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雲端封建時代黃色臉孔引路人臺灣路上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兒童選讀買房人生課AI五十強FIRE致富覺察尖端漫畫大賞春季暢銷5折起親師衝突佛教戀家的人
放入購物車

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戴伯芬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04

ISBN/ISSN:9789865562113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

書況:近全新

備註:無畫線註記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短期聘任、限期升等、應付系所評鑑、兼行政職、背招生名額……

「你在浪費你的生命。然後有時候你想教學,你也就是有心無力。」

錯誤的教改政策與商業化學術環境,正在扼殺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勞動權益,學術這條路,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當穩定的聘用制度轉向彈性化的勞動市場時,教師已經無法循原來的文憑路徑直接取得社會地位,中年教師如何看待大學治理與師道衰退?

本書是《高教崩壞》的續作,繼解析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與改革方向後,本作將視角從高教結構拉回到個人生命經驗,呈現大專院校離職教師在學院內的壓迫、如履薄冰,決定是否離開學院時的權衡、臨門一腳,以及在學院外再就業與創業時如何轉換他們的知識與實踐。透過轉職教師批判大學體制以及揭露學院壓迫經驗,本書探討轉職教師職涯轉變,及反思大學研究與教學任務,做為批判與反抗大學變遷的起點。

評鑑制度如何扭曲教育工作的本質,甚至成為校方壓迫教師的工具,讓教師淪為招生業務員?
在學校停招壓力下,校方祭出何種手段逼退教師?
留在學院的教師如何因應學院生態的改變?
出走的教師又如何再就業與創業?離職如何調適教師身份的轉換?教學與研究的意義又發生什麼樣改變?

本書獻給所有想要改變教育現況的知識份子,透過反思教學與研究的意義,找回對於學術工作的熱情,擴展學院外多重實踐的可能性。畢竟,游離是知識分子的宿命,擺脫體制束縛,思想才能自由。

作者簡介:

戴伯芬

戴伯芬,非典型的社會工作者,畢業於臺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所,念過三個學院、四個不同的系所,任教於輔仁大學社會系。

教書是謀生工具,研究是生活樂趣,主業是社會批判與運動。

過去曾參與過蘭嶼海砂屋、反核運動、大理街社區運動、竹南蛇窯保存、人文社會科學反對研究倫理審查、高等教育工會運動。學生時代的研究興趣是原住民,教書後轉向東亞都市研究,2000年升等後投入無家者研究,2012年開始投身工會運動,轉到高等教育研究。雖然臺灣高教崩壞,學術之路顛簸崎嶇,大學教師仍為這輩子最美好的選擇,至少,思想可以自由飛翔。

章節試閱


【第七章|創業:學院外的天空】

我從開始要當電腦老師之前我就知道一件事情,程式寫得最厲害的不是google,就是微軟,最厲害的工程師就在那裡,絕對不會在哈佛裡面……即使沒有離開教授也要多走出來,要不然的話就不知道在幹什麼,我們在形式主義中越搞越虛,自己關起門來玩自己的遊戲,越玩越忙,但事實上越玩越脫離現實。

鄉下教師(M06訪談)

在學院職位一位難求下,有不少轉職受挫的學者被迫離開臺灣學術界,有人積極轉向海外,希望尋找新的學術工作機會,也有人索性轉向業界工作。離開學院是離職教師困難的抉擇,以下先探討阻礙...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第一章|高教崩壞的知識人
第二章|知識分份子與反身性
第三章|學術勞動市場的緊縮
第四章|反思高教組織的鉅變
第五章|性別化的教師職涯轉變
第六章|留任學院的教師地位轉換
第七章|學院外的天空
第八章|回應職涯危機的策略與反思
第九章|小蝦米對大鯨魚
第十章|當代知識分子的疾苦與實踐

補論:緊縮高等教育的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受訪教師基本資料
附錄二 教師退休與新進人員推估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