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趟受經典文學《在路上》啟發而展開的旅程──
★88個陌生司機,100天的未知旅行,16000公里的搭便車路途,從北京到柏林。
★旅遊衛視《行者》電視專題創下最高收視率,豆瓣史上評分最高的中國公路紀錄片圖文全紀錄。
★當當網網友五顆星滿分評價!
「我們離年輕這一詞彙越來越遠,去搭車旅行、去在路上,更像一場遲來的成人禮。完全沒人知道我們的生命,除了不可避免地趨向衰老外,還將有何遭遇……。」(《在路上》)
美籍中國小伙子谷岳是搭車計畫的始作俑者,紀錄片導演劉暢陪著在路上不斷傻樂。在2009年夏天,兩人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從北京出發,用招手搭車的方式前進,穿越中國、中亞和歐洲,耗時100天、行進16000公里,最終抵達德國柏林,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艱辛又浪漫的旅程。而在那裡,等待他們的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出發前,谷岳說:「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做了。」
抵達終點後,劉暢說:「我在想,無論多麼難的事,如果你當一個旁觀者,就覺得肯定很難,但如果身體力行,多麼難的事情都會慢慢過去。」
◎踏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每片土地的風都是不同的,因為味道,因為心情,因為一切都是未知。
雖然十年的拍片生涯中也經常出門,足跡基本上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但一直有著團隊的支持和精心的計畫。這次和谷岳一起,行程中太多要靠自己去解決和完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恨不得把家也一起背走。沒錯,對背包客來講,這兩個歪歪扭扭的包就是家了。這種隨意旅行的方式,我一直嚮往很久,我痛恨充滿計畫的行程,彷彿一眼就可以看到結局的電影。然而,真的要上路時,我可以聽到來自遙遠內心的咚咚鼓聲。
◎從北京到柏林
在三個月的旅途中,他們遇到各種問題,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他們的車裡、家裡,遭遇不同的人生。有的是社會底層的卡車司機,有的是閒適自得的農村居民,有裡海邊獨臂豪飲的俄羅斯水手,有年輕小情侶,也有土耳其豪放熱誠的富二代。
※ 搭車之最慢:從吐魯番到庫車的一輛大貨車,620公里花了18個小時。
※ 搭車之最快:從布達佩斯到布拉格,530公里耗時3小時。那是一輛德國老闆的豪華款輝騰,時速200公里。
※ 搭車等待時間最長:兩天。在羅馬尼亞離匈牙利邊境只有19公里的地方,等了兩天。
◎旅行可以與年紀無關,可以與收入無關,你關不住心裡對世界的好奇心,就關不住對旅行的渴望。
旅程就是發現別人怎麼生活,你會感覺到他們的努力,體會到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到國外以後看看另外一些人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看他們怎麼去排除生活中的壓力,追尋生活中的美好,你發現得越多,你的心情也會越來越開朗。旅行和行走是特別鼓舞人的,而且非常簡單,只要你肯去做就行了。你不需要失去所有,只要有追求原來自我的勇氣就夠了。
作者簡介:
劉暢/獨立記錄片製片人、導演
早年學畫,後轉入攝影,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與DISCOVERY探索頻道合作後轉為導演。曾有過三年留美生活,之後回到中國。磨盡稜角,歷經苦難,在夾縫中掙扎舞蹈,為電影做一些說得過去的事。
十餘年來做過小劇場、策過展、拍過紀錄長片及電影短片。熱愛旅行,將其作為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足跡遍及雅魯藏布大峽谷、長江源頭,也曾從阿拉斯加到過墨西哥,邊走邊拍,堅持將自己的旅行製作成真實的紀錄片。
----------------------------------------------------------------------------------
旅伴 谷岳
1979年生,在北京出生,11歲移居美國。18歲時曾有過類似「成人禮」的歐洲行,一待就是6個月,也曾從北京搭火車去西藏。2003年辭掉工作,從西雅圖出發,花了兩年時間旅行18個國家,最後回到北京。想用搭車方式旅行,尋找不是在金錢、互利的關係上創建的友誼。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推薦者
小鵬(《背包十年》作者)、何献瑞(背包客棧站長)、唐宏安(旅遊作家、旅遊廣播節目主持人)、陳岳賢(自助旅遊達人、《我愛背包客》作者)、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劉航(《行者》電視專題創辦人、蔡景暉(Lonely Planet 中國市場代表)。
推薦語
生活是一條長河,奔走流轉。對旅行者來說,這條河的歸宿是海洋,因為那裡的自由無邊無際。很幸運,我和劉暢都找到了正確的出口。──小鵬(《背包十年》作者)
一段由北京的記錄片導演寫下,由北京搭車至柏林的經歷,筆觸生動、真實。閱讀本書,除了能和作者一同經歷所遇到的人物和事件外,更能發現旅人眼中的相同與不同。──何献瑞(背包客棧站長)
看到最後我發現這本書不只是個流浪的故事,而是個三十歲失去夢想的紀錄片導演找回自己熱情靈魂的故事。──唐宏安(旅遊作家、旅遊廣播節目主持人。)
其實做搭便車的旅行,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有多行,只是要藉由這樣子的方式,凸顯出「自助旅行」可以是多元化、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陳岳賢(自助旅遊達人、《我愛背包客》作者)
憑著對於世界的想像,跟一本過期好幾年的旅行指南書,一路從北京搭車去柏林,亂七八糟、顛顛倒倒,以為這一路會看清世界,結果看得最清的是自己。──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
一次只有終點確定,其餘所有的一切都充滿未知與期待的旅行是不是就是人生的縮影,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自己的成人禮。──劉航(《行者》電視專題創辦人)
對於年輕人來說,人生到底有幾種可能?其實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你期待怎樣的旅行,就會有怎樣的人生。──蔡景暉(Lonely Planet 中國市場代表)
反著活,倒著走
/國際NGO工作者 褚士瑩
許多中國人的父母過度強調孩子的早熟早慧,孩子從小到大因此活得規規矩矩,少年老成,三十多歲扛起背包旅行才第一次感覺年輕,五十多歲功成名就後才開始泡夜店,就像好萊塢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裡描述那個出生時是老頭,臨終前終於變成嬰孩的男主角那樣,生命是反著活的。西方人眼裡看來滑稽甚至有點恐怖,但大多數這一代的中國人都能理解。
也有一種人,老是在上班族一大早爭先恐後上班的時候,才跟別人反方向搭著地鐵回家睡覺,我們無法理解這種人的生活方式,這樣的人如果不是壞人,正好留長髮,又有辦法維生,就一律管叫「藝術家」。這樣性格的人,會選擇跟從歐洲出發一路往亞洲前進的旅行者背道而馳,從北京的後海喝杯啤酒後就搭便車出發去德國, 想必也沒有人覺得太訝異,反正就是喜歡把路倒過來走的那種人,要是能像黃明正那樣倒立著過日子、看世界的話,恐怕也會這麼幹。
有意思的是,這種特立獨行的人,不分種族國籍排成一列擺在一起,看起來無論穿著打扮、神采、態度都很像,不信的話去隨便一家標榜地下音樂的酒館混一個晚上。
因為這個時代,就連不一樣,都不一樣得很相似。
《出走,搭車去柏林──在路上的頹廢壯遊,給自己的成人禮。》的作者,是來自北京的獨立紀錄片導演劉暢,跟他的哥兒們谷岳, 一個這輩子只在十多年前正式上過一個月班的朋友,兩個藝術家,一個沒什麼存款卻有氣喘,另一個活到三十多歲沒出國自助旅行也沒住過青年旅館,卻憑著對於世界的想像,跟一本過期好幾年的旅行指南書,一路從北京搭車去柏林,亂七八糟、顛顛倒倒,以為這一路會看清世界,結果看得最清的是自己。
他們這趟旅行的過程,雖然跟許多背包客、驢友的路線不同,但是得到的結論,老實說跟世界上古今中外任何一個背起背包出國三個月的年輕人,都差不多。
以為這是一輩子一次的壯遊,但到達目的地以後,才發現真正的旅行才要開始,這點也不怎麼稀奇,父子檔自編自導自演,描述老來喪子的醫師父親,背起亡兒的背包代替兒子完成庇里牛斯山朝聖之旅《The Way》,就是這麼演的,挺主流的,所以這兩人接著不久又籌劃起從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旅行,也是意料中事。
本書整個故事真正特別的,在於故事的主角,是兩個中國的中年男人。
中國這一代都會男人的世界觀,跟世界是有距離的,基於種種內外在因素,在亞洲比起韓國、日本、港台的男女,海外壯遊或自我放逐的經驗是少的,所以看到這兩個無論是自我期許或是社會評價都很高的北京文化人,能夠放下身段,走進地圖上沒有多少著墨的機場與機場之間的虛線,用搭車的方式,用誠實的態度和開放的心胸填滿知識的空白,走上個人派的朝聖之路,用慢遊的方式來表達對世界的敬意,真誠的欣賞中亞的吉爾吉斯與土耳其鄉間無法第一眼看到的美好,虛心體驗勤勉的韓國人在世界盡頭的競爭力,並且回頭反思這一代中國人(主要是漢人)對陌生人的冷漠與不信任,以及中國有車的中產階級對於明明是舉手之勞,所表現出來的卻是近乎可恥的功利與吝嗇,這些外頭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一旦來自外人就會被當成耳邊風的批評,如今出於菁英分子的親身經歷,或許就能形成一股內省的力量。
譬如,在這趟旅行的回憶中,劉暢說到在吉爾吉斯出乎意外的美好生活經驗,讓他重新思考現代人最在意的「幸福」這檔事兒。
他說:「簡單並快樂,就是幸福感,就好像生活盡在掌控中,哪怕天公不做美,下雪了,遇到什麼災害了,他們也能應付。如果風調雨順,他們可能會多養點兒羊,再多養點兒馬,他們的生活小富即安,有自己固定的房子,在山上有放牧點,有自己的車,子女也在大城市裡工作,小兒子在身邊服侍,人與人之間關係簡單,那種和睦感滿足感特別讓人羡慕。」
這種描述,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面描繪的世外桃源其實是極度類似的。
當然,指著開著名車,戴著名錶,住在豪宅裡的山西煤老闆富二代的鼻子說:「你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所帶來的快樂,還不如吉爾吉斯的一窮二白的一介牧民。」是愚蠢的,但是對介於富二代跟窮牧人光譜的兩個極端之間,占據這一代中國人絕大比例的中產階級來說,卻是一個極好的提醒,提醒我們中年男人也可以去旅行,提醒我們可以路反著走,偶爾生命可以倒著活,就算沒有豔遇的旅程也可以很不錯。
-------------------------------------------
不是「旅行」,而是「流浪」
/旅遊作家 唐宏安
我一直想「流浪」!
我說的不是「旅行」,而是「流浪」。在我的定義中,流浪不該有行程,甚至不該有明確的路線,簡單來說,流浪就該讓命運決定把你帶到哪兒去。《出走,搭車去柏林──在路上的頹廢壯遊,給自己的成人禮。》就是這樣的「流浪」故事。
作者劉暢和伙伴谷岳的搭車計畫──從北京一路搭便車到柏林。搭便車充滿不確定性,搭上誰的車,走哪一條路線,遇見什麼人、什麼事,都由命運決定。我看到這兒,就熱血了起來,完全是我心中夢幻的「流浪」。才看完前言,我的心跳已經加速,已經迫不及待跟著他的文字回到搭車上路的那一天。
「谷岳是搭車計畫的始作俑者,我陪著在路上不斷傻樂。」劉暢的這段文字,我特愛「傻樂」這個詞。這段交給命運決定的流浪旅程,就像人生一樣,遇到什麼都該用這傻樂的心情去面對。他們用傻樂與每個接觸過的人交心,也因為這樣,旅程中所經歷的片段,說起來似乎都有那麼點相同的青年旅館種種、與當地人共舞……等,有了劉暢與谷岳參與其中,就變得不同。
除了「流浪」這回事,更打動我的是作者劉暢的心境轉折。畢竟我們同是三十歲,這個青春所剩無幾,夢想被時間與現實擠壓的年紀。工作了幾年,人生已經不再新鮮,充滿了「不得不」的感嘆,不敢想自己哪一天可以達成別人的期待,而自我的期待已經消失很久了。三十歲就是這麼一個讓人想嘆氣,卻仍有點不甘心的年紀。我才紮紮實實的掙扎了一回,看到劉暢筆下的感嘆,更有種同是天涯人的心情。值得開心的是,我們同樣的掙扎了,也同樣透過流浪找回了自己年輕的靈魂。
他在旅行中點點滴滴地突破自我,極度內向的他學著谷岳至少也成為三星半的搭車人。從第一次比出搭車國際標準姿勢,第一天就想放棄回城裡吃涮羊肉,到最後旅程結束時「怎麼就這樣結束了?」的失落心情,這三個月的旅程確實改變了他,也改變了許多看過紀錄片的年輕人,更改變了即將在半個月後踏上流浪旅程的我。
看到旅程的終點即將到達,我也跟著有點感傷了!這精彩的旅程就要畫下句點了。「搭上最後一輛車,駛進終點時,我在想,無論多麼難的事,如果你當一個旁觀者,就覺得肯定很難,但如果身體力行,多麼難的事情都會慢慢過去。」我在心中默念了兩遍劉暢最後寫下的心情。
所有流浪過的人都知道,流浪從不會真正結束。「這只是一個歇腳的時刻。」劉暢說。流浪過程中得到的養分會在心中滋養出另一段流浪,每個句點都是下一個章節的開始。看到最後我發現這本書不只是個流浪的故事,而是個三十歲失去夢想的紀錄片導演找回自己熱情靈魂的故事。
我有幸在流浪啟程之前看完本書。劉暢與谷岳因著《在路上》這本書而上路,我的流浪旅程也必定因《出走,搭車去柏林》這本書而會有不同的化學變化。至於搭車流浪會出現在我旅程的哪一個章節?就交給命運決定吧!這才叫流浪嘛!
----------------------------------------------------------------------
因為無法預期,讓回憶更美好
/自助旅遊達人 陳岳賢
「一趟旅程,永遠是無法預期的;但也就因為無法預期,更能誘發出回憶的美好!」這是我每次結束旅程之後,浮現在腦海中的一段話。
我也曾經在過往的旅遊中,花一個月搭便車旅行。雖然聽起來感覺很厲害,但我卻覺得這絕對是旅遊行為中最具備挑戰性的事。因為在過程中,真的會發生太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情況,往往事發突然,完全無法控制。
像書中〈遇上了搭車的競爭對手〉該篇提到,本來以為是會越來越順的旅程,怎知會半路殺出程咬金,出現了搭便車同好,重點又是一位女性,兩個大男人搭便車的優勢頓時消失了。也就因為如此,會衍生出一個搭便車的不成文公式,那就是「單身辣妹最容易搭上車,三人以上(尤指男性)困難度是難上加難」,藉由這句話,也讓我回想到當初那如苦行僧的旅程。
再者,這樣的旅遊行徑是最挑戰中國人傳統觀念的。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在中國願意搭載他們倆的司機真是太少了,但到了歐洲,舉起手來搭車,感覺上似乎是簡單多了。這讓我想到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總是將「陌生人」三個字冠上惡名昭彰的罪名,避之猶恐不及。
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相信藉由本書可以了解到很多情況並不是如此。因為在他們的旅行過程中,曾遇到小女孩主動幫忙帶路、也遇到富二代不但讓他們搭便車,還幫忙代訂四星級飯店,重點是連住宿費都付了等等,種種經歷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卻在他們的旅程中上演。而我也曾遇過相同的情形,剎那間真的會讓人覺得疑惑,為何在我們熟悉的國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疏遠呢?彼此之間都有戒心,不願意去幫助陌生人,深怕會招來麻煩。
我曾經在旅程中,遇到一位十八歲的外國女孩在荒郊野外讓我上車。我當時的造型和土匪沒兩樣,而她竟然敢讓我上車,各位試想,在這種情形中,到底誰比較危險呢?
說實話,換做是以前的我,我是不可能搭載陌生人的,但現在的想法卻全然不同,也是因為一句話感動了我。當年我在搭便車的過程中,曾經有一位搭載我的司機對我說:「保護來我國家的旅行者的安全,是我的責任。」這種窩心的感覺,就和本書兩位作者的感受一樣,令人難以忘懷。
「我喜歡冒險,但絕不是冒生命危險。」我覺得這一句話就足以形容搭便車旅行的感受。其實做搭便車的旅行,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有多行,只是要藉由這樣子的方式,凸顯出「自助旅行」可以是多元化、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好比作者在書中寫道,「如果有機會和別人交換各自的生活,那麼,我會選擇和誰交換?」不如藉由旅行的機會,把上述的疑問句,直接化為肯定句。
強烈推薦此書!最後我套用書中的一段話。「人生不再新鮮,多少對未知的探求也泯滅在這許許多多的『不得不』裡。」如此無奈的文字,不就反映出現代人的心聲嗎?各位親愛的朋友,與其如此,不如短暫拋開那無謂的「不得不」,規畫一趟屬於自己的旅行吧!
媒體推薦:推薦者
小鵬(《背包十年》作者)、何献瑞(背包客棧站長)、唐宏安(旅遊作家、旅遊廣播節目主持人)、陳岳賢(自助旅遊達人、《我愛背包客》作者)、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劉航(《行者》電視專題創辦人、蔡景暉(Lonely Planet 中國市場代表)。
推薦語
生活是一條長河,奔走流轉。對旅行者來說,這條河的歸宿是海洋,因為那裡的自由無邊無際。很幸運,我和劉暢都找到了正確的出口。──小鵬(《背包十年》作者)
一段由北京的記錄片導演寫下,由北京搭車至柏林的經歷,筆觸生動、真實。閱讀本書,除了能和作者一同...
章節試閱
【摘文】
第三章 MY WAY(節錄)
最喜歡Chara在《燕尾蝶》裡演繹的那版〈MY WAY〉,一首老歌,總在不同的恍然裡散發著不同的味道。每當自己困惑於身至何處,又有何意義時,她飄然來到,安撫著焦急的內心,悄悄地告訴我,腳下就是你必該行走的路,這就是你該走的人生,不用擔心好與壞,值得還是不值,它都是你的。
心中的馬國
這一節我寫得很多很長,因為印象實在是太深刻。因為天性愛馬的緣故,一進入這個國家,看到馬的時候,便驚訝這裡就是心中的馬國。十多歲起,便有一強迫症,每每坐在車窗邊,看著飛速掠過的原野,總想像有一匹黑色的野馬在平行馳騁,牠不曾疲倦不停奔跑,不時躍過一切出現的障礙物,平房的房頂、工廠與花園,穿過草叢樹林,飛馳,沒有絲毫阻隔。我總是盯視著想像中的牠,就像老友,一直並駕齊驅,直到睡意襲來。而這匹看著牠奔跑十餘年的黑馬,到了馬國之後,就消失不見了。
在邊境吃過第一餐俄羅斯風格的便餐後,正式開始了異國搭車之旅。
但這個地方沒法搭車,車太少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跟當地人拼車,像計程車一樣,還是拉私活的黑車。由於下雪,卡車走不了,我們只能坐小車。我們和當地的一個大爺和一個抱小孩的婦女拼車,五個人加上司機,擠在一輛小拉達(編按:俄國汽車品牌LADA)裡上路了。之後一路放眼望去,是從未見過的雄偉壯麗的雪山。新疆、青海、西藏三個地方的雪山我都見過。但是這兒的雪山實在太獨特、太漂亮了。
降水似乎全跑到他們國家了,後來明白是因為海拔升高。那種地形如果有降水,必須依托一定海拔高度,新疆那邊因為地形偏低,所以反而是最乾旱的氣候。天山最美的部分是在吉爾吉斯,車行駛到山路的每一個拐彎處,我們都特別貪婪地看著車窗外面,而且拿著手中的攝影機、照相機狂拍,手機也掏出來,拍各種各樣的照片,發給朋友們,與他們分享那絕世的美景。
那邊的羊很少,也沒有見過一隻犛牛,大部分都是馬,很英俊的馬。
這些馬就是《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台譯:寂寞星球)上介紹的那種,阿拉伯馬的祖先,與蒙古馬完全不一樣。腿很長,身體也很修長,很高很高。《孤獨星球》上說,這種馬還有一個別稱,叫「汗血寶馬」。我們要去的吉國南部大城奧什,古稱為「大宛」。大宛名馬與唐畫〈八駿圖〉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我以前覺得那樣的馬應該只在盛裝舞會出現,沒想到就近在眼前。到過這個國家的人會一下子被他們的馬征服。想像一下,藍天、白雲、雪山,白皚皚的雪山腳下一片一片都是黑色的馬,在草地上撒歡兒,黑白相映,動靜相宜。
終於看到了難以想像的天堂般的景色。整個旅程從這一天開始,突然就變成無比的興奮和期待。路上經歷的所有磨難,好像都在這一天得到了回報。
吉爾吉斯的馬,被稱為「天堂之馬」。在這裡的幾天,碰見其他國家的遊客,經常談到馬。他們說很多歐洲人專門到吉爾吉斯來騎馬。看來我們對鄰邦國家瞭解太少了。我們不知道其實在那麼近的一個地方,有那麼多的好馬,喜歡馬、喜歡賽馬的人應該到吉爾吉斯看看。那些馬不是圈養的,是放養的,而放養地不是平原,是雪山。雪山之下,群群黑馬,棕色和紅色的馬,恬靜地吃著草,沒人去打擾牠們,一派祥和。我們貪婪地看著,大口大口地呼吸,與牠們一起呼吸著青草味,呼吸著陽光下蒸騰著的水氣。
你可以看到一個小孩騎在高高的馬上,慢慢悠悠地,特別威武。這個民族給人的感覺也是如此。因為他們騎在馬背上,所以顯得很尊貴。他們下馬了,就是平常人,和在內蒙古、新疆遇到的牧民沒有什麼區別。而騎上馬就有另外一種風範,一種吉爾吉斯民族才有的風範。
我們坐的那輛拉達轎車已經看不出年份了,肯定是非常老的那種車,司機叫阿福但。走了一段後,他突然從主路上開下去了,在草地上開,我們以為他要抄近道,結果不是,是奔著雪山開過去了。車在雪山腳下停住,那兒有一個牧民的帳篷,他比畫著說喝茶的時間到了。
從我們停車的地方往遠處看,是一道絕美的景色,連綿的雪山,幾匹馬在山腳下遛達,神情閒散。谷岳跟他們去喝茶,我就把攝影機架上,一遍一遍地拍,他們喝完茶出來了,我還沒拍完呢。我記得那個畫面非常美,是三個星期旅行以來見到的最震撼的景色。
出來以後,谷岳拿出來他準備已久的禮物,就是一個小印表機,裡面只要放相紙進去就可以列印,而且是跟手機藍牙相通的,可以傳載資料,像立拍得那樣。谷岳這個想法挺好,給這些人拍照片,可以當場就把照片給人家。因為更多的時候,這些人可能被遊客拍過很多照,但從來沒人把照片留給他們。他們只當了模特兒,卻沒得到任何回報。
當時我們就拿手機拍了一張,他們看了以後說挺好看,谷岳就把小印表機交到牧民手上,牧民拿著這個就發呆,資料通了以後,那邊就慢慢列印,照片就出來了。最好玩兒的就是牧民把印表機拿著,看著照片一點兒一點兒列印出來,在照片出來的過程中,我看到他們的表情變化是很微妙的。從慢慢出來旁邊的風景一直到看到自己臉的邊緣最後看到自己的臉,從很好奇很嚴肅再到嘴角微微往上抬,有一個微笑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挺長時間的,大概好幾秒。我們的表情也隨著這個氣氛不斷變化,最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手舞足蹈互相搶著看,旅途上所有遇到的人看到印表機出來照片都是這個反應。他們的笑容簡單,純真,讓人印象特別深刻,這大概就是最最淳樸原始的一種歡樂了。而且我們的距離也因此變得近了,我們也很開心能夠在旅途中給幫助過我們的這些淳樸的人們一些回報。
這個相片的設計是谷岳跟陌生人溝通的魔法之一。谷岳有很多魔法,變鋼鏰兒(編按:金屬硬幣),吞鋼鏰兒,算是比較簡單的,那種哄小孩的,八歲以上的都會識破。但是這個東西基本上就可以老少通吃,大家都會被這個魔法震驚。
給一家人拍了以後,另外一家人看了也要拍,最後我們就走不了了。再拍的時候,很遠的帳篷裡面的人就騎著馬趕過來拍。谷岳只帶了一百張相紙,後面的旅途還有幾個月呢。現在想想真應該專背一包相紙,給每個人都拍一張照片,而且全留給他們。這比攝影家拍了以後,回國放大照片辦個展覽有意義得多。
當天晚上,阿福但發現車胎沒氣了,扁扁的。可能是爆胎了,或者車胎扎了。我們趕緊過去幫忙,給他換備胎什麼的,結果打開後車廂一看,沒有備胎,只拿出了個給自行車打氣的打氣筒。然後他對著車輪胎打了半天氣,可是仍然沒有什麼反應,估計破的洞比較大。我們幾個手忙腳亂地把車胎卸下來後,他就開始在旁邊的水溝裡跟補自行車輪胎一樣補汽車輪胎。但是天太黑了,他也沒有任何辦法,只是發現車胎裂了個很大的口子。我們有點兒發愁,這下子不僅我們回不去連他們都回不去了。於是我們就到路邊向過往的車輛求助,等到天都黑透了,遠處晃晃悠悠過來一輛大卡車,下來幾個人,他們過來看是怎麼回事,咕嚕咕嚕說了很多奇怪的語言,我也分辨不清到底是維語還是俄語。可能是當地共通的一種土語。這些司機說了會兒話轉過來看到我們覺得很奇怪。他們走過來直接用中文跟我們打招呼說:「你好。」我們聽了覺得太親切了,一問原來他們是在中國海關監管下做國際運輸的司機,都是維族人。而後他們特別熱心地全從車下來,找各種工具幫阿福但補胎。
當地的設施都是如此簡陋的。比如他們的加油站就是一個小屋子,像我們這裡做汽車美容的小屋子一樣。你去加油的話就把車停在外面,然後從屋裡出來幾個孩子,抱著大可樂瓶子,裡面裝滿了汽油,然後拿著一個可樂瓶子做的漏斗,把油箱打開,用漏斗把可樂瓶裡的汽油灌進車裡。一般都是小孩子幹這樣的事,他們留著圓禿禿的小光頭,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一邊倒油一邊說話,有的時候油倒出了點兒在外面,大人就一臉特心疼的表情,因為是拿錢買的嘛,孩子們卻嘻嘻哈哈笑,樣子特別可愛。那個地方的規範設施很落後,但是帶給我的感覺卻非常奇妙。
住在貨櫃屋裡的人們
車胎最終也沒補好,我們只好改拼別的車去奧什。第二天上路時天還沒亮,星星在天上閃著清冷的光。上車時很累,一閉眼就睡著了。再睜眼就發現怎麼到一個集市了。我趕緊揉著眼睛看,這可是吉爾吉斯最大的商貿城市,聽說這還有北京人開的旅館,叫北京飯店。
奧什很少有高樓,全是一層二層的房子,街道上車很多,人也挺多。這兒的人金髮碧眼,有前蘇聯的感覺。這是我們離開烏魯木齊後到的第一個大城市。
我發現那兒有一種大筒裝的飲料,白色的,像牛奶,應該是馬奶,還漂著綠色的青椒或者是尖椒片,還有像香菜那樣的東西,一大筒全都是。我們買了一小杯,我還跟谷岳說你來一口,他連說不不。他前一陣子拉得非常厲害,就特別忌諱吃這種很奇怪的東西。但是我很感興趣,拿過來就一口乾了。
那味道,現在想起來挺想再喝第二杯的。又苦又澀有馬奶的酸味。因為那兒的馬奶都經過發酵,有一定的酒精含量,又放了很多青椒,確實相當解暑。如果你當時覺得很熱很煩躁,一口下去頓時渾身上下通透無比。
但是,這一口通透過分了。以後的一個星期,我基本都在拉肚子。
說起拉肚子這個事挺有意思的,因為我一直不太明白拉肚子的原因是什麼。以前總講水土不服,其實水土不服就是拉肚子。但是你吃當地的食物後身體會調整,就不會拉肚子了。但是我到吉爾吉斯喝馬奶做的飲料就會拉肚子,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不應該這樣啊。那一個星期,藥包裡面的各種藥都試過了,沒有任何效果,我也不發燒,就是拉肚子。直到一個星期後,碰到一個會講英語的俄羅斯族的女孩,跟她聊這個的時候才知道,在吉爾吉斯,馬奶是健康飲品,作用就是會讓你的腸道暢通,因為他們平常吃肉吃油非常多,蔬菜非常少,因此,解決方法就是喝馬奶順腸子,就好比到西藏要喝酥油茶一樣。而我誤打誤撞喝了這個,就別提有多慘了。
奧什的市場很有特點,除了大棚以外,店鋪全是用貨櫃做的,把很長的廢棄的貨櫃鐵殼子放在那兒,就是店鋪了。打烊的時候,把貨櫃關上就行了。所以他們一片市場好幾層全是貨櫃壘出來的,從庫房到店面全是貨櫃。這個國家真是名副其實的陸上港口。
還有很多人就住在貨櫃裡。在貨櫃上切割出一個小窗戶,裡面貼上泡沫板就隔溫了,但是從外面看,全是各公司的標誌,還有好多有中文的,貌似南方的公司,取名各種「發」呀、「福」呀什麼的,還有大、無、蘇、浙等字樣。貨櫃屋子冬天可能還好,夏天得多熱啊。但好處是起碼不怕地震,不怕塌。一個鐵框架,想搬家叫輛卡車來,往卡車上一掛直接就拉走了,或者直接弄個老吊來就吊走了。這房子也堅固耐用,我覺得使用個七十年也沒問題。我在想,如果在北京我買不起房子,弄貨櫃也行啊。挺大的,貨櫃裡面應該能有四、五十平米了。你要嫌小弄兩間。蝸居何處不相逢。
我們碰到一家貨櫃店鋪的老闆,是個韓國人。他和老婆一起在這邊開商場,就住在貨櫃裡頭。店鋪裡面的東西琳琅滿目。我記得老闆娘非常漂亮,兩個人的氣場讓人很舒服,老闆英語很流利,和谷岳聊著哪兒風景不錯值得去看。我在一邊琢磨著這對夫婦為什麼不去五道口開館子,而在奧什這麼偏遠類似金五星的地方開一個小貨櫃的店鋪,挺不容易,韓國人真是挺能闖的。
在吉爾吉斯,以及後面去到的國家,都發現了一個問題:中亞人用的汽車和一些輕工類產品都是韓國的。我很納悶,他們離中國更近,中國的汽車和輕工產品更適合他們,但是為什麼他們只買中國的衣服,而稍微高檔一點兒的產品全都是韓國的?之後一路碰到的中亞人,提起中國來就扯著身上的汗衫指著腳上的鞋,說「China、China」,然後握手告別坐進自己韓國大宇生產的小麵包車裡面。
離開奧什,用了一天多的時間,我們搭車到了阿什蘭巴,那是前蘇聯很著名的國家公園,感覺像黃山、廬山,地方很大,山水秀美。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就找了一個類似於野營旅館的地方住下,小木屋,非常便宜。
當地很多女孩穿的全都是紗質的連衣裙,很有中國北京上世紀八○年代街頭的感覺,很多人是俄羅斯族的,金髮碧眼,男的留著鬍子。晚上,音樂一開,年輕人就湧去大眾舞廳裡跳舞。跳舞的姿勢比前蘇聯的舞蹈更前衛、更奔放一些,但是還擺脫不了那個痕跡。我有點兒恍惚地想起國內成熟的西北作家們,他們反覆描寫的那些八○年代初的青春歲月:喇叭褲、的士高(編按:迪斯可)、初夏夜的涼爽,時髦舞廳的光怪陸離,徘徊在門口猶豫不決的少年,其實就和現在這個場景差不多,真有點兒時空錯位感。谷岳非常興奮地在那兒看,心癢癢地想去跳舞。我當時已經不行了。
前天在奧什喝的那杯馬奶的作用開始發作。那天晚上我頭發昏,腳發軟,肚子一陣緊似一陣。當天在小木屋裡待著,去了十四、五次廁所,基本上就廢掉了。各種藥全吞下去也不管用,第二天原本我們想上山去,看看這個前蘇聯的國家公園,但我身上一點兒勁都沒有。這樣一困就是兩天,別提有多悲慘了。
後來從小木屋換到私人旅館,仍然出不了屋。房東一家人做了很多挺好吃的東西,手抓飯什麼的,都沒吃成,特後悔。再往西邊走,連手抓飯都沒有了,飲食也更差了。谷岳一直在觀察我,如果再發現我有什麼問題,估計就送醫院了。但第二天我感覺精神稍微好一點兒,我們就繼續上路了,趕奔薩拉查湖。……
【摘文】
第三章 MY WAY(節錄)
最喜歡Chara在《燕尾蝶》裡演繹的那版〈MY WAY〉,一首老歌,總在不同的恍然裡散發著不同的味道。每當自己困惑於身至何處,又有何意義時,她飄然來到,安撫著焦急的內心,悄悄地告訴我,腳下就是你必該行走的路,這就是你該走的人生,不用擔心好與壞,值得還是不值,它都是你的。
心中的馬國
這一節我寫得很多很長,因為印象實在是太深刻。因為天性愛馬的緣故,一進入這個國家,看到馬的時候,便驚訝這裡就是心中的馬國。十多歲起,便有一強迫症,每每坐在車窗邊,看著飛速掠過的原野,總想像有一匹黑...
作者序
【前言】
因《在路上》而開始的冒險旅程 / 劉暢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尋「搭車去柏林」,你可能會得到幾十萬條資訊:二○○九年,兩個北京小伙子──谷岳、劉暢用一個夏天,以舉手搭便車的方式途經十幾個國家,一萬六千公里的旅程到達德國柏林,看望一個女孩。這個幸福的女孩叫伊卡,是谷岳相戀三年的女友,這種極富浪漫色彩的苦行見證了普通人愛情裡的閃光點。那麼,兩個旅行者中的另一個人,劉暢,總是會遇到朋友們各種各樣的疑問,你,又是為什麼而去的呢?我想,寫這本書也許可以表達出我含混不清的旅行目的,以及為了逃離我們庸庸碌碌的人生而作的一切努力。
一開始,我認為一切都跟一本書有關。那就是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書中兩個年輕人不斷瘋狂地穿行美洲:搭車、自駕、不能抑制地無目的地旅行。「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儘管幾乎不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卻具有相當的迷人之處。」
二十世紀五○年代,《在路上》出版後,《紐約時報》刊登的書評這樣寫道:「在極度的時尚使人們的注意力變得支離破碎,敏感性變得遲鈍薄弱的時代,如果說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義的話,該書的出版就是一個歷史性事件。」
《在路上》讓無數的年輕人拿起簡單的行囊上路,開始了一代又一代人沒有目的地的旅途。他們害怕鏡子中的自我,最終丟失在物質洪流裡,或僅僅是表演著為尋找自我所做的逃離。去哪裡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做出反抗現實的姿態來,這些年輕人表演、鞠躬,之後就往後一躍,跳進舞臺的側幕裡,五十多年來重複上演著這樣一幕幕鬧劇。這一文化轟轟烈烈繁衍至今天,從文學、從音樂、從電影,成為主流消費文化之外的另一體系。說到這裡,我們為什麼選擇搭車旅行已經表示得很清楚:我和谷岳很快就會離「年輕」這一辭彙越來越遠,我們長年如同螞蟻一般的努力奮鬥在時代洪流面前,漸漸變得微不足道,物質的家園早已褪色,精神的家園形單影隻,搭車旅行,在路上,更像一場遲來的成人禮。
作為一名微不足道的導演,在搭車旅行之前,我曾設想過拍一部公路電影,一男一女,兩段截然不同的旅程,目的地相同卻永遠沒有相遇。男主角路過生命的孤獨與割捨,女主角路過生命的迷惘與歡愉。寫作劇本是漫長艱辛的過程,我發現,公路片只能在公路上完成。在漫長的煎熬和等待中,好友谷岳的邀請彷彿是從天而降的禮物。三個多月的旅程,我們接觸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在他們的車裡、家裡,遭遇不同人的人生:在新疆廣袤的沙漠,慷慨地搭每一位路人同行的石油卡車司機;在吉爾吉斯酒後遭遇牧民熱騰騰的馬油大餐;烏茲別克沙漠船隻墓地的守墓老人;裡海邊獨臂豪飲的俄羅斯水手;土耳其豪放熱誠的富二代;伊斯坦堡雄渾壯觀的歐亞兩岸;羅馬尼亞堅強的孤兒院志願者;匈牙利布達佩斯青年旅館的韓國老闆;布拉格的CROSS重金屬俱樂部;東柏林的藝術家貧民窟……親自體驗並拍攝一部公路紀錄片,是我這些年來最大的夢想。我相信公路電影的製作者們都經歷著這樣在路上的日子,思想的巡遊也必然伴隨著身體的遊歷。
《在路上》這本書從二○○○年一直陪伴我到現在,四次閱讀都沒有翻到最終章,命中注定它要留給這次旅程。在搭車旅途的某輛大卡車上,我在顛簸的駕駛室的臥鋪上讀完了最後一頁。車窗外是何時何地的風景,都已不再重要。
《在路上》的結尾這樣寫道:
我知道在愛荷華州,在人們允許孩子們哭泣的地方,孩子們在大聲地哭泣著。今夜,星星就要出來,你可知道那大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臨之前,把它熠熠的光輝灑落在草原上,藏起河流,裹住山峰,隱沒掉最後一片海灘,然而完全沒有人知道,自己除了可悲地趨向衰老外,還將有何遭遇。
這本小書是我個人的小小旅行隨想,有些旅程段落詳細,有些只是一筆帶過。這趟旅程我和谷岳約定好一人寫一本書,同樣的旅行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生命體驗與收穫。我偏執於一個普通北京人的視角,偶然的機緣巧合,展開搭車去十餘個國家的夢想之旅,我沒有超於常人的意志品質,也沒有職業旅行家的豐富經驗,更沒有超凡脫俗的個人魅力。我只是因為想要追求一些自己以為需要的東西而與朋友踏上旅途。旅途終結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都因為這段路而得到了某種圓滿,於是那個原來執著的目標也許就不再重要。
【前言】
因《在路上》而開始的冒險旅程 / 劉暢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尋「搭車去柏林」,你可能會得到幾十萬條資訊:二○○九年,兩個北京小伙子──谷岳、劉暢用一個夏天,以舉手搭便車的方式途經十幾個國家,一萬六千公里的旅程到達德國柏林,看望一個女孩。這個幸福的女孩叫伊卡,是谷岳相戀三年的女友,這種極富浪漫色彩的苦行見證了普通人愛情裡的閃光點。那麼,兩個旅行者中的另一個人,劉暢,總是會遇到朋友們各種各樣的疑問,你,又是為什麼而去的呢?我想,寫這本書也許可以表達出我含混不清的旅行目的,以及為了逃離我們庸庸碌碌...
目錄
推薦序
‧反著活,倒著走/國際NGO工作者 褚士瑩
‧不是「旅行」,而是「流浪」/旅遊作家 唐宏安
‧因為無法預期,讓回憶更美好/自助旅遊達人 陳岳賢
前言 為了「在路上」而展開的冒險旅程/劉暢
第一章 因為孤獨,所以旅行
清晨五點半的地鐵五號線
穀嶽的三分鐘
第二章 只要邁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6月8日,從后海出發
大雨中的第一次搭車
搭車4小時
搭車10小時
搭車16小時
搭車20小時
搭車24小時
行駛在公路上的水手
坐卡車一路向西
穿越茫茫戈壁
中途返京
新疆重逢,再次出發
涉險過關
第三章 MY WAY
心中的馬國
住在集裝箱房子裏的人
赤身跳湖
可愛的吉爾吉斯斯坦胖大媽
簡單而幸福的牧馬人
24小時夜奔
有豔沒有遇
世界盡頭
俄羅斯獨臂水手
幽靈夜車
消失了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
飛車驚魂
忐忑土耳其
英俊善良的富二代
又一次小別
第四章 青年的世界
從雪山穿越到羅馬尼亞
在孤兒院做義工
五星級的搭車客
三十歲以後才感覺年輕
和吉普賽女郎共舞
遇上了搭車的競爭對手
無法融入的布達佩斯
布拉格,傻子才悲傷
第五章 三十歲的成人禮
寫在
推薦序
‧反著活,倒著走/國際NGO工作者 褚士瑩
‧不是「旅行」,而是「流浪」/旅遊作家 唐宏安
‧因為無法預期,讓回憶更美好/自助旅遊達人 陳岳賢
前言 為了「在路上」而展開的冒險旅程/劉暢
第一章 因為孤獨,所以旅行
清晨五點半的地鐵五號線
穀嶽的三分鐘
第二章 只要邁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6月8日,從后海出發
大雨中的第一次搭車
搭車4小時
搭車10小時
搭車16小時
搭車20小時
搭車24小時
行駛在公路上的水手
坐卡車一路向西
穿越茫茫戈壁
中途返京
新疆重逢,再次出發
涉險過關
第三章 MY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