彼處。一路上我們同舟共濟、拉起巨索準備面對下一波驚濤駭浪。於是在奮鬥前行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值得記錄下來、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故事。想想論壇整理了 2014 年一整年的諸多故事及其思索對話,編成了第二本精選集,作為來年再度啟程的指南。
翻開 2014 年的記事,我們可能會想起,這一年是從一個廣場的熱鬧誕生中啟程,最後在一隻河馬的死亡悲劇中落幕。中間交雜了諸多象徵的生成與衰頹,穿插了公民行動...
目錄
序
專欄作家
‧「只能中國、只許統一」的非天然成分/Mattel
‧神愛台灣:為何不是他們放棄中華民國籍?/Mattel
‧台灣人真的__ __嗎?/史努比
‧匪諜在哪裡/史努比
‧以色列的「保衛邊界軍事行動」 ──誰跟誰的衝突?誰跟誰的戰爭?/吳維寧
‧以色列人鼓勵失敗/林琮盛
‧貧窮,讓極端主義滋養蔓延/林琮盛
‧中華民國國小志大麻煩多/林濁水
‧年輕世代的「自然獨」/林濁水
‧1947 年 3 月 8 日,基隆/張之豪
‧市長、議長與基隆小鴨/張之豪
‧台灣的埃利斯島/張之豪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張智程
‧貫穿《大稻埕》與《KANO》的大時代關鍵字/張智程
‧台灣傳媒政治行銷第一人:從本土政客蘇南成的往生談起/新一
‧從苦難中成長—高雄氣爆後的反思/新一
‧馬總統,勿拿韓國當愚民工具/楊虔豪
‧戳破中國國民黨「妖韓惑眾」的「國際觀」/楊虔豪
‧「犯罪減少」的政治語言/撲馬
‧誠品下架西藏相關書籍 vs.言論自由/撲馬
‧【能源思考題】不如真正的小國/藍弋丰
‧最便宜的能源:節能/藍弋丰
‧【阿力想想】他要殺媽媽 /李阿力
想想精選
‧傳承與超越:邁向台灣民主的第三條路/蔡英文
‧優先進行國會改革:我對憲政改革的主張/蔡英文
‧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林義雄
‧林義雄家書:選舉──搶著要當僕人的怪事/林義雄
‧低薪現象大部份不能怪年輕人/陳博志
‧胡適、彭明敏與我/李筱峰
太陽花運動
‧馬總統,請接受人民指揮!/林飛帆
‧佔領行政院最後一刻,我與魏揚⋯/章雁婷
‧佔領立法院 人民向馬政府宣戰/李蔚
‧為何不能對房間裡的大象裝可愛:中共黨國資本主義與服貿/徐斯儉
‧從中國的發展來談服貿牽動的價值問題/劉紹華
‧巴黎《守護台灣》──台灣人的真心話/CHIU MEi
‧太陽花盛開時,我在北京/葉俊廷
‧從野百合到向日葵──寫給我 24 年前學運世代的夥伴/Vincent C. Chen
‧給衝進議場的你們:國會怪談系列六/李拓梓
‧憤怒的街頭/黃哲斌
‧反太陽花學運卻支持香港佔中,什麼邏輯?/文捷
‧服貿拼經濟?笨蛋,問題在政治!/黃兆年
‧黑箱在這裡──國中生都看得懂的服貿文/沈政男
‧有抵抗力就不必「服貿錠」──拋棄藍綠的「台灣匱乏說」/李維倫
‧破解外國(行)學者對「太陽花運動」的迷思/寇謐將
‧附身於台灣總統政治的「怪物」──「太陽花學生運動」的啟示/若林正丈
‧服貿、公投與陳文茜──具有中國特色的統計學/賴天恆
‧【阿力想想】人民讓自己變成了眼/李阿力
兩岸政治
‧連勝文家族的噴油傳奇/Mattel
‧江宜樺:披著自由外衣的儒家法西斯/晏山農
‧遙想當年「深入敵營」的馬同學/陳昱齊
‧台灣是個民主國家?/吳學展
‧莫忘民主來時路《中壢事件 37 周年紀念》/邱萬興
‧九合一選舉中的台灣民族主義解組與重組/謝易宏
‧台灣作為「問題」:從一篇美國學者的廢文談起/賴怡忠
‧ 剃刀邊緣:從中國國有企業發展看反腐與改革/洪財隆、楊大慶
社會觀察
‧謝金燕用人生教我們的事/蔡依橙
‧獨立音樂「幹」什麼?從謝金燕到董事長樂團之基進觀察/林勝韋
‧宜蘭在消失中/劉克襄
‧社會學教你如何批判思考/何明修
‧不立法,就別牽強說愛我/顏詩怡
‧小事正義軍團/Sophist4ever
‧沒有核電,台灣也不缺電:破解馬政府的「製造缺電」伎倆/邱銘哲
‧遠雄弊案:地產資本主義下的必然/曾昭明
‧為什麼急診室會爆炸?/劉介修
‧尊修辭而輕思辨的美文寫作教育,害死台灣/王乾任
‧數字會說謊:欺騙人民的台灣 GDP/林登峰
‧當「新生高架橋」變成「新生地下隧道」/全面真軍
‧憶起陳定南與王永慶的六輕石化大戰/李知了
‧佛陀並非不講民主—淺談台灣僧團領袖的民主素養/廖千瑤
‧【巢運想想】掌握三大契機,改變將會發生/花敬群
‧國際醫療的空笑夢/陳亮甫
歷史文化
‧殉道者鄭南榕與台灣民族主義倫理的重建/吳叡人
‧正因為有「王文霞們」,我們更需要「南榕廣場」/陳為廷
‧我所認識的張炎憲教授與台灣史研究/薛化元
‧展書如見人,峨然矗百年──史明及其《台灣人四百年史》再版的時代意義/藍士博
‧51 年了,敬你,台灣獨立第一烈士陳智雄/張智程
‧「零戰」、生命的價值與正常國家/李拓梓
‧【我看台語片】文化解殖,兩軍對峙/Ko Tsi-jin
‧【我看台語片】KANO 獨白,Time to Go Home/Ko Tsi-jin
‧鐵道文化的設計美學,為何那麼醜?/陳威臣
‧台灣不要一個土樓/張典婉
‧高雄氣爆事件,顯示台灣還沒去殖民/王宏仁
國際視野
‧要不要步香港後塵 台灣人自己決定/盧斯達
‧豈只是民主問題:遮打革命在爭什麼/陳峻毅
‧蘇格蘭公投的真正勝負/李尚仁
‧獨立時代/楊索
‧韓中 FTA 的「實質協議」與台灣的應對之道/董思齊
‧走出戰後日本「創世紀」神話:《東京小屋的回憶》與日本人的戰爭記憶/劉夏如
‧曾經的未來之國/mlkj
‧【阿力想想】不存在的地方在下雨/李阿力
序
專欄作家
‧「只能中國、只許統一」的非天然成分/Mattel
‧神愛台灣:為何不是他們放棄中華民國籍?/Mattel
‧台灣人真的__ __嗎?/史努比
‧匪諜在哪裡/史努比
‧以色列的「保衛邊界軍事行動」 ──誰跟誰的衝突?誰跟誰的戰爭?/吳維寧
‧以色列人鼓勵失敗/林琮盛
‧貧窮,讓極端主義滋養蔓延/林琮盛
‧中華民國國小志大麻煩多/林濁水
‧年輕世代的「自然獨」/林濁水
‧1947 年 3 月 8 日,基隆/張之豪
‧市長、議長與基隆小鴨/張之豪
‧台灣的埃利斯島/張之豪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再反抗?/張智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