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博兒.葛雷瑟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5-17
ISBN/ISSN:9571341266
裝訂方式:平裝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幾千年來人類相信,氣味有提振情緒,甚至改變事件的力量。在古埃及,木乃伊製作者使用杉木和沒藥油脂,來加速木乃伊前往來生的旅程;在古希臘,母親將薰一草的花梗塞在嬰兒的床裡,以促發甜蜜的夢境 。瑪德琳蛋糕沾萊姆花茶的香味,使普魯斯特大受感動,因而寫出《追憶逝水年華》一書。對大多數人而言,氣味常會以費解的方式勾起澎湃的感情。
身處長於除臭的現代世界,很難想像以前的世界到底有多臭。想想古代的世界,幾乎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產生氣味。動物都是整隻下去烤,包括皮,內臟,完封不動,因此當時烹飪的氣味,和我們今天所知,乾乾淨淨不見毛髮的烤肉,一定有如天壤之別。帳蓬是用樹皮,蘆葦,或羊毛搭蓋的,不像現代的快乾化學纖維。你只要用花園的澆花水管把一條毛毯噴濕,把它丟在外面一兩個月,大概就可以體會所謂嗅覺系統受到輕量襲擊是什麼滋味。
然而氣味的存在,不只是為了威嚇。在有下水道以前,生活的臭味無時不在提醒我們人類的世俗需要,但就另一方面來說,香味,卻是通往秘密世界的有力管道。香氣可以誘惑愛人,治療疾病,還有最重要的,讓人與神界接通。
但是另一方面,現代世界充斥了各種氣味,天然的、人造的,走過一條小吃街,迎面而來的氣味從中國菜、義大利麵、日本料理、法國煎餅、印度咖哩不等,而在古代,這幾種氣味應該是相距千里而不相混的。
氣味是如此混雜,加上聲光是網路時代最受刺激的感官,使得嗅覺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感覺。我們聞到香味,轉頭尋找味道的來源,視覺接著接手;聞到食物,接著注意力就會轉到吃進去的口感、味道。換言之,嗅覺往往成為伴隨視、聽、味覺的附屬;有趣的是,鼻子是臉上最明顯的器官。嗅覺的世界也充滿奇特的魅力,是絕佳的寫作題材,徐四金的《香水》膾炙人口,就是一個例子。
本書以鼻子這個器官為主題,從歷史、文化、醫學的角度述說嗅覺在傳宗接代、生存的角色,不同文化看待鼻子的方式,加上作者的優美文字,寫成一部優美的「鼻子史」。
這是一段沒有味道的文字。
當這些線條呈現出「剛磨好的咖啡豆」、「新鮮的草莓」、「太陽晒過的棉被」、「路上壓扁的老鼠」這些文字符號時,它傳達了意義、意象或勾起我們的回憶,但是,對於傳遞氣味這件事,文字是無能為力的。「咖啡」沒有咖啡味,「棉被」也沒有棉被味。
在圖像思考當道的時代,聲音、影像透過網路無遠弗屆,彷彿距離已死。而這正顯現了語言的傲慢、視覺聽覺的專制!也提醒了我們,從人類直立以來,遠離了氣味豐富的地面,也逐漸遺忘如何以嗅覺來思考。
但是,這無礙於現代人創造了一個包括化妝、家用、醫療、飲食的產業體系,來製造香氣、除臭、醫療、美容、美食。這大部分都和透過鼻子來取悅自己有關,但是讀了《鼻子》,你一定會深吸一口氣,細細分辨周遭的氣味,然後感嘆:鼻子是這麼突出而重要的器官,而我們對於它在醫學、藝術、美感、生殖、流行文化、文學、神話歷史種種的了解,竟是如此之少!
「一個人的真相盡在他的鼻子。」──奧維德(Ovid)
多麼令人驚異啊,一個簡單的氣味能喚起:童年的回憶,已經從我們生命中消失的某人,季節的變換,或某個節日。自古以來,人類運用鼻子來撫平恐懼,挑選領袖,改變觀念,還有引誘配偶。每個人都有一些特定的氣味來提醒自己,曾經感動過我們的不同的人物和所在。但是鼻子的歷史重要性-它複雜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意義-則很少受到人們注意。《鼻子》一書,是第一本透過多重,繁複的社會觀點來探究這個主題的著作,其中涵蓋了:人類學與藝術,科學與文學,疾病與保健,性與繁殖,容貌與流行文化,還有神話與記憶。
《鼻子》一書帶領讀者暢遊人類歷史,文化,和情感的風雲之旅。從象形文字到現代科學的期刊,鼻子一直是一項奧秘,也是一種蠱惑,無論對古羅馬學者普林尼,或對近代藝術家畢卡索而言,都一樣的令人著迷。作者嘉博兒·葛雷瑟將鼻子設定為「五官之錨」和通往生命的主要門道,然後逐步分析鼻子在不同的地理,民族,和時期,各樣變換不定的重要意義。在鑽研本書主題的同時,她也側寫一路走來遭遇的傑出人物-對猶太聖典中之鼻子記載觀察細密的猶太導師;因突然喪失嗅覺而陷入憂鬱的馬里蘭州女子;對慢性鼻竇疾病提出爭議性理論的,熱情的瑪約診所醫生;還有一位非洲裔美國整形醫生,根據世界各地黑種人的特點,創造出全新的「鼻整容」分類。任何人只要對鼻子好奇,曾為鼻過敏所苦,或為鼻子的尺寸煩惱過,《鼻子》都能提供給你,關於我們這項最首要器官的博學且活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