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我們更容易看見傷口。
蘇絢慧最暖心散文集,細寫這世代孤寂的療癒之書──
一個深深的擁抱,接住黑夜中不斷下墜的你。
最溫暖的睡前枕邊書──
雖然孤寂和愛,始終如影隨形,
在無數個惶惶暗夜,你仍能回到自己的內裡,
陪自己感受,陪自己回想,
陪自己把碎散的靈魂,重新擁抱回來。
「當黑夜來臨,我們帶著一天的疲憊,以及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傷痕,像受傷的小狗一樣,縮回自己的窩,獨自舔著那些傷,舔著那紊亂潮濕的心,卻怎麼也無法乾爽。
你恐懼夜晚,因為夜晚,讓你無法不面對自己,也讓你無法不看見在黑暗中的自己。但這就是夜晚的意義啊!讓一切有了靜止,沉澱,和結束,也有了修復和安息的機會。
雖然這段過程,只有自己,但在你拿起這一本書的時候,請記得,我陪著你一起凝視著生命的孤獨,也重新擁抱,相信愛的勇氣。」
──蘇絢慧
餐桌旁對坐無語,手機滑出兩條平行線,蔓延一桌的寂靜;
小時候夢想成為的公主,翩然走入婚姻,
然而王子並非現實英雄,生活裡的柴米油鹽,無人拯救。
平日任工作予取予求,強忍著哭泣不讓淚水落下。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對我……」
當問題一個個往外拋擲,卻一如社會的冷漠,
已讀不回。沒有答案。
以上,可能是你每日必經戰場。
入了夜,幻化為千百種孤獨將你層層包圍、吞噬。
不過請相信:你還擁有自己,還能看見自己。
即便孤獨佔據漫漫長夜,你以淚水滌洗白日鞭落的傷痕。
但血水終會流盡,在這完全屬於自己的夜晚,一切將漸漸明晰……
你無須揪著他人賦予的錯誤,清算自己這裡不對、那裡不好,
畢竟,放開一個無法繼續走在一起的人,
就是為了讓空掉的手,好好的擁抱回自己。
回到初生的嬰兒時期,回到被全然接納、擁抱的喜悅之中。
最溫柔的療癒系天后──蘇絢慧,總是能看見所有堅強背後的百孔千瘡,陪你凝視這生命無法迴避的孤獨。這本散文集中,她寫下人們共同擁有的不堪與脆弱,以極其清簡柔軟的撫慰書寫讓人明白,我們還能從熱紅的眼眶,看見那個脫下盔甲,如此純粹且獨一無二的自我,並深深擁抱那顆被眼淚沐洗過的赤裸真心。最後,在一次又一次「看見」與「擁抱」的帶領下,終於不受寂寞脅迫,重新感受平靜,尋回完整、豐盈的靈魂。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至今出版了18本作品,主題涵蓋了死亡、悲傷、自我療癒、個體發展和關係修復。本書是第一本類心理的散文集。
除了寫作和繪畫,同時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創辦了璞成心理學堂,進行心理教育和訓練工作。以及設立了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從事心理諮商治療工作。常受邀於電視、電台節目,擔任心理專家,也與許多單位機關合作,擔任心理顧問及培訓者。
已出版書籍:
《死亡如此靠近》(大塊,2001,入圍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張老師,2003,入圍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圖文書)(張老師,2004)
《生命河流》(張老師,2005)
《喪慟夢》(張老師,2007,入圍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寶瓶,2008)
《因愛誕生》(半自傳)(寶瓶,2009)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寶瓶,2011)
《愛,一直都在》(圖文書)(張老師,2012)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寶瓶,2013,國民健康署103年推薦優良讀物)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寶瓶,2014,國民健康署103年推薦優良讀物)
《死亡如此靠近 新修版》(寶瓶,2014)
《為什麼不愛我》(寶瓶,2015)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究竟,2015)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究竟,2016)
《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寶瓶,2016)
《敬那些痛著的心》(究竟,2017)
章節試閱
離不開的不是愛,而是依賴
她,在我面前,停不下眼淚。即使,她很努力的想開口,卻還是無法順利說出一句完整的話。我靜靜的陪她,一起等待她可以開口說話的時刻。
終於,在一聲長長的吐氣後,她開口說:「他不再回我的訊息,無論我寫什麼,他都不回應我了。」才講完這一句話,她再度流淚了。
我點點頭,示意她可以慢慢說。
「我已經盡量克制我自己了,我不想像個瘋女人一樣,去質問他為什麼這樣對我?但他什麼都不說清楚,就對我置之不理,真的讓我好受傷。」說到這兒,她委屈的眼淚,又再度潰堤。
她所說的那個「他」,是她交往半年的對象。他們在網路的戀愛社團認識,第一時間便覺得彼此蠻投緣,常常說的話都很能對焦,有時候兩人聊得開心,互動熱絡之際,還曾被其他成員開玩笑:「請考慮這裡有其他生物在,好嗎?」
於是,沒有多久他們就開始私訊聊天,甚至互相給予私人通訊軟體,試著以音頻傳遞來熟悉彼此的聲音。進展很快,他們幾乎一天裡可以有數十通留言。這樣的互動頻率,讓她覺得很被重視,也很享受那種一整天都有人問候關心的感覺。
「原來,被在乎被關心的感覺,是這麼好啊!」我記得她這樣跟我說過。
於是,不到一個月,他們就決定見面。一個月的聯絡,那種無所不談的氛圍,讓他們都覺得可能上一輩子就認識了,怎麼可以這麼有話聊,彷彿已經相識許久。
見面時,她還有些許害羞,不知該如何把通訊聯絡時的熱絡感覺,盡快的在互動中複製出來。倒是他,非常的主動,不僅主動牽起她的手過馬路,還時不時靠近她的身體、摟著她的腰,或是搭起她的肩。她雖然有些訝異,倒沒有覺得不舒服。她不知道彼此這樣是不是就是喜歡,就是愛;喜歡靠近另一個人,喜歡被另一個人靠近。
見面之後,他們就像是熱戀中的愛人一樣,時常約會,一起逛街、吃飯, 假日到郊外走走。而每一次,他都會有更親密的舉動,也有更親密的要求。他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她說:「我是以結婚為前提和你交往的, 所以我希望我們不要花太多時間在談戀愛,在試探彼此,如果你的心意也是如此,那麼不要怕,我們可以有更親密的接觸,探索彼此的身體,也更認識我們更私密的部分。」
她每一次聽到他這麼說,腦子總是混亂得糊塗,不懂明明覺得他說的好像是對的,但為什麼自己卻又有些遲疑?也不明白,他看起來那麼認真,但自己心裡卻又莫名的不安?
她就是在這樣混亂又不安的情況下來找我的。一個在工作上有接觸的人, 不算是特別熟識。
基於工作上的合作和認識,工作之餘,我抽出一些時間,聽她說起這一段關係。
在一開頭,她幾乎沒有辦法說明原委,我也總是聽得吃力。最後,在我做了一些提問後,才算是有些明白這段關係是怎麼回事兒,而她又是遇到什麼心裡的關卡。
對她來說,似乎需要一種保證,保證自己不是被欺騙,對方是真心愛她、重視她。同時,她也想確認,是不是有了性愛的親密行為之後,對方不會對她始亂終棄,他們真的能往結婚的目標前進?
我很明確的告訴她,我沒有神通,無法幫對方給她這樣的保證,而所有的關係,都會有一個真相在其中,但時候未到前,我們沒有人可以知曉。所以,與其要去對抗不可知的未來,不如好好的面對自己,是什麼讓自己如此不安?又是什麼讓自己沒有辦法做出明確的決定和反應?
她終於願意稍微降低一些焦慮感,思考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惶惶不安裡,究竟在釋放什麼訊息。在那一次談話過後,她說:「我其實覺得現在的我們只是熱戀中,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認識他了,而他是否也認識我了?我覺得我們還是停留在各自的想像裡,而且總是用自己的期待,去希望對方照著自己的意思做。我沒有什麼談感情的經驗,所以我希望慢慢來,也覺得在過程中,或許我們會慢慢發現彼此的差異和不同。但對方好像趕進度一樣,希望我盡快給出他需要的滿足,我很害怕自己其實還沒準備好。但若是不跟隨他的進度,我擔心他會失去耐心,然後放棄我,不要這一段關係了。」
我還是無法給出任何具體性的「答案」,但我表達了我對她處境及遭遇的想法,我可以感受到她很在乎這一段關係,很害怕在關係中被傷害、被拋棄,有著許多焦慮,特別是怕自己後悔,同時也怕自己一旦犯錯,而使這段關係失去美好的結局。
我很正經的對她說:「一個人若真的關心你,也在乎你的感受,他會知道你需要的時間和心裡的準備。他會和你一起走這個過程,當然也會願意陪你克服對關係的不安和焦慮。畢竟,如果未來真的要走在一起,像現在這樣的衝突和難關,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所以,兩人如何一起共度難關, 協調出平衡的關係,這樣的能力,現在其實已是考驗,也多少可以預估出未來的關係模式。難道,你要進入一段關係,是你必須努力趕上對方,而對方只需要自顧自的跑,卻不用顧慮你在後頭的感受嗎?」
那一次簡短談話後,好一陣子,我就沒有再聽到她跟我提到後來。一直到她再也憋不住了,被對方的閉門羹逼到覺得自己因此要失心瘋了,她才又再度詢問我可否聽她訴說,她真的找不到人說說話。
因為工作上有所接觸,我不宜與她建立正式的諮商關係,畢竟諮商關係若建立在雙重關係上,就失去某些適當的距離和客觀的位置,以聆聽及理解她的處境和問題。所以,雖然應允可以談談,但我也請她答應,當需要穩定的心理諮商協助時,她會願意主動尋求其他專業人士,協助處理自己心理的失衡。
所以,我有了機會聽到關於她和「他」的後來。
後來的她想了又想,決定要向對方坦承自己內心的不安,以及自己所需要的時間。她心想,也許對方會願意陪她一起面對,等待她安頓好心中的疑惑,也能肯定她對這一份感情的慎重。於是,她打了一篇長長的訊息, 將自己真實的內心話,和期待對方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都完整的說了出來。當然前前後後修改過的次數已數不清。雖然也曾想算了,別傳了,但那種有話卡在心頭,無法再坦然與對方互動的感覺,終究讓她還是決定把話說清楚。
然而,從傳出這一篇長長的剖心信之後,對方的態度就變得極度冷淡,不是「是喔」、「嗯」、「知道了」,就是沒有回應。就這樣,她也感覺到有些生氣,若是對方是這樣的態度,那自己也不要太積極主動了,或許這段感情就算了。
但撐了幾天,她越來越感覺不對,莫名的空洞和焦慮感不斷的覆蓋她、侵蝕她,就像是她的世界正被一大片黑,吞噬著。而那種黑暗,讓她好怕,有著絕望的念頭,也止不住對自己感到厭惡。熬不過這種焦慮和厭惡感的折磨,她試著軟化自己的態度,開始認錯,說自己不對不好,沒有考慮他的感受和對這一段感情的在乎,辜負了他、傷害了他。但無論她嘗試了哪些不同的說法,對方再也沒有回應,並且訊息也不再有「已讀」紀錄了。
或許,他已將她封鎖了,也說不定……
其實,她在告訴我這一些後來的發展時,無法停止的流淚,正是因為她心裡明白,這一段感情,已是無疾而終。對方用了沒有告別的方式,做了告別。對於這個人來說,不論因為什麼原因,他終究不想要一個彼此都坦然的結束,留下充滿困惑和無法捨下的她。
在她終於釋放一些滿心的委屈和挫折之後,我問她,這一次感情的經驗, 讓她有了什麼樣的深刻感觸?她想了想,回答我:「我不知道,或許會寧可根本沒有開始。原來,有人關懷和照顧之後,當失去時,再回到自己一個人,那種感覺好難受、好痛苦。恨不得趕緊再回到對方身邊,不管對方到底要求什麼、期待什麼,只要不要讓我再一個人就好。」
我想,我的表情裡應該有一絲苦笑。因為我知道,激烈的愛情就如糖、如毒藥,沒吃過的人,不知道吸引力所在,然而,只要嚐過一口,就會無限懷念、無限渴望,甚至離不開它,寧可失去自己,也千方百計的想再擁有它。
或許我從她的故事,再一次體會到,會輕易離開的,一定不是愛;但渴求著,而離不開的,那也不會是愛,而是依賴。
然而,活在這一個什麼都要求快速績效的現代,連情感的建立都強調「便利」,不再耐心。那麼,我們能經驗到深刻的愛的可能性,想必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恐怕是一種快速的愛情,不合即散的關係,和把彼此視為滿足空虛的依賴品吧!
關係的建立及靠近,恐怕是未來社會的大難題。
沒有為愛付出的準備,而只是想要接收和獲取滿足,我們終究不可能在愛的關係裡。只有一個人的獨角戲,怎麼也演不出兩人的故事。
活在現代,我不得不說,在兩人的愛情故事裡,我越來越常看見只有「一」個人的演出。
女孩,你不用討人喜歡
喧騰一時的網路影片事件,起源於一個約五歲的小女孩在鏡頭前,哭著認錯,哭著懺悔自己不該沒有主動收拾貓咪飼料,是不對的行為。而沒有露臉的母親,用訓示的音調告訴小女孩,不主動做家事,不幫忙收拾的行為,是客人的行為,而這個家不需要客人。言下之意,要小女孩記得母親的訓示,如果不做好、做對,就不屬於這個家的一員。
小女孩臉色恐懼,雖然啜泣,仍不忘附和母親的訓示,認錯的說自己「要改進」。
這一段影片,形成兩派輿論的論戰,一派認為小女孩是在母親的情緒威脅下,感受到被遺棄的恐懼,而被迫在鏡頭前認錯,這無疑會形成小女孩的心理陰影和創傷。另一派,則毫無考慮小女孩心理所可能經歷的陰影,強調的是,教孩子就是不能等,小時候不教,長大只是一個個自我中心, 把家事都丟給媽媽做的自私自利小孩。所以這個影片中的媽媽教得好,反對的人,根本就是沒有小孩,或是不懂媽媽辛苦的人。
身為心理工作者,我無法不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思考這個事件。對我們的社會文化來說,女孩,從很小開始,就會被賦予做家事及聽話的教導,並且要以母親的情緒為中心,順著母親的意念。如此,可以免於受母親情緒威脅,生存才可能是安全的,不會受母親遺棄和排除。
不意外的,有非常多女性,從還是一個小女孩開始,就被剝奪了個體性, 不能有自我主張,必須以環境中的評價和標準,來被決定是不是「一個好女孩」,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若不順從家庭的規矩,不依照大人給予的指示乖巧聽話,「壞孩子」、「不乖」、「讓人討厭」的攻擊和批評,就會像發射彈,炸得孩子體無完膚,毫無尊嚴。
我想起了有一回,為了赴約,坐上捷運,那班捷運人不多。因為人不多, 原本閉眼休息的我,被前方婦人的大嗓門干擾得無法寧靜。我的內心十分不愉快,因為那話語裡,盡是充滿控制和羞辱的言語暴力。
真正讓人不忍聆聽的,不是那唯恐天下不知的大嗓門,而是那大嗓門所說的內容,是對著一個大約三歲的小女孩。聽起來,這婦人並不是孩子的母親,倒像是大嬸婆,或是褓母之類的人,當下的我不是很明白,她是為了展現自己很會教育孩子這麼大聲說話,還是,不這麼大聲說話,她怕孩子聽不到?恐怕她想做的,已經不只在教育那個孩子,而是在教育全車的人。
這位大嬸,用著粗魯口氣罵著那一個大約三歲的小女孩,她說:「坐好, 你不坐好,等一下警察來抓你下車。坐好,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坐相,你是不是女孩子?這麼粗魯,這麼難看,你到底是不是女孩子?以後,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麼不乖,以後沒人喜歡你看你怎麼辦?你真的很不乖, 這麼壞,沒有人會喜歡你,沒有人會喜歡你的啦!你希望別人不喜歡你嗎?」
小女孩小小聲說:「我很乖啊!我會被喜歡啊!」大嬸說:「誰會喜歡你,你不像女孩子,又不聽話,又不乖,誰會喜歡你?」
我心裡聽了,不禁發起牢騷:「阿嬸,你不喜歡小女孩,就說你自己不喜歡,幹什麼扯到別人,扯到全世界都不會喜歡這小女孩……要人家不要粗魯,怎麼你說話這麼粗魯?你自己也不討人喜歡,幹麼強迫別人?」我心裡無法停止的抗議起來。
我想,若我坐十分鐘的車,聽她精神轟炸十分鐘就心生不耐,感覺快崩潰,那麼這小女孩的成長,身心要能健康不扭曲,恐怕不是易事。
而那大嬸看我望向她們,於是用更大的分貝,告訴那小女孩:「你這樣講不聽,不乖乖坐好,亂動,沒有人會喜歡你,你看阿姨也不喜歡你。」大嬸口中的阿姨,很明顯的是指稱我,我坐在她們前方的位置上。
於是,小女孩望向我,臉上有點無辜的看著我,像是要和我確認。
於是,我張口,輕聲的對著她說:「我沒有不喜歡你,你很可愛,我喜歡你。」
小女孩聽後,突然勇敢對大嬸說:「我喜歡看樹,我沒有不乖,我不會被討厭。」
那大嬸看我不幫腔,又自顧自的大分貝對小女孩恐嚇:「你這麼不乖,讓警察抓走你好了。」
那一場所謂的「教孩子」戲碼,讓我見識到以教育之名的羞辱和控制,是怎麼一回事。
一個這麼小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初幾年,環境究竟怎麼告訴他關於他是誰?會不會被喜歡?還是會不會被拋棄?對孩子來說,那是他無力招架的威脅,他只能聽,接收,絲毫沒有能力知道,為何大人們要說出這些話? 又為何要不斷的說他不好?
難道對大人們來說,去理解一個孩子的生命,需要建立在接納及尊重的態度上,是很難的事嗎?我們對孩子生命的關照,難道不能再多些同理心, 多一點知識上的理解嗎?
只是,我也知道這是痴心妄想,這世界的傷害,再怎麼努力預防,恐怕都必然存在;只要有人,有意念,便有傷害。對一位心理工作者來說,我所做的,只是希望當人受傷、受害、受苦之後,有一些好的力量及情感,能陪伴、撫慰、照顧著人自癒。
即使,這當中的困難,如此艱鉅。
這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總是傳遞著:「女孩要討人喜歡」的觀念。這樣的性別塑造不知害慘多少女性,總是要努力的追求他人喜歡,也要努力的符合別人的期待,成為一個失去自我的人。
即使都過了好幾個世紀,再怎麼文明了,也講求性平教育了,還是有人會說出這種貶低女性的觀念。
女孩要討人喜歡,不就是告訴女孩,要聽話,要察言觀色,要符合別人的要求,不要有自己的主張,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你的命是屬於原生家庭的,長大是屬於夫家的,你若聽話、懂事,便會得人喜歡。若是有自己的聲音和意見,只是淪落到被排擠和嫌惡。
弔詭的是,往往說這種話的人,並不會真誠的喜歡任何人(任何女孩), 他們只是運用話語來操控別人要聽從他們的話,要別人來符合他們的期望與需求,他們並不會真的肯定了誰,又滿意了誰。
我又想起,在很久以前,我在街上出手干預一個正在毆打女朋友的男孩子,當我制止他時,他是這樣跟我說的:「我打她,是因為她不聽話,她若聽話,今天也不會這樣……」
「聽話,才會被愛;不聽話,就是討打,討人厭」這樣的思想,是怎麼傳遞的,我想我們並不陌生。
或許,在我們非常小的時候,恐怕就有人告訴了我們:不乖,就是要打, 乖乖聽話,才不會討打……
而我們將這樣的話,嵌在心上,成為自我訓斥的聲音,也成為心中永難消除的程式。你必須討人喜歡;被討厭,是一件糟糕的事,也代表你是一個糟糕的人。
然而,我真心想告訴全天下的女孩,你不一定要討人喜歡,若有人真喜歡你,他不會強迫你做你不喜歡的事;若有人懂得愛你,他不會要脅你要順服他討他歡心;若有人真的疼惜你,他不會要你變得不像自己。
但是,女孩,你不一定要討人喜歡,重要的是,你要喜歡自己,若你為了追求那被喜歡的樣子,付出了你的生命與青春,你會發現,到頭來,那人也不會真的喜歡了你,那樣的喜歡,很飄渺,很虛幻……
女孩,你不一定要討人喜歡,這世上總有人不喜歡我們,一個苛刻、殘暴、霸道的人,要他的讚美,比登天還難,何必為了這種人而辛苦的作廢自己?
你不一定要討人喜歡,若有人真的喜歡了你,並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因為那人認識了你,真的看見與發現你的美及你的好,而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
你不一定要討人喜歡,無論你有沒有討人喜歡,你的生命有自由、有主張、有思想、有良善、有創意、有歡欣,都比有沒有人喜歡了你來得更重要。
女孩,你擁有了自己,不需要再等著任何人來肯定你。
如果,那個害怕被討厭的小孩,如今還活在你心深處,那麼,擁抱他,告訴他吧!無論如何,你都會愛他,喜歡他,不需要誰來同意。
離不開的不是愛,而是依賴
她,在我面前,停不下眼淚。即使,她很努力的想開口,卻還是無法順利說出一句完整的話。我靜靜的陪她,一起等待她可以開口說話的時刻。
終於,在一聲長長的吐氣後,她開口說:「他不再回我的訊息,無論我寫什麼,他都不回應我了。」才講完這一句話,她再度流淚了。
我點點頭,示意她可以慢慢說。
「我已經盡量克制我自己了,我不想像個瘋女人一樣,去質問他為什麼這樣對我?但他什麼都不說清楚,就對我置之不理,真的讓我好受傷。」說到這兒,她委屈的眼淚,又再度潰堤。
她所說的那個「他」,是她交往半年...
作者序
在世界黑暗時,請溫柔擁抱靈魂
這是一本書寫這世代孤寂的書。這也是一本談擁抱和愛的書。
孤寂和愛,始終與我們如影隨形,而變項的關鍵是,擁抱。當擁抱存在,我們感受到愛,當擁抱消失,我們感受到愛的餘溫……當餘溫漸散,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孤寂。
我們可能已經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擁抱;不論是相互擁抱,還是擁抱他人,或是接受擁抱。擁抱的記憶,總是離我們好遠,好遠。
我們或許只記得每一天,天亮時,我們清醒。交由思緒所依賴的秩序,掌握住白日的運行。
當黑夜來臨,我們帶著一天的疲憊,以及從戰場退下來的傷痕,像受傷的小狗一樣,縮回自己的窩,獨自舔著那些傷,舔著那紊亂潮濕的心,卻怎麼也無法乾爽。
在這樣的時候,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將自己隱藏,而是如何能看見自己;撫觸終於感到脆弱面貌的自己。
但你觸摸不著,如同你渴望不到擁抱。
你只是反覆想著那些人們說的話語,不明白為何很多事會無端發生,也不明白那些口舌,從哪裡嚼起。
然而,即使烏煙瘴氣的事這麼多,你還是有滿心的孤寂感,因為你知道,無論你身邊有多少人來來去去,有多少人要和你說話,但真正和「你」說話的人,並不多。大多與你說話的人,不是想踩著你、踏著你,來展現出他優越的人生地理位置,就是利用你,來掩飾他空虛自尊的言行。
那些話語像是織出了一大片迷霧森林,使你模糊了找尋真實自己的方向,甚至想放棄為何要投入這一場人生冒險的意義。
你總在白天做戰士、做英雄(也可能做了受氣包),但在夜晚,你的哀傷魂魄,幽幽繚繞,穿越你的空間,占據你的心靈,帶來了闇黑。你卻不知道如何祭祀,才能平復、補償白天所耗傷的慘烈魂體。
有誰知道你偷偷地哭?有誰知道你心有不甘?有誰知道你恐懼自己的微不足道?有誰真正的看見你內心深處的小房間裡,一個沒有表情,不哭不笑,沒有情緒的無臉人,呆坐在那兒?
確實,在你內心的房間裡,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以,只有你最需要真正懂得如何親近自己,與自己相處,陪自己談談心。
越是害怕孤單和寂寞,你越是有衝出門的衝動,棄自己於不顧,只求有個什麼聲光、什麼影像、什麼會帶你離開自己的東西,讓你與自己魂體分離,即便處在異次元,也沒關係。
你恐懼夜晚,因為夜晚,讓你無法不面對自己,也讓你無法不看見在黑暗中的自己。
但這就是夜晚的意義啊!讓一切有了靜止,沉澱,和結束,也有了修復和安息的機會。
在黑夜時,你才能回到自己的裡面,陪自己感受,陪自己回想,陪自己把零散碎裂的靈魂,擁抱回來。
這是讓你回到心靈安全港口,與自己的靈魂,再一次的合而為一。
你是這麼體貼。體貼了全世界,往往忘了你自己也需要溫柔。忘了要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忘了自己的心,同樣需要一份理解和體貼。
你的心若不存在,又如何有你的世界?
所以無論如何,擁抱住自己的心吧!雖然這段過程,只有自己一個人,但在你拿起這一本書的時候,請記得,我陪著你一起凝視這生命無法迴避的孤獨,也重新擁抱──相信愛的勇氣。
在世界黑暗時,請溫柔擁抱靈魂
這是一本書寫這世代孤寂的書。這也是一本談擁抱和愛的書。
孤寂和愛,始終與我們如影隨形,而變項的關鍵是,擁抱。當擁抱存在,我們感受到愛,當擁抱消失,我們感受到愛的餘溫……當餘溫漸散,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孤寂。
我們可能已經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擁抱;不論是相互擁抱,還是擁抱他人,或是接受擁抱。擁抱的記憶,總是離我們好遠,好遠。
我們或許只記得每一天,天亮時,我們清醒。交由思緒所依賴的秩序,掌握住白日的運行。
當黑夜來臨,我們帶著一天的疲憊,以及從戰場退下來的傷...
目錄
自序 在世界黑暗時,請溫柔擁抱靈魂
【這世界的寂寞聲音】
我們都需要擁抱
只因未被深深愛過
愛情不將就
「單身」是懲罰,還是禮物?
我們再也無話可說了嗎?
離不開的不是愛,而是依賴
你的價值不需他人決定
你還好嗎?
情感空乏症
最熟悉的陌生人
【黑夜來了】
一個人的生活
生活,從面對自己開始
你的生氣
你的恐懼
你的悲傷
你的欣羨和嫉妒
別在苛責中看輕自己
徜徉寧靜的孤獨
找回心的溫度
讓眼淚洗淨發疼的傷
【在夜裡溫柔擁抱】
公主徹夜未眠
女孩,你不用討人喜歡
「要不到」的背後……
心裡破了一個大洞
收回自己
那個人
人生的無限版本
長夜裡,看見內心不滅的光
生命的溫柔,源自於了解
別忘了如何擁抱
【安眠曲】
晚安
自序 在世界黑暗時,請溫柔擁抱靈魂
【這世界的寂寞聲音】
我們都需要擁抱
只因未被深深愛過
愛情不將就
「單身」是懲罰,還是禮物?
我們再也無話可說了嗎?
離不開的不是愛,而是依賴
你的價值不需他人決定
你還好嗎?
情感空乏症
最熟悉的陌生人
【黑夜來了】
一個人的生活
生活,從面對自己開始
你的生氣
你的恐懼
你的悲傷
你的欣羨和嫉妒
別在苛責中看輕自己
徜徉寧靜的孤獨
找回心的溫度
讓眼淚洗淨發疼的傷
【在夜裡溫柔擁抱】
公主徹夜未眠
女孩,你不用討人喜歡
「要不到」的背後……
心裡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