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松本大洋慷慨的感染力我不是想死進擊的巨人中年之路長照京都逛美術館更新粒線體我不做英雄與自己和解讀首詩新時代運動
放入購物車

拜訪革命:從加德滿都、德黑蘭到倫敦,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周軼君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30

ISBN/ISSN:9789869384421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480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革命,不只是新聞頭條,而是他們的生活日常。

在踏上革命的路口上,抗爭者為何時而奮勇向前,時而徬徨躊躇?
如果民主無法承諾太平,專制未必不能苟活,市井小民該何去何從?


《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呈現最真實的革命面孔。

北非強人穆巴拉克、格達費為何倒台?伊朗人民是否仍然對什葉派領袖何梅尼敬若神明?以普丁為師的厄多安,還能把持土耳其政壇多久?查維斯在美國後院豎起反美大旗的真相如何?擺盪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要投靠強權還是追求獨立?位在世界邊陲的尼泊爾,那裡的人們又是如何被毛澤東思想感召而挺而抗暴?在英國、瑞士,乃至列支敦士登等富裕的西歐國家,民主又面臨什麼新的挑戰?

最重要的是,那些在這些歷史現場的小老百姓,怎麼看待這一切?那些既受革命風潮左右命運、也推動著歷史巨輪向前滾動的中產市民,如何面臨一連串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選擇?

從2004年烏克蘭的「橘色革命」、2009年伊朗的「綠色革命」、2010年底席捲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之春」,進而到2013年土耳其反對厄多安總統威權作風的「占領蓋齊公園運動」,整個歐亞大陸的心臟帶地接續燒起反威權、爭自由的燎原野火,成為整個21世紀初除了反恐、金融危機之外,最重要的全球政治事件。然而這一波民主浪潮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永遠不畏烽火、哪裡有危險往哪裡跑的周軼君要在《拜訪革命》去探索的。

「每一瓢革命的滋味,冷暖自知。而每一種滋味都是真實。」

為此,她去了全球記者都得去的開羅、伊斯坦堡、德黑蘭、巴格達、基輔、大馬士革,也造訪了不太有人去的加德滿都、列支敦士登。在一個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冒著扒竊、歧視、性騷擾、甚至汽車炸彈攻擊的危險,採訪計程車司機、示威民眾、盜版DVD小販、地下樂團歌手、地產開發商、各大主流媒體記者、穆斯林兄弟會青年領袖、報社總編,多國政府首長。我們會看到寧願戴上面紗而捨棄大學教育的土耳其婦女、就算發現車上有炸彈也只想敷衍了事的巴格達衛兵,以及哭著懺悔自己的暴行的警察。

藉由真誠的態度、犀利的提問,周軼君時而牽引出受訪者的熱切渴望,時而逼問他們的猶豫困惑:拼經濟還是爭自由、本土或開放、反美或親美、集體認同還是個體自由,回歸傳統還是擁抱現代?

那些對一般台灣人來說只是「國際新聞」、「時事分析」的事件,例如軍事鎮壓、貪腐、經濟封鎖、宗教對立,究竟是如何影響著當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激起人民抗爭的意志?又如何限制了成功邁向民主化的可能?

在問與答之間,作者也邀請讀者一起反思:置身事外的我們,該如何公正客觀看待遠方人們的奮鬥?對於我們自己的國家,又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作者簡介:

周軼君

現任《端傳媒》國際頻道主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2002至2004年,任新華社駐以巴地區記者,期間是唯一常駐加薩的國際記者,曾採訪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阿巴斯,對哈馬斯組織創始人亞辛的專訪被多家國際傳媒轉載,關於以巴衝突的文字、攝影故事獲得國際多個獎項,曾被評為「中國記者風雲人物」。2005年出版《離上帝最近——女記者的中東故事》,除政治人物外,亦白描當地一般民眾的生活面貌,辛酸痛苦伴隨幽默溫馨,展現衝突下的人性。



2006年起任職香港鳳凰衛視,並定居香港。繼續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經歷尼泊爾改制、南北韓危機、戰後阿富汗、伊拉克重建、烏克蘭戰爭、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亞及巴林等一系列政變,亦有實地觀察美國與歐洲政局。

她的國際新聞分析、隨筆常見於《風傳媒》、《端傳媒》、《金融時報》中文網,也常受邀「鏗鏘三人行」談話節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李志德(《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

房慧真(作家、著有《單向街》、《小塵埃》)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梁文道(香港作家、「一千零一夜」主講人)

劉 瑜(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著有《民主的細節》)

《東方歷史評論》

李志德╱《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

「這幾年,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走到世界各個地方,嘗試著獨立寫出當地的報導。但很遺撼的是放眼台灣新聞界,似乎找不到一個可以效法的先行者。周軼君其人其書所補足的,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遺憾。尼泊爾、伊朗、利比亞......周軼君自己走進每一個新聞現...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第十七章 埃及 牆的盡頭

夏六月,開羅正午。他從裡到外,黑色正裝。

我幾乎認不出瓦利德。三年前那個昂揚振奮的青年,沉下來,像一塊黑色的石頭。他從記者協會門前臺階走下來,快到眼前我才確認是他。「你好嗎?」我伸出手。

「不怎麼好啊——」他摘下墨鏡,我一聲驚呼:一條刀疤貫穿左臉。

像幾乎所有革命一樣,三年前的解放廣場,屬於全體埃及人,但歸根結底是青年的,他們是發起者、組織者。最具規模的反對派穆斯林兄弟會,一開始並沒有參加——運動最初的召集人都是世俗派,跟穆兄會沒有溝通,但是穆兄會的青年組織卻一早投入,...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推薦語
自 序

一、 尼泊爾:民主新生兒
第01章 紅色雨季中
第02章 有詩人的江山
第03章 加德滿都旅店
第04章 革命勝利以後

二、 伊朗:不只是伊斯蘭
第05章 主題公園
第06章 愛在德黑蘭
第07章 化與迷航

三、 伊拉克:不安的現代化
第08章 檢查站
第09章 民主的斗蓬
第10章 巴格達之夜
第11章 中國人在伊拉克

四、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我現在就要!」
第12章 陛下的盛宴

五、 巴林:貧窮的富國
第13章 「嘿,人民能來嗎?」

六、 土耳其:大國夢
第14章 厄多安的兩張面孔

七、 敘利亞:解嚴之門
...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