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美學、Google創新,全世界都在推的美感與創造力教育
暢銷數萬冊,父母口耳相傳必讀教養經典——
韓國政府認定的創新美學教育課程大公開!
全球各國教育領域都在提倡美感教育,為什麼?
美感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還能提升包括同理心、專注力、負責任、獨立自主、主動學習……
★ 孩子並非輸在起跑點,而是輸在你的態度
父母的「過熱教育」往往讓孩子有壓力;缺乏興趣地被迫學習,只會招來負作用。譬如,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看到別人家小孩上才藝班,也急忙將孩子送去學才藝。不料孩子最後卻成了不快樂的「才子才女」,做任何事越來越不起勁。
本書作者,具美術專業的金秀娟老師,看到許多不當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創意,她開始投入孩童美術教育的工作,發展出一套從「美感教育」中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心法:
►心法1:打造孩子想做出什麼的情境,放手讓他自由發揮
►心法2:別再用填鴨式教育,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
►心法3:找出孩子的興趣,有「欲望」就能全心投入
►心法4:要求完美是不合理的,試著從孩子的立場與視角來看待事情
►心法5:就算失敗,也要鼓勵孩子堅持,建立「做就對了」的信念
★ 放手讓孩子嘗試,美感教育能發揮天賦
孩子遇到困難時,很多父母都會立刻幫忙解決。沒想到卻讓孩子養成依賴,漸漸地不去思考、缺乏判斷力。試著在孩子露出困惑、求救的眼神時,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吧!必要時再予以協助;下指令很簡單,但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更能激發能力。
美感教育可以培養孩子面對困難的能力。不是要教會孩子使用什麼技法,更不是告訴他們什麼東西該如何畫、如何做;而是透過適性引導,讓孩子的表達欲望和創意達到最大化,繼而挖掘出孩子的潛在能力:
創造力GET!養成發想新點子的習慣,不會模仿或背誦他人作品
思考力GET!孩子熱愛新奇樂趣,不喜歡重複,拼貼藝術也有新創意
感受力GET!參觀美術館、接觸大自然,身歷其境更有領悟
溝通力GET!孩子能勇於表達想法,也能採納朋友的意見
自信心GET!讚美更能激發實力,即使是荒唐想法也要認可
自我挑戰GET!美感教育不是要培養製作能力,而是挑戰新事物的精神
★ 12個激發孩子天賦的小祕訣
書中分享適用於大多數孩子、父母在家也可以靈活運用的方法,既簡單又容易實行。例如:
01準備各種的材料,增加孩子製作的欲望
02讓孩子自在地待在房裡獨立作業,別給他必須收拾的壓力
03讓孩子在完成的作品中加入文字,有助於邏輯思考
04熟悉某種素材後嘗試變形,可以訓練應用能力與創意
05再怎麼好笑、不像樣的作品都要大力讚美
06讓平面作品立體化,孩子能感受三次元空間概念
……
本書特色
※2002年,文藝振興院(現為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選入兒童美術課程
※韓國權威教育電視台EBS〈60分父母〉介紹的兒童創意增進讀物
作者簡介:
金秀娟
首爾大學西洋畫學科暨同科系研究所畢業。1997年,設立「腳步聲大的孩子」工作室。2002年,其開發的課程被納入文藝振興院(現為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的兒童美術教育課程中,創新的教育內容深受國家機關的肯定。個人與團體作品曾屢次在藝術的殿堂(1993年)與仁寺藝術中心Insa Art Cente(2002年)展出。也撰寫國小、國中、高中美術教科書。現負責「腳步聲大的孩子」工作室營運。
著有《黃色畫家—梵谷》、《猜謎畫家—雷內•馬格利特》、《恐龍和螞蟻》、《腳步聲大的孩子更有創意性》等等。
譯者簡介:
葉雨純
喜歡沉浸在不同國界的文字中,轉換字裡行間的溫度。
譯有《50公分的世界:進入我生命的腦麻小貓,未來》、《今天也是快樂的一天》、《蜷曲的日子也是我的人生》、《人生的八個關鍵字》、《寒天蒟蒻 低GI美味料理》等書。
賜教信箱:yopusun@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平
國家教育研究院「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洪詠善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退休教授 蘇振明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名人推薦: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平
國家教育研究院「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洪詠善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退休教授 蘇振明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章節試閱
◆ 培養色感,從大自然學習最有效
帶過孩子的人大概都曾在他們三歲左右發現一件神奇的事:男孩很自然地對車子有興趣、女孩很自然地對娃娃有興趣。容錫未滿兩歲時,就已經走到哪都要帶著兩臺玩具車,連睡覺都要將玩具車放在枕頭邊,要是發現自己的姊姊伸手想碰,就會立刻大聲吼叫。容錫喜歡將車排成一列,就像是塞車的場景,也會模擬停車的動作,他玩的遊戲跟慧源完全不同。這種因性別產生的特殊現象,也能不偏不倚地套用在孩子的色感上,也證實了「展現在女人身上的女性化傾向源自於社會制度,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
孩子在四歲左右開始認識顏色,奇妙的是,女孩多半喜歡粉紅或紅色系、男孩則偏好藍、綠色系,偶爾會因為兄弟姊妹間的相互影響而有例外,但大致都擺脫不了前述的傾向。換句話說,孩子從此時開始,甚至是更小的時候,已經有顏色的偏好,色感已經形成。
提到色感,我想起大學時期一位故鄉在江原道的同學。藝術大學本來就容易吸引性格獨特的人齊聚一堂,而這位同學因為異於常人的色感,更凸顯他的與眾不同。
他的作品時而以相同系列的顏色呈現,時而用互補色緊抓住觀畫者的視線;他用的不是單一種可以明確說出的色號,卻也不是複雜難解的混色,有時是層次豐富的多元色彩,有時則果敢地使用同一色調呈現深淺有致的不凡色感。
他的作品,不僅同學讚嘆,教授也為之驚豔。現在想想,這或許不是因為他受過不同的教育,而是在大自然的潛移默化下顯現的成果。在美不勝收的大自然色彩中長大的他,和其他成長過程中只有都市色彩的同學們相比,色感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都市裡長大的同學們,作品呈現出的多半是教育下的人工色感。
近年來更容易在孩子身上察覺都市化的色感。現在的孩子很小就開始透過電腦、智慧型手機接觸卡通人物,也因此在挑選孩子接觸的事物時不可不慎。或許是出自於這種覺醒,許多出版社開始在兒童讀物的製作上格外用心,一踏入書店,就能感受到豐富多元的童書色彩,只要父母多花一點心思,不難挑選到內容優質的好書。然而就另一個層面來看,這樣的現象也可能讓孩子在色感形成期養成固化的觀念。
某個孩童美感教育的廣告中,學生在畫好的葡萄輪廓上毫不猶豫地拿起紫色顏料迅速塗上色。神奇的是,不過短短幾秒鐘,電視前的孩子從看到的那一刻開始,腦中就形成葡萄是紫色的既定觀念;收到漂亮背包上畫有紅蘋果的孩子,會認為蘋果就是單一的紅色;看到素描本封面彎曲樹木上的綠色樹葉和褐色樹幹,孩子就會認為樹木就是綠色搭配褐色,顏色的認知從此被固定住。
相較於在文明世界中長大的都市孩子,在大自然中親眼看著葡萄生長的少年,畫出的葡萄色澤更豐富。因為山谷裡的少年知道,葡萄受到陽光照射時會呈現微亮的粉紅色,在陰影下會呈現霧霧的黑色,這是經過身歷其境的觀察才得以領略到的成果。
在群樹圍繞的風景下長大的孩子,畫樹時不會只用綠色和褐色,因為從大自然感受到的色感層次更豐富更多元。這或許也是培養色感的多種方法中,「旅行」的重要性屢次被提及的原因吧。
◆ 稱讚帶來自信,孩子更勇於表達
學長姐或是有美術專長的媽媽來到我的工作室時,看到牆壁和地上滿滿的孩子作品總會不約而同地問我,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做出這麼有趣的作品?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雖然開心,卻也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有些尷尬。其實我並沒有使用特別的方法或體系來教導孩子,但這看似藏私的回覆總會引來幾句揶揄,我卻只能莞爾應對。真要說有什麼妙招的話,大概是「稱讚」吧!這看似最簡單、任誰都能做到的「稱讚」,是我在提升孩子創意時擺在第一順位的教育方針。
「哇!太厲害了,接下來你可以……」或是「哇!太了不起了,所以……」這是我最常跟孩子說的話。孩子很單純,一旦他們真心接納我這看似機械般的讚詞,就會更樂於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孩子在賞識自己的人面前,似乎更能盡情發揮實力。
在賢是個感受性很強、深具創意的孩子,缺點是欲望不足,導致持久力低弱。他經常在創作時半途而廢,做出的常常是「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只是一張未完成的」塗鴉作品。如果放任在賢不管,他那傑出的感受性和創意就無法充分發揮,潛藏的能力也就無法獲得肯定。
面對我所愛惜的孩子,實在無法就此放棄,於是我打了通電話給在賢的媽媽:「在賢今天上課畫畫非常認真,記得大力地稱讚他。」
隔次來上課的在賢見到我欲言又止,好像有什麼話想對我說。
「那個……謝謝您打電話給我媽媽。」
要一個平常害羞的孩子開口說出這句話該有多難,思及至此,我更能感受到在賢的懂事。那天我和在賢媽媽聊到這件事,我真心地讚許著,告訴她孩子能這麼懂事,大人也別無所求了。雖然在賢並沒有因為一次的讚美就性情大變,但他開始嘗試將腦中的東西表達出來,創作的欲望明顯比以前更強烈。
也有孩子個性跟在賢完全不同,對自己自信到略帶傲氣。
賢貞的表達能力不是特別傑出,持久力和專注力也稱不上強,但她不管畫什麼都很快,快到我中途想要提點些什麼都沒機會,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個多月。然而我卻無法放棄賢貞,因為她有著比誰都自信、比誰都堅持的態度。
在我看來,賢貞似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比其他孩子傑出,卻也自信地認為自己沒有比較差。她有著滿滿的欲望和傲氣,一旦作品不如她所願,就會氣到臉紅脖子粗。我認為她這種不輕易放棄的個性,比起當下顯露出的實力,更值得期待未來的可能性。
五個月後,這孩子的實力快速追上其他同學,不,應該說是超越,證實了我對這小丫頭的第一印象沒有錯。
孩子大概從四歲開始會展現出莫名的固執,這是出自於對自己東西的強烈執著,而這個強烈執著跟自信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是否能自信地表達自我,取決於孩子在成長路上獲得多少讚美。
曾有人問我:「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許多讚美和激勵,為什麼孩子無法積極表達自我?」這問題其實關係到「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肯定的」?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孩子在五、六歲接受教育時,就會開始問:「老師,這樣可以嗎?」在五歲班偶爾可以聽到,但在七、八、九歲班卻經常可以聽到,這表示孩子長越大、自信心越不足。這種情況可說是成人吝於給予孩子讚美的證據。
我經常給孩子發表的機會,或是讓孩子寫下自己作品的功能和特徵,詞句不通也沒關係,為的是讓孩子透過講述自己的作品,獲得讚美的機會。我也時常故意裝傻說錯,藉此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經常受到讚美的孩子,即便面對他人的指責,也能憑藉對自己的自信和確信,決定要修正或是繼續堅持己見。有一次在靜物寫生的課堂上,我為了說明先畫大輪廓、再描繪細節一事,在景浩的紙上畫了一隻兔子作為範例,結果景浩說不喜歡我畫的圖,當著我的面擦得一乾二淨,重新畫上一隻小兔子,這代表景浩自信地認為自己的能力比老師傑出。我希望能成為一位可以讓孩子評論、讓孩子指正錯誤的老師。
在稱讚中成長的孩子能自然而然脫口說出「變化很重要」、「老師,這個圖錯了」、「我也可以」等充滿自信的話。面對孩子的指正,我也甘願低聲下氣,嘴上說著:「下次我會小心不犯同樣的錯誤。」心裡讚嘆著孩子學得真好、真了不起。
孩子有著無窮無盡的潛力,不須聽從他人的指令就能獨自完成作品。面對孩子的任何作品,我早已做好稱讚的準備。
圭賢的個人創作〈機器人〉一半臉是橘色、一半臉是藍色,看在我眼裡有點滑稽俗氣,但當我講出「臉上塗同一種顏色是不是會好看一些?」的老古板意見時,圭賢立刻反駁:「可是老師不是一直強調要有變化嗎?」我也只能舉白旗投降。
這個只有臉蛋有變化,稱不上酷炫的〈機器人〉卻是孩子充滿自信創作出的作品,圭賢堅持按照自己的意見上色,我反而給予更多讚美。就像是過去從沒想過長到拖地板的牛仔褲會流行一樣,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圭賢滿懷自信創作出的個性機器人,也能獲得獨到的評價。
◆創造力,來自不受限的思考
曾有位在學校備受矚目的資優生被介紹來我的工作室上課,我因而感到備受肯定,也十分開心。教資優生是一件相當輕鬆的事,我想教過孩子的人大概都能體會。
剛開始,我拿課堂上經常使用的風扣板請他隨興創作。孩子問我是否能使用放在一旁的箱子。我建議他:「不如我們先來做個箱子吧!」孩子反過來認真地指導我:「為什麼要用風扣板做箱子?用現成的箱子不是更方便嗎?」我說:「試著不要拘泥於紙箱的既有形態,來做一個我們想做的、有趣的箱子。」他勉為其難地點頭接受。
關於廢品創作,我想起求學時遇到的一位恩師,他常因我們的創意能力不足而心寒,曾經語重心長地叮囑我們:「你們如果當上美術老師,拜託不要讓孩子用廢品創作,孩子有權運用好的材料自由地發揮!」
當時我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涵義,現在卻心有戚戚焉。孩子具備從無到有、無限寬廣的可能性。廢品創作並非不好,卻可能會局限孩子的思考力。假若給孩子一個箱子,孩子就會為了利用箱子而縮小動腦的幅度。充分給予孩子空間,讓孩子自由地想像與創造,才是孩童腦袋發展正確的方向。畢卡索到了九十二歲仍勇於嘗試創作新作品,這種態度以及他所說的這段話,可以視為孩子的典範:
「對我來說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研究,我的畫就像是自傳,畫作沒有所謂進步,只有變化,當畫家被固定的框架局限住,就跟死亡無異。打破制式的框架,是時下畫家該做的事。」
「即使不懂藝術,也知道畢卡索」,畢卡索的知名度不言而喻,他作品涵蓋之廣,讓人無法一眼看盡、也無法用單一思潮來說明。漫長的生涯中,畢卡索總是為了追求新事物而不斷努力,從不安逸滿足於一處。因為他致力於否定過去、打破陳舊形象,才能成為現代藝術家的代表性人物。這種以變化和破壞為前提,「打破固定框架」的挑戰精神,不只適用於美感領域,也是孩子們必備的思考力。
注入到孩子體內的既定觀念會以極快的速度形成思考的框架。假設教孩子用三角形和四方形畫房子,孩子很可能無法想像用圓形構成的房子,甚至會加以否定。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Bilbao Guggenheim Museum),顛覆「建築物是由六面體所構成」的既定框架。我很好奇在觀察過這棟建築物後,孩子會畫出什麼樣的房子。
〈21世紀研究所〉是五歲和七歲的孩子參考「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照片後製作出來的建築物。我告訴孩子建築物並非一定是六面體,要孩子刪除腦中所有看過的建築物樣貌,創造全新的建築物。
孩子們在紙上素描打稿。恩成率先完成設計圖,外形結構是電腦的形狀,裡頭配置有劇場、圖書館等設施,取名為「電腦教室」。「設計得很好,不過電腦的外形是既定的樣子!再想一想,一定可以想出更好的!」我看過恩成的作品後給了這樣的建議。緊接著景浩完成了用汽車作為外形的建築物,很可惜也是運用既有的形態去設計。腦筋動很快的圭賢用歪斜的菱形畫出幾何形狀的房子,大家一致贊成將這個建築物作成立體作品。
◆ 培養色感,從大自然學習最有效
帶過孩子的人大概都曾在他們三歲左右發現一件神奇的事:男孩很自然地對車子有興趣、女孩很自然地對娃娃有興趣。容錫未滿兩歲時,就已經走到哪都要帶著兩臺玩具車,連睡覺都要將玩具車放在枕頭邊,要是發現自己的姊姊伸手想碰,就會立刻大聲吼叫。容錫喜歡將車排成一列,就像是塞車的場景,也會模擬停車的動作,他玩的遊戲跟慧源完全不同。這種因性別產生的特殊現象,也能不偏不倚地套用在孩子的色感上,也證實了「展現在女人身上的女性化傾向源自於社會制度,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
作者序
二版序 創意起於自發性的態度
這本書在出版時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矚目,沒想到十七年來卻持續受到讀者關注,真的十分感謝。書中提及的孩子現在已經是作品說明中的標示年齡再加上十八歲的年紀,多半都是大學生了。當時的讀者想必十分好奇這些創意出眾的孩子後續的學習發展吧,我想現在正是驗證答案的時刻。我向聯絡上的幾位孩子詢問了近況,果然,「腳步聲大的孩子」都在人生路上找到專屬自己的解答。
這段時間裡,「腳步聲大的孩子」(以下簡稱「腳步聲」)工作室與許多孩子相遇又分離,算一算,一年可以接觸到的孩子超過一千名,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十八年,稱此地為孩子的創意守護園似乎也不為過吧……。工作室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聽說鍾民的表弟要進來了,聽說誰的姪子要進來了,想到很快就可以聽到誰的小孩要進來了,嘴角便不自覺地揚起心滿意足的微笑。在口耳相傳下,腳步聲工作室得以和許多朋友相知相遇,這裡的孩子一如往常地製作著趣味新奇的作品,而離開的孩子也持續捎來充滿希望的消息。有人選擇繼續攻讀美術,也有人選擇在其他領域規劃自己的未來。我彷彿能看到這些多元發展的孩子,照亮著指引國家前進的道路。
我的三女兒出生得晚,目前還只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然而我在帶老三時所感受到的父母教育狂熱,絲毫不亞於養育老大的時候。當發現社會急遽變化的同時,教育方式卻比先前兩個孩子時更著重於填鴨,實在令人鬱悶。雖然有些地方提出了遊戲教育,聲稱要打破填鴨式教育,在我看來也只是另一種錯誤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教育感到憂心的原因。很多育有年幼子女的父母,抱持著我的孩子最優秀、我的教育觀最正確的想法,等到孩子長大後才後悔莫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尤其很多人聽到誰考了第一名就想以同樣的方式套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可是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更沒有所謂的正解,拿到第一名並不表示從此就能一帆風順,因為日後的人生還極其漫長。
許多父母口口聲聲強調創意,卻遺忘創意來自於孩子自發性的態度這個事實。孩子越大,被迫學習的東西越多,日漸被動的態度,讓創意在不知不覺中消聲匿跡。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與大家分享培養孩子創意的方法;藉由在腳步聲工作室課堂中創造出的作品及蘊藏其中的故事,讓大家看到創意的成果:如何透過立體作品理解空間概念、如何布局一個協調的架構、如何培養技術性的描寫能力,以及孩子憑藉著合作能夠催生出多麼厲害的作品……我想讓大家知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能鍛鍊出持久力和專注力,接觸過多元媒介和技法的他們,最終將能自己研究、企劃,進而創作出成品。我認為,融合這些過程所呈現出來的成果,就是「創意」。創意是無法用一句話來定義的複雜能力,也因此,培養創意的方法也無法用明確的解答來說明。
重新整理書本的過程中,我保留了許多初版的內容。即便是現在,我仍然覺得以這些課程作為創意養成的方法毫不遜色。而二版的書中還增加了創意孩子的特徵,以及教師應有的姿態等等篇幅。至於書籍出版後有幸遇到的更有創意的孩子、更好的老師、更異想天開的作品故事也都收錄在附錄中。
透過這本書和書中優秀主角們的介紹,對於昨日今日的過熱教育,我將再次打上一個大問號。
初版序 成就孩子的無限可能
我是個平凡的媽媽,和大多數母親一樣,對孩子任何一點小變化都會反應敏感。當孩子表現出想親近同儕的欲望時,我開始探訪幼兒園;聽說隔壁小孩已經會念字時,我開始著手教孩子認字;英文的早期教育風氣盛行時,我也不例外地跟進。我買了大量的教養書來閱讀,將所有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然而子女教育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迎刃而解。為了指引孩子走在正確的路上,我渴望得到更詳細具體的解答,並且在探訪教育機構的過程中,獲得了教孩子美術的工作機會。
教導孩子美術的同時,我彷彿以一位新手媽媽、以一個孩子的朋友的姿態重生。現在回想起來,依舊很慶幸自己當時的選擇,覺得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是一件很正確的事。原本慧源在我眼中,是個怎麼看都漂亮、有著滿滿優點的女兒,在接觸過其他孩子之後,我才得以用客觀的角度來觀看自己的女兒。讓我更開心的是,過去充滿徬徨的媽媽角色,因為教學變得堅定了。
雖然主修美術,卻不代表我有能力教導各式各樣的孩子,一路下來,作為老師的我得出一個結論:母親的角色比畫家的角色來得重要。也就是說,相較於擔任一名指導美術的畫家,我更著重於站在父母的立場,養育出端正的子女。
我是在教導孩子美術一年多後,才產生這樣的想法。然而以如此短暫的經歷和知識,出版一本著眼於百年大計教育問題上的書籍,是否會過於輕率?對此我也歷經幾度猶豫,最終讓我下定決心出書有幾個關鍵。
首先,我希望現行的美術教育能走向更正確的方向。這段期間和許多孩子相遇,卻看到多數孩子的創意被馴化在不當的美術教育中,著實令人不安。我衷心期許他們能在更自由的風氣下學習。因此我竭盡所能地讓孩子經常發想新事物,教導他們透過創作和畫畫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藉由分享這些我和孩子們相處的經驗,能夠讓讀者在培養孩子創意的路上有所啟發。
此外,出版書籍最直接的理由,是想透過我所教導的孩子創作出的作品,讓讀者知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的事實。光是將孩子的作品羅列出來,就能一眼看出孩子進步的幅度。但由於剛開始我並不是有計畫性地從事美術教育,不懂得要好好珍藏,因而遺失了不少有趣的作品,現在想起來覺得十分可惜。
我將這本書的重點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下最重要的創意養成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培養孩子創意的基本:欲望和自主性,以我在教導孩子時經歷過的事件為基礎論述而成;第二部分著墨於孩子的表達動機,以及與表達相關的要素—色彩和對象—所需的指導體系;最後一部分則是審視教育現況,簡略描述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及父母的角色。
以短暫的教學經驗寫出這些往後不知道會如何發展的年幼孩子的故事,擔心在所難免,然而站在一個重視孩子獨特個性與創意,以及作為兩個孩子媽媽的立場,我還是毅然決然地完成了這本書,並真心希望大家能用關愛的眼神看待年幼的孩子。內容不盡完美,望讀者海涵。
最後,敬請期待我教的孩子製作出的劃時代、令人驚豔的作品,期望這本書能帶給這些孩子些許滿足與喜悅。
二版序 創意起於自發性的態度
這本書在出版時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矚目,沒想到十七年來卻持續受到讀者關注,真的十分感謝。書中提及的孩子現在已經是作品說明中的標示年齡再加上十八歲的年紀,多半都是大學生了。當時的讀者想必十分好奇這些創意出眾的孩子後續的學習發展吧,我想現在正是驗證答案的時刻。我向聯絡上的幾位孩子詢問了近況,果然,「腳步聲大的孩子」都在人生路上找到專屬自己的解答。
這段時間裡,「腳步聲大的孩子」(以下簡稱「腳步聲」)工作室與許多孩子相遇又分離,算一算,一年可以接觸到的孩子超過一千名,這樣的日子...
目錄
二版序 創意起於自發性的態度
初版序 成就孩子的無限可能
前 言 孩子表達欲望與創意力極大化
Chapter1培養美感,先有欲望和自主性
01 腳步聲大的孩子更有創意
02孩子有欲望,創作讓人耳目一新
03 持久力和專注力取決於欲望
04 稱讚帶來自信,孩子更勇於表達
05渴望自己動手才能獨立創作
06 共同創作,學會互助與體諒
Chapter02培養創意,先有表達動機
01多看、多讀、多體驗,美感教育的關鍵
02 習慣動腦的孩子,非要絞盡腦汁才過癮
03想像力和純真,孩子成為畫家的天賦
04培養色感,從大自然學習最有效
05 顏色接觸越多,色感越豐富
06 大張畫紙能養成持久力和專注力
07 立體感作品,可以培養空間概念
08 拼貼藝術,提升變通性思考力
09 多元美感整合力,讓孩子拍部電影吧
10孩子越有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
Chapter03培養夢想,先捨棄僵化與框架
01 創造力,來自不受限的思考
02父母的從容態度,能守護孩子的純真
03沒有絕對的教育方式,老師的變通很重要
04適性引導,孩子天賦不會受限
05創造一個充滿夢想的地方
附錄1:激發孩子天賦的祕訣
附錄2:寫給父母和老師的話
01 蓋上腳印
02傾聽孩子分享的故事
03教學,就像在製作美味料理
04在共學中得到的笑容
05老師把我的畫毀了啦!
06滾珠遊戲的反擊
07親子美術年齡的共同成長
08增加孩子自信心的作品展
09激勵鬥志的禮物
後記 繼熱情與感動之後——「愛」
二版序 創意起於自發性的態度
初版序 成就孩子的無限可能
前 言 孩子表達欲望與創意力極大化
Chapter1培養美感,先有欲望和自主性
01 腳步聲大的孩子更有創意
02孩子有欲望,創作讓人耳目一新
03 持久力和專注力取決於欲望
04 稱讚帶來自信,孩子更勇於表達
05渴望自己動手才能獨立創作
06 共同創作,學會互助與體諒
Chapter02培養創意,先有表達動機
01多看、多讀、多體驗,美感教育的關鍵
02 習慣動腦的孩子,非要絞盡腦汁才過癮
03想像力和純真,孩子成為畫家的天賦
04培養色感,從大自然學習最有效
05 顏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