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不需要頭銜:如何讓奇葩怪傑為你效力?
本書為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畢生最重要著作
誰說只有主管需要帶人?沒頭銜,你更得學會領導!
因為——
‧工作幾年還沒獨當一面,公司淘汰名單一定有你。
‧公司把一個人當一組人用,工作者比以前更需要自己下判斷。
‧外包已成趨勢,能否帶著協力人員或廠商做出成果,決定你在公司的前途。
‧專案負責人就算沒頭銜,也得負起成敗責任。
況且,你比較想聽的,是自己的聲音?還是別人的指揮?
有頭銜、不懂領導,遲早下台。沒頭銜、還不學領導,最快被淘汰。你可以不當主管,但不能不學領導。公司以外,領導能力可能變得更重要,不信看看部落格、噗浪、FACEBOOK、甚至單車隊,現在有多少人正在努力成為群體中的「靈魂人物」,該做什麼,能讓你的人生有所成就?
講領導的著作何止千萬,為什麼你非讀這本不可?因為——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認為,本書是「華倫.班尼斯畢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則說:「每一位主管都不該錯過本書。」
◎這是培養領導能力最完整的一本計畫書
多年來,本書作者、領導學的宗師華倫‧班尼斯不斷強調一個觀念:領導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因此本書不以學術理論推演,只講領導典範,完全引用大量的實際案例,歸納出領導者必備的「十大特質」。不僅是養成領導能力的絕佳教材,更是個人追求生涯發展的最佳指南。
1.把握夢想:宣傳願景、吸收成員、賞罰必信、訓練成員、重新組織
2.容忍錯誤
3.喜歡真話
4.愛聽異見
5.諾貝爾獎得主般的心理素質
6.善用畢馬龍效應
7.感知能力(直覺)
8.耐性
9.了解平衡原理
10.善於建立聯盟和夥伴關係
華倫‧班尼斯說:「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情做對。」
‧「做對的事」跟「把事情做對」差別在哪裡?對你的未來影響有多大?
‧「把事情做對」照吩咐努力就做得到,要怎麼「做對的事」來顯現你的價值?
本書原名《領導者該做什麼》,原著發表於1989年,但每逢重大的政經情勢改變時,如2000年網際網路興起時、2003年九一一事件後,以及2009年全球經濟大地震之後等等,華倫‧班尼斯一定會改寫修訂本書相關實例,重新發行,使得本書總能隨時引領時代潮流,堪稱一本「活的經典」鉅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華倫‧班尼斯最重要的一本書。」——彼得‧杜拉克
「班尼斯不但指出領導成功的關鍵能力,還寫了一份培養這些能力的計畫。」——成功雜誌
「華倫‧班尼斯運用他深刻的見解與優異的文字天賦,把美國最有趣的領導事蹟交織成一部歎為觀止的經典。每一位主管都不該錯過這本好書。」——韓第
「華倫‧班尼斯這位集實踐、研究與理論於一身的領導大師,所寫的這一本實用的領導入門,內容淺顯易懂卻又不失之於過度簡略。」——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
媒體推薦:
國內書評推薦:
長期以來,領導學在實用心理學和企管研究裡一直是種顯學,各種理論也紛然出現。有的強調「目標領導」,有的強調「魅力領導」,或整個層級體系的「層級領導」,或「非領導之領導」……等。而班尼斯之所以被稱「領導大師」,乃是他所定義的領導,遠遠超過了一般狹義的領導,而將它拉高到了更具有綜合性、全方位的層次。——趨勢觀察家 南方朔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總結本書的訊息,作者的導讀其實已經點出:「灌溉真正的自我,是成為領導者的不二法門」。在沒有地圖的世界裡,領導者就像曲棍球員,該關心的是下一刻這個球將往哪裡去,而不是它剛才從何而來。——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兼EMBA執行長) 楊千
從某種角度而言,這是一本活的領導者百科全書。在這本書中,我們幾乎可以發現,領導者所有可能面臨的重要課題和決策;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本書中,作者都是以活生生的事例,而不是以一些抽象的觀念和原則,來闡述領導者的典範。——長榮大學講座教授 徐強
本書有兩大特點:一,深入淺出地介紹領導藝術。書中沒有枯燥乏味的理論定義,也沒有讓人望而卻步的深奧論述,而是結合案例研究,透過簡潔易懂的語言,將一些領導藝術呈現在讀者面前。即使對領導學沒有基礎的人,在讀完本書之後,也能夠對領導藝術有相當的了解。二,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不同於一般泛泛而談的管理類著作,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領導方法,讓讀者可以運用書中的步驟,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本書譯者 李元墩、陳璧清 教授
名人推薦:「這是華倫‧班尼斯最重要的一本書。」——彼得‧杜拉克
「班尼斯不但指出領導成功的關鍵能力,還寫了一份培養這些能力的計畫。」——成功雜誌
「華倫‧班尼斯運用他深刻的見解與優異的文字天賦,把美國最有趣的領導事蹟交織成一部歎為觀止的經典。每一位主管都不該錯過這本好書。」——韓第
「華倫‧班尼斯這位集實踐、研究與理論於一身的領導大師,所寫的這一本實用的領導入門,內容淺顯易懂卻又不失之於過度簡略。」——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媒體推薦:國內書評推薦:
長期以來,領導學在實用心理學和企管研究裡一直是種...
章節試閱
冒險,這是理所當然的
誰說文科沒有競爭力?
美國作家加納曾經說過,「天賦的成熟,需要動機、個性和機遇的巧妙組合。大多數人的天分仍處於未開發狀態。」
不幸的是,大學未必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太多大學不像高等學府,反而比較像高級職業學校,只培育大批目光狹隘的專家,這些專家可能是撈錢高手,但算不上是完整的個人。他們不從哲學、歷史和文學這些全人類的經驗入門,反而去學習程式設計。如果不先抓出問題所在,設計程式又能解決什麼呢?
學校的教育內容已逐漸脫離傳統價值,而越來越與眼前利益掛勾。一份由卡內基基金會所作的研究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有機會立即獲利的行業,例如商業、工程、電腦和醫療。
然而,前副總統錢尼的夫人琳.錢尼在《新聞周刊》中寫道:「美國最成功的人當中,大部分是文科出身,包括雷根總統和他的主要內閣成員,38%的執行長,以及IBM 13位高級決策者中的9位。」
琳.錢尼指出,文科生比工程師更快邁向中層領導崗位,而且在通往管理高層的過程中,表現甚至不輸給主修商業和工程的對手。她斷言,「依照自己意志選擇主修課程的學生,更有可能在他們喜愛的工作上全力以赴。他們為了成功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也會發現人類快樂的泉源,大多來自追求目標的快感。」
不過,這並不是說如果你主修商業或程式設計,你就選錯科系了。生命中不可思議的事情之一便是,無論你年紀多大、際遇如何,你教育中的任何空白都可以透過閱讀和思考來填補。
開始充電
關於如何培養創造力,作家雷.布萊德培瑞的建議是:
「你上一次跑去圖書館,扛回你根本看不完的一堆書是什麼時候?你上一次打開書本,湊近鼻子深吸一口氣是什麼時候?你上一次忘了時間,流連在書架間尋找自我,沒有清單,不做理性的優先取捨,只是隨性逛逛,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來翻看,不喜歡的就放回架上;喜愛的就帶回家,那是什麼時候?」
拉斯金早在擔任波士頓助理檢察長時就警告大家,別讓野心妨礙智慧的成長,他說:「我有許多朋友和我一樣有抱負,但是他們壓抑了所有可能顛覆或危及他們抱負的想法。我想唯一能防止野心扼殺知性生活的方法,就是不要害怕失去,別怕自己所說的話會被別人認為是不對的、瘋狂的、或大家不想聽的……」
CBS總裁柯黛說:「在媒體業中,很少人是真的學以致用的。五年來我接觸過擁有各種學位的年輕人,但他們缺乏娛樂產業所需要的人格特質,……在我這一行,那些會去觀賞戲劇表演、閱讀、通曉經典名著、心胸開朗和享受各種體驗的人,比那些只有財經學歷的人更容易成功。」
英國當代知名管理大師韓第可能會贊同她的說法。他告訴我,他在史隆管理學院所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他根本沒必要上學。
不過,壯生公司前執行長柏克在學校學到了很多,他說:「我很不安……我本來以為商場上有些事並不是不道德,而是為了成功不得不游走在道德邊緣。我想許多人也有這種感覺。不過進了商學院之後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因為那裡所傳授的一切,都證明我先前的想法並不正確。成功之路應該是光明磊落的。」
全球繪圖機大廠維沙泰克創始人瑞恩.雷菲羅普洛斯的啟蒙教育始於家庭,他說:「我父親是船長,雖然沒有大學文憑,卻跑遍世界各地,而且熱愛讀書,他常說:『家庭就是你的大學。』我們星期日不上教堂,反而整天在家聽古典音樂。他對我的忠告是:不要因為其他人都做,就跟著去做;而是這件事對我本身有正面的意義才去做。」
李傑為這些觀點做了總結:「我認為大學幫你學會如何思考和分析問題,如何以整體的觀點看待事物,並加以組合。在我看來,受過教育並擁有實務經驗的人,是最棒的組合。」
高德說:「學習的能力一直都在,不過內心抗拒學習的力量也是。這種影響力才是關鍵因素。當我讀到某些說法時,我會吸收它、磨碎它,嚴格地批判它,並仔細推敲,隨時隨地加以應用,所以當我充分運用之後,它就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這就是學習該有的態度——積極、熱情、投入。你應該把所讀的內容消化理解,並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最後,引用杜拉克基金會董事長賀賽蘋的一句話:「如果說我有什麼信仰,那就是每天不斷學習的樂趣。」
體驗這個世界
旅行是另外一種學習,它能增長見識,啟發人心,能立刻改變你的眼光,因為它逼你產生截然不同的全新反應。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禮俗,人們可能更放鬆,也可能更拘謹;可能更保守,也可能更激進。在巴黎,許多商店整個八月都不營業;在西班牙,吃過一頓漫長的午餐之後便是睡午覺,而晚餐則要等到很晚才開始。
在旅行時,語言頓時成為極大的障礙,連最簡單的溝通都會突然變得非常複雜。我有一位朋友去巴黎時出了個大糗。
她說:「有整整24小時,我不能說英文或法文。我走進一家菸草商店要買4包肯特牌香菸,脫口而出竟是法文的14包,店家還以為遇到瘋子。在那兒,人們通常買1、2包,從來沒人一口氣要買14包菸。當然,我本來想說的是4包。」
梭羅寫到,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得更清晰。人在國外,正好是從別的角度來看每一件事的大好機會。費伯連說,許多猶太人之所以具有敏銳的理解力,是因為他們處於永無止盡的放逐狀態。離鄉背井的人在陌生的土地上會看到更多更新鮮的東西。
旅行不僅能充分拓展自己,重新調整自己,也能測試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並且揭露新的優勢和弱點。美國兩位最傑出的開國元勳傑佛遜和富蘭克林都熱愛旅行,並且都曾在歐洲待過很長的時間。到離家越遠的地方遊歷,學得越多。
正因為領導者多半是旅行者,所以生活多半很精彩,他們在星期天可能是畫家、詩人,甚至廚師,並且總是花時間沉思或反省。
坎伯是全球神話學最重要的權威人士,他在去世前不久與名記者莫耶思的一次訪談中告訴他:
「你一定要擁有獨處的空間,在裡頭待上一小時或一整天,等你不知道早報上寫了什麼,不知道你的朋友是誰,不知道你欠了別人什麼,也不知道別人欠了你什麼,這個心靈聖殿才能讓你單純地體驗一切,讓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未來可能會變成怎樣。」
無論你選擇每天獨處一段時間,或參加正式的禮拜,都可以藉此接近自己靈魂、想像力,而且能真正反省自己的經歷,從中學習,恢復精力,然後重新開始。
成長來自冒險
學習、旅行、人群、工作、玩樂和反省都是知識與理解力的泉源,但耐人尋味的是,錯誤也一樣。
與我交談的領導者都不相信錯誤是「壞的」,他們不僅相信犯錯是必要的,而且把錯誤看成是成長和進步的同義詞。
幸運商店前執行長李傑說:「即使你天生具有很強的分析能力,但由於缺乏時間和足夠的資源,有時你也不得不作些不太確定的決定。你必須在擁有80%或85%的把握時作出最好的決定,然後繼續做其他事情。」
柯黛也一樣,認為領導者不會老是把「失敗」看成錯誤,她說:「我最喜歡的電視影集是《美國夢》,這部戲內容深刻,編劇和演員都表現得很好,評論家也認為是一部拍得相當成功的片子。但不知道為什麼,收視率非常低,所以只播了5、6集就喊停。這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但我並不把它當成一場失敗,所以也不是什麼錯誤。
「錯誤不等於失敗,所以我不會把錯誤看得太嚴重。犯錯沒什麼,只要你問心無愧並盡你當時所能去做……我不怕犯錯,也不怕在事後說:『啊,我錯了,我們再試試別的吧。』」
柏克講他本身犯錯的經驗:「有一次,我開發新產品時一敗塗地,董事長強森把我叫去,我心想他肯定是要炒我魷魚。結果強生對我說:『我知道你賠掉超過100萬美元。』我不記得確切的數目,但似乎是很多,於是我說:『是的,的確如此。』
「他站起來,伸出手說:『恭喜你。做生意就是作決定,如果你不作決定,就不會產生任何失敗。我感到最難的事就是促使人們作決定。如果你下次決策時犯同樣的錯誤,我會解雇你。但我希望你作更多其他決定,那麼你將會明白失敗的收穫,遠比成功來得多。』」
波拉克說:「當我與缺乏經驗的演員一起工作時,我總是設法說服他們:不犯錯是不可能的。我說他們能夠犯錯的唯一方法就是試著不犯錯,因為那樣會製造緊張,而每一次緊張都會綁住他們……人們對相信直覺總是感到膽怯。」相信本能直覺總是會帶來成長,雖然有時難免會出錯。有時相信直覺會直接激發才華。
胡絲黛拉總結道:「如果你從來沒有失敗過,那你一定沒有非常努力嘗試過。」
每件事情都能讓你學到一些東西,如果你全心地投入,你就能學到最多。要等到你思考、分析、審視、質疑和反省後,你才能真正理解,這些經驗也才真正屬於你。關鍵是讓經驗增強你的能力,而不是讓你變得綁手綁腳。
威爾森在童年時有一次重要的經歷,「在我七歲時學會了風險是什麼。那時我剛搬到南方的小岩城,而且在班上,不管跟男生或女生比,我都是最瘦弱的,甚至連課桌都比我大,更糟的是我跑得很慢,還有北方口音。這使我每天午休都處在危險之中,『南北戰爭』每天都在校園內重演,我總是打敗仗。
「有一天,神父來講課,我突然跳到同學前面,領著大家合唱〈修女愛神父〉(Sister Loves Father)。你必須是天主教徒,才能了解我的罪行有多嚴重。短短幾秒鐘內,我從班上的人渣變成英雄……他們全都張著嘴坐在那兒。老師(修女)恨我恨得牙癢癢,但我所得到的利益卻很驚人。從此我學到為了驚人的利益,這樣的冒險絕對值得。」
就這樣,在小岩城一所教區學校的教室裡,一個企業家從一次痛苦經歷中誕生了。威爾森繼續說:「我認為扣人心弦的願景結合應付風險的能力,是成功企業家背後的神力。只要你事先想好處理風險的方法,就能無往不利,因為你已經跳到財富的前面。」
所以,領導者從自身經歷中學習。從經歷中學習的意思是:
•回顧你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利用當時發生的事,使你有能力去實現現在的願望,這樣你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有意識地尋找目前能使你進步和胸襟開闊的經歷。
•把冒險看作理所當然的事,了解犯錯是必要而且不可避免的。
•將你的未來和全世界的未來,視為實現該做卻還沒做的事的機會,而不是把它當成麻煩或考驗。
如何抓住機會?
首先你必須用你的本能去感應它,然後循著隨之而來的「令人愉快的直覺」行事。接下來要講述的主題就是「相信直覺」。
冒險,這是理所當然的誰說文科沒有競爭力?美國作家加納曾經說過,「天賦的成熟,需要動機、個性和機遇的巧妙組合。大多數人的天分仍處於未開發狀態。」不幸的是,大學未必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太多大學不像高等學府,反而比較像高級職業學校,只培育大批目光狹隘的專家,這些專家可能是撈錢高手,但算不上是完整的個人。他們不從哲學、歷史和文學這些全人類的經驗入門,反而去學習程式設計。如果不先抓出問題所在,設計程式又能解決什麼呢?學校的教育內容已逐漸脫離傳統價值,而越來越與眼前利益掛勾。一份由卡內基基金會所作的研究顯示,...
目錄
2009年新版序
作者導讀 一個關於轉變的故事
第一部 誰夠資格當領導者?
第一章 個性與眼光,你有嗎?
第二章 要有改造自己的決心
第二部 栽培自己的計畫
第三章 決定做自己,就有追隨者
第四章 冒險,這是理所當然的
第五章 怎樣的本能直覺該相信?
第六章 展現領導力的七個步驟
第七章 你說困境,我說是驚喜
第八章 收服人心的關鍵
第九章 哪種公司能讓你成為領導者?
第三部 領導者,誕生
第十章 領導者2.0
後記 權力來自概念,而非位置
2009年新版序
作者導讀 一個關於轉變的故事
第一部 誰夠資格當領導者?
第一章 個性與眼光,你有嗎?
第二章 要有改造自己的決心
第二部 栽培自己的計畫
第三章 決定做自己,就有追隨者
第四章 冒險,這是理所當然的
第五章 怎樣的本能直覺該相信?
第六章 展現領導力的七個步驟
第七章 你說困境,我說是驚喜
第八章 收服人心的關鍵
第九章 哪種公司能讓你成為領導者?
第三部 領導者,誕生
第十章 領導者2.0
後記 權力來自概念,而非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