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慈青團體在各個社會事件中,發揮年輕人的創意與慈悲心,實踐證嚴 上人對慈青的期許。本書以意志力、溝通力、領導力、應變力與創新力這五大篇章,透過三十位參與過慈青的人物,回首少年時期的成長軌跡,可以看見投入慈濟的青年,是如何積極地於人群中付出與實踐,蓄積自利利他的軟實力,在不同領域持續發光發熱。
作者簡介: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成立於1992年5月31日,是由全球各大專院校學生所組成;慈青成立之初,證嚴上人對慈青有三項期勉:一為利用課餘做慈濟,二是培養悲天憫人的胸襟,三為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
慈青以學校社團為基礎,籌辦社區服務性活動,專注教育、環保、長者關懷及國際志工,學期間為學童課業輔導,於暑假舉辦兒童、青少年營隊,以熱情感染彼此、用生命陪伴生命,與青少年同行。同時為響應環保,推動「無塑生活」,並藉由研習與營隊,讓青年學子探索生命,確立人生方向,更透過活動籌辦的實務經驗,培養創造力、軟實力、溝通力、跨界力與執行力等等,為社會挹注正向影響力。
章節試閱
當年栽下的種子,成就華語中心的營運績效
李孝慈
慈濟大學有個華語中心,雖然位在相對偏遠的花東地區,但這些年來營運績效卓著,甚至臺灣西半部繁華都會學校的華語中心,都紛紛派人來這裡取經。
慈濟大學華語中心秉持著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及「以人為本、誠正信實」的教育理念,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為成立宗旨。相對於臺灣其他公私立華語教學機構,這裡有著更多的大愛與感恩,讓學生不只習得知識,更能在學院裡感受到親切與歸屬感。而華語中心的靈魂人物──李孝慈女士,正是慈青體系栽培出來的成功典範之一。
◎同理他人,與人溝通
念夜間部的李孝慈,白天會去電視臺或廣播電臺打工,由於她的時間比較特別,所以許多日間部慈青同學沒空做的事,都會委託她完成,像是當年慈青在校園推廣環保,白天她經常一個人到一棟棟大樓裡做資源回收。雖然自身經濟狀況還可以,但她從小就有愛惜資源的心態,偶爾撿到教科書或講義,她也會因愛物惜物拿來用。
小時候做志工,李孝慈並不明瞭背後的意義,長大後懂事了,慈青的經歷讓她知曉,做志工就是一種福氣,衣食無虞的同時還可以對別人做出奉獻,真的要心存感恩。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她開始將「伸出手來扶助別人」當習慣,並且如同慈濟爸媽對她的形容:「孝慈越來越有老人緣。」
因為自小就常跟老人接觸,李孝慈很熟悉該怎麼與老人對話,長輩們也都很喜歡這位親切溫暖的女孩,同輩也很喜歡與她交流。也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李孝慈跟外國人交流也挺順暢,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同理心,以及懂得包容不同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因為國際交流的關係,李孝慈遇見了外國籍的丈夫。即便到了海外,她還是很有老人緣,婆婆也會親暱地跟她手牽手逛街,像姊妹淘一樣親密。
◎加入慈濟大學體系
慈青的歷程教會李孝慈反省,見識過許多悲苦的人,日後想要逸樂時就會懂得節制,如果有時間,會想要多投入可以助人的事。當投入不同行業,她也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同樣的時間到底要投入汲汲營營的功利計較,還是可以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畢業後,李孝慈擔任記者時奉命跑市政新聞線,每逢選舉更是忙碌,得追蹤市長或重要官員的行程跑一整天。在過程中她看到太多政治人物背後的政商糾葛,也看到許多媒體為了賺錢,忽視身為媒體人的道德理念。深夜裡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家,她想起曾聽過上人的開導:「做為媒體就該報真導正,要做社會的清流。」而如今自己是處在怎樣的媒體環境?難道父母栽培孩子長大就是要讓她跟政客同流合汙嗎?
醒悟後,李孝慈決心重回慈濟體系,做她想做的事。她告訴爸媽,自己想回花蓮,但也代表每月收入只剩過往的一半,那麼,每月可以給家人的孝敬心就要大大減少了。好在爸媽跟她說:「妳應該做對的事,無愧於良心,讓人生有意義家裡不需要擔心,妳就放心去加入慈濟吧!」她便無後顧之憂地辭去高雄的工作,於二○○二年來到花蓮,在大愛電視臺服務。
兩年後,慈濟大學成立華語中心,李孝慈因為懷有留學夢,報名了第一期華語文師資培訓班,雖然她並非教育背景出身,但她的溝通能力,可以讓她藉由不同語言,將大愛精神發揚出去,更能與學生達到良好互動,授課更加靈活。
當時華語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劉佑星,便邀請李孝慈加入華語中心團隊,二○○四年四月,她轉到慈濟大學體系,並在後來成為了華語中心的最年輕的主任,直到今日仍在為教育服務。
二○○八年至二○一○年,李孝慈在精舍師父的鼓勵及慈大主管們的支持下,曾留職停薪前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進修,其中兩年她曾去美國實習,在當地的中文學校任教,當時住的基督教學校,知道她來自的慈濟是佛教團體時,便一再地否決她的申請。在李孝慈鍥而不捨地溝通,以及真誠地表達學習意願後,才點頭答應她的申請,而她也在日後跟校長及該校師長們變成好朋友,平時也會參加教會活動,與不同宗教的人們其樂融融,以善以誠。
如果沒有過往慈青的磨練,李孝慈很難從保守變為主動,也可能不會藉由個人經驗投入教育事業,並做出那麼好的成績。常態做志工,把付出奉獻視為己任的她,在十幾二十歲時,心中已被栽下善的種子,帶給她一種不分年齡與國籍,都能通用的有效溝通力。
李孝慈常跟學生說:「有時候我們年輕歲月所經歷的事物,會為我們人生栽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結果?我們不知道。但未來的某一天,特別是像碰到一些挫折考驗,或者在重要抉擇分岔路口時,過往栽下的種子就會帶來影響,你那時也才會恍然大悟,我已經成長這麼多。」
耐心傾聽,事圓人也圓
蘇嫺
身為語言治療師的蘇嫺,長年為因生理或心理有缺陷,而無法輕易透過口語表達的兒童與成人進行語言復健,這份工作絕對需要超人般的意志力,她特別感念慈青的這段歷練,讓她從年輕就知道面對各種考驗,都要耐住性子想方設法解決。
◎ 做個理直氣和的人
考上政治大學心理系後,,蘇嫺積極地協助學長姐創立慈青社,但彼時政大已有佛學社,校方認為兩社團的性質重疊,所以未予同意。儘管成員向校方解釋,慈青是服務性社團,而非宗教性社團,仍無法說服成功,但信念堅定的眾人鍥而不捨,一次不成,去兩次,再不成就去第三次,終於,政大慈青社在一九九八年五月獲准成立。
從小自帶領袖氣息的蘇嫺,在學校不是擔任班長就是重要幹部,進入慈青社後,順理成章地當起第一屆副社長,負責許多協調的工作。這時候她才發現,明明在慈青的大家都是想為人付出,但不論是長輩級的師姑師伯們,或是同齡的慈青們,每件事都會產生不同意見。為了完成目標,蘇嫺耐著性子與眾人交流,她也在這過程中發現,很多時候自己不一定是對的,別人眼中的她,真的太過強勢。
「國高中的我,認為對的事情,就會跟別人爭到底,覺得自己理直氣壯,但慈濟教我懂得理直氣『和』,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蘇嫺發現,自己的性情逐漸有了轉變,從喜愛發號施令的人,變成願意傾聽的人,對她進入職場更有莫大的幫助。
畢業後,擁有心理系背景的蘇嫺因為喜歡兒童,應徵了某醫院兒童心智科的助理工作。面試當天,兒童心智科的主任忙著看診,延遲了許久才現身,當他一踏入辦公室,只見蘇嫺相當淡定,自在地在辦公室裡隨意走動,絲毫沒有大學畢業生常見的浮躁氣息,經過短暫的交談後,科主任便認定「就是她了」。蘇嫺也將此歸功於慈青時期見識過各種場面,讓她在面試時能從容以對。
順利進入職場的蘇嫺,在為病患進行語言治療時,對於個案的語言能力與表現,總能快速且精準地觀察、理解和處理。但在這個領域深耕近十年,仍免不了會遇上令她感到有些難以掌握的個案。有位年約五歲的自閉症女孩,非常排斥上課,第一次進入診療空間,便止不住地哭泣和尖叫,加上無法以口語表達,讓蘇嫺有些束手無策。後來蘇嫺透過女童的媽媽得知,這個孩子喜歡走路,不喜歡被侷限在小小的空間裡, 蘇嫺便將課程改為在醫院裡散步,以往可沒有語言治療師會這麼做。
◎ 穩住情緒,困難迎刃而解
儘管第一次女童還是邊走邊哭,引來路人投以異樣眼光,蘇嫺始終耐著性子,並試圖增加溝通的機會,比如遇到岔路或十字路口,就問女童「想去哪裡?」引導對方藉由肢體表達感受,此舉讓女童在短短一個月內有了明顯進步,不但可以很安定地散步,甚至能在診療室待上十五分鐘,而且從進來醫院到課程結束時離開,臉上都掛著笑容,「佛陀應眾生的根機差異,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既然佛陀在任何場域都可以說法,那麼我的教學,就不必侷限在治療室。 」
除了兒童,蘇嫺也為成人進行語言治療,這些患者多半主觀意識強烈,不像小孩可以哄騙,如何取得對方信任、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是更為棘手的任務。 某天蘇嫺在進行會診時,一位掛著氣切管、在加護病房和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住了兩個多月的阿伯,幽幽地對她說:「我之前還可以吃、可以講話,現在都不行,這一關真的很困難,妳不知道,這樣真的很累……。」
面對病患大吐苦水,蘇嫺立即給予鼓勵,告訴阿伯:「真的,我也覺得你很辛苦,但你很努力練習,超佩服的!」用具體的回饋讓對方感受她的誠意。但當阿伯接著問:「這一關到底要怎麼過?」蘇嫺竟回答:「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一旁的實習生聽到治療師居然跟病人說「不知道」,忍不住露出疑惑的眼神。
不過,蘇嫺這麼回答,並不是她不夠專業,畢竟對抗這麼複雜的疾病,單靠語言治療師一個人的力量,是絕對不夠的,她唯一能保證的,就是「努力」和「陪伴」,所以她接著對阿伯說:「我不知道你會怎麼過這一關,我只知道我會一起努力,想辦法陪你走過去。」阿伯才放心地點點頭,像在承諾願意和她一起努力。
還有位阿婆因為中風,性情變得暴躁,甚至會對醫護人員咆哮、動手,儘管蘇嫺好聲好氣地跟對方說:「我不能被妳打哦,因為按規定要找警衛,妳就會被罰錢,我捨不得啦!」沒想到阿婆不但不領情,反而質疑她不是真心的。
以往面對這類病人,蘇嫺可能會處於默默忍受的挨打局面,但如今她已懂得在進與退之間取得平衡,就算熱臉貼冷屁股,也能展現專業的氣度,笑笑地回應阿婆:「我們如果不是真心要照顧妳,就不會站在這裡讓妳罵,妳剛剛要打我們,我們都沒跑走耶!這樣還不夠真心喔!」阿婆果然立刻安靜下來。
從慈青一路走來,蘇嫺總是陪著需要的人們一起往前,她也很喜歡心念開闊的自己,並深深了解上人說的:「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任何時候你願意照顧別人的需要,那你就是菩薩。」
當年栽下的種子,成就華語中心的營運績效
李孝慈
慈濟大學有個華語中心,雖然位在相對偏遠的花東地區,但這些年來營運績效卓著,甚至臺灣西半部繁華都會學校的華語中心,都紛紛派人來這裡取經。
慈濟大學華語中心秉持著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及「以人為本、誠正信實」的教育理念,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為成立宗旨。相對於臺灣其他公私立華語教學機構,這裡有著更多的大愛與感恩,讓學生不只習得知識,更能在學院裡感受到親切與歸屬感。...
作者序
秧苗青青,稻穗纍纍──慈青三十贈言
釋證嚴
擺脫中學沉重的課業,進入大專院校就讀,對年輕學子來說,好像一夕之間長大了。終於可以脫離父母長輩的懷抱,加入琳瑯滿目的社團活動,這是年輕學子恣意探索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會選擇加入「慈青社」的孩子,多數都有一股服務他人、回饋社會的熱誠。每每看到這些年輕學子用殷勤、赤忱的愛,投入醫院去關懷住院的長者或者行動不便的病患,把普天下的長者當成自己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在關懷孝順,為他沐浴櫛髮,還要唱歌逗趣,這不就是菩薩心的顯現嗎?
志工服務告一段落,要離開精舍時,每個孩子都離情依依,坦承自己過去不知福,儘管阿公阿嬤是多麼疼愛他關心他,父母親的殷殷叮嚀聽在耳裡,只覺既囉嗦又嘮叨,承認自己過去不知惜福、不懂孝順。孩子告假回去前都向師父承諾:「上人,我回去要好好地懺悔,回報父母恩。」
孩子請求皈依,為師只有一句話:「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學佛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毅力和勇氣,以及關懷天下苦難眾生的那分大慈大悲。只要有大慈悲的佛心、堅強勇氣的師志,將來就有力量可以奉獻給社會民眾。
大學四年轉瞬即逝,參加慈青社團是為了開啟智慧、發揮良能,前提就要懂得「經營時間」。不僅不會影響學業,還要放下惹來煩惱的功利心,進而「轉識成智」,將常識轉成智慧,精進人生的實務。將來出社會不論承擔何種職務,都要用清淨的大愛、不計代價的愛心去付出。譬如志願作醫師,就要不計時間,全力搶救病患;擔任警消也要不憚勞苦,挺身而出,護衛民眾的身家安全;即便是一般的上班族,職業無高低,無論從事哪一項工作,都要戮力以赴。
天下知音難尋,最最歡喜的,是我們的孩子學業有成後,陸陸續續回來志業體服務,分散在本會的宗教處、慈發處、文發處、編纂處;或者回到慈大、慈科大、花蓮、臺南的慈中小學服務,更多的是在我們六家醫院和各個分支會聯絡處服務的同仁,不論是醫師、護理師、醫檢師、教師或行政人員,只要說出一句密碼:「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總令為師既歡喜又安慰。
人生本就起伏不定,世事未盡人意;逆風難行,就要順勢而為,稍作沉潛,增強自己的實力。順風順水時,也記得要拉人一把,運用團隊的力量,自己抵達,團隊也同時到達目的地。
一日慈青,終身都是慈濟人,曾經參加過慈青社的菩薩們,「說我所說法,行我所行道」,將內心世界建設得一片光明,即便遠在天涯,都要好好地撒播慈濟愛的種子,社會將因此而祥和美好。
秧苗青青,稻穗纍纍──慈青三十贈言
釋證嚴
擺脫中學沉重的課業,進入大專院校就讀,對年輕學子來說,好像一夕之間長大了。終於可以脫離父母長輩的懷抱,加入琳瑯滿目的社團活動,這是年輕學子恣意探索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會選擇加入「慈青社」的孩子,多數都有一股服務他人、回饋社會的熱誠。每每看到這些年輕學子用殷勤、赤忱的愛,投入醫院去關懷住院的長者或者行動不便的病患,把普天下的長者當成自己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在關懷孝順,為他沐浴櫛髮,還要唱歌逗趣,這不就是菩薩心的顯現嗎?
志工服務告一段落,...
目錄
證嚴上人題字
推薦序
秧苗青青,稻穗累累─慈青三十贈言 釋證嚴
青年的永續使命/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暨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王本榮
永誌不忘慈青魂/慈濟科技大學健康科技管理學院院長 蔡宗宏
做個發光的慈濟人/臺大講座教授 廖婉君
打造嶄新影響力/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林以涵
溝通力─人能和,則是非不生。
當年栽下的種子,成就華語中心的績效/李孝慈
用對話與世界結善緣/林慧萍
以鼓勵和耐心消弭世代鴻溝/黃文雅
終於懂得做人比做事重要/盧琬婷
從迷失中找回初衷/林志雄
一加一變成很多/周佳樺、周佳誼
意志力─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耐心傾聽,事圓人也圓/蘇嫺
慈青讓內向的他變身熱血教師/陳冠廷
成為那道照亮世界無所畏懼的光/王咏璇
我與上人有個約定/譚佳薇
淨灘小女孩的圓夢人生/辛旻倩
永遠找得出時間投入慈濟志業/劉倫僑
領導力─善於領導的人,是有才智的人。
修練成更圓融柔和的自己/邱似齡
那年在澳洲推動的義診及啟發/盧威程
社員保衛戰中不滅的火炬/施柏帆
那顆巧克力帶來的善緣/高昕妤
個人事小,天下事大/林彥廷
另類的領導力培養經驗/鍾昕臻
創新力─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創意就是換個角度想事情/吳晉毅
要當人師,不要當名師/張惠雯
媽媽,我是妳可以引以為傲的慈濟人/陳立芳
創意之前要先有誠意/李倫碩
蠟燭兩頭燒時要學會借力使力/李紀樟
走出去更能打開眼界與心境/蔣宜妏
應變力─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
菩薩遊戲人間而拔眾苦/呂宗翰
手在舵上,達到見山又是山的境界/朱彥芳
把能力用在最美善的地方/楊景卉
隨時滾動修正才能處變不驚/黃慧蓉
不怕人生任何的變化球/張帆
慈青給了她一顆強心臟/賴勻汝
證嚴上人題字
推薦序
秧苗青青,稻穗累累─慈青三十贈言 釋證嚴
青年的永續使命/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暨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王本榮
永誌不忘慈青魂/慈濟科技大學健康科技管理學院院長 蔡宗宏
做個發光的慈濟人/臺大講座教授 廖婉君
打造嶄新影響力/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林以涵
溝通力─人能和,則是非不生。
當年栽下的種子,成就華語中心的績效/李孝慈
用對話與世界結善緣/林慧萍
以鼓勵和耐心消弭世代鴻溝/黃文雅
終於懂得做人比做事重要/盧琬婷
從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