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過去曾因批評政府遭到革職的記者,選擇不再沉默、堅持信念。
坦然凝視土耳其的過去、現在、未來,剖析土耳其複雜的前世今生。2016年7月15日,一場短暫的軍事政變落幕,
土耳其人民紛紛走上街頭、揮舞國旗,捍衛他們引以為傲的「民主」。
這究竟是民主自由的勝利,還是總統艾爾多安政權的勝利?
土耳其是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國家,不僅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地,更位居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走過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的輝煌,邁入今日現代、西化的土耳其共和國。這樣矛盾的多元特質,更是旅人眼中的迷人國度。
然而這座「介於東方和西方之間」、「介於亞洲和歐洲之間」、「介於伊斯蘭和世俗西方之間」的橋樑,複雜的文化、族群歷史一直以來都是土耳其不得不面對的矛盾。近年來這個不穩定的位置,使得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戰,ISIS的崛起等等衝突均對土耳其造成影響,形成緊張的局勢。
「當一個人對外國人解釋自己的國家充滿著煩惱、總是遭遇不幸且問題重重時,內心會燃起一種道德的焦慮感。其實這是必要的,這份道德感並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不背棄真相和不公,為了呈現出完整的事實。」
質問何謂民主,揭露土耳其執政黨用口號粉飾的甜蜜糖衣
土耳其向來是伊斯蘭國家成功民主化與現代化的象徵。但近年針對意見自由的掌控越來越緊縮,從2013年的「蓋齊公園抗爭事件(Gezi park protest)」開始,這場蔓延到土耳其上百個城市的大規模抗議運動,遭到總統的冷漠處理;2015年年底曾獲「無國界記者」獎的土耳其共和報總編輯鄧達爾(Can Dundar),與安卡拉分社負責人莒內(Erdem Gul),因揭露土國情報單位秘密運送武器給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叛軍,而遭總統親令監禁起訴,罪名是「這些報社通敵叛國」;接著是7月15日的軍事政變,在政變迅速獲得鎮壓後,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在事後展開全國大整肅,宣佈為期3個月的緊急狀態,拘捕大批軍人,警察及政界人士,甚至要求多個教育機構關閉,並試圖拘禁那些支持葛蘭理念的學者,加上想修憲擴大總統權力的舉動……無一不顯示艾爾多安正試圖帶領土耳其走向一個新的未來,所謂的「強人政治」。
如今,政變後艾爾多安反而得到了「捍衛民主」的人民支持。街頭上揮舞著國旗所高呼的民主,與2013年蓋齊公園裡人們所爭取的究竟是不是同一個訴求?
土耳其記者親身檢視、反思,從歷史、政治、族群等面向,剖析這塊她再熟悉不過的土地
作者艾婕.泰梅爾古蘭是一位知名的土耳其小說家兼政治專欄作家,過去在報社任職記者的她,因為批評政府而遭到革職。在這動盪的局勢中,她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裡是什麼地方?」開始,帶領讀者認識這個她「所愛的國家」。利用她熟悉的報導撰寫方式,從一個個的事件去討論現象,甚至透過歷史照片點題,反映出土耳其不可思議和荒謬的社會文化表象。生動描寫這個近乎精神分裂的國家,如何搖擺在集權與開放之間、渴望與歐盟接軌卻拒絕和人民溝通,更試著分析諸多複雜現況,試圖勾勒出一個未來的土耳其。
「這個國家到底會變成怎麼樣!」
這句話雖然看起來像問句,但在土耳其文中卻是以一種強調憂愁煩惱的感嘆來作結。正是土耳其當下的寫照。
作者簡介:
艾婕.泰梅爾古蘭Ece Temelkuran
擅長紀實報導,風格犀利,經常觸動當局敏感神經,是土耳其最受歡迎的政治專欄作家。文章常見於英國衛報、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柏林人報、法國世界報等一線媒體。她住過黎巴嫩、突尼西亞等國,小說與紀實報導均處理高度受爭議的庫德族與亞美尼亞衝突、女權意識等,被多次選為「最多讀者的記者」、「前十大重要社交媒體人」。此外,她也出版了十數本調查報導書,並於2008 年榮獲土耳其人權協會頒發艾雪.札拉寇盧自由思想獎。
艾婕與許多文人相同,為了不觸及危險議題,她後期多半出版小說。但多年的記者訓練讓她明白寫作不可能永遠避開自己的國家,也養成了抽絲剝繭、直指病灶的習慣。
譯者簡介:
紀耀凱
國立政治大學土耳其語文學系畢,伊斯坦堡海峽大學翻譯學碩士。擔任過政大土語系講師,喜歡探索土耳其的任何一切,從事土耳其語言和文化研究已十餘年。現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專攻土耳其語語言教學、土耳其語課程設計、外語學習與身份認同、第二語言習得、土耳其語言政策和境內庫德族的語言受教權。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大學時期在埃及晃蕩過十個月,因此對語言的力量深信不疑,熱愛以文字、影像感受世界與自我。現為自由編譯。
e-mail: kaichunhg289@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精彩的書,以迷人又驚人的觀點解釋土耳其為何正走向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它呈現出作者對這個發展在各個生活層面所造成的影響中,引人入勝又親密私人的感受。」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伊斯蘭國》作者
「艾婕.泰梅爾古蘭是一位著名的土耳其記者,她因為批評艾爾多安政權而遭到革職。她描寫祖國的動盪,闡明橫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所面臨的特殊問題,人們試圖了解自身的內部矛盾……透過一篇篇激昂熱血又帶有詩意的文章,反映出土耳其以及土耳其人民被迫生活在複雜情緒的現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部分的回憶錄、部分歷史反思、再加上一點對政府當局的悲嘆。艾婕.泰梅爾古蘭筆下的土耳其並非讚揚的,但卻充滿愛;她的嚴厲出自真實反映所見所聞和真切的關心。土耳其對她而言就像是個難以捉摸卻仍深愛的伴侶,其目的是促進反思和改善,而不是傷害或誹謗。」
──《書籍論壇》(Bookforum)
「艾婕.泰梅爾古蘭的書強烈又讓人難以忘懷,正如同土耳其每天發生的殘酷新聞般。儘管她無法預測這些事件的發生,但是本了解今日混亂局勢的入門書,同時是能意料不可預期的進階課程……」
──《金融時報》
「大家應該讀讀這本書,以對照現今這個動盪的背景。艾婕.泰梅爾古蘭作身為土耳其最重要的記者與活動家之一,為這國家長期以來的混亂局勢,做出了生動的描寫。」
──英國評論週刊《旁觀者》(The Spectator)
「艾婕.泰梅爾古蘭是位愛國者(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詞能夠形容),她透過這本書成為了挺身而出的一分子,對抗歷史上專制、罪惡領導者們。」
──西莫.赫許(Seymour Hersh),普利茲新聞獎得主,《賓拉登之死》作者
「艾婕.泰梅爾古蘭坦然地凝視著當代的土耳其,給予讀者一個清楚的視點去看這個危機重重的國家。她用豐富的辭藻,再靠著圖片的力量,創造了一個生動的觀點去剖析土耳其動盪的歷史與現在。」
──喬迪.金斯伯格(Jodie Ginsberg),查禁目錄(Index on Censorship)CEO
「作者這本書以強大的號召力席捲了西方世界,與其保持沉默,她更大的訴求是為了土耳其這個國家的人民發聲。」
──德國電視一台《每周文化廣播ttt》(titel, thesen, temperamente)
名人推薦:「這是一本精彩的書,以迷人又驚人的觀點解釋土耳其為何正走向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它呈現出作者對這個發展在各個生活層面所造成的影響中,引人入勝又親密私人的感受。」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伊斯蘭國》作者
「艾婕.泰梅爾古蘭是一位著名的土耳其記者,她因為批評艾爾多安政權而遭到革職。她描寫祖國的動盪,闡明橫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所面臨的特殊問題,人們試圖了解自身的內部矛盾……透過一篇篇激昂熱血又帶有詩意的文章,反映出土耳其以及土耳其人民被迫生活在複雜情緒的現況。」
──《出版者周...
章節試閱
雙重涵義/螢幕的觀看:土耳其的新聞時間
沖完澡,準備好早餐,電視上的晨間新聞正要開始,但是只打開電視是不夠的,旁邊還得放一台智慧型手機或是電腦才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解開電視播送的密碼。賓果!我爸打電話來了。
-艾婕?
-爸?
-「Hashtag」是什麼意思?
-電話按鍵裡不是有一個井字號嗎?那個就叫做「hashtag」,如果你想要閱讀跟某個議題有關的所有推文,你就打一個井字號,然後寫上主題……你跟我說你想要找什麼吧!
-啊,懂了,懂了!沒事。
電話就這樣像平常一樣「嘟」地掛掉了!問題不在於他已經高齡七十四歲了,而是他總是對必須學習高科技產品一事很不爽,就只是為了要找尋任何關於自己國家的新聞,因為他每每打開電視機時,也跟我一樣只會看到一個大吼大叫的男人:
「喂,歐盟!」
艾爾多安從他當總理時就在大叫。現在當了總統了,還是繼續叫。
「喂,教宗!」
若他想要挑戰的人遠在天邊的話,他會這麼喊:
「喂!」
之後開始邊喊邊罵,有時也會邊喊邊念首詩。沒錯,他就是會做這種事。
***
於是,一些令人期待的句子開始在推特出現,每個網友都沒有指名道姓,善用土耳其文主詞省略的特點,連他的性別都不用說:
「又出現了!」
「又開始鬼吼鬼叫了!」
「饒了我們的耳朵吧!」
「這次又在鬼叫啥?」
突然間,數百則、甚至上千則的推文被網友分享,大家開始回應,當討論串一出現,螢幕立刻跳出許多言論,針對剛才他所怒吼的犧牲者進行討論,最多在一分鐘之後,大家會開始對持續在電視上播出的演說開起玩笑來。
電視上第二則新聞中出現的某個部長,內容一定與一宗悲慘的兒童性侵案、駭人的女性謀殺案、或是造成工人集體喪命的工安意外有關,並表示「相關負責人或單位必將受到最嚴厲的懲處」。除此之外,總理、其他部會首長和官員們……直到他們該發表意見的新聞快報結束時,也不會予以任何回應,連任何一個重大問題都沒面對就這樣退出畫面外。
同一時間另一個螢幕上,也就是推特上的網友,彷彿是生活在一個正常國家的人民,在平凡的早晨確認當天的例行公事一樣,關注在網路上出現的審理消息,每天鐵定都會發生一場有多位被告的集體訴訟。這些被告們都是為了聲援而走上街頭,有些是因為抗爭而遭到羈押數月的學生、有些是因為反抗警方而以非法手段遭到逮捕的律師、還有集體工安意外的家屬、社運活躍分子、軍人、記者……等,一定有某群人的官司在進行中。主題標籤(hashtag)便在此發揮了作用,以防漏掉這些「每日的例行審判」。
另一個部長依舊針對某個議題——譬如農村女性反抗水力發電廠興建,或是林地透過非法管道出售給親政府人士的新聞——重複早已說過數千遍的句子:
「在這個議題上,沒有人比我們還要來得敏銳!」
後方出現了不知名的男女景象,他們的聲音只有在嘶喊時、或是被警察拉著頭髮拖行時才會被聽到。新聞內容不會解釋早已發瘋的人們會什麼會發瘋,事實上也幾乎只有在把人搞瘋掉之後,對他們而言才有報導的價值。為了要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們必須在推特上找到與事件相關的主題標籤,然後閱讀那些推文內容。不過,你們當然還得注意一件事:黨工!他們比你們想的還要來得聰明、機敏,更善於偽裝,表現得就像受害者一樣,甚至能讓人不想去評論有關於他們的任何事。這麼說可能讓大家有點困惑,但是這是一場戰役,並且已頗有一段歷史了,我會再解釋給各位聽。
現在來到整點新聞的最後部分了,此時會用習以為常的交通事故作結。由於無法播報足量的政治新聞——因為被認為報導過多反對黨消息的電視台,就會面臨稅務人員的關切——整點新聞中最穩當的內容就是交通事故。有些甚至不報導事故,直接用YouTube上的有趣動物影片來填補時間。那麼,記者真的都這麼膽小嗎?土耳其的記者都這麼聽話嗎?所以任何事都交給推特就行了嗎?不是那樣的。讓我們稍微認識一下推特和媒體近期的歷史,不過在了解這兩段簡短歷史的同時,我們將會發現第三個角色、一個更加重要的議題發展。還請各位繼續「關注」吧。
如同之前所提及的,過去的事情也沒多完美,至於更早期的就先放一邊不談。自一九八○年開始,由於政府資金和媒體界之間的關係,讓土耳其媒體重新洗牌。龐大的資金挹注媒體,形成了兩大主要媒體集團。隨著消費社會的價值觀及自由經濟市場原則的普及,使得媒體的地位和關注目標開始改變。媒體開始關心可愛、歡樂、富裕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原先設立在市區之外的媒體據點搬進了市中心,從他們的位置上所能看到的事物很有限,從此之後大部分的記者要關心窮人,大概只有在他們擠上交通車通勤時,從遠處看到他們位在高速公路旁的房子。貧窮、不公、為權利奮鬥,變成一種過時的「老左派」議題。一九八○年開始的審查制度,九○年代因庫德問題發展到最高峰。記者必須為政府說話、要留意政府的敏感話題,為避免成為全民公敵,他們得小心翼翼地踏出每一步,然而不這麼做的記者……如果無法在兩大媒體集團找到工作的話,就只好餓死,言下之意就是,老闆們早就劃定好規則。而政府也為老闆們制定規則,因為政府的資金除了擁有報社和電視外,也跨足其他領域:礦業、石油公司、天然氣公司等等,而所有老闆都是在政府的認可下才得以持股。因此寫出「錯誤」內容的記者會被解聘,就是為了要讓礦業、石油或是天然氣的事業順利進行。而新聞媒體工作者就這樣在無法真正的組織化或成立工會的情況下,展現分擔到他們身上的不負責任。至於那些獨立媒體工作者或是扯執政黨或政府後腿的小動作,只要一顆子彈就能解決掉。
整個九○年代遭到暗殺或是受酷刑喪命的記者中,有許多名字為人所知,包括切廷.艾梅其(Çetin Emeç)、吾吾爾.孟朱(Uğur Mumcu)、阿荷麥特.克什拉勒(Ahmet Taner Kışlalı)、麥廷.葛克特沛(Metin Göktepe)等。然而針對庫德媒體的辦公大樓爆炸案、數十起綁架案、或是找不到兇手的謀殺案等,卻從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在「土耳其」的媒體圈中,這些事件大多數連報導都沒有。換句話說,在二○○○年以後,「媒體監督」事實上已經岌岌可危、甚至過時了。執政者要創造自己的媒體一點也不難,他們給予親政府的財團難以想像的財政支持,並且買下了土耳其歷史最悠久的媒體機構,只要執政者打幾通「關切電話」,就可以空降幾位親政府的作家和記者,來取代那些不和政府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報社和電視台的老闆們,面對一隻涉入他們其他持股產業的手,除了不斷往後退縮以外,什麼事都沒辦法做。最後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今天打開電視,在十幾個頻道中,大家會看到一兩家戰戰兢兢、即便報導內容都被刪減掉還得播報新聞的電視台,其他只剩下宗教性的談話節目,或是由執政黨扭控家所籌劃、來賓相互取暖的政論節目。在觀看這些節目時,真的特別好笑,因為來賓都在相互稱讚彼此,所以爭論啊、針鋒相對啊什麼的完全看不到。真的就如同那句萬年出現在計程車車尾的文字一樣:
「祥和盡在伊斯蘭!」(Huzur İslam’da!)
雙重涵義/螢幕的觀看:土耳其的新聞時間
沖完澡,準備好早餐,電視上的晨間新聞正要開始,但是只打開電視是不夠的,旁邊還得放一台智慧型手機或是電腦才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解開電視播送的密碼。賓果!我爸打電話來了。
-艾婕?
-爸?
-「Hashtag」是什麼意思?
-電話按鍵裡不是有一個井字號嗎?那個就叫做「hashtag」,如果你想要閱讀跟某個議題有關的所有推文,你就打一個井字號,然後寫上主題……你跟我說你想要找什麼吧!
-啊,懂了,懂了!沒事。
電話就這樣像平常一樣「嘟」地掛掉了!問題不在於他已經高齡七十四歲...
作者序
引言
昨日……
「這裡是土耳其!」
無論任何時候在土耳其最常會用到的話就是這句,這句話通常用於表示處在一種難以理解的荒謬狀況或事件。不論是在伴隨嘲諷的微笑中,或是根本無話可說的情況下,都能用這句話來詮釋,儼然是種全民共識。舉例來說,一輛遲來的救護車若是撞死了正在等待救援的傷患,這時你們就可以用一種戲劇性的口吻說:
「這裡是土耳其!」
同樣地,如果你們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個把腳伸到窗外開車的司機,並且尚未造成明顯的傷亡的話,你們也可以笑著說:
「這裡是土耳其!」
可是你要注意!如果你和某人正在伊斯坦堡的街頭擁吻,然後有人戳了你肩膀一下並大喊這句話的話,那可是一種嚴重的警告:
「喂!這裡是土耳其!不准這樣!」
瞭解情況對你們有益無害:在這個國家裡,擁吻的人永遠比吵架的人還要更不恰當……
以「這裡是」為開頭的句子相當難搞,因為它既會使人驚訝,但也可以說得一點都不需要驚訝;它可以用於表達某種奪冠的自豪感,卻也會用來解釋事情不會再變得更好的一種宿命。這種既大規模又歷時許久的瘋狂,名為「土耳其」,它意味著適應瘋狂、甚至是註定得邁向這種瘋狂的哀傷。在每段訊息至少都有雙重涵義的一個國家中,這個句子同樣也有悲傷和詼諧共存的本質:
這裡是土耳其!
那麼,「這裡」指的又是哪裡呢?
不斷被提及的「這裡」也許根本不是一個地方,根據從共和國建立以來所灌輸的概念來看,「這裡」指的是「一座橋樑」,一座「介於東方和西方之間」、「介於亞洲和歐洲之間」、「介於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橋樑。這種「之間」的概念幾乎深植於這裡的每一個人心中,注入了一種永無止息的猶豫。這樣的話,我們該從哪一端來詮釋這座橋?對於這個問題,一九二三年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給予了明確的答案……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至今所培養的每一個世代,在小學時期都看過同一幅土耳其地圖。根據這幅地圖,土耳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當然也是世界的中心。而「這裡」的概念就像巨人般,存在於我們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所說的「土耳其人三任務:自豪、勤奮、信任!」和「我以身為土耳其人為榮!」這兩句座右銘中。歐洲是「優越」且多采多姿的,名字很美的城市、以及閃耀的蔚藍河流都在這些多采多姿的國家裡,我們國父所指的黃金國(Eldorado)就是那裡。至於那些「低劣的」則是位在東方,那裡盡是灰黃的色調,如同蘇聯的土地,就像沙漠般,舉目混濁灰濛,空空如也,連城市也難以辨認。我們所學到的地圖是這樣說的:
「不要往下和右邊看,要往上看,上頭是生機蓬勃的繽紛世界。至於下面,除了『骯髒的阿拉伯人』和駱駝以外,什麼都沒有,那裡沒有任何讓人感到好奇的事物。抽身把自己拯救出來,並且用你的力量邁向西方。」
透過這幅地圖,這個共和國認為從橋樑的西端來描繪這串連歐亞兩洲的橋樑之國、該國政府、以及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們,是再適當也不過的了。這種「橫跨的存在感」所呈現的不是猶豫,而是一種引以為傲的身份。彷彿我們若不把它們同時抓住,東西兩方就會彼此分開、世界便將分崩離析一樣。還好有土耳其!而我們注定活在這份橫跨的存在感中,慢慢游向西方。
可是在這座橋上的人們卻有著關於「誰」和「這裡是哪裡」的兩大問題。首先,儘管他們不需換氣地游向西方,然而橋上東邊的那頭卻不停地「向後」拉扯,而這還不是他們面對的唯一惡夢。按照國父的命令,他們必須達到西方國家的標準,還有著再超越標準之上的任務。凱末爾在共和國建立十週年的演說中提到:「我們必須達到當代的文明水準之上」,可是這個任務還有更麻煩的在後頭。他們曉得自己處在「低劣」的位置,為了與「優越」呈現出同樣的水準,他們得自我膨脹,然而,處在屬於東方一端的渺小情感卻將他們往後拉。當地人的身分認同被「偉大」和「渺小」兩部分所構成的真空相互拉扯,而土耳其就像找不到一面不會講出誇大或是低賤謊言、能呈現真實自我的鏡子般,不停地咒罵……
彷彿這所有的一切都還意猶未盡似地,還有另外兩種極端存在於這塊土地的命運中,讓橋上的人們加倍地困惑。帝國的隕落、甚至是在殘存的土地上見證土耳其獨立戰爭的悲壯都被冠上了「偉大的勝利」之名。過去奧斯曼人(※1)的身份成了我們必須從肩上捨棄的累贅!年輕的土耳其開啟了嶄新的一頁,重新出發。對於在戰爭中失去一切的民眾來說,這樣的激勵當然是必要的,但讓歷史歸零的同時,卻也帶來了更多的麻煩。「過往」完全遭到移除,我們曾是偉大帝國的後代,然而那個帝國卻變得一文不值!帝國時期的歷史遭到官方輕蔑,可是我們還是得必須知道所有的蘇丹和他們的一切。一九二三年是一個起始點,但我們和這起始點的關係卻有那麼點奇怪,我們有一段自豪卻也厭惡的「過往」,對於君權我們既渴望又鄙視。橋上的人們在親眼見證歷史的洪流後,卻不得不去記誦與所見所聞完全不同的一段故事,他們帶著疑惑成長。於是,他們相當習慣每件事皆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呈現,以至於對每一個跡象的雙重涵義一點都不會感到怪異。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每說到「這裡是土耳其」時,他們會以平常心面對矛盾的狀況,應該驚訝但也應該覺得稀鬆平常、應該大笑但也應該哭泣、應該習慣但也應該覺得陌生,被迫生活在這樣混亂的心態中他們一點都不認為奇怪。
這數十個年頭就在各個政權和政變、大屠殺和足球大捷、軍事衝突與冷戰、暴動與鎮壓、為國家建立的夢想和殞落的幻想之中度過了,背後全是無數、無數個的犧牲。這些犧牲靠著豎立起的一面面土耳其國旗而弭平。不論是可蘭經、土耳其國旗、還是在這塊土地上被視為神聖的麵包,不分男女老少都會將之從地上撿起,親吻三次後高高舉起以表尊敬。軍方、游擊隊、民兵、記者、作家、詩人、工人、學生、孩童一一喪命,人們卻在事後高喊著「他們還活著!」。「這裡」的人與其為他們哀悼守喪,他們寧願選擇憤慨。在土耳其所看到的喪禮速度會讓一位西方人感到驚訝,不過這不該讓人震驚,因為「這裡是土耳其」的概念,撫育了連生存都得受人擺佈的居民,灌輸他們守喪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自從共和國建立以來,許多為這個國家追求平等、正義、自由的人們儘管受到軍事政權或是右派政府的民兵部隊而消滅殆盡,每一個夜晚的聚會中,他們比起談情說愛,更熱衷於討論如何來拯救這個國家。為了國家的爭論可以比爭奪女孩芳心的兩個大男人,還要來得更聲嘶力竭;比那些遭到偉大愛情遺棄的人,還要哭得更柔腸寸斷;也比那些在數年後與所愛相逢的人,還要來得更笑逐顏開。政府總是處罰最愛它的人民們,而眾人也只有在他們死後才會去關心他們。聚會中的大家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個國家怎麼能夠對這些孩子表現得毫無憐憫之心。
那些為了鞏固王位不惜殺害自己的手足,並為此立法使之合法化的蘇丹們,他們所制定的這項帝國神聖傳統,和如今一國總理(※2)對一位兒子在土耳其東南部戰場上殉職的父親說:「兄弟,當兵不是讓你來睡覺的!」的發言,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庫德人、阿拉維派(Alevi)(※3)、亞美尼亞人受指控攻擊了神聖的政府而遭到判刑,這和曾經被國際社會遺棄、家破人亡的土耳其人有什麼關聯?臆測越來越多,但是明顯的是這近十年土耳其一直都對上述面臨的難題感到相當焦慮。不過這十年來的事實是,所有的難題竟試圖用其他更加複雜的難題來進行治療……
※1:這裡指的是瑞傑普.塔伊普.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一九五四~)。目前為土耳其共和國第十二任現任總統。就任總統之前,曾代表福利黨(Refah Partisi)擔任了四年的伊斯坦堡市長(一九九四~一九九八)。後因福利黨遭解散,因此成為了現今執政黨正義發展黨(Adalet ve Kalkınma Partisi,AKP)的創黨元老之一,並當了土耳其共和國總理長達十一年(二○○三~二○一四)。
※2:這裡指的是瑞傑普.塔伊普.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一九五四~)。目前為土耳其共和國第十二任現任總統。就任總統之前,曾代表福利黨(Refah Partisi)擔任了四年的伊斯坦堡市長(一九九四~一九九八)。後因福利黨遭解散,因此成為了現今執政黨正義發展黨(Adalet ve Kalkınma Partisi,AKP)的創黨元老之一,並當了土耳其共和國總理長達十一年(二○○三~二○一四)。
※3:伊斯蘭教什葉派底下的一個支派。阿拉維派信徒分散在土耳其各地,但多數依舊集中在希瓦斯(Sivas)、艾爾辛疆(Erzincan)、通傑利(Tunceli)、托卡特(Tokat)等東安納多魯省份。
引言
昨日……
「這裡是土耳其!」
無論任何時候在土耳其最常會用到的話就是這句,這句話通常用於表示處在一種難以理解的荒謬狀況或事件。不論是在伴隨嘲諷的微笑中,或是根本無話可說的情況下,都能用這句話來詮釋,儼然是種全民共識。舉例來說,一輛遲來的救護車若是撞死了正在等待救援的傷患,這時你們就可以用一種戲劇性的口吻說:
「這裡是土耳其!」
同樣地,如果你們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個把腳伸到窗外開車的司機,並且尚未造成明顯的傷亡的話,你們也可以笑著說:
「這裡是土耳其!」
可是你要注意!如果你和某人正在伊斯坦...
目錄
引言
昨日
今日
明日
昨日
遺忘的開始
冷漠是如何學到的?
孤兒、父親與仇恨
「我們將培養出一個那樣的世代,只是……」
是法西斯嗎,還是純粹的復仇?
土耳其凌亂的相簿
今日/早晨
一宗「無人策劃的」女性謀殺案
「他們」和「我們」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時刻
社會計畫最血淋淋的前線
雙重涵義/螢幕的觀看:土耳其的新聞時間
那個混蛋!
城市中的灰色痕跡:用虛無證明存在
令人陶醉的庸俗
「零問題」政策下的孩童:適合利用的與不適合利用的
「老百姓」的烤肉丸打死了馬克白
勝利手勢的兩種相反意義:庫德人和土耳其人
官方的記憶與真實的記憶
明日:「我們這座橋樑的未來是什麼?」
渴求與希望
蹲下!蹲下!蹲下!蹲下!
女人和小孩優先!
中東化與「該離開嗎?」的難題
位於某處的「安全閥」
損壞的橋樑,嶄新的橋樑
引言
昨日
今日
明日
昨日
遺忘的開始
冷漠是如何學到的?
孤兒、父親與仇恨
「我們將培養出一個那樣的世代,只是……」
是法西斯嗎,還是純粹的復仇?
土耳其凌亂的相簿
今日/早晨
一宗「無人策劃的」女性謀殺案
「他們」和「我們」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時刻
社會計畫最血淋淋的前線
雙重涵義/螢幕的觀看:土耳其的新聞時間
那個混蛋!
城市中的灰色痕跡:用虛無證明存在
令人陶醉的庸俗
「零問題」政策下的孩童:適合利用的與不適合利用的
「老百姓」的烤肉丸打死了馬克白
勝利手勢的兩種相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