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有思想的人生,並不會因此黯然失色,因為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人工智慧時代,50%的工作將被逐漸取代!?
哪些工作最容易消失?什麼技能最容易被淘汰?你要如何提升自己?
如果人工智慧時代也會出現偉大公司的話,
一定會有相當數量是在這四、五年裡創立的。
「AI未來非常有前途的幾個重要領域,包括計算平台、感測器、智慧家電、機器人、自動駕駛等,絕對有可能成為台灣的下一個黃金機遇。」
人工智慧來了!它長得不像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而且就在你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打開手機使用app,或是上網搜尋資料、購物、使用服務,我們就在和人工智慧互動。
在Amazon等網路商店購物,人工智慧技術會推薦你喜歡的商品;在你下單之後,先進的倉儲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和物流無人機,正在快速分撿貨物,幫助電商龍頭及快遞業者,飛快消化驚人的物流總量。
很多人愛用圖像或影片處理軟體,人工智慧技術會針對照片進行美化,或協助你完成藝術創作。在人工智慧的驅動下,谷歌等搜尋引擎,早已提升到智慧問答、智慧助理、智慧搜尋的新層次。在不久的將來,自動駕駛技術還將重新定義智慧出行、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人工智慧早已無處不在,而且正在顛覆這個世界。
在本書,華人人工智慧領軍人物李開復和王詠剛,用深入淺出、富含幽默的方式,為我們詳述什麼是人工智慧,以及人工智慧至今的發展和應用。從1997年IBM深藍、2016年AlphaGo到最新的冷撲大師,人工智慧的進步一次比一次更好、更神速。兩位作者以長年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專業經驗,告訴我們AI時代的各項挑戰,也為我們指出AI時代各種創新、創業的黃金機遇。
人工智慧在公眾中,總共引起三次熱潮。前兩次的熱潮,仍籠罩著濃厚的學術研究和科學實驗色彩。從2006年開始,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電腦運算速度的大幅成長,還有互聯網時代累積出來的海量資料財富,人工智慧在多個領域與大眾需求接軌,開創出全新商業模式,呈現穩步發展,甚至開始威脅人類、取代就業。
在AI興起的時代,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兩位作者在書末也針對教育和個人發展,從應該如何學習、應該學什麼、教育應該關注什麼,提供多項豐富、實用的建議。隨著科技進步,AI技術將在大量簡單、重複性、不需要複雜思考就能完成決策的工作中,取代人類。不斷提升自己,善用人類特長,善於借助機器的能力,這將是在未來社會裡,各領域人才的必備特質。
李開復的「五秒鐘準則」
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人工智慧時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
•主動挑戰極限
•做中學
•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面對面的課堂仍將存在,但互動式的線上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
•主動向機器學習
•既學習「人—人」協作,也學習「人—機」協作
•學習要追隨興趣
在AI時代,只會在某個狹窄領域從事簡單工作的人,無論如何都無法與AI的效率和成本相比,必然會被機器所取代。如果不想在AI時代中,失去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如果不想成為「無用」的人,唯有從現在開始,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擁抱人類的獨特價值,成為在情感、性格、素養上,都更加全面的人。
AI來了,有思想的人生,並不會因此黯然失色,因為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延伸閱讀:
《謝謝你遲到了》
《人類大命運》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釣愚》
《膽大無畏》
《未來產業》
《大數據》
《自造者時代》
《第二次機器時代》
作者簡介:
李開復
生於台灣,長於美國,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88年獲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學博士學位。歷任蘋果、微軟、Google頂尖科技公司全球副總裁等重要職務。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創業家、青年導師、暢銷書作家。2009年9月在北京創立創新工場,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
曾任美國「百人會」副會長,並於2013年獲選《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一百人。同時也是香港城市大學的榮譽博士、卡內基美隆大學榮譽商業管理博士,以及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
著有《我修的死亡學分》、《世界因你不同》、《做最好的自己》、《與李開復對話》。
FB專頁:www.facebook.com/kaifulee/
微博:weibo.com/kaifulee
王詠剛
創新工場技術副總裁兼人工智慧工程院副院長。199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方正奧德公司技術總監。2006年至2016年在Google擔任主任工程師(Staff Engineer)、資深技術經理等職,參與或負責研發的專案包括桌面搜索、拼音輸入法、產品搜索、知識圖譜、谷歌首頁塗鴉(Google Doodles)等,在輸入法、知識圖譜、分散式系統、HTML5動畫/遊戲引擎等技術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累。
微博:weibo.com/ygwang
章節試閱
01 人工智慧來了
人類,你好!
「不管我們是碳基人類,還是矽基機器人,都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每一員,都應獲得應有的尊重。」
這是科幻文學巨匠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太空漫遊系列第二部《2010:太空漫遊》中描繪的一段對白。從情感上說,人類多麼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和人類創造的智慧型機器平等相處,共同發展。可有趣的是,每當前沿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們預示出人工智慧的瑰麗未來時,許多人就又不約而同地患上人工智慧恐懼症,生怕自己的工作乃至人類的前途被潛在的機器對手掌控。
「人工智慧來了!」這句話對不同的人群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電腦科學家很少懷疑人工智慧在推動人類技術進步上的偉大意義,這個意義甚至可以和人類發明蒸汽機、電力、核能,或者用火箭探索太空相提並論;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更多地關注人工智慧已經或即將對人類經濟結構、就業環境造成的巨大挑戰;科幻作家、影視編導和未來學家則樂於看到人工智慧技術一次又一次激發起大眾如火的熱情,他們從不忌憚用最縹緲的想像將人類未來渲染成天堂或地獄……。然而,絕大多數不熟悉技術細節,或不具備瑰麗想像力的普通人呢?
普通大眾對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認知,始於2016年初AlphaGo的驚世對局。在欣賞圍棋對奕的同時,人們總是不惜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將AlphaGo或類似的人工智慧程式,與科幻電影出現過的、擁有人類智慧、可與人平等交流,甚至外貌與你我相似的人形機器人做類比聯想。
「人工智慧來了?他/她在哪裡?長得什麼模樣?會說中文嗎?是好人,還是壞人?」
圖1 奧斯卡最佳視效獎得主,電影《機械姬》的海報
很遺憾,今天的人工智慧並不像電影《機械姬》中的人形機器那樣美貌迷人。想像與現實間的巨大反差,讓不少人難以適從。在人工智慧面前,公眾經常流露出好奇、迷茫或訝異的神情:
「人工智慧有人格嗎?」
「可以和機器人談戀愛嗎?」
「機器人會毀滅人類嗎?」
「人類是不是可以移民火星,留下機器人建設地球了?」
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工智慧嗎?我們真的準備好與人工智慧共同發展了嗎?我們該如何在心理上將人和機器擺在正確的位置?我們該如何規劃人工智慧時代的未來生活?
想真正理解和認識人工智慧,我們必須首先面對一個可能讓很多人難以相信的事實:人工智慧已經來了,而且就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
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
請拋開人工智慧就是人形機器人的固有偏見,然後打開你的手機,我們先來看一看,已經變成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智慧手機裡,到底藏著多少人工智慧的神奇魔術。
圖 2 iPhone手機上的人工智慧相關應用
圖2顯示了一部典型iPhone手機上安裝的一些常見應用程式。可能很多人都猜不到,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是手機上許多應用程式的核心驅動力。
蘋果Siri、百度度秘、Google Allo、微軟小冰、亞馬遜Alexa等智慧助理和智慧聊天類應用,正試圖顛覆你和手機交流的根本方式,將手機變成聰明的小祕書;新聞頭條等熱門新聞應用依賴于人工智慧技術向你推送最適合你的新聞內容,甚至,今天的不少新聞稿件根本就是由人工智慧程式自動撰寫的;谷歌照片(Google Photos)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識別圖像中的人、動物、風景、地點等,快速幫助使用者組織和檢索圖像,美圖秀秀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對照片進行美化,Prisma和Philm等圖像、視頻應用則基於我們拍的照片或視頻完成智慧「藝術創作」。
在人工智慧的驅動下,谷歌、百度等搜尋引擎早已提升到了智能問答、智慧助理、智慧搜索的新層次。以谷歌翻譯為代表的機器翻譯技術,正在深度學習的幫助下迅速發展。使用滴滴或優步(Uber)出行時,人工智慧演算法不但會說明司機選擇路線、規劃車輛調度方案,在不久的將來,自動駕駛技術還將重新定義智慧出行、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使用手機購物時,淘寶、亞馬遜等電子商務網站,現已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推薦最適合你的商品,而先進的倉儲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和物流無人機,已在幫助電子商務企業高效、安全地撿貨、發貨……。
怎麼樣?聽起來,只是一片小小的手機螢幕上,人工智慧是不是無處不在?我們來聽聽最厲害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們怎麼說。
我的導師,圖靈獎得主拉吉‧瑞迪(Raj Reddy)說:「AI在主流社會中的應用有很多。IBM的深藍和華生(Watson),應該算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另外一些知名的AI應用實例,還包括:1)谷歌的翻譯系統,能夠實現多種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譯;2)像蘋果Siri、微軟小娜(Cortana)和亞馬遜Alexa這樣能夠進行對話的智慧助理;3)近期一些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進展。」
谷歌最資深的電腦科學家與軟體架構師──谷歌大腦開發團隊的領導人物傑夫‧迪恩(Jeff Dean)則說:「很多時候(人工智慧)都是藏在背後,所以大家並不知道有很多東西,其實已經是機器學習的系統在驅動。比方說,由語言理解系統所支援的谷歌搜索、谷歌翻譯、Gmail的快速回復功能,還有現在電話上的語音辨識功能,以及亞馬遜和Netflix上的推薦系統,或是應用在谷歌照片上的圖像理解系統。」
接下來,讓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這些活躍在你我身邊,正在改變世界的人工智慧技術。
智慧助理
記得微軟小冰嗎?手機上最喜聞樂見的人工智慧助理之一。與其他人工智慧助理應用相比,小冰的語音辨識能力、語音合成技術、基於大語料庫的自然語言對話引擎,都有非常獨到、可圈可點的地方。據說,2016年9月17日是小冰的18歲生日,截至是日,小冰已經跟4200多萬人進行了200多億次對話,包括文字聊天、語音聊天、電話通話等各種形式。
圖 3 微軟小冰為代表的智慧助理類應用
圖3是我和小冰關於美國總統競選的一段對話。有意思嗎?在這樣一段簡單的對話情境裡,小冰試圖表現出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而且,她在討論嚴肅話題的時候,口氣上居然有三、四分的調侃和戲謔。
嚴格來說,小冰的智慧程度還遠遠趕不上人類;更多時候,她只是在事先積累的人類對話庫和互聯網資料庫中,查找最可能匹配的回答。在不少特定情況中,例如上下文脈較為複雜時,小冰經常答非所問,或是有意無意地顧左右而言他。但很難否認,小冰及類似的智慧助理程式,已經展現初步與人類溝通的能力。
像小冰這樣的智慧助理應用有很多,蘋果公司早於2011年就發布了iOS語音助理Siri;2012年,谷歌發布的Google Now將智慧助理的概念帶入了Android世界;2014年,亞馬遜發布了基於Alexa平台,可以和使用者聊音樂的智慧音箱Echo;隨後,百度在2015年發布了集成個人搜索助理和智慧聊天功能的度秘;谷歌在2016年發布了智慧聊天程式Google Allo;2017年1月,百度推出的基於自然語言對話的作業系統DuerOS,則是代表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建立智慧助理開發與應用平台方面的自信。
01 人工智慧來了
人類,你好!
「不管我們是碳基人類,還是矽基機器人,都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每一員,都應獲得應有的尊重。」
這是科幻文學巨匠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太空漫遊系列第二部《2010:太空漫遊》中描繪的一段對白。從情感上說,人類多麼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和人類創造的智慧型機器平等相處,共同發展。可有趣的是,每當前沿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們預示出人工智慧的瑰麗未來時,許多人就又不約而同地患上人工智慧恐懼症,生怕自己的工作乃至人類的前途被潛在的機器對手掌控。
「人工智慧來了!」這句話對不同的...
作者序
【繁體中文版專序】AI時代,台灣如何迎頭趕上? / 李開復
英文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大陸、港澳被譯為「人工智能」,在台灣被譯為「人工智慧」。一字之差,讀起來卻有微妙差別。「人工智能」中的「能」,似在強調功能、能力,偏重AI技術的工具性;而「人工智慧」中的「慧」,則意在聰慧、穎慧,偏重AI技術在認知層面與人類的相似性。小小一處翻譯,略可折射出台灣科技文化的獨特內涵。
PC時代,台灣憑藉著在半導體晶片產業中的領先優勢,以及在電子產品設計、製造方面的專深經驗,扮演了IT行業基礎驅動力的重要角色。進入互聯網和行動互聯網時代,台灣雖然繼續保持了在晶片產業的優勢,卻因為市場、人才等多方面因素,錯失了搜尋引擎、社群網絡、O2O、共享經濟、行動支付等巨大機遇,只能眼看著大陸科技企業在這些全新商業模式中引領風潮。在即將到來的AI時代裡,台灣該如何迎頭趕上?
事實上,台灣科技界一直有AI研發的基礎與傳統。台大資訊系與電機系的李琳山教授,很早就開始語音辨識及語音合成方向的研究,並於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陸續完成第一代漢語語音合成系統、第一代漢語聽寫機等出色成就。畢業於台大資訊系、就職於中正大學的吳昇博士是台灣搜尋引擎的先驅,他將自己主持的中正大學「蓋世」(GAIS)計畫成功商業化,成立網擎資訊軟體股份有限公司(Openfind),並於2002年推出技術領先的搜尋引擎產品。
今天,台灣仍然具備AI研發與創新的良好氛圍:台北出生的黃仁勳創辦的NVIDIA,已經成為深度學習的最佳引擎,正在驅動大部分人工智慧相關的計算;台積電聯手Intel正加速研發AI計算平台,並已在晶片生產環節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生產力;谷歌在台灣擁有一支非常好的研發團隊;台大、清大、交大等知名學府,都有來自美國名校AI領域的資深教授……,這些技術、產業和人才基礎,完全有可能幫助台灣在AI時代異軍突起。舉例來說,結合台灣在晶片和電子產品方面的優勢,AI未來非常有前途的幾個重要領域,包括計算平台、感測器、智慧家電、機器人、自動駕駛等,絕對有可能成為台灣的下一個黃金機遇。
AI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思考方式,即將為人類全體的教育、社會、經濟、政治等層面帶來深刻變革。對於一般大眾而言,這是我們體驗科技魅力、擁抱未來生活的重要時刻;對於IT從業者來說,這是進入下一個技術變革巔峰、開創人類未來的最好時代。
AI來了,機遇就在你我面前!
【繁體中文版專序】AI時代,台灣如何迎頭趕上? / 李開復
英文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大陸、港澳被譯為「人工智能」,在台灣被譯為「人工智慧」。一字之差,讀起來卻有微妙差別。「人工智能」中的「能」,似在強調功能、能力,偏重AI技術的工具性;而「人工智慧」中的「慧」,則意在聰慧、穎慧,偏重AI技術在認知層面與人類的相似性。小小一處翻譯,略可折射出台灣科技文化的獨特內涵。
PC時代,台灣憑藉著在半導體晶片產業中的領先優勢,以及在電子產品設計、製造方面的專深經驗,扮演了IT行業基礎驅動力的重要角色。進入互聯網和...
目錄
01 人工智慧來了
02 AI復興: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慧
03 人機大戰:AI真的會挑戰人類?
04 AI時代:人類將如何變革?
05 機遇來臨:AI先行的創新與創業
06 迎接未來:AI時代的教育和個人發展
01 人工智慧來了
02 AI復興: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慧
03 人機大戰:AI真的會挑戰人類?
04 AI時代:人類將如何變革?
05 機遇來臨:AI先行的創新與創業
06 迎接未來:AI時代的教育和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