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令人傾倒的書……麥錢特啟程前往全球各地,從加州的設計工作室,到南美洲的礦場,到中國的工廠,訴說這台指標性裝置背後的人文故事——那破碎的婚姻,那失去的生活。你再也無法以同樣的眼光看待手中的iPhone了。」
——丹.萊昂斯(Dan Lyons),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彭博社》2017年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 CNBC 2017年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書評網站1-800-CEO-Read 2017年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金融時報》/麥肯錫2017年年度最佳商業書籍決選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精選
★《華爾街日報》《倫敦泰晤士報》《衛報》等多家媒體與科技網站盛讚推薦
你在展讀本書的同時,可能iPhone就在你的手邊。不過,在賈伯斯(Steve Jobs)把這台他所謂「萬中選一」(the one device)的裝置介紹給我們之前,手機只是你用來在路上打電話的工具而已。
如今,iPhone上架十年以後,我們的手機是我們的生命線:是我們獲取資訊、溝通、娛樂的主要來源,是我們與工作的接口,是我們與所愛的人的恆常連結。
iPhone如何改造我們的世界,把蘋果公司(Apple)變成史上最有價值的企業?資深科技記者布萊恩.麥錢特(Brian Merchant)獨家採訪創造iPhone的各階段引航手,揭開你無法從蘋果口中直接聽到的內幕故事。
iPhone串起人類古今中外的重要時刻,本書更是一部現代人類科學、技術、歷史、商業與文化的精華總和。
作者簡介:
布萊恩.麥錢特Brian Merchant
布萊恩.麥錢特是「Vice」媒體集團科學與新聞網站「主機板」(Motherboard)的編輯,也是其旗下線上小說網站「Terraform」的創始人。他的作品可見於《衛報》(The Guardian)、《石板》(Slate)雜誌、《高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探索頻道》(Discovery)雜誌、《GOOD》雜誌、美國知名文化雜誌《Paste》、環保雜誌《Grist》等等。為了追尋iPhone的故事,他造訪了每一塊已有人居的大陸,從玻利維亞的高原,到深圳大都會區,以這「萬中選一」的裝置記錄下採訪歷程。他拍了八千張照片,錄下兩百小時的採訪,打下幾百篇筆記,用FaceTime跟家人做了幾十次視訊。過程中,他用了三支不同的iPhone:一支螢幕裂掉、修理三次的iPhone 6;一支在中國買下、在智利被偷的黑市4S;還有一支他在首賣日搶購的iPhone 7。
譯者簡介:
曹嬿恆
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曾從事經濟研究、市場拓展與行銷企劃、企業資源規劃(ERP)顧問、知識管理等工作,並持有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及國際內部稽核師(CIA)證照。譯有《全球經濟的關鍵動向》、《一眼就突破盲點的思考力》、《傷心農場》、《追債人》、《這樣吃水最有效》、《沒預算照樣有勝算的行銷創意術》、《實戰麥肯錫》、《幽靈財富的真相》、《Google關鍵字行銷》、《跟著廉價資源走》、《改善再生》、《領導維新》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Tim哥/3C有意思Tim哥站長
▍吳顯二/癮科技站長
▍楊惠芬/《數位時代》副總編輯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紐約時報暢銷書《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的作者:
「這本書是傑作。從未有人像布萊恩.麥錢特這樣深入鑽研iPhone,旅行到世界各地,發現這台裝置的創作背後那不為人知的故事,揭露製造iPhone所要付出千真萬確的人力代價。本書充滿生動的細節,以快速的節奏和大量分析性的洞見,帶領讀者看見一個又一個意料之外的真相。」
▍丹.萊昂斯(Dan Lyons),紐約時報暢銷書《無疾而終:我在新創公司的不幸遭遇》(Disrupted)作者:
「這是一本令人傾倒的書,報導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有革新性的產品如何被發明出來,包羅萬象,引人入勝,魅力十足。布萊恩.麥錢特啟程前往全球各地,從加州的設計工作室,到南美洲的礦場,到中國的工廠,訴說這台指標性裝置背後的人文故事——那破碎的婚姻,那失去的生活。你再也無法以同樣的眼光看待手中的iPhone了。」
▍傑夫.馬納夫(Geoff Manaugh),紐約時報暢銷書《偷盜者的城市指南》(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作者:
「布萊恩.麥錢特把幾十年的競爭性發明及幕後策劃壓縮在一本書中,深入iPhone的黑色鏡面,以蘋果這台令人沉迷的裝置的史前史及文化面的未來一饗讀者。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科幻小說,訴說一台裝置如何重新發明了我們的日常體驗。」
▍克萊爾.伊凡斯(Claire Evans),作家暨《YACHT》樂團成員:
「這本書是一路狂飆全球供應鏈的冒險旅程,從神秘兮兮的設計實驗室,到煙塵瀰漫的南美荒涼礦場,到城市般大小的廣袤中國工廠,途經幾乎地球上的每一塊大陸,把在你之前及之後曾經碰觸過你的iPhone那無數個不為人知的生命,攤開在陽光下。把這本書想成是蘋果絕對不會給你的使用手冊,任何人若想知道他們的iPhone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有必要一讀。」
▍艾力克斯.馬德林哥(Alexis Madrigal),《啟動夢想》(Powering the Dream)作者及《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資深編輯:
「布萊恩.麥錢特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產品iPhone,寫了一本迷人的自傳。如果你曾經看著手上愈來愈大的螢幕,疑惑著它是怎麼做出來的,這本書能給你豐富、出人意表、而且極為奧妙的答案。」
媒體推薦:
▍《華爾街日報》:
「了不起的故事……十分吸睛,而且會讓人上癮,幾乎就跟iPhone本身一樣的令人沉迷。」
▍科技網站《Gizmodo》:
「布萊恩.麥錢特給我們罕見的機會深入觀看蘋果內部,記述iPhone的開發情節,從原物料的挑選到該產品有名的發表會,充滿各種細節。」
▍《明尼亞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雜誌:
「麥錢特挖掘並編纂關於開發iPhone的大量細節與傳聞軼事,其中有許多是過去未曾留下紀錄的,這是一份重要的工作……他說了一個比蘋果以外的世界所見過更為豐富的故事。」
▍《柯克斯評論》(Kirkus):
「深思熟慮地描繪了一種技冠群雄的科技,暫且無論它的影響好壞,如何在短短十年內盛行開來。」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精彩萬分……一段周遊列國的歷史……是我們得聞某些創造出〔iPhone〕元素的創新者們。這是一本引人入勝又令人驚喜的書。」
▍《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 of London):
「布萊恩.麥錢特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令人欽佩……引人入勝。」
▍《紐約時報》書評:
「蘋果公司的保密文化不敵布萊恩.麥錢特的這本書。」
▍《衛報》:
「麥錢特一如最好的歷史學家……揭開iPhone的歷史,他處理這本書,在章節上遵循必然原則,在細節上處處令人驚喜。」
▍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紐約時報》書評人:
「身為新聞記者的我報導蘋果已有多年,而麥錢特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我所見過最為豐富的故事……iPhone偽裝成一個非經人手所製造的物品。麥錢特的書讓背後所付出的人力重見天日,在過程中,籠罩iPhone的迷霧散去,扭曲的現實也暴露在陽光下。」
▍《市場》(Marketplace)雜誌:
「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
▍《遊行》(Parade)雜誌:
「布萊恩.麥錢特帶領讀者踏上史詩般的旅程。」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場瘋狂之旅。」
▍泰勒.科文(Tyler Cowen),「邊際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部落格:
「一本好書。」
名人推薦: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Tim哥/3C有意思Tim哥站長
▍吳顯二/癮科技站長
▍楊惠芬/《數位時代》副總編輯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紐約時報暢銷書《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的作者:
「這本書是傑作。從未有人像布萊恩.麥錢特這樣深入鑽研iPhone,旅行到世界各地,發現這台裝置的創作背後那不為人知的故事,揭露製造iPhone所要付出千真萬確的人力代價。本書充滿生動的細節,以快速的節奏和大量分析性的洞見,帶領讀者看見一個又一個意料之外的真相。」
▍丹.萊昂斯(...
作者序
前言:解構iPhone圖像(節錄)
「你—從—哪—裡—來?」
「加州。洛—杉—磯。好萊—塢。你—呢?你—從—哪—裡—來?上—海?」
賈伯斯許下承諾將近十年後,我疾駛於從上海浦東機場前往城市商業區的高速公路上。計程車司機一直把他的裝置從塑膠隔板往後遞給我,好讓我倆可以輪流對著翻譯軟體說話。
「不。不是上—海。杭—州。」
上海的霓虹燈光因霧氣變得柔和。從這裡看過去,耀眼、扭曲的摩天大樓優雅地沒入汙染的霧霾中,天際線有如一幅截自電影《銀翼殺手》的畫面。
我們的數位對話雖然僵硬,但大致可以理解意思,話題從晚上好嗎(還行)、計程車開多久了(八年),到這座城市的經濟情況(愈來愈糟)。
Siri音調的機器女聲緩慢莊重的說:「價—格,持續上漲。可是。工—資,一直保持。平淡。」每當司機熱血澎湃起來,就算我們人正在高速公路上,他也會放慢速度龜行,我緊抓著安全帶,車子從旁呼嘯而過。
「沒有—地方。可以—討生活。」我點頭贊同,他再度加速。
有意思,我心想,數萬名技術工人在上海組裝並出口iPhone,而我在這座城市的第一次對話,也是拜iPhone之賜得以實現。
* * *
那麼,我是怎樣來到上海的?又是為了什麼?為了尋找iPhone的靈魂嗎?這要從幾個月前,我(又)摔壞一支iPhone開始說起。你知道劇情是怎麼發展的,它從你的口袋裡滑出來,結果螢幕就從一個小小的裂口蔓延成一片蜘蛛網。
我沒有(再)去買一支新的,反而決定趁此機會學著自己修理,順便一探螢幕背後有何巧妙。我已經帶著這個玩意兒好幾年了,卻對此毫無頭緒。所以,我驅車前往iFixit總部。該公司落腳於加州岸邊慵懶的聖路易斯.奧比斯波市,出版被視為黃金標準的電子產品維修指南,它的首席拆解工程師是一個老道的維修專家,名叫安德魯.戈柏。
不久,我便像個剛進醫學系的學生,揮舞起該公司特製的工具iSclack,它形狀像一對末端附有吸盤的鉗子,我的iPhone 6和裂掉的螢幕就被夾在它的虎口下。我不免心生猶豫,如果太用力,我可能會扯斷重要的連接線,害我的手機徹底魂歸西天。
「動作要快。」戈柏邊說邊指著這個因為吸力而開始骨肉分離的裝置。工作室的燈光耀眼,我真的是滿頭大汗。當我慢慢移動雙腳,穩住身子,然後,啪的一聲,我那可靠的個人助理像掀車蓋那般被安全的打開了。
「很簡單吧?」戈柏說。沒錯。
然而,鬆了口氣的感覺稍縱即逝。戈柏把裡面的鍍鋁屏蔽罩挪開,撬開排線,不多久,躺在光禿機件手術台上的手機,就在我的面前被開膛破肚,露出五臟六腑。我必須老實說,那時我好像在看著太平間裡的一具屍體,有種古怪的不舒服感。如果你不明究理的話,其實就是我那親密的私人生活導航員iPhone,現在看起來就像個制式的電子廢棄物。
「共有四條不同的排線將面板組件跟手機剩下的部分連接起來,」戈柏說:「其中一條用在接收觸碰輸入的數字化儀上,這樣才能跟嵌在玻璃裡的一整組觸控電容器一起作用。你其實看不到它們,不過當你的手指碰到這裡⋯⋯它們可以偵測到你觸碰的位置,所以這是它要用的排線。液晶顯示器有自己的排線,指紋感應器也有自己的排線,然後這邊最後一條排線是給前端組件跟相機用的。」
本書試圖循線追索,不只探查手機內部,更要貫通整個世界與歷史,以求對於最終形成一個如此普及、如此理所當然的裝置,所涉及的技術、人文及科學突破,能有更清楚確鑿的認識。iPhone身上交織著為數驚人的過往發明與洞見,有些則遠溯至上古時代。事實上,它說不定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象徵,顯示促成當代技術進步的引擎,彼此間是如何深深地相互關聯。
* * *
不過,卻有一個人物,而且只此一人的身影籠罩在iPhone的發明之上,那就是賈伯斯,因為在蘋果為iPhone所申請最為重要的專利裡,此人通常掛名頭牌。可是事實上,賈伯斯只占iPhone英勇事蹟的一小部分而已。
「坊間有種對賈伯斯超乎尋常的狂熱崇拜,似乎認為他是這個翻轉世界的小玩意發明者,其實不然。」歷史學家大衛.艾傑頓說:「諷刺的是,在資訊與知識社會的時代,竟然流傳著最為古老的發明迷思。」他指的是愛迪生迷思,或獨立發明家的迷思,也就是以為有某個人,在無數的日子裡焚膏繼晷地工作,然後福至心靈,構想出一個改變歷史進程的發明。
新技術只有單一發明家,或甚至單一負責團隊的情況很罕見。從軋棉機、燈泡到電話,大多數技術都是在同時或近乎同時之下,由兩個或更多個團隊各自獨立運作所發明出來的。點子真的就像專利專家馬克.萊姆利所說的「瀰漫四處」。不管任何時候,都有無數的發明人才在研究尖端技術,尋求前進之道。很多人跟神人愛迪生一樣勤奮努力,可是會被視為指標性發明家的,往往是那些最終版產品在市場上賣得最好、把發明故事說得最令人難忘,或是贏得最重要專利戰的人。
iPhone絕對是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集體成就。從躺在iFixit台上這一大堆手機元件便可看出,iPhone是一般人通稱的融合技術,它是一艘貨櫃船,乘載著許多世人未能完全明白的發明。譬如賦予iPhone互動性魔法,讓人可以滑動、捏拉、縮放的多點觸控便是其一。儘管賈伯斯公開宣稱這是蘋果自己發明的,但早在幾十年前,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粒子加速器實驗室,到多倫多大學,到致力於賦能身心障礙者的新創公司,一路上已有各個地方的先驅開發出多點觸控技術,諸如貝爾實驗室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這類機構孕育研究及實驗,政府也傾注數億美元給予支持。
不過,揚棄獨立發明家的迷思,承認這個裝置是數千位發明者的貢獻,並不足以讓我們洞悉iPhone是怎麼做出來的。點子需要原材料和辛苦的勞工才能變成發明。幾乎各個大陸都有礦工開鑿出不易取得的元素,用來製造iPhone,然後靠著中國各地規模之大,可媲美城市的工廠裡數十萬雙手把它組裝起來。每個勞工、每個礦工,都是iPhone故事裡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口袋裡的iPhone。
所有這些技術、經濟與文化趨勢必須匯聚成河,我們方能透過iPhone完成利克萊德所謂的人機共生:與一種無所不在的數位參考工具暨娛樂來源、一種思想的增強機和神經脈衝的促成器共存共生。我們愈是了解這個最流行的消費品背後的錯綜複雜,還有使之成為可能所下的工夫、所激發的靈感、所遭受的苦厄,便愈能認識這個為之深深著迷的世界。
最終讓iPhone問世的蘋果設計師和蘋果工程師的成就,無人可以貶抑。沒有他們的工程洞見、關鍵設計與軟體創新,這萬中選一、精心打造的裝置不會有現在的面貌。不過,蘋果保密到家是出了名的討厭,也拜此之賜,鮮少有人知道他們是何方神聖。
保密的文化也延伸到實體產品本身。你可曾試著撬開自己的iPhone看看裡面嗎?蘋果可不希望你這麼做,因為它會成為這個星球上最賺錢的企業,靠的就是讓你遠離手機太平間。賈伯斯跟他的傳記作者說,讓大家來修修補補他的設計,「只會把東西搞砸而已。」因此,iPhone用一種叫做梅花型的專屬螺絲鎖起來,如果沒有特殊工具,你是不可能打開自己的手機。
iFixit的執行長凱爾.韋恩斯說:「我曾聽到有人說:『喔,我的手機沒像以前那麼耐用了。』然後我說些『你知道你可以換電池嗎?』之類的話,我發誓,真的有人回我說:『我手機裡有電池嗎?』」隨著外形光滑、密不透風的智慧型手機興起,讓我們開心的在上面冒險,滑過來又滑過去,套句亞瑟.克拉克的名言:這個有夠先進的科技變得與魔法無異了。
就讓我們打開iPhone吧!去探索它的起源,去評估它帶來的影響,去破除賈伯斯—愛迪生的獨立發明家迷思,去明瞭我們是怎麼走到iPhone這一步。
為了這個目的,我去了上海與深圳,溜進中國工人組裝手機的工廠,那裡因為一場自殺潮暴露出iPhone製造地的苛刻環境。我找到一個冶金學家把iPhone磨碎,以便發現裡頭到底含有什麼成分。我曾爬進礦坑,裡面的童工從一座崩塌的深處挖鑿錫和金。我在美國最大的網路安全研討會上,看著駭客破解我的iPhone。我會晤行動運算之父,聽聽看iPhone之於他的夢想代表什麼意義。我透過一群不為世所承認的先驅,追溯多點觸控的源頭。我訪談造就iPhone大腦的變性晶片設計者。我認識了名不見經傳的軟體設計天才們,是這些人形塑了iPhone今日擁有的外觀與感覺。
事實上,我跟每一位願意接受採訪的iPhone設計師、工程師和管理階層都談過了。我的目標是當你掩卷之際,看一眼你的iPhone黑色鏡面,看到的不是賈伯斯的臉孔,而是廣大創造者的群像。而且,對於這一個把我們所有人都一起拉進它的未來的裝置,能有更入微、更真實,我想也會更令人信服的圖像。
這圖像會採雙軌並行。第一軌帶你進入蘋果一窺堂奧,看看iPhone如何被一群無名創新者所構思、設計原型並製作出來,那些人開拓出操縱資訊、與之互動的新方法。這四篇從你翻過此頁便開始了,而且會出現在書的中段及末尾,我想這樣也算適得其所,雖然有數不清的人催生這萬中選一的裝置,但終究是蘋果把iPhone給做了出來。
第二軌會循著我揭露iPhone原材料來源的努力而走,與全球各地使之成真的其人及其心靈相會。從第一章開始,這些章節會去檢視百年前「智慧型手機」的構想起源,進而探索集結在手機蓋底下的強大科技,調查所有這些零件是如何在中國組裝,並一訪黑市和它們終於一命嗚呼後的魂歸之處:電子廢棄場。
那麼,就讓我們啟程來到第一站,位於矽谷的心臟地帶,加州庫帕提諾市的蘋果總部。
前言:解構iPhone圖像(節錄)
「你—從—哪—裡—來?」
「加州。洛—杉—磯。好萊—塢。你—呢?你—從—哪—裡—來?上—海?」
賈伯斯許下承諾將近十年後,我疾駛於從上海浦東機場前往城市商業區的高速公路上。計程車司機一直把他的裝置從塑膠隔板往後遞給我,好讓我倆可以輪流對著翻譯軟體說話。
「不。不是上—海。杭—州。」
上海的霓虹燈光因霧氣變得柔和。從這裡看過去,耀眼、扭曲的摩天大樓優雅地沒入汙染的霧霾中,天際線有如一幅截自電影《銀翼殺手》的畫面。
我們的數位對話雖然僵硬,但大致可以理解意思,話題從晚上...
目錄
前言 解構iPhone圖像
第一篇 探索新的多元互動—牙牙學語的iPhone
第一章 更聰明的手機—賽門說,為我們指出通往智慧型手機的道路
第二章 手機採礦史—挖出iPhone的核心要素
第三章 防刮面板—大猩猩玻璃向前衝
第四章 多點觸控—iPhone是怎樣變好用的
第二篇 打造原型—萬中選一的初代機
第五章 鋰電池—為現代生活充電
第六章 防手震功能—速寫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照相機
第七章 動作感測技術—從陀螺儀到GPS,iPhone找到立足點
第八章 全副武裝—iPhone的腦子是怎麼長出來的
第九章 從噪音到訊號—我們如何打造終極網路
第三篇 啟動iPhone—滑動解鎖
第十章 嘿!Siri—人工智慧助理誕生地
第十一章 安全飛地—駭進黑色鏡面以後
第十二章 加州設計,中國製造—地球上最賺錢手機的組裝代價
第十三章 手機銷售—蘋果的iPhone造神術
第十四章 黑市風雲—iPhone死後的生活
第四篇 萬中選一—紫色王朝
資料來源說明
誌謝
前言 解構iPhone圖像
第一篇 探索新的多元互動—牙牙學語的iPhone
第一章 更聰明的手機—賽門說,為我們指出通往智慧型手機的道路
第二章 手機採礦史—挖出iPhone的核心要素
第三章 防刮面板—大猩猩玻璃向前衝
第四章 多點觸控—iPhone是怎樣變好用的
第二篇 打造原型—萬中選一的初代機
第五章 鋰電池—為現代生活充電
第六章 防手震功能—速寫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照相機
第七章 動作感測技術—從陀螺儀到GPS,iPhone找到立足點
第八章 全副武裝—iPhone的腦子是怎麼長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