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教會鸚鵡講供給需求,鸚鵡也會變成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 薩默爾遜(Paul A Samuelson)
「就長期來說,我們都死了!」 ─經濟學家 凱恩斯(Keynes)
「成功的經濟學家,上輩子必是個數學家;失敗的經濟學家,上輩子則是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 克魯曼(Paul Krugman)
「我從不認為經濟學是個笑話,但我卻認為這些流傳開來的笑話,是一種正在醞釀中的陰謀,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調侃經濟學家們。這陰謀是誰發起的,目前找不到證據,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很多學問都可以用笑話來傳遞艱澀難懂理論的話,學習起來不也很一派輕鬆快樂嗎?難不成,這陰謀的背後,只是在消遣經濟學家,傳遞快樂嗎?」
作者認為如果笑話的傳遞,只是停留在調侃的層次,真是暴殄天物。因此不惜親自下海,為讀者不厭其煩拆解這些冷笑話,並在談笑風生中傳達經濟學的精隨及無奈。每個冷笑話,除了博君一笑,不妨把它視為一場場難得的機會教育。
●最親切經普書《巷子口經濟學》&年度最佳商業應用部落格入圍者又一翻言覆語力作!
●獲第一屆經濟盃金酸莓獎!
獲獎理由:
1.充分揭露經濟學史上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2.對於經濟學冷笑話之發揚光大功不可沒
●歡喜推薦: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夏韻芬 新時代聰明生活女王
作者簡介:
現職:自由作家及大學講師
產業分析師,服務業品質專業師
學歷:東海大學經濟系畢業
朝陽科技大學企管碩士
曾任:行銷企畫主管,Blog作家及財經專欄作家
專長:經濟分析與數位經濟研究
著作:「發現虛擬貨幣藏寶圖」
「巷子口經濟學」及專欄百餘篇
個人部落格:http://blog.udn.com/bigcrab
巷子口經濟學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economics
E-mail:economics@pixnet.net
章節試閱
一入此門,莫存指望
一所大學經濟系的大門上,
貼著這麼一行字:「同學,一入此門,莫存指望!」
很多人問我當年大學聯考後,為何填志願選上「經濟系」呢?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回答起來也不難,就只是因為「成績」而已!另外,我必須承認,除了經濟系之外,其他的學系一點都不「酷」,因為「經濟」這兩個字看起來好像很偉大,也很深奧,帶點學問,滿足了一些自我的期許罷了。
如此簡單嗎?只是成績這個單純因素嗎?
正是如此,沒錯!但這故事說來話長。
我國中時讀的是「放牛班」,就是所謂的「後段班」,所以我沒讀過高中,因此程度不是很好,也正因為如此,我壓根兒不知道高中課本長什麼樣子,至於最近一次摸到高中課本,也是為了考大學聯考,不得已去向補習班買的。
當年,大學聯考放榜後考進經濟系時,基本上應該是誤打誤撞,加上一丁點的錯誤及主觀的認知所造成的。剛好那年大學聯考的英文成績簡直爛到可以說是趨近於「零分」,至於個位數那幾分,我認為也是胡亂瞎猜「隨機」猜到的分數,而正愁不知該填哪一個志願時,正巧發現我選的那所大學的經濟系可以不用太計較英文分數(應該是不計較),於是乎就順理成章的去報到了。
在這之前,我壓根兒也不知道經濟系到底在學什麼,更不知道「經濟」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我們有個經濟部長而已,至於咱們的經濟部長到底是誰,姓什麼名什麼,真的絲毫沒有概念。
所以,我對經濟學的認知與程度,大概就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的。至於為何選經濟系,一方面除了英文成績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經常聽到「邊際【3】」這兩個字,我始終搞不清楚為何報章雜誌和新聞老是冒出這個看起來很專業的名詞。我只知道邊際這兩個字是「經濟術語」,至於邊際的意思是什麼,直到了我進經濟系的大門之後,才知道原來邊際的意思就是「多出來那一單位」或「最後加上去的那一個單位」,和「邊緣」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曾經思索過,那年我誤打誤撞考進來,會不會是這個系上的「邊際學生」(多出來的那一個)啊?未來四年會不會就當個「邊際學生」,好像「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不該存在呢?
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作者印象中的經濟系:
一所大學經濟系的大門上,貼著這麼一行字。
「同學,一入此門,莫存指望!」
想必,這位漫畫作者應該也是在絕望之餘畫下他眼中的經濟系。但我認為他真正應該透露的是如何「絕處逢生」才對,不然,進了此門,難不成就沒一線生機了嗎?
進了經濟系這個大門,真的莫存指望嗎?可惜,這個漫畫是在大學畢業後才看到的,要是那年大學聯考準備填志願時,系主任若在招生簡介裡貼上這句話,我可能會認真考慮「打退堂鼓」!
這句調侃的話,其實其來有自。直到我進了經濟系之後,發現經濟系簡直是數學系和統計系的綜合體。原因無他,沒把數學、微積分和統計(此外,還有會計學和微積分)搞清楚的話,大概大學四年就別想混了。而經濟系很多的學分設計方式,簡直是一不小心就會「二一出局」,加上擋修的設計,大一經濟學原理若是沒有過關,大概注定得讀到大五以後才畢得了業。
這種膽戰心驚四年的心情,可想而知。
最近,直到我讀到李維特(Steven D. Levitt)所寫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時,適才「心有戚戚焉」,原來李維特對「X」上面那一小撇也有莫名的恐懼(X上面那一小撇,其實是微積分裡的一次導函數,或稱一次微分)。這正驗證了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自我調侃的笑話:
成功的經濟學家,上輩子必定是個數學家。
失敗的經濟學家,上輩子則是個社會學家。
仔細分析一下,其實克魯曼講的有其深刻的涵義所在,也就是很多經濟學家爭著當成功的經濟學家,努力用數學建構起經濟模型,甚至去描繪根本不存在的事實,但獲得的評價卻是良性的、有貢獻的,所以,克魯曼才會認為這些「成功」的經濟學家上輩子鐵定是「數學家」。
但很多話其實是反義的,我認為克魯曼講的是這些成功的經濟學家根本不是經濟學家,只是一群會演算複雜數學的專家而已。
至於他口中所講的失敗的經濟學家,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正因為他們努力用經濟學解決社會問題,這才是經濟學的核心功能所在,只是在世風的潮流之下,太多人去追逐數學,而忘了社會問題罷了。
克魯曼這句話讓我覺得「頭頂一隻烏鴉飛過」,但我很慶幸一件事,就是我還沒選擇當個經濟學家,而且上輩子也不是數學家,所以呢,成功的機會可能多了一點,同時失敗的機會也少了一點。
經濟學家的用處
有天,老師問堂下學生說:
「對人類毫無用處而人類又不能擺脫的是什麼東西?」
學生回答說:「蒼蠅!」
老師猛搖頭。
學生又答:「蛔蟲!」
老師又猛搖頭。
學生又答說:「經濟學家!」
這回,老師猛烈點頭……
我實在很難用一句話來形容經濟學的內涵,也就是因為太難以形容了,造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經濟學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學問」?
但有一個瑞典人是這麼說的:
經濟學就像紅酒一樣。
你最好不要拿來聞一聞,但是可以把它一口喝下去。
但是切記,如果你在某個場合喝太多的話,它是有讓你暈眩的風險!
我猜想,瑞典人應該距離經濟學比較近,正因為諾貝爾是個瑞典人。但瑞典人這麼說經濟學,或許是他們認為不要太相信經濟學(只能喝一口),否則會大禍臨頭嗎(暈眩的風險)?
說到紅酒,我倒是喜歡喝,但只挑便宜的紅酒喝,而且只喝一口,所以,我很慶幸還沒有暈眩過。
但是每年一到七月份,一定有很多大學經濟系的畢業生正在煩惱畢業後到底能做些什麼?找到哪種工作?這些憂慮我也有過,坦白講,這種想法我也想了很久,有一陣子還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年在大學念經濟學的時候,我始終很好奇一件事,就是大學畢業後到底能做什麼?有什麼工作適合經濟系畢業的學生就業?經過打聽後才瞭解,經濟系的畢業生就業方向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功課好且家裡經濟許可,大多選擇出國深造,繼續攻讀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
•第二種,功課好但家裡經濟不太許可,就留在國內念碩士。
• 第三種,不想深造的,就是考高普考,進銀行或者到保險公司上班。
很不幸的,我以上三種都不是。我大學一畢業就到民營電信公司上班,從小小的行銷企畫做起,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在網路通訊業或者軟體業工作,真的是學非所用,但也不是說派不上用場,至少在邏輯訓練上,經濟學所施予的訓練,著實嚴謹很多。
有一次,我很納悶的跑去問系主任這個問題:「大學畢業後到底能做什麼?」
想必這個問題一定很多人問過系主任,我不是第一個,鐵定也不是最後一個。他倒是很打趣地告訴我,你看看,環看整個學校,有哪幾個系可以得諾貝爾獎?物理、化學、文學和經濟學,只有經濟學在社會科學裡頭可以有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其他學門連機會都沒有。至於什麼是企業管理、什麼是行銷企畫、什麼是國貿實務這類的工具學問,就不用多論了。
我實在不懂,我要工作餬口,和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何干係呢?我只知道,我們念的經濟學和數學系沒什麼兩樣,但數學程度比數學系差;和統計系讀的統計也沒什麼兩樣,但統計學的不是頂好;會計學的沒會計系多,所以會計當然是不求甚解,程度普普通通。
念經濟學到底所學何事?這是我在大學時的最大疑問。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講的:
有天,老師問堂下學生說:「對人類毫無用處而人類又不能擺脫的是什麼東西?」
學生回答說:「蒼蠅!」
老師猛搖頭。
學生又答:「蛔蟲!」
老師又猛搖頭。
學生又答說:「經濟學家!」
這回,老師猛烈點頭……
經濟學家竟然對人類毫無用處,而且無法擺脫?還好,這個笑話只挖苦了經濟學家,而不是經濟這門學問,否則我也無法靠經濟學來寫書賺點新臺幣了,而經濟學也不會成為一門無用的學問。
我承認,很多人誤解了經濟學,或者應該說是很多人透過對經濟學家的言行與舉止繼而誤解了經濟學,但是,經濟學絕對是一門「有容乃大」的社會科學,而非一門無用的科學。
對於經濟學家的誤解,以致於對經濟學的誤解應該其來有自。
為什麼會有誤解呢?
經濟學家常說,在經濟學的立場上,他只能講真假的「為什麼」,來澄清事實的真相到底為何,卻不能講「應不應該」與「好壞」的答案來判斷真相到底為何。
這當中到底差在哪裡呢?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
最近股市大漲,政府「應該」加強注意通貨膨脹的情況發生,以免造成物價上漲。
這句話中的「應該」是一種推測的語法,並沒有包含是非與價值的判斷在裡面。
如果改成下面的說法,語氣就完全改觀了。
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應該」是股市大漲,所以,物價才會一直飆漲。
這句話分明是把通貨膨脹的元兇,一股腦兒推給股市大漲,所以這裡的「應該」是斷定的語氣,包含了是非與價值的判斷。中文都是「應該」,但語氣一比較起來可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之遠了。
也因此,經濟學家「理論上」只能講事實「可能」怎樣,而不能講事實「一定」如何。
假設有一天,你的老闆請你評估一下為何公司業績一直下滑的原因,你的回答如下:
從成本的觀點上,我認為業績下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產品的製造成本太高所致。
但從客戶的觀點上而言,原因可能是待料時間過長,交貨時間延遲所致。
或者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可能是因為競爭廠商大幅度的削價競爭搶客戶所導致的。
我想,老闆一定會認為你很囉唆,甚至認為你是沒有主見的人。
老闆只想知道造成業績下滑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你卻答出可能是這樣,也有可能是那樣,或者還有其他可能這般的答案給他。若是他要你找出一個讓老闆滿意的答案時,你大概會講出下面這個參考意見: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最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提高客戶滿意度」!
你鐵定會成為這家公司的「必要之惡」──對企業毫無用處,而企業又不能擺脫的人。
可見,前面流傳的笑話,應該也是其來有自,這是對經濟學的一大誤會。
經濟學認為,構成事實的條件與原因應該有很多,但所有的條件與原因都是在描繪事實的本身而已,所以,各個條件與原因之間並不會互相衝突。會造成衝突的原因在於對價值描述或觀察不同就會產生歧見,不同的歧見就會扞格不入,爭議就會產生。
好的經濟學家所發現的創見,應該是對人類社會有所助益的,誠如電視上某股票分析師的口頭禪說:「好的經濟學家讓你上天堂,不好的經濟學家讓你住套房!」
我只能說,經濟學對於人類社會有很大的助益,但是經濟學家呢?我大概只能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之下,經濟學家所提的創見,還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啦!
經濟學家的建議
全球暖化議題發燒中,
請看盲胞如何節約能源,
愛護地球!
我常常和朋友一起聚餐或喝咖啡聊是非,當聊到一些社會現象時,經常會被要求提出一些建議或看法,這對我來說有點難,一則是念過經濟學不代表是萬能的,二來我所學的經濟學,堂上教授一直諄諄告誡,當進行經濟分析的時候,切記不能用「應該」來出發。
但「建議」呢?經濟學有何建議可以提供,建議這,建議那,「建議」和「應該」有何區別呢?
有一回,我到一家公司任職時,人事經理帶著我向公司的董事長及總經理和一些同事簡略介紹我的學經歷,一則聽說我是經濟系畢業的,二則聽說我在《經濟日報》寫文章,他們很有興趣的想聽聽我對於當今股市的分析。
這一點,讓我有點傻眼。
時間回到大學及研究所時,我記得所有念過的經濟學理論當中,似乎沒有一項和股市有關,勉強算得上的是計量經濟學和時間序列分析,這兩個科目都和統計有關,但偏偏學得不是很好。
股市與經濟學這兩件事讓我想到經濟學的最初假設,人是理性的,是追求效用極大的,那麼,要是經濟學可以預測股市的話,大學殿堂裡教書的經濟學教授不正應該都在股市裡賺錢了嗎?這才服膺理性及效用極大的原則。顯然,經濟學家不太會預測股市,不然他們不會稱為經濟學家,而是股市專家,也不會在大學裡教書。
場景再回到前面,面對公司同仁和老闆想從我口中得到些許股市的賺錢訊息,我只好據實以告:「針對這個問題,以我的實力來說,我可以在五秒內講出答案。經濟學沒教我預測股市,要是我會預測股市的話,還會來當一個上班族嗎?況且,要是我知道哪檔股票會上漲,就自己去買了,還會告訴你們嗎?」
顯然地,我根本不會預測股市,當然,到現在我也看不懂大盤!
同樣的,我教的大學部學生也曾問過我同樣的問題,我一樣告訴他們,要是我會預測股市,哪會站在這賺一堂區區數百元的講師費?更何況,要是我知道哪檔股票會上漲,就自己去買了,還會告訴你們嗎?
此外,也有高中小女生在我的部落格留言版裡這麼留言的:「我對經濟學很感興趣,因為我想知道如何賺大錢!」看了也讓我傻眼好久,這些人都認為經濟學可以賺錢。
這些人就是有這種迷思,認為念經濟學就是在分析股市,這想必是一種刻板印象,但這種刻板印象一定是其來有自的,似乎是某個號稱經濟學家的人說他會預測股市,建議股民聽他的建議所導致的。
所以,我根本不會做「如何賺大錢」的建議。
朋友曾經e-mail一個網路笑話給我,內容是這樣講的:
一名經濟學家到海邊休假時,恰巧遇見一個漁民正在用原始的方法捕魚,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於是乎這位經濟學家建議這位漁民說:「你應該去銀行貸款,增加設備,擴大經營規模。」
漁民反問:「然後呢?」
經濟學家說:「待你擴大規模後,再進行資本積累,發展遠洋漁業,然後成立一家跨國大企業。」
漁民再問:「再來又如何呢?」
經濟學家又說:「等企業擴大後,你可以到大學去學經濟管理的專業課程,再僱人替你管理公司,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到海邊去休假享受了。」
最後,漁民回答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嗎?」
我認為這個號稱經濟學家的人相當沒趣,因為他可能不知道很多在海邊釣魚的人,都是事業有成的富豪。但我也認為,這位經濟學家是個假的經濟學家,因為真正的經濟學家不會用「應該」這個字眼,更不會建議「應該」如何,他倒是有點像毛遂自薦的管理顧問,正在努力兜售他的學經歷與解決方案。
但話說回來,並不是說經濟學家不能給建議,也不是說經濟學家的建議不能聽,但我怎麼老是覺得有些官方的經濟學家好像是政府收編的一群高級算命先生?
我總是不時聽見這樣的說法。
在民間大喊失業率攀升的時候,官方經濟學家就說「安心啦!現在失業率正持續的穩定當中……」(到底是持續的穩定在高水準,還是低水準?)
當民間開始憂慮物價持續上揚,是否會造成通貨膨脹的時候,官方經濟學家就說:「目前的物價膨脹率不高,是短期現象,大家不必過慮。」
在國內生產毛額(GDP)面臨成長率過低的時候,官方經濟學家就會建議增加公共建設支出,這樣一來,GDP就會增加。但是,這個答案,大學一年級的經濟系學生就答得出來,他們還會補充說這樣一來會排擠國內廠商的投資,GDP不見得能夠增加。
在國內金融機構的土建融資額度已經滿額的時候,民間憂慮房市是否即將過熱而泡沫化,但官方經濟學家會說現在房市一片榮景,不會有泡沫化的現象。
有這麼多經濟學專家的建議,你到底應該選擇相信誰呢?
有一則笑話是這麼諷刺經濟學家所提的建議的:
有一天,一群經濟學家相約結伴攀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數小時後,他們在山林中迷路了。
這時候,其中一位經濟學家趕緊打開地圖,並且在仔細研究過之後,他取出指北針,又看了一下太陽的方位,最後大聲說:「諸位,各位好友,你們看見不遠處的那座山了嗎?」
此時,萬里無雲,眾人當然齊說:「看到了啊!」
這位經濟學家更是得意到不行,洋洋自得的說:「根據我的觀察,以及地圖、指北針和太陽的方向所示,我們剛好正處於那座山之前!」
這真是個無用但很實在的答案!
狠一點的笑話,還在後面:
有一天,神父、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三人相約結伴去打高爾夫球。他們發現,比他們先進場的一對球友,打球的進度非常慢。
一直到了第八洞的時候,這三人已經很不耐煩了,故意大聲說給前面的那兩位球友聽,希望他們略有領悟,加快打球的速度。
神父說:「聖母瑪利亞,我祈求他們多學一些基本功夫再進場打球。」
心理學家說:「我深信有的人真的喜歡慢慢打球。」
經濟學家說:「我萬萬沒想到要花這麼長時間才能打完一個洞。」
一直到了第九洞時,這三人已經忍無可忍了。
這時候,心理學家走上前去,要求前面那兩個人讓路。
這兩人說沒問題,接著解釋他們為什麼打得很慢的原因。
原來他們以前是消防隊員,在一次行動中被火灼傷成為盲人!神父和心理學家都有悔意,各自說了抱歉的話。
此時,經濟學家卻想了一會兒,對那兩位球友說:「這個問題不難解決,請他們今後在晚間來打球就行,因為盲人的世界裡,可以節約能源。」
在盲人的世界裡當然不用點燈,但這和節約能源沒有關係,這句話反而讓人覺得經濟學家很討人厭。
聽說也有一位國家的總統相當討厭經濟學家:
某個國家的總統對於經濟學家的含糊其辭相當的「感冒」。他曾經恨恨地說:「我希望找到一個只有一隻手的經濟學家!」
「為什麼?」他的幕僚長問他。
這位總統就說出了多年來的心聲:「因為經濟學家在提出經濟建議後,總是說,一方面(on other hand)是『這樣』,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是『那樣』。」
這個笑話裡的那一隻手,和看不見的那隻手是不一樣的。
於是乎,當經濟學家進了政府部門時,就有人提出了下列忠告:
經濟學家們在他們最為瞭解,也是最易達成一致的領域裡,對公共政策的影響程度最小。
而在他們最不瞭解,而且意見分歧最大的領域裡,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最大。
這時候,你會瞭解到光聽一些號稱是經濟學家的專家建議,真的是夠「無濟於事」了吧!
為什麼男人會包二奶?
經濟學家和一個企業家一起喝咖啡,
企業家說他養了個小老婆。
經濟學家趕快勸他多消費小老婆,
少消費大老婆,
這樣一來才會效用極大!
你一定經常聽一些經濟學家開口閉口都是效用極大,至於什麼是效用極大呢?大概經濟學家無暇向你解釋,只有當你去大學修《經濟學原理》時,堂上的經濟學教授興許會告訴你什麼是效用極大。
但是,你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看完這篇文章後,就可以馬上瞭解什麼是「效用極大」。
翻開《經濟學原理》,大概十之八九對於效用極大的說明都是這樣的:「人類是理性的,經濟學假定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經過選擇的,而追求效用極大是人類經濟行為的基礎。」
但這句話只是一種概括式的定義,還沒有說明什麼是效用極大。
舉個例子來說明,就可以清楚瞭解什麼是效用極大。
我當年還是大學生時,為了服膺效用極大的經濟守則,幾乎已經把這條定律當成是一種生活規章。只要一下課碰到午、晚餐時間,可以看到一群經濟人全部擠往學校後門巷子口的簡餐店和麵攤,這些簡餐店和麵攤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白飯可以免費吃到飽,熱湯可以免費舀到爽,冰涼的飲料也可以喝到撐為止(有的還會提供免費吃到爆的台式泡菜)。那個時候,四十元就可以飽餐一頓,效用真的很大,但是代價只有四十元而已。單就這一點,系上的老師和我們這票大學生的看法並無二致。
所以,「吃到飽」是一種效用極大,但前提是費用要最少。另外,還有一種效用極大的狀況,就是學期末的聚餐。
關於聚餐這件事,由於事關民生效用問題,班代表就負有一個重責大任,就是得找出市區裡哪一家歐式自助餐符合既便宜、菜色又好、位子夠多的三大經濟鐵律。至於為何要選歐式自助餐呢?因為有一個重要而且必要的前提,就是要「吃到飽」,後面三個條件只是補充前面的條件而已。
那時候,我們大學部有兩個班,一班的學生是六十位,兩班合計就是一百二十位,這也就是為何餐廳位子要夠多的原因;再加上系上教授們,一次的「出征」大概是一百三十位左右的規模,用遊覽車來算就是滿滿三輛車的規模(我們當然不會為了吃飯而坐遊覽車,這會減損效用)!
我常說每次期末的聚餐就像蝗蟲入境一樣,有一百二十隻蝗蟲和十隻老蝗蟲,這一百三十隻蝗蟲有個「至為重要」的目的,就是吃飯,而且吃到效用極大為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選歐式自助餐的原因了。
歐式自助餐有個特色,就是按人頭計費,而不是按食量計費,而且費用在一進門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所以,吃歐式自助餐是一種固定成本的消費。於是乎,經濟人的最佳用餐策略是先將固定成本攤平,要快速損益兩平,所以,一定是先享用單價較高的美食,然後以此類推,如此一來,總效用的累積才會最快。
至於吃到何時才會結束呢?當然是剛好吃到最後一口為止,再吃下去會反胃(效用為負),這時候總效用是最大的,這就是效用極大。
看起來選擇當經濟人是很會算計的。
我記得有個笑話是這麼形容經濟學家如何將效用極大內化到生活中的:
經濟學家和一個企業家一起喝咖啡。
企業家說他養了個小老婆。
經濟學家趕快勸他多消費小老婆,少消費大老婆,這樣一來才會「效用極大」!
這個笑話也是冷到極點,除非是受過高深經濟學薰陶的人才能心神領會這其中的意思。
經濟學中還有一種效用極大的定律,就是最後一塊錢的邊際效用應該要相等,才會效用極大。
這又如何解釋呢?
很簡單,當你有兩種物品要消費時,假定你的選擇是把錢花在X或Y這兩種商品上,此時,你的最後一塊錢不管是花在X或者是Y上,邊際效用都要相等,才算是效用極大。
這個笑話是這樣解釋的,企業家不管養大老婆還是小老婆都要成本,我們姑且把成本當成是「價格」,而且,企業家對大小老婆所感到的效用一定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同樣要花一筆錢,花在大老婆身上的效用一定低於花在小老婆身上的效用。這也說明了企業家在小老婆身上得到的「邊際效用」高過大老婆。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有的男人特別花心的緣故,恐怕是邊際效用在作祟。
但這樣一來就不符合經濟學家的最大效用的恆等式,所以,經濟學家當然建議企業家要多消費小老婆,這樣,消費小老婆的邊際效用就會降低【10】,大老婆那邊的邊際效用會增加,方才符合效用極大的恆等式。
這個笑話還可以改寫一下,再加入另外一個好事的經濟學家:
兩位經濟學家和一個企業家一起喝咖啡。
企業家說他養了個小老婆。
甲經濟學家趕快勸他多消費小老婆,少消費大老婆,這樣一來才會「效用極大」!
但乙經濟學家卻說,千萬不要聽他亂講,你首先得畫出你的「預算線【11】」,然後在大小老婆之間的組合畫上一條「無異曲線【12】」,然後找出一個均衡點。
在經濟理論上,這兩位經濟學家講的都是效用極大,但後者卻可以憑空畫出一條預算線和無異曲線,我認為企業家大概會聘請後者當經濟顧問。
但我認為,有錢的男人鐵定會作怪,至少他畫得出預算線,而沒錢的男人哪有預算線呢?即使有無異曲線,也不會有效用極大的均衡出現啊!
所以,想養小老婆的男人,首先一定要有錢,沒錢的男人就認命一點吧,正因為經濟學已經告訴你「答案」了,你不可能有效用極大的機會!
一入此門,莫存指望一所大學經濟系的大門上,貼著這麼一行字:「同學,一入此門,莫存指望!」很多人問我當年大學聯考後,為何填志願選上「經濟系」呢?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回答起來也不難,就只是因為「成績」而已!另外,我必須承認,除了經濟系之外,其他的學系一點都不「酷」,因為「經濟」這兩個字看起來好像很偉大,也很深奧,帶點學問,滿足了一些自我的期許罷了。如此簡單嗎?只是成績這個單純因素嗎?正是如此,沒錯!但這故事說來話長。我國中時讀的是「放牛班」,就是所謂的「後段班」,所以我沒讀過高中,因此程度不是很好...
目錄
1 陰謀的開始
2 千萬不要和經濟學家過招
3 一入此門,莫存指望
4 火星人與經濟學家
5 經濟學家的用處
6 排隊的經濟問題
7 經濟學家的困惑
8 經濟學家換燈管
9 經濟學家與GDP
10 經濟學家的自利
11 經濟學家的建議
12 視情況而定
13 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
14 經濟學家與電腦病毒
15 答案不只一個
16 經濟學家的開罐器
17 經濟學與比基尼
18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9 水和冰的差別
20 為什麼男人會包二奶?
21 陰謀結束了嗎?
1 陰謀的開始
2 千萬不要和經濟學家過招
3 一入此門,莫存指望
4 火星人與經濟學家
5 經濟學家的用處
6 排隊的經濟問題
7 經濟學家的困惑
8 經濟學家換燈管
9 經濟學家與GDP
10 經濟學家的自利
11 經濟學家的建議
12 視情況而定
13 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
14 經濟學家與電腦病毒
15 答案不只一個
16 經濟學家的開罐器
17 經濟學與比基尼
18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9 水和冰的差別
20 為什麼男人會包二奶?
21 陰謀結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