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松本大洋慷慨的感染力我不是想死進擊的巨人中年之路長照京都逛美術館更新粒線體我不做英雄與自己和解讀首詩新時代運動
放入購物車

未來世界的百大建築(TED Books系列)(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馬克‧庫什納|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2-24

ISBN/ISSN:9789863981480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9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百萬次
★《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連線雜誌》、《Designboom》推薦


你所認知的建築即將被顛覆。你相信水管可以變餐廳,房子能夠上雲端嗎?
建築會呼吸嗎?房屋可以幫助人類對抗癌症嗎?摩天大樓能在一夕間完成嗎?
建築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場所,也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幾何結構,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跟情感有所連結的地方。

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年代,建築不止是我們生活的背景,更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決定我們所見所聞及看待人事物的方式。
本書用100個全球各地的特色建築與你分享,建築如何能與自然和諧共存,同時回應社會需求,一窺未來建築更環保、更有智慧、更宜人的可能性。

我們住在房子裡,在辦公室裡上班,送孩子去學校上課。我們一天可能有90%的時間待在室內,但是世上卻有那麼多的建築缺乏自然採光,天花板過於低矮,完全忽略了個人、社會、環境的需求。

全球建築正掀起一股回應需求、打造更美好生活的新風潮。致力提升對人類生活的Architizer.com,每年舉辦全球最具規模的建築評選Architizer A+ Awards,透過超過300位專業人士評選及20萬公眾票選組成的評審團,選出涵蓋住宅、商業、交通、文化等最具創意與代表性的最佳新建築。

全書分為11大類,介紹從新科技發明、借鏡大自然、創意與顛覆、到社群共榮等100種創意建築。在混凝土、鋼鐵、玻璃之外,新科技帶來的新建材將帶領我們探索極端氣候或甚至登陸火星;樹木、石頭、植栽都能融入建築設計,與自然和平共處;把鑄石化成流水、天花板漂浮在玻璃牆上,展現天馬行空的創意;讓建築融入人群,從銀髮到兒童都自在生活。

未來,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方案。跟著這本書走完這趟百大建築巡禮,大家都會明白建築就能為生活的各個面向帶來無限可能,人人都能參與、想像、認識 、反饋。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啟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作者簡介:

馬克‧庫什納Marc Kushner

馬克‧庫什納是執業建築師,與人合創HWKN建築公司,也經營Architizer.com網站,蒐集世界各地的建築風貌。HWKN和Architizer.com都有相同的使命:重建大眾與建築的共鳴。

讀完書,看演講。線上看馬克‧庫什納的TED演講:www.TED.com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Siemens Telecom及Citibank,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譯作包括《挺身而進》、《自創思維》、《藍色革命》、《別自個兒用餐》、《開會開到死》、《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等近八十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TED×Taipei創辦人 許毓仁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台大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劉安婷

(按姓氏筆劃排序)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人人都是建築師!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你對建築有更多認識。

你住在房子裡,在辦公室上班,送孩子去學校,這些地方不止是生活的背景,更塑造了你的生活,界定了你的所見所聞及看待人事物的方式。

建築影響我們的每一天的感受,這並不奇怪,畢竟我們每天待在建築裡的時間那麼多。以美國人為例,平均每人有90%的時間待在室內。然而,世上卻有那麼多的建築缺乏自然採光,天花板過於低矮,完全忽略個人、社會、環境的需求。

其實建築不該這樣,我們可以掌控這股力量--只要我們開始對建築要求更多就行了。

這個建築革新運動已經展開。拜...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曾經有人問過我,如何達到個人的卓越(Excellence),我的淺見是:多元接觸(Exposure)、廣泛探索 (Exploration)、自我期許 (Expectation)、紮實執行 (Execution)與經驗累積 (Experience)。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階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然而,淺碟式學習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還可怕,而TED Books正好彌補缺少的這塊,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幾部TED Books的演講影片,你很快就會知道,該買哪幾本!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各界推薦
人人都是建築師!
百大建築從何而來

1. 極端地區:
人類渴望探索極端的地點,並搭建房屋,這也帶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辦到?科學家如何在北極生存?博物學家在挪威的凍原觀察馴鹿時,如何遮風避雨?我們的子孫登陸火星後該如何生活?

2. 再造:
拋棄一個塑膠瓶已經夠糟了,試想,整棟建築用完後就拋棄,那會是什麼樣子!興建新的建築普遍缺乏效率,所以預期未來10年美國有90%的建築活動是把既有的建築翻新。例如,把糧倉改建成藝術博物館,把汙水處理廠改建成地標。我們可以賦予過去新的意義,為既有的建築創造新的...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
目錄