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夢童話在夏日毒藥的滋味雜誌兩本79折隱性潛能巴黎探祕蔡康永臺灣族群史那本書是停損勝算執行長日記哲哲大腦不滿足大缺工季暢銷5折起
放入購物車

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孩子的主動力,來自父母的少干預!(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廖小羽

出版社:凱信企管

出版日期:2010-10-06

ISBN/ISSN:9789867468536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最不費力的教養是:創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環境,讓孩子凡事主動又快樂! 代替孩子回答問題,孩子順便學應對技巧?用金錢作獎賞,孩子念書有動力?主導孩子的興趣,養出下個小天才? 錯!這麼做只會澆熄孩子的動力! 只有具備動力的孩子,不必大人三催四請,也能主動學習、與人互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少干預、少否定,多點正向回應,營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環境,就能保有孩子的動力! 孩子有主動力,教養就不再好費力! 本書特色: ‧有了這本,教養不再又累又無力!父母們希望孩子多運動、保持學習熱情、自己打理好生活起居……,卻講到嘴破舌爛都沒用,覺得管教孩子很累;老師們覺得現在的孩子上課不認真、做事不負責,自己準備了半天的課程沒人聽,越來越心灰意冷,甚至懷疑起自己是不是當老師的料?孩子們覺得上學好無聊、生活不快樂,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有趣新奇的節目,嘴角的弧度卻不曾上揚……。在教養孩子的路上,無論是「父母」、「老師」,或是「孩子」,似乎沒人覺得滿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一切,都是因為孩子的「動力」被澆熄了!當孩子沒有動力時,自然讀書就不會認真,做事當然也不願負責,對於生活和學習都失去熱情時,卻被強迫要做他沒有動力的事,更不可能快樂。本書作者就要和你分享,如何從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營造有利孩子保持動力的環境,讓教養不再好費力! ‧引領父母察覺自身恐懼,打造維持孩子動力的環境父母強盛的控制欲、過高的標準……不僅會澆熄孩子的動力,更讓孩子看起來「很有問題」,但是,其實父母們都沒發現──孩子的問題,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結或恐懼!一般對教養的建議,多半從親子「問題」的角度切入,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方法。然而問題與苦惱都是因當事者的意向所引起的,所以身為教養者的父母,應該從學習察覺自己開始,了解結果及影響,並逐漸了解隱藏在自己背後的恐懼和信念是什麼,而它們又是如何影響自己教養的方式,繼而學習何謂「愛的行為」,讓親子走向「有愛」之途,締造和諧的親子關係,才有可能營造使孩子動力自燃的環境。先學會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源源不絕的動力! ‧告訴你,如何避開炸毀孩子動力的地雷用金錢當獎賞,鼓勵孩子考試考高分、用高標準激勵孩子「好還要更好」、好心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你知道,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好奇心和主動力嗎?透過本書作者的分享,你將發現以往看似對孩子好的行為,正是炸毀孩子動力的地雷!只有避開這些地雷,你的孩子才能主動又快樂! ‧小羽媽媽的Q&A專欄,解答你的教養疑問「孩子討厭唸書、孩子總是很被動、不專心……怎麼辦?」教養是一項長期的學習,卻也有不少令人困擾的問題,需要為人父母的盡快處理。為了協助各位父母縮短摸索方法的時間,小羽媽媽透過Q&A的問答方式,針對幾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分享自己或是別人使用過的好方法,在教養的路上與你共同學習、成長。

作者簡介:

廖小羽 「讀者也可以叫我『小羽媽媽』,這樣比較沒有距離感!」小羽說,她想要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扮演像朋友一樣的角色,和各位爸爸媽媽分享教養路上的心得。 她,是兩個女兒的媽,也是個對人、事、物充滿興趣的自由文字工作者。喜歡說故事,寫故事,觀察。擔任過彩虹媽媽、故事媽媽,喜歡跟小朋友們混在一起。 曾於Yahoo!奇摩的「讀物摩人」專欄、自由時報兩性專欄、宏碁網站、台灣電子簿網站擔任特約作家。目前的工作內容,以出版洽談、企劃、採訪、撰稿及個人寫作為主,相關經驗近十五年。自己從事創作,同時也擔任出版協助,文字類別多元化,作品多半見於書籍、雜誌,有親子教養類也有童書,作品曾獲新聞局推薦。

作者序
星期三的下午,孩子和同學萍萍買了便當後,一同回家裡吃飯。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聊的都是班上發生的事情。此時,我拿出水果,與孩子們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對了,我們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寫功課,可以嗎?」女兒突然問。

「既然妳和萍萍都在我們家,何不乾脆找小薇過來寫?」

「我跟妳說喔~」女兒正經八百地回答:「我們要買午餐給小薇吃。」

原來,小薇的媽媽希望小薇去補數學,但小薇硬是不肯,兩人從早上就僵持著,誰也不讓步,眼看上班上學的時間到了,媽媽在氣沖沖之下出門,也忘了給小薇午餐錢。

聽到女兒的敘述,我轉...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Part 1 先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動力
當了父母之後,你是否發現,與孩子的互動中,似乎有著自己小時候和父母相處時的影子?
孩子,正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射出你身上發生過的種種足跡。你對孩子的要求或不滿,可能正是你對自己的要求和不滿,最早則來自於你被父母的相同對待。或許,過去你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讓你得從各種追求完美的方式來找到定位,並且忘了如何愛自己。
從現在開始,你將可以從與孩子的相處中,學習如何愛自己。一對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父母,正是孩子最需要的動力助燃物!

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心結
媽媽真的不...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